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气机械
icon
搜索文档
发电量和工业增加值“脱节”,或源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新浪财经· 2025-06-27 11:34
工业增加值与发电量增速背离现象 - 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但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累计同比仅增长0.3%,两者走势明显分化[1]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其发电量与工业增加值数据存在统计口径差异[1][3] - 背离现象主要源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切换,以及淘汰落后产能、大小企业景气度分化等因素[1] 统计口径差异分析 - 分布式光伏快速发展导致规模以下企业发电量增速显著高于规模以上企业,这部分未纳入月度统计[3]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竞争优势突出,制造业大型企业PMI景气度持续高于中小型企业[3] - 全社会总发电量实际增速可能高于公布的规模以上发电量增速[3] 行业用电结构差异 - 部分行业"每亿元营收的用电量"指标显示能耗排序与工业增加值景气度不一致[5] - 高能耗企业表现较弱,低能耗企业生产增速显著回升[5] - 传统房地产、化工领域工业生产放缓,计算机、信息通讯等新兴行业发展较快但用电量权重占比低[5] 产能过剩与企业分化 - 需求偏弱背景下行业产能过剩,导致优胜劣汰和大小企业景气分化[5][6] - 落后产能淘汰使资源向高效企业集中,先进企业通过技术和管理提升生产效率[6] - 电气机械、化工、非金属矿和通用设备等行业用电量与增加值增速背离显著[6] 行业具体表现 - 一季度多数制造业行业出现用电量增速下降但增加值增速上涨现象[6] - 电气机械等行业产能利用率处于历史相对低位,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历史分位数多低于50%[6] - 用电量增速低于工业增加值增速的状态可能延续,需等待需求改善或供给去化见效[6]
苏浙皖前5月经济稳中有进
国际金融报· 2025-06-23 21:20
固定资产投资 - 浙江1至5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其中项目投资增长12.1%,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4.2%占比26.4%,生态环保等投资增长16.5%,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4.8%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4个百分点 [3] - 安徽1至5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2%,扣除房地产后增长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2.4%其中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4.5% [3] - 江苏1至5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4%,但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7%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3个百分点,5亿元和10亿元以上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分别增长7.2%和8.8%,制造业投资增长4.1%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8个百分点 [3] 进出口贸易 - 浙江1至5月货物进出口2.24万亿元同比增长6.5%,出口1.69万亿元增长9.6%占全国15.9%,对全国出口增长贡献率达20.7%居首位 [4] - 安徽1至5月进出口3747.9亿元增长15.4%,对欧盟和东盟分别增长21.6%和32.9%,5月进出口822.1亿元增长20.5%其中出口544.4亿元增长13% [4] - 江苏前5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2.33万亿元增长5.3%占全国13% [4] 消费市场 - 江苏1至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83.9亿元增长5.6% [5] - 浙江1至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万亿元增长5.3% [5] - 安徽1至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 [5] 工业增长 - 江苏1至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装备制造业占比54.6%,5月装备制造业增长8.8%贡献率达77.1%,高技术制造业和数字产品制造业分别增长9.8%和9.7% [7] - 浙江1至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5月石油加工等行业合计拉动增长4.4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长9.9% [8][9] - 安徽1至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5月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36.6%,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增长14.5%和29.3% [9]
高盛:运用细分贸易数据解读中国出口韧性
