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商业评论

搜索文档
智驾战开打,合资车企要完?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13 00:57
行业动态 - 长安汽车发布"北斗天枢2.0"智能化战略,深蓝汽车将高阶智驾下探至10万元车型 [5] - 比亚迪发布"天神之眼"智驾系统,7.88万元海鸥车型将配备,推动高阶智驾进入7万元级别 [5] - 行业分析认为这是变相的价格战,通过增配3000-5000元智驾硬件替代直接降价1万元 [5] - 比亚迪的举措将压力传导至全栈自研车企和ADAS企业,合资车企燃油车优势可能被"全民智驾"冲击 [5][26] 技术路线 - 比亚迪采用"华卓地魔"(华为、卓驭、地平线、魔门塔)供应商模式,可能推动智驾主流转向供应商主导 [5] - 比亚迪智驾方案分为三档:A方案(DiPilot 600)给仰望、B方案(DiPilot 300)给腾势、C方案(DiPilot 100)普及全系 [21] - 供应商分配:10万以下用卓驭、15万左右用地平线、20-25万用魔门塔、30万以上用华为 [21] - 自研路线以蔚小理为代表,2024年预计60万辆搭载量占NOA市场不到30%份额 [24] 市场反应 - 华为余承东质疑低价智驾质量,认为30万元以上才是正经高阶智驾 [7][9] - 长城汽车魏建军强调智能驾驶应注重用户体验和安全 [11] - 零跑汽车表示无压力,其B10车型在芯片、激光雷达和城市NOA上比竞品超前 [14] - 宝骏汽车欢迎比亚迪加入智驾普及,即将推出搭载"灵眸智驾3.0"的新车 [12] 技术标准争议 - 高阶智驾定义分歧:需具备城市NOA能力或达到L3级别 [16][18] - 特斯拉FSD方案成本1.2万-1.5万元,车价需12万元以上才能支撑 [16] - 2023年中国市场NOA标配超100万套,高速NOA渗透率7%,城市NOA仅1%多 [21] - 2024年预计高速NOA渗透率16%,206万辆新能源车将搭载NOA功能 [21] 市场影响 - 比亚迪营销策略可能改变消费者认知,认为NOA不应额外付费 [26] - 小鹏汽车MONA M03智驾成本1.5万-2万元,面临比亚迪7万元方案的冲击 [26] - 合资车企在电动化和智能化双重压力下,可能失去紧凑级轿车和SUV市场 [26][28] - 轩辕奖测评显示L2+功能车型占比超50%,APA自动泊车功能普及率达100% [19] 技术发展趋势 - 2024年车企摆脱高精地图依赖,NOA宣传转向"全国都能开" [19] - 端到端大模型技术提升智驾上限能力,改善复杂场景应对 [19] - 纯视觉方案存在场景限制,激光雷达方案在突发情况反应更优 [28] - 未来竞争关键将集中在智驾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体验 [28]
2025开年,中国车市骤降,比亚迪吉利奇瑞却增长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13 00:57
撰 文 / 钱亚光 设 计 / 赵昊然 2025年头一个月,中国汽车市场迎来近年来的历史新低。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分会数据,2025年1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79.4万辆,同比下降12.1%, 环比下降31.9%,这一数据在过去10年中仅高于2020年和2023年的1月。作为参考,去年12月国内狭 义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达263.4万辆,同比增长12.0%,环比增长8.6%。 | | | | | | 总体市场-2025年1月零售、批发销量分析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零售(4) | | | | | | | 批发(9) | | | | | | | | 線 鱼仪:万辆) | 轿车 600 | MPV STER | SUV 800 | 狭义乘用车 合计 | 微客 CLC | 广义乘用车 合计 | 销量 单位:万辆 | 轿车 600 | MPV SED | SUV 8 | 狭义乘用车 ਵੰਸ | 微客 6 | - V 転用生 合 ...
2025开年,特斯拉暴跌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12 00:58
编 译 / 钱 亚光 设 计 / 赵昊然 来 源 / i n si d e e v s. c o m , t h e d r i v e n . i o , w w w. f t . c o m 比特币、碳排放额度以及有关人工智能的承诺所能发挥的作用毕竟有限。不管喜欢与否,特斯拉终 究还是一家汽车公司。不过,特斯拉 2025 年的销售开局并不理想。 最近几天,全球各地市场的去年全年及1月销售数据表明,埃隆·马斯克领导的电动汽车公司前景黯 淡。尽管去年特斯拉大规模推出了Cybertruck,本应在美国广阔的皮卡市场吸引更多买家,但它在 一些曾经几乎垄断电动汽车销售的地区却遭遇了严重下滑。 2024年,特斯拉在美国各地销售了633762辆汽车,较2023年以来下降了5.6%。在加州,特斯拉在 2024年失去了其总市场份额的7.6个百分点,而其总份额从2023年的60.1%下降到2024年的52.5%。 特斯拉2025年1月美国销量49000辆,低于2024年1月的54444辆,同比下降10%。 加州新车经销商协会(CACDA)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加州电动汽车销量趋于平稳,占新车销量 的25.3%,仅略高于 202 ...
