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华碳中和主题
搜索文档
百亿级公募基金“新考验”:如何兼顾业绩与规模
上海证券报· 2025-11-02 22:37
百亿级主动权益基金市场概况 - 市场上有33只规模超百亿元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其中易方达蓝筹精选以364.13亿元规模排名第一,中欧医疗健康以329.53亿元紧随其后,其余产品规模在100亿元至300亿元之间 [2] - 近一年来,在权益市场上行带动下,绝大多数百亿级主动权益类基金实现业绩增长,但超半数产品规模出现流失 [1] 基金业绩表现 - 截至10月28日,除两只重仓消费行业的产品外,其余百亿级主动权益类基金近一年均实现正回报 [2] - 永赢科技智选混合发起近一年回报达270%左右,中欧数字经济混合发起回报为181.08%,永赢先进制造智选混合发起、鹏华碳中和主题、中航机遇领航混合发起净值增长均超130%,分别为136.49%、132.80%和132.60%,剩余产品回报在2.73%至92.85%之间 [2] 基金规模变动 - 近一年部分百亿级基金规模显著增长,例如永赢先进制造智选混合发起规模从4.2亿元增至突破200亿元,中航机遇领航混合规模从10.54亿元增至132.31亿元,永赢睿信混合规模从16.23亿元增至144.17亿元 [3] - 但超半数百亿级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减少,其中10只产品规模减少超两成 [4] 规模与业绩分化的原因 - 规模较大的基金调仓不易,在结构性行情中因仓位配置相对均衡、更偏大盘,相较重仓科技板块的热门主题基金锐度不足 [4] - 随着ETF快速发展,不少投资者倾向于通过指数产品跟踪热门板块,因此选择赎回部分主动管理型基金 [4] 基金经理后市布局观点 - 易方达蓝筹精选基金经理张坤认为内需消费市场仍是投资沃土,当前较低估值水平提供充足安全边际,前七大重仓股腾讯、阿里、贵州茅台、京东健康、泸州老窖、山西汾酒、五粮液占持仓比重均超9% [5] - 兴全合润基金经理谢治宇认为科技和高端制造领域基本面强劲,持仓侧重科技股,前十大重仓股为立讯精密、晶晨股份、巨化股份、中际旭创、澜起科技、宁德时代、北方华创、蓝思科技、东山精密和分众传媒 [6]
调侃、反思、分歧:基金三季报里的AI众生相
搜狐财经· 2025-10-29 18:19
市场行情核心驱动力 - AI的兴起使科技成为本轮牛市的核心主线[1] - 三季度结构性行情更为极致,海外算力板块(如光模块和PCB)是驱动市场上涨的主要力量[2] - 市场呈现“慢牛”特征,极少数科技龙头股贡献主要涨幅,例如沪深300指数三季度上涨约18%,其涨幅前10的股票贡献了接近一半的收益,其中仅有一只不属于科技行业[3] 基金业绩表现 - 截至三季度末,年内净值涨幅超过100%的基金共有53只,其中35只重仓了科技[4] - 业绩榜前十的基金中,有8只是科技主题基金[4] - 部分基金实现“双百”增长(收益翻倍且规模增长超百亿),例如永赢科技智选前三季度业绩涨幅达194.49%,规模从去年底的2609.49万元增至115.21亿元;中欧数字经济业绩涨幅达140.86%,规模从5935.66万元增至130.21亿元[4][5] 基金经理观点分歧:乐观派 - 有观点认为A股市场低估了海外算力板块业绩增长的持续性和成长空间[12] - 视频推理的加入带动算力需求,当前算力需求增长可能仅是开始,推理端算力需求增长空间广阔[13] - AI的科技周期预计将持续5-10年,当前仍处于产业化初期的前两年[14] - 在AI应用中,机器人领域被看好,因特斯拉新版本机器人发布及宇树上市预计将加速行业发展[15] 基金经理观点分歧:谨慎派 - 在未见终端广泛应用场景的背景下,对算力需求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存疑[16] - 技术路线迭代可能影响未来竞争格局,例如模型侧对效率的追求及硬件侧集约化要求对供应链的挑战[16] - 数据中心建设受物理限制(如电力和土建),其建设周期可能拉长,从而影响相关硬件需求增速[16] - 经过前期大幅上涨,AI板块整体估值已不处于低位,部分热门股估值包含对未来多年高速成长的乐观预期[17]
拆解鹏华基金闫思倩,在极致产业趋势捕获阿尔法
点拾投资· 2025-10-28 19:01
