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网
搜索文档
5天,南京跑出一家2000亿巨头
投中网· 2025-09-17 10:52
5 天前,药捷安康 -B 还是一支港股上市刚刚两个多月的小透明, IPO 后股价表现虽然不错,相比发行价涨了好几倍,但知 名度只局限在创新药的圈子里。后缀带的 B 意思是 Biotechnology ,根据港交所上市规则 18A ,凡是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 司,都得带上这个 B 。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又没了。 作者丨 张楠 来源丨 投中网 5 天后,也就是 9 月 16 日午间,药捷安康成为全市场的焦点,所有投资群都在问 " 药捷安康是谁 " ?原因过去的这 5 天 里,药捷安康股价从 9 月 10 日开盘的 70.7 港元, 9 月 16 日盘中最高飙升至 679.5 港元,市值最高近 2700 亿港元。 这个市值是什么概念?大约是老牌创新药龙头,市值 1200 亿港元康方生物的 2 倍多、 1600 亿港元信达生物的 1.6 倍,甚 至已经逼近百济神州 3000 亿的港股市值。并且迄今为止,药捷安康还是一家 0 营收,也就是没有产生过任何收入的公司。 药捷安康在 600 多港元的价格足足晃了多半天,截至本文第一次完稿,我都没有想到剧本会走成这样。 9 月 16 日下午 2 点 0 ...
上海超级IPO,刚刚敲钟
投中网· 2025-09-16 11:48
禾赛科技港股上市表现 - 公司于9月16日成功在香港上市,开盘价较发行价212.8港元上涨超过12%,市值超过360亿港元[3] - 基石投资者包括高瓴、泰康人寿等机构,共同出资超过11亿港元支持上市[3] - 此次募资金额超过41亿港元,成为近年来募资规模最大的中概股回港项目[4] - 公司成为年内首家实现“美股+H股”双重上市的企业[4] 公司业务发展与财务表现 -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激光雷达供应商,从2022年开始连续三年按收入规模计算在全球机器人市场位居榜首[10] - 2024年公司激光雷达销量达到50.19万台,收入从2022年的超1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超20亿元[10] - 2025年第二季度收入达到7.06亿元,净利润为0.44亿元,实现扭亏为盈[10] - 截至2022年9月,公司累计交付10万台激光雷达,并成为全球首家实现单月出货量1万台的激光雷达公司[9] - 2025年9月15日,公司与一家美国领先的头部Robotaxi公司签订价值超过4000万美元的订单,并作为其唯一激光雷达供应商,计划于2026年底前完成交付[10] 创业历程与技术突破 - 公司由李一帆、孙恺、向少卿三位拥有清华、上海交大及斯坦福等名校背景的创始人于2014年10月创立,最初专注于天然气检测设备[7] - 2016年10月公司研发出国内首款32线混合固态激光雷达,半年后又发布国内首款40线产品,在业界知名度迅速提升[8] - 创始人将业务转向激光雷达领域,因该市场总量大、技术壁垒高且产品标准化,尽管与初始的气体检测技术原理不同,但在光路设计、信号处理等核心问题上相通[8] 融资历史与投资方 - 公司发展过程中至少完成9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光速光合、百度、高瓴创投、小米集团、美团等知名机构[12][14] - 2018年5月完成由光速光合和百度领投的2.5亿元B轮融资,此后光速光合连续领投5轮,累计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13] - 2020年1月完成由光速光合和博世集团联合领投的1.73亿美元C轮融资,创下激光雷达行业最高单笔融资记录[13] - 2021年11月完成超3.7亿美元D轮融资,上市前估值达到20亿美元[14] - 自2023年2月在美上市以来,公司股价涨幅超过56%[14] 中概股回港上市趋势 - 禾赛科技成功回港上市,标志着中概股回港通道在停滞近两年后重新开启,并有望带动更多中概股回港[5][18] - 回港上市有助于提高股票交易稳定性与安全性,并获得更合理的估值,以支持国际化战略[16] - 中国证监会已表态鼓励优质中概股回归内地和香港市场,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也在积极准备,使其成为中概股首选上市地[18] - 市场此前已流传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自动驾驶公司筹备港股上市的消息,预示可能出现新一波中概股回港潮[18]
