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

搜索文档
华鑫证券:给予海油发展买入评级
证券之星· 2025-08-22 07:29
核心观点 - 华鑫证券发布海油发展公司事件点评报告 给予买入评级 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稳健 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均实现同比增长 三大主业作业量平稳增长 同时积极布局深海科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业绩增长可期[1][2][3][5][6]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25.97亿元 同比增长4.46% 实现归母净利润18.29亿元 同比增长13.15%[2] - 2025年第二季度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25.22亿元 同比增长0.78% 环比增长24.30% 实现归母净利润12.35亿元 同比增长10.75% 环比大幅增长107.97%[2] 三大产业营收情况 - 能源技术服务产业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9.93亿元 同比增长2.79% 其中井下工具业务工作量同比增长16.11% 人工举升服务工作量同比增长3.24% 装备设计制造及运维服务工作量同比增长5.42%[3] - 低碳环保与数字化产业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8.70亿元 同比增长11.17% 其中新能源技术业务工作量同比增长32.89% 安全应急服务工作量同比增长22.70% 炼化催化材料销量同比增长29.02% 数字化业务工作量同比增长10.17%[3] - 能源物流服务产业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6.40亿元 同比增长5.13% 其中码头装卸工作量同比增长6.23% 商品销量同比增加15.61%[3] 费用结构变化 - 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率同比微升0.01个百分点 主因业务发展资源投入增加 管理费用率同比下降0.05个百分点 财务费用率同比上升0.05个百分点 主因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减少 研发费用率同比下降0.06个百分点[4] 产业转型升级进展 - 公司发布十大数字化模块产品 包括生产管理、能碳管理、安全管理等 大力推进智能工厂建设 新增3家进入试运行阶段[5] - 海洋石油钻完井一体化施工设计平台投入使用 数据分析效率提升64倍 设计编写效率提升超30%[5] - 完成1,436台/套设备设施更新改造 实施5个节能降碳技改项目 节能1634吨标煤[5] 新兴业务布局 -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方案 优化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目录 深化布局6大领域、137项产品与服务[5] - 开展计量业务、海上风电一体化服务、VOCs等业务专题调研 研究"钻头+"业务新方向[5] - 中长期FOB资源配套LNG运输船项目进入"十船同造"阶段 积极推进海洋大数据生态系统建设 已完成设备陆地调试[5] 盈利预测与估值 - 华鑫证券预测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1.50亿元、47.49亿元、53.26亿元[6] - 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PE分别为9.9倍、8.6倍、7.7倍[6] - 最近90天内共有8家机构给出买入评级 目标均价为4.9元[9]
河南:到2027年 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以上
证券时报网· 2025-08-21 18:34
人民财讯8月21日电,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 业行动计划》,计划提出,到2027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 增加值比重超过27%,未来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形成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梯次接续发展格局。布 局50个左右省级以上研发创新平台,突破50项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培育50家左右具有产业生 态主导力的龙头企业,打造100个典型应用场景,建设8个左右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先进制 造业集群。 ...
