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网
搜索文档
老铺黄金的“平替”,要IPO了
投中网· 2025-09-19 10:37
文章核心观点 - LVMH集团董事长考察老铺黄金,凸显中国黄金珠宝品牌对高消费群体的吸引力,行业关注度提升[5][6] - 潮宏基作为“老铺黄金平替”及“K金之王”,正从A股冲击港股实现“A+H”上市,2025年以来股价涨幅超160%,公司总市值约132亿元[6] - 国际金价持续上涨,2024年全年上涨27.2%,2025年内涨幅接近40%,推动黄金珠宝企业扎堆赴港IPO[18][19] 公司战略与定位演变 - 公司在中国整体珠宝市场中市占率排名第九,但在细分领域表现突出:2024年时尚珠宝市场排名第一(市占率1.4%),黄金串珠手链市场排名第一,授权IP数量排名第一[8] - 产品定位从“K金之王”转向更全面的珠宝商,2025年上半年珠宝业务贡献93.6%收入,其中时尚珠宝(以K金为主)与经典黄金珠宝收入占比分别为45.6%和45.2%,较2006年K金产品占比九成有显著变化[11] - 经典黄金珠宝增速超越时尚珠宝,2022年至2024年年复合增长率达43.4%,2025年上半年增速为24.0%,而时尚珠宝同期年复合增长率为9.5%,2025年上半年增速为20.4%[11] - 通过推出高端定制系列“CHJ·ZHEN臻”(定价万元级别)尝试提升品牌在高端市场形象,同时主打“可负担的国潮”以吸引45岁以下客群[9][11] 产品与市场策略 - 产品深度融入东方文化和非遗工艺(如花丝镶嵌),外形上以东方美学为主,与老铺黄金的古法工艺和东方奢华调性相似,但价格更易负担(主流产品定价千元至万元级别)[9] - 自2010年起玩转IP联名(包括三丽鸥、哆啦A梦、黄油小熊等),目前已推出超过400个SKU,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建立品牌影响力[9] - 目标客群与老铺黄金形成差异化:老铺黄金瞄准高净值人群,追求稀缺与收藏价值;公司则强调日常搭配和时尚感,消费者与LV、爱马仕、卡地亚、宝格丽等国际奢侈品牌的重合率高达77.3%[6][9] 创始人背景与发展历程 - 创始人廖创宾(1972年生于广东汕头潮阳)17岁辍学加入父亲廖木枝的黄金代工业务,早期从事“黄金掮客”生意,利用信息差赚取差价[14] - 1996年正式创立“潮宏基”品牌,寓意“潮汕明珠,宏图大展,基业长青”,2010年1月28日成功在深交所上市,成为A股首家时尚珠宝上市公司[15] - 上市后曾尝试多元化扩张(如2014年收购女包品牌“FION菲安妮”),但未达预期效果,后期重新聚焦珠宝主业,手袋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7.5%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3.0%[15] - 渠道策略从偏重自营转向加盟模式,截至2025年6月底门店总数达1542家(自营店202家,加盟店1337家),中国内地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门店占比约四成[15][16] 财务表现与IPO动因 - 公司营收持续增长:2022年43.64亿元、2023年58.37亿元、2024年64.52亿元,2025年前六个月40.62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2.05亿元、3.3亿元、1.69亿元、3.32亿元[16] - 黄金珠宝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对流动资金需求大,IPO可获充裕资金用于扩张门店、提升品牌、优化供应链及应对金价波动[19][20] - “国潮”风起和年轻人爱买金的热情成为行业新动力,公司本次港股IPO募资拟主要用于海外扩充,计划2028年底前在海外开设20家自营店,并在香港设立海外总部[20] - 公司已推进国际化战略:2024年在马来西亚开设首家海外门店,随后在泰国开店,2025年在柬埔寨开设两家海外珠宝门店[20]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国际金价持续创新高,随着美联储降息预期飙升,金价突破3600、3700美元/盎司,黄金的避险价值和资产配置重要性凸显[6][18] - 黄金热带动一批企业赴港IPO,包括2024年梦金园上市,2025年周六福(市值突破200亿港元)、赤峰黄金、山金国际等,紫金矿业也计划分拆紫金黄金国际赴港上市[19] - 当前股东结构中,东冠持股7.67%,其他A股股东持股60.66%,廖创宾家族通过直接与间接持股控制约31.67%股份,公司已引入职业经理人[20]
暴涨115%,一家上海明星公司刚刚IPO了
投中网· 2025-09-19 10:37
