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投中网
icon
搜索文档
从湖南到河南,新消费顶流易主了?
投中网· 2025-06-25 15:23
新消费市场格局变化 - 河南品牌如蜜雪冰城、巴奴火锅、锅圈食汇等正成为新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与卫龙、好想你等共同形成集群效应 [4][5] - 湖南品牌如文和友、茶颜悦色、虎头局等曾是新消费顶流,但近年面临扩张受阻、经营困境等问题 [6][11][12] - 蜜雪冰城全球门店达46479家,海外门店数量是茶颜悦色的近7倍,市值约2000亿港元 [15][16] 河南品牌发展现状 - 蜜雪冰城2024年全球门店总数46479家,雄踞全球茶饮之首 [15] - 巴奴火锅2025年6月直营门店145家,较2021年增长74.7%,2024年营收23.07亿元,净利润1.23亿元 [17] - 胖东来2024年销售额近170亿元,员工平均月收入9000多元,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上热搜12次 [17] 豫商发展路径特点 - 河南品牌对资本态度谨慎:蜜雪冰城成立23年后才融资,胖东来至今零外部融资 [20] - 不依赖流量营销:蜜雪冰城自建供应链,胖东来谢绝直播,专注产品和服务 [24][25] - 依托河南本地市场:河南生产全国1/10粮食、1/2火腿肠、1/3方便面、1/4速冻面点,为品牌提供发展基础 [28] 消费市场逻辑转变 - 湖南品牌依靠流量引爆点崛起,但产品力不足导致后劲乏力 [37][39] - 河南品牌注重产品力和性价比:巴奴聚焦毛肚和菌汤,蜜雪冰城坚持低价策略,胖东来强调服务品质 [40][41] - 消费回归理性后,商品品质、性价比和真实价值成为关键 [38] 河南品牌面临的挑战 - 巴奴卷入"假羊肉"风波和创始人言论争议 [43] - 白象被质疑包装设计虚假宣传 [43] - 蜜雪冰城面临食品安全舆论压力,胖东来遭遇网红打假 [43]
泡泡玛特离不开狂欢者
投中网· 2025-06-24 13:16
泡泡玛特市场表现 - Labubu系列引发市场狂欢,单个标价从近500元溢价5倍回落至120元,比原价高出不到30元,热度消退仅用半个月[5][6] - 公司股价自去年6月呈上涨趋势,今年6月16日达270港元每股,为上市以来近3倍,近期虽有回落但仍维持高位[8] - 市值一度达3600亿港元,较两年前暴涨30倍,但6月19日单日蒸发200亿港元,市场开始回归理性[29][34] 商业模式与黄牛依赖 - 盲盒商业模式天然依赖黄牛,热款在二手市场溢价显著,如原价99元的Labubu被炒至200元起,隐藏款超千元[7][13] - 黄牛通过整盒端货、线下转卖及线上直播拆盒等方式获利,如直播间将69元盲盒卖至199元,溢价130元[16][18] - 二手平台如千岛App推动交易便利化,SKULLPANDA系列原价129元,市场价波动范围达816元至99元[20] IP运营与市场策略 - The Monster、Molly、SKULLPANDA、CRY BABY四大IP贡献58.3%销量,但SKULLPANDA新品因创新不足遭遇市场滑铁卢[30] - 营销费用从2023年翻倍至2024年5.68亿元,但单用户贡献值仅从149元增至160元,购买力未能覆盖成本[31] - 公司尝试通过限购、人脸识别治理黄牛问题,但执行效果有限,如杭州新店因黄牛聚集开业两小时即闭店[34] 行业竞争与挑战 - 竞品如52TOYS、TOP TOY推出Labubu"平替"产品,加剧市场竞争[25] - 隐藏款抽中率仅0.69%引发消费者不满,外部市场冲击显著,如"义乌版"Labubu售价仅为正品十分之一且销量过万[32][33] - 产能大幅提升,Labubu月产能从20万激增至500万,但供需矛盾仍存[34] 未来发展方向 - 需持续孵化自有IP并提升运营能力,严控产品质量与用户体验[35] - 存货周转天数从2023年156天降至2024年102天,现金回流与库存消化速度加快[27] - 市场期待下一个Labubu级IP出现,如星星人系列因明星带货被黄牛视为潜力标的[26]
腾讯不“拆”了
投中网· 2025-06-24 13:16