抢占前沿领域制高点 产业基金投资跑出加速度
中国证券报· 2025-08-21 04:20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投资动态 -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在四个月内完成两批共12只子基金投资决策,覆盖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硬科技等前沿领域 [1][2] - 第二批参投子基金包括上海浦清本草创业投资等6只基金,首批6只子基金于4月18日官宣,投资范围涉及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 [2] - 基金总规模100亿元,由上海市财政全额出资,周期15年(可延长3年),重点布局未来健康、未来信息等六大前沿领域 [3] 多地母基金近期动向 - 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总规模890亿元)启动第三批子基金遴选,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 [4] - 浦东人工智能种子基金发布,总规模20亿元(首期5亿元),已签约18家企业,专注种子轮投资 [4] - 成都首只未来产业基金首期规模1120亿元(远期2600亿元),瞄准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等十大领域 [6] - 广东省粤科母基金旗下15只母基金启动常态化子基金遴选,机制创新具全国示范性 [5] 硬科技赛道布局 - 上海政策端支持力度显著,设立500亿元产业转型升级二期基金,并规划1000亿元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 [7] -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强调"耐心资本"角色,重点关注科学属性强、转化风险大但潜力巨大的创新技术 [7] - 部分GP机构已前置布局,深入高校及科研院所挖掘早期技术项目,推动技术商业化 [8]
海油发展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8.29亿元 同比增长13.15%
证券日报网· 2025-08-20 12:11
公司业绩表现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25.97亿元,同比增长4.46%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29亿元,同比增长13.15% [1] - 能源技术服务产业营业收入79.93亿元,同比增长2.79% [1] - 低碳环保与数字化产业营业收入38.70亿元,同比增长11.17% [1] - 能源物流服务产业营业收入116.40亿元,同比增长5.13% [1] 产业转型升级 - 加速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1] - 发布十大数字化模块产品,包括生产管理、能碳管理、安全管理等 [1] - 新增3家智能工厂进入试运行阶段 [1] - "海洋溢油应急及台风预警场景"入选国资委首批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场景应用成果 [1] 新兴产业发展 -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方案,优化6大领域、137项产品与服务目录 [2] - 开展计量业务、海上风电一体化服务、VOCs等业务专题调研 [2] - 研究开展"钻头+"业务新方向 [2] 行业发展趋势 - 油服行业正在构建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发展格局 [2] - 行业主要发展方向为智能化、绿色环保、技术创新和多样化 [2] - 在传统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同时,积极在新能源领域谋求转型升级 [2] - 行业正在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具有较好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 [2]
人口净增长超11万,青年人为什么选择南沙?
南方都市报· 2025-08-19 22:56
政策支持 - 南沙区实施"图南筑梦"计划 围绕大学生乐游 乐学 乐业 乐创 乐居提出五大行动共13条措施 打造大学生就业创业首选地 [3] - 出台"青出于南""图南之智"等专项人才政策 以就业补贴形式推动企业聘用青年人才 [5] - 累计提供32708晚次大学生住宿服务 2025年计划举办不少于12场校园招聘和12场公益活动 [5] 人才增长 - 2024年5月至2025年4月底南沙区人口净增长11万人 实有人口近130万 [1] - 2010-2020年青年人口增长16.9万人 增幅达147% 每10万人中大学文化程度者从7089人升至17894人 [1] - 2025年已举办94场招聘会 吸引3579家次企业参与 实际招聘14692人 其中大学生7186人 [5] 产业布局 - 汽车产业集群产值超千亿元 人工智能 半导体 生物医药 新型储能 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5] - 龙头企业提供高薪岗位 如广船国际"副总信息师" 广州远正智能"人工智能高级工程师"等百万年薪岗位 [7] - 紫川电子科技公司团队从6人扩至100多人 产值突破亿元规模 服务120多个城市300多个行业客户 [7] 科创平台 - 加快建设南沙科学城 冷泉大科学装置 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新区等科创载体 [5] -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累计孵化师生创业项目超150个 注册公司70余家 聚焦人工智能 智能制造等硬科技领域 [10] - 建成19家港澳青创基地 入驻企业超2600个 其中港澳台侨项目超1300个 带动就业超7000人 [10] 港澳协同 - 实施146项境外职业资格认可 258名港澳专业人士在南沙执业 27名港澳工程人才获评内地职称 [10] - 香港人才服务办公室与南沙管委会签署联合招才引智备忘录 强化区域协同与资源整合 [8] - 庆盛枢纽构建"环港科大创新区为核心"的科创生态系统 吸引港澳青年与科创企业聚集 [10]
