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华为Mate 60 Pro
icon
搜索文档
卫星互联网组网提速,推荐运营与应用环节
2025-09-04 22:36
卫星互联网组网提速,推荐运营与应用环节 202509004 摘要 国内卫星互联网发展虽起步缓慢,但顶层已调整认知,一代增强方案延 续原有供应链格局,表明给予产业更多时间打磨技术。火箭发射及试验 场问题基本解决,为行业加速奠定基础。 商业航天企业 IPO 提速,科创板标准修订利好。蓝箭航天、中科宇航、 星际荣耀等头部企业正进行 IPO 辅导,预计年底至明年陆续完成,资本 市场迎来新机遇。 中国星网和上海垣信等头部运营商一级市场融资预计取得进展,显著促 进下一代星座建设。7 月底至 8 月中旬,中国星网加速发射,已完成 72 颗组网卫星,年底前预计达 100 颗。 随着星网一代系统组网推进,产业重心转向运营和应用。工信部鼓励 C 端应用拓展,投资应关注地面设备、终端及网络设备,运营和应用市场 空间巨大。 下一代通信技术强调天地网络融合,卫星是关键基础设施。覆盖"一带 一路"沿线国家并达到 20%渗透率,卫星互联网潜在市场规模超 1,000 亿美元,经济可行性强。 Q&A 今年(2025 年)国内卫星互联网和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情况如何? 今年(2025 年),国内的商业航天和卫星互联网产业迎来了政策、技术以及 资本 ...
2025年高校人群营销指南
搜狐财经· 2025-09-01 20:08
人群特征 - 快手泛高校人群月均活跃人数稳定在1亿以上,为平台第二大细分用户群体,活跃度随学生作息波动,暑期和春节期间用户数量显著增多[2][23] - 地域分布呈现新线包围高线格局,新线城市用户规模更大,但二线及以上高线城市的活跃度TGI均超过110,显著高于平台整体用户水平[2][24] - 广东、河南、山东、河北四省用户占比超30%,地域集中度较高,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省份TGI相对更高[2][26][27] 行为习惯 - 泛高校人群在晚间(19:00-24:00)和凌晨(0:00-5:00)活跃人数最多,凌晨时段TGI超过220,成为品牌夜间营销黄金窗口[3] - 2024年8月搜索峰值时,超8000万泛高校用户在快手发起搜索,搜索渗透率达67.6%,高于平台整体用户的63.4%[3] - 2024年1月至2025年5月,人均发布视频数量持续增长,暑期创作热情高涨,发布内容占比TGI始终高于100,专科和本科用户TGI分别超280和290[3] 消费行为 - 月均有1400万泛高校人群在快手下单,人均支付金额呈波动增长趋势,第四季度(尤其10-11月)因双11等节点影响成为消费人数高峰[4] - 2025年前5个月,消费频次集中在2-5次,购买5次及以上用户同比增长13.3%,品牌商品消费金额同比增长70%,人均品牌消费金额同比增长77.4%[4] - 手机/数码/电脑办公为第一大消费品类,TGI超390,2025年上半年智能手机消费金额同比增长53.4%,iPhone 16 Pro Max、华为Mate 60 Pro、联想拯救者系列等机型热门[5] 品类偏好 - 美妆/个护/美容护肤商品在10月消费金额达全年最高,PL/恋火粉底液、彩棠修容、柳丝木隔离等产品备受青睐[5] - 女装在Q4因双11推动消费金额显著高于其他季度,零食在春节所在月迎来消费峰值,螺蛳粉、重庆自热火锅、风干鸡胸肉等速食与特色零食成为囤货首选[5] - 不同节点热卖单品差异清晰,开学季、学期末、双11前后是核心消费节点,为品牌精准选品提供数据支撑[5] 内容生态 - 泛高校人群更关注影视综艺、生活、游戏、二次元等娱乐类内容,相关搜索量位居前列,直播观看中商品售卖及推荐类直播占比最高,TGI超210[6] - 游戏、美食、短剧类创作者关注人数最多,生活、二次元、时尚类创作者也拥有较高关注度,兴趣圈层特征鲜明[6] - 游戏、二次元、明星娱乐类视频发布量居前,TGI均超140,其中二次元内容TGI超过160,内容创作垂直度与专业性不断提升[6] 营销策略 - 快手提出CAMPUS校园营销策略,以内容共创为核心逻辑,通过发布创意任务、组建创作联盟等方式激发学生创作热情[7] - 活动场景渗透强调线下+线上联动,沉入学生熟悉场景建立情感连接,如快手与霸王茶姬联名活动线下覆盖5所高校10万+人群,线上曝光2000万+[7] - 兴趣圈层运营聚焦游戏、二次元、美妆等核心兴趣打造垂直玩法,节点作战需把握黄金窗口期,根据不同节点消费偏好调整策略[8] 企业价值 - 校园群体可作为用户增长引擎、销售渠道或创新智库,其规模、创造力和能动性是企业重要动力来源[13] - 企业社会形象成为核心竞争力组成部分,42%年轻人因企业对社会/环境积极影响而加深联系,37%因企业道德问题减少合作[14] - 提前锁定优质人才降低错配风险,如华硕硕市生计划输送25%基层、45%中层及33%高层员工,实现企业与人才双赢[15]
