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商业评论
icon
搜索文档
高科技碳纤维或被归为“危险材料”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16 19:03
碳纤维行业现状 - 碳纤维具有轻量化、高强度、耐腐蚀、抗疲劳等特性,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尤其在跑车和电动汽车制造中受青睐 [4] - 过去主要用于高端赛车,近年来随着汽车轻量化需求增加逐渐走向主流,电动化趋势加速了这一进程 [6] - 碳纤维已从豪华车型普及到入门级车型,如宝马iX采用"碳笼"设计,丰田GR Corolla等车型也使用碳纤维 [9] 欧盟拟议禁令 - 欧洲议会起草修正案拟将碳纤维纳入欧盟危险材料清单,与铅、镉、汞等并列 [8] - 碳纤维回收时会产生细小颗粒,对人体和环境有害,且导电颗粒可能导致机器短路 [11][13][14] - 禁令若通过将于2029年在欧洲生效,汽车制造商需逐步停止使用碳纤维 [16] 对日本企业影响 - 日本企业在全球碳纤维市场份额达54%,东丽工业、帝人、三菱化学等公司将受最大冲击 [18] - 汽车制造业占全球碳纤维使用量20%,日本企业可能失去两位数市场份额 [20] - 帝人公司50%汽车业务份额流向欧洲,禁令消息导致日本碳纤维制造商股价大幅下跌 [20] 对汽车行业影响 - 跑车、超级跑车制造商将受沉重打击,宝马、现代、Lucid、特斯拉等电动车企也将受影响 [22] - 汽车制造商需在车轮、座椅、后视镜等部件寻找替代材料 [20] - 行业可能联合施压要求欧盟重新考虑或推迟决定,类似此前对燃油车禁售令的做法 [26] 市场前景与争议 - 碳纤维市场当前价值54.8亿美元,原预计2035年将增长至170.8亿美元 [28] - 碳纤维安全性争议持续数十年,2019年德国研究认为其可能导致肺癌,但2022年研究对部分结论提出质疑 [28][29] - 部分制造商可能主动减少使用碳纤维以避免未来监管风险 [28]
实体按键回归,触控时代是否就此终结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14 22:20
汽车内饰设计趋势:实体按键回归 - 现代汽车将在2026年下一代产品中保留实体按钮,缩小触摸屏尺寸并优化操作系统[6] - 现代汽车承认曾被大屏幕的"惊艳"效果吸引,但消费者反馈不佳[6] - 汽车行业正从全触控设计回归到实体控制装置[8] 触控屏发展历程与问题 - 首个车载触摸屏出现在1986年别克Riviera,仅3×4英寸[10] - 特斯拉2012年推出17英寸中控屏引发行业变革[12] - 触控屏理论上能节省空间和成本(全触控方案比实体按键节省87%成本)[15] - 但实际使用中操作复杂化,如大众ID系列后视镜调节需22秒完成[16] - 沃尔沃和特斯拉将常用功能隐藏在多层菜单中引发用户不满[18] 实体按键的优势 - 实体按键支持盲操,操作速度比触控快3倍[22] - 在120km/h时速下,实体按键可缩短26.7米制动距离[22] - 70%用户在突发状况下无法准确通过触控关闭稳定系统[22] - 宝马采取折中方案,关键安全功能采用实体按键[34] - 保时捷2024款卡宴恢复实体按键和旋钮[36] 用户反馈与市场数据 - J D Power调查显示美国车主满意度连续两年下滑[19] - 仅56%用户愿意用车载系统播放音频[19] - 大众ID 4方向盘触控板误触率高达42%[16] - 特斯拉Model 3后视镜调节需8秒,相当于闭眼驾驶220米[25] 行业应对与产品调整 - 大众宣布所有新车型将采用传统内饰设计[30] - 从2025款ID 2开始,大众将设置5个实体按键[32] - 小米SU7采用磁吸模块拓展实体按键[38] - 特斯拉Model Y焕新版重新配备转向灯拨杆[38] 安全法规影响 - 欧盟NCAP 2026年起要求关键功能必须通过实体操作实现[40] - 该标准可能影响其他地区法规制定[42] - 美国IIHS和中国也在关注交互设计对安全的影响[43] - 日本车企如马自达坚持保留关键功能实体按键[45] 成本与商业考量 - 大众宁愿每年增加2亿欧元成本也要保留实体按键[47] - 每降低1%事故率可减少约8000万欧元保险和售后支出[47] - 实体按键单件成本是触控模块的3倍[47] 人机交互研究 - 研究表明触控操作使新手驾驶员学习成本增加40%[27] - 操作车载屏幕会分散驾驶员注意力约40秒(相当于80km/h行驶800米)[27] - 专家建议根据场景平衡数字与触觉元素[51] - 实体按键提供触感和反馈,能减少视觉依赖[53]
