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

搜索文档
A股开盘,上证指数涨0.2%,深证成指涨0.01%,创业板指跌0.12%。雅下水电概念、工程机械、民爆概念持续爆发。创新药、军工装备、化学制品跌幅居前。
快讯· 2025-07-23 09:28
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上涨0 2% [1] - 深证成指微涨0 01% [1] - 创业板指下跌0 12% [1] 行业涨跌 - 雅下水电概念持续走强 [1] - 工程机械板块表现活跃 [1] - 民爆概念延续爆发态势 [1] - 创新药行业跌幅居前 [1] - 军工装备板块表现疲弱 [1] - 化学制品行业下行明显 [1]
从“狂飙”到“深潜”,创新药资本热潮冷思考|创新药观察
华夏时报· 2025-07-23 09:26
港股医药板块表现 - 截至6月30日,和铂医药、加科思、三生制药等10余家创新药企年内最高涨幅超过200% [1] - 三生制药因与辉瑞达成12.5亿美元首付款交易,刷新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纪录,股价单日暴涨超30% [1] - 恒瑞医药、映恩生物等10余家公司完成港交所挂牌,超30家医疗健康企业递表,其中2/3聚焦创新药研发 [1] 创新药企发展现状 - 中国企业首次在全球舞台上实现从"Me—too"到"Best—in—class"甚至"First—in—class"的跨越 [2] - ADC、双抗、细胞基因疗法(CGT)等技术已具备全球竞争力 [2] - 2024年中国健康科技产业A轮及天使轮融资占比高达71.1% [2] License-out交易情况 - 2024年创新药企License—out授权交易首付款总额合计超过30亿美元,超过了当年创新药融资总额 [3] - 2025年第一季度创新药企License-out交易总额达369亿美元,同比增长222% [3] - 买家中不乏辉瑞、罗氏、艾伯维等跨国巨头,多笔交易超10亿美元 [3] 出海策略 - 健康科技企业出海策略包括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License—out、合作出海、自主出海以及NewCo模式 [4] - 2023年和2024年,跨国企业引进的创新药中,分别有29%和31%的产品来自中国 [5] - NewCo模式可缓解创新药企资金压力,但需警惕股权稀释及后续运营主导权问题 [5] 研发投入 - 2020—2023年A股健康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虽逐年上升,但2023年仅为5.1% [6] - 医保科技赛道研发投入最高也不足10% [6] - 资本对早期技术支持度不足,可能抑制长期创新 [7] 政策环境 - 证监会重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 [7] - 港交所18A章持续吸引优质资产,形成"A+H"双通道输血体系 [7] - 相关部门推出更具包容性、适应性的制度改革,着力打通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堵点难点 [10] 未来趋势 - AI制药、精准医疗、手术机器人三大赛道将持续高增长 [12] - 以"人工智能"为标签的健康科技企业热度领先,2024年有96笔融资事件 [12] - 以"智慧医疗"为标签的健康科技企业排行第二,共披露93笔融资事件 [12] - AI医疗市场将以每年43%的速度增长,到2032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910亿美元 [15]
港股市场流动性宽松 哑铃型配置仍是目前最优策略
中国证券报· 2025-07-23 05:05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均累计涨逾24% 领涨全球主要市场 [1] -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日均成交额达2394亿港元 较2024年日均成交1318亿港元增长超80% [1] - 结构性行情活跃 板块之间此消彼长、不断轮动 [1] 流动性分析 - 南向资金今年以来累计净买入7974 46亿港元 日均净买入61 3亿港元 [1] - 南向资金成交占比达到35% 个人投资者和交易型资金贡献超额增量 [2] - 上半年内地可投港股ETF资金净流入375亿元 环比增长10% 保险资金稳定增配 [2] - 主动外资累计流出港股市场77 8亿美元 被动外资累计流入129 2亿美元 [2] 资金供需因素 - 市场资金充裕但缺乏优质资产 推动南向资金持续流入 [2] - 香港金管局投放大量流动性导致港币流动性异常宽松 [2] - 美元指数和美债利率持续走弱 部分资金从美国撤出间接受益港股 [2] 配置策略 - 稳定回报+成长回报的哑铃型配置为最优策略 [3] - 高分红领域长期逻辑稳固 银行板块短期估值透支可切换至保险等领域 [3] - 新消费透支明显 创新药长期逻辑明确但需把握节奏 [3] - AI应用与机器人相关板块可提前埋伏布局 [3]
百利天恒20250722
2025-07-22 22:36
纪要涉及的公司 百利天恒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战略转型与合作成果**:公司战略转型为创新药企,通过中美研发中心联动构建技术平台,与 BMS 达成 80 多亿美元合作协议,获 8 亿美金启动资金,体现领导层资金管理能力[2][6] - **核心产品优势** - Isarbrand 是 EGFR - HER2 双抗 ADC,设计独特,能广覆盖且减少靶向毒性,在实体瘤后线治疗效果显著,有望成重磅产品。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对比安罗替尼 ORR 从 10%提升至 52%,PFS 达 6.8 个月,无需靶点检测可广谱应用[2] - HER2 ADC 早期疗效优异,在高 HER2 表达乳腺癌中 ORR 达 89%,DCR 为 100%;接受过 MMAE - TDM1 治疗的患者中 ORR 超 94%,DCR 仍为 100%,有最佳同类潜力[4][25] - **研发管线丰富**:近 20 款创新药进入临床阶段,Isarbrand 开启多个注册性临床,鼻咽癌适应症达三期阶段性终点,预计明年起多个适应症获批上市带来销售增长[2][11] - **技术平台领先**:深耕 C8 双抗平台、GNC 多抗平台及多特异性 T 细胞结合器平台,在全球有领先优势,为成跨国创新药企业奠定基础[8] - **多领域治疗进展** - 非小细胞肺癌领域,百利 EGFR HER3 ADC 无需靶点检测,有效性显著,有望改变后线治疗格局[18] - 乳腺癌领域,针对激素阳性的 HER2 阴性乳腺癌及 TNBC 治疗,用药数据良好,BMS 相关三期临床成功率高[19][20] - 鼻咽癌、食管鳞癌、胆管癌、尿路上皮癌领域展现良好数据,公司相关研究有进展和市场潜力[21]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核心产品及研发管线**:核心产品是双抗 ADC 药物 BLB01DE(现 Isabra),还有 CD33 的 ADC、新毒素 ADC 等研发管线[3] - **公司发展历程**:1996 年成立,最初从事中成药和纺织药业务,2010 年转型进军创新药行业,中美子公司分工合作[4] - **管理层结构**:实际控制人朱毅博士把控核心创新药业务,引入关键领导,确保全球研发、临床推进及销售有效运作[7] - **多抗平台研发**:多抗平台在 CD3 TCE 双抗平台基础上增加 PDL1 和 4 - 1BB 分子,部分管线处一期探索阶段,预计今年或明年初有数据更新[9] - **ADC 平台进展**:有强大抗体研发能力和配套部分,新型毒素 ED04 有优势,下一代 ADC 管线处一期研发阶段,预计明年有新毒素 ADC 数据成熟[10] - **Isarbrand 设计**:是 2 + 2 结构双抗,连自研拓扑异构酶毒素 ED04,实现广覆盖和减靶向毒性,临床前效果优[12] - **联合治疗进展**:百利与 PD - 1 联合治疗二期实验预计 2026 年有完整数据,2025 年 WCLC 会议将公布与奥希替尼联合一线研究数据[16] - **奥希替尼加化疗组合**:一线疗效显著,但安全性差,期待百利与奥希替尼组合开辟新标准疗法模式[17] - **裸抗 EGFR 研究**:积极推进在肺小细胞肺癌和头颈鳞状细胞癌耐药后的三期临床,未来几年达终点为商业化添保障[24] - **GNC 四抗研发平台**:是加强版 TCE 双抗,处一期探索阶段,希望今年或明年初有数据读出[26]
“药”不能停!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放量上探3%,丽珠医药、康方生物齐刷新高
