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娱
icon
搜索文档
少加班,促消费丨消费参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6 07:44
宏观消费数据 - 6月全国社零总额42287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除汽车外消费品零售额37649亿元增长4.8% [1][7] - 1-6月累计社零总额245458亿元同比增长5.0%,除汽车外消费品零售额221990亿元增长5.5% [1][7] - 商品零售额1-6月增长5.1%,餐饮收入增速下滑至4.3%,6月单月餐饮收入仅增长0.9% [2][7] 消费结构变化 - 1-6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1191亿元占社零总额24.9%,其中吃类商品增长15.7%显著高于穿类(1.4%)和用类(5.3%) [7] - 工作时长增加抑制消费:2025年1月企业就业人员平均工作时间达49.1小时,较2021年增加1.67小时 [3] - 反内卷政策初见成效,2025年2-5月周平均工作时长降至47.1-48.5小时区间,为2023年以来同期最低 [4] 企业动态 - 万豪国际CFO Leeny Oberg将于2026年退休,由Jen Mason接任首席财务官,Shawn Hill担任首席开发官 [8][9] - 星巴克调整办公政策,要求员工每周至少到岗4天,新规将于10月新财年实施 [15] - 抖音投入亿级补贴进军酒旅市场,推出6折特惠订房及酒店通兑券等产品 [16][17] 食品饮料行业 - 天润乳业控股股东减持可转债101.61万张,占总发行量10.26% [10] - 好想你预计上半年净亏损1500-2500万元但同比收窄31-58%,扣非净利增长138-157% [11] - 麦趣尔预计上半年净利140-200万元同比翻倍,但扣非净利仍亏损500-570万元 [12] 新品与营销 - 卫龙联名魔道祖师动画推出亲嘴烧新品,售价12.9元/25袋 [13] - 甘源推出山姆限定冻干榛果双拼礼盒,含4种水果口味组合,售价79.9元/260g [14] - 贾斯汀·比伯推出服装品牌Skylrk首个系列,Blackpink合作推出运动服装系列 [17] 文娱产业 - 慈文传媒首次回购31700股,成交均价7.5元/股,总金额23.775万元 [18] - ChinaJoy期间将首发《一国通》游戏出海指引,覆盖日韩英法等5国市场 [19]
北京发布消费升级行动方案 力争2030年市场总消费额年均增长5%
环球网· 2025-07-11 14:15
北京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核心内容 - 目标到2030年北京市场总消费额年均增长5%左右 [1] - 计划打造2至3个千亿级文商旅体融合消费新地标 [1] - 提升北京在全球消费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创新引领能力 [1] 促进居民消费能力措施 - 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并科学合理提高标准 [3] - 在重点工程和农业基建领域推广以工代赈带动增收 [3] - 支持证券交易所和金融机构丰富交易产品 [3] - 鼓励上市公司提高分红率 [3] - 推动资产管理机构拓宽财富管理渠道 [3] 住房消费支持政策 - 支持提取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同时申请住房贷款 [3] - 研究制定"带押过户"政策优化住房供给 [3] 重点支持的三大消费领域 文娱消费 - 鼓励线上演出、在线观展、直播拍卖等新业态 [3] - 支持国内外优秀院团来京演出 [3] - 推动平台企业创作优质网络微短剧 [3] 电竞消费 - 引进国际电竞赛事 [3] - 丰富"电竞+"消费场景 [3] - 举办多元融合的电竞主题活动 [3] 国潮消费 - 支持新老品牌跨界合作 [3] - 推动老字号数字化转型 [3] - 鼓励与知名IP合作打造老牌新店 [3] - 规范发展"谷子经济"支持优质动漫创作 [3] - 打造二次元和潮玩聚集地 [3] - 鼓励国潮品牌出海开拓市场 [3] 相关背景 - 北京6月9日已发布《北京市扩大时尚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聚焦时尚场景育新和品牌创新 [4]
北京力争到2030年市场总消费额年均增长5%左右
中国新闻网· 2025-07-11 13:27
