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商业评论
搜索文档
“开车睡觉”要去警局,那蒙眼停车呢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12 12:26
行业监管与市场反应 - 2025年4月国家整顿智能驾驶后,车企将宣传中的"智能驾驶"改为"辅助驾驶",避免夸大和虚假宣传[2] - 高速公路标语更新为强调智能驾驶仅为辅助,需保持专注[4] - 行业竞争激烈,车企寻求差异化策略[4] 某车厂L4级智能泊车功能 - 7月9日某车厂宣布全球率先实现媲美L4级的智能泊车功能,并为事故损失兜底[5] - 该功能限定在泊车场景,技术描述谨慎,使用"媲美"而非直接宣称L4级[6] - 业内人士质疑其技术真实性,认为仍是L2级能力,但车企承担全部责任是行业进步[12][13] 真正的L4级泊车技术 - L4级泊车需完全无人化,支持远程指令,在封闭或指定停车场内自动寻位、避障[17] - 华为乾崑智驾泊车代驾VPD已在深圳机场商用试点,支持自主泊入泊出和避障功能[18][20][21] - 2024年华为自动泊车累计使用1.02亿次,技术成熟度高[23] 车企智驾保障服务 - 华为鸿蒙智行赠送12个月"智驾无忧服务权益",最高保障500万元[29] - 阿维塔推出最高600万元"智驾无忧"服务[30] - 小米计划联合险企推出最高300万元"小米智驾保障服务"[31] - 小鹏汽车推出年费239元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最高赔付100万元[32] 智驾险争议 - 智驾险分为正规保险产品和企业自担风险的服务权益两类[33] - 车企同时作为售卖方和理赔界定方,可能影响条款公正性[35] - 某车厂虽承诺泊车事故兜底,但仍保留特殊情况免责条款[35]
电动车续航暴跌,高温不敢开空调?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10 22:05
核心观点 - 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受行驶速度影响大于高温影响,速度提升导致续航显著下降 [2][3] - 空气阻力随车速平方增加是能耗急剧上升的主因,空调能耗远低于风阻影响 [11] - 高温对续航的影响在低速时更明显,因空调能耗占比相对增大 [12] 速度对续航的影响 - 电动货车在50-80英里/时速度区间续航下降39%(143英里→88英里) [8] - 电动轿车同速度区间续航下降28%(277英里→200英里) [10] - 速度每降低10-15英里/时,续航可延长20%-30% [11] 高温对续航的影响 - 95°F高温下电动汽车续航比75°F时平均减少17% [12] - 低速行驶时空调能耗占比较大,高速时风阻成为主导因素 [12] 提升续航的实用方法 - 车速从70降至60英里/时可增加10%-20%续航 [15] - 连接外部电源时预冷车厢可节省电池电量 [16] - 使用空调循环模式和座椅通风功能更高效 [17] - 避免急加速/刹车并利用动能回收系统 [18] - 停车时选择阴凉处降低初始车内温度 [19] 行业技术发展 - Lucid Air Grand Touring风阻系数0.197,续航达512英里 [11] - 雪佛兰Silverado EV WT风阻系数0.331,续航493英里 [11]
车市三极分化:自主内卷、合资反扑、豪华塌方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10 22:05
