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斯拉Model 3
icon
搜索文档
十年磨一剑,国产车决战特斯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1 18:29
行业格局变化 - 特斯拉Model Y以122.3万辆的全球销量成为2023年单车型销冠,超越丰田卡罗拉[4] - 小米SU7发布15个月积累超30万车主,销量连续7个月超过Model 3,YU7上市18小时锁单量超24万台[4] - 中国新能源品牌如小鹏G7、理想i8等通过差异化配置挑战特斯拉,小鹏自研芯片算力达Model Y的3倍[4][13] 特斯拉业绩表现 - 特斯拉Q2营收224.96亿美元同比下滑12%,交付量38.4万辆同比下降13.5%,创2012年来最大跌幅[3] - 特斯拉股价年内累计下跌超20%,马斯克预计未来几个季度仍艰难[4] -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份额从2024年6%降至2025年上半年4.8%,但中国市场贡献其全球销量34%[23] 中国新能源产业崛起 -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20年136万辆增长至2023年1280万辆,2023年汽车出口量586万辆全球第一[24] - 宁德时代等国产电池厂商崛起,磷酸铁锂电池推动Model 3起售价从35万降至23万[11] - 国产供应链在空悬、激光雷达等领域替代外资,特斯拉50%北美零件由中国提供[21] 技术路线对比 - 特斯拉转向AI战略,BEV架构和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引领行业[13] - 中国品牌在三电技术突破:小米YU7续航835km行业第一,V6s Plus电机转速达22000rpm[12] - 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实现销量反超,2022年销量186.35万辆领先特斯拉131.43万辆[10] 产品策略差异 - 小米YU7通过油泥模型毫米级调整车高,隐藏式门把手支持自定义伸缩[16][18] - 国产车型注重情绪价值:小米YU7主驾配备零重力座椅和小憩模式,颠覆传统SUV设计[18][20] - 特斯拉计划推出廉价版Model Y和六座车型应对竞争,但创新速度被指放缓[23] 产业链发展 - 中国电子制造优势助推新能源车发展,广东江浙产业链完善[5] - 政府2017年引入特斯拉带动产业链升级,国产供应商已覆盖电机、电池等核心环节[6][21] - 弗迪电池等企业实现技术协同,比亚迪解决电池与整车磨合问题[10]
十年磨一剑,国产车决战特斯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1 17:46
新旧势力转换 - 小米SU7发布15个月积累超过30万车主 取代特斯拉成为小米科技园停车场最主流车型 [1] - 特斯拉Model Y以122 3万辆销量成为2023年全球单车型销冠 终结丰田卡罗拉37年霸榜 [1] - 2024年二季度特斯拉营收224 96亿美元同比下滑12% 交付量384122辆同比下降13 5% 创十年来最差季度表现 [2] 中国新能源产业崛起路径 - 2000年万钢建议发展新能源汽车实现换道超车 中国凭借电子制造优势重构三电技术竞争格局 [4][5] - 2007-2016年政策补贴培育市场 2017年引入特斯拉超级工厂(总投资500亿元 年产50万辆)带动产业链升级 [6] -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280万辆 汽车出口586万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 [25] 技术突破方向 - 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弗迪系)实现技术协同 2022年以186 35万辆销量反超特斯拉 [12] - 