6年超7000亿产业投资,临港如何站上产业最前沿
第一财经· 2025-08-19 21:38
产业投资与项目落地 - 盛合晶微三维芯片集成项目落地临港 总投资额超400亿元[1] - 六个重大产业项目涵盖集成电路 高端装备 汽车软件 人工智能等关键方向[1][3] - 盛合晶微是中国内地唯一大规模量产基于硅通孔转接板的2.5D集成企业[1] 产业发展成效 - 临港新片区6年累计签约679个前沿科技产业重点项目 涉及投资额超7300亿元[3][8] - 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8.4% 其中集成电路等前沿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8.3%[3] - 集成电路产业近300家企业集聚 6年平均增速超50% 今年保持两位数增长[6] - 智能汽车产业规模突破2800亿元 上下游企业近200家[6] - 航空航天产值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52.9%[6] - 储能产业2024年预计产值达300亿元[7] 产业生态建设 - 形成"4+1"主导产业生态(集成电路 民用航空 高端装备 智能新能源汽车 数字经济)[3][4] - 集成电路形成设计 高端制造 装备材料 先进封装 芯片贸易全产业链布局[6] - 通过链主企业带动 产业图谱补短板 专项资金引导等方式构建产业生态[4] - 产业生态带来综合成本优势 订单优势 场景优势[8] 未来产业布局 - 规划布局脑机接口 宽禁带半导体 可控核聚变 空天计算等未来产业[10] - 推出"拨改投"机制 "360"创业政策 临港天使会机制支持创新创业[10] - 发布首批15家链主企业名单 覆盖五大产业11个细分赛道[10] - 建设"临港科创城" 与张江科学城形成双轮驱动[11]
收评:三大股指尾盘翻绿,北证50指数逆市拉升,人形机器人概念等活跃
证券时报网· 2025-08-19 15:35
市场表现 - 8月19日两市股指午后震荡回落 沪指微跌0.02%报3727.29点 深证成指跌0.12%报11821.63点 创业板指跌0.17%报2601.74点 北证50指数逆市涨1.27%并续创历史新高 [1] - 沪深北三市合计成交26413亿元 保险、券商、银行、半导体板块走低 酿酒、家居、零售、汽车、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板块拉升 华为概念和人形机器人概念活跃 [1] 流动性分析 - 8月中旬以来A股主要指数连续上涨 市场交投热度回升 流动性充裕是主要驱动力 7月M2增速回升至8.8% 较前值高0.5个百分点 [2] - 8月15日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122.06亿元 8月5日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元创10年新高 显示杠杆资金和外资活跃度提升 [2] 资金动向 - 政策支持中长期资金入市 外资和险资作为潜在增量资金值得关注 中长期资金入市步伐加快带动投资者信心提振 [2] - 两融资金表现活跃反映市场情绪显著回暖 风险偏好回升迹象明显 [2] 配置建议 - 新质生产力发展加速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具备广阔空间 建议关注科技成长板块配置机遇 [2]
昌平区全力推动青年人才创新创业
北京青年报· 2025-08-19 02:01
昌平区发展规划 - 昌平区规划G6科创走廊 G45产业走廊 京北生态走廊 加快建设科创引领的未来之城 [1] - 试点建设北京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 每年投入1.3亿元资金 实施11类19条政策措施推动青年人才创新创业 [1] - 打破传统产业园 居住区 行政区壁垒 大尺度规划三大走廊 塑造产城融合 生态宜居新格局 [2] G6科创走廊布局 - 西部构建以生命科学 数字智能 科教集群为特色的G6科创走廊 [2] - 包含生命科学园 未来大学科技园 清华南口国重基地等10多个创新组团 [2] - 规划产业空间超1400万平方米 已建成521.8万平方米 [2] G45产业走廊布局 - 东部形成以先进能源 未来健康 央企集群为特色的G45产业走廊 [2] - 包含央企创新创业集聚区 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 "未来美城"及北七家工业区等多个组团 [2] 京北生态走廊建设 - 中部打造城市北中轴绿楔和花园城市主脉 [2] - 串联奥北森林公园"十园" 未来科学城生态休闲公园 昌平新城生态休闲公园等节点 [2] 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 - 医药健康产业收入年均增长9.2% 总量达1040亿元 获批1类创新药11个 [3] - 先进制造产业去年收入突破1600亿元 上半年增速达15% [3] - 先进能源产业去年收入达2532亿元 汇聚60个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 [3] 未来产业布局 - 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企业123家 占全市总量50% 上半年收入34亿元 [4] - 机器人产业集聚企业138家 打造京北唯一机器人产业园 [4] 青年人才政策 - 14-35岁青年人口占比40.5% [4] - 每年1.3亿元财政资金支持 提供创业就业补贴 贷款贴息 生活补贴等19条政策措施 [4]
