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代移动通信
搜索文档
武汉光谷招募顶尖人才,单项最高支持1亿元
第一财经· 2025-11-04 15:08
光谷顶尖人才政策面向三类顶尖人才群体。 武汉光谷在支持顶尖人才方面,又有新举措。 一类是以知名高校院所学术专家为代表的未来技术带头人,主攻具有前瞻性和颠覆性的技术方向,为培 养未来产业奠定基石。 "这三类群体涵盖'从0到1'的基础研究,'从1到N'的产业创新,'从N到未来'的技术引领的创新发展全过 程。"东湖高新区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李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不同于"3551光谷人才计划"普惠性 政策最高2000万元的支持力度,光谷顶尖人才政策在政策力度和支持方式上也打破常规,力求"顶格 化",支持力度从2000万元支持起步,对重大紧缺的顶尖人才可真金白银给予1亿元的顶格支持。 支持方式上也更加灵活全面,采取竞争择优、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多种方式,适配不同类型的顶尖人 才项目需求。除项目资助外,同时配套人才奖励、安居保障、股权投资、高端服务等系列支持,构 建"资金+服务+生态"的全方位支持体系。 聚焦两大未来产业 11月4日,武汉东湖高新区发布《东湖高新区顶尖人才(团队)专项实施办法》(下称"光谷顶尖人才政 策"),明确每年设立专项资金,重点聚焦第六代移动通信领域和第三代半导体,面向全球引育支持一 批掌握关键核 ...
王一鸣谈“十五五”规划建议: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证券时报· 2025-11-01 10:35
高质量发展核心主题 -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题[1] -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1] -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并建设强大国内市场以形成内需主导和消费拉动的增长模式[1] 供给侧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动求变[2] - 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经济增长点[2] - 未来产业需将原始创新和前沿探索作为优先项并以应用场景为牵引鼓励多技术路线并行探索[2] - 中国制造业占GDP比重现阶段为25%左右且高出全球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保持在合理区间[2] 需求侧与强大国内市场构建 -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紧密结合[3] - 过去通过投资于物拉动增长的模式导致供强需弱的供需不平衡问题[3] - 投资于人需增加民生和公共服务投入具体表现为合理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收入比重等三个提高[3] -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以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并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3] 居民消费率提升路径 - 提高居民消费率需着力提高居民收入通过实施城乡居民增收计划[4] - 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可直接提高居民收入[4] - 将部分原用于投资的资金转用于增加公共服务支出可间接提高居民收入从而实现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目标[4]
学习笔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提升产业链安全性和竞争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0 23:45
科技自立自强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2] - 需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2] - 创新驱动作用明显增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创新 - 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3] - 部署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 [3] - 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5]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与创新生态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3] - 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3] - 完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发展风险投资以支持企业创新 [6] 未来产业布局与发展 -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5] - 探索多元技术路线、典型应用场景、可行商业模式和市场监管规则 [5] - 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5] 人才体系建设与教育改革 -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 [4] - 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等各类人才 [4] - 科技自立自强将倒逼科技体制及教育体制改革,改进人才评价体系 [4]
“十五五”规划学习体会:“十五五”规划建议的10个关键细节
开源证券· 2025-10-30 14:11
经济增长目标与路径 - “十五五”期间隐含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7] - 为实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2025-2035年需人均GNI增速超过6.3%,实际GDP增速需超过4.6%[7][22] - 学术研究测算“十五五”期间潜在经济增速约在4.8%-5.0%之间[7][2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将采取超常规措施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领域包括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8][36] - 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预计将新增10万亿元市场空间[8][31] - 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如量子科技、低空经济)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32][35] - 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目前约11万亿元,未来5年有翻一番的增长空间[38] 内需提振与消费结构 - 截至2023年居民消费率约为39.6%,较发达国家有15-20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9][41] - 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为46.1%,较发达经济体有10%-20个点的提升空间[9][46] - 新型城镇化建设预计将改造地下管网超过70万公里,新增投资需求超过5万亿元[57] 财政与改革 - 通过盘活存量资产拓展政策空间,国有资源使用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逐渐提升[68][69] - 财税改革重点包括完善地方税体系及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67] 国家安全与对外开放 - 安全战略地位提升,新增“国防实力”作为2035年发展目标[71] - 对外开放更注重制度型开放和自主开放,战略任务顺序大幅提前[62][77]
宏观研究:“十五五”建议稿学习
中邮证券· 2025-10-30 10:38
宏观发展环境 - “十五五”时期宏观发展环境表述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演进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风险挑战与不确定性显著增多[9] - 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9] 现代产业体系 - “十五五”规划明确要巩固提升矿业、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12] - 战略性新兴产业表述从“加快壮大”调整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13] - 未来产业表述从“瞄准”“实施”升级为“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13] - 规划强调“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包括信息通信网络、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等[14] - “十五五”规划明确强调“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15] 消费与投资 - 2025年1-8月免签入境外国游客达1589万人次,同比增长52.1%[17] - “十五五”规划强调“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拓展入境消费”[17] - 产业转移伴随人口流动,将带动西部及东北部地区交通、水利、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回升[18] 宏观政策与金融 - “十五五”规划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预计积极基调不会弱化[20] - 金融领域强调“积极发展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并“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保障金融稳健运行”[20] 农业农村与收入分配 - “十五五”三农工作目标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升级为“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22] - “十五五”规划新增“健全各类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初次分配机制”[24] 两岸关系 - 两岸关系总基调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转变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25]
锚定2035年,中国人均GDP如何实现跨越?
