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投中网
icon
搜索文档
“纸片茅台”,一张400元,涨幅超黄金
投中网· 2025-05-28 14:35
撕拉片市场现状 - 撕拉片相纸价格暴涨至2800-3300元/盒(10张装),较停产前涨幅超10倍,单张拍摄价格达400-800元[5] - 闲鱼平台数据显示5月撕拉片相纸搜索量日环比增长30倍,日均交易量环比增长540%,单张交易价普遍200-300元[5] - 产业链衍生出相机租赁、代修图等新服务,代修图服务仅需几十元即可获得撕拉片效果[5] 行业发展历程 - 2011年撕拉片相纸仅65-70元/盒(10张),2016年富士停产后价格开始上涨至200元/盒[6][7] - 2024年底美国最后库存相纸以1500元/盒被扫货,转手价达3000元/盒[10] - 专用相机Big Shot单次闪光损耗成本达25元,显影失败率约30%[10][11] 消费者行为分析 - 00后消费者愿意为明星同款支付400元/张的高价,拍摄后立即社交分享[6] - 照相馆单日最高拍摄量达6张,个人摄影师客单价从400元提升至1500元(四宫格)[10][11] - 打卡型消费者占比提升,但复购率低,首批体验者很少拍摄第二次[14] 产业链盈利模式 - 早期囤货玩家利润率最高,单盒相纸可获利2000元[11] - 个人摄影师单日流水峰值超1万元,但未囤货者利润空间有限[11] - 线下照相馆通过明星同款白色背景等差异化服务获取溢价[10] 行业发展趋势 - 市场普遍认为热度将随库存消耗而消退,目前流通相纸已过期3-8年[13] - 出现数码修图(几十元)、AI生成等平价替代方案[14] - 类似CCD相机(涨幅显著)、复古大头贴等怀旧摄影形式持续轮动[14] 社交平台助推效应 - 明星撕拉片生图登上微博热搜,小红书相关话题阅读量激增[4] - "人生撕拉片"等UGC内容形成社交裂变,带动线下照相馆客流[6][10] - 平台内容强化了撕拉片作为"社交货币"的属性[5]
一款小游戏,偷偷赚了160亿
投中网· 2025-05-28 14:35
核心观点 - 《无尽冬日》通过精准的广告投放策略和轻度化玩法设计,快速吸引大量泛用户,再通过SLG玩法实现长期变现,成为现象级手游 [5][10][22] - 该游戏全球累计收入达22.5亿美元(超160亿人民币),是近五年上市手游中流水最快突破20亿美元的产品之一 [8] - 母公司世纪华通2024年营收226.2亿元,同比增长70.27%,其中子公司点点互动贡献150亿元(占比70%),归母净利润12.13亿元同比增131.51% [27][28] 市场表现 - 2025年4月国服IOS端单月流水达3.8亿元,稳居中国手游出海收入榜首 [27] - 全球月留存率8%,远超SLG游戏3.2%的行业基准 [24] - 推动点点互动跻身全球移动应用发行商收入TOP50第19名,2025年4月中国发行商收入榜第二,超越网易与米哈游 [27] 运营策略 - **买量投放**: - 2024年市场推广费74.6亿元(2023年仅33.7亿元),微信小游戏买量投放消耗榜第一 [18] - 轻度休闲类游戏单个付费用户获取成本约98元,SLG类最高达4000元 [21] - 2024年微信/抖音小游戏素材投放量同比增23.36%,IAA类在投游戏数量从2140款增至5581款 [13][17] - **玩法设计**: - 初期以休闲模拟经营降低门槛,后期转为SLG策略游戏筛选高粘性用户 [21][22] - 融合冰雪末日求生题材(类似《Frozen City》),卡通化形象降低认知门槛 [25] - 通过"联盟"社交属性和建设沉没成本提升留存 [24] 产品矩阵 - 新游《Kingshot》延续"塔防+经营"模式,2025年4月收入暴涨209%,推动公司整体收入增5% [29] - 采用"广泛孵化"策略,同时开发多款小游戏测试市场 [18] 用户反馈 - 广告展示休闲玩法吸引用户,实际核心为SLG战争游戏,存在"挂羊头卖狗肉"争议 [21][23] - 玩家指控"逼氪严重",非付费玩家易遭遇战力压制或"屠盟" [30] - 高沉浸度导致用户难以脱离,部分海外玩家反映过度消费 [30][31]
听说炒港股的人赚麻了
投中网· 2025-05-27 10:21
