人形机器人
搜索文档
研报掘金丨民生证券:维持伯特利“推荐”评级,人形机器人布局再进一步
格隆汇APP· 2025-11-10 14:59
公司战略布局 - 设立电机子公司是公司技术自主化、产品多元化、市场全球化战略的核心环节 [1] - 通过电机技术与智能底盘的深度融合,巩固公司在汽车底盘领域的优势 [1] - 公司致力于更深入地布局高端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关键部件等高增长赛道 [1] - 2025年11月再次与金润电气设立子公司伯特利驱动,以增强汽车底盘与人形机器人领域电机业务布局 [1] 业务发展前景 - 公司客户和产品结构共同发展,短期受益于EPB和线控制动等智能电控业务渗透率提升 [1] - 中长期来看,线控底盘业务有望为公司贡献显著增量 [1] - 公司海外产能正逐步爬坡,支持全球化战略推进 [1]
小鹏美女机器人自证“非人扮演”,最懂直男心?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1-10 14:51
小鹏IRON机器人发布的市场反响 - 小鹏发布高度类人的"美女机器人"IRON,引发广泛关注,被部分声音誉为"西部世界"现实版,其惊艳感超出市场对国内企业发布的预期[3] - 发布会后相关话题如小鹏机器人等在微博阅读量破2亿,推动公司美股一度大涨14%,市值增长数十亿,机构重新评估其目标价[5] - 为回应机器人内藏真人的质疑,公司在IRON通电运行状态下当众剪开其腿部覆盖件展示内部机械结构,被称作"历史上第一次机器人证明自己不是人"的壮举[7] 小鹏机器人的技术特点与研发背景 - 小鹏并非机器人行业投机分子,其研发始于2018年,历程经历了从四足到双足的根本性转变,最终确定机器人形态必须向"人"靠拢以适应人类环境[11] - IRON机器人采用完全类人结构,具备"骨骼—肌肉—皮肤"层级系统:骨架支持1:1仿生脊椎运动;肌肉层首次采用晶格材料;柔性皮肤结合触觉传感器实现近似人类皮肤的反馈[14] - 机器人EEA架构由汽车EEA架构而来,机器人的关节、大小脑脊椎等技术与汽车团队同源,技术复用使公司相比专注人形机器人的创新型企业拥有更低的研发和试错成本[18] 车企布局机器人赛道的行业趋势 - 多家车企布局自研人形机器人赛道:小米于2022年推出CyberOne;一汽在2025年车展亮相"旗小智";广汽计划其GoMate机器人在2026年完成小批量生产[16] - 车企涉足机器人源于智能驾驶算法、电动化技术、AI交互及制造能力的垂直整合,汽车和人形机器人之间可实现技术的高度复用[18] - 理想汽车暂未布局,其CEO认为需先解决L4级自动驾驶汽车问题,但未来做人形机器人的概率是100%[18] 小鹏汽车的业务现状与挑战 - 公司上半年净亏损达11.4亿元,单车平均收入从2024年的25.39万元骤降至15.29万元,陷入"高配低价"的不利局面[22] - 高端化进程受阻,全新P7发布3个月未达预期大爆,公司指望发布增程版X9打开市场[24] - 公司召回47490辆小鹏P7+,被指出现方向盘突然卡滞"抱死"的严重故障,且召回处理方式被指存在"按闹分配"差异化,引发车主不满[25] 小鹏的技术战略与未来规划 - 发布会重点强调第二代VLA模型,该模型是公司首个量产物理世界大模型,可运用在汽车、Robotaxi、机器人和飞行汽车等多个领域[19] - 第二代VLA创新性地尝试从视觉信号到动作指令的端到端直接生成,去掉了"语言转译"环节,但传统VLA模型依旧会同步探索研发[21] - 为克服缺乏高质量真实训练数据和具体场景锻炼的挑战,公司已在广州建立首个具身智能数据工厂,IRON机器人将入驻宝钢在工业领域迭代进化[21]
马斯克最想要的“一双手”,藏在南京
搜狐财经· 2025-11-10 14:34
人形机器人行业核心部件进展 - 灵巧手是人形机器人与外界交互的核心部件,其价值在整机中占比高达17%,是技术难点和成本最高的部分之一[4] - 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因未能做出耐用、好用的灵巧手而迟迟未能落地,工程难点主要集中于手部和前臂[4] - 区别于市面上常见的“连杆+伺服驱动”方案,因克斯采用独特的直驱方案,每个手指关节由独立微型电机驱动,使其EC-DexHand-5F灵巧手成为全球尺寸最小的产品,重量仅为0.85kg,拥有20个主动自由度[9] 因克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公司成立于2022年9月,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团队创立,专注于机器人关节模组这一核心硬件领域[7] - 2024年1月发布开源机器人平台后受到行业关注,机器人出货量累计达到1万台,年营收达3000万元[7] - 在2025年4月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中,超过半数的参赛机器人使用其关节模组,冠亚军队伍机器人全身关节全部采用其产品[6][7] - 