一家VC创始人深度复盘“合肥现象”
投中网· 2025-09-16 11:48
文章核心观点 - 合肥通过政府主导的战略投资模式成功培育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其核心在于"有为政府决策+善用股权资本+精选行业龙头+孵化产业集群"的组合策略[4] - 合肥现象难以复制的关键在于其独特的产业生态系统构建 包括对产业趋势的精准判断 全链条资源整合能力及长期战略定力[4][19][21] 创新基因与城市发展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0年代落户合肥 为城市奠定创新基因 后续推动合肥成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及多项国家级创新试点城市[5][6][7] - 城校协同形成"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制高点-爆发增长"发展路径 为显示面板 集成电路 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6][7] 显示面板产业投资案例 - 2008年合肥暂缓地铁建设 投入60亿元(占当时财政收入三分之一)引进京东方 建设国内首条6代TFT-LCD产线[10] - 京东方后续追加投资超千亿元 带动180余家产业链企业聚集 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合肥通过二级市场减持获利约200亿元[11][12] - 显示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吸纳近4万名从业者 建成三大显示技术基地[12] 集成电路产业投资案例 - 2017年合肥市政府与兆易创新以80%:20%股比合资成立合肥长鑫 总投资超千亿元[13] - 长鑫存储三年内推出国产首代10nm级8Gb DDR4芯片 跻身全球存储芯片企业前四强[13] - 吸引通富微电子 寒武纪等企业入驻 2024年集成电路产值增长30% 动态存储与显示驱动芯片全球市场领先[14][15] - 若长鑫存储上市 预估为合肥带来超千亿元浮盈[15] 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案例 - 2020年合肥通过产业基金向蔚来汽车投资70亿元 助其度过危机[16] - 2023年蔚来合肥产量突破40万辆 带动产业链120余家企业聚集 形成超3000亿元营收规模[16][17] - 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35万辆(同比增81%)出口量增3.3倍 吸引比亚迪 大众等企业入驻[17] 地理优势与产业生态 - 合肥地处中部交通枢纽 具备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区位优势[20] - 通过"芯屏汽合""集终生智"战略培育战新产业地标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20] - 政府深度参与产业规划与运营管理 整合政策 人才 市场等全链条资源[13][15][19]
浦东科创-海望登峰(二期)CEO特训营第二模块课程圆满收官
投中网· 2025-09-16 11:48
活动概述 - 浦东科创集团与投中信息联合举办"浦东科创-海望登峰(二期)CEO特训营"第二模块课程 三十余位科技领域创业者参与为期两日的培训与参访活动 [3] 战略管理课程内容 - 企业战略管理专家陈竹友提出企业需通过多层次分析洞察宏观、中观与微观环境 运用差异化、专业化与认知竞争路径避免同质化竞争 [4] - 强调企业需在产业链关键环节掌握话语权 明确盈利目标并把握AI、能源等新动能带来的发展机会 [4] - 课程系统阐释战略规划方法与商业模式创新 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提供实践指导 [3][4] 产品研发管理课程内容 - 国科环宇董事长张善从指出产品成功核心在于工程化与用户导向 需协调资本、团队与用户的认知差异 [5] - 强调初创企业需明确产品层级与商业模式 聚焦核心用户并规范产品文档 重视研发阶段划分与质量体系 [5] - 特别指出AI可提升研发效率并优化文档流程 但需注意数据安全与私有化部署 [6] 企业参访活动 - 学员参访科创板上市企业和元生物技术公司(股票代码:688238) 该公司成立于2013年 专注于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的CRO/CDMO服务 [8] - 和元生物副总经理徐鲁媛介绍公司发展历程与核心技术能力 就技术转化挑战提供实用建议 [10] - 参访帮助学员直观理解研发模式与运营管理实践 [10]
