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经济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科创驱动上市公司稳中向好
经济日报· 2025-11-13 05:58
总体业绩表现 - A股上市公司2025年三季报显示,沪深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实现同比、环比双增长 [1] - 半导体、消费电子、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表现突出,消费行业景气度回升 [1] 电子行业 - 电子行业整体步入上行通道,深市电子行业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59万亿元,同比增长15.03%,净利润791.22亿元,同比增长32.12% [3] - 第三季度电子行业净利润336.11亿元,环比增长33.76%,连续3个季度增长 [3] - AI驱动半导体产业,芯片设计、半导体设备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82%、25% [2] - 高技术制造服务业研发投入2296亿元,同比增长9%,驱动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0%、19% [2] - 寒武纪前三季度营收46.07亿元,同比增长2386.38%,归母净利润16.05亿元 [2] - 海光信息前三季度营收94.9亿元,同比增长54.65%,归母净利润19.61亿元,同比增长28.56% [2] - 消费电子龙头立讯精密前三季度净利润115.18亿元,同比增长27% [3] - 半导体设备公司北方华创前三季度净利润51.3亿元,同比增长15% [3] - A股电子行业三季度总营收约8984.9亿元,同比增长15%,归母净利润531.4亿元,同比增长46% [4] - 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上涨6.5% [3] 新能源领域 - 深市新能源领域公司前三季度合计收入1.06万亿元,同比增长10.56%,归母净利润787.05亿元,同比增长31.87% [5] - 电池、光伏设备、风电设备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0.60%、16.89%、82.56% [5] - 第三季度电池、光伏设备、风电设备净利润环比分别增长5.36%、10.35%、5.87% [5] - 宁德时代前三季度总营收2830.72亿元,同比增长9.28%,归母净利润490.34亿元,同比增长36.20% [5] - 先导智能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04.39亿元,同比增长14.56%,归母净利润11.86亿元,同比增长94.97% [6] - 华友钴业净利润同比增长40%,璞泰来净利润同比增长37% [6] - 光伏企业通威股份第三季度同比、环比均大幅减亏,弘元绿能、大全能源第三季度扭亏为盈 [6] - 电池片组件公司隆基绿能、爱旭股份前三季度同比均大幅减亏 [6] 消费行业 - 深市家用电器行业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17%,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9.14% [8] - TCL智家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43.46亿元,同比增长2.87%,归母净利润9.77亿元,同比增长18.45% [8] - TCL智家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3.39亿元,同比增长27.51%,连续17个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正增长 [8] - 科沃斯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31% [9] - 海尔智家净利润同比增长15% [9] - 沪市5家乘用车企业第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均环比增长超10% [9] - 九号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84% [9]
应用破局 场景潜力怎么挖
经济日报· 2025-11-13 05:56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正通过加速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释放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的潜力,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1][3][4] 政策导向与支持 - 国家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综合性重大场景、行业领域集成式场景和高价值小切口场景 [1] - 政策强调深入推动场景开放和公平高效配置,鼓励国有企业主动开放主业领域场景,吸引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 [3] - 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将围绕中央企业深度参与的重点领域,组织企业以场景赋能产业链创新链,并进一步强化高价值场景供给 [4] - 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出推进政策落实需鼓励管理制度创新,完善安全风险管控,探索标准先行的市场准入模式 [9] 行业与企业合作案例 - 安徽海螺集团与华为合作发布全球首个“AI+水泥建材大模型”,该模型已在质量管控、生产优化等5类40余个场景落地 [2] - 在质量管控中,熟料强度预测准确率超85%;在生产环节,窑炉控制参数自动推荐使劳动强度缩减50%,标准煤耗下降1%,一条5000吨生产线年减碳达4500余吨 [2] - 合作双方梳理出覆盖矿山开采到包装发运全流程的15类200余个场景,未来将持续对外开放场景与数据资源,提升行业整体数智化水平 [2] 小切口高价值场景创新 - 游戏《黑神话:悟空》是工业级实景三维重建技术深度赋能的典型代表,其引入空间计算技术及一整套工业级工具和软件系统,极大提高游戏画面真实性和沉浸感 [5][6] - 该游戏通过空地模型实景融合技术、空间计算技术和动作捕捉技术,逼真还原了中国风建筑和人物形象 [6] - 小切口高价值场景创新面向具体问题,通过将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率先应用于具体点,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产生大规模外溢效应 [7] 综合性重大场景与未来展望 - 安徽合肥骆岗公园的全空间无人体系成果展展示了未来城市影像,包括无人船舶、智能飞行摩托和无人机城市交管等应用 [8] - 安徽省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加速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推动整座城市变身“超级应用场” [8] - 全空间无人体系、现代农业、海洋开发等综合性重大场景强调跨领域跨区域协作和全链条开放,需要政府搭台为市场提供参与试验的机会 [8] - 场景创新是多主体协同过程,需要行业企业开放需求、科技企业提供方案、投资机构提供资本、政府搭建平台和完善机制 [8]
