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汽车报网
icon
搜索文档
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转型下半场的挑战与应对——专访中国汽研智能网联首席专家朱西产教授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30 10:14
智能网联汽车评测技术挑战 - 当前智驾评测技术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人工智能模型的黑箱特性和边缘场景的安全长尾问题[1] - AI模型工作机理不透明 只能通过测试了解性能 汽车驾驶是复杂动态过程 传统基于有限典型工况的测试方法难以应对[1] - 边缘场景如奇形怪状的车 不常见的公路动物 道路维修等出现概率低 但可能导致智能驾驶系统失效 带来严重安全隐患[1] 评测技术创新方向 - 需要构建场景库 融合整车道路测试 实验室测试和仿真测试 通过"道路测试+试验场测试+仿真测试"三支柱有机结合提高测试效率和准确性[2] - 加快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特别是针对人工智能产品的安全标准和测试评价方法[2] - 智驾产品发展速度超过标准制定进度 许多新技术新功能缺乏相应标准和测试方法[2] 评测标准改进方向 - 加快制定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 - 创新测试评价方法 特别是针对边缘场景的测试[2] - 建立完善测试场景库 提高测试覆盖度和准确性[2] - 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技术进步[2] 成功案例与行业启示 - 提出iVISTA智能汽车指数测评体系 从智能安全 智能驾驶 智能泊车和智能座舱四个维度进行全方位测试评价[3] - 开发道路交通标准目标物 有效支撑智能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试验场测试评价[3] - 创新测试评价方法能推动智驾技术持续进步[3] 评测技术对研发的影响 - 评测技术是智能驾驶功能研发和应用的重要环节 正确测试方法可保真研发不走弯路 提高产品安全性和用户体验[4] - 评测技术可帮助企业发现问题 提出改进建议 推动产品优化升级[4] - 评测技术与研发之间的协同关系非常重要[4] 评测过程需关注因素 - 需要关注安全 伦理和用户体验等方面[6] - 安全是智能汽车首要条件 用户体验是高频次使用功能的关键 伦理问题涉及交通道德和秩序[6] - 合格智能汽车必须在安全 体验和伦理三方面都经得起考验[6]
旧题有无新解 ——上半年车圈人事调整盘点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30 09:24
汽车行业高管换防潮 - 2024年上半年汽车行业高管人事变动频率显著高于往年,涉及央国企、民营车企、造车新势力、合资及外资品牌等全类型企业 [3] - 人事调整主要驱动因素包括产业转型压力(电动化/智能化)、市场竞争加剧、组织架构优化需求及战略方向调整 [3][12][17] - 中国一汽5月整车销量26.13万辆(同比+7.5%),自主新能源车销量2.32万辆(同比+69.8%),但合资板块一汽大众1-5月销量59万辆(同比-4.8%)[5] 央企改革与战略调整 - 中国一汽领导班子调整:梁贵友任董事/党委副书记,高璞任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强化电动化转型 [3][5] - 东风集团商用车业务重组:成立商用车事业部,张小帆40天内完成三级跳升任东风股份董事长,2025Q1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同比+289% [5][6] - 长安汽车品牌架构调整:明确长安/深蓝/阿维塔三大品牌,2024年总销量268万辆(引力系列贡献121万辆),2025年目标300万辆 [7] 地方国企深度改革 - 广汽集团实施3年"番禺行动"改革:閤先庆接任广汽传祺/埃安董事长,成立华望汽车(华为GH项目实体)[8][9] - 上汽集团63位中高层调整:组建"大乘用车板块",俞经民任乘用车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加速尚界品牌落地 [9][10] - 北汽集团战略转向:北汽蓝谷更名"北汽极狐",重点发展享界品牌(华为合作),砍纯电车型转攻增程式 [10][11] 智能化战略加速 - 奇瑞汽车整合雄狮科技/大卓智能成立"奇瑞智能化中心",体系化推进智能驾驶研发 [12] - 理想汽车组织变革:马东辉全面接管整车业务(含出海),李想专注AI技术研发 [13] - 小鹏/理想等新势力明确将人工智能作为未来核心战略方向 [13] 民营车企资源整合 - 吉利汽车高管重组:安聪慧任控股集团CEO,淦家阅任汽车集团CEO,实施轮值总裁制度 [14] - 品牌整合:极氪收购领克,吉利计划回购极氪股份,形成"一个吉利"协同体系 [14] 跨国车企中国区调整 - 大众中国换帅:齐泽凯接替孟侠任中国CEO,2024年在华销量292.8万辆(同比-10%)[15] - 宝马中国管理层变更:财务背景的宝思齐接任华晨宝马总裁,强化成本管控 [16] - 日产中国人事产品双调整:泉信吉升任总经理,新能源轿车N7上市50天订单破2万辆 [16][17]