港股市场表现 - 2025年年初至今恒生指数涨幅达17.65%,领跑全球股市 [4] - 港股新股表现强劲,恒瑞医药首日涨幅25.20%,宁德时代和沪上阿姨首日分别涨16.43%和40.03% [4] - 2025年前四个月港股日均成交额同比激增144%至2504亿港元 [15] 个股表现 - 小米股价从2024年1月的15港元/股涨至2025年5月的近60港元/股,涨幅近300%,市值突破万亿港元 [8] - 小米股价经历46.32%回撤后接近收复失地 [10] - 中国移动、中海国神华等港股高股息股票综合股息率达8% [12] 投资者案例 - 个人投资者20万元全仓小米,盈利达20%约4万元人民币 [8][10] - 投资者通过港股打新中签400股恒瑞医药,盈利6413港元 [4] - 投资者70万元人民币配置港股高股息股票,年分红收入5-6万元人民币 [12] 市场结构变化 - 南向资金占港股成交额约25% [15] - 港股股息率高于5%的个股总市值占比43%,显著高于A股的21% [14] - 沪港通与深港通南向标的增至约550只股票及17只ETF [15] 行业趋势 - "新消费三股"蜜雪集团、泡泡玛特、老铺黄金股价暴涨 [4] - "中国科技七姐妹"阿里、腾讯、小米等强势崛起 [4] - 宁德时代赴港募资约353亿港元,成为年内全球最大规模IPO [4] 市场改革 - 港股上市规则完善,引入双重股权结构、SPAC及生物科技预盈利公司 [15] - 港股印花税从0.13%降至0.1% [15] - 港交所板块单位改革降低散户交易门槛 [15]
连投8家,2000亿巨头的CVC,盯上了工业软件
投中网· 2025-05-27 10:21
中国工业软件发展现状 - 2019年95%的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依赖进口 但2024年PLM领域国产软件市占率已达30% 计划到2027年完成200万套国产替代 [2][3] - 西门子2024财年数字化工业集团利润35亿欧元 超过总利润三分之一 远超中国同类企业 [3] - 本土企业如中望软件已登陆科创板 汇川产投等投资机构系统性布局工业软件赛道 已投资8家公司 [3] 历史沿革与产业痛点 - 上世纪70-80年代中国自主开发紫瑞/JIFEX/HAJIF等CAD软件 90年代涌现武汉开目/数码大方/中望软件等企业 [8] - 加入WTO后国外巨头+盗版冲击导致国产市占率骤降 2020年EDA国产化率仅5% 被称为"失落的20年" [9][10] - 国外工业软件在中国缺乏核心研发团队 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定制化需求 售后流程漫长 [13][14] 当前发展驱动力 - 政策推动:工信部发布《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 明确国产替代目标 [12] - 需求变化:国央企/民企更愿与国产软件合作共创 将产业创新融入产品迭代 [12] - 技术赋能:大模型等技术帮助国产软件提效降本 降低使用门槛 [14] - 制造业基础:中国造船业全球份额从2002年6 6%升至2023年50 2% 带动CAE等工业软件发展 [15] 汇川技术的战略布局 - 三条路径:自主研发iFA软件平台+收购Power Automation/Irai+投资8家生态企业 [18] - 商业模式创新:通过硬件销售带动软件("软饭硬吃") 客户省钱赚钱实现长期增长("养奶牛") [25] - 产业赋能:帮助被投企业定义需求/撬动客户/提升管理能力 案例包括泛联新安/纽创信安等 [26][27] 工业软件企业特征 - 成长周期长:形成License收入需5-10年 如培风图南创业10年才建立完整团队 [19][20] - 创始人特质:专家型创业者为主 如武汉开目陈卓宁(华中科大博导)/数码大方雷毅(15年技术储备) [20] - 生存能力:多数经历多次生死存亡考验 需20-30年专注深耕的长期主义 [21] AI技术融合应用 - 汇川iFA平台集成大模型 实现PLC自然语言编程/产线仿真多模态/工业智脑Agent等能力 [31] - 被投企业应用:中船奥蓝托接入DeepSeek提升知识管理 三维家推出AI家居设计系统 [33] - 技术突破:培风图南用TCAD物理模型生成AI训练数据 纽创信安开发全同态安全AI一体机 [36][37]
沙漠上崛起的芯片新贵
投中网· 2025-05-27 10:21
