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

搜索文档
回报更实、结构更优、创新更强、投资更稳 十大维度解码A股新生态
证券时报· 2025-09-24 02:17
2024年9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联合推出一揽子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改 革举措,为低迷的A股注入强心剂。一年后的今天,上证指数已悄然逼近3900点关口,市场活力持续迸 发。记者梳理出十组核心数据,全方位解析A股一年间发生的系统性、结构性变迁。 上证指数震荡攀升 特征凸显 过去一年间,上证指数震荡攀升,市场逐渐摆脱短期投机思维,向价值投资转变,呈现出市场内在的稳 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一年间,上证指数累计涨幅超33%,最高触及3899.96点,创下10年多以来新 高。从其间表现来看,上证指数在"9·24"快速反弹后,呈现放量攀升格局,尤其是今年4月7日以来,上 证指数单日最大涨跌幅均维持在2%以内。市场结构方面,科技板块活力迸发,北证50指数累计大涨 150%,科创50、创业板指分别大涨111%、93%,市场整体呈现"硬科技领涨、蓝筹托底"的特征。 成交活跃度明显提升 市场交投活跃是行情发展的直观体现,也反映出投资者对A股市场信心的增强。数据显示,"9·24"一揽 子金融政策落地前,A股日均成交额维持在5000亿元左右水平,近期已连续30个交易日突破2万亿元。 ...
券商建言财富管理转型:加大供给、做优投顾、拒绝低质竞争
证券时报· 2025-09-24 02:16
站在"9·24"一揽子金融政策落地一周年的新起点,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下一步如何夯实制度根基、提升专 业能力、构建健康生态,成为证券行业共同的议题。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多家券商财富管理业务分管高管及业务负责人。他们普遍认为,需进一步加 大制度与产品供给,尤其针对投顾业务,要不断完善考核、激励等基础制度。同时,业内人士还呼吁, 共建行业生态,避免低水平价格竞争,将更多资源投入投教、投研及客户服务中。 加大制度供给及产品供给 券商财富管理业务良性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指导。受访券商高管建议,进一步加大制度和产品供 给,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在引导长期投资方面,山西证券副总经理韩丽萍谈到,建议针对长期投资行为,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引 导投资者树立价值投资理念。兴业证券首席财务官许清春建议,进一步优化制度环境,鼓励长期投资和 配置型服务,例如可考虑扩大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探索投顾服务费抵扣机制。 完善与买方投顾模式相适应的监管框架和评价体系,是行业共识。许清春认为,如此一来可推动行业 从"卖产品"向"管账户"转型,实现与投资者利益对齐。他还表示,持续丰富以投资者持有体验为核心的 评价维度,推动建立跨机构的统一度量标准, ...
全国2300多个县市 新建商品房实施“交房即交证”
证券时报· 2025-09-24 02:15
自然资源部表示,今年以来,多部门协调联动,采取了三方面措施。一是建立部际沟通协调机制。自然 资源部联合相关部门构建部际沟通协调机制,开展常态化沟通会商,共同研究解决涉及跨部门的重大问 题,高效协同推进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工作。二是研究提出政策举措。坚持群众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 么,政策举措就解决什么。针对群众已购买国有土地上的住房,因前端环节历史遗留问题导致无法办理 登记的难题,自然资源部与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法律和司法政策, 分类施策,提出了化解存量问题、防止新增问题的政策举措。三是指导地方积极化解问题。采取实地调 研、视频培训、定期调度等方式,督促指导地方用好用足政策举措,积极稳妥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为群 众办好证。各地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普遍建立了跨部门化解协调机制,结合当地实际研究细化政 策,采取划片包点、定期调度等举措,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大力推动问题化解为群众办证。 自然资源部表示,下一步,将与相关部门齐心协力,深化协调联动,强化政策指导,抓好统筹调度,推 动政策举措落地见效,努力让历史遗留问题成为历史,让"小红本"托起更多群众的"安居梦"。 全国累计已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房屋 ...