北京市消费升级行动计划 总体目标 - 力争2030年北京市场总消费额年均增长5%左右 [1] - 打造2-3个千亿级文商旅体融合消费新地标 [1] - 提升全球消费市场辐射带动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创新引领能力 [1] 居民收入提升措施 -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城乡居民增收 重点保障高校毕业生和灵活就业群体 [2] - 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 科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2] - 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带动农业劳动力增收 [2] -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重点扶持农业领军企业 拓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 [2] -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支持林下经济中药材/花卉种植 [2] 服务消费升级 文娱消费 - 活化利用历史文化场所 建设新型文化空间 [3] - 发展线上演出/直播拍卖等新业态 繁荣演艺经济吸引国内外院团 [3] - 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创办网络文学赛事 支持优质网络微短剧创作 [3] - 引进国际电竞赛事 丰富"电竞+"消费场景 [3] 旅游消费 - 推进环球影城二期等重大项目 开发中轴线/大运河/长城主题旅游线路 [3] - 培育20项国际顶级赛事+30项高商业价值赛事+50项本土赛事 建设双奥赛事名城 [3] - 发展冰雪经济 扩大"8·8北京体育消费节"影响力 [3] 健康消费 - 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 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 [4] - 打造"未来美城"产业集聚区 聚焦化妆品/医美领域改革 [4] - 吸引国内外重点企业布局 加强"京妆"品牌培育 [4] 商品消费促进 - 开展"京彩四季"主题消费活动 规范发展"谷子经济"打造二次元聚集地 [5] - 支持国潮品牌出海 鼓励开设首店/旗舰店 举办全球首发节 [5] - 培育30条"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 推动"餐饮+"融合场景 [5] - 支持老字号创新 举办北京国际美食荟提升国际影响力 [5] 商业空间优化 - 推动闲置公共资源商业化运营 鼓励"前店后仓"模式创新 [7] - 植入"体育+/亲子+/文化+"等业态改造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 [7] - 提升"双枢纽"消费能级 拓展跨境电商即买即提试点 [7] - 建设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国际消费枢纽项目 [7]
优化住房、汽车消费供给,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北京发布提振消费24条
证券时报· 2025-07-10 21:35
北京提振消费24条政策核心观点 - 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从六大方面提出24条措施,旨在优化消费供给、提升消费品质、优化消费环境 [1] - 政策目标为到2030年实现市场总消费额年均增长5%左右,打造2-3个千亿级文商旅体融合消费新地标,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水平 [1] - 重点聚焦住房消费、汽车消费、服务消费等领域,通过改革创新解决消费领域裉节难点问题 [1][4][7] 住房消费优化措施 - 优先向轨道交通站点和就业密集地区供应住宅用地,完善"保障+市场"住房供应体系 [4] - 支持公积金"既提又贷",允许提取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同时申请公积金贷款,将研究制定公积金贷款"带押过户"政策 [3][4] - 公积金新政预计将降低购房门槛,减轻前期资金压力,提高二手房市场流通性 [4][5] 汽车消费促进政策 - 优化小客车指标配置,更好服务家庭用车需求,拓展汽车改装、租赁、赛事及房车露营等后市场消费 [6][7] - 北京当前油车指标中签率极低,家庭中签概率约1%,个人中签率仅千分之一 [9] - 业内呼吁取消汽车限购政策,认为放松限购是短期内释放消费潜力的有效手段 [8][9] 服务消费升级举措 - 深化"演艺之都""博物馆之城"建设,支持线上演出、在线观展、直播拍卖等新业态发展 [11] - 加快培育美丽健康、家政服务等消费业态,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前6个月互联网诊疗量同比增长44.98% [11] - 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鼓励开发智能健康产品,培育新型健康服务业态 [11] 居民收入增长措施 - 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北京当前月最低工资标准为2420元 [13] - 一季度北京市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5.6%,拉动可支配收入上涨3.7个百分点 [13] - 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支持丰富金融产品类型,鼓励上市公司提高分红率,发展养老金融产品 [13]
提振消费,北京最新发布!
