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估值
icon
搜索文档
友邦保险(01299):新业务价值增长具备韧性,新一轮回购计划提升股东回报至6%
招银国际· 2025-03-18 15:34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重申“买入”评级 [8][1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友邦保险新业务价值增长具备韧性,新一轮回购计划提升股东回报至6% [1] - 考虑投资收益波动和各地区新业务价值增长分化,下调目标价至89.0港元,但公司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区间,上行空间大,重申“买入”评级 [8][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新业务价值情况 - 2024年集团新业务价值同比+18%(固定汇率,实际汇率+17%)至47.12亿美元,略低于预期;2H/4Q增速放缓至13%/9%(固定汇率),低于预期,4Q受中国内地产品切换和开门红增速放缓影响 [7] - 各地区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速:香港/中国内地/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其他市场为+23%/+20%/+15%/+15%/+10%/+18%(固定汇率口径),占比35%/24%/16%/9%/7%/9%;预计2025年公司全年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4%(固定汇率口径) [2] 股份回购与股息情况 - 新一轮16亿美元股份回购计划于2025年内完成,结合1 - 2月已完成的7亿美元回购,全年股份回购金额为23亿美元,对应股东回报率2.8%,年内新一轮股份回购小幅超预期 [7] - 2024年末期股息同比增长10%至1.31美元/股,年度每股股息为1.75美元,同比增长9%;全年股息总额24亿美元,对应股息率3.1%;2025年股息+回购带来的总股东回报率约6% [7] 核心财务指标情况 - 2024年集团税后营运利润(OPAT)同比+7%(固定汇率)至66.05亿美元;每股税后营运利润同比+12%至0.6美元,略超预期,营运ROE为14.8%,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 [8] - OPAT增长原因:盈利性新业务持续正向贡献财务收益,新业务合同服务边际同比+11%;有效保单预期回报稳健增长至28亿美元,同比+9%;净投资收益业绩回归增长 [8] - 2024年公司股东资本比率为236%,相较200%的目标下限仍有充足的资本释放空间 [8] 估值及目标价情况 - 采用相对估值法和评估价值法对公司估值,按未来12个月时间加权平均得出新目标价为89.0港元(前值94.0港元),对应1.60倍FY25E P/EV;公司目前股价交易于FY25E 1.12倍P/EV,位于历史估值底部区间,估值上修空间大 [11] - 相对估值法下,25年/26年目标价为54和60港元;评估价值法下,25年/26年目标价为120和135港元 [11][12] 财务分析情况 - 损益表显示保险业务收入、保险服务业绩等指标呈逐年增长趋势;资产负债表显示总资产、总负债和股东权益等指标也有相应变化 [16] - 每股数据方面,每股股息、每股营运利润等指标逐年上升;盈利能力指标如股东分配权益营运利润、内含价值营运利润回报等有不同表现;估值指标如市价/内含价值率、市净率等呈下降趋势 [18]
暴力反弹!抄不抄?
格隆汇APP· 2025-03-13 17:13
美股市场现状 - 纳指一度跌至17000点附近,回撤幅度15%,进入技术性调整区间,将特朗普当选后的涨幅全部归零 [1] - 美股市场总体呈现高波动性,尚未企稳 [2] - 纳斯达克100指数RSI跌至10.95,低于24年4月19日的15.69、24年8月7日的21.47和24年9月6日的20.27 [2] - 标普500波动率指数(VIX)冲高到29.56,收盘为27.86,追平2023年3月硅谷银行爆雷时的水平 [2] 历史回调对比 - 2023年2-3月纳指最大跌幅8%,2023年7-10月最大跌幅13%,2024年4月最大跌幅8%,2024年7月最大跌幅16% [4] - 本次跌幅已接近2024年7月的16%,处于预测区间10-20%的中间位置 [5] - 过去5年纳指最大级别回调为2020年3月(40%)和2022年(40%),2000年科网股泡沫破裂跌幅80%,2008年金融危机跌幅60% [7] - 2018年10-12月回调幅度25%,原因仅为经济放缓和美联储加息 [8] 当前市场分析 - 经济基本面问题包括反复无常的贸易战和通胀预期升温,流动性问题源于美联储推迟降息信号 [8] - 当前CPI为2.8%,远低于2022年的9.1%,非农数据未显示经济衰退 [9] - 美股下跌主因前期涨幅过大、估值过高,资金拥挤后流出 [9] - 特朗普推动的实体产业投资(如台积电1000亿美元、苹果5000亿美元、日本1万亿美元计划)可能支撑美国经济 [9] 投资策略建议 - 大跌后低估值时考虑买入好公司,分批次买入,保留现金 [12][13] - 指数投资推荐纳指、标普500和道琼斯,个股推荐高弹性AI科技(算力、云计算、能源等) [13] - 英伟达动态PE回撤至36倍,微软30倍,谷歌20倍,2022年最低迷时为25倍和17倍 [13] - 估值虚高公司如特斯拉、APPlovin、palantir等波动率高,建议观察为主 [13] 市场展望 - 短期美股存在高波动,中长期问题不大 [10] - 投资者需关注回调历史经验值、低估值时机和分批买入策略 [15] - 美股仍是全球资本市场锚点,投资需保持常识和尊重规律 [14][15]
SU7 Ultra把“折扣”打到小米股价上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3-06 18:56
文章核心观点 - 小米15 Ultra和小米SU7 Ultra销售异常火爆,但小米集团港股股价却连续下跌,主要原因是前期股价涨幅大、估值偏高,且降价虽提升销量但降低利润预期 [3][6][7] 产品销售情况 - 2月27日小米发布手机小米15 Ultra和高端电动汽车小米SU7 Ultra,小米15 Ultra售价约6500元,SU7 Ultra价格从约81万调至约51万 [4] - 2月28日SU7 Ultra官方大定订单近万辆,3月3日将近2万辆,按订单计算实现上百亿元销售收入 [4][5] 股价表现 - 2月27日发布当天股价跌近6%,28日跌2%,3月3日又跌近2%,从最高点每股58港币跌至3月3日收盘的每股50港币,跌幅近20% [6] 估值分析 - 3月3日收盘小米TTM市盈率约58倍,以12000亿人民币总市值计,2024年全年利润约210亿,2025年预计利润300亿,预测市盈率近40倍,估值偏高 [10][11] 利润预期影响 - 雷军此前披露SU7 Ultra有9成把握完成全年1万辆销售目标,市场已有乐观预期,且降价虽提高销量但降低每台车利润,约60亿的销售收入差别主要包含利润预期 [13][14] 公司前景 - 小米是出色的高科技公司,在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有发展,未来题材概念和战略性增长点将层出不穷 [16][17]
SEA:没掉链子,还是“小腾讯”
海豚投研· 2025-03-04 23:51
核心观点 - 公司2024年4季度财报显示电商板块增长和利润改善显著超预期,成为最大亮点,但游戏和金融板块存在潜在隐患 [1] - 电商板块GMV达286亿,同比增长24%,远超市场预期的18%增速,收入同比增长41%也高于预期的35% [1][12][14] - 金融板块贷款余额51亿,同比增长64%但低于预期,营收同比增长55%远超预期的36%,显示公司更注重变现率而非规模扩张 [2][17] - 游戏板块活跃用户6.2亿,环比减少1100万,付费用户5000万,均低于预期,生态有走弱迹象 [2][18] - 公司整体收入49.5亿,同比增长37%,毛利率从43%提升至45%,经营利润率提升至6.2% [4][24][25] 电商板块 - GMV达286亿,同比增长24%,明显好于市场预期的18%增速 [1][12] - 订单量同比增速20%,环比放缓4pct,但客单价止跌回升3%,抵消了订单增速放缓的影响 [1][13] - 营收同比增长41%,大幅强于预期的35%,主要来自GMV增长超预期的传导 [1][14] - 经营利润0.8亿,远超预期的不到0.2亿,经营利润率2.2%显著高于预期的0.5% [3][22] - 泰国和印尼市场2025年初变现率上限上调1pct,行业整体呈现变现率上调趋势 [15][16] 金融板块 - 未收回贷款余额51亿,同比增长64%,但低于预期的54.4亿(+75%) [2][17] - 营收同比大涨55%,环比提速17pct,远高于预期的36%增速,显示重点转向提升变现率 [2][17] - 经营利润1.98亿,低于预期的2.3亿,利润率27%环比前两季度的28%-29%有所下降 [3][23] - 营销支出环比翻倍至1.2亿,为维持高增长需加大费用投入 [4][26] - 坏账比例稳定在1.2%,信贷质量保持平稳 [17] 游戏板块 - 活跃用户6.2亿,环比减少1100万,付费用户5000万,均低于预期3%和2% [2][18] - 流水同比增长19%,略高于预期的18%,但人均付费金额同比-6%,显示生态走弱 [3][19] - 经营利润2.7亿,好于预期的2.5亿,利润率52%同比提升0.9pct但环比下降 [3][23] - 营销费率同比增长48%,绝对值0.45亿影响有限 [4][26] 整体财务表现 - 总收入49.5亿,同比增长37%,增速环比提升6pct [4][24] - 毛利润22亿,毛利率从43%提升至45%,主要来自电商和金融板块变现率提升 [4][25] - 四项经营费用合计19.5亿,同比增长19%,营销费用占比提升至21.2% [4][26] - 经营利润3.1亿,比预期的2.6亿高出18%,经营利润率6.2%环比提升 [5][27]
刚刚!重磅利好,集中释放!
