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商业评论

搜索文档
无人驾驶的“东风”,正在“解放”卡车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23 23:00
商用车智能化发展趋势 - 商用车电动化与智能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无人矿卡和无人集卡是典型应用场景 [5][9] - 短期聚焦封闭场景无人驾驶应用,中长期将向长途专线渗透L2+/L3技术以降低运营成本 [10] - 行业预计2026-2027年矿区无人驾驶渗透率从当前1%提升至10%,封闭场景将率先实现商业化突破 [43] 矿区无人驾驶应用 - 内蒙古伊敏煤矿采用100辆光伏供电自动驾驶卡车,操作团队从1200人缩减至24人,人力成本降35%,事故率降至传统模式1/10 [4][17] - 新疆准东煤田等矿区实现L4级无人矿卡24小时运营,通过"均衡碾压"技术提升运输效率25%并降低设备损耗 [12][14] - 踏歌智行服务30+露天矿项目,无人驾驶效率达人工100%-110%,与国家能源集团战略合作推动行业从1到100发展 [19][20] 港口无人集卡突破 - 日照港15台无人集卡商业化运营,搭载5激光雷达+5毫米波雷达+12摄像头,实现全自动作业 [27] - 东风新一代无人集卡在阳逻港投用,北斗高精定位使停车误差<5厘米,单台年省人力成本20万元+能源成本18万元,作业效率提升30% [30][32] - 东风计划3年内将无人集卡模式复制至全国50个港口,推动全球港口智慧化升级 [32] 物流运输技术创新 - 卡尔动力L4级编队货运方案"卡尔领航"可降低风阻,单车年能耗节省数万元,已运营300台车累计2000万公里 [33][34] - 一汽解放实现干线L2+智能驾驶全球首发及口岸L4级无人驾驶国内首发,通过智能节油提升运输效率 [34] - 白犀牛无人配送车覆盖50+城市,合肥进展最快,实现仓库至社区站点长距离自动化运输 [35][36] 技术研发与商业模式 - 卡尔动力开发无驾驶舱"未来运输机器人",载货空间+20%、载重+10%,续航800公里,换电模式支持300-500公里路线 [39][40] - 江淮商用车推出L4级无人矿卡/配送车及L2+牵引车,已投入示范运营 [15] - 行业采用"车-路-云"协同闭环,通过5G+AI调度算法实现厘米级控制,但开放道路仍需突破复杂环境感知等技术瓶颈 [32][45] 行业挑战与应对 - 技术层面需解决极端环境感知、高精地图更新等问题,如货运中突发牛羊群等场景的安全应对 [45] - 政策法规尚不完善,长途自动驾驶的责任认定和保险制度待明确,限制商业化速度 [46] - 社会认知存在安全担忧,企业通过5G/V2X通信、区块链加密等技术提升可靠性 [47]
丰田即将涨价,美国不打价格战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23 05:45
丰田在美涨价策略 - 丰田宣布2025年7月起在美国市场对部分车型提价,丰田品牌平均涨幅270美元,雷克萨斯平均涨幅208美元 [2] - 公司称此次调价为"例行价格审查"结果,否认与25%进口汽车关税直接关联 [3] - 这是两年内第二次大范围调价,2023年北美车型零售价已上调3%-5%以应对物流、原材料及人力成本上涨 [4] 成本压力与外部环境 - 美国新关税政策预计导致丰田2025财年额外成本12.5亿美元,关键零部件如电子控制系统、混动模块仍需从日本和泰国进口 [6][7][8] - 美国通胀虽回落,但汽车行业原材料、能源及物流成本仍高于疫情前水平 [9] - 高利率政策推高消费者贷款购车成本,迫使车企调整定价策略 [10] 车型价格影响与消费者反应 - 基础版RAV4售价将从29250美元涨至近29500美元,叠加税费后总支出增加500-800美元 [12][13][14] - 美国新车平均售价两年内从35000美元升至47000美元,消费者对涨价疲态显现 [21][22] 财务表现与战略应对 - 2025财年Q1净利润预计同比下滑超30%,主因关税、原材料涨价及日元汇兑损失 [16] - 加快美国本土混动车型投产(如凯美瑞混动版)并投资电池工厂以规避关税风险 [19] - CFO强调将"保障利润基础上深耕北美市场",但需平衡经销商定价与促销策略 [18][20] 行业竞争与市场挑战 - 通用、福特等车企酝酿跟风调价,行业面临提价与销量平衡难题 [20][22] - 公司需在关税、成本压力与消费阻力间寻找新平衡点 [23][24]
