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投中网
icon
搜索文档
刚刚,红杉、经纬投的深圳明星公司IPO了
投中网· 2025-05-30 11:32
以下文章来源于东四十条资本 ,作者鲁智高 一年收入超过13亿元。 作者丨 鲁智高 东四十条资本 . 聚焦股权投资行业人物、事件、数据、研究、政策解读,提供专业视角和深度洞见 | 创投圈有趣的灵魂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来源丨 东四十条资本 深圳又有一家明星公司上市了。 5月30日,手回集团正式登陆港股。截至发稿,这家中国人身险中介服务提供商的市值超过16亿 港元。 在腾讯前员工光耀等人的带领下,手回集团不仅打造出"擎天柱"、"大黄蜂"、"超级玛丽"等IP保 险产品,并且还为超过110家保险公司分销超过1900个保险产品,一年的收入也超过13亿元。 故事的主人公正是光耀。从武汉理工大学毕业后,他先是加入金蝶做起SaaS软件,后又去腾讯担 任产品经理,参与了QQ增值服务、QQ商城、QQ网购、易迅、拍拍网等项目。 到了2014年底,为了给即将出生的孩子买儿童保险,光耀在市场上找了很久也没能发现心仪的产 品。那个时候,国内互联网保险刚好处于起步阶段,并在数字化浪潮下展现出庞大的发展前景。 经过与互联网和保险行业的朋友交流,光耀等人萌生了做一个互联网保险平台的想法。没过多久, 手回集团便在深圳成 ...
第一批追赶AI的人,正在被AI甩开
投中网· 2025-05-30 11:32
核心观点 - AI行业快速发展导致提示词工程师职业门槛降低,传统仅优化提示词的岗位竞争力下降 [4][5][20] - 大模型能力提升使提示词优化技术重要性降低,从业者需转型为具备产品思维或跨领域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2][23][24] - AI行业仍存在大量人才缺口,但要求从业者持续学习并深入理解业务逻辑 [29][30] 行业趋势 - 2023年提示词工程师年薪可达25-33万美元,但2024年模型升级导致该岗位技术含金量下降 [4][22] - 模型评测分数从60分提升至85分需复杂提示词优化,而当前模型基础性能已达90分,边际效益递减 [23] - 多模态趋势下文本模型参数量占比仅几B,对提示词工程师的跨模态理解能力要求提高 [29] 职业转型 - 提示词工程师工作内容从纯文本优化扩展至数据清洗、RAG技术应用、微调协助等,技术占比降至10% [9][18][24] - 头部企业将提示词工程师岗位归入产品序列,70%工作内容涉及产品设计,仅20%为数据标注 [30] - 从业者背景多元化,计算机、金融、心理学、文科专业均可入行,核心能力转向逻辑表达与业务理解 [13][16][30] 技术演进 - OpenAI o1 Preview模型内置思维链功能,替代人工编写的复杂提示词流程 [24] - Agent技术成为2024年关键方向,工作流串联需求使提示词设计更精细化 [29] - 端侧模型需求上升,提示词工程师需适配移动端2秒响应等具体业务指标 [25] 人才市场 - AI初创公司面临算力/资金/人力短缺,员工入职4个月即可能担任团队负责人 [10] - 行业窗口期缩短,创业者需1个月内验证项目可行性,企业间价格战加剧 [26] - 基层岗位大量空缺,企业主动通过社交平台招募实习生,跨专业转行者机会显著 [7][30]
消费爆了,有机构募了110亿美元
投中网· 2025-05-30 11:32
L Catterton最新融资及战略布局 - 全球最大消费私募基金L Catterton最新一轮融资筹集约110亿美元,包括67.5亿美元旗舰并购策略基金、信贷基金首关及多区域成长基金终关[2] - 公司当前管理资产规模达370亿美元,投资人涵盖主权财富基金、养老金、捐赠基金等机构[2] - 在中国已通过两支基金筹集20亿元人民币,投资海龟爸爸、创健医疗等5家企业至少3亿元,计划继续扩大募资规模[3] 中国市场拓展策略 - 首支人民币基金规模10亿元(目标20亿),重点布局VC阶段出海、美妆个护、消费科技等领域[2][11] - 采用"成都模式"与地方政府合作,已与成都、广州国企建立基金合作,计划复制到其他城市[3][4] - 亚太地区人民币基金占比从2022年27%升至43%,但仍低于五年平均59%的水平[3] 