公司上市表现 - 2025年9月19日港交所上市 开盘价44港元较发行价20.39港元上涨115.79% 当前市值约157亿港元[3] - 采用港股18A规则上市 2025年港股18A公司新股首日涨幅前5名均为18A企业[3] 核心产品与技术优势 - 中国首款获批KRAS G12C抑制剂"达伯特"(GFH925)2024年8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 填补国内靶向治疗空白[8][9] - 另一核心产品GFH312为RIPK1小分子抑制剂 获FDA批准在美国开展二期临床试验[11] - 建立差异化RAS产品矩阵包括口服KRAS G12D抑制剂GFH375/泛RAS分子胶GFH276/大小分子协同药物GFS784[11] - 扩展管线含双特异性抗体GFS202A(靶向GDF15和IL-6)/CDK9抑制剂GFH009/TGF-βR1抑制剂GFH018[11] 研发团队背景 - 联合创始人吕强为布兰迪斯大学生物化学博士 曾任职诺华/惠氏/药明康德/基石药业高级副总裁[6][7] - 联合创始人兰炯为兰州大学有机化学博士 拥有20年药物化学经验 曾任扬子江海雁医药研发负责人[7] - 两位科学家2017年瞄准港股18A机遇共同创业 分别负责战略规划与小分子研发[7] 财务数据表现 - 2023年收入7373.4万元 2024年收入1.05亿元 2025年前四月收入8214.9万元[12] - 同期亏损分别为5.08亿元/6.78亿元/6662.4万元 研发费用达3.13亿元/3.32亿元/0.69亿元[12] - 2023年超九成收入来自信达生物授权费7178万元 2024年上半年该收入降为0元[13] 融资历程与股东结构 - 累计完成7轮融资共募集14.21亿元 包括6000万种子轮/1.4亿A轮/5.43亿B轮/4.83亿C轮/1.95亿C+轮[16][17][18] - IPO前估值31.23亿元 创始人团队合计持股25.23% 弘晖资本持股8.37% 鼎晖投资持股5.64%[15][18] - 磐霖资本连续三轮追投 协助企业对接商业资源与战略建设[18] 商业模式与战略规划 - 将达伯特大中华区商业化权利独家授予信达生物 自身商业化控制权有限[13] - 上市募资用于GFH925/GFH375开发及其他候选产品管线推进[18] - 聚焦肿瘤与免疫疾病领域原创型药物开发 以疾病生物学机理为核心研发路径[7]
洗地机巨头集体跨界“出走”
投中网· 2025-09-19 10:37
行业增长瓶颈 - 洗地机市场销售金额从2019年1亿元增长至2024年141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约192% 但高增长态势未能持续 市场转向以价换量[9] - 产品均价从2019年2800元降至2024年2126元 市场洗牌加速 品牌数量从130家缩减至112家 TOP5品牌集中度跃升至80.8%[9] - 作为低频消费品面临用户换新动力不足瓶颈 核心参数逼近物理极限导致产品严重同质化 企业只能通过细微参数差异和功能组合争夺用户[9] 跨界扩张动因 - 主业增长见顶使原有叙事失去吸引力 资本市场需要持续新叙事维系高估值与投资魅力 开辟第二曲线成为生存必需[10] - 头部企业积累的环境感知与运动控制技术提供跨界基础 LDS激光雷达与AI视觉避障系统及高速数字马达等技术可迁移至新品类[13] - 成熟供应链体系能以较低成本和较快速度将新品推向市场 资本支持通过上市或多轮融资积累资金实力 为跨界提供试错空间[13][14] 跨界路径选择 - 技术延伸路径将核心技术复用到相邻领域 包括石头科技从扫地机器人到洗地机再到智能割草机 追觅拓展无人机并计划推出运动相机 科沃斯旗下添可推出智能炒菜机[15] - 生态冒险路径进入技术门槛更高领域 如追觅科技宣布进军汽车领域 科沃斯尝试高科技多元化 这类跨界不确定性更大且挑战更严峻[15] 跨界实施挑战 - 技术相关不等于能力具备 无人机有飞控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法规门槛 造车涉及复杂供应链管理和巨额资金投入 李斌提出没有200亿不要造车的警示[19] - 资本与政策支持难以支撑长期竞争 政策补贴可短期刺激利润释放但无法解决长期核心竞争力问题 低估长期投入需求的企业难逃被出清命运[19] - 用户认知迁移是最大障碍 消费者未必接受品牌在新领域的产品 追觅造车后遭遇普遍质疑反映认知跨越难度[19] - 目标领域如高端智能家电和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的红海市场 后来者难以撼动用户固有品牌认知和选择偏好[20]
中兴通讯创新力“霸榜”,展现战略布局AI决心
投中网· 2025-09-18 14:33
公司创新实力排名 - 中兴通讯以86.74分位列《中国大企业创新100强》榜单第二 排名仅次于华为的94.7分 [3] - 榜单评选标准包括发明专利数100件以上 研发强度0.6%以上 营业收入200亿元以上 [3] - 综合评价基于研发费用 研发投入强度 专利数量 收入利润率等指标加权计算 [3] AI战略布局与愿景 - 公司战略从全连接升级为"连接+算力" 明确成为网络连接和智能算力领导者的新愿景 [3] - 践行"All in AI AI for All"战略 致力于让算力更普惠 应用更普及 [3] - 创新力最重要的体现来自对人工智能的战略布局 [3] AI业务表现与产品 - 上半年AI驱动第二曲线业务营收同比大幅增长近100% [4] - 政企和消费者两大板块营收占比超过50% [4] - 推出全栈全域智算解决方案 包括超节点服务器 智算服务器 通算服务器 高性能存储和智算一体机 [4] 行业认可与成就 - 联合开发的"分布式OCS全光互连芯片及超节点应用创新方案"获得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高奖SAIL奖 [4] - 在中国移动2025-2026年人工智能通用计算设备集中采购项目中 中标份额高居第一 [4] - 入选《2025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大企业创新100强》等权威榜单 [5] 技术合作与生态建设 - 联合多家主流国产GPU厂商提升国产硬件算力效率 加速国产智算自主可控进程 [5] - 通过开放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共同打造生态链竞争力 [5] - 智算服务器收入大幅增长 成为公司整体营收增长的核心引擎 [5] 未来发展定位 - 持续强化AI技术创新和产业布局 助推AI应用快速普及 [5] - 致力于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5]
