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半导体行业观察
icon
搜索文档
芯片行业,太缺人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27 09:20
半导体行业劳动力短缺危机 - 半导体行业面临严重劳动力失衡问题,合格专业人员(尤其是工程师和领导者)数量正以惊人速度减少,未来几年可能出现100万工人缺口 [1] - 到2030年全球需新增约100万技术工人,其中美国短缺6.7万人,欧洲超10万工程师,亚太地区超20万缺口 [3] - 行业同时面临管理人才短缺,需至少10万中层管理人员和1万高层领导,部分需从芯片行业外引进 [3] 行业增长与政府支持 - 2024年半导体行业销售额预计达6276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受AI进步、5G普及、汽车电子及消费电子需求推动 [3] - 19%高管预计未来四年行业将强劲增长且不会供应过剩 [3] - 欧盟《芯片法案》计划430亿欧元激励晶圆厂建设,目标2030年占全球产量20%;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投入527亿美元 [3] - 英国10亿英镑计划资金不足,仅够建造一座晶圆厂 [4] 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 - 学术渠道萎缩:德国2021年STEM学生降6.5%,2018年电气工程学生仅8.2万;爱尔兰2017年该专业新生仅742人;美国2018年电气工程学士学位仅13767个 [4] - 劳动力老龄化:美国55岁以上从业者占33%,德国三分之一工人未来十年退休 [4] - 技能需求转变:欧洲雇主更看重AI/ML而非传统系统架构,嵌入式软件开发比模拟/数字电路设计更受青睐 [4] 劳动力市场竞争态势 - 92%技术高管反映招聘困难,2024年员工离职率预计达53%(2021年为40%),主因职业发展机会不足(34%)和缺乏工作地点灵活性(33%) [6] - 台湾占全球芯片产量65%,中国大陆15%,韩国12%,美国12%;但美企占全球市场份额46.3% [6] - 60%高管认为半导体公司雇主吸引力不及大型科技品牌,73%企业转向技能导向招聘(非学历/行业背景) [6] 应对措施与行业动态 - 美国启动"劳动力合作伙伴联盟",从国家半导体技术中心50亿美元预算拨款,资助10个劳动力发展项目(单项目50-200万美元) [7] - 行业整体人才流失率13.2%,需加强职业发展和灵活工作条件;女性技术岗位占比仅17%(全行业平均23%) [7] - 头部厂商(格芯/英特尔/三星/台积电等)全球扩产加剧技术工人需求 [4]
苹果自研图像传感器? 一项专利惊艳亮相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27 09:20
苹果图像传感器专利技术 - 核心观点:苹果公司通过堆叠式传感器架构实现20档动态范围(120dB),可能颠覆移动和专业成像领域[1][3][18] - 技术性能超越ARRI ALEXA 35等专业电影摄影机传感器[3] - 采用3T像素设计(非传统4T),结合LOFIC电路实现低噪声和高动态范围[5][9][20] 技术架构创新 - 双层堆叠设计:传感器芯片(含光电二极管)与逻辑芯片(噪声处理电路)分离[6][29] - LOFIC电路通过20fF/500fF双电容结构自动适应弱光至强光环境[10][33] - 内置电流存储电路实时消除热噪声,无需后期处理[8][27] 潜在应用场景 - 移动设备实现电影级HDR拍摄,支持实时无噪视频[13][14] - 为AR/VR设备(如Vision Pro)提供超薄高画质解决方案[6][15] - 可能替代索尼高端传感器,推动计算摄影从软件转向硬件创新[11][16] 专利技术细节 - 动态范围达120dB(约20档),比行业标杆高33%[3][13] - 采用3晶体管设计却实现比4T更低的噪声水平[9][20] - 通过CDS(相关双采样)技术抑制kTC噪声[26][36] 行业影响 - 可能重塑智能手机到专业电影设备的成像标准[18] - 堆叠式架构为移动设备提供专业级成像质量[6][14] - 技术商业化后或改变图像传感器市场格局[11]
DDR 4涨疯了,两月狂飙200%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27 09:20
DDR4价格飙升现象 - 上一代DDR4内存价格首次飙升至当前DDR5的两倍以上,部分DDR4套件价格单周涨幅达40% [1] - 三星/SK海力士3200 MHz DDR4 16Gb现货均价涨至12.50美元,最高达24美元,而DDR5 2x8G模块价格仅6-9美元 [1] - 价格异动源于美光宣布6-9个月内逐步停产DDR4,推动交易额快速上升 [1] 行业产能调整动态 - 美光、三星已明确DDR4停产计划,转向DDR5和HBM生产 [2] - 长鑫存储DDR4产量刚达峰值即面临停产暗示 [2] - 南亚科技凭借376亿新台币(12亿美元)DDR4库存成为最大受益方,已暂停现货报价待高价出售 [2] 市场供需与贸易环境影响 - 关税担忧引发恐慌性抢购,三大DRAM厂商(三星/SK海力士/美光)正提高最后批次DDR4报价 [2] - 投机者预期美国可能对中国DDR4征收报复性关税,或使DDR4价格达DDR5三倍以上 [3] - 60%新款笔记本仍采用DDR5,但OEM厂商因英特尔Raptor Lake芯片畅销持续采购DDR4 [3] 技术迭代与消费端矛盾 - DDR5技术渗透率受限于笔记本消费者对成熟DDR4的偏好,后者因价格低、可靠性高长期占据市场 [3] - DDR4笔记本可能因供应链变动面临涨价,打破原有成本优势 [3]
