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金融
icon
搜索文档
国泰君安期货商品研究晨报:绿色金融与新能源-20250722
国泰君安期货· 2025-07-22 09:5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镍宏观情绪提振预期,但现实限制弹性;不锈钢宏观情绪主导边际,基本面决定弹性;碳酸锂供给潜在减量叠加宏观情绪偏强,短期走势或仍偏强;工业硅仓单继续去化,盘面抗跌;多晶硅需关注组件端成交情况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镍和不锈钢 - 基本面数据:沪镍主力收盘价122,550,不锈钢主力收盘价12,905;沪镍主力成交量134,799,不锈钢主力成交量255,058等 [4] - 宏观及行业新闻:3月3日加拿大安大略省省长或停止向美国出口镍;4月27日印尼CNI镍铁RKEF一期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印尼某镍冶炼厂恢复生产,青美邦产能恢复至70%-80%;印尼某冷轧厂6 - 7月停产检修;菲律宾镍业协会欢迎删除原矿出口禁令条款;印尼IMIP园区发现环境违规行为;印尼计划缩短采矿配额期限;印尼两镍铁冶炼产业园EF产线停产 [4][5][6][7] - 趋势强度:镍和不锈钢趋势强度均为0 [8] 碳酸锂 - 基本面数据:2509合约收盘价71,280,成交量848,150等 [9] - 宏观及行业新闻:SMM电池级碳酸锂指数价格上涨;江特电机宜春银锂拟7月25日开始检修26天;6月锂辉石进口总量约57.6万吨,环比减少4.8% [10][11] - 趋势强度:碳酸锂趋势强度为1 [11] 工业硅和多晶硅 - 基本面数据:Si2509收盘价9,260,成交量1,260,930等 [13] - 宏观及行业新闻:工信部将实施新一轮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推动大模型在制造业落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明显 [14][15] - 趋势强度:工业硅和多晶硅趋势强度均为1 [15]
“绿富美”里有良法
人民日报· 2025-07-22 06:31
生态文明立法与乡村发展 - 湖州市通过《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条例》推动潞村村建设总长度约2900米的污水管网,促进河道水质提升至Ⅲ类水标准,实现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转变 [1] - 《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及配套法规形成"1+N"法规体系,涵盖大气污染防治、市容环境卫生等9部细化法规,提升生态立法广度、精度、深度 [2] - 生态立法催生"美丽经济",灵粮农场通过《湖州市乡村旅游促进条例》实现农田变课堂、农舍变民宿,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30个,带动村集体增收近1000万元 [3] 绿色金融与生态产业链 - 《湖州市绿色金融促进条例》以法规形式固化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经验,包含绿色产品服务、节能降碳等特色条款,推动银行业深化绿色金融改革 [3] - 安吉县通过地方立法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4] - 生态立法体系实现各部法规总分结合、串点成线,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4] 乡村旅游与业态创新 - 《湖州市乡村旅游促进条例》要求推进旅游与文化、农林等领域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如灵粮农场吸引城市家庭深度体验田园生活 [3] - 生态立法推动乡村旅游与生态保护"双赢",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3] - 古村落水环境提升项目结合生态修复工程,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 [1]
增速连续3个月回升!上半年广东贷款余额近30万亿元
南方都市报· 2025-07-21 18:05