新浪基金· 2025-07-22 20:57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分别上涨0.54%和0.38%,创2022年以来新高 [1] - 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盘中涨幅超3%,收涨0.17%,成交额2.43亿元,环比增长47% [1] 创新药个股表现 - 丽珠医药领涨,盘中涨幅超15%,收涨9.37%,因其IL-17A/F单抗Ⅲ期临床试验达主要终点 [4] - 更開医药、联邦制药、康方生物分别上涨7.86%、6.36%、4.63% [2] - 金斯瑞生物科技、华润医药、诺诚健华涨幅分别为3.65%、2.04%、1.43% [2] 创新药行业分析 - 西南证券认为创新药行业受益于BD出海、研发商业化推进及政策支持,建议关注BD、研发突破等催化因素 [2] - 国金证券指出创新药是当前投资主线,重点关注双/多抗药物和慢病药管线,以及半年报潜在超预期机会 [3] - 港股创新药板块总市值占比达40%,高于A股的24%,且港股上市条件更宽松,吸引优质创新药企业 [3] 指数与权重股 - 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年内累计上涨58.95%,超额跑赢恒指和恒科指 [5] - 该指数前十大成份股权重合计75.85%,龙头效应显著,信达生物、言深神州、药明生物权重居前 [5] - 成份股中仅两家在A股上市,其余为港股独有,稀缺性突出 [3] 创新药ETF跟踪指数 - 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基日为2020年12月31日,2021-2024年涨跌幅分别为-22.72%、-16.48%、-19.76%、-14.16% [7]
科创第五套上市公司市值表现如何?解构标准重启隐含的价值导向
钛媒体APP· 2025-07-22 20:16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与生物医药企业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对盈利不做要求,核心是"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阶段性研发成果",为尚未盈利但技术领先的企业提供上市路径 [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109家登陆科创板的药企中20家通过第五套标准上市,全部为生物医药企业 [1] - 生物药企因产品上市前需严格实验及审批,面临更长投入期与更大不确定性,对资本依赖程度更高 [1] 创新药板块市场表现 - 2025年初至今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金额达455亿美元,首付款22亿美元 [3] - 20家按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总市值达3,641.24亿元,2025年初至今平均涨幅79.10%,上市至今平均涨幅67.02% [3][6][7] - 益方生物、荣昌生物等公司表现突出,分别实现222.46%和187.22%的年内涨幅 [6][7] 企业经营与研发成果 - 20家企业2024年合计营收超143亿元,同比增长45%,较上市前增长超四倍 [12] - 19家创新药企业已上市药品品种达45个,其中22类为1类新药或创新生物制剂 [8] - 在研管线候选产品数量达200项以上,覆盖双抗、ADC等多种前沿技术领域 [8] 财务与资金状况 - 20家企业累计融资达500亿元(含IPO与再融资),分红与回购仅11.3亿元 [4] - 2024年研发费用占总营收67%,累计亏损66.13亿元 [16] - 智翔金泰、首药控股等公司研发投入占比极高,分别达2026.23%和5395.23% [18] 行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 生物医药领域存在"双十定律",新药研发需超10年时间和10亿美元成本 [15]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从生物医药扩展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新领域 [19] - 未盈利企业商业模式尚未完全验证,技术路径存在不确定性 [20] 监管与市场生态 - 监管层推出配套制度创新,如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和设立"科创成长层" [22] - 强调压实发行人责任和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审核将更加严格 [22] - 需防范"伪科技"企业利用宽松财务准入门槛进行制度套利 [21]
