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商业评论

搜索文档
Robotaxi大战,Lyft请老司机“上桌”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29 23:28
核心观点 - Lyft在2025年采取与司机合作的策略应对自动驾驶变革,成立"司机自动驾驶论坛"邀请资深司机参与Robotaxi部署策略制定[4][5] - 这一举措旨在平衡技术发展与社会接受度,探索司机转型路径,与竞争对手Waymo、特斯拉、Uber的技术驱动路径形成鲜明对比[7][12][20] - Lyft的策略被视为"软着陆",通过"参与式治理"缓解产业转型的社会摩擦,同时弥补自身技术资源的不足[16][19][28] 行业竞争格局 - **特斯拉**:2025年6月在得州奥斯汀部署10-20辆Robotaxi测试车,计划数月内扩至1000辆,2026年目标达数十万至百万辆规模[21][22][24] - **Waymo**:2026年车队计划从1500辆捷豹I-PACE扩至3500辆,覆盖旧金山、凤凰城等5个城市,加州政策允许其每周25万次付费出行[24][25] - **Uber**:放弃自研后构建联盟,接入Waymo、May Mobility等18家自动驾驶公司车辆,形成平台化合作模式[26] Lyft战略细节 - **论坛机制**:首批6-8名亚特兰大司机参与Robotaxi政策制定、服务规划及新岗位设计(如远程车辆支持、车队运营管理)[10][11] - **合作背景**:配合与May Mobility在亚特兰大的中低速自动驾驶服务上线,采取"半自动化+人力监管+社区协同"的二线市场策略[19] - **差异化优势**:利用"平台+社区"基因,将司机转化为合作方而非阻力,契合监管层对"共治型技术治理"的政策偏好[28][29] 行业挑战与趋势 - 公众对Robotaxi的核心担忧集中在安全性(52%提及率)和社会伦理(包括司机角色)[17] - 技术落地关键杠杆仍依赖人类因素,如突发事件响应和用户接受度[15] - 头部企业分化明显:特斯拉激进扩张、Waymo政策突破、Uber生态整合,而Lyft侧重社会信任构建[20][24][30]
最有“钱”景的专业,这些汽车人才正在被疯抢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29 23:28
高校毕业生与高考人数趋势 - 2025届高校毕业生达1222万人 较2024年增加43万人 [4] - 202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35万人 较2024年减少7万人 为2017年以来首次下降 [4] 汽车行业就业市场现状 - 汽车行业呈现两极分化:毕业生求职困难与企业高薪抢人并存 部分岗位年薪突破百万仍供不应求 [6] - 行业变革推动高薪职位涌现:算法工程师年薪超百万 电池专家与掌握代码的汽车人才成为稀缺资源 [6] - 传统机械专业起薪约20万元/年 智能车辆工程专业起薪达35万元/年 差距显著 [9] 热门专业与薪资对比 - 传统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平均起薪7800元/月 新能源方向毕业生起薪达1.2万元/月 [11] - 计算机 电子信息 软件 人工智能 半导体 芯片等专业成为报考热门 基础学科如应用数学 应用物理受高分考生青睐 [11] - 高校推出机电一体化 机械自动化等交叉学科专业 通过学分制改革适应复合型人才需求 [12] 高薪职位领域 - 车辆工程+软件双修人才年薪最高 主导"软件定义汽车"领域 [15] - 座舱体验设计成为潜力领域 工业设计与交互设计专业需求上升 [15] - 新能源电池企业为应届博士生提供高于车企管理层的年薪 动力电池人才缺口显著 [16] - 人工智能 软件工程 新能源科学类岗位在未来五年仍将保持高薪 [17] 人才需求与招聘趋势 - 智能驾驶与机器人领域招聘指数增长27.9倍(2024年1月至2025年4月) [18] - 头部车企算法 大模型 软件岗位薪资高达30~100K 16薪成为常态 [21] - 未来五年车企招聘将向软件定义汽车高度倾斜 算法 能源 数据岗位薪资增幅预计进一步扩大 [22] 车企招聘偏好 - 专业实力与口碑强的院校毕业生更受青睐 研究生比本科生更具竞争力 [24] - 智能网联领域需求转向智能化 软件 计算机 大数据及信息安全专业 [26] - 产品定义与用户体验人才需兼具市场需求洞察与技术理解能力 [26] - 前瞻技术研发人才缺口大 需覆盖新材料 化学等基础技术突破领域 [26]