HDMI 2.2规格,正式发布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26 11:49
HDMI 2.2标准发布 - HDMI论坛正式确定下一代视频标准HDMI 2.2,将于今年内陆续推出,最大带宽支持超越DisplayPort [1] - HDMI 2.2带宽从48GB/s提升至96GB/s,关键改进在于全新Ultra96线缆的推出 [3] - Ultra96线缆将获得HDMI论坛认证,并带有清晰品牌标识以便识别 [3] Ultra96线缆技术规格 - Ultra96线缆支持60Hz下16K分辨率和120Hz下12K分辨率,但需色度二次采样 [5] - 支持4K 240Hz分辨率,色深高达12位且无需任何压缩 [5] - 仅标有Ultra96的线缆才能实现出色视频传输效果,需注意识别正品 [5] 性能对比与兼容性 - HDMI 2.2带宽96GB/s略胜DisplayPort 2.1b UHBR20的80GB/s [5] - HDMI 2.2向下兼容,新线缆可与旧端口一起使用,获得最低标准体验 [7] - 新增"延迟指示协议"(LIP)功能,有助于大型家庭影院系统的音视频同步 [7] 市场应用与产品规划 - 首批HDMI 2.2设备预计今年Q4上市,AMD UDNA GPU或为首批采用该标准的显卡之一 [7] - AMD Radeon Pro显卡目前唯一支持完整DisplayPort 2.1b UHBR20标准,RX 9000系列传输速率54GB/s [8] - AMD是否会在工作站GPU上提供完整HDMI 2.2带宽尚待观察 [8] 分辨率与色深支持 - 详细支持矩阵显示不同分辨率、帧率与色深组合下的技术支持情况 [9] - 16位色深在某些情况下需要Ultra96线缆+DSC支持 [9] - 不同颜色标注表示不同线缆和技术组合下的支持级别 [9]
拆解Switch 2,用了哪些芯片?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26 11:49
半导体行业技术发展 - 2025年高端智能手机主战场已全面转向3nm工艺,包括苹果、高通、联发科及中国小米发布的3nm自主研发芯片"XRING O1" [1] - GPU市场迎来新品密集发布,英特尔推出第二代B系列"Arc"GPU,AMD发布基于RDNA 4架构的Radeon RX 9000系列,NVIDIA推出Blackwell架构的RTX 5000系列 [1] Nintendo Switch 2硬件拆解分析 - 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拆卸难度显著低于智能手机,仅需两种螺丝且无粘合剂固定,电池和显示屏可更换 [3] - 主板配备21个功能性半导体,供应链显示美国厂商占比最高(9个),其次为中国台湾(4个)和日本(3个),存储内存升级至256GB(前代64GB),DRAM容量达12GB LPDDR5X(前代4GB LPDDR4X) [6] - 处理器采用NVIDIA定制型号"GMLX30-A1",封装面积仅为NVIDIA Jetson AGX Orin处理器的三分之一,通过精简功能优化尺寸 [18] 处理器技术架构 - Switch 2处理器基于NVIDIA Orin架构精简版,采用8nm工艺,配备8核Cortex-A78AE CPU和1536个CUDA核心,性能介于Orin(12核/2048 CUDA)与Orin Nano(6核/1024 CUDA)之间 [23] - 芯片开发代号"T239-A01"与Orin系列同期设计(2021年),但未用于Orin Nano产品线,推测为保留方案 [22] 产品结构设计 - 设备结构更接近便携式PC(如华硕ROG Ally)而非智能手机,主板采用集中控制设计,集成多款PC常见芯片(如REALTEK USB接口芯片) [10][11] - 相比前代Switch OLED型号,主板尺寸和机身均扩大,性能提升显著但保持类似外观布局 [13]
中国激光雷达遥遥领先,华为强势崛起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26 11:49