迈凯伦CCO:电动车是外卖,迈凯伦是高档餐厅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23 05:45
行业趋势调整 - 奥迪全球CEO宣布撤回2033年停止研发和销售内燃机汽车的计划,不再设定明确终止时间表 [4] - 奔驰、宝马、沃尔沃、福特已调整全面电动化计划,改为燃油车与电动化双线并行 [5] - 丰田2025财年净利润达2364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7大上市车企利润总和的3倍 [5] 电动车市场分化 - 高端电动车需求疲软,法拉利第二款纯电动车型推迟至2028年推出,消息称"目前高性能电动车需求为0" [6] - 电动车在中低端市场更易成功,特斯拉Model Y和Model 3占总销量超95%,Model X和Model S占比不足5% [8] - 百万元以上高端市场电动车存在感极低,电动车的价格-销量差异比燃油车更悬殊 [8] 超豪华品牌战略 - 迈凯伦不追求销量,专注于顶级客户深度定制服务,定制费用"令人惊叹"且延长生产周期 [14] - 超豪华品牌定位类似机械手表,强调驾驶情感体验和机械纯净性,而非单纯性能指标 [21] - 迈凯伦认为超跑市场长期仍由内燃机主导,客户偏好V8/V12发动机声浪和纯粹驾驶体验 [27] 行业技术多元化 - 汽车动力系统技术路线多元化,包括内燃机、混动、增程式、纯电动和氢能源 [24] - 高级辅助驾驶和数字化受严格监管,未来行业投资密集度将更高 [26] - 不同细分市场发展路径分化:低端市场或由电动车主导,高端市场保留内燃机优势 [27] 品牌价值与体验经济 - 迈凯伦将汽车比作高档餐厅,强调仪式感、情绪价值与人生特殊时刻的连结 [29] - 超跑品牌核心吸引力在于驾驶动态体验(如功率重量比、碳纤维车身),而非单纯加速性能 [21] - 新股东阿布扎比CYVN Holdings将为迈凯伦带来新技术,同时保留品牌DNA [18][19]
贾可:致敬那些支持和参加蓝皮书论坛的朋友们!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22 01:33
汽车行业现状与竞争态势 - 汽车行业当前竞争呈现"百米赛跑"特征,但长期发展需要马拉松式规划,盲目追求短期速度可能导致行业混乱[7] - 行业需要做出关键"决断",避免简单套用互联网或消费电子行业的规则,否则结局可能不利[7] - 第十七届轩辕汽车蓝皮书论坛以"决断"为主题,探讨中国汽车行业面临的十大关键决策[5] 媒体与内容平台布局 - 公司构建了全面的媒体板块,包括2B的《汽车商业评论》和《轩辕商业评论》,2C的《汽场》《新汽车实验室》,以及2B又2C的《JACKTOK》[10] - 《汽车商业评论》定位为"中国汽车的意见领袖",而《轩辕商业评论》则聚焦"时尚新科技"和"新质生产力",涵盖Robotaxi、飞行汽车和具身机器人等前沿领域[12] - 媒体板块以"永远走在时代前列"为核心理念,实现从汽车产业向更广泛科技领域的跨界升级[10][12] 行业评价与奖项体系 - 公司建立了三大奖项体系:专注整车的"轩辕奖"、聚焦零部件的"铃轩奖"和关注营销的"金轩奖",全面覆盖汽车产业评价[13] - 第十届铃轩奖评选在论坛期间启动,旨在表彰汽车供应链企业的年度贡献[13] - 奖项体系由行业专家评选,构成了观察汽车产业的重要窗口[13] 行业教育与人才发展 - "轩辕同学"平台定位为"成就新汽车人"的全球商学院新物种,自2020年创立以来持续进化[13] - 平台以"革新、链接、化反"为价值,"极致、共生、引领"为态度,构建了新汽车产业创新学习赋能平台[13] - 通过聚集行业优秀企业家和管理者,形成了汽车行业知识共享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社区[14] 行业交流与合作平台 - 公司打造了"轩辕汽车蓝皮书论坛"和"新汽车技术合作生态交流会"两大年度论坛,分别聚焦产业链和供应链议题[10] - 论坛内容覆盖行业全方位话题,旨在为参与者提供清晰的"新汽车产业地图"[14] - 基于多年积累,公司逐步构建了"轩辕智库"和"世界新汽车技术合作生态协会"等行业智库与合作平台[14]