持续追踪中国核心区域创新增长背后的投资力量——投中榜·2025年度区域榜单评选启幕
投中网· 2025-09-18 14:33
区域股权投资市场总体表现 - 2025年1-8月,三大战略区域(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地区)合计贡献全国股权投资市场近七成交易规模,成为资本市场极具活力的增长极 [2] - 长三角地区披露交易总额达1582亿元,投资案例数超3200起,同比增长4%,反映投资活动高频化、早期化新特征 [2] - 粤港澳大湾区披露投资案例1070起,交易规模58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0% [2] - 西部地区披露投资案例767起,交易规模654亿元,同比激增217%,产业转移与升级在资本端获得积极响应 [2] 长三角地区发展特征 -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策源地,截至2025年8月该地区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达270余家,占全国比重约47% [3] -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引下,形成高效协同产业生态格局:上海聚焦研发策源、江苏深耕规模化制造、浙江专注数字化应用、安徽承接产业转化 [4] - 分工协同模式推动长鑫存储、君实生物、商汤科技等领军企业跨区域合作,加速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形成 [4]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特征 - 依托港澳独特制度优势,深港通、债券通、理财通等互联互通机制扩容增效,推动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稳步提升 [5] - "港澳高校—深圳研发—东莞转化—广佛制造"的产业链协作模式成熟,在人工智能、智慧医疗、新能源等领域涌现一批独角兽与高成长性企业 [5] 西部地区发展特征 - 以"双碳"目标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为战略牵引,在承接产业转移同时注重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6] - 成都、西安、重庆三大中心城市发挥创新集聚效应,在光伏储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涌现通威股份、隆基绿能、云从科技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本土企业 [6] - 西部正从传统"产业承接地"向高质量"创新策源地"转变,成为中国区域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增长极 [6] 区域协同发展趋势 - 各区域基于自身优势展开差异化竞争与合作成为新常态,市场驱动下资源要素跨区域配置持续深化 [7] - 存在区域间基于比较优势的功能互补,也伴随吸引高端产业、人才与资本的良性竞争,共同激发中国经济系统活力与创新韧性 [7] 投资机构评选活动 - 投中信息正式启动"投中2025年度长三角地区榜单"、"投中2025年度粤港澳大湾区榜单"和"投中2025年度投资西部地区最佳投资机构榜单"评选 [7] - 评选依托专业数据支持,结合投资实效、产业带动能力、创新参与度等指标,旨在发现善于捕捉机会且能深耕区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优秀投资机构 [7] - 长三角地区榜单聚焦注册或总部位于该地区的投资机构,重点关注其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投资策略、产业深耕与创新协同能力 [9] - 粤港澳大湾区榜单针对注册或总部位于该地区的投资机构,特别关注其在金融创新、产业融合及跨境生态构建方面的表现 [10] - 投资西部地区榜单面向所有积极参与西部发展的全国性投资机构,重点关注其在支持西部产业升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引入先进模式与技术等方面的贡献 [11]
我,公司创始人,不接受产业资本的钱