券商中国· 2025-07-10 20:57
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核心观点 - 北京市政府印发《行动方案》,从六方面提出24条措施,旨在优化消费供给、提升消费品质、优化消费环境 [1] - 目标到2030年实现市场总消费额年均增长5%左右,打造2~3个千亿级文商旅体融合消费新地标 [3] - 政策聚焦住房消费、汽车消费、服务消费等领域,通过改革创新解决消费领域裉节难点 [4] 住房消费优化政策 - 优先向轨道交通站点和就业密集地区供应住宅用地,完善"保障+市场"住房供应体系 [6] - 支持住房公积金"既提又贷",允许提取公积金支付首付款同时申请贷款,将研究制定"带押过户"政策 [6][8] - 新政预计降低购房门槛,减轻资金压力,提高二手房市场流通性 [7][8][9] 汽车消费优化政策 - 优化小客车指标配置,重点服务家庭用车需求,拓展汽车改装、租赁、赛事等后市场消费 [10] - 北京当前油车指标中签率极低(家庭1%、个人0.1%),业内呼吁取消限购释放消费潜力 [11][12][13] - 政策方向与中央"分年限保障无车家庭购车需求"要求一致 [12] 服务消费升级措施 - 深化"演艺之都""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线上演出、直播拍卖等新业态 [15] - 培育美丽健康、家政服务等业态,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前6月诊疗量111.59万人次,同比+44.98%) [17] - 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开发智能健康产品,培育健康管理新型服务业态 [17] 居民收入增长机制 - 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健全最低工资调整机制(当前标准2420元/月、26.4元/小时) [18][19] - 推广以工代赈带动劳动力增收,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鼓励上市公司提高分红率) [20][21] - 支持金融机构丰富养老金融产品,提高老年群体金融服务可得性 [21]
提振消费24条| 千亿级融合新地标、30条特色餐饮街、打响“北京购物”品牌 北京消费市场迎来新目标
北京商报· 2025-07-10 16:07
消费增长目标与规划 - 北京市目标到2030年市场总消费额年均增长5%左右,打造2-3个千亿级文商旅体融合消费新地标 [1] - 具体措施包括打造30条"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培育30个特色直播电商基地、打响"北京购物"品牌 [1] - 重点推动服务消费升级、数字消费崛起、绿色消费普及、国潮消费盛行等新趋势 [1] 业态融合与消费场景建设 - 文商旅体多业态融合成为核心发力点,包括深化"演艺之都""博物馆之城"建设,支持线上演出、直播拍卖等新业态 [4] - 推进环球影城二期、"两园一河"等重大项目,开发中轴线、大运河等文化遗产旅游产品 [4] - 体育消费领域培育20项国际顶级赛事、30项高商业价值赛事、50项本土赛事,形成"双奥100"精品赛事体系 [4] - 湾里项目将整合奥特莱斯、酒店民宿、livehouse演出等,成为一站式文商旅体综合体 [6] 首店经济与线下消费拓展 - 东城区2021-2024年新引进首店、旗舰店470家,王府井聚集欧米茄、LE LABO四合院香氛实验室等高端品牌 [7] - 京东MALL北京南三环店端午期间销售额达8000万元,客流量近10万人次 [7] - 2022-2024年北京新开大型商业设施面积超450万平方米,2025年上半年新增75万平方米 [8] 特色消费资源整合 - 依托中轴线申遗、三大文化带旅游、"双奥"遗产等资源打造国际消费地标 [9] - 利用政治活动契机开发主题纪念品及文化体验,延长博物馆等场所开放时间发展夜间经济 [10] - 计划通过V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结合文创周边销售实现文化与消费无缝对接 [11]
北京发布提振消费24条:优化小客车指标配置、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搜狐财经· 2025-07-10 13:13
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核心目标 - 力争2030年市场总消费额年均增长5%左右 [1] - 打造2-3个千亿级文商旅体融合消费新地标 [1] - 提升全球消费市场辐射带动与资源配置能力 [1] 居民增收与财富管理 - 通过就业优先战略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 重点保障高校毕业生与灵活就业者权益 [2] - 支持证券机构丰富交易产品 鼓励上市公司提高分红率 [2] -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扶持农业领军企业 [2] -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养老金融产品 