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装备等
搜索文档
 首期510亿,又一超级基金落地北京!
 搜狐财经· 2025-11-04 12:26
基金总期限最长15年,将采用"母基金+直投+跟投"组合模式,还可以单独出资。 文:韦亚军 近日,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在北京正式启动,首期规模为510亿元。 据悉,该基金投资期为5年,管理及退出期8年,可延长2年,总期限最长15年,具备典型的"耐心资本"特征。 基金将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兼顾政策目标与投资回报,强调"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力求在关键核心环节实现突破。 基金还将采用"母基金+直投+跟投"组合模式,既可单独投资,也可与社会资本、地方政府、产业基金合作设立子基金,放大资金杠杆效应,预计最终将 撬动超千亿元社会资本参与战新产业投资。 摄影:Bob君 据了解,该基金由国务院国资委发起,委托中国国新设立和管理,其中中国国新拟出资150亿元,占34.88%,为单一最大出资方,其余资金来自多家中央 企业及相关资本平台。 其他主要出资方有,北京金融街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出资118.6亿,占比23.26%;中移资本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出资71.2亿,占比13.95%;中国石化集团 资本有限公司出资59.3,占比11.63%;以及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投资有限公司。 此外 ...
 从赛场到产业:创客上海不止于颁奖,“政策+资本”全链条培育“隐形冠军”
 搜狐财经· 2025-11-03 21:49
东方网记者曹磊11月3日报道:今天下午,"创客上海2025"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颁奖暨高成长企业加速营启动仪式在张江科学会堂举行。市政府副秘书长 张英出席并启动高成长企业加速营。市经信委副主任蒲亚鹏致辞并为一等奖获奖企业颁奖。 蒲亚鹏在致辞中表示,举办创客上海大赛和高成长企业加速营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独角兽企业"要求的重要举 措,下一步推动创业企业和高成长企业发展,一是要坚持创新引领,依托上海高端资源与丰富场景,加速前沿技术与实体产业的深度融合;二是要强化政策 引导,充分运用千亿级产业基金等政策工具,支持企业攻坚原创技术、争当细分领域"领头羊";三是要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深化"服务包"制度、开展精准对 接等系列举措,为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厚植沃土。 今年是"创客中国"上海赛区举办的第十年。自5月启动以来,大赛历时五个月,覆盖全市18个赛区,共吸引1216个项目报名参赛,聚焦电子信息、人工智 能、高端装备、生命健康、先进材料、数字经济(元宇宙)和智能终端(时尚消费)等七大重点赛道,精准对接上海"3+6"新型产业体系。 经过层层遴选,霖鼎光学、沃兰特航空等项目脱颖而出,获得大赛 ...
 投资人已就位!1700个博士后“硬科技”项目迎来“路演时刻”
 第一财经· 2025-10-26 10:00
 大赛概况与规模 - 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于10月26日至28日在福建省晋江市举办,设置创新赛、创业赛、海外境外赛和揭榜领题赛四个组别,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等7个赛道[3] - 本届大赛共吸引海内外8006个博士后项目报名,参赛总人数达3.6万人,相比第二届大赛,报名项目数增加29%,报名人数增加44%[4] - 经过预选和复赛,共有来自46支参赛队伍的1743个项目入选全国总决赛,实际到场参赛项目共1721个[4]   前沿科技展示与产业方向 - 大赛集中展示1700多项博士后创新成果,包括千公里级覆盖成像的广域遥感小卫星、人机交互传感器、外骨骼机器人、数字孪生手术室等前沿科技[1] - 参赛项目紧扣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规划热点,如精准医疗纳米机器人、脑机接口、创新药等[5] - 新增人工智能、机器人、节能环保等参赛项目,力求赛道设置与国家重大战略和科学技术前沿更契合,服务高质量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3]   科研成果转化与人才支撑 - 全国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40余万人,在站13.5万人,博士后已成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和科技创新生力军[4] - 大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对接,553个单位参加现场交流,42家创投机构参与成果展示,征集237家用人单位提供的1593个博士或博士后岗位[8] - 具体案例显示,郑州大学药学院于文艳团队的“吸入式脑梗抢救制剂”项目将脑梗治疗时间窗从4.5小时延长至24小时,赛后获投资机构意向投资[8]   地方支持政策与产业融合 - 晋江市为落地项目提供最高100万元启动补助、最长两年免租孵化空间,并设立规模5000万元的人才创新创业融资专项贷款,给予连续三年LPR 50%的贴息支持[9] - 晋江同步推进“科技副总”机制,引导高校博士、博士后深入企业担任技术高管,开展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打造县域人才引进和科技成果转化样板[9] - 晋江以“企业家+科学家”融合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资金链“四链融合”[8]
 中国芯片突破引爆全球!算力飙升千倍,美国急眼了?
