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网

搜索文档
中国贵妇又捧出一个IPO
投中网· 2025-06-15 14:47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创始人孙来春在2003年非典期间遭遇创业失败后,注册品牌"林清轩",开启国货护肤征程 [7] - 2008年首家门店在上海开业,2012年决定聚焦山茶花精华油研发,All in高端护肤 [7] - 2014年推出第一代山茶花精华油,2015年创始人哥哥加入负责销售及培训 [8] - 2020年疫情期间创始人亲自直播带货,两小时销售额达40万元,相当于4个线下门店一个月业绩 [8] - 公司从2020年开始接受融资,先后完成A轮和B轮融资,2024年冲刺港股IPO [5][13] 财务与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达12亿元,三年增长75% [10] - 净利润从2022年亏损593万元转为2024年盈利1.87亿元 [10] - 山茶花精华油累计销量突破3000万瓶,连续11年蝉联中国面部精华油销量冠军 [8] - 2024年在中国高端国货护肤品牌中零售额排名第一,并成为唯一跻身中国前15大高端护肤品牌的国货 [8] - 毛利率从2022年78%攀升至2024年82.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11] 产品与研发 - 核心产品山茶花精华油2024年收入达4.48亿元,占总营收37% [11] - 产品售价对标国际大牌,30ml装售价539元,奢宠系列高达2288元/30ml [11] - 拥有81项专利,建立"清轩萃"与"山茶类胜肽"两大核心成分技术壁垒 [11] - 正在构建多品类矩阵,抗皱面霜收入占比从13.7%升至15.7% [12] 渠道与营销 - 2024年线上收入达7.14亿元,占比从45.2%升至59.1% [12] - 线下门店从2022年366家增至506家,95%进驻高端购物中心 [12] - 2024年营销及推广开支高达3.65亿元,占总收入约30%,是研发投入的12倍 [12] 行业与市场 - 中国高端抗皱紧致类护肤品市场预计将以21.2%的复合年增长率,从2024年594亿元增至2029年1555亿元 [15] - 公司选择港股上市恰逢消费板块价值重估窗口,蜜雪冰城、泡泡玛特等消费股表现亮眼 [14] - 计划将IPO资金用于强化高端国货形象、拓展东南亚市场、加密旗舰店布局、技术研发和并购 [15]
90亿美元,“IP祖师爷”买了最后一颗“子弹”
投中网· 2025-06-15 14:47
核心观点 - 迪士尼通过完全收购Hulu构建流媒体"三驾马车"(Disney+、Hulu、ESPN+),用户总数达1.74亿,逼近Netflix的3亿规模[5][21] - Hulu的ARPU值达12美元,高于Netflix的11.7美元,其广告型视频点播模式被视为行业"黄金标准"[9] - 迪士尼流媒体业务2024Q2首次盈利4700万美元,2025Q2增至3.36亿美元,但与Netflix同期28.9亿美元净利润仍有8倍差距[12][13] - 公司计划加速Disney+与Hulu整合,合并后内容库将占美国SVOD市场24.6%份额,超越Netflix的16.6%[10][36] - 此次收购累计耗资超90亿美元,被视为CEO艾格退休前对抗Netflix的"最后一颗子弹"[15][39] 交易细节 - 2025年6月迪士尼以4.387亿美元收购Hulu剩余33%股权,总估值约275亿美元[4][5] - 交易原定2019年约定,但康卡斯特因Hulu用户从2500万增至4820万而要求估值提升至400亿美元[5][6] - 2019年迪士尼通过713亿美元收购21世纪福克斯获得Hulu 67%股权,当时约定2023年后可收购剩余股份[5][21] 战略布局 - 迪士尼流媒体三驾马车定位:Disney+(家庭)、Hulu(成人)、ESPN+(体育),覆盖全场景需求[21] - Hulu用户从2019年2500万增长至2025Q2的5470万,实现翻倍[6][24] - 合并后平台将形成超级内容库,但需避免华纳兄弟Discovery+与HBO Max合并后用户下滑的教训(9760万→9580万)[11] 财务表现 - 迪士尼流媒体业务2023年同期亏损超5亿美元,2025Q2盈利3.36亿美元显示改善[12] - Netflix 2024年营业利润首破100亿美元,内容预算从2013年23亿增至2025年180亿美元[32] - Disney+累计亏损超114亿美元,2024Q2盈利主要依赖ESPN+,核心业务仍亏1900万美元[33][34] 竞争态势 - Netflix 2022Q1流失20万用户致股价暴跌35%,后通过低价广告套餐等措施应对增长放缓[32] - 迪士尼Disney+ 2025Q1流失70万用户,股价较2021年高点下跌40%,正通过裁员节省成本[14] - 行业预测流媒体市场将加速整合,资源向头部集中,迪士尼与Netflix的决战不可避免[26][38]