券商中国· 2025-03-03 21:06
大蓝筹公司动态 - 格力电器股东京海互联计划6个月内增持公司股份,金额不低于10.5亿元且不超过21亿元,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和金融机构专项贷款 [2][5] - 海康威视累计回购3509.92万股,占总股本0.3801%,回购金额10.68亿元 [5] - 招商轮船累计回购3823.8万股,占总股本0.4695%,回购金额2.51亿元 [6] - 中远海控累计回购8908.01万股,占总股本0.5581%,回购金额12.51亿元 [6] - 阿特斯累计回购1241.66万股,占总股本0.3367%,回购金额1.34亿元 [6] - 春秋航空累计回购348.11万股,占总股本0.3558%,回购金额1.79亿元 [6] 重大合同与订单 - 中国船舶子公司江南造船签订18000TEU LNG双燃料集装箱船建造合同,金额180亿至190亿元,预计2028-2029年交付 [3][8] - 当升科技与SK On签订锂电正极材料供货协议,2025-2027年预计供应17000吨高镍及中镍材料 [9] - 当周11家上市公司发布中标公告,总金额129.63亿元,中国建筑、新疆交建、设计总院中标金额分别为107.1亿元、12.33亿元、6.56亿元 [8] 市场观点与估值 - 瑞银维持超配中国,认为中国市场应比其他新兴市场溢价15%,但实际折价30% [3][11] - 瑞银指出中国入市资金韧性可对冲关税风险,且关税对上市股票直接影响较小 [11] - MSCI中国指数前瞻性市盈率低于12倍,相比全球主要股市存在明显估值折扣 [11]
个人投资清单
雪球· 2025-03-03 15:25
核心观点 - 文章提出了一套投资决策的checklist体系,强调通过系统化清单减少投资中的基础错误,核心逻辑围绕"不懂不做"原则展开,需同时评估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的实现概率与赔率[2] - 投资框架由商业模式、企业文化、估值三大支柱构成,筛选顺序依次为商业模式→企业文化→估值[4][5][6] - 商业模式需满足"赚得多(千亿RMB利润规模)、赚得容易(毛利率40%+、ROE20%+)、赚得久(持续竞争优势)"的十字标准[7][8][9] - 企业文化评估包含12项具体指标,核心是管理层资源运用效率与道德操守[12][13][14] - 估值采用双轨制:下限需确保10%年化收益率(对标SP500),上限不超过2-3年可消化的估值范围[15][24] 商业模式 - 行业空间要求:目标行业利润规模至少千亿RMB,优选万亿级且具备成长性的赛道[7][19] - 盈利质量指标:毛利率≥40%,ROE≥20%作为基础门槛[8][20] - 竞争优势筛选:聚焦品牌优势/网络效应/成本优势/转换成本四类内生性优势,排除政府管制与专利技术等外部依赖型优势[9][21] - 互联网企业附加标准:必须具备网络效应(如微信关系链/电商双边网络),叠加成本优势与品牌溢价更佳[10] 企业文化 - 管理层可信度评估:包含言行一致性、专注度、投资纪律性等6项基础指标,重点关注是否通过关联交易损害股东利益[12][13][21] - 战略执行能力:涵盖决策正确性、目标达成率、人才更替机制等组织效能维度[14][22] - 利益相关方管理:要求对员工/合作伙伴/股东实现商业达尔文主义下的共赢,特别强调小股东权益保护[14][22] 估值体系 - 收益率锚点:以SP500的10%年化收益为最低基准,腾讯作为机会成本参照物[15][23] - 估值区间管理:下限采用保守增长率测算确保安全边际,上限需在2-3年内具备估值消化合理性[15][24] 操作纪律 - 资金管理:禁止杠杆与做空操作,保持个人现金流稳健以应对家庭开支[16][25] - 外部风险监控:需评估政策突变(如教育"双减")、地缘政治(战争/关税)、技术封锁等系统性风险[17][18][26]
行业配置双周报:A股科技行情交易情绪的多维度对比-20250319
中泰证券· 2025-02-18 20:38