金融运行总体情况 - 截至2025年6月末广东本外币贷款余额29 6万亿元同比增长4 8%增速连续三个月回升比年初增加1 2万亿元同比多增1098亿元 [2][4][5] - 2025年1-5月广东辖内(不含深圳)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 33万亿元 [5] - 2025年6月广东辖内新发放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 04%处于历史低位同比下降38个基点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2 79%同比下降41个基点 [2][6] 重点领域信贷支持 - 上半年制造业贷款增加2787亿元同比多增140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比重22 6%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 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5] - 科技贷款余额5 6万亿元同比增长7 3%自5月构建债券市场"科技板"以来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207 5亿元 [7] - 绿色贷款余额4 2万亿元同比增长18 4%一季度辖内5家地方法人机构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贷款7 35亿元 [7] -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4 8万亿元同比增长9 8%涉农贷款余额2 6万亿元同比增长11 0% [8] - 养老产业贷款余额103亿元同比增长89 3%办理港澳居民内地购房业务3341笔跨境收入30 8亿元 [8] 金融创新与改革 - 推出"益企共赢计划""股贷担保租"等三大服务模式构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落地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 [7] - 创新"脱核链贷+"供应链融资模式推出25项产品贷款余额103亿元覆盖核心企业356家链上中小企业7583家 [9] - 数字人民币累计开立个人钱包4490万个流通3 82亿笔1576亿元商户620万家消费笔数全国第一 [9] - "跨境理财通"参与投资者16 17万名资金跨境汇划1180亿元 [9][10] - 117家跨国公司获批开展跨境资金池业务集中外债3085亿美元境外放款额度776亿美元 [10] 政策与未来方向 - 印发《关于做好广东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总体行动方案》及12份专项方案 [7] - 协助发布"南沙金融30条"推动自贸区金融制度型开放 [9] - 下一阶段将聚焦科技创新、提振消费、民营小微等领域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10]
长线资金ESG投资经验启示:保险资管篇:委外投资、组合脱碳与绿金实践
浙商证券· 2025-07-21 16:55
保险资金助力绿色金融必要性 - 截至2024年末,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突破33万亿元,是经济绿色低碳转型重要资金来源[15] - 最新政策要求保险机构未来4 - 5年增强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提升碳核算等水平,提升绿色金融业务比重[18] 国内保险资金ESG及绿色投资特点 - 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和市场塑造性,长期性由业务属性决定,战略性由现实要求决定[21] - 亚太地区95%险企将ESG因素纳入投资考量,2018年仅为56%;美洲市场降至59%,较2022年下降约26%[35] 国内保险资金业界实践 - 截至2024年底,中国人保绿色投资规模约1004亿元,较2023年底增长25亿元;中国太保约2600亿元,增长600亿元[44] - 中国人保绿色投资中股票投资规模较2023年底增长179%,另类投资规模约200亿元[46] 海外大型险资脱碳目标 - 部分海外头部保险机构将《巴黎协定》温控目标转化为脱碳行动纲领,NZAOA提供脱碳实践指引[57] - Allianz等险企制定了2030年减排强度或总量目标,如Allianz 2030年减排强度目标50%[61] 海外大型险资脱碳战略 - 投资业务从资产配置、不动产投资、被投企业脱碳、组合结构调整等方面推进脱碳[63] - 保险业务建立参与客户转型体系、组合优化构建主动调控机制、监测客户自身脱碳[67] 安盛脱碳案例 - 2030年投资端一般账户碳强度较2019年降低50%,保险端大型企业客户绝对减排30%等[77] - 2024年煤炭资产敞口降至总规模的0.3%,较基准年下降74%[83] 风险提示 - 存在经济修复不及预期、ESG相关政策推行不及预期、市场情绪与偏好波动风险[4]
委外投资、组合脱碳与绿金实践:长线资金ESG投资经验启示:保险资管篇
