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

搜索文档
冲刺时刻,东北第一城再被“点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0 23:29
每经记者|淡忠奎 每经编辑|刘艳美 国庆中秋假期最后两天,刚刚北上履新辽宁省委书记的许昆林赴大连调研,"点题"大连更好发挥带动示范作用,当好东北振兴"跳高队"。 在冲刺万亿GDP城市的关键当口,大连也被赋予了新的期待。 作为东北"经济第一城",大连2024年GDP达到9516.9亿元,距离万亿目标仅一步之遥。一旦完成"破门",大连将成为东北地区首个万亿城市。 对此,大连也是雄心勃勃,年初将"力争经济总量迈入万亿城市行列"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年中又部署"高质量冲刺万亿GDP城市",全力以 赴向目标迈进。 如今,省级层面再提"带动示范"与"跳高队",对于大连意味着什么?大连又将如何完成新的升级? 冲刺 "跳高队",顾名思义是指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列,能够起到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有力支撑区域发展的城市。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0973010 如当地媒体所言,长三角一体化的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北京等城市,都承担着"跳高队"的角色,新时代东北振兴战 略的实施亦是如此,必须要有"跳高队"发挥顶梁柱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大连势必要"打头阵"。 近年来,全国万亿城市密集"破门",GDP总量已占 ...
不摊大饼“提密度”,广东“二次起跑”重塑产业园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21:32
政策导向与行业转型 - 国家层面引导工业园区向特色化、集约化、数智化、绿色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标志着行业从规模扩张的粗放模式转向以提升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内涵式增长新阶段 [1] - 广东产业园区发展逻辑经历深刻转变,从资源驱动到机制驱动、从供给导向到创新导向,关键在于优化结构、创新机制和增强内生动力 [5] 广东产业园区发展成就与现状 - 广东在20年间累计投入530亿元省级专项资金和13万亩建设用地指标,推动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2.4万亿元,产业园区实现全省21个地市县域全覆盖 [2] - 产业园区成为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压舱石、产业有序转移的主平台和县域经济振兴的主引擎 [2] - 目前广东超六成园区主导产业聚焦电子信息和食品产业,同质化程度高,主导产业产值占比不足40% [2][12] - 有过半园区反映与社会资本对接能力不强,专业运营机构参与度偏低,部分主平台财政注入资本金使用滞后,投资结构单一 [2][12] - 2024年签约项目金额较上年下降28%,累计开工率不足50% [2][12] 运营模式与机制创新 - 园区运营模式正从工业地产提供者向产业投资商转型,完成从房东到股东的身份转变,例如湛江市创新资本招商、以投促引模式,预计可撬动超37亿元总投资,财政资金放大效应约6倍 [5] - 梅州创新国企与民企协同、产业与金融协同、上下游协同的三个协同机制,通过设立广梅食品产业基金和5亿元产业基金引导产业集群形成 [6] - 广东在全国率先推行零增地提效改革,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和政策创新实现向存量要效益,例如广州市划定621平方公里工业控制线,广州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项目可新增产业载体近2000万平方米 [6] 区域协同与特色发展 - 全省形成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15个主平台和106个省产业园区的网络化体系,近三年粤东粤西粤北省产业园区新增规上企业中有七成来自珠三角转移 [8] - 区域协同体现在政策联动层面,如梅州、清远、揭阳等主平台通过穗梅产业共建、穗揭技术协作等机制建立飞地经济和基金共投机制 [9] - 广东新一轮园区建设突出特色导向,计划培育70个广东省特色产业园,形成一园一主业、一市一特色的格局,例如江门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梅州以食品饮料等特色产业实现60%工业增速 [13] - 引入龙头企业是迅速形成特色的有效方式,如梅州市依托龙头企业引领产业生态,成功引进世界500强项目,其1-9月规上工业总产值等主要指标增长超60% [15] 具体案例与成效 - 恩平市基于土地禀赋针对性招商,5年内数控机床企业从0增至120多家,该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从3000多万元增长到51.6亿元,增长170多倍 [8] - 清远高新区上榜广东省特色产业园 [7] - 广东省梅州梅县产业园获批设立 [14]
麦捷科技:控股方远致富海已减持1.00%
新浪财经· 2025-10-10 18:01
麦捷科技公告,控股股东深圳远致富海电子信息投资企业(有限合伙)于2025年08月01日至2025年10月 09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减持879.09万股,减持均价12.82元/股,占公司总股本1.00%;减持后持股1.17 亿股,占13.30%。 ...
年入40万也延迟消费!北京人消费连跌背后,一线城市的危机来了?
