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icon
搜索文档
高债务实质是“老年病”——拉长时间看国家由盛转衰
政府债务与宏观经济 - 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率普遍较高,日本超过250%,美国约为125%,意大利、法国、加拿大、英国等均超过100%,而新兴经济体如东盟国家政府债务率在30-40%左右,低于60%的国际安全标准线[1]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全球公共债务/GDP比率将达到95.1%,2030年可能进一步上升至99.6%,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宏观杠杆率为217%,发达国家为255%[7] - 2024年全球债务额增加7.2万亿美元,达到318.4万亿美元,全球宏观杠杆率水平持续攀升[7] 国家债务特点与成因 - 日本政府债务率全球最高达240%,主要由于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政府持续投入财力拉动经济,而居民和企业部门减债缩表[10] - 美国政府债务率在次贷危机期间从60%升至100%以上,疫情期间从100%升至最高129%,同时企业和居民部门降杠杆[12] - 中国中央政府债务率约25%,但地方债增速是GDP三倍,隐性债规模较大,企业部门杠杆率较高[16] 债务与经济结构关系 - 全球债务率易升难降源于举债边际效应递减,长期和平导致经济结构老化、阶层固化和贫富差距扩大[17] - 人口老龄化导致抚养比例上升,财政开支增加,逆全球化增加社会成本,各国军费开支上升推高债务[17] - 中国GDP增长对投资依赖度是全球平均水平两倍,地方债高增长阶段均与GDP下行压力相关[19] 制造业与经济发展 - 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从24%降至15%,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超过30%,制成品出口总量全球第一[24] - 美国传统制造业回归面临成本劣势,产业链供应链重建需要很长时间[26] - 美国服务业占比超过80%,制造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24] 企业生命周期 - 美国上市公司平均寿命为14.5年,中位数8.9年,财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从1964年60年降至2014年18年[20] - 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3.7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2.5年,比西方同类企业更短[21] 人口老龄化影响 - 中国总和生育率约1.1,全球倒数前三,预计2030年步入超老龄化社会,2047年总人口可能跌破12亿,2100年跌破7亿[6] - 2030年前后中国老龄化率将超过美国并加速上升,宏观杠杆率已超发达国家平均水平[30] - 全球平均预期寿命从1900年32岁提高至2023年73岁,但总和生育率降至2.1-2.2之间[5]
提振消费理念下要避免低效投资冲动
经济大循环视角下的投资与消费 - 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表现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PPI自2012年底以来大部分时间为负值[2] - 出口价格指数过去两年下跌约15%,预计今年出口负增长,加剧产能过剩问题[3][5]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1%,远超人口占比17.5%,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具有必然性[5][6] - 民间投资增速长期低迷,房地产投资持续负增长约-10%,地方政府债务增速达GDP增速三倍以上[8] 居民收入结构与消费潜力 - 中国居民消费对GDP贡献不足40%,显著低于美国68%、日本55%、印度60%[9] -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存在统计差异:抽样调查显示43-44%,资金流量表显示60%,可能反映中低收入群体占比严重偏低[9][10] - 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占比每提升1个百分点(假设当前30%),可带来2500亿元消费增量[10] - 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需超5%才能支撑GDP增长目标,但2022年仅3.5%[13]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方向 - 地方政府承担85%财政支出,中央仅15%,远低于西方国家50%以上的中央支出占比[14] - GDP考核机制导致地方政府偏好投资(资本形成占GDP42%),因消费拉动见效慢且缺乏抓手[14] - 光伏、锂电池、新能源车、功率半导体等领域产能已超全球需求总和,反映同质化投资问题[15] - "投资于人"政策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医疗、教育、养老等人力资本投入[17] 人口结构与资源配置效率 - 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2021年超14%,2030年将达20%,老龄化速度快于日本(12年)、法国(24年)[18][21] - 基础设施投资需顺应人口流动趋势,10余省份投资乘数已小于1,主要位于人口净流出区域[24][25] - 服务业就业占比美国达83%,德国日本70%,发展服务消费符合老龄化与人口集聚趋势[26] - 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规模全球领先(高铁占60%),但城投债回报率从2011年2.23%降至2023年0.46%[25]
中美关税谈判的前景分析及应对
