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分化

搜索文档
“新宏观”框架分享——我所经历和研究的十年宏观
2025-08-05 23:42
摘要 全球信任体系受损,贸易摩擦及外储冻结事件削弱了各国对美元和美债 的信任,促使各国在资产配置和贸易结算中寻求多元化,降低对美元的 依赖。 全球贫富分化加剧,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并引发政治势力将内部矛 盾向外部转移的风险,需警惕由此带来的全球性风险。 美国挑起贸易摩擦旨在保障安全,降低对外国核心产品依赖,并希望通 过制造业回流增加就业,重塑全球经济和货币体系。 中国强调提高大宗商品、粮食、能源、矿产等核心资源品的安全保障能 力,实现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并提供核心技术供给。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 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政策重点转向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共同 富裕。 房地产周期在 2018 年出现拐点,对中国利率体系产生深远影响,房价 下行压力影响居民财富配置、金融体系及地方政府财力,需重新审视并 调整策略。 "新宏观"框架分享——我所经历和研究的十年宏观 20250805 当前低通胀预期下,居民财富配置应以保住本金为主要目标,稳健型资 产更具吸引力,同时关注高股息高分红资产及出口出海资产的结构性机 会。 Q&A 近年来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自 2 ...
暴力事件频出 美国政治极化撕裂民主外衣
中国青年报· 2025-07-16 08:02
美国政治极化与社会动荡 - 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在移民政策上分歧显著 共和党主张驱逐非法移民 而民主党主导的"深蓝州"强调保护移民权利[1] - 能源政策对立加剧 共和党推动化石能源开采以促进制造业回流 民主党则侧重清洁能源发展与绿色补贴[1] - 社会福利与税收政策激化阶级矛盾 特朗普减税法案削减医保等福利 主要使大企业和富人受益[2] 经济与社会结构性问题 - 美国贫富分化加剧 "劫贫济富"政策可能对经济产生长期负面影响[2] - 社会流动性衰退与政府信任流失 导致暴力事件频发 2024年国会警察局收到9400多起威胁事件 是10年前的两倍多[2] - 联邦政府将国会警察局预算增至8.33亿美元 较2020年4.64亿美元近乎翻倍 但未明确安保措施具体增资金额[2] 技术与信息生态影响 - 生成式AI被用于政治诋毁 可能加剧社会分歧和反政府情绪[3] - "信息茧房"与深度伪造技术放大极端内容 算法推送虚假信息直接激化社会矛盾[3] 政治体制演变趋势 - 政治学家调查显示 美国可能从自由民主滑向威权主义 行政权力扩张导致三权分立机制失灵[4][5] - 特朗普政府干预媒体报道和惩罚政治对手等行为 是政治极化的具体表现[5] - 经济不平等为民粹主义提供土壤 但两党均缺乏有效解决方案[5]
特朗普签署“大而美”法案,美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中国新能源获益
搜狐财经· 2025-07-08 17:16
美国"大而美"法案影响分析 - 特朗普签署的"大而美"法案引发美国国内大规模抗议活动,民众诉求集中在贫困、经济不公及移民政策等问题[3][6] - 法案被批评为"劫贫济富",将导致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恶化而高收入群体财富增长[8][10] - 根据CBO分析,底层10%家庭每年损失约1万元人民币(1600美元),而顶层10%人群将额外获得1.2万美元补贴[10] 美国贫富差距现状 - 美国收入最高的10%人群收入是最低10%人群的13倍以上[8] - 31%美国人口每月收入不足500美元[8] - 法案将使底层民众收入损失接近4%,而富人收入仅增加2%[10] 能源政策与中美竞争 - 特朗普法案限制可再生能源发展,将太阳能等贴上"自由派"标签并实施限制[12] - 中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领域占据超过60%份额,同比增长15%[12] - 美国在电池行业设限制约了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获取能力[14] 科技与电力领域竞争 - 中国在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都取得长足进展,美国则越来越落后[12] - 中国稳步迈向"全球电力强国"目标,美国逐渐远离这一目标[16] - 特朗普政策被认为是在将美国的电力未来"送给"中国[16] 企业影响 - 马斯克成为法案"最大反对者",但与特朗普冲突后未采取实质行动[16] - 美国企业在中国新能源技术合作方面受到制约[14] - 企业所得税将大幅下调14个百分点,而个人所得税仅下降2.6个百分点[10]
最后通牒已下,马斯克对2.5亿人发誓,誓要让特朗普付出惨痛代价
搜狐财经· 2025-07-03 20:16