千亿级赛道扩容 卫星通信应用普及提速
新华网· 2025-08-12 13:48
消费级硬件卫星通信技术突破 - 华为Mate 60 Pro/Pro+支持直连天通卫星和北斗卫星 提供卫星电话、短报文及导航功能 [2] - 中国电信2023年9月8日发布"手机直连卫星业务" 适配华为两款新机 [2] - 中国移动与中兴通讯、是德科技完成国内首次运营商NR-NTN低轨卫星实验室模拟验证 支持手机卫星宽带业务 [2] 产业链技术发展与商业化进程 - 高通骁龙8 Gen 2移动平台支持手机厂商开发卫星通信智能手机 预计2023年下半年发布 [3] - 联发科展示3GPP 5G非地面网络技术 摩托罗拉defy2和CATS75成为首批采用其卫星通信技术的机型 [3] - 极氪001 FR于2023年9月1日发布 成为全球最快量产卫星互联网乘用车 提供双向卫星消息与通话服务 [3] 卫星通信产业生态与市场扩容 - 截至2023年7月底 全球8个国家和地区已有8家移动运营商推出商用卫星通信服务 过去4个月数量增加一倍以上 [2] - 卫星通信产业链涵盖上游卫星制造发射、中游地面设备及终端、下游应用 其中手机卫星通信聚焦基带芯片、手机厂商和卫星厂商三大核心环节 [4] - 我国推进低轨通信卫星星座计划 航天科技集团"鸿雁"与航天科工集团"虹云"星座计划启动 中国卫星网络集团公司2021年成立统筹发展 GW星座为国内最大低轨通信星座 [5][6] 上市公司产业布局与技术储备 - 通宇通讯与华为在微波天线、基站天线等领域合作 计划通过卫星地面终端通信技术研发增强相控阵技术能力 [7] - 亚光科技微波类射频芯片(如低噪放)可用于卫星 在低轨卫星领域供应多个型号微波电路及组件 [7] - 中国卫通依托高通量卫星资源为航空、航海等行业提供卫星互联网接入服务 目前智能手机需通过终端连接其高轨通信卫星 [8] - 中京电子低轨卫星通信用PCB产品处于样品验证与在研阶段 [9]
华为回归,荣耀溃败
新浪财经· 2025-07-11 08:24
IPO进程 - 公司正式提交IPO辅导备案 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 迈出A股IPO关键一步 [1] - IPO分为六个阶段 已完成第一阶段并启动第二阶段 上市辅导至少需要三个月 [3] 市场表现 - 2024年一季度以17 1%份额居国内市场第一 2025年一季度跌出前五 [3] - 2023年三季度以19 3%市场份额重回国内第一 [4] - 华为回归后市场份额被挤压 2025年一季度小米18 6%第一 华为18%第二 [9] 产品策略 - 重心转向中低端产品线 推出荣耀Power、X70i、X60 GT等机型 [7] - 荣耀400系列首销日销量同比增195% 创近三年首销纪录 获2500-4000元档新品首销冠军 [7] - 推出折叠屏旗舰Magic V5 售价8999元起 主打跨系统互联技术 [14] 高管变动 - 原CEO赵明2025年1月因"身体原因"离职 引发CMO姜海荣等多名高管集体出走 [3][8] - 新任CEO李健启动"雄鹰计划" 中国区38个关键岗位重新竞聘 45%主管岗位更替 90后管理者占比升至24% [11] 战略转型 - 发布"荣耀阿尔法战略" 五年投入100亿美元转型为AI终端生态公司 [12] - 成立AI与软件业务部 下设五大实验室 同步组建新商业模式拓展部和新产业孵化部 [14] - 联合阿里巴巴、比亚迪、美的共建AI服务生态 推出自研机器人产品 [14] 竞争环境 - 华为2023年8月携Mate 60 Pro回归 年底推出nova 12系列 实现市场全覆盖 [5] - 华为回归导致公司"替身红利"消失 [6] - 中低端市场面临Redmi等品牌激烈竞争 [7] 治理结构 - 拥有23名股东 包括深圳国资委、中国移动、京东方等 构成复杂利益网络 [11] - 渠道出现价格混乱、搭货压库现象 经销商信心动摇 [11]
AI终端繁荣的B面,困在价格“围城”里的短期狂欢
钛媒体APP· 2025-06-30 16:05