红杉高瓴一笔并购很有意味
投中网· 2025-06-15 14:47
并购市场趋势 - 并购市场进入黄金时代,主要由于美元大放水后4年估值回归合理区间,以及新"国九条"等政策支持 [1] - 典型案例包括奥浦迈以14.51亿元收购澎立生物100%股权,相比最后一轮融资折价55% [1][11] - 2023年9月并购新规后,差异化对价交易案例显著增加,如兆易创新收购赛新电子时同一交易估值差达4倍 [2][4][5] 差异化对价机制 - 奥浦迈为澎立生物不同轮次投资方设置四档对价:12.40亿/15亿/18.30亿/21.80亿元,最高档涉及红杉、中金等机构 [3][15] - 思瑞浦并购创芯微案例中,对财务投资者和管理团队分别采用现金、可转债+现金的差异化支付方式 [17] - 美团2018年收购摩拜时已应用差异化定价,早期投资者获现金而后期投资者可换美团股权 [21] 典型交易分析 - 澎立生物经历估值剧烈波动:2年半内估值增长1460%至32.2亿元,但IPO失败后以14.51亿元被收购 [1][10][11] - 澎立生物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2.56亿/3.11亿/2.74亿,净利润5717万/5688万/3530万,业绩承诺2025-2027年扣非净利不低于5200万/6500万/7800万 [11] - 奥浦迈2021-2023年营收2.97亿/2.43亿/2.94亿,净利润2105万/5403万/1.05亿,收购市盈率超20倍 [11] 投资机构动态 - 澎立生物股东结构复杂,涉及30家机构包括红杉、高瓴、中金等,部分国资背景如太平洋人寿、中移资本等通过LP形式参与 [16] - 启明创投通过控股天迈科技展示产业整合能力,其在汽车交通赛道已投资文远知行等30余个项目 [19] - 2024年出现多起VC控股上市公司案例,如武岳峰创投注入致能电工、梅花创投控股ST路通等 [19] 交易设计挑战 - 独立董事陶化安反对奥浦迈收购案,认为公司现阶段缺乏并购必要性,反映整合难度 [6][22] - 并购交易需平衡多方利益,早期投资人可能因对价不符使用否决权,如摩拜案例中B轮投资者反对美团方案 [21] - 华兴资本指出并购本质是资金在股东间重新分配,需处理优先清算权等复杂条款 [21]
5年融了90亿,北京又一独角兽要IPO了
投中网· 2025-06-14 11:11
核心观点 - 王东升二次创业聚焦芯片领域,创立奕斯伟计算并冲刺"RISC-V全球第一股",公司已成为中国RISC-V主控量产解决方案数量最多的提供商[5] - 奕斯伟计算采用RISC-V开源架构作为战略突破口,瞄准AIoT时代碎片化需求和国产替代机遇[7] - 公司坚持"技术领先优先"战略,高研发投入导致连续三年亏损,但已构建起500余项IP的技术护城河[11] - 5年完成4轮融资累计超90亿元,估值达353亿元,获国家队及顶级机构支持[5][13][14] - RISC-V市场快速增长,中国市场规模从2020年1亿元飙升至2024年16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63.5%[15] 公司发展历程 - 2019年王东升从京东方退休后加盟奕斯伟,2020年重组分拆为奕斯伟计算(芯片设计)和奕斯伟材料(硅片)两家公司[6] - 2021年成功量产首款32位嵌入式RISC-V芯片,2024年推出革命性RISAA技术平台和全球首款支持660亿参数大模型的RISC-V AI芯片[8] - 截至2024年底拥有500余项IP、1500多项专利,研发团队1200人占总人数70%以上[9] 财务与业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20亿、17.52亿和20.25亿元,三年总营收57.77亿元[11] - 同期净亏损15.70亿、18.37亿和15.47亿元,累计亏损49.54亿元[11] - 研发投入占比最高达82.5%,三年研发支出总计42.22亿元[11] - 2024年毛利率回升至17.7%,高毛利的具身智能解决方案收入占比提升至9%[11] 技术突破 - 开发RISAA(RISC-V+AI)生态技术平台,实现芯片设计到应用落地的全栈打通[8] - EIC7702X芯片算力达40TOPS,性能比肩国际巨头旗舰产品[8] - 