全球并购投资逻辑 - 传统强项为控股收购,67.5亿美元并购基金将用于全球消费品牌控股权收购[8] - 投资标准强调品牌独特性,案例包括250年历史的Birkenstock、伯纳天纯母公司依蕴宠物[8] - 2023年重点收购意大利美妆KIKO、拉脱维亚施丹兰、英国Stripes Beauty等品牌,强化美妆个护布局[9] 亚洲市场扩张计划 - 正在募集8亿美元泛亚基金,包括6亿美元印度专项基金和日本基金,单笔投资规模2500万-1.5亿美元[4][13] - 2021年领投元气森林(投后估值60亿美元),2023年投资印度健康零食Farmley 4200万美元,收购日本牛仔品牌Kapital[11][13] - 2009年成立亚洲基金后投资节奏加快,代表案例包括喜茶、丸美(通过LV资源合作套现8亿元)[11][12][13] 公司背景与竞争优势 - 由美国Catterton与LVMH旗下L Capital于2016年合并成立,股权结构为Catterton 60%/阿诺特集团40%[6][7] - 30年累计投资275个消费品牌,团队超200人,与LVMH保持战略伙伴关系但不参与日常运营[7][12] - 投资策略聚焦消费者需求洞察,重点关注文化遗产奢侈品牌、DTC创新者、可持续材料企业三大方向[9]
黄仁勋终于告别股价下跌魔咒
投中网· 2025-05-30 11:32
英伟达2026财年第一财季业绩表现 - 营收达440.62亿美元,同比增长69%,环比增长12%,超过预期的431亿美元 [11][12] - 净利润为187.75亿美元,同比增长26%,但环比下降15%,低于预期的207亿美元 [11][12] - GAAP毛利率为60.5%,非GAAP毛利率为61%,均低于前一季度的73%和73.5% [18] 数据中心业务 - 营收达391亿美元,同比增长73%,环比增长10%,占公司总营收的88% [13] - Compute收入(含GPU及整机系统)为341.55亿美元,上年同期为193.92亿美元 [13] - Blackwell架构GPU单季度实现110亿美元收入,占数据中心收入的28% [13] - Networking收入为49.57亿美元,上年同期为31.71亿美元 [13] 其他业务表现 - 游戏和AI PC业务营收达38亿美元,创历史纪录,同比增长42% [14] - 专业可视化业务营收为5.09亿美元,同比增长19% [15] - 汽车业务营收为5.67亿美元,同比增长72% [16] H20禁令影响 - 第一季度H20芯片库存过剩产生45亿美元费用,未受限本应录得25亿美元额外销售额 [19] - 预计第二季度H20收入将减少80亿美元 [19] - 500亿美元的中国市场对美国产业关闭大门,英伟达在中国市场份额从四年前的95%降至50% [21][23] 市场反应与未来展望 - 财报发布后股价盘后大涨近5%,达到四个月以来最高水平 [8][24] - 公司强调从生成式AI向代理式AI转型将重塑各行业,视AI代理为新型数字劳动力 [25] - Blackwell架构GPU的快速推出和销售表现验证了公司在AI算力市场的统治地位 [13][24] - 公司计划未来四年在美国斥资数千亿美元购买当地生产的芯片和其他电子产品 [22]
王健林又卖了48座万达广场
投中网· 2025-05-29 14:56
万达资产出售交易 - 万达商业管理集团出售48家目标公司100%股权给由太盟、腾讯、京东等组成的合营企业,交易金额达500亿元[4] - 交易结构为太盟注资50亿元认购基金次级份额,国有大行提供300亿元贷款,剩余150亿元通过夹层融资募集[4][5] - 万达将继续负责48座广场的运营并收取管理费,实现轻资产化转型[5][13] 万达财务状况 - 万达集团总负债突破6000亿元,其中万达商管2025年内到期债务约400亿元[7] - 王健林累计被冻结股权达4.9亿元,涉及万达商管等核心企业[7] - 2023-2024年已出售超过30座万达广场,2024年4月还以24.9亿元出售万达酒店管理公司[8][9] 收购方背景 - 太盟投资集团管理550亿美元资产,曾出资600亿元帮助万达解决对赌危机[11][12] - 腾讯2018年曾参与万达战略投资,2023年以22.62亿元收购万达投资49%股权[12] - 京东布局实体商业,阳光人寿已购入至少6家万达广场追求稳健收益[12][13] 万达发展历程 - 2001年启动首个商业地产项目,2010年后加速扩张至2022年达400多座万达广场[7] - 当前正从高杠杆扩张模式转向轻资产运营,发挥品牌和运营优势[13] - 交易标的涉及北京、广州等一二线城市,平均估值10亿元/座,低于去年15亿元水平[7][8]