全球汽车激光雷达市场预测 - 全球汽车激光雷达市场预计从2024年的8.61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38.04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8% [1] - 2024年PC&LCV激光雷达市场将是Robotaxi的四倍多 [1] - 2024年中国激光雷达制造商供应量约150万台,全球总销量约160万台,相比2023年增长一倍多 [6] Robotaxi市场现状 - Waymo是美国领先的Robotaxi运营商,每周在多个城市提供15万次乘车服务 [1] - 通用汽车在2024年底关闭Cruise,结束其Robotaxi运营 [1] - 百度Apollo Go引领中国Robotaxi市场,在10多个城市运营完全无人驾驶服务,计划2025年盈利并拓展至65个城市 [1] - AutoX、滴滴出行、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等公司也在中国持续扩张 [1] 乘用车激光雷达应用 - 自2018年以来已发布约120款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2023-2024年预计新增40款 [2] - 中国厂商积极将激光雷达集成到各种车型,包括平均售价25,000美元的经济型车 [2] - 欧美OEM对激光雷达应用更谨慎,主要限于高端或豪华车型 [2] - 比亚迪"天神之眼"技术将激光雷达带入C级车市场,理想汽车将激光雷达标准化应用于所有2025款车型 [7] - 其他中国汽车厂商可能效仿,推动2025年激光雷达增长 [8] 激光雷达厂商竞争格局 - 全球市场禾赛科技以30%份额领先,速腾聚创、华为和Seyond紧随其后,四家公司控制88%市场 [5] - 乘用车市场速腾聚创以29%份额领先,华为24%,四家中国公司控制92%市场 [5] - 华为通过与多家OEM合作快速崛起 [5] - 中国企业因成本、规模和政府支持占据主导地位,西方企业面临成本高、普及慢的问题 [5] 激光雷达技术发展 - 905nm(或940nm)仍是主流波长,预计未来五年不会改变 [10] - VCSEL发射器因紧凑尺寸、低功耗和阵列可扩展性获得青睐,预计将主导新型LiDAR设计 [10] - APD接收器已被SiPM和SPAD取代,后者具有更好噪声抑制性能和可扩展性 [11] - SPAD-SoC结构兴起,将SPAD阵列与定制ASIC垂直集成,减小尺寸、延迟和成本 [12] - 最新一代LiDAR分辨率高达24M点/秒,探测范围约300米 [12] - 2025年部分入门级LiDAR价格可能降至200美元左右 [12]
美国大举扩充成熟制程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26 11:49
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格局 - 半导体产业竞争焦点从先进制程(5nm/3nm/2nm)扩展到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及存储芯片领域[1] - 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同时支持先进制程和成熟制程产能建设[3] - 中国在成熟制程快速扩张引发美国担忧供需失衡与价格战[1] 美国成熟制程扩产动态 德州仪器(TI) - 计划投资600亿美元在德克萨斯州和犹他州新建7座300mm晶圆厂,创美国成熟制程投资记录[4] - 2024年资本支出48.2亿美元(2023年为50.7亿美元),主要用于设备与工厂建设[4] - 预计2034年前从CHIPS法案获得75-95亿美元支持,2024年已获5.88亿美元现金收益[5] - 截至2024年底成熟制程月产能达212,000片(300mm)[14][18] 格罗方德(GF) - 宣布160亿美元扩产计划,覆盖纽约州和佛蒙特州的制造与先进封装能力[6] - 2024年获美国财政部15亿美元支持,目标新增100万片/年车用及防务芯片产能[6] - 全球月产能约20万片(12英寸),纽约Fab 8专注28nm及以上制程[15] 美光科技 - 计划1500亿美元内存制造投资+500亿美元研发,创造9万就业岗位[9] - 获64亿美元CHIPS法案拨款支持爱达荷州、纽约州及弗吉尼亚州晶圆厂建设[10] 中国成熟制程发展现状 - 中芯国际2024年8英寸等效月产能94.8万片,年扩产速度约5万片(12英寸)[12] - 华虹半导体2024年销售晶圆454.5万片(8英寸等效),Fab9规划月产能8.3万片[13] 全球供需格局分析 - 美国企业掌握全球57%晶圆需求但本土制造仅占10%产能[17] - 中国占全球5%终端需求却拥有21%代工产能,2030年或占全球30%产能[23] - TI单日产出数千万片芯片,GF月产能超20万片,美光存储扩产均显著影响全球供应链[15] 产业战略意义 - 成熟制程成为国家安全与技术独立的核心变量[23] - 晶圆代工竞争已演变为资本、主权与战略目标的综合博弈[23] - 中美扩产本质是对供应链安全与本地需求的理性回应[25][26]
英伟达杀向云计算赛道,市值创历史新高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26 11:49