高盛· 2025-06-23 10:3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出口在过去两年展现出惊人韧性,自2023年Q4以来实际出口实现两位数增长,投资者关注其背后原因、可持续性、相关行业和目的地 [2][3] - 美国关税政策引发出口订单提前和贸易转口,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中国出口的强劲态势,但对美出口的回吐效应已开始显现,不过对整体出口影响相对较小 [2][5] - 过去十年,与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强劲贸易增长是中国出口强劲的主要贡献因素,出口流向从主要发达市场向新兴市场经济体转移,特别是东盟成为中国日益重要的贸易伙伴 [2][1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美国关税政策的影响 - 企业因预期美国关税而提前发货,2024年Q4中国出口增长加速,实际同比增长约14%,高于Q3的12%,2025年1 - 4月出口增长保持强劲,5月有所放缓 [5] - 统计方法估算显示,2024年Q4至2025年Q1对美出口存在显著提前发货情况,月偏差最高达趋势隐含水平的10%,累计约为趋势隐含月对美出口总额的30%;整体出口仅在3月出现明显发货高峰,占月总出口的5% [6] - 4月东盟出口增加与美国出口下降同时出现,中国对东盟中间产品出口显著增加,可能是为美国市场重新组装成品前的提前备货,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4月对美出口增加 [14] - 尽管提前发货和贸易转口有助于稳定中国出口增长,但预计美国对中国产品额外加征30%的关税最终将减缓出口增长,贸易转口只能缓解约三分之一因2018 - 2019年美中贸易战导致的对美直接出口下降带来的放缓 [18] 中国出口目的地的演变模式 - 2019 - 2024年中国出口总值年均增长约7%,2024年海关贸易顺差接近1万亿美元,出口增长主要由对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东盟、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出口增加推动,而对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出口增长较为平淡 [19] - 2015 - 2019年出口流向主要向东盟和欧盟转移,2019 - 2024年扩展到更广泛的新兴市场地区;中国出口产品组合从“老三样”(家具、家电和服装)向“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电池)转变 [26] - 2019 - 2024年,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出口份额下降,但对欧盟的电气机械和车辆出口除外;对新兴市场地区的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车辆、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领域 [32][35] 东盟在中国出口成功中的作用 - 过去几十年,东盟成为中国日益重要的贸易伙伴,2024年对东盟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16%,高于直接对美出口;这可能归因于中国 - 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以及经济结构变化导致企业将供应链转移或多元化至东盟 [37] - 中国与东盟 - 6的贸易数据差异表明可能存在货物转口情况,这种差异自2018年美国提高对中国产品关税以来扩大,主要由消费品驱动,纺织品、橡胶和塑料以及文化和休闲产品等行业差异较大 [39] - 贸易数据差异可能由误标、低报发票金额或未记录的转口造成,综合数据表明未记录的转口可能是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40][41] - 贸易转口涉及从中国进口中间产品、组装和重新贴标以改变原产国,从而避免美国关税,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存在潜在的贸易转口情况,通信设备多年来一直存在转口迹象 [47] - 2019 - 2024年,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的制造业产出增长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但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较小;越南对美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增长远低于出口值增长,表明供应链转移带来的产业升级仍处于早期阶段 [56][57]
发电量为什么和工业增加值“脱节”?
2025-06-23 10:09
纪要涉及的行业 电气机械、化工、非金属矿、通用设备、通讯设备、服务业(公共服务类、批发零售类和餐饮等)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发电量与工业增加值背离原因**:统计口径差异,规上企业发电量数据未反映规下企业(新能源、分布式光伏)快速增长;服务业用电量下降拖累整体用电量或发电量增长;大中小企业发展分化,大企业表现好、中小企业疲软 [1][3][4] - **大中小企业发展分化体现**:工业用电量增速约 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约 6%;大型企业 PMI 长期处于高位且常超荣枯线,中小型企业很少超 50%荣枯线 [1][4] - **国内经济增速目标情况**:国内经济增速 5%目标大概率可实现,但存在尾部风险,涉及收入偏低居民、规模较小企业、债务压力重的贫困地区地方政府 [1][5] - **行业增加值增速与用电量背离行业**:电气机械、化工、非金属矿和通用设备等四大行业增加值增速与用电量背离显著,产能利用率处于历史低位,行业内部企业分化加剧 [1][6] - **行业风险警示情况**:2025 年电气机械、化工、非金属矿和通讯设备等行业风险警示高于去年,表明供给端变化显著,需求端改善不明显,市场竞争加剧 [1][7] - **行业背离现象趋势及对策**:行业背离现象预计延续,解决方案是加强供给出清力度、提高产能利用率;下半年关注供给端变化对资本市场风格影响,投资策略沿供给出清逻辑布局,尤其在中游行业 [1][2][8]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2025 年前五个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约 6.3%,超出 GDP 整体增速,同期发电量增速仅约 0.3% [3] - 规下企业发电量在整体用电中占比仍不到 10% [3]