投资者需求“迭代” 券商财富管理多维破局寻增长
证券时报· 2025-09-24 02:15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证券时报记者 谭楚丹 孙翔峰 2024年"9·24"一揽子金融政策落地以来,A股市场回暖,日均成交额明显增长,且已站稳2万亿元关口。 ETF投资崛起与配置觉醒 多位券商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过去一年,伴随A股吸引力上升,投资者的投资习惯、配置需求、投资偏好发 生显著变化。 "投资者对权益资产的配置热情显著增强"是多名受访人士观察到的明显变化。中泰证券首席财富官胡增永谈到, 当前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呈现"指数化""机构化""配置化"三条较为清晰的主线,"指数化"带来低成本的β(贝 塔)收益,"机构化"解决了产品选择与风险控制,"配置化"则实现收益增强与风险对冲,协同推动个人投资者 从"追涨杀跌"的1.0时代,迈入"资产配置"的2.0时代。 其中,ETF成为备受追捧的投资工具。"个人投资者对ETF等工具的认可度大幅提高,特别是宽基指数和行业主题 ETF。"兴业证券首席财务官许清春表示,这一变化主要源于投资者对指数产品分散风险、运作透明、成本低廉等 特点的认同。从数据上看,同一时期兴业证券非货ETF的参与客户数量提升了11倍。 多名受访券商 ...
减少无效投资 “放水养鱼”激活市场活力——专访深圳市前副市长唐杰
证券时报· 2025-09-24 02:15
"'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如此总结。 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基础研 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70%,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 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能力不断 提升,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培育成长;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不断增强,深圳—香港—广州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 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但在创新生态建设中,企业和政府仍面临激励不足、定位模糊等问题。而以高校为代表的科研单位,则 面临着成果转化效率低下和利益分配机制不畅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十五五"我国完善和提 升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近日,就创新生态建设,政府、高校和企业在其中的 定位和作用,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深圳市前副市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唐杰。 地方政府制定产业政策 要因地制宜 证券时报记者:根据世界 ...
烽火通信拟斥资不超1.5亿元回购注销股份
证券时报· 2025-09-24 02:15
回购计划详情 - 公司计划以7500万元至1.5亿元自有或自筹资金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回购股份 [2] - 预计回购185.05万股至370.1万股 占总股本比例0.146%至0.291% [2] - 设定回购价格上限40.53元/股 不超过董事会决议前30日交易均价的150% [2] 资金与财务影响 - 按最高回购金额1.5亿元测算 占公司总资产0.35% 占净资产1.07% 占货币资金4.16% [3] - 回购资金不会对经营、财务、研发、偿债能力及发展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3] - 回购完成后不会影响上市地位、股权分布及控制权稳定性 [3] 实施安排与目的 - 回购股份将全部注销并减少注册资本 [2] - 回购期限为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6个月内 [2] - 回购目的系基于对公司发展信心与股票价值判断 旨在维护投资者利益与增强市场信心 [2]
物流无人车商业化提速 多方合力破解运输降本“最后一公里”
证券时报· 2025-09-24 02:13
末端配送成本占到物流总成本超30%,且随着人力成本持续上升,无人配送需求日益迫切。据了解,在 政策、市场、成本三方面加持下,无人车在医药、重物配送、快递等领域纷纷落地,商业化取得显著成 果。这背后,出现了不少上市公司的身影。 行业按下加速键 日前举行的2025全球智慧物流峰会无人车论坛上透露了一组数据:截至2025年9月,中国3600个区县 中,超1900个已支持无人车上路,占比过半,政策支持范围仍在持续扩大。 市场需求爆发成为行业发展的"助推器"。无人车论坛上,中盈医药集团董事长庄怀凯深有体会:"在医 药流通中,配送对药品质量至关重要,但传统隔日、次日达的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下需求。尤其是加急 药品,客户对时效的要求越来越高。" 数据显示,末端配送成本占物流总成本比例超过30%,且人力成本持续上升,而即时零售市场规模的扩 大,进一步加剧了运力缺口。润泽汇数字科技控股集团董事长毛中吾跨界进入物流行业后,也发现了重 物配送的痛点:"全国有70万个水站,销售一桶水的物流成本很高,同时水店从业者年龄偏大,送水体 力消耗大,这些都需要技术来解决。" 成本下降则为行业商业化扫清了障碍,目前无人车已进入价格快速下降通道。 ...