宗馥莉又放大招
投中网· 2025-09-16 11:48
品牌变更决策 - 公司计划从2026销售年度起将产品品牌从"娃哈哈"更换为"娃小宗" 原因为现有股权架构下商标使用需全体股东一致同意 存在法律风险[5][9][10] - 新品牌"娃小宗"由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注册 多个类目商标于2024年2月19日申请 目前方便食品与啤酒饮料类处于初审公告阶段[13] - 公司曾尝试将"娃哈哈"商标转让至宗馥莉控股的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 但转让程序因媒体曝光后暂停[10] 股权结构与控制权 - 娃哈哈集团股权由三方持有: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持股46% 宗馥莉持股29.4% 职工持股会持股24.6%[9][10] - 品牌变更被视为宗馥莉与其他股东方的博弈手段 若停止使用"娃哈哈"商标可能导致该品牌被雪藏[10][11] - "娃哈哈"品牌价值达911.87亿元 位列2024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榜单[11] 经销商反应 - 99%的现有经销商拒绝接受新品牌 主要担忧包括产品滞销风险与合同续签意愿[5][13][14] - 经销商毛利率约10% 净利润仅2%-3% 部分区域三分之一经销商处于崩溃边缘 due to 销售任务过高与市场价格混乱[17][18] - 内蒙古区域案例显示 原年销售额300万元区域被要求提升至600万元后再增15% 导致经销商因业绩不达标被取消资格[18][19] 新品牌运营挑战 - 宗馥莉2016年创立的KellyOne品牌存在严重滞销问题 产品常作为员工福利发放或由经销商赠予客户[14] - 淘宝平台显示KellyOne官方店铺无在售商品 仅部分店铺清货过期产品(2024年6月到期)[14] - 娃哈哈现有产品结构中老产品(如AD钙奶、八宝粥)畅销 而新产品包括新包装冰红茶普遍存在库存积压[15] 管理层与战略 - 宗馥莉接班后持续推进资产转移至宏胜集团 仅"娃哈哈"商标因股权问题尚未完成转移[9][13] - 部分经销商认为公司过度关注销售额指标 忽视区域市场实际容量与库存管理 导致合作信心下降[18][19] - 核心问题被指向领导人对企业经营的长远规划能力 品牌变更若未配套战略调整则难以见效[19]
深圳明星独角兽,要IPO了
投中网· 2025-09-15 14:26
公司概况与上市进展 - 飞骧科技近日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5] -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射频前端芯片的半导体企业,总部位于深圳,目前已实现盈利 [5] - 在董事长兼实控人龙华带领下,公司已成为深圳明星独角兽,估值约86亿元 [5][7][17] 市场地位与核心业务 - 按2024年功率放大器及PA集成收发模组的出货量计算,飞骧科技位居全球第一 [11] - 核心产品为射频前端芯片,重点发力功率放大器,产品覆盖5G、4G、3G、2G、Wi-Fi、NB-IoT等多种网络标准通信制式 [13] - 公司是中国首家推出完全支持所有5G频段的5G射频前端解决方案的本土企业 [11]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约10.2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约24.58亿元 [14] - 净利润从2022年亏损约3.61亿元改善至2024年盈利约0.76亿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14] - 2025年前5个月收入约7.56亿元,净利润约0.13亿元 [14] 客户与研发投入 - 产品已导入小米、荣耀、联想、传音等终端客户,并通过ODM厂商间接应用于三星、vivo等手机品牌 [14] - 2022年至2024年三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5亿元,拥有331项专利 [14] 融资历程与资本支持 - 公司成立以来增资十余次,累计融资约20亿元 [7] - 投资方包括深高新投、中金、元禾厚望、中芯聚源、闻泰科技、鋆昊资本等知名机构 [7][16][17] - 2025年3月从吾同投资、嘉善国资等获得3亿多元融资,估值达到约86亿元 [17] 行业前景与增长动力 - 全球射频前端芯片市场预计2029年销售收入将达到2343亿元,2024年至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约10.1% [14] - 增长动力来自5G技术商业化、智能手机升级以及国产替代加速的大趋势 [14]