2025年6月中国车市销量表现 - 2025年6月全国乘用车零售208.4万辆,同比增长18.1%,环比增长7.6%,创历史新高 [3] - 上半年累计零售1090.1万辆,同比增长10.8% [3] - 自主品牌零售134万辆,同比增长30%,环比增长7%,市场份额达64.2% [8] - 合资品牌零售51万辆,同比增长5%,环比增长6% [9] - 豪华车零售23万辆,同比下降7%,环比增长18%,市场份额11.0% [9] 销量增长驱动因素 - 国家"两新"政策补贴拉动效果显著,6月以旧换新申请量123万辆,占私人购车70% [4][5] - 车企降价促销潮推动销量,比亚迪等10余个品牌参与,最高直降5.3万元 [6][7] - 自主品牌价格体系重构:C级车当B级卖,B级车卖A级价,A0级车型降至5万元级别 [12][13] 自主品牌竞争格局 - 上半年比亚迪销量214.6万辆(+33%)领跑,吉利(+47%)、长安、奇瑞、长城紧随其后 [17] - 新势力阵营零跑(+155.7%)、小鹏(+279%)、理想表现突出,小米汽车交付量同比大增456% [18][19] - 行业陷入无序价格战,已开始倒逼合资车企降价 [14][16] 合资品牌复苏迹象 - 一汽丰田(+16%)、上汽大众(+2.3%)、广汽丰田等主流合资品牌实现正增长 [23] - 通过渠道稳定、油电同智策略和电动化产品布局实现回暖 [25][26] - 推出"一口价"策略消除终端价格乱象,提升消费者信心 [29] 豪华品牌市场困境 - BBA终端优惠幅度达10%-30%,仍难阻销量下滑 [39] - 2025年传统豪华品牌持续恶化,玛莎拉蒂(-87%)、阿斯顿·马丁(-72%)等超豪华品牌崩盘 [37] - 奥迪(+15.7%)成为BBA中唯一正增长品牌,得益于本土化战略 [41][42] 行业格局演变 - 从"自主崛起、合资衰落、豪华疲软"转向"自主内卷、合资反扑、豪华塌方" [9] - 国家已出手规范行业秩序,可能标志内卷阶段结束 [20] - 合资品牌通过灵活定价+产品升级+本土化转型实现反弹 [30]
铂智3X独白:我是丰田,也是新势力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09 21:55
销量表现与市场反响 - 2025年前6个月广汽丰田实现销量364218辆,同比正增长[2] - 铂智3X上市4个月交付量突破2万辆,成为小爆款[3][30] - 该车型通过智能化配置和丰田品质重塑消费者对合资品牌的认知,从质疑转向认可[6][8][13] 产品开发与本土化创新 - 设立中国首席工程师(RCE)体制,由中方团队主导产品定义,首次实现现地化开发[15][22][39] - 开发流程打破传统:下线前持续调整配置,如新增520KM版本L2++智驾功能,涉及600多个零件重组[26][28][30] - 基于两次深度调研锁定二三线城市务实家庭用户,学历高、重品质且追求性价比[25] - 上市后通过OTA升级新增华为HiCar互联等功能,保持快速迭代[31] 安全与技术标准 - 坚持圆形方向盘设计,否决异形方案,因时速100公里下存在操作隐患[50] - 电池安全超国标:提前16个月满足GB 38031—2025,新增"山"形仿真测试(507J挤压力)和90度侧柱碰[53][55] - 行驶中禁用视频播放功能,通过马赛克界面降低驾驶干扰[57] 设计理念与年轻化策略 - 采用"二律双生"设计理念,融合力量感与流畅线条,避免同质化[68][71] - 内饰以毫米级优化空间,提供米色/橙色等个性化选择,订单占比高[72][74][75] - 目标用户为95后(未来占比40%),注重智能化、舒适及社交体验[62][64] 战略转型与行业定位 - 从技术跟随转向创新引领,整合华为电驱、鸿蒙座舱等打造铂智7,强化智电护城河[80][82] - 提出"聚变2030"战略:2024-2026年转型攻坚,2027-2030年战略反攻[82] - 重新定义合资新势力:结合第一梯队智电配置与丰田品控,形成差异化竞争力[13][43][47]
大型纯电SUV 确认取消!本田突然宣布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09 21:55