搜狐财经· 2025-10-10 17:52
作为一线城市的北京,人均年收入最高能到40万,可消费却像坐了滑梯,连跌一年半,2025年1-7月社 零总额还跌了4.2%。 更魔幻的是,同为一线城市的深圳,靠着港人周末来扫货,消费硬是稳住了。一边是高收入群体不敢花 钱,一边是跨境消费热热闹闹,这反差背后,到底是通缩在"搞鬼",还是大家对未来没了信心? 解开高收入城市的消费困局 在多数人的认知里,高收入与高消费应当是相伴相生的,但北京近期的消费数据,却彻底打破了这一固 有印象。 作为全国收入水平顶尖的城市,北京消费已连续一年半下行,2025年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下 跌4.2%,这种"高收入低消费"的矛盾,背后是通缩预期与信心缺失的双重绞杀。 通缩预期正在重塑北京人的消费习惯,当前北京CPI处于负值区间,物价下行趋势明显,而房价下跌更 是让通缩感受直接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在这种环境下,"延迟消费"成为多数人的理性选择:计划换车的人会等待明年降价,准备换手机的人会 观望新一轮价格战,就连购房需求也被"等更好性价比"的心态压制。 原本计划今年入手一辆新能源汽车,却在对比近半年价格走势后决定暂缓,"去年同款车型一年降了3 万,谁知道明年会不会更便宜?"这种对 ...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高新技术企业超7.1万家
中国新闻网· 2025-10-10 14:23
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能级持续巩固和提升,都市圈不断成型和发展。据介绍,2024年深圳、广州GDP 位居全国城市的第3和第5位,近几年广深GDP合计占全国比重一直保持在5%以上。2025年《财富》世 界500强中,大湾区内地9市共18家企业上榜,其中深圳9家、广州6家,占广东全省的83%。 此外,深圳都市圈3市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产业高度融合,2024年地均GDP达3.4亿元/平 方公里,在国内都市圈中排名第一。广州都市圈深化广佛全域同城化,佛山、肇庆、清远、云浮、韶关 在汽车、钢铁、能源等领域与广州形成配合紧密的产业链。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高新技术企业超7.1万家 中新网广州10月10日电 (记者 程景伟)广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10日在广州召开。会议 审议了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群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专题调研报告。 该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1万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企业19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89家。 从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看,2023年经济总量约1.89万亿美元,在世界四大湾区中位居第二,接近东京湾 ...
2025年河南省工业设计大赛启动报名
郑州日报· 2025-10-10 08:57
据悉,本届大赛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进行。参赛作品征集截止日期为2025年12月7日。初赛和决 赛将分别于12月8日和12月29日举行,设立产品设计、概念设计与工业文化设计三个组别,覆盖装备制 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十大行业领域。最终将评选出金奖、银奖、铜奖共计27个。 据介绍,大赛参赛作品须为2022年1月1日后上市或完成,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获奖作品将获得展 览展示、产业对接及颁奖表彰等机会,以促进优秀设计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记者昨日获悉,2025年河南省工业设计大赛报名通道现已全面开启。大赛在省政府指导下,由省工 业和信息化厅会同省委宣传部等10部门联合主办,以"设计赋能·智造河南"为主题,旨在推动设计、科 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
从“华南虎啸星城”看长沙发展生态| 热点面对面
长沙晚报· 2025-10-10 08:32
黄卓,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BiMBA商学院院 长,长沙市"社科智库"专家。 代表广东制造业核心力量的"华南五虎"(比亚迪、惠科、华为、格力、广汽),纷纷将战略布局的目光投向湖 南,在长沙投资兴业。这是偶然的市场选择还是必然的产业发展趋势?对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和国家重 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哪些支撑?未来,如何更好涵养"五虎"到"群虎"的发展生态?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付臣欢 专家名片 汤建军,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事求是思想发展史"首席专家,湖南省社科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党组成员、副院长(副主任),湖南省社科联兼职副主席。 专家名片 长沙晚报理论版《热点面对面》栏目近日约请两位专家,就上述话题进行了访谈。 "华南虎啸星城"并非偶然 记者:您如何看待比亚迪、惠科、华为、格力、广汽五大企业齐聚长沙这一现象?这是偶然的市场选择还是必 然的产业发展趋势? 汤建军:这绝非偶然,而是长沙产业生态与区域竞争力提升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当前产业转移中的"集群化""生 态化"新趋势。企业选址不再仅仅看重成本和政策,更看重区域的产业链完整性、创新资源 ...