又一车企工厂停产裁员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14 22:20
通用汽车BrightDrop电动货车生产调整 - 通用汽车暂停加拿大安大略省英格索尔CAMI工厂的电动商用货车生产,临时裁员1200人[4] - 裁员从4月14日开始,5月短暂复工后停产至2025年10月,恢复生产后将改为单班制导致近500人无限期裁员[4] - 公司表示调整是为平衡库存和应对当前需求,同时计划对工厂进行改造为2026款车型做准备[4][6] BrightDrop业务表现与市场挑战 - BrightDrop 2023年收入目标10亿美元但可能未达成,2024年在加拿大售出427辆,美国售出1529辆[10][12] - 2025年Q1售出274辆BrightDrop货车,同比增长7%,但远低于福特E-Transit同期超1万辆的销量[14][17] - 商用电动车面临前期成本高、充电基础设施不足等结构性障碍,车队运营商更关注成本而非可持续性[14][16] 行业竞争与政策环境 - 福特E-Transit和Rivian(亚马逊供应商)在商用电动车领域保持竞争优势[17] - 工会指出特朗普关税政策扰乱投资并冻结订单预期,可能影响工厂近期前景[12] - 电动车购买价格高于内燃机车仍是市场主要障碍,即使有政府激励措施[17] 产品与技术特性 - BrightDrop货车单次充电续航402公里,专为"最后一英里"配送设计[16] - 公司仍承诺保留CAMI工厂的BrightDrop生产和电动车电池组装业务[6][12]
客车厂悄悄转型偷偷发财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13 21:11
客车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全国6米以上客车销量2.5万辆,同比增长13.5%,宇通客车以7611辆销量和30.2%市占率保持领先 [6][7] - 2024年国内客车总销量51.1万辆(+3.9%),大中型座位客车销量3.63万辆(+24.34%),公交需求2.96万辆(+34.29%)[8] - 客车十强销量均正增长,宇通/苏州金龙/中通客车分列前三,销量分别为46918辆(+28.48%)、11709辆、11409辆(+51.49%)[8][9][11][13] 头部企业财务与战略动向 - 宇通客车2024年营收372.18亿元(+37.63%),净利润41.16亿元(+126.53%),经营活动现金流72.11亿元,新能源技术累计出口40国 [8][19] - 中通客车2024年净利润预增195%-320%至2.055-2.925亿元,2025年获迪拜40台新能源订单 [11] - 苏州金龙跨界商用车及卡车赛道,氢燃料卡车技术行业领先 [9][19] - 比亚迪客车年销5400辆(+700辆),新能源技术优势显著 [11] 海外市场拓展 - 2025年1-3月客车出口3.5万辆(+8.9%),3月单月出口1.5万辆(+25.3%),金旅客车以3134辆(+128.09%)居首 [18] - 新能源客车海外净利率较国内高5-8个百分点,中东市场售价溢价15%-20% [16] - 中通客车出口智利895辆纯电动客车创该国单笔订单纪录 [18] 行业转型趋势 - 新能源客车2025年Q1销量9339辆(+35.7%),宇通(2257辆)/比亚迪(2055辆)/厦门金龙(925辆)领跑 [19] - 公交车小型化趋势加速,6米小巴可降低30%购置成本并缓解A1司机短缺问题 [25][27] - 定制客运兴起,如川交达运年营收1.3亿元,运营800余台车辆 [23] 政策支持 - 新能源公交车以旧换新补贴提升至8万元/辆,江苏/青海地方补贴达12-30万元 [29] -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推动公交适老化升级,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提速 [29] - 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新能源公交车更新,单车补贴8万元 [29]