基金经理闫思倩的投资业绩特征 - 在管产品算术平均近1年收益率为83.94%,近3年收益率为24.45% [1] - 在管产品在2022年和2023年市场表现不佳时出现回撤,分别为-7.65%和-29.15%,但在市场修复后净值快速反弹并创下新高 [1] - 截至2025年9月30日,其在管的每一只产品在任期内均取得正回报,例如鹏华碳中和主题混合A任期回报达110.14% [3] 投资理念的形成与核心:特斯拉的影响 - 投资理念深受特斯拉非线性增长模式的影响,认为科技投资需要承受前期波动以换取后期爆发性收益 [6][10] - 从特斯拉的发展轨迹总结出两大特点:科技创新的发展是加速度的,0到1阶段漫长而1到10阶段迅猛 [11] - 投资方向紧随特斯拉的技术迭代,从早期电动车产业链扩展到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和AI领域 [12] 投资策略与行业聚焦 - 产业观点鲜明,长期聚焦于颠覆性科技创新领域,如AI算力、半导体、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 [15][17] - 投资组合高度集中于最具想象空间的成长领域,过去十年主要围绕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两大产业趋势 [17][28] - 选股注重个股阿尔法,核心考察因素是企业的产品力和企业家精神,而非单纯行业贝塔 [18] 个人特质与研究方法 - 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勤奋的学习态度,通过持续调研迭代认知,保持投资组合的前沿性 [22][23] - 性格积极乐观,在面对市场调整和技术瓶颈期时仍专注于寻找颠覆性机会 [25] - 研究方法强调对一线产业趋势的紧密跟踪,并基于技术进步形成长期信心 [19][20] 投资风格与持有人匹配 - 投资回报呈现显著的“幂率效应”,完整的牛熊周期更能客观体现其业绩表现 [28] - 组合行业分散但产业集中,不愿为分散而牺牲预期收益率,旨在捕获时代红利 [29] - 产品适合愿意承担较高波动、以换取极致产业趋势收益的投资者 [30]
最牛基金来了,业绩达280%!
中国基金报· 2025-09-24 17:00
市场整体表现 - 自2024年9月24日稳市场政策组合拳落地后,A股市场迎来历史性转折,上证指数单日暴涨4.15%,创业板指飙升5.54% [1] - 一年后行情持续释放动能,截至2025年9月23日,沪深300指数累计上涨40.68%,科创50指数涨幅达118.85% [1] - 主动权益基金群体涌现出13只业绩超200%的牛基 [1] 指数与行业分化 - 代表传统经济的上证50指数上涨30.16%,而聚焦硬科技的科创100指数涨幅达114.38% [2] - 行业层面形成鲜明的“科技三驾马车”格局,通信行业以124.09%的涨幅领跑,电子和计算机行业涨幅分别为121.05%和82.15% [2] - 食品饮料、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石油石化、煤炭等板块涨幅不足20%,市场资金呈现明显的结构性上涨特征 [2] 公募基金业绩 - 全市场13273只基金中,近九成实现正收益,其中774只基金净值翻倍,13只产品单位净值增量率超200% [2] - 业绩排名前10的基金包括德邦鑫星价值、中欧数字经济、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等 [2] - 德邦鑫星价值A以280%的区间涨幅遥遥领先,其单位净值从2024年9月24日的0.99元攀升至2025年9月23日的3.54元 [3] 领先基金的投资策略 - 德邦鑫星价值基金通过对算力产业链的持续深耕,前瞻性捕捉AI算力发展核心趋势 [3] - 投资布局覆盖AEC需求放量、CPO技术迭代、ASIC芯片新场景爆发以及NV机柜升级带动的高端PCB、液冷系统与高功率电源等配套环节 [3] - 在2025年2月至4月的市场回调期间,团队坚守对AI算力长期景气韧性的产业认知,深度的产业研究是其超额收益的最大来源 [4] 科技板块行情驱动因素 - 绩优基金普遍在2024年四季度开始大幅增持科技成长板块,并在2025年上半年持续加仓,把握科技行情主升浪 [5] - 市场对科技成长赛道形成长期乐观预期,ETF、公募基金及外资纷纷增配AI算力、国产芯片、消费电子等高景气方向,推动估值与业绩双升 [5] - 科技板块的强势上涨得益于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与资金共识三大因素共振,国家“十四五”规划持续加码数字经济,推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6] 行业未来展望 - AI产业被视为处于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初期,将逐步渗透并重构几乎所有传统产业的运行逻辑 [6] - 算力被类比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电厂”,是持续输出“智能电力”的核心基础设施,支撑整个AI生态的运转与变现 [6] - 算力产业的成长潜力依然巨大,未来将继续聚焦算力及相关硬科技领域,挖掘具备技术壁垒和长期竞争力的优质企业 [6]