腾讯投资策略转变 - 公司近期从收缩转向扩张,半个月内砸出200亿进行收购,包括12.6亿美元现金加不超过5.1986%腾讯音乐股票收购喜马拉雅(总规模约205亿元),以及参与收购万达旗下48家广场项目 [5][8][10] - 2021-2022年曾大举减持被投企业,包括将京东持股从17%降至2.3%、美团从17%降至不到2%,并清仓新东方在线等中小公司股票 [10][11] - 投资出手次数从巅峰期每年300多起收缩至2023年约40起、2024年20多起,但2025年重新展现进取姿态 [13][15] 战略调整驱动因素 - 四年前的减持主要受监管趋严影响,2021年收到多张罚单,游戏直播平台合并案被叫停,股价从700港元高点跌去七成 [22][24][25][27] - 当前环境变化包括:合规整改完成、游戏版号发放正常化、视频号/AI等新业务崛起,股价从300港元下方回升至500港元(涨幅超65%) [30][31] - 现金流改善使公司转向回购(2024年回购1120亿港元)而非派发股票,总股本减少近4亿股支撑股价 [32][33] 重点收购案例分析 - 收购喜马拉雅虽其财务表现平平(2023年营收增速仅1.7%,经调整净利润2.24亿元),但看中其3.03亿MAU可为腾讯音乐导流 [39][41] - 播客行业面临增长瓶颈(2024年市场广告收入仅33亿元 vs 腾讯营销收入1214亿元),但收购可获取低重叠度流量补充生态 [39][42] - 游戏领域持续加码,向育碧注资11.6亿欧元,成库洛第一大股东,传闻150亿美元收购NEXON [16] 生态战略演变 - PC互联网时代以"合"为主,2010年"3Q大战"后首次转向"拆",但通过投资反而构建更强大生态 [49][50] - 2021年减持后,目前保留快手(持股约10-15%)、B站、知乎等被投企业,既因股价低迷也考虑流量协同 [44] - 当前重新强化"合"的逻辑:互联网竞争加剧需多线作战(电商/游戏/本地生活/云计算),流量成为关键燃料 [45][46]
县城富豪,把海底捞炒成了理财产品
投中网· 2025-06-24 13:16
海底捞加盟策略分析 - 公司2024年3月正式开放加盟后收到2万余份申请,通过率不足0.1%,已完成交割的加盟店仅13家(10家老店转让+3家新店)[5][8] - 加盟条件极为苛刻:需不低于1000万元自有资金(不含贷款)、多店发展财务基础、地方物业资源及企业管理经验[6] - 加盟审核包含三轮以上资质评估,重点考察申请者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而非单纯资金实力[7][14][27] 下沉市场战略布局 - 70%加盟申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公司2024年三线以下城市收入占比已超40%[11][29] - 下沉市场餐饮收入增速达8%以上,占全国社零消费近2/3,但商圈面积仅占城市面积2%[29][32] - 通过加盟模式撬动县域市场资源,解决低线城市优质点位稀缺问题,加盟商需自带"地方知识资源"[35][36] 加盟商群体特征 - 主要申请者类型:职业加盟商(38%)、自有物业主(26%)、行业转型者(19%)、机构投资者(17%)[17][21] - 包含家族企业交班案例,部分申请者通过加盟实现二代接班人培养[22] - 加盟商画像显示:资金实力需远超1000万门槛,多数具备跨行业投资经验[23] 财务与运营模式 - 2024年营收428亿元,核心经营利润62.3亿元,三线城市门店业绩为一线的2倍[10][12][29] - 实行"强托管"模式:加盟商不参与日常运营,由公司统一管理供应链/人员/营销等环节[37][38] - 加盟店运营标准与直营店完全一致,店长由公司选派资深经理担任[39] 行业竞争格局 - 区别于茶饮品牌低价加盟策略,公司定位高端加盟市场[13] - 与百胜集团、瑞幸等品牌共同争夺优质点位加盟商资源[35] - 加盟模式从规模扩张转向精英式发展,注重长期品牌价值而非短期收益[13][40]
高瓴收购星巴克的表层逻辑
投中网· 2025-06-24 13:16
星巴克中国业务竞购动态 - 高瓴资本参与星巴克中国反向管理层路演,表达收购兴趣,竞购方还包括凯雷投资、信宸资本、华润控股、KKR、方源资本、PAG及美团[2][10] - 星巴克中国业务估值约50-60亿美元(360亿-430亿元人民币),交易预计持续至2026年,当前处于早期阶段[3] - 反向管理层路演模式旨在通过现场考察加速交易流程,显示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的紧迫性[4][5] 竞购方背景与策略 - KKR、方源资本、PAG等老牌PE具备丰富并购经验,信宸资本、华润控股、美团在产业生态布局上有优势(如信宸曾参与麦当劳中国投资,华润零售资源可支持星巴克门店)[11] - 高瓴资本管理超6000亿人民币资金,2021年募集180亿美元中100亿美元拟投入并购领域,在议价能力与资源整合上占优[12] - 高瓴在食品饮料行业投资案例包括蜜雪冰城(IPO基石投资3000万美元并持股4%)、喜茶、良品铺子,并曾参与皮爷咖啡中国本土化运营[13] 星巴克中国业务现状与调整 - 2025财年Q2中国区营收7.4亿美元(约53.