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助Model 3降价35万至23万 小米YU7自研V6s Plus电机(22000rpm)+800V碳化硅平台实现835km续航 [13][14] - 小鹏图灵芯片算力达2250TOPs(3倍于Model Y) Momenta智驾方案获BBA/丰田采用 [15] 产品定义方法论 - 小米YU7通过油泥模型毫米级调整(最终车高1600mm) 隐藏式门把手支持自动内缩 主驾零重力座椅精准满足用户需求 [18][19] - 情绪价值成为关键 小米两款车累计交付31 17万台 YU7上市18小时锁单24万台超Model Y半年销量 [20][3] - 国产供应链深度协同 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28个关节全部采用中国供应商 [22][23] 市场格局重构 - 特斯拉中国市场份额从2024年6%降至2025上半年4 8% 但中国市场贡献其全球销量34% [24] - 国产车型集体对标Model Y(乐道L60/极氪7X/智己LS6等) 形成差异化竞争态势 [2][17] - 产业链话语权转移 特斯拉北美50%零件依赖中国供应商(含墨西哥工厂) [23]
小米SU7比特斯拉更保值?雷军被网友喷惨了
商业洞察· 2025-07-30 17:24
小米SU7保值率争议 -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报告显示小米SU7一年保值率达88.91%位列榜首[2] - 雷军高调转发报告并强调超越特斯拉70%+的保值率[2] - 舆论质疑统计方法不透明且未区分车型差异[6][7] 各车型实际保值率分析 - 标准版(21.59万)二手挂牌价显示保值率88.1%[11] - Pro版(24.59万)保值率88.3%[13] - Max版保值率骤降至80.7%相差2.6万元[15][17] - Ultra版(52.99万)三个月贬值15万保值率仅75%-77%[20][22] 保值率差异核心原因 - 标准版/Pro版因产能不足维持高保值率[24][34] - Ultra版因尝鲜车主集中抛售导致供过于求[34] - 特斯拉Model3/Y通过五年市场检验保持70%+保值率[35] - 特斯拉电池衰减控制优异(47万公里剩余92%)[39] 行业对比维度 - 小米依赖产能瓶颈维持短期高保值[28][34] - 特斯拉凭借三电系统质保(8年跟车)建立长期信心[39] - 新能源车保值率评估需区分短期供需与长期品质[27][40]
特斯拉智驾芯片“风云”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30 10:18
特斯拉智驾芯片发展历程 - 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X在懂车帝智驾测试中以显著优势登顶双榜 马斯克亲自转发并强调在中国市场取得最高成绩无需本地训练数据[1] - 特斯拉智驾芯片从外购转向自研 成为支撑其自动驾驶能力持续领先的核心动力[1] - 2014年与Mobileye合作采用EyeQ3芯片推出HW1.0 算力仅0.256TOPS 实现基础辅助驾驶功能[3][6][7] - 2016年因技术限制和安全事故终止与Mobileye合作 转向英伟达Drive PX2平台 算力提升至12TOPS[8][9][10][11] - 2019年推出首款自研FSD芯片HW3.0 采用14nm工艺 总算力144TOPS 实现全栈自研[21][23][25] - 2023年推出HW4.0 采用7nm工艺 算力提升至500TOPS以上 强化城市复杂场景处理能力[29][30][31][32] 技术路线演进 - 传感器配置从HW1.0的1摄像头+1毫米波雷达增至HW4.0的12摄像头+高精度4D毫米波雷达[27][31][38] - 摄像头像素从120万升级至500万 同时取消超声波雷达转向纯视觉方案[38][39] - 处理器从Mobileye EyeQ3单核演进至自研FSD芯片20核 算力提升420倍[27][39] - 纯视觉方案基于"第一性原理" 优势在于成本节约和全球统一部署 但面临极端天气等挑战[40][41][44] 未来发展规划 - AI5芯片采用3nm工艺 算力达2000-2500TOPS 计划2025年小规模交付 2026年量产[42][43][46] - 下一代AI6芯片将由三星得州工厂专门生产 显示其战略重要性[45] - HW5.0将重新定义智能驾驶技术天花板 推动L4级自动驾驶实现[46] 竞争优势分析 - 自研芯片实现算法与硬件深度协同 相比外购方案效率提升显著[17][25][49] - 上海工厂本土化率95% 单车成本较美国低21% 支撑芯片规模化应用[48][50][52] - 通过"硬件先行+OTA更新"策略保持技术领先 2023年HW4.0渗透率超60%[36][52] - 2023年研发投入超500亿元 智能驾驶占比超60% FSD软件选装率达19%[50]
懂车帝不是马斯克的通行证
36氪· 2025-07-29 21:35
行业测试与标准 - 懂车帝"懂车智炼场"对36款搭载辅助驾驶系统的热门车型进行测试,模拟15类高危事故场景,特斯拉Model 3与Model X以83.3%的高速场景通过率表现最佳[3][7] - 测试场景基于近三年全国交通事故大数据提炼,包括"高速突发障碍物""无征兆连续加塞"等,车辆需以100km/h时速进入场景,系统需在1.5秒内响应[7][8] - 行业缺乏统一测试标准,此前多为企业自证,懂车帝测试首次建立横向对比坐标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已启动《智能驾驶系统测试场景库》制定工作,预计2025年发布首批标准[8][16] 车企表现与技术争议 - 特斯拉纯视觉方案在缺乏中国路况数据训练下逆袭多传感器融合的国产车,但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20.7%,股价暴跌8%[11] - 多款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在"夜间逆光"场景中集体失效,暴露"安全冗余悖论":硬件堆砌营造安全幻觉,用户误以为系统永不犯错[10] - 比亚迪质疑测试场景极端性,如"应急车道突然窜出车辆"发生概率不足0.03%,某新势力品牌称测试光源强度达8000流明(正午阳光3倍)不现实[8][10] 用户认知与行业问题 - 2024年全国涉及辅助驾驶的交通事故投诉量达327起,同比增长47%,47%车主开启辅助驾驶后会分心看手机,87%智驾事故源于驾驶员完全放手[5][10] - 消费者对辅助驾驶存在认知偏差,测试成绩公开化可能加剧错位,公安部强调辅助驾驶不能替代驾驶员操作[4][5] - 行业陷入硬件竞赛:2024年63%新车配备激光雷达,算力芯片性能较2022年提升3倍,但硬件配置与实际安全性能相关性仅0.37[16] 未来标准与行业方向 - 欧盟NCAP计划2026年将"人机接管平滑度"纳入评分,中国C-NCAP 2025版拟新增"安全冗余有效性"指标,如暴雨天雷达探测距离需保持80米以上[14][17] - 行业共识转向量化实效:从"比数量"转向"比实效",如暴雨天能看清多少米,倒逼车企从硬件堆砌转向算法优化[16][19] - 特斯拉纯视觉路线若量化标准侧重多传感器融合性能,可能面临调整压力[19]
最新汽车安全测试结果出炉!9款车型4款优秀
金融时报· 2025-07-29 17:33
测评概况 - 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发布最新一期测评结果,涉及9款车型包括大通大家9、特斯拉Model3、大众迈腾、马自达EZ-6、大众帕萨特Pro、乐道L60、东风日产探陆、firefly萤火虫、东风日产N7 [1] - 9款车型中大众迈腾、乐道L60、东风日产探陆、firefly萤火虫在四个分指数中均获得优秀及以上评价 [3] 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分指数 - 4款车型优秀、1款车型良好、2款车型一般、2款车型较差 [5] - 结构耐撞性评价中大众迈腾、乐道L60、东风日产探陆、firefly萤火虫均为0缺陷 [6] - 可维修性评价中仅firefly萤火虫获得优秀 [6] - 维修经济性评价无优秀车型,大众迈腾、大众帕萨特Pro、东风日产探陆、firefly萤火虫获得良好 [6] - 碰撞兼容性评价中大通大家9、乐道L60、firefly萤火虫、东风日产N7获得优秀 [7] - 低速主动安全方面大众帕萨特Pro表现最优 [7] - 大通大家9在正面低速碰撞测试中出现气囊起爆 [7] 车内乘员安全分指数 - 8款车型获得优秀及以上评价 [7] - 驾驶员侧正面25%偏置碰撞工况中7款车型优秀,马自达EZ-6、大众帕萨特Pro、东风日产探陆为0缺陷 [9] - 乘员侧25%偏置碰撞工况中8款车型优秀,特斯拉Model3、大众迈腾、马自达EZ-6、大众帕萨特Pro、乐道L60、东风日产探陆为0缺陷 [9] - 正面50%偏置碰撞和侧面碰撞工况中9款车型均获优秀 [9] 车外行人安全分指数 - 全部9款车型均达到优秀及以上标准 [9] 车辆辅助安全分指数 - 9款车型均获优秀及以上评价 [9] - 5款车型标配AEB功能,配备率55.56% [9] - 紧急救援服务(E-call)功能配备率达100% [9] 测评方法论 - 依据C-IASI 2023版规程实施测评 [9] - 评审团队由高校、保险、汽车等行业7名专家组成 [9]
特斯拉排第一,懂车帝“不懂车”?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7-29 14:44
7月23日,懂车帝辅助驾驶大型科普节目《懂车智炼场》上线,选取市场上热门畅销、辅助驾驶功能完备的20多个品牌近40款车型,涵盖问界、智界、小米、小 鹏、蔚来、比亚迪、理想、阿维塔、特斯拉等,模拟城区、高速的15类辅助驾驶高危事故场景。 车圈应该多些较真,少些饭圈。 一场测试颠覆大众智驾印象 7月25日,特斯拉CEO马斯克还转发了懂车帝《懂车智炼场》辅助驾驶科普节目的高速公路场景的测试视频,并配文称:"由于法律禁止数据出境,特斯拉在没有 本地训练数据的情况下,在中国取得了最高成绩。" 这样的测试结果,应该是超出了许多人的固有认知的,毕竟排前的数款新能源车型,都是配备了激光雷达(有的不止一颗)+视觉的高阶智驾方案,理论上有更充 分的安全冗余和向前感知距离。一时间,"国产智驾集体翻车""特斯拉完胜"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了舆论的热议和质疑。 出人意料的是没有一辆车能够在高速和城区两个项目场景中零失误。更为颠覆印象的是国产智驾跟特斯拉测试成绩差距显著,高达15款国产车型在6个高速场景里 全部挂0。特斯拉2023款的特斯拉Model 3后轮驱动版和Model X双电机全轮驱动版位列前二,高速6个事故场景模拟中只有1个不通 ...
中保研安全测试新测评结果首次亮“红灯”,两款车出现差评
第一财经· 2025-07-29 13:33
2025.07. 29 本文字数:599,阅读时长大约1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葛慧 7月29日,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以下简称"C-IASI")发布了2024年测评车型第三次结果。 第 一 财 经 持 续 追 踪 财 经 热 点 。 若 您 掌 握 公 司 动 态 、 行 业 趋 势 、 金 融 事 件 等 有 价 值 的 线 索 , 欢 迎 提 供 。 专 用 邮 箱 : bianjibu@yicai.com (注:我们会对线索进行核实。您的隐私将严格保密。) 推荐阅读 其中,大通大家9和马自达EZ-6在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分指数方面获得"较差(P)"分数,特斯拉 Model 3和东风日产N7两款畅销车型在此评分项也仅获得"一般(M)"。这也是C-IASI 2024年测 评车型三次结果中,首次出现受测车型出现"差评"。 本次"C-IASI"结果发布共涉及9款车型,包括"大通大家9、特斯拉Model 3、大众迈腾、马自达 EZ-6、大众帕萨特Pro、乐道L60、东风日产探陆、firefly萤火虫、东风日产N7"。在此前的两次测 评结果中,已经有13款车型涉及测试。 "C-IASI"由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试验中 ...