爆款单品亮点纷呈 公募积极寻找规模抓手
中国证券报· 2025-09-08 06:29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超过半数公募基金管理人实现管理费收入同比增长 主要得益于规模扩张和产品结构优化[1][2][8] - 头部机构通过多元产品类型和健康产品结构巩固根基 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转型积蓄力量[1][2] - 部分机构因产品结构单一、过度依赖高费率主动权益产品及规模缩水等因素面临经营压力[1][8][9] 头部机构产品表现 - 广发基金指数产品中 广发中证1000ETF规模增加近200亿元排名同类第三 广发纳斯达克100ETF规模新增超55亿元成为全市场最大纳斯达克100ETF 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规模增加超84亿元且期间回报率逼近90%[3] - 广发基金主动权益产品中 广发价值核心A等把握新消费、港股创新药赛道 基金经理吴远怡管理规模翻倍增长至200亿元[3] - 广发基金固收产品广发天天红、广发聚源持有人户数和基金份额大幅增长 旗下多类产品管理费收入均同比增加超1000万元[2][3] - 富国基金指数产品中 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基金份额新增350亿份以上规模跻身ETF前十 富国中债7-10年政策性金融债ETF规模增加超330亿元位列债券型ETF前三[4] - 富国基金主动权益产品中 富国稳健增长规模由5.09亿元增至76.11亿元且机构投资者占比达82.85%[4] - 富国基金固收产品富国天时货币、富国裕利表现不俗 多类产品管理费收入均同比增加超1000万元[3][4] 差异化产品亮点 - 华安黄金ETF持有人户数新增超21万户 基金份额新增超380亿份 规模逼近600亿元占商品型ETF总规模四成 贡献近7000万元管理费同比增量[6] - 天弘余额宝持有人户数新增近1180万户排名全市场第一 基金份额新增超358亿份 提供超6700万元管理费收入同比增量[6] - 华夏财富宝、建信嘉薪宝、中银活期宝等货币基金上半年管理费同比增量均超过5000万元[6] - 永赢先进制造智选A份额涨超120% 持有人户数新增超84万户 规模由不足5亿元迅速突破百亿元达138.45亿元 贡献超5400万元管理费同比增量[7] - 鹏华碳中和主题A份额近一年业绩翻倍 持有人户数新增超50万户 规模突破百亿元 贡献超4500万元管理费同比增量[7] 行业发展趋势 - 公募机构通过发展ETF等被动指数产品提升中低费率产品占比 并通过丰富产品线、加强投顾业务实现转型[8] - 头部机构凭借品牌优势和渠道能力持续吸引资金流入 抵消部分产品费率下降影响[8] - 投研能力被视为获取收益的基石 大型机构可多方向布局深度研究 中小机构应专注擅长领域实现差异化竞争[9] - 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有助于增强投资者信任感并引导正确投资理念[9]
爆款单品亮点纷呈公募积极寻找规模抓手
中国证券报· 2025-09-08 04:52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超过半数公募基金管理人实现管理费收入同比增长 得益于规模增量抵消降费影响[1][2][7] - 行业呈现多元业务发展趋势 头部机构通过指数 固收 主动权益等多元产品结构实现收入增长[2][3] - 部分机构因产品结构单一 过度依赖高费率主动权益产品或规模缩水导致收入承压[7][8] 头部机构产品表现 - 广发基金旗下指数产品广发中证1000ETF规模增加近200亿元 排名同类第三[3] - 广发纳斯达克100ETF规模新增超55亿元 成为全市场规模最大纳斯达克100ETF产品[3] - 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期间回报率逼近90% 规模增加超84亿元 成为最大港股创新药主题ETF[3] - 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基金份额新增350亿份以上 规模跻身ETF前十[4] - 富国中债7-10年政策性金融债ETF规模增加超330亿元 最新规模居债券型ETF前三[4] 特色产品亮点 - 