浙商证券· 2025-07-21 15:2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保险资金开展 ESG 及绿色投资呈现长期性、战略性优势与特点,还具备市场塑造性,委外投资中的 ESG 整合对市场培育起关键作用 [1][2] - 大型资产所有者投资组合脱碳可考虑碳排放强度目标和碳排放绝对值目标两类 [1][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引言 - 报告为投资者解答国内保险资管落实 ESG 投资及绿色金融、保险资金委外投资对资管机构 ESG 投资实践的影响、海外头部保险资管脱碳实践对国内大型资产所有者的参考作用三方面问题 [11] 保险资金助力绿色金融的必要性 战略地位 - 保险资金是我国金融体系重要支柱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重要资金来源,截至 2024 年末,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突破 33 万亿元,保险机构在践行绿色投资和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助推“双碳”目标实现中有关键作用 [12] 政策要求 - 监管当局持续引导保险机构发展绿色金融,2025 年 2 月发布的《方案》明确未来 5 年构建国际领先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目标,保险机构未来 4 - 5 年需增强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提升碳核算等水平、推进国际合作交流、提升绿色金融业务比重 [13][14] 国内保险资金 ESG 及绿色投资的实践特点 优势与特点 - 长期性由保险机构业务属性决定,保险资金是“长线资金”,以 ESG 整合为代表的可持续投资理念将与保险资金投资理念更有机结合,如新华保险将 ESG 及绿色金融投资工作指引纳入投资指引 [18] - 战略性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决定,绿色金融是保险资金发力重点领域,大型保险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等产业支持力度,如中国人保 2024 年服务绿色发展投资规模达 1004 亿元 [19] - 市场塑造性方面,保险资金作为大型资产所有者,在直接投资中可引导被投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如人保资产推动被投企业 ESG 战略与治理融合;在委外投资中可将 ESG 考量纳入协议,如中国太保评估外部管理人 ESG 表现 [20][21] 委外投资中的 ESG 整合 - 全球险资委外投资概览:截至 2024 年底,90 家主要险资外部管理人合计管理约 16.65 万亿美元保险资金,占资管机构总管理规模 29%,贝莱德等排名靠前 [25] - 全球险资 ESG 投资偏好:99%的欧非中东保险公司、95%的亚太险企将 ESG 因素纳入投资考量,美洲市场仅 59%的保险公司纳入考量 [29] - 海外险资管理人 ESG 筛选:海外保险机构可构建标准化管理机制,如 Allianz 要求受托机构建立符合 FRSI 要求的治理机制和操作流程,其他头部海外保险机构也出台相关政策 [31][32] 业界实践 - 规模稳步上升:截至 2023 年 6 月,保险资金投向绿色发展领域余额达 1.67 万亿元,同比增长 36%,部分头部机构 2024 年底绿色投资规模有增长 [36] - 类型日益丰富:保险资金绿色投资产品向股权、另类资产等领域拓展,如中国人保股票投资规模增长,开展另类投资项目;中国人寿在多方面投资项目 [38] - 险企能力深化:绿色投资与险企业务实践和能力建设结合加深,体现在气候风险评估和组合碳核算方面,如新华保险、中国平安开展气候风险评估,中国太保、中国人保推动组合碳核算 [39][40] 他山之石:海外大型险资的脱碳目标与路径 海外大型险资脱碳目标概览 - 部分海外头部保险机构将《巴黎协定》温控目标转化为脱碳行动纲领,净零资产所有者联盟通过四大核心原则为成员提供脱碳指引 [46] - 保险企业制定整体性碳中和愿景与阶段性目标,围绕投资、保险、企业运营活动展开,脱碳目标分为碳强度目标和绝对值目标 [49] 脱碳战略与抓手 - 投资业务:从证券和不动产投资角度,采取被投企业脱碳、组合结构调整等策略,如深度改造建筑、参与被投企业转型、调整资产配置等 [53][54] - 保险业务:建立参与客户转型体系,优化组合构建调控机制,监测客户自身脱碳成效 [55] - 公司经营:从可再生能源转型、能效提升与智能化管理、绿色交通转型、碳足迹全周期管理四个角度减少碳排放 [56] 脱碳案例分析:安盛 - 气候转型计划:通过双重重要性评估识别风险和机遇,区分转型风险与物理气候风险;构建目标体系,设定投资、保险、运营端减碳目标;通过双杠杆体系推进脱碳,依赖外部系统条件 [59][63][64] - 投资战略: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建立投资限制标准,成效显著,责任投资委员会确保政策落地;支持转型方面,设立转型融资目标,参与推动被投企业转型 [67][73][79] - 保险业务战略: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将气候与生物多样性因素纳入承保管理;支持转型方面,增强客户参与,推出转型保险,提供适应解决方案 [77][79][83] - 公司经营战略:支持转型方面,实施供应链脱碳计划,设定采购目标;助力零碳排项目方面,购买碳排放额度资助符合标准的项目 [84][85][86]
媒体看国寿 | 保险投资服务民生保障
搜狐财经· 2025-07-21 13:36
中国人寿保险资金投资实践 - 公司于2017年出资80亿元投资"电投黄河能源投资合伙企业"债转股基金,2019年再以90亿元股权投资领投青海黄河公司项目[11][17] - 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合并管理资产规模超6.3万亿元,服务实体经济规模近4万亿元,投资支持社会民生领域建设规模超2400亿元[78][94] - 通过设立美丽乡村产业基金会投资乡村光伏项目,为567户脱贫户年均增收3000元,2024年已投项目提供就业岗位约570个[76] 青海黄河水电项目成效 - 龙羊峡水电站年均发电量60亿千瓦时,洪水削峰率超40%,下游灌溉保证率从56%提升至80%[10][17] - 共和光伏产业园光伏装机容量6244兆瓦,配套储能总容量238.9兆瓦,植被覆盖率提升80%,荒漠化土地缩减100平方公里[46][74] - 贡玛储能电站总装机180兆瓦/720兆瓦时,2025年5月并网后使公司储能总容量达473兆瓦/1168.23兆瓦时[74][112] 保险资金行业特性 - 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来源稳、久期长优势,能匹配电力清洁能源产业资金密集、收益稳定、周期长的特点[11][17] - 通过股权、债券、资管产品等多种形式满足国家重大项目融资需求,固定投资和权益投资占比超6.5万亿元[12][13] - 在低利率环境下,股权类投资相比固定投资具有更好成长性,有助于实现负债与投资端平衡[15] 民生领域投资布局 - 医疗健康领域投资4900万元医药行业REITs,粮食安全领域设立30亿元"中粮1号股权投资计划"[78][79] - 发起200亿元"云南国企改革发展股权投资计划"支持滇中引水工程,惠及1500万人口[79][95] - 投资42.12亿元"安江高速持有型不动产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等交通项目,14.2亿元支持清西大桥建设[80][95] 绿色金融实践 - 2018年加入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成为国内首家签署该原则的保险资管公司[58] - 受托200亿元入股中石化川气东送项目,工程跨越6省2市,年输气能力120亿立方米[80][95] - "光伏+生态"模式使共和光伏产业园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牧羊"格局,牧民户均年增收数万元[44][74]
“碳双控”制度下省间减碳额度交易的构思与运作
金融时报· 2025-07-21 10:45
碳排放双控与绿色金融协同机制 - 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构成"双碳"目标的制度基石,与绿色金融形成战略协同,构建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机制[1] - 碳排放双控为绿色金融提供政策锚点,驱动产品创新并量化风险评估,绿色金融则通过资金支持和市场化激励强化双控执行力[1] - 协同效应可使中国在2030年前实现11亿至15亿吨额外减排,同时将GDP损失控制在最优区间[1] 碳排放双控政策关键问题 - 碳达峰后实施总量控制为主、强度控制为辅的双控制度,建立碳中和目标评价考核制度[2] - 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需解决指标分解、经济协调问题,部分地区存在能源与产业结构不合理挑战[2] - 省间减碳额度交易成为关键破题手段,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区域协同[2] 省间减碳额度交易机制设计 - 各省边际减排成本差异显著,宁夏每吨60元,北京高达3815元,市场化交易可降低全国总减排成本[3] - 机制标的物为各省年度碳预算目标范围内的可交易排放配额,交易比例需控制在合理范围以避免削弱本地减排动力[4] - 