上半年昌平区GDP同比增长7.1%,三大主导产业聚集成势
新京报· 2025-08-18 21:27
经济发展 - "十四五"期间区域GDP年均增长6.2% 高于全市1.3个百分点 总量突破1800亿元 [1][2] - 2024年上半年区域GDP增长7.1%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2% 建安投资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全市前3 [2]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6万元新台阶 上半年增速5.9%排名全市第三 [2] - 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增长28.9% 商品房销售面积78.5万平方米 两项指标均排名全市第一 [2] - 上半年旅游消费增长38.8% 工业增加值增长15.4% 科技服务业收入增长12.8% 信息服务业收入增长9.3% [2] 产业建设 - 医药健康产业收入年均增长9.2% 总量达1040亿元 上半年增速9.7% [4] - 先进制造产业2023年收入突破1600亿元 上半年增速实现翻番达15% [4] - 先进能源产业2023年收入达2532亿元 汇聚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60个 [4] - 落地亿元以上项目493个 拥有"小巨人"企业81家 专精特新企业882家 国高新企业2946家 均排名平原新城首位 [3] - 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企业123家占全市总量50% 上半年收入34亿元 机器人产业集聚企业138家 [5] - 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2.7万户排名全市第一 累计兑现政策资金31亿元 [5] 创新生态 - 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占全市1/3 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全市最高 [4] - 上半年272家企业上榜2025年第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排名全市第三 [3] - 搭建合成生物制造共性技术平台13个 发布全球首个"智简内生6G原型系统" [5] 人才建设 - 实施"星斗计划""雨燕计划""骐骥计划""云台计划"四大人才计划 近两年引育支持人才1300余名 [9] - 每年投入1亿元财政资金开展"昌聚工程" 近两年评选支持高层次人才315名 给予50万-300万元资金支持 [9] - 青年人口占比40.5% 每年投入1.3亿元财政资金实施19条青年人才政策 规划5处人才公寓近千套房源 [10] - 五年来新增就业岗位超25万个 [10] 基础设施 - 在建及建成轨道线路8条 站点46个 总里程超130公里居平原新城首位 [6] - 五年来供应住宅用地157公顷排名全市前列 [7] - 推动市郊铁路东北环线年内开工 18号线年底开通 规划20个轨道微中心 [7] - 回天地区投用180个重点项目 引进名校17所 平均通勤时间降低11% [7] 生态环境 - 森林覆盖率49.46% PM2.5年均浓度达"20+"水平 [8] - 规划"千里绿道体系" 温榆河绿道和42公里绿道惠及沿线120万群众 [8]
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中国发展网· 2025-08-18 15:44
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协同 - 承接中国石化、国家管网等重大项目278个,总投资2734亿元 [2] - 引进北京在津新建机构1484家,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及5家子公司落户 [2] - 实施津潍高铁、京滨城际等重大工程,实现京津冀"区域通办"1108项 [2] 经济发展与财政表现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7843亿元,占全市总量43.5%,较"十三五"末提升1.8个百分点 [3]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万元,较"十三五"末增加1.3万元,年均增长5.3% [3] - 2024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5.4%和5.8% [3] 产业体系构建与升级 - 形成5个千亿级工业产业集群(含绿色石化、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和5个千亿级生产性服务业集群 [4] - 建成9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布局生物制造、自主信创等八大未来产业 [4] - 累计构建70个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培育100个骨干企业,打造9个未来产业集聚区 [4] 改革开放与创新生态 - "证照分离""一企一证"改革领跑全国,自贸区制度创新指数连续五年全国第三 [5] - 49项试点经验全国复制推广,建成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4家海河实验室 [5]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5338家,较"十三五"末增长60% [5] 城市建设与社会民生 - 改造老旧小区295个,实施5个城市更新项目,连续推进20项民心工程 [6] - 累计新增就业39.4万人,新建54所中小学及幼儿园 [6] - 人均期望寿命提高至83.8岁,养老服务总床位超1.2万张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