消费电子市场表现 - 上半年中国消费电子市场延续增长势头,手机、平板等品类实现较高增长,但下半年压力较大 [2] - 国内手机市场全年增长预期下调至2.3%,低于年初预期 [3] - 5月至6月第一周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8.2%达3020万台,连续六个季度正增长 [9] - 平板电脑在618期间销量同比增长18.3%至350万台,一季度出货量852万台同比增长19.5% [11] AI技术对行业的影响 - AI被视为革新消费电子产业的新力量,但终端侧反馈显示体验尚未成熟,消费者不愿为溢价买单 [2][3] - 2024年多家厂商宣布All in AI,PC、手机、家电等终端均加入AI功能 [4] - AI PC预计2025年出货量超1亿台占40%份额,2028年达2.05亿台,年复合增长率44% [9] - 端侧AI模型参数规模有限(PC 8B/手机 3B),与云端功能重叠且应用融合存在挑战 [20] 政策驱动的市场增长 - 国补政策下的价格战是增长核心因素,以旧换新政策带动家电销售额超2600亿元 [12][14] - 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已带动12大类产品销售额1.1万亿元,发放补贴1.75亿份 [14] - 小米Q1营收1113亿元同比增长47.4%,净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64.5%,成为国补最大受益者 [12] - 渠道商通过"店补"方式将高端手机价格调整至国补门槛(如6999元降至6099元)以刺激销量 [15] 竞争格局与用户行为 - 中美市场成为全球消费电子主要增长引擎,成熟市场陷入饱和竞争 [2] - 消费者购机决策首要考虑价格和品牌,AI功能属于次要因素 [16] - 二手市场受新机带动,iPhone 14 Pro交易量同比增长51%,华为Mate 60 Pro成国货销量第一 [11] - 智能眼镜等新兴品类仍处早期教育阶段,价格是用户决策第一门槛 [18] 技术瓶颈与未来方向 - AR眼镜因软件工程问题商业化进程缓慢,预计10年内难落地 [21] - 智能音箱等非核心AI设备需求未达预期,普及路径漫长 [23] - 行业向"OS+芯片+大模型+智能体"全栈革新方向演进,个人智能体向L3级进阶 [24] - 厂商策略聚焦智能化、多元化、一体化,但杀手级应用尚未爆发 [23][24]
转转集团:618期间运动相机交易单量同比增长300%
新浪科技· 2025-06-19 15:28
二手交易平台转转集团618数据表现 核心品类增长 - 运动相机零售交易订单量同比增长300% [1] - 智能穿戴品类零售交易订单量同比增长50% [1] - 智能手环零售交易订单量同比增长98% [2] - 摄影摄像、智能穿戴、乐器品类的回收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78%、52%、80% [1] 消费电子品类表现 - iPhone系列占据二手手机销量榜首,iPhone 13、iPhone 14 Pro、iPhone 13 Pro位列零售业务交易量TOP3 [1] - iPhone 14 Pro交易量同比增长51% [1] - 华为 Mate 60 Pro、小米 13、小米 14位列国货品牌交易量TOP3 [1] - 华为 WATCH GT 4、Apple Watch Series 9、华为 WATCH GT 3位列智能穿戴零售交易订单量TOP3型号产品,交易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268%、68%、30% [2] 运动相机及智能穿戴热门商品 - 大疆Pocket系列、Action 4及Action 5 Pro等运动相机在二手市场表现抢手,上架后迅速售罄,平均成交周期仅1小时左右 [2] - 运动相机品类关键词搜索量TOP5分别为:大疆 Osmo Pocket 3、大疆 Osmo Action 4、大疆 Osmo Action 5 Pro、大疆 Pocket 2、大疆 Pocket 2 标配版 [2] - 红米、小米、苹果品牌系列智能手环零售交易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75%、63%、29% [2] 二手潮奢品类业务 - 二手潮奢业务零售总交易订单量同比增长14% [3] - 箱包、腕表分别增长63%、42% [3] 消费者行为趋势 - 46%的消费者购买二手运动装备时更看重功能完好程度,而非新旧成色 [2]
热点思考|入境游“有多火”?(申万宏观 · 赵伟团队)
赵伟宏观探索· 2025-06-13 09:27