开了半年小米SU7,福特CEO怎么评价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12 00:58
福特2024年财务表现 - 2024年总收入1850亿美元同比增长5% 净利润59亿美元(Non-GAAP为102亿美元)同比增长1.5%(Non-GAAP同比下降0.2%)[5] - 商用车业务(Ford Pro)最赚钱 息税前净利润率13.5% 燃油车业务(Ford Blue)息税前利润率5.2% 新能源业务(Ford Model e)亏损超50亿美元[5] - 高层人事变动:雪莉·豪斯接任CFO 马林·葛贾贾出任首席战略官 安德鲁·弗里克统管燃油车和新能源业务 吴胜波兼任福特国际市场集团业务[5] 竞争战略与产品布局 - 降本为绝对使命 计划推出低价新能源车型 坚持多种动力形式(含增程技术) 通过Ford Pro服务订阅增收[7] - 自动驾驶领域:BlueCruise累计行驶超3亿英里 正开发L2/L3技术 团队整合原Argo AI工程师 道格·菲尔德等核心人才领衔[8] - 认可理想增程技术逻辑 将推出增程车型 强调不依赖政府补贴 需在成本/产品力上直接竞争[8][10] 中国市场与行业观点 - CEO法利长期研究中国竞品 亲自驾驶小米SU7半年并高度评价 认为中国车企电动化发展是行业利好[10][11] - 2023年主动促成与特斯拉共享12000根超充桩 30天内完成谈判 既提升品牌形象又保障充电网络[13] - 对中国价格战持乐观态度 视作技术革新周期常态 指出中国200多家电动车企仅特斯拉/理想/比亚迪等少数盈利[15] 高管动态与行业观察 - 法利强调企业需自主竞争力 其"中国车企疫情期间崛起"和"增程技术认同"言论引发行业关注[9][10] - 认为汽车行业进入全新技术周期 福特需通过灵活战略应对 包括动力形式多样化和实用型自动驾驶方案[8][15]
9美元通行费和消失的100万辆汽车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11 00:32
米斯兹之子 成就新汽车人 l B 0 ala E L I 规 跨 实 战 জ 野 界 国 / 推 交通堵塞不仅耗费通勤者大量时间,还导致物流运输效率低下,环境污染加剧。为改变这一现状, 纽约市参考伦敦、斯德哥尔摩、新加坡等城市的成功经验,毅然开启拥堵收费的大胆尝试。 纽约拥堵收费计划划定了一个广泛的"拥堵缓解区",几乎涵盖曼哈顿60街以南的全部区域,像林肯 隧道、荷兰隧道、休格·凯里隧道,以及连接布鲁克林和皇后区的桥梁等关键交通要道均囊括其 中。 该计划对通行车辆按不同时段和车辆类型收费。 编 译 / 阅 凡 设 计 / 赵昊然 来 源 / Fast Company 在全球城市纷纷探索交通优化策略的大背景下,美国纽约于2025年1月5日正式推行拥堵收费计划, 旨在缓解曼哈顿核心区域的交通顽疾,这一举措在美国尚属首次,一经推出便备受瞩目。 纽约市交通拥堵状况由来已久,曼哈顿作为城市的心脏地带,特别是60街以下区域,每日通勤高峰 时,街道上车水马龙,车辆寸步难行。 持有E-ZPass的客车,在工作日早5点至晚9点、周末早9点至晚9点的高峰时段,需缴纳9美元通行 费,通宵时段则为2.25美元。商业车辆收费更高,而没 ...