汽车反内卷可能已经不缺法律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29 10:28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核心内容 - 2025年6月27日通过第三次修订版,10月15日起施行,新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及针对大型企业滥用优势地位拖欠账款的规定[4][5] - 修订方向包括整治"内卷式"竞争、提高行政处罚机关层级,重点解决中小企业账款拖欠问题[5] - 新增第十五条明确禁止大型企业滥用资金/技术/渠道优势强迫中小企业接受不合理付款条件[8] - 新增第四十条赋予法律域外效力,规范境外行为对境内市场秩序的扰乱[10] 汽车行业影响 - 行业普遍存在价格战、牺牲利润抢占市场现象,部分整车厂长期拖欠供应商货款[11] - 新规要求大型企业采购中小企业货物需60日内付款,禁止强制使用商业汇票[12] - 车企虽集体承诺60天账期,但执行存疑:计算起点不统一(交付日/开票日/结案日)、商业汇票变相延长账期问题未解决[16][17] - 行业专家指出法律执行不足是关键,需强化法治而非依赖企业自律[18] 配套监管动态 - 6月1日施行《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明确60天付款期限[12] - 6月15日六部门发文要求核心企业不得利用供应链金融拖欠账款[13] - 工信部启动2025年度车辆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强化法律落地[18] 法律修订对比 - 新增条款:党的领导原则(第三条)、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第三条)、平台经营者定价规则限制(第十四条)[22][26] - 强化处罚:混淆行为最高罚没额提升至5倍(第二十三条),商业贿赂罚款上限提高至500万元(第二十四条)[29] - 扩展适用范围: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涵盖数据算法滥用、平台规则操纵等新型手段[26]
一天入账超600亿,雷军把汽车人整不会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28 09:00
小米YU7市场表现 - 小米YU7起售价25.35万元,上市3分钟大定突破200000台,1小时内达289000台 [5] - 开售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0000台,按均价计算销售额超600亿元 [6] - 对比小米SU7上市14个月销售25万辆,YU7订单量预计是SU7的两倍 [37]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汽车市场已进入存量阶段,厂商面临零和博弈 [8] - 友商如零跑CEO坦言小米订单量带来巨大压力 [8] - 奇瑞风云A9L预售51971台,直接对比突显小米订单量级差异 [12] 产品设计策略 - YU7因外观与法拉利Purosangue相似被称为"法拉米",此前SU7也被称"保时米" [23] - 采用"致敬经典+细节原创"设计手法,精准满足消费者对豪华设计的平价需求 [25][27] - 新能源时代技术壁垒降低,使"平替"策略可行,如极氪9X被称为"杭州湾库里南" [30] 营销体系构建 - 雷军否认靠营销,强调产品研发、品质等全方位能力领先 [20] - 三级火箭理论:1.8亿手机用户为基础,生态链为过渡,汽车实现生态闭环 [21] - 发布会文案塑造产品情感价值,被评"中文商业世界内容营销最高段位" [19] 订单数据争议 - 行业质疑小米重新定义"大定"标准,将可退未锁单订单计入大定 [36] - 二手平台出现订单转让现象,价格2000-20000元不等 [34] - 分析师指出即使剔除水分,YU7订单仍将显著超过SU7 [37]
小米 YU7 爆单当天,又一传统车企转科技公司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27 08:15