华安黄金ETF持有人户数新增超21万户 份额新增超380亿份 规模逼近600亿元 占商品型ETF总规模四成[5] - 天弘余额宝持有人户数新增近1180万户 份额新增超358亿份 管理费同比增量超6700万元[5] - 永赢先进制造智选A份额涨超120% 持有人新增超84万户 规模从不足5亿元增至138.45亿元[6] - 鹏华碳中和主题A份额近一年业绩翻倍 持有人新增超50万户 规模突破百亿元[6] 业务发展策略 - 头部机构通过发展ETF等被动指数产品提升中低费率产品占比 优化收入结构[7] - 部分机构采取主动投资被动化策略 聚焦热门赛道如人型机器人 无人驾驶等实现突破[6] - 大型机构布局多元产品线并进行深度研究 中小机构专注于擅长领域实现差异化竞争[8]
鹏华基金"基本面投资共同体":主被动融合下的系统化、差异化投资解决方案
中国经济网· 2025-08-14 14:25
资产管理行业高质量发展 - 投资者对专业化、系统化的投资工具需求日益增长,行业探索主动管理与被动投资融合的方向 [1] - 鹏华基金以"基本面投资"为核心,构建主题鲜明、风格清晰的投资矩阵,形成"基本面投资共同体" [1] - 截至8月12日,公司旗下43只产品近一年净值增长率超50%,其中16只超70%,并有多只翻倍基 [1] 科技投资共同体 - 科技产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鹏华基金通过"主动+被动"双轮驱动,汇聚22位基金经理构建科技投资阵容 [2] - 主动权益领域重点布局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产业,代表产品包括鹏华碳中和主题、鹏华创新未来等 [2] - 截至8月12日,多只科技主题基金表现突出:鹏华碳中和主题A近一年净值增长率达149.33%,鹏华稳健回报A、鹏华新能源汽车A等分别增长91.02%、87.58% [3] - 指数领域搭建"科技投资指基矩阵",覆盖科创板、创业板、人工智能产业链等,实现科创板宽基"大满贯"布局 [4] - "人工智能产业链"系列ETF覆盖芯片、算力、应用场景全产业链,鹏华大数据ETF近一年净值增长率81.09% [5] "药美好"系列 - 医药健康赛道兼具刚需与成长潜力,公司构建创新药、医疗器械、中药等主被动产品矩阵 [6] - 鹏华医药科技A份额近一年净值增长率97.00%,基金经理持续重仓创新药板块 [7] - 指数产品方面,鹏华香港医药ETF近一年增长超85%,中药ETF等提供多元选择 [7] 新消费系列 - 鹏华优选回报A近一年净值增长率59.61%,基金经理聚焦盈利持续增长的优质公司 [8] - 港股消费50ETF聚焦"悦己"消费,港股消费ETF近一年增长55.31%,受益于Z世代消费趋势 [8][9] 红利系列 - 低利率环境下高股息策略受青睐,公司构建红利风格指数产品矩阵 [10] - 银行类产品表现亮眼:鹏华香港银行LOF、鹏华中证银行ETF近一年净值增长率分别为45.02%、36.32% [10] - 主动产品包括鹏华弘益混合、鹏华盛世创新混合等,覆盖纯正红利策略与高股息资产 [11] 基本面·等深线系列 - 深度投研栏目聚焦产业趋势,如国防军工板块迎来订单回补、规划打开空间等三重拐点 [12][13] - 主被动融合的投资方式将成为行业趋势,公司通过"基本面投资共同体"提供灵活策略选择 [13]
科技板块韧性凸显,主被动融合赋形鹏华科技投资共同体
中国经济网· 2025-05-07 09:32
全球科技竞争格局重构 - 全球科技竞争从单极时代转向多极突破新纪元 中国在5G 量子计算等领域构建全产业链优势 [1] - DeepSeek的混合专家模型技术突破对美国AI霸权形成挑战 技术扩散效应重塑全球AI产业格局 [1] - 关税博弈本质是科技实力战略博弈 加速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进程 A股科技板块成为资金配置核心战场 [1] 资金流向与市场表现 - 一季度北向资金净买入A股134亿元 科创板与创业板分别获139亿和63亿买入 科创板持仓占比达4.72%创历史新高 [2] - 恒生科技指数ETF 4月份额增加65亿份 获资金净买入43亿元 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大型科技股 [2] - 鹏华芯片产业A近一年净值增长率42.82% 排名同类前3% 鹏华高端装备一年持有A净值增长率37.39%排名前5% [3][4] 科技产业三大结构性特征 - AI大模型驱动人形机器人 AI+医疗等场景从概念验证迈向规模化落地 [3] - 半导体国产替代从设备向材料延伸 关键材料国产化率突破30%临界点 [3] - 光伏与新能源汽车凭借技术迭代和成本优势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确立优势地位 [3] 鹏华基金科技投资方法论 - "望远镜"策略:通过主动深度研究把握高端制造和半导体周期 如鹏华碳中和主题和芯片产业基金表现优异 [3] - "显微镜"策略:布局科技主题ETF三层框架 包括宽基指数 行业指数和增强策略 运用AI算法挖掘Alpha收益 [5] - "多棱镜"策略:跨市场配置港股通科技ETF 鹏华中证港股通科技ETF近一年净值增长率超70% [6] 港股科技投资机会 - 港股科技板块具备低估值 流动性改善和政策利好三重优势 南向资金持续买入凸显配置价值 [6] - 鹏华基金通过港股通科技ETF覆盖优质互联网科技龙头 为投资者提供跨市场工具 [6]
公募“顶流”两年消失四成!主动阵营“400+”亿元俱乐部仅剩3人
第一财经· 2025-04-28 22:58
行业规模与格局变化 - 一季度末全市场基金总规模超过32万亿元,其中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近3.5万亿元,由2172位基金经理管理 [5] - 百亿级主动权益基金经理数量降至87人,较两年前同期减少40% [3] - 排名前十的基金经理总管理规模从6177.34亿元降至3633.12亿元,降幅超40% [9] - 广发基金以8位百亿基金经理居行业首位,易方达基金和中欧基金各有7位 [7] 基金经理表现分化 - 张坤管理规模单季度增加18.81亿元,重回600+亿元阵营 [5] - 刘彦春和葛兰管理规模分别为410.2亿元和404.47亿元,较千亿峰值减少超60% [6][9] - 鹏华基金闫思倩管理的鹏华碳中和主题季度回报超60%,规模从10.35亿元增至108.96亿元 [6] - 永赢基金张璐管理的永赢先进制造智选A季度回报52.32%,规模从十几亿元增至百亿元 [7] 规模下滑驱动因素 - 56只"前十强"产品中超过六成近三年累计回报为负,10只产品规模腰斩 [9] - 中欧医疗健康A累计亏损32.49%,基金份额减少24%,规模减少54.4% [9] - 葛兰2023年三季度卸任两只产品导致管理规模减少近百亿元 [9] - 周海栋清仓式卸任6只基金并离职,去年底在管规模293.47亿元 [9] 后市投资观点 - 张坤认为地产下行影响进入尾声,关注商业模式优秀、竞争格局改善的企业 [11] - 谢治宇看好科技领域发展前景,包括智能驾驶、AI眼镜等应用 [11] - 周蔚文加大人工智能产业链布局,涵盖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AI眼镜等领域 [12] - 周蔚文同时增持保险行业头部企业,因行业景气修复、估值处于低位 [12]
公募“顶流”两年消失四成,最新百亿主动阵营仅剩87人
第一财经· 2025-04-28 20:27
基金经理格局变化 - 一季度市场回暖带动主动权益产品实现业绩与规模双升,部分顶流基金经理管理规模回升,如张坤重回"600+"亿元阵营 [1] - 百亿级主动权益基金经理数量降至87人,较两年前同期减少40% [1] - 新晋百亿基金经理如鹏华基金闫思倩、永赢基金张璐凭借高收益产品规模暴增,分别达163.37亿元和122亿元 [2][3] 头部基金经理现状 - 目前仅剩3位"400亿级"基金经理:张坤(600+亿元)、刘彦春(410.2亿元)、葛兰(404.47亿元) [2] - 头部阵营门槛显著降低,2023年一季度排名第十的基金经理管理规模399.86亿元如今可排第4位 [4] - 张坤管理规模较巅峰时期1344.78亿元缩减55%,刘彦春和葛兰较千亿峰值减少超60% [4] 规模下滑原因 - 业绩表现是主因,前十强基金经理管理的56只产品中超六成近三年累计回报为负,10只产品规模腰斩 [5] - 行业"去明星化"战略推进,葛兰卸任产品导致规模减少百亿元,谢治宇卸任近200亿元规模产品 [5] - 人才流动加剧,如华商基金周海栋离职前管理规模293.47亿元,景顺长城鲍无可被传离职 [6] 基金公司分布 - 百亿级基金经理分属33家基金公司,广发基金以8位居首(刘格菘、傅友兴等),易方达和中欧各有7位(张坤、葛兰等) [3] - 12家公司仅有1位百亿基金经理,7家公司拥有5位及以上百亿基金经理 [3] 后市观点 - 张坤认为地产下行影响接近尾声,关注商业模式优秀、竞争格局改善的企业 [7] - 谢治宇看好科技赛道,强调智能驾驶和AI眼镜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8] - 周蔚文加码人工智能产业链(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AI眼镜)并增持低估值保险头部企业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