 新浪财经· 2025-10-14 19:26
 模拟计算芯片突破 - 中国科学家攻克模拟计算长期存在的精度难题,将算力提升高达三个数量级(千倍)[1] - 北大团队新型模拟矩阵芯片采用多态阻变存储单元阵列和创新校准机制,突破传统精度极限并保持超低功耗[2] - 该芯片在通信信号处理与神经网络推理等场景的能效比显著优于现有高端GPU,为边缘计算设备带来新可能性[2]   中国重大工程与技术创新 - 国产开源大模型DeepSeek因其开放生态建设入选全球十大工程成就,为首个获此殊荣的基础模型[4] - 南水北调工程以世界级规模与技术复杂度获国际认可,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展现深海装备领域突破[4] - 我国高价值专利转化率持续攀升,创新成果产业化规模突破5000亿元[4]   高端装备与前沿科技 - 我国自主研制航空母舰完成系列海试,各项性能指标达标且即将正式服役[7] - 香港科研团队推出全自主智能机器人系统,集成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支撑智慧城市建设[5] - 半导体企业因技术突破获市场青睐股价活跃,跨国科技企业加速AI芯片领域布局与合作[7]
 国资委:大力推动央企 战略性专业化重组整合
 中国证券报· 2025-09-18 04:53
 资产与利润规模 - 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超过90万亿元 [1] - 利润总额增长至2.6万亿元 [1] - "十四五"期间利润总额预计比"十三五"期间增长50% [7]   布局优化与重组整合 - 6组10家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9家新央企组建成立 [1][2] - 中央企业主业投资占比和从事主业的子企业数量占比均超过90% [2] - 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等领域的营业收入占比超过70% [2]   上市公司质量与市值 -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超过22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 [1][2] - "十四五"以来累计实施现金分红2.5万亿元 [2] - 一批"硬科技"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标志性重组项目顺利实施 [2]   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 战新产业领域累计投资达到8.6万亿元 [1][4] - 战新产业领域投资年均增速超过20% [4] - 在集成电路、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4]   科技创新与激励机制 - 累计推动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分红等激励 [3] - 对重大科技成果实施考核加分,对重大技术突破给予"一票晋级" [3] - 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70%以上资金用于向承担科技创新任务的企业注资 [3]   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 - "AI+"专项行动累计布局应用场景超过800个 [4] - 数字化转型行动打造智能工厂1854个 [4] - 将持续深化"AI+"专项行动,推动人工智能领域更好发展 [6]   价值创造导向 - 明确提出以"提升增加值、功能价值、经济增加值等"为核心的"五个价值"导向 [7] - "十四五"期间创造的增加值预计比"十三五"期间增长40% [7] - 将继续用好经济增加值考核,引导企业强化"先算再投"意识 [8]
 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期货日报网· 2025-09-18 04:17
 高质量发展与经营质效 - 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7.3%和8.3% [1] - 营业收入利润率从6.2%提升到6.7%,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人每年从59.4万元增长到81.7万元 [1] - 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利润总额比“十三五”期间分别增长40%、50% [3]   科技创新投入与成果 - 中央企业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过万亿元,投入强度从2.6%提升到2.8% [1] - 打造了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组建了23个创新联合体,参与了全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 [1]   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新质生产力 - 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年均增速超过20%,30家现代产业链链长企业发挥支撑带动作用 [2] - “AI+”专项行动累计布局应用场景超过800个,数字化转型行动打造智能工厂1854个 [2] - 万元产值能耗和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2.8%、13.9% [2]   深化改革与资本优化 - 实施6组10家企业战略性重组,新组建9家中央企业,邮轮运营等领域专业化整合扎实开展 [2] -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超过22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十四五”以来累计现金分红2.5万亿元 [4]   有效投资与市场表现 - 2021至2024年中央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万亿元,年均增速达6.3% [4] - 以市场化方式发行稳增长扩投资专项债,拟发行总规模达到5000亿元 [4]   基础保障与产业协同 - “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累计上交税费超过10万亿元,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股权1.2万亿元 [3] - 中央企业承担约80%的原油、70%的天然气、60%的电力供应 [4] - 中央企业年均采购量超过15万亿元,直接拉动产业链上下游约200万户企业,间接辐射近700万户企业 [5]