小米汽车上市表现 - 小米首款SUV车型YU7上市1小时大定数量突破28.9万辆 [4] - 造车新势力的强势表现对传统车企形成冲击 [4] 东风汽车战略调整 - 东风集团成立东风奕派汽车科技公司,整合乘用车业务全价值链资源 [5] - 新公司采用一体化运营模式,保留风神、纳米、奕派三大品牌 [5] - 东风自主乘用车覆盖20万元以下至40万元以上市场,形成完整价格矩阵 [5] 行业整合趋势 - 吉利汽车计划收购极氪并实现完全合并,提升资源集中度 [12][13] - 广汽集团整合传祺、埃安、昊铂三大自主品牌,优化资源配置 [14][15] - 上汽集团组建"大乘用车"板块,整合研发、营销等资源 [17][18] 东风乘用车业绩 - 2025年前5个月东风乘用车销量81373辆,同比增长18.5% [7][23] - 风神品牌2025年1-5月销量56837辆,同比增长23.6% [23] - 奕派品牌2025年1-5月销量14149辆,同比增长30.3% [23] - 纳米品牌2025年1-5月销量10387辆,同比下滑12.9% [23] 岚图模式借鉴 - 岚图2024年销量8.57万辆,同比增长70%;2025年1-5月销量46075辆,同比增长85% [31] - 岚图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28][30] - 东风奕派汽车科技公司希望借鉴岚图经验,但可能更接近猛士模式 [32]
零部件巨头拆分,一站式供应商宣告死亡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27 08:15
核心观点 - 大陆集团宣布2026年正式出售康迪泰克业务部门,战略转型为纯轮胎制造商,以提升盈利能力与现金流 [4][5] - 拆分决策源于对多元化业务模式的反思,旨在应对汇率波动、贸易壁垒等复杂市场环境,集中资源发展高利润轮胎业务 [5][7][9] - 资本市场积极回应拆分计划,股价自宣布以来上涨46%,估值显示拆分后股权价值有30%上升空间 [10] - 业务战略从工业/汽车多领域覆盖转向聚焦轮胎制造,超高性能轮胎占比达39%-48%,重点开拓北美和亚洲市场 [14] - 分拆将分两阶段进行:汽车子集团欧摩威9月上市,康迪泰克明年出售,预计轮胎业务EBITDA利润率达13%-16% [16][22] 战略转型背景 - 全球经济波动与贸易壁垒迫使公司调整战略,汽车行业正应对中国竞争和电动化转型 [5] - 原三支柱架构(汽车/轮胎/康迪泰克)协同效应有限,汽车子集团2019-2022年持续亏损,2023年才扭亏 [16][19] - 轮胎业务2024年营收139亿欧元,EBITDA利润率13.7%,显著优于汽车(2.5%)和康迪泰克 [19][20] - 投资者偏好专注业务,多元化模式导致资源分散,难以快速应对市场变化 [9][13] 财务与估值分析 - 2025年集团销售额预期下调至195-220亿欧元,调整后EBITDA利润率12%-14.5% [7][9] - 轮胎业务目标利润率13%-16%,按5倍EBITDA估值约150亿欧元,占拆分后总价值245亿欧元的61% [9][10] - 汽车业务估值50亿欧元(2倍EBITDA),工业橡胶部门估值45亿欧元(1倍市销率) [10] - 当前股价涨幅46%远超米其林等纯轮胎同行,反映市场认可战略转向 [10] 业务重组细节 - 康迪泰克出售后80%销售额来自工业客户,彻底剥离汽车相关业务 [14] - 轮胎业务依托20家工厂,重点发展超高性能轮胎(大陆品牌占比48%) [14] - 汽车子集团欧摩威计划关闭6家工厂至50家,目标2020年代末EBITDA利润率达8% [19] - 分拆后大陆集团员工将从18.8万人缩减至约5.7万人(仅保留轮胎业务) [19][20] 行业影响 - 标志德国企业从"一站式服务"转向专业化模式,类似戴姆勒/大众的拆分趋势 [5][6] - 为行业提供转型范本,可能加速汽车供应链电动化/智能化时代的重组 [25][26] - 推动行业重新评估多元化战略,促进资源向高竞争力核心业务集中 [26][28] - 分析师认为汽车业务分拆"正确但晚了五年",对增长潜力释放有限 [23]
中国之外,豪华电动车“彻底失败”?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26 00:46