称霸夜店的外国酒王,被国产啤酒撵下神坛了
投中网· 2025-09-15 14:26
核心观点 - 百威亚太在中国市场被华润啤酒反超 失去高端啤酒主导地位 市值大幅缩水 战略重心转向印度 [8][10][11][21] - 中国啤酒品牌通过高端化、即时零售渠道创新和年轻化产品实现逆势增长 [8][26][27][39] 市场格局变化 - 华润啤酒2024年上半年营收反超百威亚太 即时零售业务GMV同比增长接近50% [8] - 百威亚太营收从巅峰期下滑 2024年上半年收入31.36亿美元同比下降5.6% 净利润4.09亿美元同比下降24.4% [10][23][26] - 中国啤酒行业整体产量萎缩至十多年前高峰期的70% 但华润、青岛、燕京三大本土品牌营收均实现增长 [23][24] 高端市场竞争 - 百威亚太在中国高端啤酒市场份额从超50%下降至不足40% [17][26] - 华润啤酒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达48.9%创历史新高 青岛啤酒中高端产品销量同比增长5.1%占比提升至42% 燕京啤酒净利润同比大增45%至11.03亿元 [26] - 茶味啤酒等创新品类爆发式增长 京东平台"双11"期间成交额暴增5324% [27] 渠道战略差异 - 百威亚太过度依赖夜场和中高端餐饮渠道 非即饮渠道占比仅50%低于行业平均60% [18][39] - 中国啤酒积极布局即时零售 青岛啤酒2023年与美团闪购合作成交额达10亿元 2024年上半年在美团销量同比增长近60% [39] 产品与年轻化策略 - 百威亚太产品创新滞后 未能及时跟进茶啤等新兴趋势 失去市场先机 [37] - 中国啤酒通过收购喜力中国业务、开发精酿及茶味啤酒快速响应年轻消费需求 [27] - 百威亚太2023-2024年雇员总数从2.5万人缩减至2.1万人 更换中国籍CEO并将印度作为新增长动力 [19][21]
“类比移动互联网,AI正处于2011年前后的拐点”
投中网· 2025-09-15 14:26
文章核心观点 - AI应用创业面临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不确定性 早一步创业可能构筑壁垒也可能成为先烈 关键在于精准识别需求 灵活调整策略 并在全球化舞台上找到突破口 [2][4][21] - 2025年AI应用正处于窗口期 行业格局远未形成 技术快速迭代带来机会窗口的快速移动 创业和投资需预判技术节点而非等待行业稳定 [2][4][21] 海淀区AI产业发展 - 2024年海淀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800亿元 年增速达30% 占北京市80% 全国四分之一 [3] - 海淀区聚集全国最高比例AI顶尖人才和实验室资源 形成南北两个AI生态圈 通过财政出资的科技成长基金 智算中心 语料中心等提供全链条支持 [3] - 2025年2月推出《中关村科学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的若干措施》 全力助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3] 创业时机与先发优势 - 创新工场2021年投资大模型并孵化AI陪伴应用 2022年进入3D视频生成 2023年研究Agent 2025年重点关注交易平台和内容平台 主张AI创业"宜早不宜晚"但需判断技术成熟度 [4] - 多模态技术快速发展 OpenAI和Google一周内相继发布新模型 交互体验和视频生成能力显著提升 机会窗口快速移动 [4] - 知满科技看到美国企业使用垂类模型和智能体将研发效率提升50% 中国制造业场景丰富 B端龙头企业付费意愿高 DeepSeek等大模型爆发降低市场教育成本 主张方向确定后立即行动抢占先发优势 [5] - 鹿明机器人2016年投入人形机器人研发 2024年9月正式创业 认为具身智能是10年期大赛道 行业格局尚未形成 需在长周期中快速迭代并把握关键决策节点 [5] 需求识别与场景筛选 - AI价值分为创造新体验和提升效率两类 