 华工科技(000988.SZ):拟与专业投资机构共同投资瑞源二号基金
 格隆汇APP· 2025-09-15 18:20
 公司投资动态 - 华工科技全资子公司华工投资拟以自有资金不高于7650万元人民币参与设立瑞源二号基金 并持有该基金21.86%财产份额 [1] - 华工投资作为瑞源二号基金有限合伙人 以认缴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 [1] - 该基金由华工投资与华工瑞源 武汉基金 楚天凤鸣 文旅产投 光谷科创投 都市圈基金共同发起设立 [1]   基金投资方向 - 重点投资领域包括高端装备 智能制造 光电子 新能源 新材料 传感器 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 [2] - 关注基础前沿技术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企业 包括量子技术 医工结合 人工智能等关键使能技术 [2]
 上海印发实施方案 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9-05 09:19
 文章核心观点 - 上海市发布《实施方案》旨在全面推动制造业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 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步伐 [1] - 方案设定了明确的量化目标 包括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 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和100个标杆智能产品等 [2] - 通过技术攻关、平台建设、行业应用、产品创新和生态培育等多维度举措 系统性地构建“AI+制造”发展体系 [3][5][7][10][11]   技术攻关 - 提升工业模型基础能力 包括加强物理仿真、视觉处理和智能决策能力 并强化工业推理能力 [3] - 突破工业智能前沿技术 涵盖发展工业元宇宙 探索“云-边-端”模型体系 以及攻关工业工具互通协议 [3] - 发展工业数据治理和合成技术 开发数据治理工具链 构建标准化库 并开展数据合成试点 [4]   平台建设 - 打造工业智算云平台 提供语料包、算力包、模型包等服务 形成多种部署方案 支撑企业转型升级 [5] - 建设工业语料公共服务平台 汇聚高质量多模态语料库 探索激励机制促进语料共享流通 [5] - 建设融合创新基地 对接各类平台 攻关行业共性技术 打造示范应用场景以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6]   行业应用 - 加快赋能重点行业 聚焦集成电路、汽车、高端装备等十大行业 构建多层次工业模型体系并加快落地应用 [8] - 打造共性示范场景 覆盖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经营管理与服务等制造业全流程 [8] - 探索前沿制造模式 如软件定义工厂、完全按需制造等 并建设“AI+制造”示范工厂形成标杆示范作用 [9]   智能产品 - 发展AI+工业软件工具 推动工业软件自动调优和重构 探索低代码开发模式并集成新功能 [10] - 升级AI+工业产品与装备 推动工业母机、机器人等装备智能化 提升其感知、交互和控制水平 [10] - 创新AI+消费终端 推动端侧模型部署 促进AI计算机、AI眼镜和AI手机等新型智能终端迭代升级 [10]   发展生态 - 培育专业服务商 推动服务商升级 建立认定标准 支持综合集成服务商发展壮大形成“组团式”服务体系 [11] - 推动平台智能化升级 增强模型即服务能力 并开发智能化功能以强化供应链协同 [11] - 加快机器人应用 支持重点行业部署工业机器人 推动规模化应用并制定人形机器人安全性标准 [11][12]
 营收超2万亿,净利润超1500亿!创业板上半年成绩单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9-02 23:58
 核心观点 - 创业板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增速领跑A股市场 营收同比增长9.03%至2.05万亿元 净利润同比增长11.18%至1505.42亿元 [1][2] - 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三大重点领域增长动能强劲 合计营收1.34万亿元(同比增长9.87%)净利润1139.19亿元(同比增长15.90%) [3][4] - 头部公司引领作用凸显 市值前百公司营收9372.31亿元(同比增长14.59%)净利润1024.54亿元(同比增长21.56%)占板块总额45.68%和68.06% [6] - 海外收入同比增长21.26% 电子行业海外收入增19.72% 通信行业增65.23% 电力设备行业增25.54% [6] - 研发投入持续加大 研发费用949.89亿元(同比增长5.35%)295家公司研发强度超10% [7]   整体业绩表现 - 营收2.05万亿元同比增长9.03% 平均营收14.83亿元 [2] - 净利润1505.42亿元同比增长11.18% 平均净利润1.09亿元 [2] - 扣非净利润1309.25亿元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同比大幅增长54.44%至平均1.13亿元 [2] - 超七成公司盈利 