燃油车回暖背后 合资分化 自主走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30 09:24
燃油车市场回暖 - 5月传统燃料乘用车国内销量85.4万辆,环比增长2.2%,同比下滑1%,降幅收窄[3] - 5月乘用车国内销量188.4万辆,环比增长5.2%,同比增长12.3%,零售193.2万辆,同比增长13.3%[4] - 燃油车促销力度稳定在22.5%,较上月增加0.3个百分点,已连续10个月稳定在22%左右[5][6] 合资车企表现 - 5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47万辆,同比下降5%,环比增长7%[8] - 德系品牌零售份额15.3%,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日系品牌12.6%,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美系品牌5.2%,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8] - 一汽-大众5月销售11.0万辆,环比增长12.49%,同比增长6.44%;上汽大众销售8.87万辆,环比增长7.51%[8] - 广汽本田销售1.34万辆,同比下滑58%;东风本田销售2.42万辆,同比下降26.72%[8] 自主品牌崛起 - 5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162.2万辆,环比增长3.3%,同比增长22.6%,占乘用车总销量69%[10] - 自主品牌新能源渗透率74.6%,合资品牌仅6.4%[10] - 比亚迪新能源5月销量37.69万辆,同比增长14.1%;吉利新能源销量13.80万辆,同比增长135.2%[10] - 吉利"中国星"系列5月销量超8.6万辆,星越L以1.70万辆拿下国产燃油SUV销冠[12] 油电并举战略 - 奥迪撤回2033年全面电动化目标,不再设定明确终止时间表[13] - 沃尔沃将目标调整为"90%-100%销量为电动或插电混动"[13] - 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130.7万辆,同比增长36.9%,占新车总销量44%[16] - 预计2027-2028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将达70%-80%[16] 混动车型增长 - 5月插混车型销量30万辆,同比增长32%;增程式汽车销量12万辆,同比增长52%[17] - 纯电动汽车销量61万辆,同比增长24%,增速低于插混和增程式[17]
第三批以旧换新资金7月下达;反不正当竞争法拟就侵害数据权益作出规定;美国简化自动驾驶监管审批流程 | 6月车事月报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30 09:16
政策法规 - 第三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将于7月下达,全年有序实施,分领域制定月度、周度使用计划 [2] - 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对设备更新的支持力度为2000亿元,第一批1730亿元已安排到16个领域7500个项目,第二批资金正在审核筛选 [2] - 中欧就电动汽车反补贴案等贸易救济案件进行磋商,双方同意推动中欧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4] -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二审稿拟对侵害数据权益、恶意交易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作出规定,完善监管措施 [5] - 商务部加强新能源在用车检测平台推广应用,扩大新能源二手车交易,加快县乡地区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 [7] 行业要闻 - 五部门组织开展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选取典型县域城市举行专场活动,推动优质资源向乡村倾斜 [10][11] - 车企集体承诺供应商付款周期不超过60天,以加速产业链资金周转效率,保障供应链稳定 [13] - 各部门加大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工作,重点抽查动力电池、充电桩等产品,开展CCC认证试点工作 [15] 国际新闻 - 美国法院叫停特朗普政府扣留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资金的政令 [18] - 欧盟警告可能加快推进对美国的关税报复,回应美国将钢铝关税上调至50%的威胁 [19] - 美国简化自动驾驶汽车监管审批流程,缩短豁免申请时间周期至数月 [21] 企业新闻 - 东风、长安中止重组,但各自持续推进自主乘用车事业发展 [24][25] - 小米发布首款SUV汽车小米YU7,售价25.35万元起,CLTC续航里程达835公里 [26][27] - 哪吒汽车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新势力造车探索充满风险 [28][29] - 大众集团发布首款全自动驾驶汽车ID. Buzz AD,计划2026年在欧美大规模部署 [30][31] - 小鹏汇天任命杜超为首席财务官,大众、通用、华晨宝马等车企高管变动 [33][34]
新合资时代,中国人掌舵?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30 09:09
跨国车企研发权力转移 - 广汽丰田构建"中国ONE R&D"研发体系,将中国专属车型开发决策权从日本转移至中国本土团队,并首次设立"中国首席工程师"职位 [2] - 日产汽车宣布未来3年将投资100亿元扩建中国技术中心,授权本地团队主导车型开发 [2] - 宝马集团计划在2026年量产的新一代车型中融入中国研发团队对用户习惯的研究成果 [2] 中国市场与技术优势 - 中国市场特有的需求和技术积累成为中方取得主导权的关键因素,丰田汽车公司社长佐藤恒治指出要运用中国人的智慧和方法满足中国需求 [2] - 中国电动化技术更新迭代速度远超全球,合资车企需依靠中国团队力量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2] - 中国消费者对智能网联功能的高期待推动跨国车企调整决策模式,宝马实施"技术生态中国化重构"战略 [3] 本土化研发与快速响应 - 日产投资100亿元扩建技术中心计划容纳4000名员工,将研发资源"扎根中国" [4] - 合资车企高管表示外方逐渐认识到只有将核心能力本地化才能应对中国市场的"快鱼吃慢鱼"竞争 [4] - 中国研发团队主导开发的车型研发周期缩短30% [6] 跨国协调与挑战 - 大众集团曾计划在中国推广欧洲开发的MEB电动平台,最终因中国消费者需求调整战略与本土企业合作 [5] -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指出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如何平衡全球标准与区域特色是最大挑战 [5] - 广汽丰田设立中国首席工程师后日本总部研发团队需让渡部分决策权,考验双方文化包容性 [6] 行业格局变化 - 奥迪与上汽联合开发"智能数字平台",奇瑞捷豹路虎基于中国纯电平台推出新车型,显示自主技术反哺合资品牌趋势 [8] - 韩系车因未能适应中国市场需求,市场份额从2016年的7.2%骤降至2024年的1.8% [8] - 长安马自达通过重组研发团队、整合本土新能源技术,2024年新能源车型销量同比增长140% [8] 全球研发体系变革 - 宝马计划将中国研发成果反哺全球市场,中国创新经验可能成为跨国车企的"标准答案" [8][9] - 未来跨国车企全球总部可能设立"中国技术观察站"以了解中国市场技术动态和消费者需求 [9] - 本土化已从"生产制造"升级为"创新决策",中国汽车产业在技术研发、市场洞察和创新能力方面不断提升 [9]
汽车经销商如何提升盈利?泰安会议给出答案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30 09:09
行业政策调整 - 某国有大型银行叫停购车分期贷款"高息高返"模式 不再受理相关进件 此前多地银行业协会已发布自律公约严禁诱导性金融行为 [1] - 政策调整导致以金融业务为重要盈利来源的汽车经销商面临盈利压力 [1] 经销商经营困境 - 当前市场环境下 汽车经销商普遍面临盈利下滑 员工流失 库存高企等问题 五洲集团形容为"泰山压顶" [3] - 混乱的营销节奏是亏损主因之一 上半月缺乏紧迫感 中旬才调整政策导致返利依赖 [3] - 忽视三季度业绩 过度押注四季度可能引发全年崩盘 需将旺季当淡季经营 [3] 盈利提升策略 - 2025版18项汽车经销商销售盈利标准发布 强调月度任务前置 避免月底冲量 [1][3] - 管理层需聚焦战略决策 选任人才 锻炼团队 及时兑现承诺 保持进攻性战略 [3] - 具体措施包括每月28日制定计划 1号启动 3天内完成基盘客户清洗 总经理需统筹线索收集 [3] 营销创新方法 - 门店可开展免费抽汽油 抽黄金等主题活动 强化客户记忆点 [4] - 建立低意向客户微信群 通过红包互动弥补销售跟进不足的缺陷 [4] 团队管理四阶段模型 - 导入阶段:全面调研现状 明确目标 以重奖励机制引导行为 [6] - 考核阶段:公示处罚标准 建立规矩 严禁未公示处罚行为 [6] - 成熟阶段:降低检查频次 推行月度系统性点检 防止政策迭代失控 [6] - 升级阶段:设立创新奖励机制 鼓励业务优化提案 [7] 行业竞争焦点 - 经销商高层竞争商业认知 中层竞争管理颗粒度 团队竞争韧性与创新 [3]