全球半导体产业重构 - 全球半导体产业在逆全球化浪潮中加速重构,各国通过政策扶持、资本投入和技术封锁强化本土产业链韧性 [3] - 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提供520亿美元补贴,欧盟《芯片法案》布局430亿欧元,日韩在先进制程和存储领域激烈竞争 [3] - 中国台湾、大陆在制造和设计环节持续突破,印度、马来西亚、越南等新兴市场成为产业链转移新热点 [3] 阿联酋AI芯片进口协议 - 美国允许阿联酋每年进口50万颗英伟达最先进AI芯片,总量超100万颗,达拜登时代限额的4倍 [6] - 20%芯片流向阿联酋本土AI巨头G42,80%由微软、甲骨文等美企支配 [6] - 协议要求G42每在阿联酋新建一座数据中心,需同步在美国建设镜像设施,形成"双向技术绑定" [6] - 阿联酋承诺未来10年向美国投资1.4万亿美元,涵盖AI基础设施、半导体、能源和制造业等领域 [6] 阿联酋战略布局 - 阿联酋目标分三阶段实现:2025-2027年积累算力资源,2028-2030年自主训练AI模型,2030年后向周边国家输出解决方案 [8] - 通过主权基金控股格芯、投资OpenAI等,从"芯片买家"向"生态参与者"转型 [8] - 计划到2031年让AI占阿联酋非石油GDP的20% [21] - 设立1000亿美元人工智能专项计划MGX基金,投资涵盖数据中心、AI模型、软件、数据、生命科学和机器人等 [21] 国际合作项目 - OpenAI与G42合作打造占地10平方英里、耗电5千兆瓦的数据中心园区,规模远超全球已知项目 [14] - 微软投资G42 15亿美元,设立10亿美元AI开发者基金,并在阿布扎比建立新开发中心 [15] - 甲骨文、英伟达和思科参与数据中心项目,构建完整AI产业生态 [15] - 台积电与三星计划在阿联酋建设超大规模芯片制造工厂,总投资或超千亿美元 [17] 教育与政策支持 - 构建覆盖K12全学段+高等教育的立体培养体系,预计每年输送10万名AI毕业生 [23][24][25] - 设立300亿美元国家AI投资基金,十年内扩容至1000亿美元,重点投向芯片设计、算力基建等领域 [25] - 推行"AI创新签证",为科技创业者提供10年居留权与90%商业许可补贴,吸引全球3000余家AI企业落户 [29] - 阿联酋AI产业规模2023年同比增长217%,贡献GDP比重突破9%,预计2030年将超越石油成为第一大经济支柱 [29]
派格生物上市:14年长期陪伴,联想之星斩获一个明星IPO
投中网· 2025-05-27 10:21
派格生物IPO与联想之星投资回报 - 派格生物于5月27日登陆港交所(2565 HK),市值超48亿港元,香港公开发售认购倍数达743 78倍[1] - 公司自主开发6款候选产品,核心产品PB-119(治疗2型糖尿病)预计2025年上半年在中国获批上市[1][4] - 联想之星2011年领投120万美元,2014年追投100万美元,最终获得13倍投资回报[3][4][5] 联想之星医疗健康投资布局 - 医疗健康领域已投出6个明星IPO,包括派格生物、开拓药业(9939 HK)、燃石医学(NASDAQ BNR)等[7] - 形成"生物医药+数智医疗"双板块策略:生物医药涵盖创新药、基因技术等,数智医疗聚焦AI、机器人等技术赋能[7][8] - 投资逻辑聚焦"中国人用得起的高性价比好药好械",已投100多个医疗项目[7][8] 生物医药行业趋势与投资策略 - 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超1 17亿(2021年),2型糖尿病占比最高,派格生物GLP-1受体激动剂PB-119具有疗效与成本优势[3] - 医改推动"以服务养医"模式,集采与国谈成为行业变革抓手,需平衡卫生经济学与社会效益[11] - 行业拐点预判:2021年底预测调整期超3年,当前估值趋于合理,2026年有望迎来向上拐点[11][12] 联想之星投资方法论 - 早期投资策略从"蒙着打"(2010-2015)转向"瞄着打"(2015年后),强调择优捡漏、顽守创新等四大原则[9] - 提出"投更新+投更精"策略:提前预判行业拐点,在AI2 0+硬科技等领域布局思必驰、小马智行等项目[14] - 管理12只基金规模达50亿元,前三期基金DPI已回正,一期基金DPI超5倍[15] 典型被投企业案例 - 开拓药业:2012年投资,8年后港股上市,团队兼具科研能力与商业化思维[9][10] - 精锋医疗:全球首创"三合一"手术机器人解决方案,中国首家实现多孔/单孔全面布局的企业[10] - 卡尤迪、深睿医疗等企业构成完整医疗生态,覆盖创新药、器械、诊断等多个细分领域[7][13]
清华系大模型又融资了丨投融周报
投中网· 2025-05-26 11:13