法案内容及影响 - "大而美"法案计划未来10年减税4万亿美元,对美国税收体系冲击巨大 [1] - 法案通过后未来10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预计增加近3.3万亿美元 [3] - 法案将使最贫困美国家庭收入减少近4%,最富裕家庭收入增加2%以上 [4] 特斯拉及新能源行业影响 - 法案拟取消电动汽车消费者税收抵免政策,特斯拉每年将损失约12亿美元 [3] - 税收抵免政策取消将打击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积极性,不利于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竞争 [7] - 美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受阻可能影响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其他国家可能填补市场空间 [9] 马斯克与特朗普冲突 - 马斯克称法案"疯狂且有破坏性",威胁成立新政党"美国党" [6] - 特朗普暗示调查马斯克公司获取政府补贴情况,可能驱逐马斯克 [6] - 特斯拉长期受益于政府补贴,法案取消支持损害马斯克商业利益 [6] 政治及社会影响 - 共和党内部出现分歧,3位参议员投票反对法案 [7] - 法案通过将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贫困家庭基本生活保障被削弱 [7] - 食品援助削减可能使更多贫困家庭面临饥饿问题,引发社会矛盾 [7]
中金:特朗普2.0“大财政”再进一步
中金点睛· 2025-05-27 07:37
"大美丽法案"核心内容 - 法案包含减税、减支、国防移民政策及债务上限调整四大核心内容[3] - 众议院版本预计未来10年静态基本赤字增加2.8万亿美元,动态调整后达3.2万亿美元[3] - 债务上限将提高4万亿美元,为美债发行潮铺平道路[6] 税收政策影响 - 永久延长2017年特朗普税改(TCJA)条款,新增SALT扣除上限提高至4万美元等优惠[3] - 静态测算显示税收减免政策将减少未来10年财政收入4.3万亿美元[3] - 筹款委员会税改政策中,延长TCJA个人税和遗产税影响最大(3.67万亿美元)[5] 支出削减计划 - 医疗补助(Medicaid)将削减约1万亿美元,食品券计划削减2300亿美元[5] - 学生贷款改革及清洁能源补贴取消将削减支出1.8万亿美元[5] - 教育与劳工委员会支出削减力度最大(3490亿美元)[3] 财政赤字预测 - 2026-2028年赤字率可能分别达到6.9%、6.9%和7.2%[6] - 2025财年赤字预计1.9万亿美元,赤字率6.4%[9] - 特朗普关税或带来1.3万亿美元收入,但难以对冲法案造成的赤字[9] 财政扩张深层原因 - 美国贫富分化加剧要求财政发力解决分配问题[15] - 再工业化需要持续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业设备更新[21][23] - 国际科技竞争压力促使政府加大产业补贴力度[23] 流动性风险与政策应对 - 7-9月美债净融资量可能达1.25万亿美元,推高利率[25] - 美联储可能重启QE或加速SLR豁免政策应对流动性冲击[26] - GENIUS法案或为美债市场引入2313亿美元稳定币资金[26][27]
中金 | 特朗普“大重置”:债务化解、脱虚向实、美元贬值
中金点睛· 2025-03-21 07:24
特朗普"大重置"政策框架 - 核心观点:特朗普2.0政策试图通过"大重置"解决贫富差距和政府债务两大根本问题,路径包括调整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关系、通胀贬值化债等,将导致全球资金再平衡、通胀压力、美元贬值和金融抑制 [3][4][12] - 政策背景:拜登政府延续"里根大循环"推高美股美元估值,但加剧双赤字问题,特朗普需在3%通胀中枢、4%利率中枢、5%名义GDP增速的"新宏观范式"下处理系统失衡 [7][9][13] 贫富分化与资本结构重置 - 现状:美国财富前1%家庭61%资产配置股市,后50%家庭仅4%配置,产业资本式微导致收入不平等达历史高位 [16][17] - 解决路径:通过减税+去监管+关税组合拳加速FDI回流,制造业资本开支占比从2017年显著提升,目标将制造业就业占比从8.5%回升至15% [18][20] - 影响:金融资本再平衡将冲击美元资产,预计证券投资项下资金流出规模或达2万亿美元/年 [19][33] 债务高墙与债务负担重置 - 债务规模:政府债务/GDP达100%,2024年利息支出9523亿美元超过国防开支,CBO预测十年内杠杆率升至125% [22][26] - 化债手段:在缺乏生产率突破下,可能通过通胀贬值(目标4-5%通胀率)+金融抑制(YCC控制10年期利率在4%以下)组合化解 [4][27][31] - 风险点:对冲基金基差套利交易规模达2019年2倍,若美债供给冲击引发平仓,可能重演2020年3月流动性危机 [27][28] 资产配置影响 - 美元资产:美股Shiller PE 34.5倍处于历史98%分位,预计外资持股占比70.2%的趋势可能逆转,道指相对纳指或有20%超额收益 [7][36][37] - 实物资产:贵金属、能源、基建等实物资产将获重估,铜铝等工业金属需求或因再工业化增加300万吨/年 [34][35] - 区域配置:欧洲股市有望获3000亿欧元回流资金,新兴市场尤其中国资产可能吸引年化800亿美元增量外资 [39][40] 政策实施时间线 - 短期(2025Q2):债务上限解决后美债供给冲击或达1.5万亿美元,隔夜逆回购余额仅1000亿加剧流动性风险 [28][30] - 中期(2025-26):企业债到期高峰(年化1.2万亿美元)与基差交易平仓可能形成负反馈 [29][30] - 长期(2027-30):若实现再工业化目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需从11%提升至18%,对应资本开支增加2.8万亿美元 [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