公司预计2025年出货量将达到10万台,目前几家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均已使用其模组产品[11] - 公司已完成三轮融资,下一轮融资预计在2025年年底完成,计划融资金额约1.2亿元[9] 江苏道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公司深耕半导体自动物料搬运系统(天车系统),成功开发出国产首套速度达5.3米/秒的高速天车系统,打破了日本大福和村田长达20多年的市场垄断[16][21] - 2024年在湖北某省级重大项目交付70多台麒麟天车,轨道总长3.5公里,成为国内首个50台以上天车的现场应用案例[21] - 公司于2025年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是国内唯一通过自研实现天车系统量产的企业[21] - 下一代产品“腾龙天车”正在研发中,公司目标是对标日本行业领导者[23] 南京江宁区产业环境与政策支持 - 江宁区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150亿元,已连续五年稳居中国工业百强区前十[25][27] - 对高新技术企业推行“拿地即开工、竣工即验收”的审批模式,为道达等企业迁移至开发区提供了审批加速度[27] - 通过协调资源为道达提供了100米长距离测试轨道,解决了企业高速测试的瓶颈问题[27] - 组织“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等平台为企业提供曝光和投资对接,道达曾获大赛成长企业组二等奖及数百万元资金补贴[27] - 因克斯入驻的“华瑞智汇产研生态社区”由开发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共建,提供低成本办公空间并共享实验室和供应链资源[29] 南京智能制造产业生态 - 南京拥有独角兽企业18家、潜在独角兽企业84家、瞪羚企业269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33] - 埃斯顿自动化作为国产工业机器人“四小龙”之一,2024年出货量超3万台,连续7年位居国产品牌出货量第一[31] - 上汽大通南京工厂是全球首家入选工业4.0“灯塔工厂”的中国整车企业,最快8小时可造出一辆定制整车[31] - 中兴通讯南京滨江智能制造基地于2025年获得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三级证书,建成全国五星5G工厂认证[33]
盟固利跌2.01%,成交额4.24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2498.17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1-10 14:15
股价与交易表现 - 11月10日盘中股价下跌2.01%至26.26元/股,成交额4.24亿元,换手率5.82%,总市值120.70亿元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2498.17万元,特大单净卖出1359.77万元,大单净卖出1138.39万元 [1] - 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23.46%,近5个交易日上涨2.38%,近20日下跌1.13%,近60日上涨22.31% [1] 公司基本面与业务构成 - 公司主营业务为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钴酸锂和三元材料 [1]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锂电材料占比99.80%,其他业务占比0.20% [1] - 2025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16.30亿元,同比增长24.22%,但归母净利润为732.71万元,同比减少18.87% [2] 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 - 截至9月30日股东户数为5.27万,较上期增加15.87%,人均流通股5179股,较上期减少13.70% [2]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第七大流通股东,持股231.42万股,较上期减少54.44万股 [3] - 南方中证1000ETF和华夏中证1000ETF分别为第八和第十大流通股东,持股均有小幅减少,富国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A已退出十大流通股东 [3] 公司背景与市场分类 - 公司成立于2009年11月18日,于2023年8月9日上市,位于天津市宝坻区 [1] - 所属申万行业为电力设备-电池-电池化学品,概念板块包括人形机器人、比亚迪概念、钠电池等 [1] 分红信息 - A股上市后累计派发现金分红1149.04万元 [3]