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同店交易量增4%,门店总数达7758家覆盖超1000个县级市场[20] - 近期采取降价策略(非咖啡品类平均降幅5元)、推出无糖产品线及频繁联名活动(如史努比、五月天代言),以应对市场竞争[19] - CEO倪睿安明确调整定价架构非盲目价格战,旨在强化关键品类竞争力[19] 行业趋势与交易意义 - 外资消费品牌在华面临本土化挑战,星巴克与哈根达斯中国业务出售反映“超级品牌时代”褪去,本土资本接手或成趋势[20] - 高瓴曾成功操盘百丽私有化(531亿港元)并分拆滔搏运动上市(市值一度超600亿港元),其“关键时点投资关键变化”策略或适用于星巴克中国[14][15][17]
融到D轮的深圳明星公司,要IPO了
投中网· 2025-06-23 10:23
公司概况 - 基本半导体是中国唯一一家拥有碳化硅芯片设计、晶圆制造、模块封装及栅极驱动设计与测试综合能力的企业 [4] - 公司由剑桥博士汪之涵创立,团队核心成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和剑桥大学 [5][6] - 公司估值达到51.6亿元,已获得D轮融资 [4][13] 业务与产品 - 聚焦碳化硅功率器件,产品包括碳化硅分立器件、车规级和工业级碳化硅功率模块及功率半导体栅极驱动 [9] - 解决方案服务于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系统、储能系统、工业控制等领域 [9] - 已获得10多家汽车制造商超50款车型的design-in,新能源汽车产品累计出货量超过9万件 [9] 财务表现 - 2022年收入1.17亿元,2023年增至2.21亿元,2024年达到近3亿元,三年总收入超6亿元 [3][9] - 2022年至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2.42亿元、3.42亿元和2.37亿元 [10] - 三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2亿元,拥有163项专利和122项专利申请 [10] 市场地位 - 按2024年收入计算,公司在全球碳化硅功率模块市场排名第七,在中国市场排名第六,在中国公司中排名第三 [10] - 全球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45亿元增至2024年的227亿元,预计2029年将达到1106亿元 [10] 融资与扩张 - 获得力合科创、涌铧投资、闻泰科技、深投控、博世创投、松禾资本等多家机构投资 [4][12] - 在中山火炬高新区建设碳化硅模块封装产线,建成后年产可达100万只碳化硅功率模块 [13] - 运营三个生产基地,晶圆厂位于深圳,封装产线位于无锡,计划在深圳及中山扩大封装产能 [10][13] 创始人背景 - 创始人汪之涵以广东省高考物理满分成绩考入清华大学,25岁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6] - 创业初期获得深圳"留学人员来深创业前期费用补贴"30万元扶持资金 [6] - 早期创立科技公司"青铜剑",成功研发中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IGBT驱动芯片 [7]
宇树科技,估值120亿了
投中网· 2025-06-23 10:23
硬科技赛道 - 深圳市芯视佳完成约6亿元Pre-A轮融资 由创东方及桉树资本领投 镇江国控 乾成资本等机构跟投 [3][22] - 欧冶半导体完成亿元人民币B3轮融资 由舜宇产业基金战略领投 合肥高投 太极华青佩诚参与 [3][23] - 伯镭科技完成数亿元B2轮融资 由水木资产 九智资本与道生资本联合领投 [24][25] - 宇树科技完成C轮融资交割 募资规模约7亿元人民币 估值达120亿元人民币 [27] - 原集微连续完成数千万元种子及Pre-天使轮融资 由中科创星 复容投资孵化并连续投资 [28] 大健康赛道 - 小路生物完成数千万美元天使轮融资 由元生创投 齐济投资领投 元禾控股 高瓴等机构跟投 [3][33] - 杉木SHANMU完成数千万Pre-A+轮融资 由Virtu International