煤炭与新能源不是单选题
经济日报· 2025-11-13 05:56
政策核心观点 - 国家能源局发布指导意见,明确依托煤炭矿区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推动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促进煤炭行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1] - 煤炭与新能源并非替代关系,融合发展是在“稳供给”与“促低碳”之间找到的最佳平衡点,煤炭在较长时期内仍是能源安全的“压舱石” [1] 融合发展驱动因素:天时地利人和 - 从“天时”看,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和新能源稳定性问题决定了煤炭在较长时期内仍需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1] - 从“地利”看,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往往风光资源充裕,矿区沉陷区、废弃土地为新能源项目提供广阔空间且不占用耕地,已有基础设施可降低建设成本 [2] - 从“人和”看,传统煤炭企业面临成本上升、利润收窄压力,发展新能源可帮助企业降低用电成本并实现从“卖煤炭”向“卖能源”“卖服务”转型 [2] 融合发展具体路径:生产融合 - 有效盘活矿区土地资源,加快推进光伏电站建设,具备条件地区可规划建设大型光伏基地,创新“光伏+”多元业态发展模式 [3] - 风力资源充沛矿区可有序推进集中式、分散式风电开发,结合煤矿地质特点推动地热能规模化利用和分布式太阳能供热供暖 [3] - 加大矿井乏风余热利用、煤矿瓦斯氧化供热等应用力度,探索矿区可再生能源制冷技术创新应用,治理井下高温热害 [3] 融合发展具体路径:消费与产业链融合 - 加快煤炭生产重点环节电气化改造,推进矿区运输设备新能源替代,建设充换电站、加氢站及“光储充放”多功能综合一体站 [3] - 矿区可通过建设智能微电网,参与绿证绿电交易,提高绿色电力使用比例,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和碳排放强度 [3] - 煤炭企业可加大清洁高效火电、新能源等产业投资,向综合能源生产服务商转型,开发碳基特种燃料等创新型产品提升煤炭附加值 [4] 发展前景与借鉴 - 借鉴德国鲁尔区从传统重工业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成功经验,显示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前景光明 [4] - 预计到“十五五”时期末,煤炭矿区光伏风电产业发展模式将基本成熟,电能替代和新能源渗透率大幅提高,一批清洁低碳矿区基本成型 [4]
面对极端气候须优化种植结构
经济日报· 2025-11-12 17:45
粮食生产现状与成就 - 在极端气候事件多发背景下粮食产量总体保持相对稳定并实现稳产丰收预期目标 [1] - 种植结构持续优化与农业技术有力创新是保障粮食生产稳定的关键双轮驱动 [1] - 2025年华北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现玉米亩产500至600公斤同时额外增收大豆100至130公斤 [1] - 西北旱作区推广节水抗旱型小麦品种并配套滴灌技术实现亩均节水30至50立方米且小麦亩产稳定在400至500公斤 [1] 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 -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及部分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积极性不高问题突出 [1] - 关键环节技术创新遭遇瓶颈且技术推广落地难 [1] - 极端干旱暴雨高温及病虫害等气候与自然灾害频发为农业生产带来不确定性 [1] 政策支持体系完善 - 国家在秋粮收获关键期及时印发《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保秋粮丰收工作方案》并紧急下达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 [2] - 未来可探索与种植面积实际产量等挂钩的差异化补贴方式 [2] - 推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2] 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 - 加大育种创新利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 [3] - 因地制宜集成区域化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如东北梨树模式华北曲周绿色吨半粮模式 [3] - 初步构建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站科技小院等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 - 需理顺科学家企业推广人员与农民之间的协作关系推动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技术推广共同体 [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 加快培育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适度规模经营 [3] - 苏州开弦弓村通过村集体统一经营农田350亩实现水稻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且亩均利润超千元 [3] - 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3] 未来发展方向 - 推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形成绿色低碳高产高效的技术集成与区域落地新模式 [4] - 亟须构建更加完善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的韧性抗风险能力与可持续性 [4]
金融精准滴灌绿色发展,保障美丽中国建设
经济日报· 2025-11-12 15:05