建立省级碳预算、全国碳市场和中央减碳储备三位一体管控体系,三者总和支撑全国双控目标[4] 价格形成与过渡机制 - 过渡期参考全国碳市场年度平均碳价的90%-110%区间定价,例如碳价60元/吨时交易价波动于54-66元[7] - 德国碳市场采用固定价格向市场化过渡的路径对中国具有启示意义[7] - 中央减碳储备"安全储备"可在碳价季度波动超20%时启动以稳定市场[7] 绿色金融支持体系 - 全国碳市场提供基础性碳价信号,但需转型金融标准覆盖能源、工业等多领域低碳融资需求[8] - 2024年各省重大项目清单中绿色项目占比仅13%,显示绿色金融发展空间巨大[8] - 设立以省间减碳额度为资产的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减碳投资[9] 中央减碳储备机制 - 设立"安全储备"支持减排困难省份,预留全国碳排放总量目标的一部分额度[5] - 储备释放额度需控制比例以避免降低各省减碳内驱力,借鉴欧盟责任共担机制(ESR)经验[5][6] - 各省可储存盈余配额或借贷次年配额(上限7.5%)以调节年度碳预算完成方式[6]
“双碳”政策推动银行信贷深度绿色转型
金融时报· 2025-07-21 10:45
银行信贷绿色转型现状 - 截至2024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36.6万亿元同比增长13.18%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比重持续攀升[1] - 绿色信贷发展呈现政策驱动特征其历程可分为制度奠基(1995-2006)、探索(2007-2011)、体系构建(2012-2015)和战略深化(2016至今)四个阶段[2][3] - 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绿色信贷与转型金融加速融合2023-2024年密集出台专项政策推动信贷资源向新能源等前沿领域配置[4] 绿色金融产品发展 - 截至2024年末绿色贷款余额达36.6万亿元同比增长13.18%占各项贷款比重提升至12.7%其中国有大行发挥"头雁效应"如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达5.64万亿元邮储银行突破1.91万亿元[8] - 截至2024年末国内市场累计发行绿色债券2,669只规模共计4.16万亿元2024年发行477只规模达6,814.32亿元较2023年减少18.59%[9] - 2024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年成交量达1.89亿吨成交额181.14亿元创历史新高全年碳配额收盘价较2023年末上涨22.75%[9] 转型面临的挑战 - 风险定价机制滞后环境风险未纳入央行征信系统导致资本充足率计算失真高碳信贷资产重定价风险凸显[5] - 市场内生动力不足企业绿色改造意愿低迷金融机构追求短期收益目标与绿色项目周期长特点冲突[6] - 标准执行存在偏差地方层面为完成考核降低审核标准导致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和"洗绿"风险[6] - 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企业环境数据质量参差不齐金融机构缺乏细分领域和具体项目运营情况披露[6] "双碳"政策影响维度 - 家庭维度:碳中和叙事驱动消费转型商业银行需开发绿色金融产品满足家庭绿色消费需求[10] - 市场维度:碳市场政策通过价格信号与配额约束重塑企业融资环境倒逼信贷资源向低碳领域配置[10][11] - 政府维度:环境税政策通过"惩罚-激励"双重效应重构企业行为逻辑商业银行需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11] - 银行维度: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流动性调控实现政策精准滴灌商业银行需创新产品优化审批流程[12] 未来发展趋势 - 减碳政策将呈现市场化与法治化双轮驱动碳市场覆盖范围扩展环境信息披露或升级为强制性规范[13] - 需建立跨部门政策协同平台引入区块链技术构建追溯系统探索建立绿色信贷风险补偿制度[13] - 商业银行需革新风险定价能力重构产品创新体系升级数据治理基础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14]
国泰君安期货商品研究晨报:绿色金融与新能源-20250721