ICANX基金及松禾资本联合投资 [38] - 英矽智能完成E轮融资 募资总额约1.23亿美元 由惠理集团 浦东创投等联合领投 [31] - 柏全生物完成超2亿元A轮融资 由龙磐投资领投 上海科创基金 浦东创投跟投 [36] - 格瑞农生物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由光谷产业投资领投 浅石创投 辰德资本跟投 [35] 互联网/企业服务赛道 - 记忆张量完成近亿元天使轮融资 由孚腾资本 算丰信息 中金资本等共同投资 [4][42] - 软通智算完成超亿级A轮融资 由盛景嘉成创投领投 广发信德 毅达资本等跟投 [4][43] - 中卡供应链完成B轮融资 由步步高投资集团及星陀资本联合领投 [40] - 新货栈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由啟赋资本领投 坤辰资本 海南省宝得福等参投 [41] 新消费赛道 - Robopoet珞博智能完成数千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由上影新视野基金 金沙江创投联合领投 [6] - 脂代科技完成A轮超亿元融资 由深创投领投 建华基金 常州市红土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基金等跟投 [7] - Shiok Burger完成Pre-A轮融资 由AC Ventures领投 CFF Fund SPIRAL RISE Capital等跟投 [8] - 奇可奇洛完成Pre-A轮融资 由腾信投资领投 [9] 其他硬科技融资 - 智在无界完成数千万元融资 由联想之星领投 智谱Z基金 燕缘创投 彬复资本跟投 [11] - 智可派机器人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 由三晖电气投资 [12] - 中维化纤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 由尚颀资本 上汽集团战略直投基金 中建材 容亿资本联合投资 [13] - 偲百创完成数千万元融资 由丰年资本投资 [14] - 敢为科技完成数千万人民币融资 由基石资本独家投资 [16] - 艨码科技完成种子轮融资 由南慧创投 苏高新科创天使基金和产业资本投资 [17] - 蓝动精密完成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 由弘晖基金和毅达资本联合领投 [18] - 华镁钛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 由兴湘资本领投 国科嘉和 湘江集团大科城基金 乐艺资本跟投 [19] - 图速科技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 由云时资本投资 [20] - 帕西尼完成A系列融资 累计金额数亿元人民币 由TCL创投 毅达资本 尚颀资本等联合投资 [21] - 能利芯完成近亿元融资 由新微资本领投 力合资本 飞凡创投等共同投资 [26]
白酒挤泡沫,压垮经销商
投中网· 2025-06-23 10:23
行业现状 - 白酒市场出现"多层崩塌",高端酒如500ml飞天茅台跌破2000元警戒线至1968元,五粮液"普五"跌破800元/瓶,500元甚至300元以内的大众酒也出现大面积价格倒挂[9][10] - 7000亿规模的白酒市场从造富神话转变为泡沫出清的洗牌场,经销商面临严重库存积压,社会库存量难以统计[11][21] - 批发市场商户销量断崖式下降,金王子酒从1100元/件跌至1000元以下,部分商户库存价值缩水达七八万元[17][18] 经销商困境 - 经销商被迫采取"快进快出"模式,利润率从5-8%降至1-2%,年收入暴跌超九成[7][46] - 烟酒店面临电商平台价格冲击,一半处于亏损状态,部分要求退货但经销商自身难保[45] - 只有飞天茅台等高端酒和牛栏山等口粮酒能让经销商盈利,其他品类难以获利[65] 历史原因 - 2012-2013年行业处于"收入-消费双螺旋"上升期,白酒年年涨价供不应求,经销商年销售额可达两三千万[22] - 酒厂疯狂扩张产能,茅台、五粮液等扩大生产,贴牌酒泛滥,通过每年增加压货量维持增长[24][25] - 疫情导致餐饮宴请场景消失,即便泸州老窖、洋河等市场化品牌也出现销路紧张[27] 市场变化 - 茅台价格体系崩溃,飞天茅台从3000元以上跌至2000元以下,生肖茅台申购人数从1000多人降至不足300人[38][40] - 