行业趋势变化 - 汽车行业形势发生显著变化 制造商重新审视全面电动化路线图 美国电动汽车普及速度放缓且联邦税收优惠即将取消 [2] - 市场需求减弱及美国政治因素导致本田停止开发大型电动SUV并削减2030年电动汽车投入计划 [3][4] - 特朗普签署法案取消7500美元新电动汽车税收抵免 该政策将于2025年9月30日到期 [5] 本田战略调整 - 本田终止原计划2027年推出的大型电动SUV开发 该车基于全新电动架构 续航480公里 原计划在美国俄亥俄州生产 [7][8] - 2024年5月本田仍宣称电动汽车是小型移动产品最有效解决方案 目标2040年实现100%电动化 但到2024年已多次调整计划 [10] - 2022年计划推出30款电动车 2030年产量超200万辆 后缩减为到2030年电动车占比30% 2024年暂停加拿大数十亿美元电动车中心投资 [13] - 2024年4月转向混合动力车型 与电动车共线生产 5月CEO表示2030年电动车占比预期降至20% [13][15] - 电动车领域投资预算削减30% 从10万亿日元降至7万亿日元 约合690亿降至484亿美元 [15] - 计划未来四年推出13款混动车型 2030年混动销量目标220万辆 较2025年增长120% [18] 其他车企动态 - 路特斯取消2028年全面电动化计划 转向混动车型 保时捷增加混动车型选择 承认无法实现2030年80%电动化目标 [22] - 沃尔沃放弃2030年纯电目标 改为90%插混+纯电 日产取消小型电动SUV计划 [22] - 宝马称内燃机是"基础" 兰博基尼押注合成燃料 奔驰延长发动机寿命 奥迪宣布再生产汽油机10年 [22] - 福特逐步放缓电动车计划 捷豹路虎搁置印度10亿美元电动车工厂 日产取消美国电动轿车生产计划及日本11亿美元电池厂 [23][24] 行业整体态势 - 过去6-9个月车企意识到电动车计划与消费者需求不符 正集体调整战略 [22] - 2025年汽车行业面临巨大变革 制造商应对变化削减电动车投资 [24]
大众“截胡”特斯拉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08 23:44
Robotaxi市场动态 - 特斯拉Robotaxi于6月22日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低调登场,初期部署约10辆,仅向受邀社媒名人开放且行驶范围受限[3] - 特斯拉Robotaxi推出后股价单日大涨8.23%,但网上视频显示其行驶表现存在瑕疵[4] - 大众在德国汉堡部署约30辆配备摄像头与激光雷达的ID.Buzz AV进行测试,计划未来几个月向普通市民开放服务[5][9][15] 技术路线与战略 - 大众采用与Mobileye合作的传感器融合方案,搭载13个摄像头+9个激光雷达,与特斯拉纯视觉路线形成鲜明对比[12][14] - 大众推出"AD MaaS"打包解决方案,直接面向城市交通运营商销售,避开与特斯拉C端竞争[16] - 大众计划2026年在洛杉矶部署数千辆ID.Buzz AV,2027年欧洲实现移除安全员目标[6][21] 行业竞争格局 - Waymo已在旧金山等地运营1500辆无人车,累计服务超1000万次,但面临高昂单车成本问题[25][26] - 特斯拉Robotaxi宣称百万公里事故率0.15起(Waymo为1.16起),但实际运行中出现急刹、超速等异常[27][28] - 欧盟3月推出监管沙盒政策,简化测试流程以提振汽车产业[18] 区域发展特点 - 欧洲通过政企协作模式推进,汉堡政府给予大众市中心混流道路测试特权[30] - 大众采取"信任积累优先于规模扩张"的渐进策略[31] - 欧洲监管复杂性形成竞争壁垒,但道路环境复杂度也制约无人化进程[19][20]
30天超20位高管大调整,80后包揽所有核心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08 23:44
行业人事变动概况 - 2025年6月中国汽车行业人事变动频繁,涉及外企、国企、民企及造车新势力,涵盖销售、研发、品牌管理等关键领域[2][3] - 变动逻辑为组织架构调整,以应对行业淘汰赛与快速变化趋势[4] - 管理层代际更替明显:60后70后逐渐退出核心,80后占据核心岗位,90后进入关键岗[5] 外企人事变动 大众汽车 - 齐泽凯接替孟侠出任大众中国CEO,其履历包括南非市场稳产、MQB产品线管理及中国战略制定[8][9][11] - 孟侠调任大众商用车CEO,曾主导大众"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及与小鹏合作[13][15] 宝马 - 宝思齐接任华晨宝马CEO,财务背景深厚,曾掌管宝马全球最大金融服务业务[15][17][20] 国企人事变动 上汽集团 - 