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博股份-固态电池交流纪要
-· 2024-11-19 15:56
一、涉及公司 金博股份[2] 二、核心观点及论据 (一)硅碳硅基产品相关 1. 研发、布局与市场客户情况 - 硅氧方面,2020年参股金硅科技,经4年攻关与市场开拓有较多经验,国内贝特瑞等大厂和韩国大企业是合作伙伴[2]。 - 硅碳方面,2022年末 - 2023年建立多孔碳与硅烷研发体系,小试和中式环节已通过,金硅科技正在进行大批量试制,处于产能释放和爬坡阶段[2]。 - 多孔碳方面,凭借近20年做碳复合材料经验积累,已投入3600吨产能(厂房、电力、设备均已就位),还有3600吨产能预留(车间上下两层,已用一层),预计明年一季度末形成批量化供应[2]。 2. 硅氧产品优势及产能规划 - 优势:一是2021年成立晶硅时要求研发团队自主研制大规模装备,在成本性能管控方面有竞争优势;二是可提供装备方面的产品支持提升研发速度,使大型装备更具竞争力,贝特瑞大部分硅氧订单交给晶硅科技[3]。 - 产能:目前硅氧产能不到1000吨,明年会翻倍,但具体数据不便透露,产品已得到国内外企业认证认可且为批量化产品[3]。 3. 硅碳进展、优势及规划 - 进展:核心在于多孔碳,用多孔碳沉积硅烷制备硅碳工艺路线难度不大,公司集中攻关,未来布局石油焦、沥青基、树脂级三大多孔碳体系[4]。 - 优势:在多孔碳方面有自身优势,已在相关企业送样验证[4]。 - 规划:由于涉及敏感信息,产能、客户等更详细后续规划将在合适时机与投资者交流时公布[4]。 (二)多孔碳相关 1. 研发方向平衡 - 公司层面,石油焦多孔碳、离心机多孔碳、树脂级多孔碳都会有产品供应,但个人判断未来沥青基多孔碳可能会占据主流地位,公司会投入更多资源稳定其性能,因硅碳在动力电池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明后年动力电池用量会逐步提升[5]。 2. 供应情况及后续规划 - 目前金硅科技是多孔碳的小部分客户,公司面向全国市场,正在向各大电池厂送样测试,目前从小试到中试阶段送样量可能不足,后续希望大批量生产后再送样,11月中下旬很快会进行向大厂的送样测试工作,预计明年3月初最迟不超过3月底具备大批量工程化能力[6]。 3. 产能规划 - 目前已具备3600吨多孔碳产能,市场需求起来后增加设备可达到7000 - 7200吨,具体产出量取决于市场需求起量情况[8]。 (三)碳陶刹车片制动片业务相关 1. 车企对接情况及优势 - 目前是车企主动与公司对接,业务繁忙。经过四五年沉淀,新能源车兴起后产品性能优势明显,成本大幅降低(从原来上万块降到一两千多块钱),比亚迪、小米、小鹏、广汽埃安等车企为产品推广做出贡献[9]。 - 在国内有减重明显、使用寿命长(30 - 50万公里无需更换)、制动距离短(相比普通铸铁盘,100公里每小时降到制动距离少3 - 5米)等优势,吸引众多车企[9]。 2. 国际市场布局 - 欧洲市场方面,电车无尾气排放,重心在刹车盘的金属排放,碳陶刹车片制动片无重金属排放成为利好,公司从去年开始布局,与奔驰、宝马等车企紧密洽谈,某企业已接近完成合同签订,产品单价可观(六七百欧元一个,不含税)[9]。 - 美国市场方面,虽然进入程序严格,但按规则操作可获得可观附加值,公司也会逐步布局[9]。 (四)传统业务相关 - 在集团业务体系里,传统的光伏热场业务占比将很快少于1/3,锂电热场业务明后年放量会比较大,碳陶刹车盘业务如果在小米等企业带动下明后年起量后占比会超过1/3,多孔碳业务如果市场起量快且性能没问题也将占相当大比例[10]。 - 对于传统的光伏热场业务,公司没有放弃研发,在热场系统方面,光伏领域单晶炉的热场系统已完成全部部件的碳化,加热器解决产能不足问题并完成相关验证,在碳化产品方面持续更新,对干锅、保温土、加热器等部件提升性能、提高寿命并降低成本,已达到可推广的工艺技术水平,明后年在集团业务体系中的市场比例将逐步降至1/3 - 1/4[10]。 (五)研发和储备技术相关 - 在碳材料方面布局了高导热的碳、高导电的碳等研发,但由于涉及较多不便公开的信息,无法详细阐述[11]。 (六)硅基负极、多孔碳在固态方面应用相关 - 硅碳负极成本降到一定程度会迎来爆发式发展,如同碳复合材料在光伏领域的发展历程。在固态电池应用方面,前期各厂研究工作基本完成,当下等多孔碳性能稳定且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很可能明后年在动力电池的固态电池应用中实现硅碳负极的应用(仅供参考)[15]。 (七)硬碳相关 - 对于硬碳降价后的生存空间还在研判当中,其未来是否具备竞争力和生存能力需综合考量(如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进步快且降价厉害等因素)。公司在做硬碳研发,但还未推出硬碳产品,因要综合评估整个电池产业链的需求以及成本管控等多方面因素,公司具备做硬碳的基本能力(如大型装备产业线等都是现成的,工艺也是现成的)[17]。 三、其他重要内容 - 目前由于各种原因,不方便详细阐述降本的工艺路线或者具体方面,明年批产结果以及批量应用之后,在与投资者深入交流时会逐步透露相关信息,因为涉及企业创新成果保护[16]。 - 在新型碳材料事业部,除汽车外,针对粉末冶金中的一些日常材料(全部是石墨材料)进行研发,部分已在年报披露,部分处于机密期或研发保密阶段,公司创新思路是持续专注自身研发,不怕被抄袭,将竞争视为进步动力,致力于走自己的创新之路,在治标方式方面,有比布雷博更好且成本更低的方式,并且在意大利相关企业参观访问后得到对公司创新速度较快的认可[12]。
昱能科技20241118
2024-11-19 15:41