发展呈螺旋式上升 当前处于"QQ与MSN"阶段 未来将出现更多爆款 [7] - 元禾璞华重点关注toB提效项目 包括AI半导体垂类模型 AI物理仿真模型 具身智能等在工业和智能制造的应用 [7] - 鼎晖VGC采用自下而上方式验证需求 通过覆盖大量项目观察客户真实付费意愿 AI在B端应用速度快于预期且效果更好 [7] - 用户需求分为三类:为企业降本增效 为个人创造价值体验(情感陪伴与内容创造) 重塑人机交互的魔法时刻(AI眼镜 耳机) [8] - 清思智能提出场景筛选四原则:算法性能超过人类 指数级提升生产力 客户存在显著生产力缺口 行业需求深度足够延缓价格战 [9] - 职小二应用AI改善蓝领招聘线索获取成本和质量 提升筛选效率 AI替代5人工作量 提升12-13%毛利 [10] - 具身智能发展需优先突破核心技术实现产品性能最大化 再实现降本增效商业价值 [10] toB与toC路径选择 - 东方富海认为真需求是提效 B端商业模式成熟客户付费逻辑清晰 C端收费难 当前颠覆性机会在AI Infra和具身智能 [12] - 中科创星重点关注AI infra 芯片和AI应用 布局toB和toC应用 toC需求难洞察需通过观察目标人群不断总结迭代 [13] - 祥峰投资布局C端陪伴类应用和AI Agent创作平台 观察到AI技术重塑原有工作的趋势 目标用户可能从"人"转向"其他Agent" [14] - 光速光合认为C端难形成稳定收费模式 B端竞争激烈 更大成长机会在海外 PMF至关重要 应从第一天确立盈利模式 [14] - Transformer架构泛化能力强但精准度不足 在大型企业成为AI Agent落地瓶颈 中数睿智聚焦大B场景构建智能体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15] 出海趋势 - 光速光合观察到自2024年四季度起中国AI创业公司呈现Day one出海趋势 过去两季度考察上百个项目并完成部分投资 [17] - 全球领先AI技术人才约一半是华人 中国需在有限资源下打造强竞争力模型 Open Router平台中国模型占比持续提升 [17] - 星动纪元认为AI竞争核心是中美较量 中国优势在AI技术能力和供应链体系及工程师红利 2025年具身智能商业化元年 海外客户占比超50% [18] - 生数科技产品Vidu定位全球化 视频生成技术领先国内外同类产品6-9个月 平台累计生成视频超3亿条 商业化8个月ARR突破2000万美元 [18] - 国内外用户付费习惯差距不大 国内用户付费全球占比不低 只要产品提供生产力价值就能带动付费意愿 [19] - 端侧大模型与中国硬件供应链结合可推出高性价比智能设备 智能设备是端侧大模型落地载体和AGI最佳落地入口 [19] 孵化模式 - 创新工场2021-2025年投30多个项目 近一半为孵化 平均每年孵化3-5家公司 提前1.5-2年布局稀缺方向 孵化失败率低于直接投资 [20] - 金浦投资采用"产业方+资本方"联合孵化模式 通过产业方共建提供技术渠道市场支持 孵化早期考虑退出机制 [20] - 创业者需重点关注退出端变化 审慎评估港股上市可行性 优先选择与产业基金联系紧密的投资主体合作 [21]
阿里云领投了个机器人,A+轮融了近10亿丨投融周报
投中网· 2025-09-15 14:26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速览投资风口,掌握资本律动。 作者丨 长风 来源丨 东四十条资本 大家好,我是长风。今天给大家带来上周资本市场的专业投研信息。 焦点回顾: 硬科技赛道 ,巨额融资频现。 上周,自变量机器人于近日完成近10亿元A+轮融资。本轮由阿里 云、国科投资领投,国开金融、红杉中国、渶策资本跟投。老股东美团战投超额跟投,联想之星、君 联资本持续追投。此外,臻驱科技宣布完成数亿元E轮融资二期交割,E轮总融资额超6亿元。本轮融 资中,E轮领投方国投创新、国投招商再度加码,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广州产投、浦东创投参与投 资,老股东华泰宝利投资旗下华淳保信基金追加投资。 大健康赛道,基因创新药成资本热点。 上周,临床阶段创新药研发企业益杰立科(上海)生物科技 有限公司宣布完成6000万美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龙磐投资领投,原有投资方启明创投和奥博资 本持续投资,并引入港粤资本和行业知名投资机构共同参与。此外,基因编辑药企尧唐生物宣布完成 逾3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领投,松禾资本、天创资本、芯能 创投参与投资,老股东险峰淇云、远翼投资、德诚资本加码跟投,远石 ...