交投低迷 年内20家港股公司私有化退市
证券时报· 2025-09-24 02:12
在这一低成交背景下,虽然近一年长虹佳华股价累计涨幅已超过100%,但想要将获利落袋为安并不容 易。四川长虹的下属全资子公司安健控股作为长虹佳华的重要股东就表示,"长虹佳华股价长期低于净 资产,难以利用港股平台进行资本运作,上市公司平台优势难以体现,公司也无法通过港股上市地位实 现持股的理想退出;为维持长虹佳华上市地位,受限于公众持股量等规定,目前安健控股所持可转换优 先股转换为普通股在操作上受到限制。" 在交投低迷之下,不少港股公司都选择了私有化退市之路。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已有20家 港股公司以私有化的方式退市。最新一家完成私有化退市的是晋安实业,其在今年9月19日实现私有化 退市。 选择私有化退市的港股公司,其原因几乎都离不开股票交投低迷、丧失应有的融资能力以及继续维持上 市地位和合规需要付出更多成本。 此前一家从港股退市的公司负责人就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港股市场作为一个极为市场化的市场,往往 只有头部公司才能获得资金青睐,无论是二级市场还是融资都是如此。虽然港股有闪电配售等极为便利 的融资制度,但一旦丧失资金青睐,任何便利的制度都不起作用,我们上市十多年一直没有融到资,未 来也看不到希望,只能 ...
烽火通信拟斥资不超1.5亿元 回购注销股份
证券时报· 2025-09-24 02:11
股份回购计划 - 公司计划以7500万元至1.5亿元自有或自筹资金回购股份 回购价格上限为40.53元/股 [1] - 预计回购185.05万股至370.1万股 占总股本比例0.146%至0.291% [1] - 回购期限为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6个月内 全部股份将注销并减少注册资本 [1] 回购资金财务影响 - 按最高回购金额1.5亿元测算 占总资产比例0.35% 占净资产比例1.07% 占货币资金比例4.16% [2] - 回购资金不会对日常经营、财务、研发及债务履行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2] - 回购实施后不会影响公司上市地位和控制权变化 [2] 回购动机 - 基于对公司未来稳定发展的信心和股票价值的合理判断 [1] - 为维护投资者利益并增强市场对公司价值的认可 [1]
社保险资持仓市值创新高 耐心资本成A股“压舱石”
证券时报· 2025-09-24 02:11
证券时报记者 陈见南 去年9月24日一揽子金融政策出台以后,以国家队、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为代表的耐心资本持续加码入市,持仓 市值攀升至历史高位。 这不仅为市场注入稳定增量资金,更通过长期投资逻辑平抑短期波动,成为A股百万亿元市值生态背后的核心"压 舱石"。 耐心资本持仓创新高 与耐心资本积极入市形成呼应的是,个人投资者开户数在"9·24"以来也迎来大幅增长,成为市场活力的重要来源。 上海证券交易所数据显示,2024年10月单月A股投资者账户新开户数达684.68万户,环比增加274.67%,创2015年6 月以来的新高。今年以来,A股新开户数经历了较为明显的起伏,2025年3月开户数大幅增长,达到306.55万户, 创出年内新高,也创出"9·24"以来的单月次高。8月市场行情爆发,开户数进一步增长到265.03万户。 与2024年10月单月684万户的开户规模相比,今年8月A股新开户数仅约为其38%左右。这表明当前个人投资者入市 节奏仍相对温和,散户入场行为仍处于理性区间。从整体来看,"9·24"以来A股新增开户数达2879万户,较此前11 个月累计开户数大增超80%。 两融持续扩容 融资融券作为反映市场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