焦点回顾 - 新消费赛道饮料品牌受关注 泰国IMCOCO集团完成亿元级Pre-A轮融资 由Insignia Ventures Partners领投 天图资本跟投 [3][5] - 立吉团科技完成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 投资方为深圳市冠峰永越投资有限公司 [3][6][7] - 硬科技赛道卫星通信受青睐 鹏鹄物宇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由无锡梁溪科创产业母基金及无锡梁溪空天创投基金领投 [3][16] - 极光星通完成超亿元A++轮战略融资 由北京市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基金等多家机构投资 [3][19] - AI算力领域容芯致远完成数千万元种子轮融资 由云岫资本领投 [3][33] 新消费 - 未名拾光完成近亿元战略融资 由欧莱雅集团与纳爱斯集团共同投资 [8] - IMCOCO集团完成亿元级Pre-A轮融资 由Insignia Ventures Partners领投 天图资本跟投 [5] - 立吉团科技完成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 投资方为深圳市冠峰永越投资有限公司 [7] 硬科技 - 英伟芯科技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由中科创星独家投资 [10] - 喻芯半导体获数千万元PreA++轮投资 投资方包括黄石市产业发展基金等 [11] - 犀灵视觉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由北京盈富泰克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独家投资 [12] - 和骋科技完成新一轮数千万元融资 投资方包括高瓴创投 汇川产投等 [13] - 千诀科技完成数亿元Pre-A+轮融资 由钧山投资 祥峰投资等投资 [14] - 玟昕科技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 由方广资本领投 [15] - 鹏鹄物宇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由无锡梁溪科创产业母基金等领投 [16] - 交航众鑫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由中科创星领投 [18] - 极光星通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 由北京市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基金等投资 [19] 大健康 - 创芯国际获近亿元B轮融资 由粤科基金与中山浩创基金联合领投 [21] - 纽欧申医药完成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 由上海生物医药基金领投 [22] - 君合盟完成数千万元战略轮融资 由石药国方先导基金投资 [23] - 柯君医药完成超亿元B+轮融资 由粤科母基金注资 [24] - 探健未来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 由南慧创投独家投资 [25] - 肆芃科技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由上海国投孚腾资本投资 [26] - 米戈思医疗完成数千万元A1轮融资 由广州金控基金领投 [27] - 博音听力B轮获数千万元增资 投资方为苏州国发创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28] - 利德健康完成近亿元天使轮融资 由嘉道资本领投 [29] 互联网/企业服务 - 一玖智能完成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31] - 易安联完成数千万元C1轮融资 由容亿投资领投 [32] - 容芯致远完成数千万元种子轮融资 由云岫资本领投 [33] - 面壁智能获数亿元融资 由洪泰基金 国中资本等联合投资 [34] - 苏煜云科技完成3000万元A轮融资 由冠峰商企速联粤海投资领投 [35] - 美图获阿里2.5亿美元可转债投资 转换价为每股6.00港元 [36] - Airwallex空中云汇完成3亿美元F轮融资 估值达62亿美元 [37] - 尚跃智能完成战略股权融资 由国智领航发起 [39]
炒菜机器人席卷餐饮,预制菜迎来终结者?