美国海关故障持续10小时,这类中国商品竟零关税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13 21:11
贸易战关税动态 - 特朗普政府新增对华关税145%,其中125%为对等关税,另有10%针对芬太尼的处罚性关税 [4] - 4月11日美国突然豁免中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125%对等关税 [4] - 中国随即对美商品加征125%关税,并警告若美方继续加税将不予理会 [4] - 美国对华关税分为四类:基础关税平均3.4%、产业保护关税7.5%-100%、特朗普新增25%及20%芬太尼关税、125%对等关税 [4] 关税执行机制 - 商品税率取决于进口品类、材料、特殊税率及免税条款 [7] - 美国海关系统故障导致关税豁免流程中断十多个小时,增加进口商不确定性 [11] - 中国支持海运至美国的港口异常繁忙 [11] - 报税环节复杂,不同类别关税存在叠加、相斥及生效时间差异 [12] 重点商品关税变化 - 智能手机:美国80%进口自中国,最初面临145%关税,4月11日后免除125%对等关税但仍需缴纳新税 [14] - 注射器针头:累计关税达245%(产品成本的2.5倍),含拜登政府100%保护性关税 [16] - 玩具:超75%进口自中国,从免税升至145%关税,预计零售价大幅上涨 [18] - 羊毛衫:关税从24%大幅上涨,含芬太尼惩罚性关税及对等关税 [20] - 钢铁铝制品:特朗普新增25%关税,但中国产品不受对等关税影响实际税率较低 [23] 汽车行业关税 - 25%新关税适用于所有进口汽车及5月起汽车零部件 [26] - 含金属部件(如门铰链)需同时缴纳铝关税和汽车零部件关税,但免征中国对等关税 [26] 免税商品 - 儿童书籍占美国进口93%,保持免税 [30] - "信息材料"是极少数免征新关税的中国商品类别 [30]
心理学视角复盘智驾事故,警惕“技术崇拜综合征”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12 19:37
行业现状与问题 - 汽车行业已形成"上半场电动化下半场智能化"的共识,2025年第一季度各厂商密集发布智驾技术和产品,但实际技术水平良莠不齐 [4] - 厂商对L2-L4智驾级别的模糊宣传(如"0接管")导致消费者盲目信任,引发类似小米SU7事故(97km/h撞击速度远超C-NCAP测试标准的64km/h和55km/h)的悲剧 [4][10] - 实验室数据(如AEB测试)与真实道路场景存在鸿沟,非标准障碍物(锥形桶、侧翻车辆等)的致命风险被忽视 [8][10] 心理学机制分析 - **幸存者偏差**:车企仅展示完美测试场景(如环岛行驶演示),掩盖极端工况失效案例,类似二战战机防护决策的认知陷阱 [8][10] - **自动化信任**:用户对高可靠性系统产生过度依赖,神经科学研究显示这会降低警觉性(注意力从"主动控制"转向"被动监控"),2009年法航坠机事故即因此导致 [12] - **心智模型错误**:驾驶者高估接管能力,实际获取情境意识需时较长(7s感知车辆数量,12s判断距离,20s感知速度),非常规场景下系统交还控制权时易出现致命失误 [14][15] - **道德推脱**:事故后车主通过"责任转移"机制归咎车企(如"系统未制动"),形成社交平台上的集体记忆偏差,类似金融市场羊群效应 [18] 解决方案方向 - **技术透明化**:需展示系统失效案例(如通过驾驶模拟器训练),实际体验比视频告知更有效 [16] - **系统设计优化**:告警机制需考虑内容、形式、时机(如多模态匹配),帮助用户快速重建情境意识 [20][22] - **用户教育**:新车培训应强调接管情景,构建正确心智模型,同时通过轻松方式保持驾驶员对路面的注意力 [20][22] - **行业规范**:需限制误导性宣传,推动技术标准明确化(如区分L2-L4级别),减少消费者认知偏差 [20]
从上汽之夜,我们看到了什么?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11 22:56