股票飙涨之后,长安东风会怎么整合?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11 00:32
东风与长安汽车央企重组 - 东风股份2月10日以8.03元/股收盘涨停,长安汽车同日上涨4.73%至14.18元/股,主因两家公司2月9日发布间接控股股东变更公告引发重组预期[5] - 2024年东风总销量248万辆(同比+2.5%),自主品牌占比55%;长安总销量268.3万辆(同比+5.1%),自主品牌占比83%,合并后将形成年销500万辆、出口100万辆规模的新集团[8][9] - 重组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主导,兵装集团旗下汽车业务(含长安汽车)将与东风集团合并,实现南北工业集团时隔26年重新整合[11] 双方业务架构分析 - 长安汽车旗下5大自主乘用车品牌覆盖3.5万-43万元价格带,包括长安品牌、启源、深蓝、阿维塔、引力,另有商用车品牌凯程/跨越及合资品牌长安福特/马自达[11] - 东风公司四大自主乘用车品牌架构覆盖6.5万-370万元区间,包括东风风神、奕派、纳米、岚图、猛士,以及东风风行/风光和卡车板块,合资品牌含东风本田/日产/神龙[12] - 双方在13-18万元价格段存在直接竞争(如长安启源A07 vs 东风eπ007),零部件体系均完备但侧重不同领域[12][13] 整合路径与协同效应 - 初期可能保持独立运营,优先在电池生产/采购、智驾模块实现协同,后续逐步推进研发和品牌整合[13] - 长安在自主品牌/智能化/三四线渠道占优,东风强于商用车/合资板块/新能源三电系统,整合可实现互补[13] - 行政级别差异(东风为副部级)可能导致东风科技并入长安汽车,或东风以股东身份入主长安[13] 央企整合模式分析 - 强强联合型案例:中国中车(2015南车+北车)、中国宝武(2016宝钢+武钢)通过合并解决重复投入/恶性竞争[15][17] - 产业链纵向整合型:国家能源集团(2017神华+国电)实现煤电联营,中核集团(2018+中核建)完善核产业链[18][19] - 专业化整合型:中航电子吸收中航机电(2021)、中国稀土集团组建(2021)优化资源配置,本次重组属此类[20][22]
美国叫停高速快充桩建设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09 21:43
高速公路快充桩建设预算暂停 - 特朗普政府暂停了50亿美元高速公路快充桩建设预算 该预算是拜登执政期国会批准的《2021年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的一部分 [4] - 暂停原因是需评估项目是否高效运行及是否符合交通部优先事项 各州不能签署新合同 但将继续偿还现有债务 [5] - 特朗普在1月20日行政命令中呼吁停止充电桩建设资金 作为"终止绿色新政"行动的一部分 [5] 充电桩建设现状与影响 - 940个充电桩地点已获资助 其中56个完工 数百个处于建设阶段 [5] - 阿拉巴马州等6个州已暂停高速公路快充桩建设计划 等待联邦政府下一步政策 [5] - 特斯拉是最大资助获得者之一 获得4100万美元建设99个站点 超一半预算用于高速公路皮卡站和旅行中心 [5] 行业反应与潜在影响 - Atlas Public Policy创始人警告长期延迟将使美国在能源和交通领域竞争力落后中国 [5] - Paren首席分析师质疑叫停合法性 认为会严重破坏小公司但不影响大型车企和充电服务商 [5] - 电气化运输协会(成员包括通用 丰田等)敦促政府迅速重启项目 减少各州和企业不确定性 [5] 充电基础设施现存问题 - 联邦资助成果参差不齐 部分地区充电桩过于密集或利用率低 [5] - 需行业与政府合作重新评估有效和无效的做法 [5]
中国汽车出海,别带“996”和价格战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09 21:43
中国汽车出口现状 - 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连续两年全球第一,领先日本(421万辆,同比下降5%)[4] - 乘用车出口495.5万辆,同比增长19.7%,传统燃料汽车出口457.4万辆(+23.5%),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6.7%)[4] - 主要出口市场:俄罗斯(115.8万辆)、墨西哥(44.5万辆)、阿联酋(33.1万辆)等,新能源车主要出口比利时(26.4万辆)、巴西(15.2万辆)、英国(11.9万辆)[4] 增长驱动因素 - 政策支持:国家贸易政策鼓励产业链出口积极性[4] - 技术领先:新能源技术及智能化优势显著提升竞争力[4] - 企业努力:自主品牌提升产品质量与成本控制能力[4] - 市场多元:需求端(覆盖五大洲)和供给端(多企业参与)同步拓展[4][8] 市场结构特征 - 出口占比提升:当前产量中20%用于出口(四年前仅3%)[7] - 区域分布均衡:亚洲162万辆、欧洲90万辆、俄罗斯90+万辆、北美60万辆[8] - 企业策略分化:问界(智能化)、比亚迪(电动化)、奇瑞(国际化)各具优势[10] 新兴市场潜力 - 人均GDP与汽车保有量呈正相关,3万美元为增长拐点[12] - 东盟(年销300万辆)人口6.8亿,仅为中国销量零头,增量空间显著[16] - 非洲潜力市场:尼日利亚(2.2亿人)、埃及(1.1亿)等处于汽车普及初期[16] - 中国品牌在新兴市场电动车市占率达47%,远超成熟市场(7%)[18] 竞争策略建议 - 油电并行:全球电动车渗透率仍低(欧洲20%),传统车出口仍重要[21] - 盈利优先:避免国内输血式价格战,保障供应链合理利润[21] - 竞合平衡:与当地企业保持合作空间,避免过度挤压引发制裁[23] - 文化适配:需适应海外工作习惯(如拒绝996模式),加强本地化运营[23] 产品竞争力表现 - 电动车安全系统获泰国消费者认可,当地市占率达74%[18] - 传统车在发达市场占比仅1%,但在新兴市场达9.6%(智利27.5%)[18] - 国内市场规模占全球28.7%(电动车59%),为出海奠定基础[18]
陈昊主导 东风乘用车销售新领导团队曝光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08 21:30
设计 / 师 超 2月6日,农历正月初九。 东风乘用车销售有限公司(简称销售公司)一场新春团拜活动,昭示这家2024年不断调整、变动的东风多元销售团队开始稳定。 撰文 / 牛跟尚 这家销售公司也可以叫东风乘用车公司,2024年销量21.3万辆,同比增长82%。 不同两年前,它包括东风风神、东风纳米、东风奕派三大营销事业部。2024年,东风风神近11万辆是燃油车、节能车及电动车,东风纳米约5万辆、东 风奕派近6万辆均为新能源汽车。 东风公司2月7日全面开工的前一天,从2024年5月成为东风乘用车公司领导的陈昊,与销售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俊,带领销售公司班子成员沈相 全、陈浩村、刘洋、余飞、邓留超、余岳峰,先后到东风奕派、东风卓联、东风纳米、东风风神慰问。 这是这家销售公司领导班子最新、最全的一次亮相。 此前的2025年1月14日,张俊兼任销售公司新任党委书记、总经理,他同时是东风总部两大职能部门——经营管理部总经理、营销管理部总经理。他 1971年出生,曾任东风裕隆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商品企划部部长、东风汽车公司经营管理部运营管理处处长和东风小康 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纪委 ...
对抗特斯拉,8巨头充电联盟在美部署全国网络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07 23:59
充电网络现状与问题 - 美国公共充电设施不足且运行状况不良,2024年第三季度约20%充电尝试失败,主要因充电桩离线或损坏[4] - 特斯拉占据美国约三分之二的快速充电站,8家汽车制造商联盟旨在减少对特斯拉网络的依赖[4] IONNA充电联盟成立与规划 - 2023年7月由宝马、通用、起亚、本田、现代、奔驰、Stellantis和丰田8家车企联合成立,类似欧洲IONITY模式[4] - 计划结合政府投资与私人资金,在北美部署高功率充电网络,支持CCS和NACS充电标准[4] - 截至2024年底已完成80款车型4400次充电测试,提供6.3万度电,优化硬件及软件后进入全国扩张阶段[6] - 当前6个地点58个充电站投入运营,2025年目标新增超100个站点、1000个充电桩,2030年目标超3万个充电站[6] 车企合作与战略动机 - 8家车企均摊未公开的巨额投资,通过合作解决充电网络瓶颈以促进电动汽车销售[11] - 车企在美国已推出超30款电动车型,计划2030年前新增至少60款,通过IONNA增强公共充电领域影响力[6] - 奔驰、通用等已有独立充电项目(如与EVgo、ChargePoint合作),但IONNA被视为补充性战略举措[8] 用户体验与技术升级 - 充电站设计包含遮阳篷、休息室(含卫生间、咖啡馆、Wi-Fi)、智能预订、车内支付等设施[17][18][19] - 采用400千瓦高功率充电桩,支持800+伏电压,兼容CCS/NACS标准,提供即插即充技术[17][18] - 2025年将引入AI驱动的计算机视觉和亚马逊无感支付技术,实现24小时无人零售服务[19] 市场影响与行业竞争 - IONNA预计加速北美充电基础设施竞争,尤其利好现代、起亚等参与车企的电动车型销售[20] - 联盟通过统一客户体验标准(如清晰标识、照明、便捷服务)提升行业服务标杆[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