晚间公告丨6月17日这些公告有看头
第一财经· 2025-06-17 23:19
品大事 - 京东方A拟以48.49亿元挂牌底价收购彩虹光电30%股权 以提升竞争力并抓住产业整合机遇 [3] - 东信和平连续2日涨停 公司布局区块链、数字钱包等前沿技术研发 但部分项目应用场景及市场规模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4] - 泰禾智能拟以4580万元现金收购关联方阳光新能源持有的阳光优储100%股权 [5][6] - 国芯科技抗量子密码卡CCUPHPQ01内部测试成功 支持国密算法及主流抗量子密码算法 已向多家客户送样 [7] - 华阳新材澄清不具备稀土永磁概念属性 主营业务为贵金属回收加工 近期贵金属价格上涨导致原材料采购成本上升 [8] - 国电南瑞选举郑宗强为董事长 并担任多个董事会专业委员会召集人 [9] - 大秦铁路聘任张竑毅为新任总经理 原总经理韩洪臣因退休离任 [10] 观业绩 - 京仪装备预计2025年上半年营收6.9-7.2亿元 同比增长36.54%-42.48% [11] 增减持 - 恩华药业董事长孙彭生以自有资金增持23.79万股公司股票 [12] - 云路股份4名高管拟6个月内合计增持400-1200万元公司股份 每人增持金额100-300万元 [13][14] 做回购 - 广大特材董事长提议公司以2-4亿元回购股份 拟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 [15] 签大单 - 中超控股多家子公司合计中标10.61亿元电力电缆项目 占公司2024年营收的19.29% [16]
深度 | 发电量为什么和工业增加值“脱节”?——中观看实体之五【陈兴团队•财通宏观】
陈兴宏观研究· 2025-06-17 19:55
核心观点 - 发电量增速持续低于工业增加值增速,排除短期波动可能,主要原因是口径差异和行业产能过剩导致的大小企业景气分化 [1][2][3] - 电气机械、化工、非金属矿和通用设备等行业用电量与工业增加值增速背离显著,产能利用率处于历史低位,产能过剩困境正在发生 [14][15] - 在需求偏弱背景下,行业优胜劣汰导致大小企业景气分化,用电量增速低于工业增加值增速的状态或仍将延续 [21] 口径差异分析 - 发电量数据为规模以上工业发电企业发电量,非全口径,规模以下工业发电企业发电量占比不到8%,影响有限 [4] - 发电量数据与工业增加值增速存在口径差异,工业增加值增速为规模以上企业数据,而发电量使用不分规模 [8] - 非工业行业如公共服务、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等用电量下降,但不包含在工业增加值中,拖累用电量增速 [12] 行业表现 - 电气机械、化工、非金属矿和通用设备等行业用电量与工业增加值增速背离显著,电气机械行业尤为明显 [14] - 这些行业产能利用率历史分位数低于50%,产能过剩背景下用电量增速放缓,但高效企业推动增加值增长 [15] - 上市公司数据显示电气机械、化工、非金属矿和通用设备等行业景气欠佳,风险警示企业数量增长 [17] 企业分化 - 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增速放缓但增加值增速上行,大企业景气尚佳,不满足营收标准企业拖累工增增速 [8] - 大型企业制造业PMI向上运行,与小型企业之差达6.2%,创近3年新高,大小企业景气分化明显 [9] - 电气机械、化工、非金属矿和通用设备等行业大企业归母净利润增速高于小企业,景气分化显著 [19]
中观看实体之五:发电量为什么和工业增加值_脱节”?
财通证券· 2025-06-17 16:48
现状 - 今年1 - 5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6.3%,发电量累计同比仅为0.3%,二者增速差距显著拉大[7] 口径差异 - 规模以下工业发电企业发电量在全部用电量中占比不到8%,影响有限[3][9] - 发电量数据非全口径,但电力使用不区分规模和用途,对比的是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存在口径差异[3][15] 行业表现 - 电气机械、化工、非金属矿和通用设备等行业用电量和工增增速背离显著,产能利用率处于历史相对低位[3][23][28] - 电气机械、化工、非金属矿和通用设备等行业上市公司景气欠佳,大企业景气优于小企业[3][31][35] 原因分析 - 用电量和工业增加值增速背离或因需求偏弱、行业产能过剩、大小企业景气分化[3][36] 趋势判断 - 用电量增速低于工业增加值增速状态或延续,待需求改善或供给去化起效后或有改善[3][36] 风险提示 - 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历史经验失效,测算存在偏差[3][40][41][42]
5月经济数据点评:为何消费与生产背离?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6-17 11:13
核心观点 - 节假日分布差异、电商促销、出口与投资下滑,导致 5 月消费与生产背离[2] - 短期扰动不改经济结构转型趋势,下半年服务业景气接棒制造业值得期待[4][27] 消费 - 5 月社零同比 6.4%,增速创 2024 年以来新高,主因电商促销前置与假期增加[2][9] - 家电、通讯器材、限额以下商品零售、餐饮收入、服务业零售额均改善[2][9] 投资 - 5 月固定投资当月同比回落 0.7pct 至 2.8%,主因设备更新周期退坡与传统基建地产回落[3][14] - 服务业投资明显提速,5 月同比+1.9pct 至 4.5%[3][14] 地产 - 供给端问题改善,5 月住宅竣工同比降幅大,推动 70 城房价同比降幅收窄[3][21] - 需求端进入刚需集中释放后的退坡期,商品房销售面积回落 1.2pct 至-3.3%[3][21] 生产 - 5 月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 5.8%,制造业生产回落主因工作日减少及地产基建与出口走弱[4][25] - 消费改善拉动下游汽车等行业生产回升[4][25]