特斯拉、哈啰都在搞!Robotaxi突然爆火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30 09:09
新老玩家齐入局,Robotaxi赛道掀全球扩张潮 - 特斯拉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正式推出Robotaxi服务,首批约10辆基于Model Y改造的车辆投入使用,计划几个月内将车队规模扩展到1000辆 [2] - 大众汽车计划2026年推出自动驾驶汽车ID.Buzz AD,汉诺威大众工厂将生产至少1万辆该车型,优步将成为首批买家之一 [2] - 哈啰宣布进军Robotaxi赛道,与蚂蚁集团、宁德时代共同成立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三方首期合计出资超30亿元 [3] - 文远知行与Uber、迪拜道路交通管理局签约,将在迪拜落地商业化Robotaxi服务,预计2026年第一季度实现纯无人商业运营 [3] - 萝卜快跑计划最早于今年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推出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小马智行与迪拜合作推进全无人商业化运营 [4] 巨大市场潜力吸引车企纷纷布局 - 全球Robotaxi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的3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700亿美元,中国将成为最大市场 [6] - 汽车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发展自动驾驶成为车企争夺未来市场的重要战略方向 [7] - 小马智行第七代车规级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BOM成本较前代下降70%,成本降低将推动Robotaxi成为车企新的盈利增长点 [7] - 中国国家和地方政策积极支持自动驾驶产业发展,已有10余座城市推进自动驾驶地方性立法 [7] 技术成熟与商业化挑战并存 - 车企在Robotaxi领域主要采取独立研发或与科创企业合作两种路径,自动驾驶将推动汽车从私人消费品向共享出行工具转变 [9] - Robotaxi的商业模式与法律框架存在空白,如车辆共享模式下的事故责任划分问题 [9] - 规模化运营面临挑战,需通过大规模投放分摊系统成本,自动驾驶与人工驾驶混合派单的可行性需政策与运营机制支持 [9] - 无人驾驶出租车制造与运营状况正在改善,但盈利时间表尚不明确,拥堵城市可能限制运营规模或增加综合运营成本 [10]
车网互动赋能迎峰度夏保供电,龙华区完成深圳首例车网互动直送城中村居民用电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9 12:03
虚拟电厂与车网互动技术应用 - 深圳首次通过"车网互动"形式实现新能源汽车反向放电调节城中村居民用电负荷,完成放电结算的商业实践 [1] - 沙元埔村作为试点,利用6台"V2G"充电桩在2小时内累计放电144kWh,通过10kV及以下线路反送电网实现"应急调峰" [2] - 放电使该村2公变、3公变台区最高用电负荷分别降低13.4%和6.8% [2] - 参与放电的车主作为"能源供应商"每人获得84元放电收益 [2] 城中村电力基础设施改造 - 沙元埔村原有电力设施存在结构性隐患和水浸风险,3台变压器负载率常年超过85% [1] - 龙华区累计投入5.18亿元用于城中村供用电整治,沙元埔村完成改造后电力增容71.4% [1] - 改造后平均负荷供应能力从35.0W/㎡提升至57.4W/㎡ [1] - 新建2座预制式配电房、4台变压器和6台"V2G"充电桩,配电房采用复合式多功能设计 [1] 龙华区电力发展现状 - 2025年6月中旬用电负荷达279.6万kW,接近2024年最高水平 [2] - 截至2025年5月底累计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5.2万个,包括125座超充示范站和22座V2G示范站 [3] - 通过"充储放一张网"接入虚拟电网管理平台总容量61.2万kVA,可调负荷15万kW(相当于10.2万户家庭用电负荷) [3] 政策支持与未来发展 - 深圳市2025年3月获批国家发改委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全国首批试点城市 [3] - 龙华区"深港车网互动试点项目"获批试点项目 [3] - 未来将统筹"光储充"等柔性负荷资源,打造更多"车-能-路-云"商业应用场景 [3]