90后陈萃出任MG品牌总经理,宣布投资超100亿元推进新能源战略,计划两年推13款新车[22][24] 北汽福田 - 刘旭光升任副总,曾将福田SUV/皮卡导入俄罗斯市场[25][27] - 孙京升任副总,主导人力资源数字化改革,研发团队扩招300人且离职率从18%降至7%[30][32][33] 东风汽车金融 - 丁国祥升任董事长,李化接任总经理,前者深耕汽车金融20余年[34][35][36] 民企人事变动 比亚迪 - 任命拉斯为德国业务负责人,目标将经销商网络从27家扩至120家[38][41] 长城汽车 - 吕文斌接任欧拉品牌总经理,面临销量下滑挑战,计划下半年推2款新车并扩张至400家门店[42][44][46] 吉利领克 - 周钘加入任销售公司常务副总,曾主导上汽通用五菱品牌营销创新[47][48][50] 造车新势力架构调整 理想汽车 - 整合研发与销售为"智能汽车群组",马东辉任负责人,强化技术到用户的闭环协同[51][53][55] 蔚来 - 技术专家胡成臣离职,其曾主导5nm智驾芯片"神玑NX9031"量产[56][60] 小米汽车 - 陈光加入任辅助驾驶感知负责人,曾开发一汽L4级Robotaxi[61][62]
一场改写全球汽车格局的政策地震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08 11:10
法案核心内容 -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大而美"法案,系统性将资金和政策从绿色能源、社会福利等领域转向国防、边境安全和化石燃料生产[2][4] - 法案废除或削减大量IRA时代的绿色能源项目,包括温室气体减排基金、清洁重型汽车信贷等,同时为国防和化石燃料领域注入1570亿美元新拨款[4] - 法案被视为美国新能源车政策的"急转弯",将彻底改变拜登时代的清洁能源政策[5] 税收政策调整 - 法案核心条款包括降低企业税,将《减税与就业法案》永久化,包括个人所得税税率、标准扣除额等[8] - 新增多项税收优惠,如对合格小费和加班费的税收减免、增强老年人标准扣除额等,旨在增加家庭可支配收入[9] - 延长100%奖金折旧政策至2030年,暂停国内研发支出摊销要求,恢复即时费用化[10] - 延长基于EBITDA计算商业利息扣除上限的规则[11] 财政影响 - 法案将在未来10年使美国赤字增加约3.3万亿美元,减少国家几十年税收收入[14] - 法案资金来源完全依赖新增债务,可能导致美国财政轨迹发生重大变化[14] 汽车行业影响 - 取消购买新电动汽车的7500美元联邦税收抵免,比原计划提前7年[21] - 取消二手车最高4000美元和商用车最高4万美元购置税收抵免[22] - 新增电动车注册费:新车250美元,混动车100美元[23] - 允许2025至2028年间购买美国组装新车的买家每年扣除最高1万美元车贷利息[32] 行业格局变化 - 特斯拉计划降价5%-8%消化冲击,但利润率可能压缩至15%以下[41] - Rivian、Lucid等依赖补贴的初创企业面临融资困境和现金流断裂风险[41] - 福特、通用可能收缩电动皮卡产能,转向混动车型[41] - 韩国现代、日产等已宣布在美投资扩产,以保"美国组装"标签资格[44] 全球影响 - 美国电动汽车普及率到2040年将落后全球平均水平,并被挤出全球三大电动汽车市场[41] - 全球供应链区域化趋势加剧,车企可能被迫在美国设厂以应对关税威胁[43] - 法案将推迟整体电动化进程,传统燃油车与插混车型将迎来短暂黄金期[40]
新能源销量全球前三!上汽通用五菱“极速转型”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08 11:10