中国新闻网· 2025-10-30 09:07
经济发展目标 - 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 - 发达国家人均GDP门槛值为2万美元 但中位数通常更高 [1] - 2024年中国人均GDP为13445美元 连续两年超过1.3万美元 [2] - 未来十年人均GDP年均名义增长5% 2035年可达2.3万美元 比2024年增加近1万美元 [2] 增长路径与挑战 - 实现目标需将全国平均线提升至当前沿海发达地区水平 是规模与质量的双重跨越 [1] - 面临老龄化 人口总量下降等内部挑战 但因素相对可预测 [3] - 需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依靠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效率革命 [3] - 经济大省需担当火车头角色 瞄准人均GDP3万美元以上水平 [3] 产业政策与机遇 - 未来5年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 初步估计新增10万亿元人民币市场空间 [4]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如量子科技 生物制造 氢能和核聚变能 脑机接口 具身智能 第六代移动通信 [4] - 新兴产业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4] - 系列重要部署为经济大盘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4]
紧扣合理增速区间 多措并举释放发展潜能
证券时报· 2025-10-30 02:39
发展目标与定位 -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1] - 明确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七大目标 包括高质量发展 科技自立自强 全面深化改革 社会文明 人民生活 美丽中国和国家安全 [2] - 七大目标相互联系、相互支撑 共同构成高质量发展的系统目标体系 [2] 经济增长预期 - 专家认为"十五五"时期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速需在4.8%左右 名义增速至少5% [1] - 学界和市场机构对"十五五"时期年均经济增速的预测主要集中在4.7%—5.0%之间 [3] - 中国银行研究院测算在基准情形下"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区间为4.5%—5.3% 乐观情形下可提高至5.1%—5.8% [3] - 为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 "十五五"期间名义GDP年均增速至少要达到5% [4] 产业发展机遇 - 新质生产力经过培育将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要求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创新驱动 [5] - 推动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产业加速发展 [5] - 巩固提升化工 机械 造船等行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 [6] - 初步估计未来五年会新增10万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 [6] - 推动量子科技 生物制造 氢能和核聚变能 脑机接口 具身智能 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6] 增长动力与保障 - 我国将依托制度 市场等优势释放增长潜力 应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 国内人口结构变化等挑战 [1] - 保持合理增速是稳就业 改善民生 推动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的前提保障 [2] - 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完整产业体系优势 丰富人才资源优势 [6]
“十五五”产业趋势三大关键定调:巩固传统优势,决胜新兴未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9 22:08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作为首要战略任务,部署了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四方面重点任务 [1]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 推动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船舶、建筑等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1][4] - 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的八成左右,是制造业的“基本盘”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4] - 通过技术改造、绿色转型与品牌国际化,推动传统产业由“成本优势”转向“体系优势”,在新一轮全球价值链重塑中巩固和拓展“中高端环节主导权” [5] - 初步估计未来5年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将新增10万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 [6]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 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8] - 低空经济为《建议》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于技术快速发展与场景需求广阔的双重优势,预计2025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8591.7亿元,2026年有望突破万亿元 [8][9][10] -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0] - 未来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11] 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 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便利化发展 [2][13] - 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约为30%,较发达经济体的40%-50%水平仍有提升空间,仍是“十五五”期间发展重心,旨在对制造业、农业发挥赋能作用 [13]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 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推进信息通信网络、全国一体化算力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建设和集约高效利用 [2][14] - 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更新和数智化改造,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跨区域统筹布局和互联互通 [2][14]
新型能源体系初步建成,建设能源强国!“十五五”规划建议中的能源部署
国家能源局· 2025-10-29 15:00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初步建成,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强国 [2][8] - 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促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煤电改造升级和散煤替代 [8] - 全面提升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安全韧性水平,科学布局抽水蓄能,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加快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建设,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 [8] 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新兴产业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4] -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氢能和核聚变能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和风险分担机制 [4] - 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独角兽企业 [4] 绿色转型与碳达峰目标 -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3][8] - 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 [9] - 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加快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 [9] 基础设施与能源安全 - 优化能源骨干通道布局,加力建设新型能源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5] - 加强重点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确保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重大基础设施安全 [10] - 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储备,维护战略通道安全 [10] 区域发展与对外开放 - 推动战略性产业、能源资源基地等布局优化,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推进海洋能源资源开发利用 [7] -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完善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布局,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 [6]
十五五规划建议,十大要点
华西证券· 2025-10-29 08:58
经济发展与质量 - 经济发展目标从“量”转向“质”,要求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并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 - 高质量发展目标包括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突破[1] 消费促进 - 规划明确要求“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并通过促就业、增收入、稳预期等政策增强居民消费能力[2] - 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以促进消费[2] 财政政策 -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2025年赤字率为4%,并批准了6万亿元置换债额度,同时强调财政可持续性[3] - 完善地方税和直接税体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并适当加强中央事权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3] 货币金融与资本市场 -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并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五大金融领域[4] - 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积极发展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及跨境支付体系建设[5] 产业与科技发展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提升矿业、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并培育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6] - 强调科技自立自强,采取超常规措施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实施“人工智能+”行动[7] 投资与人口政策 - 强调投资有效性,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并提高收益,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项目,并注重“投资于人”[10] - 人口政策转向促进高质量发展,健全全生命周期人口服务体系,并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12] 国家安全 - 国家安全重点领域扩围,确保粮食、能源资源、产业链供应链等安全,并加强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等安全能力建设[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