中国汽研华东总部基地正式启用 苏州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服务平台成立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8 11:15
中国汽研华东总部基地成立 - 中国汽研在苏州设立华东总部基地 标志着公司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2] - 基地将整合集团优势资源 打造检验检测认证一体化服务能力 成为服务华东乃至全国汽车产业的战略支点 [2] - 活动获得苏州市政府及江苏省工信厅支持 多位政府高层出席仪式 [2][3] 苏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 - 苏州是江苏省首个省级车联网先导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拥有智能网联相关企业超千家 产业规模超600亿元 [3] - 苏州已获批国家智能网联汽车 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等多个国家级试点 构建了以智能汽车为核心的产业链生态 [3] - 苏州市政府将新能源汽车列为10个重点产业集群之一 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引擎 [3] 新能源汽车公共服务平台 - 平台覆盖从材料到整车的全链条测试需求 具备近800项研发测试能力 [4] - 平台功能包括促进业务合作 关键技术共研 大数据公共服务 一站式服务等 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多维协同 [4] - 苏州市政府同步发布20条产业政策 涵盖产业基地发展 创新能力提升 要素保障等四大方面 [4] 产业合作与未来规划 - 中国汽研与多家共建单位签署合作协议 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 [4] - 江苏省将重点增强技术研发创新能力 提升全产业链水平 推动汽车产业向高端安全方向发展 [3] - 公司未来将深度融入长三角协同创新 助力汽车产业智能化 网联化 电动化转型 [5]
新任CEO上任就审查长期战略计划,“第一把火”能否“烧”出发展新思路?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7 16:40
新任CEO战略调整 - Stellantis新任CEO Antonio Filosa宣布对公司长期战略规划"Dare forward 2030"进行审查,该规划由前CEO唐唯实提出,目标是2030年实现净销售额翻倍并保持两位数营业利润率[2] - 公司2024年在美国和欧洲遭遇重大商业困难,被迫放弃年度目标并导致前CEO离职,新任CEO的战略审查被视为扭转局面的关键举措[2] - 新CEO提出四大优先事项:战略规划审查、优质产品推出、质量管控和执行力提升[3] 电动化战略调整 - 原计划在欧洲实现100%电动化销量、美国50%电动化销量,但近期克莱斯勒和阿尔法·罗密欧放弃2030全电动化目标,电动版Ram1500上市时间从2024年推迟至2027年[3] - Jeep Compass电动版生产因加拿大工厂改造暂停而前景不明[3] - 2025年Q1美国市场电动车型表现疲软:Jeep Wagoneer S销量仅2595辆,道奇Charger Daytona EV销量下滑49%,插混车型Wrangler 4xe和Grand Cherokee 4xe销量分别下降48%和12%[7] 市场表现与挑战 - 2024年全球销量568.5万辆(同比下降4.99%),欧洲销量257.7万辆(同比下降5.01%,市场份额从17.5%降至16.4%),北美销量152.7万辆(同比下降14.31%),营业收入635亿欧元,调整后营业利润率4.2%,市场份额7.8%[7] - 中国市场销量4.6万辆(同比下降29.23%)[7] - 电动车型因软件开发问题延迟上市导致产品线空档期[7] 品牌与成本战略 - 可能对旗下14个品牌进行深度评估,资源向Jeep、标致、雪铁龙等高潜力品牌集中,边缘品牌或面临出售/停产[8] - 此前激进成本削减(裁员/精简平台/剥离资产)短期改善财务但长期抑制市场份额增长,高定价策略影响消费者接受度[8] 未来发展方向 - 需加大电动化研发投入,突破电池技术(能量密度/成本/续航),加快推出覆盖细分市场的电动车型(如小型电动SUV/电动MPV)[9] - 智能化是核心方向,建议与谷歌/英伟达合作开发自动驾驶和车联网系统[9] - 需构建统一企业文化,消除"前FCA/前PSA"标签,建立尊重和开放沟通的文化机制[4] 高管背景与任命 - Antonio Filosa拥有25年汽车行业经验,曾领导Jeep品牌(推动Avenger等畅销车型)和巴西工厂项目,使巴西成为Jeep海外最大市场[6] - 2025年6月23日正式就任CEO,此前担任北美/南美首席运营官兼首席质量官[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