云计算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人工智能云计算专家崛起,英伟达推出DGX Cloud服务并投资CoreWeave和Lambda,对亚马逊、微软和谷歌的云计算业务构成潜在威胁 [3] - DGX Cloud年收入可能超过100亿美元,CoreWeave预计今年收入约50亿美元,但与亚马逊云业务1070亿美元的年收入相比规模仍较小 [7][8] - 云计算占亚马逊总收入的29%,但贡献60%以上营业收入,微软和谷歌也高度依赖云计算业务 [8] 英伟达的市场地位与策略 - 英伟达在AI芯片市场占据约80%份额,通过DGX Cloud与云计算巨头合作,租赁设备并提供AI专家和软件服务 [8][9] - DGX Cloud的多年期云服务协议金额从35亿美元增至109亿美元,可能已实现盈亏平衡 [10] - 英伟达股价创历史新高,市值达3.75万亿美元,超过微软成为全球最有价值公司 [12] - 2025财年收入同比增长114%,机器人领域增长机会显著,相关业务同比增长72% [16] 英伟达的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定位从"芯片公司"转向"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或"计算平台"提供商,提供软件、云服务和网络芯片等产品 [17] - 英伟达否认DGX Cloud旨在超越云计算巨头,但该服务为其未来发展大型云业务提供了可能性 [20] - 云计算巨头开发定制AI芯片可能威胁英伟达的市场份额,公司需寻找新的收入来源 [20] 行业动态与挑战 - 宏观经济担忧影响IT支出,谷歌面临反垄断审查,搜索引擎业务受OpenAI挑战 [8] - 英伟达在中国销售先进半导体受限,但拥有微软、Meta、Alphabet和亚马逊等大客户 [13] - 云计算巨头参与DGX Cloud协议,但谷歌未出现在5月份的参与名单中 [9]
掩膜版,迎来巨变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26 11:49
掩模成本现状与趋势 - 掩模成本在前沿领域相对晶圆制造成本占比下降,但整套掩模总成本仍高昂,因EUV光罩寿命缩短导致频繁更换[2] - EUV掩模成本仍是巨大担忧,客户更关注交付速度而非标价,降低成本策略包括提高良率、降低材料成本及利用计算工具减少实验浪费[3] - 高端逻辑芯片设计中掩模成本占总成本比例较低(1000-2000万美元 vs 数亿美元设计成本),而汽车/消费电子等低端市场对掩模成本极其敏感[4] - 行业心态转变:从反对提高掩模成本转向认可其提升晶圆质量的价值,如改进掩模关键尺寸均匀性可显著提高晶圆良率[5] 高数值孔径EUV带来的变革 - 6x12英寸掩模版若采用将颠覆整个供应链,需重新设计制造设备(写入器/蚀刻机/检测工具等)及基板生产工艺[6][7] - High NA要求更严格控制掩模分辨率(需低于4.5纳米)和吸收层堆叠定制,可能迫使行业升级产能并采用多空白材料策略[7] - ASML统一平台策略或使6x12英寸掩模版同时应用于高低数值孔径EUV设备,导致掩模厂需复制整条生产线,资本支出大幅增加[8][12] - 大尺寸掩模版可能造成行业分化,未准备转型的企业或无法获得新一代扫描仪[9][12] 未来五年技术颠覆方向 - 掩模版分辨率路线图可能停滞,供应商需寻找分辨率之外的差异化方式,如AI驱动的模型化光掩模生态系统[10] - 曲面特征广泛应用将影响数据格式/准备/检测等环节,定制化吸收层堆叠可能打破现有标准化模式[11] - 曲线工艺与大尺寸掩模版叠加将彻底改变经济效益和工具链,技术可行性需通过晶圆级效益验证[11] - 统一平台带来的基础设施变革涉及检测/蚀刻/计量全环节,行业需谨慎应对潜在分化风险[12]
安谋科技CEO陈锋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分享科技突破新洞见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26 11:49
论坛背景 - 2025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举办 主题为"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汇聚全球90余国1800余名政商学界领袖 [1][2] - 安谋科技CEO陈锋出席港交所主办的"助力中国科技新突破"圆桌论坛 与清华大学教授张亚勤、高盛亚太总裁施南德等40余位嘉宾探讨科技产业路径 [2] AI技术趋势 - 全球AI产业进入场景化落地关键阶段 物理AI成为重要方向 通过算法与硬件融合推动机器人及具身智能发展 [3] - 脑机接口技术可能颠覆人机交互范式 涉及硅基智能层、碳基生命层和神经交互界面三大维度 获全球科技巨头重点布局 [3] 企业全球化与本土创新 - 安谋科技采用"全球标准 本土创新"策略 既接入Arm全球生态引入技术方案 又构建自研IP供应链满足本土需求 [4] - 公司国内授权客户超430家 累计芯片出货量达370亿片 本土客户自研产品芯片出货量突破9亿颗 持有200多项核心技术专利 [4] 产业应用与生态建设 - 安谋科技将持续强化技术底座 通过产业链协同推动AI智能终端、数据中心、智能汽车及边缘计算等领域应用落地 [4][5] - 公司目标共建开放共赢的本土AI"芯"生态 支撑中国智能计算产业底层技术需求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