在智能终端人机交互解决方案市场占有率5.7%,行业首位[9] 资本运作 - D轮融资超30亿元由国家队领投,为近三年半导体领域最大单笔私募[14] - 股权结构显示王东升控制31.55%,IDG持股8.94%,京东方持股5.78%[15] - 计划通过IPO募资加强智能终端和具身智能解决方案、构建RISAA平台能力等[15] 行业前景 - 中国RISC-V主控解决方案市场预计2029年达1611亿元,智能终端渗透率从2.6%升至22.5%[15] - RISC-V成为突破芯片架构封锁的战略通道,尤其适合AIoT时代碎片化需求[7] 生态布局 - 采用"三重复用"模式(技术复用、客户复用、供应链复用)提升经营效率[12] - 在全国建立多个RISC-V生态创新中心,推动教育、交通等领域应用[16] - 集团通过生态链投资孵化补强半导体产业链"卡脖子"环节[17]
LP周报丨长三角拿出了100亿
投中网· 2025-06-14 11:11
文化产业投资复苏 - 文化产业投资热度随经济复苏回升,现象级事件如《哪吒》和Labubu为行业带来新机遇 [4] - 长三角数智文化产业基金成立,总规模100亿元(首期30亿),聚焦"文化+科技"方向,重点布局数字技术产业化及文化产业数字化领域 [4][6] - 基金由上海精文投资等牵头,海通开元、安徽文旅投资集团参与组建,投资方向包括AI+文化融合 [4][6] 国家级及区域基金动态 - 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完成第七批子基金设立,累计设立46支子基金(规模超1200亿元),投资企业超1800家 [7] - 广汽集团在重庆设立1.1亿元智联私募股权基金,聚焦汽车产业,重庆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9.1万辆(同比增150%) [8] - 高邮市成立10亿元高智股权投资基金,围绕当地"511"产业体系布局 [9] 新兴产业基金设立 - 南通未来产业天使投资基金成立(规模5亿元),助力高新技术企业迁入(2023年592家) [10][11] - 山东淄博设立10亿元低空产业基金,响应省级千亿低空经济目标,淄博已布局产教联合体及研究院 [13] - 山东新设1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省级新动能基金已投资超300亿元,产业规模年均增速30% [17] 集成电路与硬科技投资 - 张江高科参设20亿元元禾璞华集成电路基金,投资IC设计、设备、材料及AI等领域 [18][19] - 湖北江城华发基金成立(规模10.1亿元),武汉与珠海国资合作,聚焦泛半导体领域 [20] - 元禾璞华基金重点关注长三角、珠三角半导体产业,已投案例包括韦尔股份、澜起科技 [18][19] 地方政府产业基金 - 九江成立30.01亿元高质量产业基金,背后有百亿工业引导基金支持,投向电子信息、新能源等 [12] - 浏阳设立30亿元高创产业基金,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 [14] - 温州国创股权基金成立(规模30亿元),由国有控股持牌机构管理 [25] 财政资金创新模式 - 漳州市2亿元"拨改投"基金完成备案,投向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9+5重点产业 [26] - 财政资金从拨款转为股权投资,实现循环使用,宁波、厦门等地已先行试点 [26][27] GP招募信息 - 杭州萧山钱江世纪城产业基金(规模30亿元)公开遴选子基金管理人,出资比例不超20% [30] - 黑龙江龙江创业投资基金(规模5亿元)招募管理机构,投向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 [31]
暴涨80%,姚劲波一次罕见出手
投中网· 2025-06-14 11:11