新车下线前,这家工厂先生产了100斤蜂蜜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20 22:40
环保与生态建设 - 工厂占地154公顷,绿色植被覆盖64万平米,湿地公园7.2万平米,种植44种开花植物和20多种树木,搭建28处人工鸟巢、15处昆虫巢、10处蜂巢[4] - 蜜蜂养殖年产50公斤蜂蜜,证明厂区空气、水、土壤无污染,环保标准与奥迪德国工厂一致[5] - 实现三个100%:100%绿色能源、生产废弃物100%回收、废水100%循环使用,达到零碳排放[8] 绿色能源与资源循环 - 屋顶铺设32万平米太阳能光伏板,年发电量超3000万度,覆盖至少25%年用电量[9] - 采用23兆瓦生物质燃气和29兆瓦生物质锅炉,年供应热能21.5万吉焦[11] - 废水通过反渗透工艺处理实现100%循环,年节水10万立方米;雨水收集系统年节水5000立方米[11][12] 生产精度与自动化 - 冲压车间零件尺寸精度控制在±0.3毫米,采用全球领先的"一模四件"工艺提升效率[18] - 焊装车间配备824台机器人,焊接精度0.1毫米,自动化率100%,全车4200多个焊点无人工干预[19][20] - 电池车间自动化率86%,关键工序由机器人完成,电池包防尘防水等级达IP69[21][23] 数字化与智能化 - 设计阶段应用数字孪生技术,通过BIM和三维扫描实现虚拟建厂与实体同步[30] - 焊装车间采用smartray系统实现全自动3D检测,精度小于0.02毫米,远超人工抽检水平[30] - 物流90%由智能小车完成,效率提升90%;14轴同步拧紧系统扭矩精度±0.1%,数据可追溯15年[24][31] 产能与产品规划 - 规划年产能15万台,首产奥迪Q6L e-tron,后续生产A6 e-tron等车型[15] - 工厂为奥迪全球最先进生产基地,基于PPE豪华纯电动平台打造,助力电动化转型[15]
大众起飞前夜的第一场人事任命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20 07:06
大众中国管理层变动 - 齐泽凯将于7月1日接替孟侠出任大众品牌中国CEO [4][7] - 齐泽凯拥有机械工程博士学位,曾在宝马负责生产流程优化,2018年加入大众集团负责生产战略规划 [9][10][11] - 2020年出任大众南非董事总经理,成功应对疫情和芯片短缺危机 [12] - 2022年调回德国总部负责MQB产品线管理,直接向大众品牌CEO施文韬汇报 [14][15] 齐泽凯的职业背景与优势 - 在生产、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和产品战略方面经验丰富 [16] - 曾在麦肯锡担任7年副总监,具备战略咨询背景 [17] - 经历过跨文化训练,包括在南非和中国的任职经历 [12][16] - 产品专家型管理人才,适合统筹大众中国三家合资企业的协同 [21] 大众中国2026年产品规划 - 将推出至少6款纯电车型,其中4款基于CMP平台和CEA架构的紧凑型SUV,价格约2万欧元 [23] - 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各推两款,大众安徽推出两款基于小鹏G9的B级车型 [24] - 2026年已知新车共8款,包括ID.AURA轿车和ID.ERA增程SUV等 [25][26] - 2026-2030年将大力推出新能源车型,包括纯电、增程和插混三种形式 [27] 技术平台与研发进展 - 电子电气架构CEA已可横跨A级至C级车型 [28] - 大众中国正评估CEA在奥迪平台上的应用可能性 [29] - 2023年底至2024年初推进L2+级别驾驶辅助,2025年底实现L2++,2027年后规划L3级 [32][33] - CEA研发团队正从北京向合肥集中,未来可能以合肥为中心 [37][38] 合资企业差异化战略 - 一汽-大众定位年轻化家庭市场,上汽大众主打高端美学,大众安徽聚焦个性创新 [30] - 仍将采用双车战略,通过设计和价格体现差异化定位 [30] VCTC与CARIAD合并传闻 - 内部传闻VCTC可能合并CARIAD中国,但官方否认 [34][40] - CARIAD中国与VCTC正联合开发基于小鹏EEA的CEA架构 [34] - CARIAD中国的全球平台软件业务可能在未来4-5年萎缩 [38]