年轻人把便利店变成了「同仁堂」
投中网· 2025-05-29 14:56
核心观点 - 中式养生水市场快速增长,从2018年的0.1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5亿元,预计2028年突破百亿[4] - 年轻人推动"朋克养生"风潮,将传统中草药理念转化为新消费符号,带动功能饮料品类升级[3][4] - 行业从无糖茶向功能性饮品迭代,消费者需求从"好喝"转向"喝好",追求附加健康功能[7][9] - 品牌竞争白热化,围绕包装、配方、营销展开差异化竞争,但面临同质化和功能争议挑战[12][13][17] 市场趋势 - 中式养生水均价5-6元,相比矿泉水溢价明显,主打"低成本养生"概念[6] - 无糖茶增速下滑,功能饮料(能量/运动/营养素饮料)增速持续攀升,2024Q1-2025Q1增长显著[7] - 小红书"中式养生"标签浏览达2.2亿次,"养生水""养生茶饮"成为热门关键词[6] - 盒马苹果黄芪水和陈皮四神水上市后迅速冲上植物饮料TOP3,显示市场接受度[9] 品牌竞争格局 - 元气森林2023年推出养生水系列,天猫旗舰店5天售罄,2024年销售额突破10亿[11][12] - 可漾作为红豆薏米水开创者定下三年5亿目标,好望水"照顾系列"半年销售破亿[12] - 山姆/盒马积极布局,推出苹果黄芪饮等自营产品,与盼盼等品牌合作开发新品[14] - 新茶饮品牌(茶百道/奈雪/甜啦啦)纷纷推出含养生食材的茶饮产品[12] 产品创新方向 - 包装设计差异化:元气森林突出"煮"字健康概念,果子熟了采用全透明方瓶[12] - 配方升级:可漾红豆薏米水多酚含量>120mg,六养强调"看得懂的配方表"[13] - 成分创新:添加人参/桑葚等特色食材,山姆从"药食同源"切入开发新品[13][14] - 渠道平台挖掘新卖点:盒马将水果与中药结合开发复合型产品[14] 行业挑战 - 产品同质化严重,薏米水等品类配方高度重合,营销概念趋同[17] - 功能争议持续,部分消费者质疑效果,认为存在"智商税"[17][18] - 价格区间4-10元不等,盒马自营产品7.5元,元气森林4.5元,可漾超8元[18] - 消费者忠诚度低,比价行为普遍,部分创新口味接受度有限[18] 发展阶段判断 - 1.0时代侧重调香创味(有糖茶) → 2.0时代健康意识觉醒(无糖茶) → 3.0时代追求功能附加[7] - 品牌发展三阶段:初期拼流量获取(6-12个月)→中期拼供应链能力→后期拼品牌心智[19]
再投2000亿,雷军还想赌一次
投中网· 2025-05-29 14:56
小米重启造芯业务 - 公司发布自研手机SoC芯片"玄戒O1",采用第二代3nm工艺,已搭载于小米15S Pro和小米Pad 7 Ultra [2] - 业内评价该芯片为全球顶级序列SoC,采用台积电3nm N3E工艺,CPU部分采购Arm设计,GPU部分采购Imagination的Immortalis-G925型号 [3][7] - 截至2025年4月底,累计研发投入超135亿元,团队规模超2500人,预计2025年研发投入将超60亿元 [6][16] SoC芯片技术特点 - SoC芯片包含基带芯片、CPU、GPU、DSP、ISP等重要IP模块,核心作用是统筹手机运算、通信、影像等功能 [4] - 研发旗舰SoC芯片成本高昂,若销量仅100万台,单台芯片研发成本超1000美元 [5] - 公司计划未来5年在核心技术研发上再投入2000亿元 [7] 公司造芯历史 - 2014年启动芯片研发,2017年发布首款手机芯片澎湃S1,成为全球第4家能造芯的终端手机厂商 [9] - 初期团队仅20人,3年投入超10亿元,团队扩至200人 [9] - 第二代芯片澎湃S2研发遇挫,业务转向IoT芯片,保留"小芯片"研发路线 [9][10] 重启战略背景 - 2021年公司确定两大战略:造车和重启手机SoC芯片业务 [5][14] - 重启造芯是为支持高端化战略,计划至少投资10年、500亿元 [14][15] - 2020年公司手机出货量达1.46亿台,同比增长17.5%,重返全球第三 [15] 研发体系布局 - 设立三个研发层次:当前产品研发、1-3年预研、3-5年颠覆性创新研发 [10][11][12] - 2017年成立120亿元规模的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已投资超45家半导体企业 [12] - 研发团队通过吸纳OPPO哲库关停后的行业人才快速扩张 [16][17] 市场机遇与挑战 - 自研芯片可带来手机定价优势,未来可能拓展至车载芯片领域 [20][21] - 面临原创性质疑,公司回应CPU/GPU多核及系统级设计均为自主研发 [21] - 实际性能需经市场检验,重点考验SoC系统集成能力 [22]
退出盛宴,来了
投中网· 2025-05-29 14:56
行业退出趋势 - 2025年VC/PE行业退出呈现触底反弹态势,多家机构称今年为"退出大年",高瓴、蜂巧资本、国家大基金等通过减持实现超高回报[2][3] - 2024年VC/PE以IPO方式退出的账面股权价值仅1999亿元,同比下滑39%,不足2021年峰值的五分之一[2] - 2025年前5个月部分案例的退出规模已接近或超越2024年全年,如高瓴减持百济神州套现超110亿港元,蜂巧资本清仓泡泡玛特获22.64亿港元[4][5][6] 典型案例回报分析 - 高瓴投资百济神州10年累计投入13亿美元,首轮投资回报28倍(持股成本0.675美元/股),近期减持5.42%股份对应套现超110亿港元[4][5] - 蜂巧资本2018年投资泡泡玛特新三板定增,4000万元投资最终实现400倍回报,2025年通过大宗交易清仓获22.64亿港元[6][7] - 国家大基金2015年投资中芯国际25.5亿元人民币,2025年减持时对应回报超10倍(中芯国际市值3300亿港元)[7] 港股市场动态 - 港股成为退出主战场,泡泡玛特市值突破3000亿港元,蜜雪冰城达2000亿港元,宁德时代H股市值1.47万亿港元超越A股[11] - 消费企业受益显著:蜜雪冰城Pre-IPO轮投资者获8倍回报,沪上阿姨Pre-IPO轮50亿估值上市后市值超130亿港元[11] - 硬科技公司受追捧,越疆机器人港股上市后市值270亿港元(Pre-IPO估值35亿人民币),市销率66倍[12] 市场结构性分化 - A股IPO仍受限:2025年1-4月仅30家企业获注册批文(同比降14%),产业资本减持规模持续收缩(2025Q1为424.58亿元)[14][16] - 港股IPO数量有限:2025年1-4月仅19只新股上市(同比增26.7%),但超半数2024年新股仍破发,呈现"市值狂飙与破发并行"格局[17][18] - 仅头部项目享受红利:2025年投中"年度最佳投资回报投资人"奖项因门槛过高(退出回报超10亿美元)已连续两年空缺[8][18]
凯辉募了10亿美金,我跟合伙人聊了两小时
投中网· 2025-05-28 14:35
基金募资与投资策略 - 凯辉在欧洲募集的第三期VC基金规模达10亿美元,创下欧洲最大AI基金和最大VC基金两项纪录 [2] - 基金LP以世界500强和产业方为主,产业方占比超50%,包括赛诺菲、道达尔能源、法雷奥等知名企业 [2] - 基金投资方向从首关时的8个赛道聚焦为AI在数字医疗、金融科技、消费、出行与能源四大领域的深度应用 [2][8] - 基金地域配置计划为亚洲30%、欧洲30%-40%、美国及其他地区20%-30% [11] 公司定位与商业模式 - 凯辉不将自己定位为传统VC或PE,而是"产业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基金只是工具 [3] - 公司通过连接产业方与创新企业,帮助产业方理解AI对行业的影响并促成合作 [15] - 商业模式强调全球化布局,协同中国技术、欧洲场景和美国商业化机制 [17] - 公司管理规模超70亿欧元,业务覆盖中美欧拉美东南亚等全球市场 [3] 投资案例与行业布局 - 已投15个项目,包括中国的具身智能企业星海图、维他动力,AI营销公司奥创光年等 [12] - 在美国投了生物基础模型公司Bioptimus,在欧洲投了AI药物研发公司AQEMIA等项目 [12] - 投资逻辑是沿着AI如何重构行业的底层逻辑寻找机会,而非追逐热点 [14] - 中国在软硬结合项目上具有人才密度、产业配套和迭代速度的结构性优势 [11] 团队建设与组织管理 - 引入有产业实操经验的运营合伙人,如沃尔玛数字化转型核心成员Bruno Delahaye [15] - 在旧金山设立C.Lab赋能平台,专门服务产业协同与AI应用的国际落地 [15] - 采用"多业务线、共享中后台"的组织架构,每条基金产品线作为独立BU运作 [34][35] - 从创立第一天就将60%的carry分配给团队,包括中后台人员 [27][29] 企业文化与价值观 - 强调信任、利他、伙伴关系等价值观,基金LP复投比例达60%以上 [23][24] - 文化注重长期主义和共同成长,不鼓励个人英雄主义 [26] - 将自己视为创业公司而非传统投资机构,注重使命愿景价值观的落地 [44] - 通过日常工作中的细节和具体机制建立信任,而非停留在口号 [28] 全球化战略与产业协同 - 帮助中国企业出海,尤其在欧洲市场形成先发优势 [47][48] - 与欧莱雅、赛诺菲等跨国企业成立专题基金,搭建中外企业合作桥梁 [57][58] - 产业生态价值被越来越多创业者和LP认可,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47] - 全球化的定位从未改变,坚持帮助企业实现国际化发展 [55]
身价300亿,威海首富收获第四个IPO
投中网· 2025-05-28 14:35
威高血净IPO表现 - 威高血净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IPO发行价26.50元/股,上市首日开盘价上涨88.64%至49.99元,市值一度突破200亿元[4] - 当前市值接近150亿元,远高于上市递表时的目标估值135.1亿元[4] - 3年前曾申报港股IPO,2023年底改道A股[4] 公司市场地位 - 血液透析器材领域龙头,国内血液透析器市场份额超过32%,血液透析管路市场份额也超过32%[4] - 产品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销往超6000家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院超1000家[9] - 拥有境内专利204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9] 财务表现 - 2020-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6.4亿元、29.1亿元、34.3亿元和16.8亿元[10] - 同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2.97亿元、2.60亿元、3.15亿元和2.29亿元[10] - 2022年3月完成唯一一轮外部融资,规模6.25亿元,投前估值108亿元,投后估值114.25亿元[11] 行业背景 - 中国成年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超10%,总数达1.2亿人,但知晓率仅12.5%[7] - 2020年中国ESRD患者透析治疗率仅24.4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8] - 威高血净是国内最早血液透析器械制造商之一,2010年就开始布局血液透析设备生产[8] 威高集团战略 - 威高集团旗下已有威高股份(266亿港元)、威高骨科(106亿元)、华东数控三家上市公司[5][13] - 实控人陈学利家族财富从2021年150亿元升至2024年近330亿元[5] - 集团采取分拆优质资产上市策略,威高骨科和威高血净都是这一策略的体现[14] 潜在上市标的 - 威高介入:血管介入器械耗材生产商,2021年完成十数亿A轮融资[15] - 爱琅医疗:原美国Argon Medical Devices,2017年被威高以8.8亿美元收购[16] - 锦江电子:心脏电生理领域企业,2022年完成7亿元B轮融资[17] 集团投资布局 - 2016年起发起威海威高股权投资基金等多只基金,关注创新医疗器械等领域[18] - 投资标的涵盖"灵巧手"、"内窥镜"等前沿技术[18] - 已通过投资锦江电子等企业获得回报[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