核心观点 - 互联网大佬姚劲波通过北京福好斥资6.62亿元收购易明医药23%股份,成为控股股东,交易后公司股价连续7个涨停,市值达42.81亿元,6月累计涨幅84.32%[1][15] - 并购市场热度高涨,产业方、GP机构和政府/国资成为上市公司控制权交易的三大主力买家,政策推动下交易持续升温[17][18][19][21] 易明医药交易分析 - 交易细节:转让价格15.1元/股,姚劲波通过北京福好(持股99%)完成收购,交易尚未完成已实现浮盈[1][2][14] - 公司基本面:主营糖尿病药物米格列醇片(营收占比70%),但2023-2024年营收连续下滑至6.52亿元(-2.27%),2025Q1净利润1879万元(-32.64%),核心产品瓜蒌皮注射液(营收占比12.92%)已终止合作[5][6] - 对赌协议:2025-2027年营收不低于6亿元/年,净利润不低于3000万元/年,2028年资产指标需为正,未达标则原实控人补偿[9][10] 姚劲波投资布局 - 投资历程:2010年起通过58同城直投猎聘网等垂直领域,2018年成立CVC神骐资本(管理6只基金,投资71起),此次系首次涉足上市公司控制权[12][13] - 交易动机:政策利好下获取财务收益,或为资产证券化铺垫,但未使用58同城主体而通过个人控股公司操作[13][14] 并购市场动态 - 产业方案例:世纪金源4.22亿元收购安奈儿13.03%股份,哈啰15亿元入主永安行(或为借壳上市)[18] - GP机构案例:启明创投4.52亿元收购天迈科技,梅花创投吴世春入股梦洁股份10.65%,新模式改为先收购再募资[19][20] - 政府/国资案例:2025年50家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中11家为国资收购,如无锡财政局21.18亿元收购通用股份,黄山国资委收购锐新科技[21][22]
中国垃圾,不够烧了
投中网· 2025-06-13 10:59
行业现状 - 中国垃圾焚烧厂面临垃圾供应不足问题,平均负荷率仅60%,40%产能闲置[10] - 2023年全国垃圾焚烧发电厂"计划内停运"达83467天次,相当于76个厂全年停摆[14] - 全国现有1010家焚烧企业,占全球2100座焚烧厂的近半数[17] 发展历程 - 2003年特许经营政策开放推动行业转型,BOT模式加速扩张[20] - 2017-2021年平均每年新增103座焚烧厂,2019年河南/河北分别启动20/37个项目[24] - 2023年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103.5万吨/日,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80万吨/日目标[29] 企业竞争格局 - 瀚蓝环境通过收购实现日处理能力从3000吨增至14350吨(2014年),2023年达97590吨/日[26][27] - 光大环境2020年日处理能力13.5万吨,相当于1.2亿城镇居民日垃圾量,6年项目数从15个增至168个[28] - 头部企业排放标准优于欧盟2010,技术覆盖飞灰处理(如上海环境FAST工艺)[41][42] 市场新动向 - 企业跨区域争夺垃圾资源:河南商水静脉产业园接收3地垃圾,咸阳焚烧厂覆盖周边县市[8] - 填埋场资源再开发:广州开挖350万立方米存量垃圾,多城市跟进[7] - 出海布局东南亚/中东超50个项目,输出全产业链(越南芹苴项目日均处理400吨)[36][38] 产业转型特征 - 处理能力从2014年14350吨/日跃升至2024年111万吨/日,十年增长77倍[28][29] - 焚烧厂数量激增导致填埋场萎缩,实现100%无害化处理[30][31] - 技术驱动产业升级,地沟油转化航空燃料等案例形成商业闭环[45][46]
把Labubu炒成 “塑料茅台”,盲盒市场泡沫狂飙?
投中网· 2025-06-13 10:59
以下文章来源于锌刻度 ,作者孟会缘 锌刻度 . 专注科技互联网原创报道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这种"收藏+社交+投资"的复合生态中,Labubu盲盒不再只是一款潮玩产品那么简单,它已经成为了 一种潮流符号,一种社交媒介,甚至是年轻人投资理财的新选择。 然而,随着Labubu在二手市场的空前繁荣,市场乱象也随之浮现。 回收空盒、高仿盲盒等投机行为高发,虚标二手价格、恶意炒作隐藏款等现象层出不穷,不仅损害了 消费者的利益,也对Labubu的品牌形象及其所代表的盲盒产业生态构成了严重威胁。 这些乱象的存在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盲盒市场快速发展背后,是监管缺失与消费者理性不足的双重 困境。 Labubu在二手市场的空前繁荣。 | 作者丨 孟会缘 编辑丨 黎文婕 | | --- | | 来源丨 锌刻度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鸡蛋要领,而Labubu就是当代年轻人争着抢着都要领的"鸡蛋"。 近期,有银行推出"存款送Labubu盲盒"的活动招揽储户引发广泛热议,尽管此类营销活动已经被叫 停,但Labubu对年轻一代的强大吸引力已不言而喻。 从一款初代薄荷色的Labubu被拍卖出108万元的天价,到二手市 ...