投中网· 2025-09-18 14:33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产业资本真的不香了? 作者丨 王满华 来源丨 投中网 前段时间有篇文章短暂刷屏了我的朋友圈,文章开头提到一家正在融资路演的企业,创始人明确提出"本轮融资,绝对不要产 业方的钱"。 说实话,这一态度的确颠覆了我的认知,因为过往无论是从公开投融信息,还是与投资人的交流中,产业投资都是高频词,有 LP 甚至表示过只愿意投资产业资本。 于是,我顺着这条线索继续打听,发现上述表达并非个例,甚至可以说已经在创业圈达成了某种"共识"。比如医疗健康领域 FA 文忆告诉我,她目前负责的项目中,就有创始人表示"不要产业资本的钱, CVC 也不想见"。 另有几位硬科技创业者也直 言:"非必要不考虑产业资本"。 有意思的是,就在我写稿过程中,一位创始人发给我了一份 BP ,我随口问到:你更倾向的机构类型是什么?他回了我两个 字:"财投"。 难道说,产业资本真的不香了? "非必要不考虑产业资本" 陈瑞是一家硬科技企业的创始人,其公司业务属于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的一环,是目前一级市场最火热的赛道之一。因此,主 动找上门来的机构不在少数。 作为掌握话语权的一方,陈瑞心中对潜在的合作伙伴进行了优先 ...
我们还是低估了英伟达
投中网· 2025-09-18 14:33
文章核心观点 - 英伟达已从硬件供应商转型为算力平台和生态掌控者,通过Lepton平台实现AI算力市场的调度和分配,放弃与云巨头直接竞争转而构建中立入口,强化对AI产业链的控制[5][13][22][25] DGX Cloud退场原因 - 2023年推出时月租36999美元,主打高端算力租赁,2024年软件与服务收入达20亿美元年化水平[5][7] - 2024年下半年GPU供应缓解后,AWS等云厂商对H100/A100实例降价45%,价格优势消失[7] - 与亚马逊、微软、谷歌等核心芯片买家产生渠道冲突,可能推动后者加码自研芯片[9] - 客户将其作为临时方案,缺乏长期黏性,最终退回内部研发用途[9] Lepton平台战略定位 - 2025年5月上线,定位为GPU算力调度市场,不直接持有库存,连接需求方与云服务商[10][19] - 整合AWS、Azure及英伟达系云商(如CoreWeave),提供统一软件栈(NIM微服务/NeMo框架)[19][20] - 化解与云巨头竞争关系,转为中立平台,掌控算力需求入口[22][23] 英伟达生态构建策略 - 通过"卖芯片-投资-租回"循环:2023年投资CoreWeave 1亿美元,2025年与Lambda签订15亿美元四年租赁协议(含1万台GPU服务器)[15][16] - 财务操作优化:芯片销售即时确认收入,租金作为运营成本分期摊销,最小化资产压力[16] - 风险投资部门Nventures绑定AI初创公司,培育算力采购需求,构建生态闭环[17] 平台化野心与价值 - Lepton目标成为"AI算力App Store",通过调度权掌控合作伙伴生存空间[25] - 实时获取算力需求分布、GPU使用频率、价格弹性等数据,反哺商业决策[25] - 最终实现无需自建云设施,通过控制软件栈和入口层捕获全产业链价值[23][26]
2025“创新硅巷 • 集贤东城”全国人工智能科创大赛
投中网· 2025-09-17 10:52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一、大赛简介 人工智能(AI)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2025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 能健康有序发展。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指出,要深 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 为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响应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的决策部署,在北京市东城区 人民政府的指导下,中国投资协会股权和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联合北京市东城区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 司、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共同主办2025"创新硅巷 · 集贤东城"全国人工智能科创大赛。 二、组织单位 指导单位: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 : 中国投资协会股权和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 北京市东城区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 北京股权交易中心 支持协会 : 北京创业投资协会、成都市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协会、重庆市科技创业投资协会、福建省股权和创业 投资协会、贵州观山湖基金小镇、湖北省创业投资同业公会、湖南省股权投资协会、江苏省创 ...