豪华电动车型销量低迷 - 电动版梅赛德斯G级SUV销量惨淡 远低于燃油版(欧洲4月仅售1450辆 vs 燃油版9700辆)[4][11] - 法拉利因需求疲软推迟第二款电动车上市至2028年 保时捷削减电动Macan和Taycan产量(Taycan贬值严重 部分经销商拒收二手车)[5][20] - 奥迪Q8 e-tron因订单量下降停产 比利时工厂关闭[6] 高价策略失效原因 - 豪华电动车电池成本高导致溢价明显(电动G-Wagen售价16 2万美元 电动路虎揽胜超18万美元)[9] - 燃油版性价比优势显著(电动G580比燃油版贵1 4万美元但续航仅239英里 vs 燃油版500英里)[14][15] - 消费者偏好转向低价车型 二手电动车贬值严重(3年车龄Taycan价格腰斩至4 7万美元)[20][21] 全球电动车市场分化 - 2025年全球电动车销量预计超2000万辆 占比超25%(2025Q1同比增长35%)[18] - 中国主导全球70%电动车产量 2023年出口125万辆 新兴市场销量增长超60%[19] - 欧盟电动车市场份额下降至13 6%(较上年降1个百分点)美国增长仅10%[19] 行业战略转型趋势 - 传统车企调整电动化节奏(宾利推迟首款电动车至2026年 兰博基尼延至2029年)[20] - 小型平价车型成主流 中国近40%电动车售价低于2 5万美元[23] - 技术下放模式失效 需借鉴福特T型车策略实现规模化普及[22][23]
马斯克把Robotaxi捧上天,这里是不看好的5大理由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25 07:29
核心观点 - 特斯拉Robotaxi项目引发行业高度关注,资本市场对其估值存在显著分歧,支持者认为其将开启自动驾驶黄金时代并带来万亿美元估值,而保守派则提醒技术、监管和商业模式风险 [21][24][26] - 特斯拉采用纯视觉技术路线,与Waymo等激光雷达方案形成差异化竞争,其FSD系统车祸率仅0.15起/百万英里,但面临NHTSA调查和技术稳定性质疑 [15][20][34] - 法规监管呈现州际差异,特斯拉利用德州政策宽松窗口期启动试运营,但加州等地区要求严格许可制度,未来政策趋严将考验公司合规能力 [29][32][38] 商业模式与运营进展 - 特斯拉在奥斯汀启动邀请制试运行,投放10-35辆配备FSD的Model Y,单程定价4.2美元,计划2025年底扩展至25个美国城市 [8][10][12][16] - 公司计划2026年推出无方向盘的专用车型Cybercab和Robovan,支持无线充电和车主共享车队模式 [18][42] - 分析师测算Robotaxi每英里成本0.4美元,显著低于传统网约车0.9-1.2美元/英里,若实现规模效应可创造高利润率 [21] 技术路线与竞争格局 - 特斯拉坚持纯视觉方案,依赖800万像素摄像头和AI神经网络,未采用激光雷达或高精地图,强调成本优势和扩展性 [15] - Waymo在5个城市运营1500辆车,周订单超25万次,技术积累更成熟但成本较高,形成直接竞争 [20] - 滴滴自动驾驶采用激光雷达方案,算力超2000TOPS,传感器能力翻倍,保持低调研发 [50] 清洁与维护体系 - 开发全自动清洁系统包括车载摄像头自清洁、机械臂清洁机器人(5分钟/车)及紫外线杀菌专利,目标实现零人工干预 [43][45][47] - 未来车型将取消方向盘和踏板,清洁体系需解决"无人驾驶但需人工维护"的矛盾 [42][48] 资本市场反应 - 试运行启动当日股价上涨8%,乐观分析师将目标价调至500美元,预测Robotaxi业务估值可达1万亿美元 [21] - 摩根士丹利认为FSD和Robotaxi估值占公司总估值近半,但UBS警告当前股价已充分反映预期 [22][24] - 市场分歧体现在:长期平台化转型潜力VS短期技术/监管不确定性 [26]
中国车企,将收购玛莎拉蒂?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25 07:29
核心观点 - Stellantis考虑出售豪华品牌玛莎拉蒂以整顿其14个品牌的庞大产品线[4][6][9] - 公司内部对玛莎拉蒂的未来存在分歧,部分认为应出售以优化资源,另一部分认为保留可维护品牌声誉[12][13] - 玛莎拉蒂面临销量下滑、产品乏力及行业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15][21][26] 品牌战略评估 - Stellantis聘请麦肯锡评估玛莎拉蒂和阿尔法·罗密欧的未来战略,包括潜在出售选项[6][9][10] - 公司承认品牌过多导致资源分散,需设定优先级[10] - 中国车企可能成为潜在买家,以加速欧洲市场扩张[13] 玛莎拉蒂经营现状 - 2024年销量同比下降超50%,仅售出11300辆,其中美国市场占4819辆[21] - 2024年经调整运营亏损达2.6亿欧元,2025年前三个月销量同比下跌48%[21][22] - 15亿欧元投资被冲销,新车型发布计划被叫停,包括纯电MC20 Folgore项目[22][23] 产品线问题 - 停产两款畅销车型吉博力和莱万特,替代车型分别推迟至2028年和2027年[24] - 