“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第三场发布 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优化
四川日报· 2025-10-10 08:18
农业产业发展 - 生猪 油菜籽等15项农产品产量常年保持全国第一 [1][2] - 2024年粮食总产达7268亿斤 连续5年稳定在7000亿斤以上 [1][2] - 2024年粮食亩产3782公斤 总产 单产均创历史新高 [2] - 生猪出栏61496万头 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2] 工业产业发展 - 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6% 工业增加值总量从134万亿元增加到179万亿元 [1][2] - 工业增加值总量在全国排位提升至第七 [1][2] -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50% 研发强度增长41% [2] - 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3% 位居全国第七 前十经济大省第一 [2] - 电子信息 食品轻纺 能源化工3个产业规模先后迈上万亿级台阶 [1] - 装备制造 先进材料 医药健康3个产业正加速迈向万亿大关 [1] - 柔性显示 超高性能永磁材料 核电设备 高端化药制剂等一批标志性产品加速涌现 [1] 服务业发展 - 服务业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524%提高到56% [1][3] -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425%提升到605% [1][3] - 服务业呈现总量升位 增速领跑的发展态势 已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3]
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郑州篇丨高质量发展,靠什么硬支撑
河南日报· 2025-10-10 07:40
文章核心观点 - 郑州市通过“强链壮群”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5][6] 传统产业升级 - 装备制造领域,中铁装备盾构机产销量连续八年世界第一,累计出厂超1700台,出口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7][8] - 郑煤机更名“中创智领”,转型建设智慧园区和智能产品研发项目,成为全球煤机行业隐形冠军和首座灯塔工厂 [9] - 铝精深加工形成全产业链,巩义供应全球10%的罐体材料和国内33%的易拉罐瓶盖,助推千亿级产业规模 [10] - 现代食品产业集群规模达1300亿元,拥有三全、思念、蜜雪冰城等企业,蜜雪冰城成为全球现制茶饮第一股 [10] - 服装产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化发展,叫响“中国女裤看郑州” [10] - 郑州已成为全球最大苹果手机和智能网联客车生产基地,全国最大气体传感器、超硬材料等生产基地 [11] 新兴产业发展 -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一号产业”规模达8000亿元,富士康郑州工厂累计生产智能手机超12亿部,一分钟组装300余部手机 [14][15] - 超聚变自2021年底落地郑州,营收高速增长,2022年超100亿元,2023年超280亿元,2024年超400亿元,AI服务器和液冷服务器市场份额中国第一 [14] - 智能传感谷聚集传感器相关企业3011家,产业规模300亿元,气体传感器国内市场占有率75% [14] - 郑州比亚迪超级工厂50秒下线1台整车,3秒生产1只电池电芯,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超100万辆,产值超1700亿元 [17] - 上汽郑州基地累计生产整车超250万辆,产值超1800亿元,是上汽集团全国最大乘用车生产基地 [17] - 郑州市集聚7家整车企业和150多家配套企业,汽车年产量突破110万辆,跻身全国前十,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近70% [18] 未来产业布局 - 成功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试验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和5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打造“人工智能之城”“算力之城”等标签 [19] - 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中原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启用,郑州成为全国第三个具备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能力的城市 [5][20] - 引进优必选、卓益得等机器人企业,深圳众擎机器人计划在郑建设年产5000台机器人生产线和人形机器人全球生产制造中心 [21] - 集聚150余家人工智能产业链重点企业和2万余家大数据关联企业,规划图灵小镇打造AIGC产业发展先行区 [21] - 算力设施快速发展,投用算力规模约1.6万P,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等项目建设将助推算力规模跃居全国城市首位 [23] - 中原量子谷聚焦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入驻12家科研机构,集聚超300名科研人员,二期工程加速建设 [25] - 低空经济引进飞龙通航,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入驻36家企业,目标到2026年产业规模超200亿元,企业数量突破300家 [26]
四川:“十四五”时期工业“家底”更加殷实
中国新闻网· 2025-10-09 18:51
在智能化、绿色转型方面,四川将人工智能作为"一号创新工程"大力推进,2024年四川人工智能产业规 模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200亿元、同比增长超30%;深入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行动, 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提升20个百分点以上,计划在2027年底实现全覆盖。同时,四川产业 含"绿"量持续提升,着力构建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体系,现已累计培育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745家、 绿色工业园区10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工业园区数量均居西部第一。 四川:"十四五"时期工业"家底"更加殷实 中新网成都10月9日电 (单鹏)四川省政府新闻办9日在成都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四川"十四五"时期建设 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成就。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翟刚在会上表示,"十四五"时期,四川工业规模 和质效稳步提升,工业"家底"更加殷实。 新闻发布会现场。 四川发布 供图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四川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6%,工业增加值总量从1.34万亿元增加到 1.79万亿元,在全国排位提升至第7位;四川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研发强度分别增长了50%、41%; 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营收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8.2%,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