一、涉及公司 昱能科技[1] 二、核心观点与论据 (一)经营业绩 1. **2024年第三季度** - 营收6.34亿元,环比增长34.61%,同比增长104.33%;归母净利润为6,164.5万元,环比增长28.74%,同比增长33.47%[3] 2. **2024年1 - 9月** - 营收15.33亿元,同比增长58.31%;综合毛利率为32.57%;归母净利润1.49亿元,同比下降17.14%,主要因前期投入加大[3] (二)产品销售 1. **微粒含能量分配器和自控观察器** - 2024年1 - 9月,微粒含能量分配器销售85.8万台,销售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11.75%,综合毛利率为41.22%;自控观察器销售80.4万台,销售收入1.33亿元,同比增长13.68%,平均毛利率40.42%,提高12个百分点[4] 2. **货运储能产品** - 逐步放量,2024年1 - 9月实现销售收入2037万元,同比增长820%[4] 3. **工商业省业务** - 快速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完成多个标杆项目交付,实现销售收入4.45亿元[4] - 一拖二产品占比较大,基本上70%以上是一拖四,且在不断优化产品结构[13] - 易飞万和易飞害两种阳台公主产品三季度占比约10%,预计12月份会有所增加,主要消费集中在明年一季度[22] - 第四季度市场对新产品期望较高,老产品销售保持平稳[23] (三)库存情况 1. **截至2024年9月30日** - 库存总额为12.71亿元,较6月30日减少2.45亿元;存货周转率为0.73,与去年同期0.38相比几乎翻倍;存货结构进一步优化,约40%为原材料和加工物资,50%为成品库存,其余为合同履约成本[5] - 欧洲分布式疫病区截至2024年9月30日库存为6.4亿元,相比之前下降1.6亿元,去库存过程顺利,逆变器价格波动不大[27] - 目前库存主要以一拖二和Df三类产品为主,四季度不会大规模降价促销,自然销售可消化库存,特定时段和区域可能有促销活动[26] (四)技术研发 1. **第五代微粒产品** - 处于预演阶段,已完成第四代产品,在拓扑架构、参数和器件应用方面领先,目前主要工作是优化设计、降低成本和提高稳定性[6] (五)市场布局 1. **海外市场** - 欧洲市场占比超过60%(其中DIY市场占比约10%),美国市场占比20 - 30%,全球其他市场(新兴市场)占比约20 - 30%,整体市场增速预计明年约20%左右,DIY板块在新兴市场表现突出[11][17] - 看好工商业光伏市场微利化前景,已推出相关解决方案,积极参与中小规模项目,在兆瓦或500千瓦以下中小规模项目中,欧洲和北美市场趋势明显,一些国家强制要求车棚安装光伏系统带来机会,国内小规模商业项目有吸引力但速度需时间验证[8] - 已在规划中考虑中东、乌克兰、东南亚等市场,俄乌战争结束后相关地区需求将增加,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已推出低成本产品并制定经营计划[9] - 明年增长点包括海外市场拓展、威力渠道扩展以及工商处业务出海,国内外业务有望增长,海外业务对毛利率提升重要,海外毛利率高于国内[19][20] - 对未来3 - 5年,认为新兴市场(低收入和贫困地区)和海外工商业市场将推动业绩显著增长,已针对新兴市场开发产品并布局,海外工商业市场潜力大[29] - 明年整体出货预期约20%增长,新兴市场可能爆发性增长但有不确定性,今年在手订单约5亿(约500兆瓦时),预计明年逐步完成但工商业项目验收有不确定性,对明年发展前景乐观,尤其是海外市场[32][33] 2. **美国市场政策影响** - 美国大选虽可能影响新能源政策,但已有政策如税收优惠难彻底推翻,且美国各州尤其是加州等积极推进新能源政策,新任领导人马斯克支持新能源,总体不会出现极端不利变化[7] (六)其他业务相关 1. **销售模式与客户** - 销售模式主要是将产品卖给电子厂或集成商,最终以海尔为主要客户,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匹配产品,有时有电池销售但以卖给海尔为主[16] 2. **集成工作与销售收入** - 集成工作主要由电子厂负责,将各模块认证后集成,销售收入不直接体现电池收入,而是通过整体系统解决方案实现[15] 3. **库存减值处理** - 采用核电性整理成本处理法,根据库存情况及未来计划分析,账面累计存货余额接近1亿,库龄是分析手段之一,还需考虑实际用途和未来计划[18] 4. **费用率较低原因** - 各季度费用分布稳定,随着收入增长,费用占比下降,目前费用总额已达较高水平,未来营收持续增长时,费用总额不变或略增,费用率可能逐渐下降[31] 5. **欧洲逆变器行业** - 从公开数据看,包括帕瓦罗尔计划等显示未来几年欧洲逆变器行业将增长,一些政策如电动车相关政策将促进发展,预计未来几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8] 6. **上游供应链** - 国内芯片设计和制造能力发展迅速,汽车行业带动相关技术进步,逆变器行业所需工业级芯片基本能国产化,供应链丰富稳定,长期使用国内品牌并与多家国内企业合作,芯片供应不会紧张,国产化进程稳步推进[30] 三、其他重要内容 1. 公司目前自身暂无直接与大型在线销售平台合作计划,而是支持和配合下游客户在网上进行销售[10] 2. 市场竞争格局中,微利板块向微储转型趋势明显,非专业DIY市场尤甚,线上渠道竞争更激烈,在中国市场现象明显,公司通过与电子厂合作在研发、并网效率方面提升竞争力[14] 3. 阳台光储产品在德国、法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销售,还推出符合当地电压特性产品并优化信贷成本[24][25] 4. 明年随着DIY微光储备系统推向市场和欧洲高额补贴政策推动工商业光伏发展,预计欧洲市场将持续增长,车棚应用场景也将带动需求增长[27]