绿色贷款增长 - 2025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43.51万亿元 比年初增长17.5% 前三季度增加6.47万亿元 [3] - 2021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 显示近年快速增长趋势 [3] - 建设银行截至7月末绿色贷款余额超5.74万亿元 占各项贷款比重超20% [2] 政策支持与体系完善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明确银行要优化信贷供给 [2] - 中国人民银行强化绿色金融政策引领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供给 [2] - 202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 统一各类金融产品界定标准 [8] 金融机构角色与产品创新 - 大型商业银行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绿色转型主力军作用 建设银行围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提供支持 [2] - 中小银行侧重区域产业链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机构探索森林碳汇价值质押贷款以盘活农村生态资源 [2] - 碳质押融资业务将企业拥有的碳排放配额作为质押物申请贷款 是一种先进的绿色金融创新模式 [4] - 目前已有10余家券商的自营业务获批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可扮演经纪人角色并开发金融衍生产品 [6] 转型金融发展 - 转型金融为核心高碳行业如钢铁、水泥、石化等提供资金支持 防止高碳资产过早成为搁浅资产 [7] - 银行机构探索排污权等环境权益为传统行业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并发放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和碳足迹挂钩贷款 [8] - 首批钢铁、煤电、建材、农业4个重点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在部分地区试用 推动转型金融标准落地 [8] 市场机制与流动性 -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激励相容机制 将央行激励资金与金融机构定向信贷支持挂钩 [3] - 引入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 可通过质押融资、碳基金、碳衍生品等形式增强碳资产金融功能并提高市场流动性 [5] - 专家建议研究创建国家碳配额调节机制 在价格过低时收储、市场过热时投放 以稳定市场价格并打击过度投机 [6]
河北唐山做优特色产业集群
经济日报· 2025-11-12 14:19
产业集群总体发展 - 唐山市纳入省级统计监测的特色产业集群共46个,涵盖高端装备、绿色化工、智能家居等领域 [1] - 今年前三季度46个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7027.7亿元,同比增长5.1% [1] 企业培育体系 - 公司从科技创新、数字化智能化等6个维度累计培育“领跑者”企业86家 [1] - 公司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35家、专精特新企业49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3家 [1] 共享制造模式 - 针对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多、关联性强的特点,公司因地制宜建设共享工厂以促进降本增效 [1] - 公司谋划实施共享智造项目39个,已有29个共享工厂(载体)投入运营 [1] 未来发展方向 - 下一步将以领跑者企业培育为核心,精准招商聚链,深化共享制造 [2] - 公司将提高头部企业配套率,加速产业关联集聚,持续推动产业集群提档升级 [2]
整体经营业绩持续改善 上市公司发展向“新”聚能
经济日报· 2025-11-12 10:57
整体经营业绩 - 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3.46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净利润4.7万亿元,同比增长5.5% [2] - 第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82%和11.45%,环比分别增长2.4%和14.12%,增速较上半年显著提升 [2] - 全市场4183家公司实现盈利,盈利面近八成,1957家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 [2] 行业与板块表现 - 高端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智能终端、医药健康等新质生产力相关板块增速快、景气高 [2] - 存储芯片产业上市公司营收增长16.08%,净利润增长26.44% [5]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市公司营收增速超10%,净利润增速超20% [5] - 影视院线、游戏、交通运输行业营收分别增长9.31%、24.4%、0.25% [8] - 贵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营收增长22.36%,净利润增长55.96% [8] 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 - 全市场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达1.16万亿元,同比增长3.88%,规模连续3年突破万亿元 [4] - 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研发强度分别达到4.54%、11.22%和4.42%,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研发强度达5.21% [4] - 电子行业总市值超越银行业,跃居各行业之首,占比12.42% [4] - 高技术制造服务业研发投入2296亿元,同比增长9%,驱动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0%和19% [6] - 芯片设计、半导体设备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82%和25% [6] 资本市场与公司行为 - 全市场1033家公司公布现金分红预案,现金分红总额达7349亿元,89家公司年内分红金额超10亿元 [9] - 全市场1195家公司共发布1525单回购预案,累计回购金额923亿元 [9] - 截至8月末,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元 [10]
优化种植结构提升科技含量
经济日报· 2025-11-12 09:35