基建、周期全线爆发 全市场百余只ETF单日涨超2%
中证网· 2025-07-22 18:55
市场表现 - A股延续强势格局 沪指五连阳再创年内新高 全天成交额达1 93万亿元 较上一交易日放量2000亿元 全市场902只ETF上涨 占比达73 5% [1] - 老基建 中字头 能源资源板块集体爆发 资金持续涌入低估值周期品种 相关ETF表现亮眼 有106只ETF单日涨超2% [1] 广发基金ETF产品表现 - 广发基金旗下9只ETF单日涨幅超2% 数量位居行业第一梯队 [1] - 基建50ETF(516970)单日大涨5 56% 单日成交额超11亿元 近4日累计涨超12% 最新规模近30亿元 是全市场规模最大 交投最活跃的基建品种 [1] - 工程机械ETF(560280)单日涨幅4 9% 上一交易日获资金净买入2000万份 最新规模约1 78亿元 是全市场规模最大的工程机械品种 [1] - 能源ETF广发(159945)涨超4 5% [1] - 材料ETF(159944) 稀有金属ETF(159608) 央企创新ETF(515600)等覆盖周期与基建主线 单日涨幅均超2% [2] 创新药ETF市场表现 - 港股创新药ETF(513120)单日成交额达108 49亿元 最新规模超145亿元 规模 交投位居全市场医药类ETF首位 [2] - 截至7月21日 港股创新药ETF近1年净值上涨118 18% [2]
A股创年内新高!机构喊出“牛市新起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2 18:25
市场表现 - 沪指7月22日涨0.62%至3581.86点,逼近2024年10月以来最高点,A股全天成交1.93万亿元,较上日增加11.6% [1] - 年初至今A股成交活跃,Wind数据显示仅有3个交易日成交额低于1万亿元,7月以来日均成交额维持在1.2万亿元以上,7月21日突破1.7万亿元 [1] - 两融余额连续12个交易日增加,截至7月21日达1.92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2.25%,创3个月新高 [1] 驱动因素 - 政策红利释放、产业逻辑重构、资金面充裕形成三重共振 [1] - 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24万亿元,新增社融4.2万亿元超预期,M1同比增长4.6%,M2同比增长8.3% [6] - 二季度GDP同比增长5.2%,6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6.8%,社零增4.8%,上半年固投增2.8% [7] 板块分化 - 水利水电基建板块表现活跃,雅江水电站指数和水利水电建设指数近20日涨幅超20% [9] - 稀土、创新药板块持续走强,稀土指数、CRO指数和创新药指数近20日分别上涨30.78%、20.59%和19.22% [9] - 电子、计算机、电力设备、国防军工板块近20日主力资金净流出分别达396.40亿、395.51亿、238.95亿和222.72亿元 [10] 机构观点 - 前海开源基金预判沪指下半年有望突破2024年10月3700点高位,星石投资认为基本面动能增强或催生牛市起点 [1] - 科技板块受产业及政策利好表现优于银行等传统板块,"反内卷"政策预期带动部分传统板块反弹 [7] - 部分机构提示需警惕估值超过15PE且增速不匹配的企业风险,认为当前行情属存量博弈的结构性反弹 [10] 后市展望 - 市场人士分歧明显,有观点认为反弹或不可持续,需警惕地产下行、通缩压力及贸易摩擦风险 [13] - 乐观预期认为下半年将呈现"震荡中孕育结构性机会"格局,政策托底与经济修复交织推动指数摸高 [14] - 中长期视角下,基本面推动的股价上涨更具持续性,国内政策发力与科技突破有望带动情绪进一步好转 [15]
三大产业趋势下,小核酸行业迎来重大投资机会
华福证券· 2025-07-22 16:11