国泰海通证券:5月外需修复,内需分化
格隆汇· 2025-06-16 21:43
5月经济:外需修复,内需分化 - 外部冲击减弱,中美暂停部分关税带动出口反弹,积压商品集中出货和抢出口效应显现 [3] - 国内生产前半月受关税冲击,后半月增速小幅回落但仍保持5%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环比增长0.61% [5] - 以旧换新政策、"618"促销季前置及五一假期效应共同拉动补贴类消费和服务消费改善 [3] 生产:行业分化 -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5.8%,连续第二个月回落但仍高于5%,环比增速0.61%高于4月的0.22% [5] - 出口型行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纺织)受贸易政策冲击增速回落,政策利好型行业(汽车、电子设备)增速回升,汽车生产增速改善2.4个百分点 [7] - 电子设备产量增速回升显著,集成电路、微型电子计算机、智能手机等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 [7] 消费:政策和促销双重利好 - 社零同比增速6.4%,限额以上社零增速8.0%,环比增速0.93%高于前月及往年同期 [13] - 以旧换新品类表现亮眼,家电音像和通讯器材消费增速分别升至53%和33%,回升幅度达14.2和13.1个百分点 [14] - 非政策相关品类(中西药品、饮料、化妆品)增速平淡,石油制品受油价下行拖累,建材受地产影响回落明显 [14] 投资:有待提振 - 1-5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3.7%,5月当月同比增速2.9%较4月回落,环比增速0.05%为近年最低 [17] - 制造业、基建、地产投资增速分别回落至7.8%、9.3%、-12.0%,基建实物工作量形成偏慢制约增长 [18] - 地产需求端走弱,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跌幅扩大至-3.3%,但高总价新房开售带动销售额跌幅收窄至-6.0% [21] 服务业与就业 - 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速6.2%,信息科技(11.2%)和批零(8.4%)是主要驱动力 [9] - 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0%,连续第三个月改善,但需关注毕业季影响 [10]
【招银研究|宏观点评】政策支撑,消费提速——中国经济数据点评(2025年5月)
招商银行研究· 2025-06-16 18:04
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核心观点 - 5月经济多数指标超预期增长,呈现外需放缓、消费提速、房地产价跌量缓三大特征 [5] -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5.8%),高技术产业(8.6%)和装备制造业(9.0%)领跑,但纺织服装(-3.3%)、家具制造(-7.1%)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关税冲击明显 [6] - 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速提升至6.2%,信息技术服务(11.2%)、租赁商务服务(8.9%)、批发零售业(8.4%)表现突出 [9] -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降至3.7%,其中基建(10.4%)、制造业(8.5%)增速放缓,房地产投资(-10.7%)降幅扩大 [10] - 社零增速超预期升至6.4%,创2020年以来次高,政策相关品类(家电/家具/办公用品)增速达30-50% [19] 供给端分析 -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季调环比增速提升0.39pct至0.61%,采矿业(5.7%)、电热燃水业(2.2%)平稳,制造业(6.2%)边际放缓 [6] - 电气机械(13.4%)、运输设备(10.8%)、汽车(9.2%)等行业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较4月有所回落 [6] - 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50.2%)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56.5%)均环比上升0.1pct,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互联网软件等行业景气度高 [9] 需求端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 - 基建投资全口径增速降至9.2%,电热燃水、水环公共业投资放缓,交运仓邮业小幅提升 [10] - 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降至7.8%,专用设备、电气机械等中游装备制造业受关税冲击显著 [13] - 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3%,房企资金来源中住户资金(-11.6%)创近10年新低,土地成交溢价率骤降至5.1% [14] 消费市场 - 商品消费(6.5%)增速反超餐饮(5.9%),通讯器材、家电、家具等政策受益品类增速达30-50% [19] - 汽车零售受价格战影响,销量高增但零售额仅增1.1% [19] - 服务零售额累计增速微升至5.2%,假日出行和购物节前置效应显著 [19] 前瞻展望 - 二季度经济增速或高于预期,全年5%目标实现概率提升,但企业盈利受物价低迷压制 [24] - 房地产市场政策效果消退,需增量政策巩固回稳态势,6月销售数据仍较冷 [14]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或加速出台,基建投资有望维持高速增长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