轮毂电机或带来电动汽车变革性创新,但为何尚未普及?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20 07:06
轮毂电机的历史与创新 - 费迪南德·保时捷在1900年设计出第一辆前驱电动汽车Lohner Porsche,配备轮毂电机技术,并注册了专利[4] - 轮毂电机直接集成在轮子内部,无需传动轴或差速器,催生了第一款全轮驱动车辆[4] - 轮毂电机技术虽历史悠久,但至今未在量产电动汽车中广泛应用[6] 轮毂电机的优势 - 简化电动汽车平台设计,可轻松改变轴距和轮距,实现前驱、后驱和全轮驱动的灵活切换[12] - 减少传动系统损耗,提高能量传输效率,增加续航里程[14][16] - 实现更精确的扭矩控制和分配,提升牵引力和性能[17] - 增加车辆内部空间,便于安装更大电池或增加载货/乘客空间[11] 轮毂电机的技术挑战 - 增加悬挂部件重量,影响车辆舒适性、抓地力和操控精度[20] - 耐用性问题:承受更大冲击,易受路面条件影响,密封件易磨损[22][23] - 散热难题:需要特殊设计来保持电机冷却[23] - 安全隐患:碰撞时高压电缆可能暴露,增加触电风险[25] 轮毂电机的应用现状 - 东风E70是全球首个完成轮毂电机乘用车认证的车型,搭载ProteanDrive Pd18轮毂电机[29] - 雷诺R5 Turbo 3e配备两个轮毂电机,总功率540马力,0-100km/h加速约3.5秒[31] - 现代汽车"单轮"项目研发轮毂电机,计划用于多种车型[33] - Neapco与Elaphe合作开发"超级熊"轮毂电机,内置两速变速箱[34] 轮毂电机的技术创新 - Protean Electric第五代电机功率达138马力,适用于重达5.2吨的车辆[36] - DeepDrive开发双转子轮毂电机技术,效率提高20%,成本降低30%[38] - 外置式轮毂电机具有更好的散热性能和设计灵活性[39] 轮毂电机的未来潜力 - 在城市车辆、混合动力车和独特汽车设计中展现出应用前景[40] - 创新公司开发可扩展解决方案,可能重新定义汽车行业的效率、设计和性能[40]
需求疲软,法拉利第二款电动车型发布推迟至2028年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18 20:13
法拉利电动化战略进展 - 公司自2019年开始销售混合动力车型,2023年混动车型销量占比达51% [4] - 首款电动车计划于2024年10月分三阶段揭晓,2025年春季全球首发,2026年10月交付首批客户 [7] - 第二款纯电动车原计划2026年推出,因需求不足推迟至最早2028年 [8][11] 电动车开发挑战 - 高性能电动车面临缺乏引擎轰鸣声、电池过重、持续动力不足等技术瓶颈 [9] - 首款电动车售价超50万美元,定位"非典型法拉利"车型,尺寸大于传统车型 [15][16] - 第二款电动车被视为战略转折点,首款车型主要为履行2026年承诺的象征性产品 [12] 产品规划与市场表现 - 第二款电动车原计划五年生命周期交付5000-6000辆,目前客户兴趣严重不足 [17] - 2022年公布的长期目标:2030年电动+混动车型占比80%,纯电动单独占比40% [20] - 2025年销售目标调整为纯电动占5%、混动占55% [20] 行业动态 - 兰博基尼将首款电动车发布时间从2028年推迟至2029年 [24] - 保时捷因Macan EV和Taycan销量疲软削减电动车计划 [24] - 玛莎拉蒂取消MC20跑车电动版本 [25] 技术研发与产能布局 - 2024年6月已在意大利马拉内罗建成全新"电子制造"工厂并测试生产线 [13] - 利用需求疲软窗口期加速自研技术开发 [10] - 首款电动车由前苹果首席设计官Jony Ive参与设计 [15]
在华50年的康明斯为何越来越强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18 20:13