旅游市场新趋势 - 入境游复苏势头强劲,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回升至历史趋势56.1%,入境游恢复至历史趋势81.9%,旅行出口恢复至2019年138%水平 [2] - 2025年前5月国际执行航班架次同比21.1%,国内航班为-0.6%,五一假期入境游订单同比141%,高于国内县域游(20%) [2] - 东南亚游客占比显著提升,2024年上海接待游客中东南亚占比22.5%,较2023年上升6.8个百分点,北美游客占比下降2个百分点 [2] 入境游加速修复 - 2024年后入境游加速修复,2025年4月上海入境游人次达2019年115.3%,超过泰国(76.7%)和新加坡(88.1%) [3] - 北京2025年前4月接待除日韩外亚洲游客占比29.9%,较2019年上升13个百分点,美洲游客占比下降11.9个百分点 [17] - 2025年一季度外国人出入境人次同比33.4%,高于内地居民(15.4%)和港澳台居民(11.2%) [10] 入境游升温原因 - 2024年免签政策扩容带动入境游,全年通过免签入境外国人2012万人次,同比112.3% [4] - 上海、北京2025年接待入境游客单月最高达67.1万和45.5万,已超疫情前水平 [4] - 日本2013年放宽签证政策后入境游从2012年835.8万增至2019年3188.2万,年均增长21.1% [34] 文化出海效应 - 2025Q1文化相关服务出口占GDP比重1.5%,较2019年提升近1个百分点 [5] - 泡泡玛特2024年境外收入占比38.9%,较2023年上升21.9个百分点 [5] - 2025年春节海外平台"灯会"、"庙会"相关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超7倍 [41] 入境游增长潜力 - 2024年旅行出口占GDP比重0.1%,低于全球1.6%均值,旅行服务出口全球排名158位 [6][50] - 日本2013年放宽签证后旅游占服务出口比重上升14.4个百分点至2025年25% [61] - 2025年4月出台《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扩大试点城市至20个 [66][67] 经济效应 - 2024年旅行出口2831.2亿元,同比60.5%,对GDP增速贡献约0.1% [8][73] -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6767.8亿元,交通类收入占比63.5%约4300亿元,娱乐类13%约879.5亿元 [73] - 入境游客平均停留9.2天,餐饮和商品消费分别占比7.6%和6%,规模约514.4亿和406.1亿元 [73]
热点思考|入境游“有多火”?(申万宏观 · 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6-11 18:22
旅游市场新趋势 - 入境游复苏势头强劲,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回升至历史趋势56.1%,入境游恢复至81.9%,旅行出口恢复至2019年138%水平 [2] - 2025年前5月国际执行航班架次同比21.1%,国内航班为-0.6%,五一假期入境游订单同比141%,高于国内县域游(20%) [2] - 东南亚游客占比显著提升,2024年上海接待游客中东南亚占比22.5%,较2023年上行6.8pct,北美游客占比下降2pct [2][17] 入境游加速修复原因 - 2024年后入境游加速修复,2025年4月上海入境游人次达2019年115.3%,超过泰国(76.7%)和新加坡(88.1%) [3][23] - 签证便利化政策推动复苏,2024年免签入境外国人达2012万,同比112.3%,2025年上海、北京单月入境游客分别达67.1万、45.5万 [4][26] - 文化出海带动消费,2025Q1文化服务出口占GDP比重1.5%,较2019年提升近1pct,泡泡玛特境外收入占比达38.9% [5][41] 入境游增长潜力 - 服务业开放度较低,2024年旅行出口占GDP比重0.1%,低于全球均值1.6%,运输、文娱服务出口排名靠后 [6][50] - 政策加码释放需求,2025年4月出台《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参考日本经验放宽签证后旅游出口占比提升14.4pct [7][61] - 离境退税政策优化,2025年4月退税起退点下调至200元,现金退税限额提高至2万元,深圳五一入境游订单同比188% [68][69] 经济效应分析 - 2024年旅行出口2831.2亿元,同比60.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6767.8亿元,交通类收入占比63.5%(4300亿元),娱乐类13%(879.5亿元) [8][73] - 入境游客停留9.2天,餐饮消费514.4亿元(占比7.6%),商品消费406.1亿元(占比6%),合计贡献社零增长0.7% [73][75]
热点思考|中国制造“难替代性”?