药明康德20241118
药明奥测· 2024-11-19 15:41
一、涉及公司 药明康德[1] 二、核心观点及论据 (一)业绩表现 1. 2024年第三季度,药明康德收入达104.6亿元,环比增长13%,经调整后净利润为29.7亿元,环比增长20.9%,剔除新冠项目后,收入同比增长14.6%。前三季度总收入277亿元,同比下降6.2%,剔除新冠项目后同比增长4.6%,经调整后净利润为73.5亿元,同比下降4.1%[3]。 2. 公司前三季度经调整后毛利率为40.9%,净利润率为26.5%,经营现金流增长强劲,自由现金流达55.6亿元,预计全年收入将达到383 - 405亿元,同比增长2.7% - 8.6%,自由现金流60 - 70亿元[2][15][16][18]。 (二)全球客户与订单 1. 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新增全球客户超过800家,总活跃客户群超过6,000家,小分子DNA管线新增915个分子,目前总计达3,356个,在手订单达438.2亿元,同比增长35.2%。来自全球前20大制药企业的收入为112.2亿元,剔除新冠项目后同比增长23.1%[4]。 (三)产能建设 1. 2024年1月,多肽固相合成反应釜总体积已增至32,000升,年底将达41,000升,2025年产能将进一步增加。2024年5月,新加坡研发和生产基地开工建设,一期计划2027年投入运营[5]。 (四)区域市场表现 1. 剔除新冠项目,美国地区收入同比增长7.6%,欧洲地区同比增长14.8%,中国及日韩地区有所下降,多元化收入来源确保公司业绩稳定性和韧性[6]。 (五)各业务板块发展 1. 无锡凯美瑞CRDM业务:第三季度收入重回正增长1.4%,达78.8亿元,剔除新冠项目后同比增长26.4%,前三季度总收入200.9亿元,剔除新冠项目后同比增长10.4%,经调整毛利率为45.5%[7]。 2. 小分子业务:前三季度收入达124.7亿元,剔除新冠项目后同比增长7%,小分子CDM管线保持扩张,有3,356个,包括68个商业化项目和79个临床三期项目[8]。 3. 新分子太子业务:前三季度收入达35.5亿元,同比增长71%,在手订单同比增长196%,服务客户数和服务分子数分别提升20%和22%[9]。 4. 无锡Testing:前三季度收入46.2亿人民币,同比下降4.9%,经调整毛利率下降至34.6%,实验室分析与测试业务营收32.6亿人民币,同比减少7.9%,药物安全性评价业务营收下滑10.1%[10][11]。 5. 无锡达拉吉:前三季营收18.3亿人民币,同比减少3.6%,经调整毛利率降至38%,新分子种览锗关生物学能力建设持续推进,新平台服务客户数及项目数稳步上升[12]。 6. 无锡atu:管线有59个项目,包括2个商业化项目、4个临床三期、8个临床二期以及45个临床前和临床一期项目,2024年一季度新增q肿瘤淋巴细胞疗法商业化项目,正在为CAR - T产品慢病毒载体生产做BL申报准备,已完成工艺验证并开始PPTV生产,预计客户2024年第四季度申报FDA,还进行了创新体内制造CAR - T疗法临床试验,提供全流程服务[14]。 (六)应对外部挑战 1. 美国拟议法案影响无锡IPO公司,前三季度收入8.5亿元,同比下降17%,经调整的毛利率同比下降23.6个百分点,公司正在评估选项保持运营。美国生物安全法案虽有溯及既往条款但立法路径不确定,公司反对不合理预设,将与顾问合作澄清事实并呼吁修改法案,强调自身无相关风险[13][17]。 三、其他重要内容 1. 2024年第三季度美元较第二季度末贬值接近4%,汇兑损益暂时影响了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15]。 2. 公司已在2024年前三季度完成A股及H股共计超过40亿元人民币回购计划,并全部完成注销以减少注册资本[16]。
烽火通信20241118
2024-11-19 15:41
一、涉及公司 烽火通信[1] 二、核心观点及论据 (一)公司整体情况 1. 兼具科技和算力属性,为中国信科集团旗下企业,是华为重要合作伙伴,涉及软件和信创领域,作为优质央企有双重优势值得推荐[3] 2. 近年来业绩增长稳健,2020年受软件业务亏损和疫情影响业绩低谷,以2020年净利润为基准,预计2022 - 2024年复合增长率达43%,按今年股权激励考核目标需实现7亿元利润,相比其他偏通信设备公司业绩较好[4] 3. 目前估值相对合理,预计明年市盈率约为30倍,在优质算力公司中具吸引力,推荐投资者关注[5] 4. 治理结构良好,具备较强市值管理能力,预计明年和后年收入增速均在15%左右,收入增长前景稳健[12] 5. 