「地平线」副总裁张玉峰与滴滴智驾大牛联手创立具身智能机器人创企,完成首轮3亿元融资!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11-10 13:57
公司核心融资与背景 - 原地平线副总裁张玉峰创立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无界动力”于2025年11月10日完成3亿元天使轮融资,由红杉中国和线性资本领投,多家知名机构跟投 [2] - 无界动力天使+轮融资已接近完成,累计融资额超过5亿元,显示出资本市场的高度青睐 [2] - 公司成立于2025年3月,专注于构建机器人“通用大脑”与“操作智能”,旨在突破手、眼、脑协同的关键瓶颈,产品形态为面向B端工业场景的双臂轮式机器人 [4] 创始团队与技术定位 - 创始人兼CEO张玉峰拥有丰富的行业背景,曾担任地平线副总裁,负责其全球业务及辅助驾驶产品体系,并曾在SONY、ARM等全球领先半导体公司任职 [9] -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许闻达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学博士,曾任滴滴孵化的L4级自动驾驶公司KargoBot的副总裁兼算法负责人,具备长期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与连续创业经验 [9] - 公司的核心定位是通用基础模型研发与通用专家模型落地应用双线驱动,通过统一的通用操作大脑驱动标准化人形机器人本体,实现核心能力在不同场景中的高效迁移 [7]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2024年四季度以来,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人才密集离职并涌入具身智能赛道创业,在2025年掀起了该领域的新一轮融资狂潮 [7] - 全球已有15家知名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其中国内占11家,寻求第二增长曲线,但目前国内仅有小鹏汽车展示了有威慑力的双足产品并最有希望率先实现量产 [8] - 行业共识认为,强大的AI能力及自研机器人大模型是构建技术闭环和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具备强大AI能力且同时涉及本体的初创公司已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 [13][14] 产品进展与商业化挑战 - 无界动力的首代机器人平台已在工业制造与商业服务两大方向取得突破,开始与国际知名合作伙伴推进场景落地探索,并计划于本月进厂 [7] - 人形机器人赛道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批量化生产和场景的有效应用,技术壁垒尤其是机器人“大脑”的突破仍需时日,众多初创公司尚未建立起真正的护城河 [14] - 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本体赛道在产业链和大规模制造层面具有先天优势,但行业也存在代工、套壳等乱象,商业化闭环的成立仍是待解难题 [12]
豪森智能涨2.44%,成交额2328.57万元,主力资金净流入44.77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1-10 13:22
股价与资金表现 - 11月10日盘中股价上涨2.44%至19.70元/股,成交2328.57万元,换手率0.71%,总市值33.13亿元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入44.77万元,大单买入239.88万元(占比10.30%),卖出195.10万元(占比8.38%) [1] - 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25.56%,但近期表现疲软,近20日下跌2.43%,近60日下跌12.44% [1] - 今年以来4次登上龙虎榜,最近一次为8月6日,龙虎榜净买入4323.16万元,买入总计8957.75万元(占总成交额20.96%) [1] 公司基本面与业务构成 - 公司主营业务为智能生产线的规划、研发、设计、集成及交钥匙工程,2020年11月9日上市 [2]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34.28%,发动机智能装配线31.30%,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20.13%,变速箱智能装配线9.45% [2]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机械设备-专用设备-其他专用设备,概念板块包括机器视觉、人形机器人、国产软件等 [2] - 截至9月30日股东户数1.00万,较上期增加11.44%,人均流通股16767股,较上期减少10.27% [2] 财务业绩 - 2025年1月-9月实现营业收入9.80亿元,同比减少38.49% [2] - 2025年1月-9月归母净利润为-2.58亿元,同比大幅减少3462.54% [2] 分红情况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7172.82万元 [3] - 近三年累计派现3294.42万元 [3]
瞄准“星辰大海”,费率创新共赢:中银品质新兴混合正式“启航”
中国证券报· 2025-11-10 12:21
产品设计与浮动费率机制 - 中银品质新兴混合基金(A类:025184,C类:025185)于11月10日正式开启募集,其核心亮点是采用了新型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 [1] - 浮动费率机制与持有期限和超额收益率挂钩:持有不足一年按1.20%年费率收取;持有达一年及以上则分三档收取,年化超额收益率超过6%且为正时按1.5%收取,年化超额收益率在-3%及以下时按0.6%收取,其他情形按1.2%收取 [1] - 产品设计背景是证监会5月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该方案共25条举措,内容包括建立与基金业绩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机制和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 [1] 业绩比较基准与投资策略 - 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由沪深300指数收益率(60%)、恒生指数收益率(15%)、中债综合指数收益率(20%)和银行活期存款(5%)组成,其中沪深300和恒生指数均为代表性宽基指数 [2] - 拟任基金经理李思佳为均衡派选手,具备全面的行业覆盖和配置能力,其投资策略是通过多收益来源避免单一Beta暴露,兼顾组合收益率和波动率,力争获得风险调整后的稳健收益 [2] - 基金经理看好由海外AI应用快速增长催生的算力相关板块投资机会,以及人形机器人产业持续迭代带来的新赛道 [2] 基金经理历史业绩 - 李思佳自2023年10月起管理中银战略新兴产业股票基金,截至今年9月末,该基金A类份额过去一年取得43.92%的收益率,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5.37%,超额收益率为28.55% [2] - 中银战略新兴产业股票A近五年回报与基准回报分别为:2020年66.16%/20.66%,2021年25.75%/0.03%,2022年-19.96%/-17.10%,2023年-16.54%/-7.89%,2024年18.19%/11.17%,2025年上半年4.85%/0.79%,2025年三季度34.54%/15.28% [4] - C类份额自2020年12月成立以来,2021年至2025年三季度的各阶段回报也均显著超越其业绩比较基准 [4] 公司投研能力与产品定位 - 公司多年来持续提升投研一体化水平,旨在提高核心投资能力并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方案,力争提升持有体验 [3] - 基金经理无在管同类产品,同类产品分类为股票基金-标准股票型基金-标准股票型基金 [5]
A股午评:创业板指跌超2% 大消费板块逆势走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0 12:06
市场整体表现 - 市场早盘震荡下跌,主要股指表现分化,沪指微跌0.03%,深成指跌0.59%,创业板指跌幅较大为2.13% [1] - 沪深两市半日成交额达1.44万亿元,较上个交易日放量1875亿元 [1] - 全市场个股涨多跌少,超2900只个股上涨 [1] 领涨板块与个股 - 锂电池板块反复活跃,天际股份等多股涨停 [1] - 磷化工概念延续强势,澄星股份实现3连板 [1] - 大消费板块爆发,免税店和食品饮料方向领涨,中国中免、惠发食品、会稽山等多股涨停 [1] - 消费、化工等板块涨幅居前 [1] 领跌板块与个股 - 算力硬件概念股集体走弱,新易盛、胜宏科技股价大跌 [1] - 人形机器人概念重挫,浙江荣泰股价触及跌停 [1] - CPO、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等板块跌幅居前 [1]
A股午评:创业板指跌超2%,大消费板块逆势走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0 12:00