40款车平均通过率不足36%,争议测试背后的自动驾驶迷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8 22:57
核心观点 - 懂车帝对20多个品牌近40款车型进行15个场景的辅助驾驶测试,平均通过率仅35.74%,特斯拉表现突出[2] - 测试引发车企对辅助驾驶安全性的讨论,部分车企质疑测试方法和结果的普遍性[5][6] - 行业面临L2向L3升级的技术瓶颈,需解决非标障碍物识别和极端场景感知问题[9][10] - 激光雷达与纯视觉方案的技术路线争议持续,提升感知能力是当前主要方向[11][12] 测试结果分析 - **整体表现**:15个场景平均通过率35.74%,高速夜间遇施工场景仅47%车辆避让,儿童突然冲出场景58%车辆刹停[2] - **特斯拉优势**:Model X和Model 3在高速6场景中通过5项,城市9场景中Model X通过8项[2] - **国产短板**:高速避险和非标障碍物识别能力不足,技术共性瓶颈显现[5][10] 车企反应 - **特斯拉态度**:强调安全无上限,认为测试排名是相对的,法律限制下仍取得中国区最佳成绩[5][6] - **其他车企质疑**:岚图指出测试反映行业技术瓶颈,理想工程师称单次测试变量不可控,智界/AITO/鸿蒙智行不予置评[5][6] - **懂车帝回应**:否认人为干预测试,解释AEB功能抑制NCA导致绕行失败,强调测试目的是科普安全边界[7] 行业技术动态 - **L3竞赛加速**:广汽计划2024年量产L3车型,2026年推L3+,2027年布局L4[10] - **硬件升级**:小米SU7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和700TOPS算力芯片,提升暗光环境识别[10] - **感知方案争议**: - 激光雷达派:禾赛科技认为其能覆盖极端场景且成本更低[11] - 纯视觉派:小鹏通过提高算力增强安全性,但需大量数据训练[11] - 融合方案:需补充超视距动态信息,如提前4小时上传道路拓扑数据[13] 技术挑战 - **动态场景复杂性**:Waymo仿真显示人类驾驶意图预测错误率15%,城市道路需每秒处理数十移动目标[11] - **传感器局限**:激光雷达雨雪天散射,毫米波雷达静态物体分辨率低,摄像头受光照影响[12] - **系统延迟风险**:计算延迟超100毫秒可能导致决策失效[11]
懂车帝测试争议背后,智驾离L3还有多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8 21:28
辅助驾驶测试结果 - 懂车帝对20多个品牌近40款车型进行15个场景的辅助驾驶测试,平均通过率仅35.74% [1] - 高速夜间遇施工+卡车场景仅47%车辆能安全避让,儿童突然冲出场景58%车辆能有效刹停 [1] - 特斯拉Model X和Model 3表现突出,高速场景通过5项,城市场景Model X通过8项、Model 3通过5项 [1] 车企反应与争议 - 岚图汽车高管指出测试反映行业在极端场景下存在技术共性瓶颈 [2] - 特斯拉CEO马斯克称在中国取得最高成绩,副总裁陶琳强调安全要求无上限 [2] - 理想汽车工程师认为单次测试不具普遍意义,变量难以完全一致 [2] - 智界汽车、AITO汽车等对测试结果不予置评 [3] 行业技术瓶颈 - 测试显示汽车感知系统对非标障碍物识别能力需提升,高速和城区避险存在共性技术问题 [6] - 纯视觉方案在夜间等极端场景需大量数据训练,激光雷达可更经济地解决该问题 [7] - 周边动态场景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预测错误率高,实时计算延迟可能引发决策失效 [7] - 传感器存在物理局限性,如激光雷达雨雪天散射、摄像头受光照影响等 [8] 行业发展趋势 - 比亚迪推出三套智驾方案,零跑将激光雷达下放到12万元级别车型 [5] - 广汽集团宣布2024年Q4量产全国首款L3自动驾驶乘用车,2026年推L3+,2027年推L4 [5] - 小米在SU7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和700TOPS算力芯片,提升暗光环境识别能力 [6] - 行业需加强多维视觉融合感知,提前补充道路先验信息以提升安全性 [8] 政策与责任界定 - 公安部明确目前市场"智驾"系统均属辅助驾驶阶段,驾驶人始终是责任主体 [3][9] - L3级自动驾驶将主要责任从人转移到系统,制造商需承担法律责任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