国泰君安期货· 2025-07-21 09:4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镍宏观情绪提振预期但现实限制弹性空间,不锈钢现实与宏观博弈钢价震荡运行,碳酸锂关注锂矿行业政策偏强运行,工业硅供需去库盘面较抗跌,多晶硅情绪发酵盘面具上行驱动 [2] 各品种总结 镍与不锈钢 - 基本面:沪镍主力收盘价120,500,不锈钢主力收盘价12,725;沪镍主力成交量94,302,不锈钢主力成交量162,130;1进口镍120,800,俄镍升贴水550,镍豆升贴水 -900等多项数据 [4] - 行业新闻:加拿大安大略省省长或停止向美国出口镍;印尼CNI镍铁项目进入试生产;印尼某镍冶炼厂恢复生产;某冷轧厂停产检修;菲律宾镍业协会欢迎删除原矿出口禁令条款;印尼IMIP园区有环境违规问题;印尼计划缩短采矿配额期限;2025年印尼镍矿产量目标高于2024年;两镍铁冶炼产业园EF产线暂停生产 [4][5][6][7] - 趋势强度:镍和不锈钢趋势强度均为0 [8] 碳酸锂 - 基本面:2509合约收盘价69,960,成交量1,206,323,持仓量377,305等多项数据 [9] - 行业新闻:SMM电池级碳酸锂指数价格上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强规范竞争;津巴布韦计划建锂精矿选矿厂 [10][11] - 趋势强度:碳酸锂趋势强度为1 [11] 工业硅与多晶硅 - 基本面:Si2509收盘价8,695,成交量1,704,999,持仓量387,252;PS2509收盘价43,850,成交量1,045,074,持仓量155,539等多项数据 [13] - 行业新闻:两大组件招标延期、终止 [13] - 趋势强度:工业硅趋势强度为0,多晶硅趋势强度为1 [15]
【债市观察】央行呵护流动性有加 资金平稳债市窄幅震荡
新华财经· 2025-07-21 07:27
市场表现 - 上周资金面整体偏松,主要期限资金利率下行,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报1.6625%,3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收报1.8730%,10年期国开债活跃券收益率报1.7420% [1] - 国债现券期货涨跌互现,10年期国债合约T2509跌0.08%,收报108.79,30年期国债主力合约TL2509收报120.46,跌0.22% [4] - 中证转债指数上周涨0.67%,周线连收4根阳线,共成交3,533亿元,环比增加127亿元,上周有2只转债上市,规模分别为5.2亿元和11.65亿元 [6] 一级市场发行 - 全市场共发行利率债85只,规模6,757.83亿元,较前一周减少335.07亿元,其中国债发行规模2,433.10亿元,环比减少499亿元 [7][8] - 地方债发行60只,总规模2,511.83亿元,环比增加193.93亿元,陕西、新疆、大连等地发行超长期限债券,如25云南债23(30年期)发行69.27亿元 [9][10] - 信用债发行488只,规模3,978.78亿元,环比减少1,763.30亿元,其中公司债发行133只共916.92亿元,中期票据发行111只共1,006.64亿元 [15] 公开市场操作 - 央行全周净投放资金12,011亿元,通过逆回购操作投放17,268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投放14,000亿元,MLF到期续作1,000亿元 [14] - 本周逆回购到期资金17,268亿元,MLF到期2,000亿元,国库定存到期1,200亿元 [14] 海外债市动态 - 美债收益率小幅波动,2年期收益率跌3BPs至3.88%,10年期收益率跌3BPs至4.44%,30年期收益率跌1BP至5% [17] - 欧债收益率分化,10年期德债收益率跌1.3BP至2.688%,10年期意债收益率跌1.5BP至3.564% [19] - 日债收益率全线下行,10年期日债收益率跌3.4BPs至1.524%,30年期收益率跌1.8BP至3.071% [21] 行业政策与数据 - 人民银行拟取消债券回购质押券冻结规定,深交所试点公司债券续发行和资产支持证券扩募业务 [24] - 上半年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4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政府债券发行13.3万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7.3万亿元 [28] - 熊猫债累计发行7,868亿元,上半年注册规模1,535亿元,同比增长165%,外资机构发行235亿元 [29] 机构观点 - 浙商固收认为三季度尤其是7月下旬至8月是债市突破关键时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或先下后上 [31] - 中金固收预计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可能降至1.3%-1.4%,建议积极参与交易机会 [31] - 国盛固收指出中短债表现可能接近尾声,若央行开启国债买卖将对其产生重要影响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