过去几年ROE波动大,历史上2018、2019年达10%左右,近年因软件业务、疫情、AI服务器利润率低等因素表现不佳,随着软件业务恢复、光纤光缆G654E催化、算力业务改善,ROE有望回升,且公司有芯片自研能力和技术积累,需求恢复后利润有望提高[14] (二)业务板块情况 1. **光通信设备业务** - 是主要业务板块之一,包括运营商电信网络中的宽带接入设备、OTN、PTN、STN等有线网络数据分发设备以及服务器业务[6] - 传统光通信设备受益于运营商400G骨干网升级、AI集群扩展以及数据中心需求增加[11] 2. **光纤光缆业务** - 包括传统G652D和新型G654E光纤,是主要业务板块之一[6] - 在2023年中国移动集采中,以15.5%的份额排名第二仅次于长飞,新型G654E光纤市场份额接近20%高于传统G652D光纤,有望受益于中国移动新一轮集采和需求提升[7] - 光纤光缆受益于运营商集采和G654E渗透率及单价提升[11] 3. **数据网络业务(烽火星空)** - 主要面向公安领域软件开发,与信创密切相关,目前承压[6][8] - 随着地方政府化债和信创需求提升,预计未来1 - 2年显著增长,今年上半年亏损一到两亿但预计全年弥补亏损且有几千万利润增长,去年上半年亏损全年打平,今年第三、四季度已逐步恢复,明年有望更好提升[8][15] 4. **算力业务(武汉长江计算)** - 是重要增长点,占股95%左右,为华为重要战略合作伙伴,目前服务器收入约60 - 70亿元,鲲鹏系列占比15%左右,升腾系列占比10%左右,虽有华为收回Eph业务传闻但实际采购未受影响[9] - 鲲鹏业务毛利率约10%,净利率1% - 2%,因可开放部分主板自行组装整机出售净利率相对较高,升腾业务直接销售华为整机缺乏DIY环节净利率约1%,随着合作伙伴关系稳固,升腾产业链有望开放更多内容提升利润率,预计明年整体规模可达90亿元,今年约60多亿元[10] 三、其他重要内容 1. 在国产算力方面推荐的标的包括烽火通信、润泽科技、华峰科技、依维柯以及国内一些优质光模块厂商如华峰科技和光电科技,尤其看好烽火通信发展前景[16] 2. 烽火通信通过减少员工数量、提升经营效率、提倡狼性文化、控制销售和研发费用实现降本增效,使得业绩明显恢复[11]
巨星科技20241118
2024-11-19 15:41
一、涉及公司 巨星科技[1] 二、核心观点与论据 (一)奖项荣誉方面 1. 巨星科技荣获露丝年度供应商最高荣誉奖和红木进口加拿大第五十九部门年度合作伙伴奖,这表明巨星科技在航母计划中的产品已成为主要支柱型供应商,客户对其在全球化供应链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给予高度肯定,且连续多年获奖说明公司达到了客户要求[3]。 (二)资本运作与分红方面 1. 公司已注销8,000.23万股回购股票,减少注册资本,总股本由12亿股下降到11.94亿股[4]。 2. 未来将在保持合理分红率的情况下,依据二级市场情况进行回购和注销以提高长期回报率,且今年三季报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5元,截至目前累计分红规模达到7.19亿元,基本完成全年分红比例[5]。 (三)业绩预期方面 1. 2024年四季度收入将保持较高增长,全年收入将创历史新高,显著高于2022年的126亿元;2024年经营净利润预计比2023年增长(2023年经营性利润为1.92亿元),但需考虑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财务费用和投资收益的影响(今年财务费用主要取决于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情况,投资收益去年同期为负贡献,今年四季度预计会有正贡献)[6]。 2. 2025年行业增速将在4% - 5%之间,公司增长预期在5 - 10亿之间,考虑到特朗普当选后的政策影响以及潜在关税调整带来的挑战,需要应对通胀压力,但总体展望偏向中性乐观[8]。 (四)外部环境影响方面 1. 美国降息后房贷利率回弹,房屋换手率低迷,但终端需求自2024年底以来上行,截至9月底全行业终端销售预计达到429亿元,同比增长7.7%,尽管全年增速可能维持在5%左右,但行业终端需求走出调整区间,维修和维护开支持续增加证明行业长期增长潜力[7]。 2. 特朗普当选后的政策变化,移民政策可能提高美国工人工资和通胀影响制造成本,减税与放松管制政策可能促进经济增长对公司利好,提高中国进口关税的政策将带来挑战,因为目前大量产能仍在中国,这些政策可能引发通胀,需要探讨其对行业终端销售的影响[7]。 3. 通胀在前期或预期通胀高企时会引发抢购行为,从美国终端销售数据看,剔除通胀因素后行业在2022 - 2023年间维持在505亿美元左右,今年年中达到520亿美元历史新高,但考虑价格上涨实际销量下降,2020年涨价前工资上涨提升购买力和通胀预期引发抢购,刺激效应持续至2021年底,累计涨幅超20%后抑制销量[9][10]。 4. 美国降息若预期未来有明显通胀或加征关税,未来4 - 6个季度内可能出现抢购型景气,终端客户可能抢订单,消费者若预期收入上升且面临通胀也可能抢购商品,截至2024年12月15日尚未接到客户抢单行为,但观察到终端需求上行可能是担忧通胀提前购买或之前被抑制需求释放[11]。 5. 特朗普关税政策若刺激美国经济,将出现美国市场通胀与中国制造业通缩并存场景,拉长产业链盈利空间,如终端价格上升后盈利分配需深入讨论,公司通过海外业务规模上升可在这一环境下获取更多盈利空间[12]。 三、其他重要内容 1. 在全球供应链重构过程中,公司早在2018年提出全球化供应战略并取得进展,今年自有品牌占比达44%(其中40%直销终端客户),计划提升至50%以上并通过并购扩大品牌直达终端消费者服务,过去7年打造全球化生产制造基地,中国以外地区产能已超过中国(东南亚产能今年中已超越中国),这些措施提高了毛利率并扩展了产品品类[13]。 2. 随着特朗普可能加大中国与非中国地区关税差异,非中国地区产能将获重大利好,公司加快推进越南三期、四期以及泰国二期建设以应对潜在市场份额提升,目前越南三期规模已与一期二期相当,加速建设是为了应对大型商超采购转移[14]。 3. 巨星科技在全球化布局中构建四个共用的后中后台体系(市场和销售、设计研发、采购品控、仓储物流),打通全球销售体系,在北美和欧洲设立现场销售办公室,设计研发团队以中国为核心,依托中国及东南亚采购品控体系和欧美本土仓储物流体系实现全流程打通,正在将中国工厂逐步转移至东南亚并扩展电动工具生产能力,承接欧美工厂转移,已率先完成产能转移可聚焦新产品开发[15]。 4. 