核心观点 - 多维度对比显示A股本轮科技行情交易情绪处于高位,主要由估值驱动而非盈利驱动,短期需关注赔率[3] - A股TMT板块交易拥挤度达43%,突破历史最高值40%,高于美股(38%)和港股(39%)的当前水平[3][7] - 双创指数交易拥挤度合计37%,接近41%的历史峰值,纳斯达克指数当前54%曾达63%峰值[3][12] - A股科技龙头市值占比12%低于美股(22%)和港股(19%),春节前后拥挤度从9%升至13%[3][14] 交易拥挤度分析 板块对比 - A股TMT成交占比自2024年下半年持续上升,春节后加速至43%创历史新高[7][12] - 美股TMT成交占比历史峰值47%当前38%,港股峰值48%当前39%,均低于A股当前水平[7][11] - 计算机行业PE 83倍处十年90%分位,电子58倍(78%分位),通信44倍(68%分位),传媒30倍(32%分位)[3][15] 指数对比 - 科创50估值87倍处十年98%分位,创业板指35倍(22%分位),纳指45倍(87%分位),恒生科技25倍(27%分位)[3][21] - 纳斯达克指数长期维持50%以上成交占比,历史峰值63%,当前54%仍显著高于新兴市场[12][13] - 恒生科技指数历史峰值51%,当前37%;A股双创指数节后快速上行至37%接近41%的历史峰值[12][13] 龙头公司对比 - 美股七大科技龙头市值占比22%,拥挤度长期15%-30%区间,当前19%[14][15] - 港股45家科技龙头市值占比19%,春节后拥挤度达35%接近46%历史峰值[14][15] - A股百大科技龙头市值占比12%,拥挤度从9%升至13%,显著低于港股但差距在缩小[14][15] 估值动态分析 板块估值 - 计算机PE 83倍(90%分位),电子58倍(78%分位),通信44倍(68%分位),传媒30倍(32%分位)[3][15] - 美股信息技术PE 48倍(98%分位),港股33倍(35%分位),显示A股估值整体偏高[15][16] - 美股通讯服务PE 35倍近历史极值,港股14倍(61%分位),A股通信44倍传媒30倍呈现结构性高估[19][20] 龙头估值 - 美股科技龙头PE均值35倍,A股39倍,港股29倍,A股与美股估值水平相当[25][26] - 美股龙头PE中位数36倍,A股40倍,港股14倍,显示港股科技股存在结构性折价[25][26] - 美股七巨头PE均值从2015年30倍升至2023年54倍,反映技术突破对头部企业估值重塑[25][26] 市场表现驱动因素 - ChatGPT发布后美股信息技术行业上涨263.67%,其中盈利贡献占比75%,估值贡献65%[28][29] - DeepSeek发布后创业板指上涨7.16%,估值贡献占比66%;2023年AI热潮中估值收缩贡献-24.83%[28][29] - 美股形成"高盈利增长+适度估值提升"模式,A股两轮行情均由估值波动主导[28][29] 中观景气度变化 上游周期 - 铁矿石周涨3.43%至845元/吨,螺纹钢跌3.05%至3306元/吨,高炉开工率持平78%[32][33] - COMEX黄金涨2%至2945美元/盎司,铜涨4.12%至4.78美元/磅,布油涨0.48%至75美元/桶[32][35][40] - 焦煤期货周跌4.98%至1089元/吨,动力煤跌1.59%至741元/吨,液化天然气十日跌4.73%[32][40] 中游制造 - 磷酸铁锂价格持平3.37万元/吨,多晶硅39元/千克,单晶PERC电池片0.28元/瓦均持平[45][46] - 12月挖掘机产量同比增30.5%,销量同比增1.1%;机械设备出口同比增29%[47][48] 下游消费 - 12月汽车销量环比增5.2%至348.86万辆,新能源车销量增5.58%至159.61万辆[49][50] - 生鲜乳价格3.12元/公斤(-0.32%),猪肉28.24元/公斤(-0.21%),棉花14894元/吨(+0.7%)[51][52] - 12月白酒产量同比降7.6%,飞天茅台2230元/瓶持平,青花汾酒820元/瓶(-2.4%)[53][54] 地产链 - 30城商品房成交面积周环比增380%至65.7万㎡,一线城市增1060%至17.3万㎡[57][58] - 1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降10.6%,销售额降17.1%,新开工面积降23%[57][58] - 70城新建住宅价格同比降5.7%,二手住宅降8.1%,降幅均有所收窄[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