沄柏资本——“理想创伴”助力中国新一代创业者先锋登顶
投中网· 2025-06-13 10:59
公司上市表现 - 影石创新于2025年6月11日在科创板挂牌上市,发行价47.27元/股,开盘大涨285%至182元/股,总市值超700亿元 [2] - 此次IPO募资19.38亿元,为2025年上交所(主板+科创板)募资额排名第三,科创板排名第一 [2] - 上市仪式采用Insta360全景相机代替传统敲槌,体现创新形式 [2] 公司业务与技术 - 公司以全景技术为核心,打造全球知名智能影像品牌Insta360,关键技术包括全景图像采集拼接、防抖、AI影像处理、计算摄影等 [4] - 产品线覆盖消费级全景相机、运动相机及专业VR全景相机,应用场景包括户外运动、生活记录、视频会议等 [5] - 产品销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入驻超10000家零售门店及90余座海内外机场,拥有数百万硬件用户 [5] 市场地位与影响力 - 2023年全球全景相机市占率达67.2%,连续六年第一,2024年预计提升至81.7% [5] - 2023年全球运动相机排名第二 [5] - 2025年旗舰产品Insta360 X5在纽约引发凌晨排队潮,现象级抢购登上微博热搜榜首 [5] 创始人及投资方评价 - 创始人刘靖康团队从科技极客视角跃迁至全球商业视野,代表中国年轻一代创业者的突破性成长 [2] - 沄柏资本作为早期投资方,认为公司具备颠覆性技术原创力及全球化敏捷布局能力,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实现创新场景破圈 [6] 行业意义 - 影石创新上市标志着中国科技企业在世界舞台实现领跑的飞跃 [6] - 90后与00后群体在科创板崛起,扛起中国科技主力军旗帜 [2]
缩水近1000亿,今年最大“流血上市”来了
投中网· 2025-06-13 10:59
核心观点 - Chime作为美国最大的数字银行,以116亿美元估值完成IPO,首日市值大涨37%至135亿美元,成为今年美股第二大IPO [2] - 公司上市时机特殊,成为"关税战周期"后首家重启IPO的独角兽企业,但相比2021年250亿美元融资估值出现大幅缩水 [3][4] - 公司商业模式瞄准美国传统银行服务痛点,通过免除最低存款标准和服务费实现普惠金融,9年内估值从3400万美元飙升至250亿美元 [8][9][12] - 上市虽实现部分投资方退出(如凯辉基金获得1.65亿美元回报),但G轮投资者面临估值腰斩 [13][18] - 2025年Q1财报显示营收5.18亿美元(同比+32%),亏损从2023年2.03亿美元收窄至2024年2500万美元 [20] 行业背景 - 美国传统银行平均收取15.33美元月费/26.61美元透支费,要求最低存款8700美元但仅提供0.6%存款利率 [8] - 数字银行用户从2019年占成年人口5%增长至2021年1500万用户,预计2026年再增50% [9] - 行业起源于2010年后次贷危机,通过互联网技术降低金融服务门槛 [9] 公司发展历程 - 2014年上线初期因过度依赖营销活动导致用户质量低下,2015年底活跃账户仅7000个 [14] - 2016年以3400万美元估值完成A轮融资,2017年推出提前发薪和免费ATM两大创新业务 [15][16] - 2020年疫情推动用户月增超10万,估值达150亿美元并启动IPO计划 [17] - 2021年G轮融资估值达250亿美元峰值,但面临监管挑战(被要求停止使用"银行"称谓) [17][18] 业务与技术 - 核心产品包括借记卡、储蓄账户和信用服务,通过与合众银行等持牌机构合作开展业务 [17] - 2024年推出ChimeCore软件平台,降低30%第三方技术依赖并改善财务表现 [20] - 当前拥有3200万用户,2024年营收17亿美元(2023年为13亿美元) [20] 资本市场表现 - IPO发行价27美元募资8.32亿美元,首日收盘37.11美元 [2] - 主要投资方包括红杉、软银、老虎、DST、凯辉等,累计融资26.5亿美元 [12] - 金融科技行业后续或有Stripe、Revolut等10家估值超50亿美元公司计划18个月内上市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