电动工具行业目前大部分产能仍集中在中国大陆(东南亚基本无大规模生产工厂,除少数公司越南基地外),手工具行业约80%产能在中国大陆,其余分布于东南亚及台湾等地,未来东南亚生产电动工具可能产生洗牌效应[16]。 5. 除非东南亚被单独征收关税,否则前往南美洲进行产能扩张不经济(巴西虽相对合适但存在土地获取及建设周期长、进口关税等问题),所以不会优先考虑前往南美洲扩展产能[17]。 6. 由于保密协议限制不能透露具体客户信息,但确认没有双重产地方案无法获得大型商超有关订单[18]。 7. 自主品牌毛利率低于ODM业务主要因品牌建设初期投入大,但目前已与ODM业务持平或略高,长期看自主品牌占比提升将使整体毛利率上升[19]。 8. 海外工厂毛利率高于国内或OEM业务主要因为节省关税成本,还有当地劳动力成本较低、供应链优化等因素[20]。 9. 在当前存量房屋维护为主背景下,房屋维修维护主要由DIY完成,Home Depot认为应更多服务PRO人群并增加PRO线,目前终端市场今年DIY好于PRO,去年PRO好于DIY,电动工具市场发展可能不会受显著影响[21]。 10. 希望未来三年在电动工具方面能保持每年1.5亿美元中位数的增长(相当于每年增加10亿人民币左右),不考虑并购的情况下[22]。 11. 同一行业内大部分供应链相似,但电动工具面临海外供应链重构(电池出口退税取消及美国2026年对电池及相关产品加关税),成功海外布局将有更大市场机会[23]。 12. 若东南亚地区加征10 - 20%关税,原则上与客户各承担一半成本,会适当涨价但具体细节待实际发生后沟通,且越南制造成本高于中国不存在降价逻辑,终端需求2024年预计保持在5%左右或略高(已包含飓风等因素)[24]。 13. 巨星科技在手工具和消费品行业中占据垄断式非中国产能地位,有信心在未来3 - 5年内实现远快于过去配套成长速度的发展[25]。
固态-厦钨新能
-· 2024-11-19 15:41
一、涉及公司 厦钨新能[1] 二、核心观点及论据 (一)硫化铝生产相关 1. 生产方法与优势 - 采用自化学法(CBD)合成高纯度硫化铝,简化反应步骤、降低成本,选择合适原料避免有毒气体产生,提升产品纯度和良率[2]。 - 中试线已实现10公斤至百公斤级别高纯度硫化铝合成,良率较高,但反应容器材质需优化以提高使用寿命和降低成本[2][5]。 - 硫化铝生产过程涉及氢氧化锂和硫化氢生成硫化锂等反应,采用自化学法要考虑反应顺利进行和防止二次反应,选择易反应且不易二次反应的原料,借鉴传统冶炼工艺将常见原料转变为中间产物再合成硫化铝[3]。 2. 冶炼工艺优势 - 能将常见原料如氢氧化锂、碳酸锂转变为高活性且不易二次反应的中间产物,拥有丰富冶炼经验和先进设备,设备经调整可满足生产需求,如借鉴集团子公司设备优化容器材质提高寿命和耐腐蚀性,实现大规模生产[4]。 3. 硫源选择 - 选择固体硫盐作为硫源,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硫化氢气体,提高安全性和环保性,通过特定处理提升中间产物活性[7]。 4. 成本相关 - 目标成本在20 - 30万之间,目前距离目标成本需改进的要素包括提升工艺水平(如优化反应容器材质)和扩大生产规模,选用常见基础原料使实现目标成本可能性大[6]。 (二)与客户合作 - 与日本索尼、日产等企业以及国内比亚迪等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合作超18年,材料测试效果良好,客户对高纯度硫化铝材料需求强烈[11]。 - 与头部企业如H公司、C公司等合作,H公司感兴趣并考核,虽未完全同意提供全部工艺流程但提供材料和样品,A公司在电动工具储能项目尝试并关注信息[21]。 (三)硫化锂电池规划与产能 - 计划2026年实现硫化锂电池量产,2027年开始装车,设备设计成熟,选定设备材质需半年到一年,材质敲定后可迅速投入生产,计划在成都研究院部署,明年年底有望看到吨级产线落地[12]。 - 目前每月产能10 - 20吨,明年10月计划提升至2000吨,意味着明年可实现2 - 3万吨总产量[22]。 (四)NL结构材料相关 1. 材料优势 - 开发初衷是提高材料稳定性和容量,通过定向掺杂将掺杂元素置于锂的位置,提升结构稳固性,如提高承压能力和寿命,还能使锂离子脱出速度更快,提高容量循环寿命和倍率性能,适用于所有承重结构[14]。 - 可能颠覆当前三元钴酸锂体系,可使用廉价元素代替昂贵金属降低成本,为膨胀结构发展提供新方向[15]。 - 相比传统高线三元电芯(能量密度约300瓦时每公斤),NL型结构材料能量密度和倍率性能显著提升,如放电容量从215毫安时每克提升到250毫安时每克以上,还可进一步提升到260毫安时每克,层间距大提高倍率性能,相对于钴酸锂倍率可达1.5倍以上[16]。 - 适用于全固态电池,层间距大提高导电性(使整体导电率提高1.5到2倍),结构稳定在充放电过程中不易坍塌保持界面稳定[17]。 - 适用于富锂锰基结构,可提升其容量上限,传统富锂锰基理论容量274毫安时每克,引入NL型材料可提升到300多甚至400多毫安时每克,有报道达500多,提供稳固模板解决富锂体系循环差、倍率差等问题[18]。 2. 成本与专利 - 无钴化设计降低贵金属成本,但特殊合成工艺使加工成本相对较高,目前小批量生产,未来有望将加工成本降至与现有材料相近水平[19]。 - 已申请关键结构专利,尚未公开以获得先发优势,专利涵盖关键结构特征,友商绕开难度较大,预计在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20]。 三、其他重要内容 - 日本企业最早提出电动化目标,但高压电子体系下原定于2026年的目标推迟至2028年,正在调整工艺方向,国内受影响加快步伐,国家提供60多亿财政补贴,组建8个团队,希望2027年将硫化物推上车,样车制造有办法但大规模低成本生产是关键问题[13]。 - 公司产品首先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而非汽车领域,因为新技术刚推出时成本高,消费电子中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低且电池在手机成本占比小[24]。 - 公司设备投资本身不贵甚至可能更便宜,但原材料和损耗以及加工费用较高,目前关键是优化原材料和加工费用[23]。