核心观点 - 2025年是小核酸药物投资重要年份,技术、适应症、商业化和临床数据等方面有催化,行业迎来重大投资机会,建议关注国内外相关企业 [2] - 看好双抗迭代PD - 1产业趋势,中长期建议关注Biopharma、一/二线龙头标的创新药及产业链CRO板块 [4] 周专题:三大产业趋势下,小核酸行业迎来重大投资机会 产业趋势与股价表现 - 2025年是小核酸大年,技术上GalNac递送成熟、肝外平台验证,应用从罕见病到常见病,迎来商业化和数据读出催化 [12] - 美股小核酸企业近期涨幅高,Alnylam、Arrowhead和Ionis从4月股价最低点到7月18日分别上涨39.6%、63.9%、59.9%,跑赢xbi指数(26.4%) [12] 小核酸优势 - 小核酸药物长度小于30nt,作用于mRNA干预靶标基因表达,相比抗体和小分子有研发周期短、靶点丰富、效果持久、成功率高优势 [13] 趋势1:平台价值 - GalNac用于靶向肝脏,有高效肝细胞靶向性等优势,Alnynam是先驱,已有6款siRNA药物商业化 [21] - Alnylam的C16、Arrowhead的TrimTM、Avidity的AOC等肝外递送平台有部分适应症数据读出预期 [24] 趋势2:重磅产品商业化 - 诺华inclisiran销量上升,2025Q2销售额2.98亿美元,同比增长61%,全年有望超10亿美金 [27] - Alnylam核心产品amvuttra获批新适应症,TTR赛道有数十亿美金市场潜力 [27] 趋势3:大适应症数据 - 诺华pelacarsen预计2026年披露数据,若阳性将为lp(a)靶点赛道带来投资机会 [31] - Alnylam预计2025H2披露Zilebesiran第三项临床2期试验数据 [31] - Arrowhead重点布局减肥增肌产品,CNS领域多家企业有项目进展 [34] 小核酸行业特点 - MNC如礼来、诺华等入局,关注降血脂、代谢等领域,很多项目临床1期甚至临床前就授权交易 [37] - Alnylam创新药研发成功率高,递送技术平台化,后续研发速度加快 [38] 投资建议 - 关注恒瑞医药等积极布局的大Pharma企业 [46] - 关注成都先导等有差异化布局或产品进度领先的公司 [46] 周专题:OS终点失败的3期临床试验有哪些潜在原因 - 报告未提及该专题具体内容 行情回顾 上周组合表现 - 周度组合算数平均涨跌幅18.2%,相对A股创新药指数收益率12.1%,相对港股创新药指数收益率5.1%,相对大盘收益率17.1% [51] 本周A股创新药 - 总市值TOP20中,百利天恒涨幅14.1%较高,恒瑞医药总市值3900亿元居前 [53] - 涨幅前三为奥赛康(+32.8%)、昂利康(+29.5%)、首药控股(25.1%) [57] 本周H股创新药 - 总市值TOP20中,康方生物涨幅24.3%较高,恒瑞医药总市值4303亿港元居前 [55] - 涨幅前三为乐普生物 - B(+62.0%)、德琪医药(+47.0%)、开拓药业 - B(+42.0%) [60] 每周更新 本周创新药对外交易授权 - 涉及青光眼、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疾病,交易权益包括研发、生产、商业化等 [67] 本周批准上市/申请上市的创新药 - 中国NMPA有塔拉妥单抗等申请上市,OsrHSA等批准上市 [69] - 有多个药品申报临床,涉及子宫内膜异位、癌症等疾病 [73]
基金南下抢筹,港股银行和创新药最受青睐!
券商中国· 2025-07-22 15:51
港股公募基金加仓趋势 - 2025年二季度全市场近1800只基金提高港股仓位,部分基金增持幅度超50个百分点 [2] - 格林港股通臻选A港股仓位从37%大幅提升至94.87%,前十大重仓股全部为港股 [3] - 鹏华沪深港互联网港股仓位从22.87%升至77.85%,前十大重仓股中9只为港股 [3] - 诺德兴新趋势A港股仓位从2.41%提升至44.45%,新增美图公司等4只港股持仓 [3] 基金加仓主要行业 - 创新药和银行股成为基金加仓港股的两大方向,体现高成长与高股息策略 [5] - 三生制药、信达生物等创新药个股获公募基金持股超流通股10% [6] - 建设银行获108只基金加仓,工商银行获91只基金加仓,农业银行获47只基金加仓 [6] 港股市场驱动因素 - 恒生科技指数动态市盈率处于低位,较海外市场呈现估值优势 [7] - 港股科技股与国内经济复苏关联度高,政策改善易传导至股价 [7] - 南下资金持续流入推动港股定价体系变化,长期或提升估值稳定性 [7] 后市展望 - 科技、互联网板块交易热度回落至2023年以来低位,创新药和新消费领域热度较高 [7] - 市场可能出现科技板块与高股息板块交替上升的"跷跷板效应"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