当前仅剩格雷嘉SUV(售价约8万美元)、Gran Turismo跑车和MC20超跑,缺乏市场吸引力[24][26] - 豪华车市场竞争激烈,与阿尔法·罗密欧存在产品线重叠风险[26] 行业与公司挑战 - 中国品牌凭借价格和技术优势蚕食欧洲市场,美国高额关税加剧玛莎拉蒂压力[15] - Stellantis股价自去年3月以来缩水三分之二,投资者呼吁精简品牌以提升利润率[18] - 行业趋势显示需聚焦运营卓越与区域化策略,而非依赖品牌情怀[29][30][31] 管理层动态 - 新任CEO安东尼奥·菲洛萨将于6月23日上任,玛莎拉蒂重振计划待其批准[19] - 前CEO唐唯实曾否认出售品牌,将问题归咎于营销和定位不清[18][26] - 玛莎拉蒂CEO否认出售传闻,称已有清晰发展计划[19]
2025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公布,宁德时代挺进前五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23 23:00
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核心趋势 - 2025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根据供应商对汽车制造商的年销售额进行排名 不包括售后业务收入和其他公司销售收入 [6] - 行业格局受电动化 智能化及区域市场变化等因素影响 竞争加剧 [6] - 完整榜单尚未公布 但行业报告 财务数据和市场分析揭示了关键趋势 [6] 传统巨头凭借战略调整占据主导地位 - 博世保持全球最大供应商地位 2024年汽车业务营收543 72亿美元 同比下降近3% 反映内燃机系统面临的挑战 [9] - 博世正转向电动化和软件定义的出行方式 并在中国建立ADAS相关合作伙伴关系 [9] - 电装以479亿美元销售额排名第二 麦格纳以428 36亿美元排名第三 采埃孚以373 18亿美元排名第四 [10] 中国供应商在关键电动汽车领域表现强劲 - 宁德时代以352 49亿美元营收排名第五 是前五名中唯一的中国企业 [13] - 比亚迪电子和德赛西威正在重塑信息娱乐和电动汽车零部件领域 [14] - 德赛西威在全球车载娱乐系统销售方面领先 比亚迪信息娱乐市场份额同比增长47% [14] 区域动态 - 中国零部件供应商实现全球最高营业利润率 2024年息税前利润率为5 7% 电动汽车供应链受益于政策支持和出口需求 [15] - 欧洲供应商受产量低迷 产能过剩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冲击 2024年息税前利润率仅为3 6% [17] - 北美企业改良运营模式取得积极成果 但人力短缺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 产量停滞 盈利性基本不变 [18] 并购与战略联盟 - 萨玛集团欲收购马瑞利 可能改变前20强格局 使萨玛集团晋升为全球顶级企业之一 [21] - 电装通过新建电动汽车热管理工厂和区块链电池回收系统扩大中国业务版图 [22] 新兴趋势重塑行业 - 电动汽车零部件增长占比超过60% 特斯拉和比亚迪自行生产超过50%的电池组 [23] - 哈曼和松下开发用于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的集中式计算平台 [25] - 博世和采埃孚加快在中国研发和生产 以满足对成本效益高且技术先进解决方案的需求 [26] 主要风险与挑战 - 全球产量增长停滞 欧洲和北美产量停滞 中国和全球南方国家成为增长驱动引擎 [27] - 纯电汽车增长放缓 政府补贴取消和市场犹豫削弱增长势头 [28] - 中国市场竞争加剧 催生本土品牌格局调整和洗牌 [29] - 软件定义汽车模式将在未来几年主导行业发展方向 [30] - 固态电池 4D毫米波雷达和基于AI的ADAS系统对传统技术供应商构成威胁 [31] 地缘政治动态变化 - 地缘政治变化对全球汽车行业带来显著影响 关税壁垒升高影响零部件和整车贸易 [32] - 核心汽车市场之间的全球贸易秩序和区域型产业链生态开始重塑 [32] 行业变革总结 - 中国供应商挑战电动汽车和智能出行领域的传统巨头 [34] - 欧洲和北美企业通过合作 合并和本地化创新适应形势 [34] - 未来几年可能出现进一步整合 拥抱电气化/智能化的供应商与传统系统供应商差距将拉大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