餐饮“四大金刚”,挤满全国商场
投中网· 2025-09-14 15:04
商场业态调整趋势 - 餐饮业态在商场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 取代服装 奢侈品和美妆柜台成为新的"门面担当"[5][6] - 高档商场加大餐饮调入力度 餐饮新开店占比达30% 开关店比1.51[7] - 茶咖 烘焙 小火锅 面馆四大业态成为商场新一轮调改的重要角色 被称为"四大金刚"[6][7] 四大金刚业态分布特征 - 茶咖店高度密集 上海徐家汇美罗城聚集20多家茶咖品牌 包括喜茶 柠檬向右 K22酸奶草莓等[8] - 烘焙店持续更替 上海长宁龙之梦商场2023年有20多家烘焙店 2024年新增热氣饼店 望丘山等新品牌[8] - 小火锅品类快速扩张 北京超级合生汇 西单大悦城等商场已集齐呷哺呷哺 农小锅 一围肥牛小火锅等多个品牌[9] - 面馆品类细分化发展 除和府捞面 陈香贵等老品牌外 涌现王繁星面馆 福和面馆等特色本帮面馆[9] 低线城市扩张模式 - 山东东营万达广场聚集12家茶咖品牌 包括星巴克 库迪 喜茶等 同时布局龍歌自助小火锅等品牌[11] - 河南平顶山中骏世界城四大品类门店达24家 吸引星巴克 LINLEE林里等连锁品牌入驻[12] - 品牌通过商场点位快速下沉低线城市 甚至要求合作伙伴具备当地商场资源以加速市场铺开[25][26] 商场空置压力与招商策略 - 2025年上半年27%购物中心空铺率上升 全国重点城市空置率达14.2% 三线城市部分突破22%[17] - 服饰品类成关店重灾区 Zara中国门店从2018年183家缩减至不足80家 GAP等品牌频繁关店[15] - 商场优先选择强带客能力业态 餐饮因体验属性强 线上替代性弱成为填补空铺首选[18][19] 餐饮业态运营优势 - 茶咖赛道保持高速扩张 2025年上半年头部27家咖啡品牌门店达6.6万家 较2024年底增长21.64%[20] - 餐饮业态年换手率超30% 持续保持新鲜感 2024年全国74城超7000家新首店中餐饮占比创新高[20] - 四大金刚承租能力强 上海核心商圈平均租金1877元/月/平米 霸王茶姬等品牌仍积极进驻一楼点位[21] 品牌与商场协同效应 - 霸王茶姬30%门店开在商场 其中一楼门店占比近80% 通过核心商圈选址提升品牌曝光[24] - 商场提供标准化点位资源 助力UH佑禾 石头先生的烤炉等区域烘焙品牌走向全国[24] - 四大金刚标准化程度高 茶咖烘焙以设备化操作为主 小火锅面馆后厨配置简单 更易落地[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