销量表现 - 2025年6月销量126413辆,同比增长32.1%,新能源销量70357辆,同比增73.8% [2] - 上半年全球累计销量764544辆,同比增长18.3%,新能源累计销量413314辆,连续6个月保持50%以上同比增速 [2] - 上半年新能源销量跃居全球前三,成为转型最快的主流车企 [3] 转型成功因素 - 以用户真实需求为原点,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双轮驱动 [5] - 坚持"人民需要什么就造什么"理念,聚焦高频使用场景,避免功能冗余 [7][8] - 针对不同场景开发差异化产品:宏光MINIEV(短途通勤)、五菱缤果(家庭出游)、纯电版扬光轻客(物流运输) [10] 技术体系 - 构建"天·灵·神"自主技术体系,包含六大核心技术:天菱模式、天舆架构、灵犀动力、灵眸智驾、灵语座舱、神炼电池 [12] - 神炼电池3.0通过新国标全部24项安全测试,加码枪击贯穿等极限验证 [12] - 实施"一二五"工程以来新增15款新能源车型,累计产量突破300万辆 [14] 产业链布局 - 在柳州打造五个百亿自主产业集群,本地化配套率从36%提升至63% [16] - 形成电池/电驱/电控三大核心产业集群,年产值660亿元 [16] - 推动铝产业链转型升级,构建"铝水直供—材料创新—零部件智造"一体化生态链 [17] 全球化进展 - 2025年6月新能源出口8448台/套,同比增250.5%,连续3个月保持200%以上增速 [21] - 上半年新能源累计出口35964台/套,同比增147.6% [21] - 印尼市场新能源销量5958辆,占有率超33%,保有量排名第一 [22] - 推进"印马泰"区域一体化战略,实施本地化生产+供应链出海+技术标准输出模式 [22] 行业启示 - 证明传统车企可通过体系优势+用户思维实现转型 [24] - 转型困境非规模问题而是路径选择问题,需精准定位+体系再造+生态协同 [25] - 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转型方法论和实践样本 [5][26]
半年卖出135.5万辆,长安汽车凭什么?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06 21:45
行业趋势 - 全球汽车行业从电动化初级竞争进入智能电动的综合较量,动力形式不再是唯一焦点,消费者对智能化体验、整车系统能效、品牌价值感的要求迅速提升 [9] - 智能化浪潮从前沿走向规模化落地,新能源从"是否"转向"好不好",出海成为必选项 [2] - 中国车企凭借灵活供应链、规模制造优势和领先的智能化能力,在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增量市场快速扩张 [18] 公司业绩 - 2025年上半年累计销量135.5万辆,创近八年新高,其中新能源车型45万辆,同比增长48.8% [3] - 高端智能电动品牌阿维塔连续4个月月销稳居万台水平,长安启源Q07累计交付突破2万辆,深蓝汽车全球累计交付突破50万辆 [6] - 经典车型CS75系列销量超280万辆,商用品牌凯程连续5个月蝉联新能源微客市场销量冠军 [7] 产品与技术 - 推出启源Q07、深蓝S09、阿维塔06、凯程V919、UNI-Z PHEV等多款新品,智能化创新技术逐步释放潜能 [9] - 金钟罩全固态电池进入实车验证阶段,计划2027年量产,已布局专利近2万项,70%为发明专利 [13] - "北斗天枢2.0"计划推进,SDA平台集成L3级自动驾驶系统,支持200余种高难度场景 [13] - 自主研发软硬解耦电池管理系统和"七合一"动态控制技术,优化整车集成度和系统响应速度 [16] - 方舟车身架构使用70%以上超高强度钢,强度达1500兆帕,每平米可承受15吨压力 [16] 全球化战略 - "海纳百川"全球计划覆盖东南亚、中南美、欧洲、中东非洲、欧亚五大核心区域,在100多个国家建立1.4万个渠道网点 [19] - 布局20个海外工厂,建成投产9个,泰国罗勇新能源整车基地投产 [21] - 2025年1月出口量创历史新高,环比暴涨超8倍,首次跻身中国车企出口前三 [22] - 在欧洲、中亚、东南亚、中东举办30多场品牌活动,并在多国开设旗舰店 [21] 研发与生态 - 建立17家科技公司、16个研发中心、180个实验室,联合设立智能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 [25] - 与华为、腾讯、地平线等30多家企业合作,共建智能驾驶、公有云平台等开放生态 [26] - 将供应商账期统一至60天内,保障产业链健康循环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