过半数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 305家公司净利润增速超50% 173家增速超100% [2] - 第二季度营收1.10万亿元环比增长14.95% 净利润788.20亿元环比增长9.90% [2]   重点领域表现 - 绿色低碳领域营收5073.46亿元同比增长10.85% 净利润496.99亿元同比增长25.55% 新能源汽车产业净利润增23.38% [3] - 数字经济领域营收3709.48亿元同比增长8.66% 净利润292.15亿元同比增长40.03% 数字化应用产业净利润增57.71% [4] - 先进制造领域营收4611.34亿元同比增长9.79%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净利润增43.57% 高端装备产业净利润增27.99% [4][5] - 三大领域第二季度营收环比增19.36% 净利润环比增15.88% [3]   行业亮点 - 消费电子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16.80% 汽车行业增9.57% 小家电行业增21.94% [7] - 影视消费行业收入增48.32%净利润增227.30% 游戏行业收入增12.09% [7] - 家居用品行业净利润增9.59% 个护用品增25.32% 休闲食品增83.32% [7] - 机械设备、基础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业绩改善 [6] - 长期资产投资1822.32亿元同比增长9.43% [7]
 视界 | 当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领头羊、主引擎
 搜狐财经· 2025-08-25 16:10
 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与战略定位 -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经济、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等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先进生产力 [1] - 宜昌市拥有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457家 主要涉及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大数据及算力经济、文化旅游、房地产等产业 [1] - 国有企业是宜昌经济发展的支柱 需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领头羊和主引擎 [1]   产业发展基础与转型方向 - 宜昌国企主要涉足精细化工产业 包括绿色健康食品产业、生物工程及新医药产业、新型建材产业和新能源、高端装备、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产业 [2] - 发展方向需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转变 经营方略需面向市场、面向全球与国际惯例接轨 [2] - 推进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约 优化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布局 [2]   科技创新战略实施路径 - 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3] - 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 实施"生产一代 开发一代 储备一代"的产品研发策略 [3] - 用科技创新成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布局未来产业 延伸产业链条 [3]   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3] - 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3] - 做强绿色制造业 发展绿色服务业 壮大绿色能源产业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3]   产业融合与数字化升级 - 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 实现智能制造和拓展新兴产业 [4] - 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 促进文旅产业发展 [4] - 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产业融合提供支撑 促进产业间互联互通和协同创新 [4]   人才发展战略与机制建设 - 坚持人力资源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理念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5] - 造就优秀技术带头人、行业领军人才 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 [5] - 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 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 [5]   未来产业布局方向 - 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1] - 巩固发展精细化工和生物两大优势产业强势地位 充分利用本地生产要素布局延伸相关产业 [2] - 实施产学研结合和跨界合作 探索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模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