核心观点 - 上汽集团通过"上汽之夜"活动展示其转型为"用户型企业"的决心,强调从产品导向转向用户需求导向的战略转变 [2][4] - 公司提出"用户基因"和"生态基因"双轮驱动的发展理念,旨在重塑品牌竞争力 [20] - 未来汽车行业将进入个性化和出行服务时代,Robotaxi和个性化汽车将成为两大发展方向 [8][9] 用户基因战略 - 反思合资合作文化导致失去消费者判断和营销能力,决心转型为用户型企业 [6] - 打造线上用户调研平台,将用户需求融入产品定义,让用户从"终点买单人"变为"起点合伙人" [8] - 提出满足用户四大核心需求:省钱(效率神器)、安全(机甲卫士)、好用(智能全家桶)、做主(交互平台) [6] - 未来汽车发展分为两个方向:满足通勤需求的Robotaxi和体现生活方式的个性化汽车 [8][9] - 个性化演进分两阶段:软件个性化(如车载APP生态)和硬件个性化(乐高式可拓展架构) [11] 生态基因战略 - 内部整合自主品牌核心业务(乘用车、国际、研发总院、零束科技等),形成"内家拳" [15] - 深化与合资伙伴合作进入2.0时代,推动中国技术反向输出 [16] - 外部拓展与华为/宁德时代/Momenta等头部企业合作,构建"外家拳"生态 [18] - 通过"内外组合拳"实现全球+本土市场协同发展 [18] - 展示技术成果:第二代线控底盘/L3自动驾驶/银河全栈4.0架构/L4 Robotaxi平台 [15] 产品布局 - 通过MG Cyberster和MAXUS星际X皮卡展示对速度与越野两种生活方式的覆盖 [11] - 产品开发理念:安全为锚、智趣为翼、情感为核、美学为帆 [11] - 技术进阶目标:从"从无到有"到"从有到好",体验进阶目标:从"用户满意"到"用户惊喜" [11]
共和国的长子,一年多被提拔中管干部达七人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11 22:56
人事变动 - 中国一汽党委副书记空缺96天后由梁贵友接任 梁贵友现任集团公司董事、党委副书记 在领导成员和董事会中排名第三 [2] - 原党委副书记王国强2025年1月调任中国船舶集团董事、总经理 空出三把手职位 [3] - 梁贵友可能将兼任工会主席 但需通过工会选举程序 [3] 梁贵友履历 - 1969年出生 北京理工大学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毕业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8] - 2017年前在兵装集团体系任职 曾任长安福特技术质量副总裁 [8] - 2017年加入中国一汽 历任新能源开发院院长、研发总院党委书记等职 2022年12月升任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8] - 2023年10月起兼任红旗品牌运营委员会执行副总裁 [8] - 从总经理助理晋升至三把手历时2年4个月 [8] 其他高管晋升 - 刘亦功2020年11月任党委常委 2024年3月升任董事、总经理 从总经理助理到二把手历时3年4个月 [10] - 吴碧磊2024年6月由一汽解放董事长升任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10] - 邱现东2017年从东风调任 2023年8月升任董事长 从副总到一把手历时6年5个月 [11] 高管外调情况 - 2024-2025年共有4名高管外调:杨虓任哈电集团总会计师 王国强调任中国船舶 周治平调任东风总经理 黄勇调任东风副总 [11] 经营数据 - 2024年总销量320万辆 同比减少17万辆 其中自主品牌81.9万辆(+14.7%) 新能源33.9万辆(+41%) 出口12.5万辆(+36.3%) [11] - 2025年Q1销量76.2万辆(+2.5%) 自主品牌22.3万辆(+7.4%) 自主新能源5.9万辆(+152%) 合资品牌53.9万辆保持领先 [11]
汽车央企宣布增持回购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11 01:14