拓展社保卡应用场景 [2] 服务消费升级 - 深化"演艺之都"建设 支持线上演出与数字视听制作中心 [4] - 推进环球影城二期等重大项目 打造乡村旅游集聚区 [4] - 培育"双奥100"精品赛事体系 发展冰雪经济 [4] - 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 打造"未来美城"产业集聚区 [5] 商品消费创新 - 鼓励老字号数字化转型与IP跨界 支持国潮品牌出海 [7] - 建设国际消费体验区 鼓励高能级首发活动 [7] - 建设30条"深夜食堂"街区 推动"餐饮+"融合发展 [7] - 优化新能源汽车消费生态 拓展汽车后市场 [7] 数字与绿色消费 - 推动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 打造数字消费体验中心 [9] - 支持直播电商发展 培育特色基地 [9] - 完善绿色产品标准与标识 健全回收网络 [9] 消费空间与国际化 - 推动站城一体化设计 拓展轨道站点商业业态 [11] - 扩大免税店国货销售 拓展跨境电商试点 [11] - 深化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开放 构建跨区域融合新模式 [14] 政策与资金支持 - 加大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力度 建立质量追溯体系 [13] -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新业态的金融产品 [13] - 加强预付式消费监管 覆盖健身、美容等重点领域 [13]
外企持续“加仓”中国:向更高端产业升级转变
证券时报· 2025-07-07 02:17
外资企业加码在华投资 - 荷兰半导体公司恩智浦在中国投资半导体封装测试工厂并计划将晶圆制造转移到中国本土,执行副总裁李晓鹤提出"在中国,为中国 在中国,为全球"的发展策略 [1] - 中国市场占据恩智浦三分之一的销售额,中国工业市场复合年增长率为8%,汽车市场达到10%以上,中国电动汽车生产和销售量占全球70%,76%的电池在中国生产 [4] - 恩智浦正在中国选择晶圆厂合作伙伴,计划将产品从晶圆到封装测试全部在中国市场完成 [4] 外资机构对中国经济预期 - 高盛、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等外资机构集体调高2025年中国经济预期,高盛维持对中国股票市场"增持"立场 [2] - 摩根士丹利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和股指目标,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领域出现能引领全球技术竞争的科技领袖 [2] - 2025年1-5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018家,同比增长10.4% [2] 汽车行业外资投资案例 - 宝马集团增资200亿元用于华晨宝马大东工厂升级,过去两年已在沈阳生产基地投资250亿元 [5] - 大众汽车集团投资25亿欧元(约212亿元人民币)拓展合肥生产及创新中心 [5] - 梅赛德斯-奔驰计划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在华投资超140亿元 [5] -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调研显示近70%会员企业将在2025年及今后加大对华投资,其中78%聚焦研发领域 [5] - 雷克萨斯新能源项目在上海动工,是日企在华最大投资项目之一 [5] 外资流入领域扩展 - 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开业,中国是乐高重要增长市场 [6] - 前5个月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090.4亿元,电子商务服务业增长146%,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74.9%,化学药品制造业增长59.2%,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增长20% [6] - 部分跨国公司关闭手机、家电、电脑产线,新增新型显示、新能源电池等生产线并扩大研发中心投资 [6] 外资战略定位 - 路易达孚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认为中国营商环境、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和庞大消费市场为全球贸易创造巨大机遇 [3] - 恩智浦加码中国投资旨在保障全球市场竞争力,中国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4] - 丰田汽车社长表示中国汽车市场电动化进程将影响雷克萨斯转型轨迹 [5]
实探“数字经济体验周” 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