活动预告 | 投中2½沙龙&投海DEMO DAY 闭门座谈:共话中国创新药的“斯普特尼克”时刻
投中网· 2025-09-17 10:52
出海交易表现 - 2024年全年中国创新药达成94笔海外授权交易,总金额达519亿美元[5] - 2025年上半年出海势头更加强劲,仅72笔交易金额已突破600亿美元,超出2024年全年总额81亿美元[6] - 在BD市场带动下,二级市场生物医药板块显著回温,百济神州市值一度突破5000亿元人民币,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头部药企股价创下新高[7] 资本市场动态 - 2025年前8个月,医疗健康领域共有16家企业成功IPO,同比增长78%,其中生物医药企业占比达75%[7] - 映恩生物以2.1亿美元募资额,创下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自2022年以来融资新高[7] - 一级市场生物医药赛道投资仍在探底,截至2025年8月底,国内该领域共发生融资事件371起,交易金额约200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下降2.9%和31.2%[13] - 与2021年峰值相比,融资事件和金额缩水超七成[13] 潜在政策风险 - 特朗普政府考虑推动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对中美药企交易实施强制性审查,可能影响中国实验性治疗药物对美供给渠道[8] - 若CFIUS审查实施,License-out交易流程预计延长、不确定性上升,可能导致首付款与里程碑款项推迟或减少,对依赖海外资金的创新药公司现金流构成挑战[8] 交易价值挑战 - 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海外授权交易首付款为29亿美元,在608亿美元总交易额中占比仅4.8%,远低于海外药企12.8%的首付款比例[10] - 单笔首付款超过五千万美元的项目中,美国占比45%,表明中国创新药在价值认可与交易定价方面仍存在“性价比”路径依赖[10] 行业结构性转型 - 行业逐步展现自我造血能力,百济神州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成立14年来首次盈利,诺诚健华同期亏损同比收窄86.7%[16] - 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新药研发环节,有助于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增强全球竞争力[17] - 资本退出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NewCo交易开启本土化进程[17] NewCo交易模式发展 - 2025年以来已出现多笔NewCo交易案例,例如康诺亚与Timberlyne交易总金额3.7亿美元,荣昌生物与Vor Bio交易总金额达42.3亿美元[19] - 2025年8月,红杉中国联合多家机构完成国内首笔由人民币基金主导的NewCo交易,涉及乐普生物两款实体瘤TCE管线,乐普生物获得1000万美元首付款并保留新公司10%股权[19] - NewCo本土化为生物科技企业提供新的资产变现路径,为资本参与早期创新提供更灵活的退出机制[21]
抗抑郁药物,卖爆了
投中网· 2025-09-17 10:52
中国抗抑郁药市场现状 - 中国抑郁障碍总人数达到9500万,其中登记在册患者约3800万人(2023年)[6] - 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抗抑郁化药销售额在去年创下超91亿元新高,同比增长6%[6] - 线上购物平台常见抗抑郁药物销量以十万为单位,部分产品30天内种草飙升5倍[6] 市场竞争格局 - 翰森制药凭借阿戈美拉汀片跻身抗抑郁化药一级集团TOP3[7] - 京卫制药的艾司西酞普兰片狂揽7亿销售额[7] - 绿叶制药的独家新药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销量暴涨99.9%[7] - 伏硫西汀片形成"原研1+国内17"模式,竞争异常激烈[16] - 今年以来国内已有40个抗抑郁药(仿制药)获批上市,至少32款国产抗抑郁1类化药新药处于获批临床及以上阶段,涉及20余家药企[16] 价格变化与集采影响 - 国产伏硫西汀价格从500元/盒降至27.5元/盒,原研药售价跳水40%[25] - 伏硫西汀纳入集采的6家药企中最低中标价格仅为9.87元/盒,一片只需7毛钱[26] - 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等"销量大户"打成白菜价,患者实际用药成本可能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26] - 舍曲林纳入集采后,辉瑞的细分市场份额在半年内下滑14%,华海药业市场份额从不足10%跃升至超20%[28] - 抗抑郁药在等级医院销售TOP5厂家已重新洗牌,本土药企吞下更多市场份额[28] 患者需求与治疗现状 - 抗抑郁药物需要长期、规律服药才能稳住病情,无法像消炎药一样立竿见影[34] - 心理治疗门槛高,一次500元每周一次,每月支出2000元对多数家庭是不小负担[36] - 患者更倾向于吃药,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甚至终生服药的患者数不胜数[38] 社会观念与就诊率变化 - 年轻一代患者会主动寻求治疗,精神科成为大医院的"黄金科室"[14] - 精神科医生缺口逐渐缩小,推动了更多患者走进诊室[14] - 2018年舍曲林主要仿制药企仅有三家,如今涨至十余家[15] - 氢溴酸伏硫西汀(心达悦)仅今年便有9家仿制药企入局[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