康明斯在华发展历程 - 1975年通过重型矿用卡车进入中国市场,成为最早来华寻求合作的美国企业之一[4] - 1979年在北京设立中国代表处,是最早在华设立办事机构的跨国公司之一[4] - 1978年在重庆实现本地化生产,1986年与二汽签订发动机技术转让合同[5] - 与中国商用车及工程机械企业(东风、陕汽、福田等)建立合资/独资生产研发机构[5] 业务转型与战略定位 - 从发动机制造商转型为覆盖发动机/电力/零部件/新能源动力的多元动力解决方案供应商[6] - 提出"在中国为中国"开发策略,技术及供应链能力反向输出全球[6][8] - 与长城商用车合作开发定制化产品,扩展主机厂"朋友圈"[8] 成功经验总结 - 关键因素1:远见与运气——1970年代预判中国市场潜力并抓住改革开放机遇[10] - 关键因素2:长期本地化投入——在设备/工厂/人力资源方面持续深耕[11] - 关键因素3:共赢合作伙伴关系——依托本土企业深度理解市场[13] 未来发展方向 - 推进链合创新,提供更清洁/高效/多元的动力技术解决方案[14] - 保持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动态调整产品服务策略[14] - 技术团队持续创新,支持整车厂商海外业务拓展[8][14]
独家丨谷俊丽与奇瑞的800天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17 22:23
核心观点 - 奇瑞旗下大卓智能因战略失误、资源错配及文化冲突导致业务解散并入奇瑞智能化中心,折射传统车企智能化转型的普遍困境 [4][5][45] - 公司经历技术路线摇摆(L4与L2+并行)、自研能力空心化、管理层分歧等核心问题,最终未能兑现"五年走完十年智驾路"的承诺 [10][12][13][15] - 事件揭示行业共性难题: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平衡、组织架构重构必要性、传统车企文化转型挑战 [39][43][46] 大卓智能的高光时刻与战略困境 - **成立背景**:2023年2月奇瑞控股80%成立大卓智能,前特斯拉/小鹏高管谷俊丽任CEO,计划五年投入200亿元智能化资金 [7] - **初期目标**:提出2025年实现国内外各100万台装车量的"双百万"目标,技术路线选择L4 Robotaxi与L2+ ADAS双线并行 [8][10] - **资源分配失衡**:L4项目消耗60%算力但商业化无期,年投入仅2亿元远低于Waymo/百度Apollo的百亿级规模 [11][12] - **自研空心化**:量产车型如星纪元ET依赖博世/地平线等第三方方案,自嘲为"高级集成商",算法外包导致技术积累薄弱 [13][15] 谷俊丽的"三重困境" - **技术理想冲突**:坚持激光雷达方案与奇瑞"13万元车型普及高阶智驾"的成本要求矛盾,端到端大模型难以短期落地 [17][18] - **管理能力质疑**:部门协作效率低下,技术团队优先导致产品落地延迟,2024年核心算法团队流失率达40% [19][25][26] - **文化水土不服**:互联网扁平化管理遭遇传统车企层级抵制,算法优化审批周期长达1个月(硅谷仅需2周) [22][23] 组织与数据问题 - **架构缺陷**:矩阵式管理缺乏权责划分,技术中心与项目组目标冲突(如传感器选型分歧),2024年奇瑞派驻COO削弱谷俊丽权威 [25] - **数据瓶颈**:奇瑞全球1300万用户数据分散且脱敏,海外数据因GDPR等法规限制无法用于训练,NOA功能被迫降级至L2 [27][28][30] 奇瑞的战略转向 - **新成立智能化中心**:整合雄狮科技/大卓智能等资源,放弃L4专注L2++规模化应用,与英伟达/华为合作开发量产方案 [32][33] - **管理模式革新**:采用项目制+模块化协作,智能座舱与智驾系统数据互通,研发投入考核强化ROI与商业化时间表 [34][35][37] 行业启示 - **自研与合作平衡**:车企应聚焦核心算法外包非关键环节,通过投资绑定供应商避免控制权丧失 [41][42] - **组织文化重构**:需建立技术中台分离长期研发与短期量产,引入孵化器/OKR管理体系推动敏捷转型 [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