黄牛大量退出市场,部分囤货商面临严重亏损,龙年茅台进货价3500元但市场价格已跌破3000元[44] - 行业从"黄牛套利"转向"刚需饮用",茅台提出"要树立强烈的市场导向"[48][49] 消费趋势 - 年轻人饮酒选择多样化,龙井精酿、威士忌酸等低度酒更受欢迎,高度白酒难获青睐[52][53] - 好酒具有"人传人"效应但产能有限,如五粮液和国窖1573年产量仅2万吨,市场上充斥"假好酒"劝退年轻人[56] - 酒企管理层年龄普遍在50岁以上,营销手段陈旧,仍在使用20年前的开盖扫码活动[60][58] 转型尝试 - 部分经销商转向自主品牌运营,虽然客户仅十几个但月利润可达两三万[67] - 商户尝试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即使亏本也坚持出货以维持现金流[68] - 茅台推出冰淇淋、与瑞幸联名酱香拿铁等创新举措,但多数酒企仍依赖压货完成业绩[62][63]
多支基金并进,上海黑马VC,2年新募超20亿
投中网· 2025-06-23 10:23
作者丨 簪竹 来源丨 投中网 现代风险投资业与集成电路的发展一脉相承。不论是全球第一家投资公司ARD,还是仙童创始人克 莱纳创办的凯鹏华盈,它们的出现与崛起都与集成电路密切相关。 国内一级市场也在书写类似的故事:集成电路产业是人民币基金逆袭的真正赛场。2015年前后率先 布局半导体的机构,在科创板开板后都赚到了成规模的钱。这让人民币基金在与美元基金的较量中扳 回了一局。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一个不断创新的行业,就意味着永远都有机会。" 新微资本就是抢到赛点的机构之一。 2010年成立至今,新微资本投资了超过100家集成电路相关公司,推动了芯原股份、纳芯微、沪硅 产业、中科飞测等12家企业上市,是上海乃至全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资本引擎"。 最近,新微资本董事长向投中网透露,新微的第四支上海主基金——新微慧芯基金已于2025年初完 成首关,目标总规模20亿元,目前认缴总额已超14亿。 "这支基金是我们打造的面向集成电路投资下半场的旗舰基金",新微资本管理合伙人、新微慧芯基 金负责人陈顺华向投中网介绍说。该基金将兼顾"延链补链"和"创新驱动",充分利用新微体系产业 资源,持续围绕半导体芯片 ...
67岁创始人套现12亿离场
投中网· 2025-06-22 11:22
核心观点 - 知名VC通过产业平台发起并购,拿下80亿市值的中颖电子,交易总价12.45亿元,溢价20% [1][5][14] - 半导体行业并购整合进入多点开花阶段,晶丰明源、概伦电子、海光信息等公司近期均有重大并购动作 [3] - PE/VC机构如武岳峰、临芯资本等尝试亲自操刀并购整合,通过成为长期经营者探索芯片投资下半场 [8][37][42] 并购交易细节 - 中颖电子控股股东及Win Channel Ltd合计转让14.20%股份给致能工电,交易价25.677元/股,总价12.45亿元 [5][10][11] - 致能工电还将通过表决权委托控制另外9.2%股份,合计掌控23.4%表决权 [12] - 交易完成后公司实控人由创始人傅启明变更为致能工电,后者无实控人 [13] 中颖电子现状 - 公司市值从高峰250亿缩水至80亿,2024年营收13.43亿元,归母净利润1.34亿元,毛利率33.6%创17年新低 [16][18] - 主营业务家电MCU市占率25%但市场饱和,车规级MCU业务进展缓慢 [18][19] - 67岁创始人套现12亿离场,公司需要新盟友拓展车规级MCU领域 [14][20] 致能工电背景 - 由上海国资、徐州国资和武岳峰科创合作设立的产业平台,已连续收购7家半导体公司 [7][28] - 2024年营收2.06亿元,主营业务亏损0.81亿元,主要依靠投资收益 [24] - 流动资产占比高,货币资金和金融资产23.27亿,权益投资16.29亿 [26] 产业布局 - 已投资博通集成、上海恒泰柯、芯路通讯、泰矽微等7家半导体公司 [29][30][31] - 重点布局汽车领域,形成"家电+工业+汽车"MCU产品矩阵 [32][33] - 武岳峰作为主导方,管理500亿基金,投资过兆易创新、沪硅产业等 [35][36] 行业新模式 - PE/VC通过产业平台或控股上市公司进行并购整合,成为长期经营者 [37][39][41] - 武岳峰、临芯资本、兴橙资本分别采用不同路径探索半导体投资下半场 [41] - 新模式要求投资人兼具经营与投资能力,如致能工电董事长李晓忠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