证券日报网· 2025-07-03 21:28
人工智能在文娱领域的应用 - AI与VR结合实现游戏世界从"预设剧本"到"开放宇宙"的转变,为玩家提供探索自由并推动VR设备迭代 [1] - 中影年年公司推出基于AIGC的3D内容创作工具"年年彩椒",用户通过描述即可快速生成逼真3D形象 [5] - AI技术显著降低3D建模门槛和成本,使非专业人员也能参与创作,为游戏、影视、动画行业带来变革机遇 [8] 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应用 - 智能工厂中AI与物联网、大数据深度融合,欧必翼公司开发的可信底座整合多项关键技术 [8] - 欧必翼平台提供定制化数据技术服务和深度运营服务,突破传统技术服务局限 [8] - 该平台能为政府部门、企业总部、产业园等快速构建数字化解决方案 [8] 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的应用 - AI实现对城市交通、能源、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如优化信号灯缓解拥堵 [8] - 蘑菇车联MogoMind大模型实现交通环境数字化并提升自动驾驶车辆感知决策能力 [9] - 蘑菇车联计划将大模型成熟应用赋能合作伙伴平台和车企,拓展数据应用场景 [9]
★近半数新三板挂牌公司去年净利润增长
中国证券报· 2025-07-03 09:56
全国股转公司2024年业绩总结 - 截至2025年4月30日共有5844家挂牌公司披露年报实现营业收入1.71万亿元同比增长0.88%净利润655.81亿元近半数公司净利润增长超两成增速50%以上[1] - 78家挂牌公司披露2025年一季报实现营业收入89.39亿元其中45家增长实现净利润10.03亿元其中44家增长[1] - 净利润超5000万元的挂牌公司贡献盈利企业六成净利润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市场九成近两年营收复合增长率3.15%高于市场平均水平[1] - 2024年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同比增长12.27%1300余家信息技术、专用设备、计算机等领域公司披露对外投资公告[1] 行业表现与融资成本 - 2024年挂牌公司平均债务融资成本由4.24%下降至3.99%货币资金储备上涨6.58%[2] - 消费品、汽车、文娱等行业业绩向好汽车产业近两年净利润复合增速44.00%文娱产业净利润同比增长35.11%交通运输业净利润同比增长67.15%[2] - 特思达2024年营收1.35亿元同比下降7.88%净利润-1167.13万元但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48.36%至6456.03万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205.46%至1649.94万元[2] 研发投入与专精特新企业 - 2024年挂牌公司研发投入合计610.16亿元平均研发强度3.57%三成以上公司研发投入超1000万元近两成公司研发强度超10%新增发明专利6769项累计3.41万项[3] - 医药、软件信息、运输设备制造等行业研发强度超7%[3] - 新三板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19家占全国7.65%制造业占比近七成分布于电气设备、化工材料、电子通信等领域[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北交所 - 近五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挂牌公司由88家增至141家新材料产业由67家增至184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由132家增至210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由20家增至70家生物产业由68家增至124家[4] - 近三年新增挂牌公司1058家2024年新挂牌公司平均营收和净利润是全市场的2.15倍和5.24倍[4] - 筹备北交所上市的挂牌公司近两年营收和净利润平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9.76%和7.56%研发投入同比增长5.83%均值2430.15万元是全市场的2.33倍[4] 创新层与并购重组 - 2024年创新层挂牌公司实现营收1.07万亿元净利润521.29亿元占全市场62.46%和79.49%近八成公司盈利新进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13.32%推动创新层整体提高2.20个百分点[5] - 2024年挂牌公司并购重组交易总规模84.79亿元同比增长34.33%近三成参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增长超30%24家增长超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