可川科技复合集流体项目进展
2024-11-19 15:41
一、涉及公司 可川科技[1] 二、核心观点及论据 (一)订单相关 1. 已获首个消费电子电池领域复合铝箔订单,客户为Sony,产品为较厚铝箔,因单条量产线产能受限,未来产能提升后订单量将增长[2]。 2. 订单最早2015年与某动力电池客户进行材料交流和交付,2020年结束后得到另一大客户需求和指导,2021年立项,2022年组建团队,2023年底完成青岛团队搭建、实验线和实验室建设并开始规模化生产线投放,目前收到Sony小额订单[3]。 3. 客户滚动下订单,每周或每两周下达订单,订单金额不大,具体金额因保密协议无法透露[16][22]。 (二)竞争优势 1. **客户资源优势**:覆盖国内主流头部及中小型锂电池厂商,与核心客户保持十几年稳定合作关系,推动共同开发锂电新材料项目[4]。 2. **技术优势**:从消费电子市场切入,储备4.5+1+1微米、4.5+2微米等更薄铝箔方案,相比动力市场更符合消费电子市场需求,具有先发优势[4]。 3. **工艺研发团队优势**:团队成员来自不同领域专家,具备设备理解和掌控能力,与合作伙伴共同改良设备和工艺,实现技术自主可控,与部分同行直接购买现成设备不同[8]。 (三)产品规划 1. 继续推进现有较厚铝箔产品量产,加紧研发推广更薄铝箔产品(4.5微米及以下),扩大产能满足市场需求,巩固与国际大客户合作关系[5]。 2. 4.5微米及以下更薄铝箔产品研发进展顺利,技术储备达标,将重点推广,应对市场竞争满足客户加紧生产要求[6]。 (四)产能规划 1. 淮安项目规划总产能3亿平方米,一期项目(1亿平方米)聚焦高单价、高毛利消费电子电池铝箔,未来拓展至动力铝箔及其他领域[2][9]。 2. 2025年底预计实际产能达3,000万平方米,2026年底达1亿平方米,从现在到2025年底分四个半年度逐步增加核心设备,每半年增加四五台核心设备[12]。 (五)产品价格与市场定位 1. 消费电子铝箔价格上涨,公司产品因技术优势和储备,报价约为同行厚一些产品的两倍,毛利率可观[2][13][22]。 2. 产品着重于提高体积能量密度、减薄和提升安全性,影响最终消费者成本微乎其微[13]。 (六)对未来发展的看法 1. 长期专注锂电新材料领域,通过提升技术、扩大产能、加强与核心客户合作保持领先,关注行业动态优化战略布局应对挑战和机遇,凭借行业积累和研发能力取得更好发展[7]。 三、其他重要内容 1. 目前推向市场的是比4.5微米厚一些的铝箔产品,4.5微米及以下更薄铝箔仍在推进阶段,友商问题致客户加紧生产要求,公司也加紧生产[6]。 2. 正在与某国际知名手机厂商合作,预计明年将使用公司产品,因保密协议不便透露细节且在拓展其他客户[10]。 3. 复合铝箔在动力电池和消费类电子领域已开始产业化,消费类电子附加价值大于动力电池,市场推进速度较快,目前产能无法满足需求[11]。 4. 设备为自研类型,参与设备改进与工艺改良,与市场一级公司技术交流合作探讨股权合作及资本化可能性,采用委外加工形式处理关键设计,自主掌握关键图纸,国产化方向定位以降低成本确保量产后可取得性[14]。 5. 复合铝箔在消费电子领域带来安全性和减薄优势,减薄对电池和终端产品结构有显著影响,成本增幅对单块电池或单个消费电子设备售价影响甚微,客户愿意接受成本增加[15]。 6. 一期1亿平米总产能设备投入约5 - 6亿元(包括光设备),土地厂房投资约2亿元,总体资本开支较大但有降本空间[21]。 7. 淮安项目预计总投资10亿元,是公司未来增长重要支撑点,此次公告表明客户认可和市场需求,为未来2 - 3年产能规划提供指引[22]。 8. 公司将加速推进产能投放,优化技术储备,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策略确保持续增长,关注新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保持竞争优势实现长期目标[23]。
长阳科技20241118
2024-11-19 15:41
一、涉及公司 长阳科技[1] 二、核心观点及论据 (一)产品相关 1. **产品技术优势** - 高孔隙电解质复合膜应用于固态和半固态电池,具有超高孔隙率(80% - 85%)、大孔径(85 - 100纳米)和高压缩性等技术优势。超高孔隙率方面,产品最高达85%,一般80%以上,传统湿法隔膜通常40% - 50%,很难突破60%;孔径85 - 100纳米,传统湿法隔膜小于60纳米;高压缩性方面,复合膜可从30微米压缩至15微米,压缩率大于50%,传统湿法隔膜通常小于10%[4][5] 2. **产品市场应用** - 已向宁德时代、北京渭南、赣锋锂业、新淘、松下等客户送样,部分客户如宁德时代和北京渭南已小批量供应,索尼结束验证但尚未有订单,月出货量几万平米,预计2026 - 2027年行业需求爆发[6] 3. **产品经济效益** - 产品单价最低4.5元/平米,高于传统湿法隔膜,设备80%国产化且减少萃取环节,成本可能低于传统湿法隔膜,现有产能5,000万平米/月,实际产量仅几万平米,满产可降成本,短期盈利取决于下游需求增长速度[7] (二)业务发展相关 1. **未来发展计划** - 计划开发9微米厚度新型薄膜提升毛利,持续扩大市场应用范围与更多客户合作,根据市场需求8 - 12个月内快速扩产,现有产能可轻松扩展至几亿平米[8] 2. **扩产计划及优势** - 生产线全部国产化,扩产周期8 - 12个月,短于传统的24 - 36个月,现有厂房空闲可快速扩产,只需购买设备[9] 3. **合作情况** - 已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主流客户建立合作关系,未来计划与行业巨头深入合作,但不会签订独家供应协议[12][24] (三)各业务板块业绩相关 1. **传统业务** - 反射膜业务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7.1亿元与去年持平,预计全年9.6亿 - 10亿元,毛利率36.16%,较去年下降0.5个百分点,受高端产品0.2g收入略微减少影响,未来可能受原油价格下跌影响毛利率稳中有升;光学基膜今年亏损减少,从去年负6.7个百分点提升至前三季度负2.3个百分点,二季度开始毛利回正,得益于OCR离型膜基膜产品占比提升,今年预计亏损约1,200万元,明年有望打平或少亏[14] 2. **干法隔膜业务** - 今年亏损约8,000万元,明年有望大幅减亏甚至打平,目前产能6.5亿平方米,今年三季度开始供货比亚迪,四季度产能达70%左右,明年满产满销有机会实现2亿左右营收[15] 3. **公司整体利润预期** - 明年整体净利润预期1.5 - 2亿元,其中反射膜正常情况下净利润约2亿左右,光学基膜营收预计3亿左右但可能亏损5%左右,干法隔膜争取打平[16] 三、其他重要内容 1. **产品应用范围补充** - 产品可应用于固态和半固态电池,在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三种方案中均通过客户测试,宁德时代半固态方案已小批量生产,渭南纯固态方案已量产,在全固态电池中起类似骨架支撑作用[10] 2. **竞争对手情况** - 国内有两家巨头企业从事干法双向拉伸工艺研究,但工艺难度大,公司在孔隙率达85%方面远超同行业40% - 50%,短期内难以被超越;反射膜领域国内只有两家企业航天彩虹和南京南普森且明确不进入隔膜领域[11] 3. **研发相关情况** - 在合肥布局生产线,2021年开始准备,2022年正式启动产品研发,去年下半年产品线搭建完成,初期产品未满足客户需求,经调整优化,今年一季度确定客户需求方向并向同行推广,5月份比亚迪等公司给小批量订单,从设备设计到产品形态固定约花一年多时间[18] - 采用模块化设计方式自主设计产线,与国内外伙伴共同完成各工段制造,在厂区组装并根据调试情况定制化改造设备[19] - 研发团队包括多方面人员,在配方方面计划与大型机构深度合作且有中科大博士参与研究,未来将结合内外部资源制定行业标准引导行业发展[25] 4. **产能相关情况** - 目前月产能可达400 - 500万平米,年产能约5,000万平米,月订单量仅几万平米,预期得率在50% - 60%,传统湿法隔膜理想得率70%,还有提升空间[20] - 公司未来可轻松扩展产能至几亿平米以上,在舟山扩建厂房,一条生产线成本约6,000万元,扩建10条线总成本不超6亿元,资本性开支相对较低,将根据下游需求重点投放产能,传统湿法隔膜市场若达300亿平米且渗透率提升,有望超越反射膜收入[26][27]
中远海控20241118
2024-11-19 15:41
一、涉及公司 中远海控[1] 二、核心观点及论据 (一)财务表现 1. 2024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747亿元,同比增长29.8%;息税前利润544亿元,同比增长63.7%;净利润433亿元,同比增长6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81亿元,同比增长72.7%,期末资产负债率较期初下降2.9个百分点至44.5%[4]。 2. 第三季度业绩表现强劲,营业收入735.13亿元,同比增长72%;息税前利润297.57亿元,同比增长248.93%;净利润240.91亿元,同比增长281.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12.54亿元,同比增长285.7%[5]。 (二)集装箱航运业务 1. 2024年前三季度累计完成货运量1,904万TEU,同比增长9.1%;集装箱航运业务板块实现航线收入1,578亿元,同比增长32.6%,其中国际航线收入1,492亿元,同比增长35.1%[8]。 (三)全球供应链服务生态建设 1. 已完成北美、欧洲、东南亚、南美、非洲等8个投资平台和9个运营平台的搭建工作[6]。 2. 强化比雷埃夫斯港、泽布里赫港、秘鲁前凯等关键枢纽港建设,加快中国陆海快线、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点通道建设[6]。 (四)数字化转型 1. 截至报告期内,已累计研发并推出33个组合产品,覆盖全航线,遍布90多个国家和地区,构建起全球售卖的一体化产品矩阵[7]。 (五)绿色低碳发展 1. 2024年8月底签订12艘14,000 TEU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舶建造协议,截至三季度末手持新造船订单共计39艘,总计70万TEU,并计划于2029年前陆续交付[9]。 (六)股东回报 1. 截至10月25日,已完成2024年中期现金红利派发工作,共计派发现金约83亿元,占2024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9.2%[12]。 2. 拟回购5,000万至1亿股A股,总金额预计为10亿至20亿人民币,回购股份将全部注销并减少注册资本,同时在H股一般性授权框架下实施H股回购[12]。 三、其他重要内容 1. 2024年以来,主要市场货量温和增长,受红海局势影响有效运力供给不足,全球供应链紧张,市场运价同比显著增长,第三季度欧美主干航线市场进入旺季,公司集装箱航运业务实现量价提升[3]。 2. 公司旗下双品牌所在的“海洋联盟”将继续为客户提供可靠快捷的全球供应链服务,打造稳定优质航线产品,保障客户运输需求,推动全球供应链总体稳定[10]。 3. 除海运以外的供应链收入307亿元,同比增长19.7%;中远海运港口总吞吐量达到1亿TEU,同比上升7.1%,其中控股码头总吞吐量约2,456万TEU;仓库码头总吞吐量约8,271万TEU[8]。