市场整体表现 - 市场早盘震荡下跌,创业板指数跌幅超过2%,达2.13%,深成指跌0.59%,沪指微跌0.03% [1] - 市场出现明显分化,全市场超过2900只个股上涨,但黄白线分化显著 [1] - 沪深两市半日成交额达1.44万亿元,较上个交易日放量1875亿元 [2] 板块热点轮动 - 锂电池板块反复活跃,天际股份等多只股票涨停 [1] - 磷化工概念延续强势,澄星股份实现3连板 [1] - 大消费板块爆发,免税店和食品饮料方向领涨,中国中免、惠发食品、会稽山等多股涨停 [1] - 算力硬件概念股集体走弱,新易盛、胜宏科技等股价大跌 [1] - 人形机器人概念重挫,浙江荣泰股价触及跌停 [1] 个股成交活跃度 - 特变电工成交额居首,超过118亿元,股价上涨0.50元至27.00元,涨幅1.89% [3] - 新易盛成交额116.90亿元,股价大跌25.77元至324.02元,跌幅7.37% [3] - 阳光电源成交额115.92亿元,股价下跌8.32元至192.68元,跌幅4.14% [3] - 工业富联成交额106.90亿元,股价下跌4.53元至68.17元,跌幅6.23% [3] - 中国中免涨停,股价上涨7.90元至69.99元,涨幅10.00%,成交额73.46亿元 [3]
小鹏机器人被质疑藏真人!何小鹏发视频澄清:总有人不相信世界变化如此快【附人形机器人行业市场分析】
前瞻网· 2025-11-10 11:53
小鹏IRON机器人技术展示与市场反应 - 小鹏在科技日展示人形机器人IRON,其步态自然流畅,肩颈舒展、胯部摆动及重心转移与真人如出一辙,引发社交媒体广泛质疑其为真人扮演[1] - 为回应质疑,公司发布一镜到底视频并展示机器人内部结构,包括背部拉链内的晶格状仿生肌肉、精密控制器、散热风扇以及手部谐波关节,头部类似耳朵的结构实为两组麦克风阵列[1] - IRON机器人采用"骨骼-肌肉-皮肤"类人构型,全身拥有62个主动自由度关节,步态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双手具备22个可动自由度以感知重力与材质[5] - 机器人搭载3颗自研图灵芯片,算力高达2250TOPS,是特斯拉Optimus的15倍,展示了精密工程与AI控制的结合[5] 小鹏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战略与预期 - 公司在机器人领域有七八年技术积累,并整合了收购公司的技术,目标推出可销售、量产的高等级L3级机器人,并预计2026年实现真正量产[5] - 公司认为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复杂度甚至超越L4级自动驾驶,核心难点在于让机器理解并执行如"拿杯水"等简单人类指令[5] - 公司董事长何小鹏表示,汽车是年产9000万台、全球10万亿美元的市场,而机器人是20万亿美元市场,未来10-20年可能会有2亿台甚至更多人形机器人[14] - 公司坦言从短期看,机器人的量产仍需克服诸多挑战[14] 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根据2025年数据,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已跻身全球第一方阵,在供应链、市场规模和商业化落地方面占据主导地位[6] - 摩根士丹利发布的全球人形机器人100强企业中,中国占据56家,覆盖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集成的全产业链条[6] - 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27.6亿元,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目标到2027年产业加速规模化发展,成为重要经济增长新引擎[13] - 自2015年以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实现系列突破,2024年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二[13] 中国区域产业布局与供应链优势 - 长三角地区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庞大,产业链完整,投资集聚度高,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8] - 珠三角地区作为全球供应链重要集聚区,聚集了优必选、乐聚机器人等全球领先人形机器人企业,以及里工实业、本末科技、汇川技术等核心零部件企业[10] 行业技术发展挑战 - 行业专家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发展最关键的制约因素是机器人大模型的发展速度,评价其进展"稍微有点慢了"[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