投中网· 2025-05-26 11:13
炒菜机器人行业现状 - 炒菜机器人加速渗透B端餐饮企业,已上市的小菜园计划采购3000台,单台5万元,预计投入1.5亿元[4] - 橡鹿科技等头部企业合作客户包括农耕记、金鼎轩、米村拌饭等连锁餐饮及全季、亚朵等酒店[5] - 中小餐饮企业倾向月租模式,月租金1000-2500元,降低人工成本[6] 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 - 应用场景从团餐/快餐扩展至堂食、外卖,如农耕记用于外卖卫星店,霸碗完全替代厨师[7] - 单台售价3-12万元,使用年限5年,租赁模式下3.6万元设备月租约2500元[7] - 唯品会等企业食堂引入炒菜机器人,部分档口配备AI炒菜机[8] 成本效益分析 - 单台月租2500元对比一线城市厨师月薪8000元,年省6万元,3-5台设备可节省超10万元[9][10] - 霸碗加盟店单日销量可达千单,单机日产能300份,超负荷需提前备餐[12] 市场驱动因素 - 餐饮业面临房租、人工、原材料压力,炒菜机成为降本选择[12] - "现炒"概念兴起,农耕记等企业以"无预制菜"为卖点,推动炒菜机器人需求[12] - 资本押注橡鹿科技(源码/IDG/腾讯投资)、不停科技(CVC/汉能投资)等企业[10] 技术挑战与消费者反馈 - 技术难点包括过温曲线控制、喷料精准度计量,需高精度复刻厨师技艺[16] - 消费者对机器人出餐口感评价中性,高校学生认为与人工制作相当,但堂食客户抱怨缺乏"锅气"[13] - 标准化与个性化矛盾待解,外卖场景因低价(19元盖饭)降低消费者预期[13] 产业链盈利模式 - 上游供应商年销3000台可实现1亿元收入,如眉州东坡、玉林烤鸭合作企业[14] - 霸碗通过设备租赁创收,600家门店1800台设备年租金收入超2000万元[14] 未来发展方向 - 需从"执行设备"升级为"AI厨师",实现新品研发一键下发、系统性成本重构[16] - 类比自动驾驶,现阶段技术相当于"辅助驾驶",解决厨师非全天候作业需求[17]
在通往AGI之路上,红杉中国打了一个共鸣的响指
投中网· 2025-05-26 11:13
AI基准测试xbench的推出 - 红杉中国推出首个由投资机构发起的AI基准测试xbench,联合国内外十余家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数十位博士研究生,采用双轨评估体系和长青评估机制[1] - xbench重点量化AI系统在真实场景的效用价值,并长期捕捉Agent产品的关键突破,这在全球投资行业属首次[1] - 红杉中国在AI领域布局广泛,投资了AI六小龙中的四家,以及具身智能领域的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热门企业[1][2] 推出xbench的背景 - 现有基准测试难以真实反映AI系统的客观能力,基础模型已"刷爆"市面上的基准测试题库,导致评估失效[5][6] - 红杉中国在内部月评中发现主流模型"刷爆"题目的速度加快,基准测试的有效时间急剧缩短,促使公司质疑现有评估方式[6][8] - 核心问题包括:模型能力与AI实际效用的关系不明确,以及不同时间维度上的能力比较缺失[9] xbench的创新解决方案 - 采用双轨评估体系:一条追踪AI系统的能力上限与技术边界,另一条量化AI系统在真实场景的效用价值[11][15] - 引入Profession-Aligned基准概念,考察AI在复杂环境下的实用性任务和商业KPIs,而非仅关注智力题难度[11] - 建立长青评估体系,通过动态更新题目扩充评估集,并设计可横向对比的能力指标,以观察模型发展速度与关键突破[13][15] xbench的特点与意义 - 首期发布包含科学问题解答测评集(xbench-ScienceQA)与中文互联网深度搜索测评集(xbench-DeepSearch),并对主要产品进行综合排名[16] - 提出垂直领域智能体的评测方法论,构建了面向招聘和营销领域的垂类Agent评测框架[16] - xbench本质上是AGI时代的评估标准,红杉中国可能借此探索新的投资方法论,类似2009年对Mobile Only的前瞻判断[16][17] 行业参与与合作 - 红杉中国邀请基础模型与Agent开发者使用xbench验证产品效果,垂类Agent开发者共建行业标准,研究者参与评估研究[17] - 公司希望xbench能成为AGI领域的重要评估工具,帮助捕捉技术-市场契合点(TMF)[15][16]
一纸公告,让算力市场变天了
投中网· 2025-05-26 11:13
以下文章来源于东四十条资本 ,作者杨博宇 东四十条资本 . 聚焦股权投资行业人物、事件、数据、研究、政策解读,提供专业视角和深度洞见 | 创投圈有趣的灵魂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或许是一次改变全球算力格局的并购。 作者丨 杨博宇 来源丨 东四十条资本 3000亿鲸吞900亿,A股市场一纸公告,让算力市场变天了。 昨晚,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分别发布公告称, 海光信息将通过向中科曙光全体A股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 换股吸收合 并中科曙光 ,同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 海光信息是国产CPU/DCU芯片研发商,市值3164亿;中科曙光是高端计算机整机制造商和云服务商,市值905亿。两家公司 合并,市场的主流评论是,算力航母诞生,中国AI的新旗舰来了。 2006年,在中科曙光成立10周年之际,公司在天津设立产业基地。2014年,公司登陆主板上市,成为我国在算力领域的龙头 企业之一。 就在中科曙光上市那一年,海光信息正式成立。它由中科曙光、天津海泰科技等公司联合设立。从诞生之初开始,中科曙光就 是海光信息的最大股东。 2016年,海光信息与AMD达成合作,通过成立合资公司(海光微电子、海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