中煤能源20241118
能源基金会· 2024-11-19 15:41
一、涉及公司 中煤能源[1] 二、核心观点及论据 (一)生产经营数据 1. **煤炭业务** - 1至10月商品煤产量累计1.14亿吨,同比增加139万吨,大海泽煤矿产量增加是主要增量来源。商品煤销量累计2.31亿吨,同比减少772万吨,买断贸易煤减少导致销量下降,但自产商品煤销量同比增加75万吨[3]。 2. **化工业务** - 聚烯烃产量累计126.8万吨,同比增加2.9万吨,销量126.5万吨,同比增加3.9万吨。尿素产量累计150.1万吨,同比减少21.3万吨,销量158.3万吨,同比减少27.7万吨,8 - 9月检修是主要影响因素。甲醇产量累计138.7万吨,同比减少23万吨,销量135.8吨,同比减少26.4吨,生产装置大修导致。硝铵产量累计47.3吨,同比增长0.1吨,销量同比减少0.4吨。煤矿装备产值完成86亿元,同比增长3亿元[3]。 (二)市场情况及展望 1. **动力煤市场** - 10月动力煤市场相对平稳,终端电厂日耗下降、库存可用天数回升、宏观利好政策驱动和非电行业开工率小幅提升等因素影响市场。港口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月末870元/吨,比月初下降14元/吨,降幅1%。11月预计受进口持续高位、总供应稳中有升、电煤需求季节性提升和非电用煤需求韧性较强等因素影响,港口动力煤价格将维持先抑后稳走势,在840 - 880元/吨区间震荡[4]。 2. **尿素市场** - 10月国内尿素日产量及企业库存维持高位,农业需求淡季和储备需求启动缓慢等因素使市场下行。11月预计部分天然气制尿素企业启动检修,高氮复合肥企业将启动生产,化肥淡季储备需求小幅增加等因素使市场有所好转,车板价预计在1,650 - 1,850元/吨之间。今年前10个月,大颗粒尿素平均车板价约2,100元/吨,比去年全年平均成本价下降13%[5]。 3. **聚烯烃市场** - 10月受生产装置检修增多、经济政策支持和农膜生产旺季等因素影响稳中上行。11月预计国际原油供应增量有限、聚乙烯进口增加和国内供应增长等因素作用下稳中回调,聚乙烯价格预计在8,000 - 8,200元/吨之间,丙烯价格在7,400 - 7,600元/吨之间。今年前10个月,公司聚乙烯销售均价约7,900元/吨,其中乙烯8,200元/吨左右、丙烯7,500元/吨左右,比2023年均价上涨73元/吨[5]。 4. **甲醇市场** - 10月因甲醇产量增加和进口偏高等因素呈现偏弱运行态势。11月受进口减少以及甲醇制烯需求增长预期推动下将偏强运行,西北地区价格预计在18,000 - 20,000元/吨之间[5]。 (三)市值管理 - 公司H股市净率低于一倍,目前暂无股份回购(包括A股和H股)计划,公司会通过多种手段促进投资价值合理反映上市质量,若有其他方案将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6]。 (四)负债情况 1. **母公司负债** - 从合并报表看,公司整体负债率一直在下降,处于净现金上升或净负债下降过程,致力于保持健康稳定的财务结构[7]。 2. **通过子公司分红降负债** - 母公司主要依靠子公司分红收集现金,目前资产负债水平相对正常但负债仍较高,未来将积极研究增加盈利好的控股子公司分红力度,同时协调其他股东,兼顾各方利益和资金需求[8]。 (五)动力煤销售长协情况 - 今年动力煤销售长协比例保持在80%,执行率年度不低于90%,尽管季度和月度之间执行率可能波动,但总体按要求执行,截至目前未出现电厂拒绝拉运长协煤炭现象,下游拉运较积极,长协在港口价格波动时稳定作用明显,预计2025年定价机制及签约履约要求不会有太大变化[9]。 (六)液态阳光项目 - 液态阳光项目总投资约50多亿元,位于鄂尔多斯乌审旗地区,是园区式项目,包括62.5万千瓦风光发电,通过离网制氢与二氧化碳耦合生产绿色甲醇,目标是解决高排放行业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问题,有科研示范意义[10]。 (七)尿素销量相关 1. **10月销量下降原因** - 10月尿素销量下降至7.3万吨,主要受国储调拨货物影响,调拨了约5.5万吨左右[11]。 2. **11 - 12月销量预期** - 8 - 9月尿素装置大修后已恢复正常运转,预计11 - 12月销量将恢复正常,但不确定是否有国储备货要求,影响有限[11]。 (八)甲醇占烯烃生产成本 - 从甲醇到烯烃生产过程中,甲醇成本占比大致在60%左右,会根据每期价格情况波动[12]。 三、其他重要内容 1. 公司完成了86亿元的煤矿装备产值,同比增长3亿元,这一数据体现了公司在煤矿装备方面的业务成果[3]。 2. 今年前10个月,公司聚乙烯销售均价约7,900元/吨,其中乙烯8,200元/吨左右、丙烯7,500元/吨左右,比2023年均价上涨73元/吨,反映了聚烯烃产品价格的变化情况[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