粮食生产现状与成就 - 在极端气候事件多发背景下粮食产量总体保持相对稳定并实现稳产丰收预期目标 [1] - 种植结构持续优化与农业技术有力创新是保障粮食生产稳定的关键双轮驱动 [1] - 2025年华北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现玉米亩产500至600公斤同时额外增收大豆100至130公斤 [1] - 西北旱作区推广节水抗旱型小麦品种并配套滴灌技术实现亩均节水30至50立方米且小麦亩产稳定在400至500公斤 [1] 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 -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且部分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积极性不高 [1] - 关键环节技术创新遭遇瓶颈且技术推广落地难问题突出 [1] - 极端干旱暴雨高温及病虫害等气候与自然灾害频发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1]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及时印发《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保秋粮丰收工作方案》并紧急下达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以应对持续阴雨 [2] - 未来可探索与种植面积实际产量等挂钩的差异化补贴方式并推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2] 农业技术发展 - 加大育种创新利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以挖掘粮食单产提升潜力 [3] - 因地制宜集成区域化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如东北梨树模式华北曲周绿色吨半粮模式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系统解决方案 [3] - 初步构建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站科技小院等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技术大面积落地应用提供经验借鉴 [3] 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 加快培育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适度规模经营 [3] - 苏州开弦弓村通过村集体统一经营农田350亩实现水稻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且亩均利润超千元 [3] - 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以释放农民生产积极性 [3] 未来发展方向 - 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形成绿色低碳高产高效的技术集成与区域落地新模式 [4] - 亟须构建更加完善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的韧性抗风险能力与可持续性 [4]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加快推动场景落地应用
经济日报· 2025-11-12 08:14
场景的内涵与定义 - 场景被定义为用于系统性验证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产业化应用的具体情境,是连接技术和产业、打通研发和市场的桥梁 [3] - 场景具备真实世界性、价值可验证性、示范可复制性、协同集成性、风险可控性五大特征,构成技术可行性的终极"试金石" [4] - 场景概念随2016年前后国内第一批人工智能企业而出现,被视为一种关键的城市创新资源 [3] 场景供给不足的现状与原因 - 有效场景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催生转化的阻碍,许多核心技术攻关成果因缺乏有效应用场景难以进入产业体系 [2] - 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场景应用深度不足、规模化应用尚未形成的问题,制约产业从"技术突破"向"规模落地"跨越 [5] - 场景开放与供给不足存在三方面原因:收益分配机制未厘清、地方保护和企业保护问题较多、场景试验中涉及政策协同和部门协调问题 [6][7] 政策支持与未来方向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 [1][3] - 政策提出以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场景落地,优先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场景、高价值小切口场景和跨区域跨领域综合场景 [8] -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探索建立场景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鼓励国资国企和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场景创新开放 [9] 企业案例与行业影响 - 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企业北京华控智加将其自主研发的基于机器声纹的工业装备"智慧大脑"等技术,视为通过场景解决痛点并实现机遇的典范 [2] - 高科技创业企业在发展初期普遍面临新技术落地难的问题,发现和培育场景成为其"必修课" [2] - 具有真实需求、特色鲜明、综合集成和适时供给等特征的场景,被视为更值得开发和关注的稀缺资源 [9]
跨省跨区电力应急调度机制更完善
经济日报· 2025-11-12 08:14
政策背景与演变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首个国家层面的跨省跨区电力应急调度规范性文件《跨省跨区电力应急调度管理办法》[1] - 2022年批复了国家电网报送的《跨省跨区电力应急调度管理办法(暂行)》,南方监管局同期印发了《南方区域跨省(区)应急调度暂行规则》[1] - 政策体系完善为“优先发电规模计划为基础、电力中长期合同为保障、市场化交易灵活互济、应急调度兜底保供”的有效机制[1] 政策实施成效与必要性 - 应急调度已成功应对多轮次度夏、度冬大负荷考验,单日通过挖掘全网潜力消除各地电力缺口最大超过1300万千瓦[2] - 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深入,原有暂行办法的功能定位、启动条件、价格机制等需在国家层面加强统一制度设计[2] 《管理办法》核心亮点 - 明确电力应急调度保安全、保供应的功能定位,不再纳入促消纳要求,确立了保安全、保供应两种场景[2] - 明确电力应急调度与电力市场的衔接机制,规定电力电量、价格与市场的具体衔接方式,落实“市场调节优先、应急调度兜底”原则[3] - 明确应急调度的详细工作流程和各方权责,规定了启动条件、分级实施流程及各相关方权责[3] 行业影响与专家观点 - 该管理办法有助于加强对应急调度工作的指导,提升电力保供韧性与抗风险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3] 后续推进计划 - 有关部门将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持续跟踪《管理办法》落实情况,做好政策过渡衔接[4] - 将推动各地电力运行主管部门、电网企业分别完善本地区配套政策和经营区内实施细则,明确应急调度电量、电费的分配和分摊办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