央企增持回购动态 - 国务院国资委4月8日发布政策支持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加大增持回购力度以维护股东权益和巩固市场信心 [2] - 截至4月8日20时18家央企宣布增持回购 截至9日8时新增9家 截至10日8时再增15家 [2] - 政策强调通过市值管理指导打造可持续价值投资标的并促进资本市场稳定 [2] 东风公司 - 累计增持回购旗下上市公司股票超20亿元 涉及东风集团股份(00489 HK)、东风股份(600006 SH)、东风科技(600081 SH) [4][6] - 东风集团股份业务覆盖整车制造、研发、零部件及汽车金融 [4] - 东风股份主营轻型及新能源商用车 东风科技专注汽车电子及零部件 [6] - 间接持股赛力斯集团21 68% 非控股股东 [6] 中国一汽 - 启动增持回购工作以加强市值管理 涉及一汽解放(000800 SZ)、一汽富维(600742 SH)、富奥股份(000030 SZ) [8][9][11] - 一汽解放主营中重轻型卡车及客车 一汽富维和富奥股份均聚焦汽车零部件 [9][11] 兵装集团 - 推动控股上市公司通过增持回购、分红等方式提升中长期价值 旗下长安汽车自主品牌销量突破2500万辆 [13][15] - 汽车业务涵盖长安汽车(000625 SZ)、东安动力(600178 SH)、建设工业(002265 SZ)、湖南天雁(600698 SH) [16] - 零部件业务通过中国长安覆盖全产业链 控股参股35家企业含4家上市公司 [15][16] 兵工集团 - 成立市值管理领导小组并启动增持计划 涉及长春一东(600148 SH)、北方股份(600262 SH)、凌云股份(600480 SH) [18][19] - 长春一东为中国离合器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北方股份专注矿用汽车 凌云股份主营汽车安全防撞系统 [18][19] - 非上市车企北奔重汽2024年销售重卡11105辆 行业排名第九 [19][21]
关税生效后的48小时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11 01:14
中美关税战现状 - 中美双方新增关税生效不到48小时,但实际痛感尚未显露,因2024年底至2025年初美方囤货、中方加班供货,库存仍能维持短期营收 [3] - 对等关税不断升级导致交易暂停,多数企业处于观望状态,尚未进入结算期 [3] - 关税影响(企业成本增加、利润下滑、制造业回流、劳动力调整、价格战)尚未完全显现 [3] - 美国对华新增进口关税累计达145%(含特朗普初期两次10%关税),但最新125%关税尚未出现在白宫总统令中 [3] - 专家认为80%以上关税已超过制造成本,实际交易将停止,双方博弈旨在重回谈判桌 [3] 关税对汽车产业链影响 - 汽车行业整体受影响较小(出口规模不足200亿美元),主要冲击集中在零部件厂商 [5] - 动力电池综合税率达173.4%(基础3.4%+芬太尼20%+301条款25%+对等125%),整车搭载电池税率更高达247.5% [5] - 储能电池当前税率114.9%,2026年后将提至与动力电池相同水平 [5] - 汽车零部件因232条款豁免对等关税,综合税率70%(232条款25%+301条款25%+芬太尼20%) [5] - 关税组合异常复杂,涉及基础关税/301条款/232条款/芬太尼附加税等多重叠加,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处理困难 [5] 全球供应链重构趋势 - 墨西哥工厂因《美墨加协定》豁免关税,意外获得原中国供应商订单 [7] - 全球化供应链将分裂为四大区域:欧盟、日韩、美国、中国,或形成北美自贸区与其他区域并存格局 [7] - 老牌车企可通过调整产能布局(扩大美国工厂/转产南美)应对关税,新势力车企(尤其中国品牌)受冲击更大 [7] - 美国联合多国遏制中国制造业,导致国内供应链产能过剩并引发价格战 [7] 企业应对策略案例 - 铝合金材料生产商放弃墨西哥投资(损失数百亿元),转战泰国建厂瞄准欧洲市场 [9] - 企业通过第三国转口(如泰国、巴基斯坦)规避关税,只要综合成本有利润即可维持业务 [9] - 泰国工厂综合成本比中国低三分之一,但企业仍保持80%国内业务作为基本盘 [9] - 建议聚焦产品竞争力与客户需求,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模式创新消化成本压力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