赵伟宏观探索· 2025-05-15 16:41
关税豁免机制分析 - 关税豁免机制具有独立性,主要由美国进口企业主动申请,不依赖中美谈判 [3][9] - 关税1.0时期豁免商品占比最高达60%,规模最高达1183亿美元,主要覆盖纺织服装(19.3%)、机械设备(12.8%)、橡胶塑料(11.0%)等行业 [3][12] - 本轮豁免速度更快,豁免清单金额占2024年美国自华总进口的26.5%,涵盖手机(40.3%)、计算机(35.3%)、医药与化学品(12.9%)等 [3][14] 关税豁免原因 - 被豁免商品普遍对华依赖度高,如橡胶塑料(62.9%)、家具(62.2%)等,其依赖度均超30.4%平均水平 [4][19] - 关税导致行业成本上升,表现为"加税比重高-PPI涨幅大-豁免比例大"链条,如家具(PPI涨3.1%,豁免62.2%)、机械设备(PPI涨2.9%,豁免37.9%) [4][24] - 缓解美国供应链错配问题,豁免比例高的行业(纺服、机械、汽车等)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在2017-2020年下滑10-40bp [5][29] 中国制造"难替代性"评估 - **供应链难脱钩行业**:机械设备(占豁免有效商品24.4%)、橡胶塑料(14.5%)、电气设备(13.6%)等中间品和资本品 [6][39] - **价格与依赖度韧性行业**:橡胶塑料(进口价格涨12.9%,依赖度降5.6%)、皮革制品(价格涨13.5%,依赖度降2.2%)等 [7][43] - **高溢价行业**:电动车(比亚迪汉EV溢价2.4倍)、手机(华为Mate 60 Pro溢价1.9倍)、服装鞋靴(李宁运动鞋溢价1.8倍) [50][51] - **低成本高依赖行业**:消费电子(成本率82.7%,依赖度56.9%)、服装皮革(成本率87.2%,依赖度76.8%)等 [53] - **间接脱钩难度大行业**:消费电子(中国转口墨西哥)、纺织服装(越南进口价格上升且依赖度停滞)、电气设备(细分商品与墨西哥/德国差异显著) [56][59][65]
热点思考|中国制造“难替代性”?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5-13 23:31
中美关税豁免机制分析 - 关税豁免机制具有独立性,主要由美国进口企业主动申请,不依赖中美谈判 [3][10] - 2018年以来豁免清单共50轮,规模最高达1183亿美元,排除比例最高达46.2%(年化),单月占比最高达60% [3][13] - 主要豁免商品为纺织服装(19.3%)、机械设备(12.8%)、橡胶塑料(11.0%)等 [3][13] - 本轮豁免速度明显快于1.0时期,豁免清单金额占2024年美国自华总进口的26.5%,包括手机(40.3%)、计算机(35.3%)和医药与化学品(12.9%) [3][15] 关税豁免原因分析 - 被豁免商品普遍具有较高对华依赖度,如橡胶塑料(62.9%)、家具(62.2%)等豁免比例较高 [4][20] - 关税导致行业成本上升,表现为"加税比重高-行业PPI涨幅大-豁免比例大"的影响链条,如家具(3.1%)、机械设备(2.9%)等行业PPI涨幅较大 [4][25] - 缓解美国产业供应链供需错配问题,豁免比例较高的行业如纺服、机械、汽车等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在2017~2020年下滑明显 [5][30] 中国制造"难替代性"评估 - 供应链难脱钩行业:机械设备(24.4%)、橡胶塑料(14.5%)、电气设备(13.6%)等 [6][40] - 自华进口价格涨幅高且对华依赖度跌幅较小行业:橡胶塑料(12.9%)、化学品(6.0%)、皮革制品(13.5%)等 [7][45] - 加价倍率高的行业:电动车(溢价率1.5-2.4倍)、手机(1.9倍)、服装鞋靴(1.8倍)等 [51][52] - 依赖中国供应链且成本率较低行业:消费电子(82.7%)、服装皮革(87.2%)、电气设备(87.4%)等 [54] - "龙二"竞争力有限行业:消费电子存在墨西哥"转口"现象,纺织服装对越南依赖度提升进入"瓶颈期" [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