中美关税谈判前景 - 5月12日中美高层会谈后双方免除91%加征关税,24%关税延期90天执行并展开谈判 [1] - 美国以芬太尼为由对中国加征20%关税,中国反制措施偏温和(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原油等加征10%关税)[2] - 未来90天中国出口商品平均关税较2024年末增加32.6%,若谈判无进展将升至47.4% [3][8] 关税对出口影响量化分析 - 2025年中国出口预计同比下降4.5%,关税拖累出口1.2万亿元人民币 [5][11] - 美国对华关税通过三渠道影响出口:直接关税(A)、取消小额包裹免税(B)、转口贸易(C)[6] - 2024年中国对美跨境电商出口6934亿元(占18.6%),普通出口3.04万亿元(占81.4%)[6] - 转口贸易中,2024年中国对墨西哥/东盟转口规模分别为1700亿/7200亿元,预计2025年二季度转口贸易增加2000亿元 [10] 关税对GDP的传导效应 - 美国对华关税每提升1个百分点拖累中国GDP增速0.03个百分点,抢出口效应下弹性修正为-0.02 [12][13] - 两种情景下2025年关税对GDP拖累分别为0.53和0.66个百分点,中枢为0.6个百分点 [13] 政策应对建议 - 财政赤字率建议提高0.5个百分点(增加7000亿元支出),重点扩大消费补贴范围至一般消费品和服务 [14][15] - 提议发行"可循环数字消费券"实现普惠式补贴,提升消费乘数效应 [15] 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 - 境外机构持有A股市值3万亿元,占总市值仅3.4%,需扩大资本市场开放 [17] - 人民币占全球支付比例4.33%(实际约8%),储备货币份额3.6%位列第五但增速领先 [18] - 建议借美元走弱契机扩大CIPS使用面,推广数字人民币以应对美元霸权 [18][19] 行业韧性构建 - 中国出口行业竞争力源于改革开放引入外资及民企主导(民企占出口主力)[19] - 强调市场化竞争机制对企业和行业韧性的关键作用 [20]
如何理解AI资产重估?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国内科技产业呈现结构性重估趋势,资源加速集中于具备系统能力的头部企业,形成"赢家通吃"格局 [1][8] - AI技术突破推动资本市场对中国科技资产估值逻辑重构,头部企业如DeepSeek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估值溢价显著提升 [2][6] - 高端制造领域呈现"举国体制+市场竞争"双轮驱动特征,政策资源向龙头企业倾斜,导致产业链集中化加剧 [9][10] - 科创投资热潮与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衡形成矛盾,资本集中投向技术密集型赛道但就业吸纳能力有限,导致青年就业市场"两头小、中间空" [12][20][25] - 政策从"总量托底"转向"结构主导",通过产业基金、专项债等方式精细化扶持重点领域,同时强化资本市场"信心锚"作用 [27][28][29] AI技术突破 - 国产大模型DeepSeek实现工程化突破,展现更高推理效率、部署灵活性及本地算力兼容性,形成"性能够用且成本可控"的技术路径 [1][2] - 资本市场对中国AI企业估值逻辑从"依附型创新"转向基于自主技术能力,2025年2-3月DeepSeek指数累计上涨41.61%,显著跑赢大盘 [2][6] - AI行业呈现极端集中化趋势,寒武纪股价较三年低点最大涨幅达16倍,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市盈率超100倍,二线企业仅25-30倍 [6][7] - AI投资本质是识别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上形成不可逾越壁垒的企业,要求全链条协同能力,注定成为高门槛、极少数胜出的领域 [7][8] 高端制造格局演变 - 高端制造依赖"举国体制+市场竞争"模式,政策资源倾向龙头企业以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如EUV光刻机需多学科交叉攻关 [9][10] - 2025年Q1高端制造板块前10家龙头企业市值增长7.31%,其余企业平均下滑1.14%,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10][11] - 头部企业如比亚迪、宁德时代、北方华创2024年ROE较2020年分别提升18.62%、12.86%、16.32%,中小企业ROE平均下降5.4个百分点 [11] - 传统"专精特新"模式受挑战,头部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压缩细分市场空间,形成"只剩少数正确答案"的产业格局 [10][11] 科创投资与就业结构错位 - 2024年创业投资市场事件较2021年高点下降近50%,美元基金投资事件仅为2021年的1/4,融资结构性收缩导致新增岗位动力不足 [13][15] - 当前超六成科创资金集中于机器人、半导体等硬科技赛道,传统教育、服务等就业密集型行业被资本抛弃 [16][19] - 新能源汽车行业就业吸纳有限,比亚迪2023年新增应届生数量同比下降60%,蔚来员工仅3.2万人,远低于互联网巨头扩张期规模 [20][22] - AI行业人才门槛极高且自动化替代加速,导致青年就业市场"高端岗位缺人、底层岗位饱和、中等群体无处可去"的结构性矛盾 [25][26] 政策预期节奏 - 政策从"总量托底"转向"结构主导",采用产业基金、贴息贷款等方式精细化扶持制造业转型、绿色能源等核心领域 [27][29] - 资本市场政策通过央企回购、长期资金入市等机制修复信心,形成"稳信心—保流动性—调结构"的传导闭环 [28][29] - 2025年5月推出降准50bp、降息10bp等组合政策,强化"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实体经济"的中长期方向 [32][33] - 政策目标在"科技突破"与"就业托底"间寻求平衡,就业方向以点状加码为主,如促就业专项支持、地方财政工具优化 [29][32] 资产配置方向 - 债券、公用事业等防御型资产因政策定力强化保持配置价值,特别是国企红利、城投债等稳定派息板块 [33] - 恒生科技与AI上游龙头受益于产业渗透优势与估值修复弹性,算力、电力设备等核心资产持续受益 [33] - 黄金、核电设备等安全类资产在地缘风险背景下维持高估值,黄金仍是防御性首选 [33]
中美谈判:谈或谈成可能性大吗?
中美关税战现状 - 当前中美互征关税税率均超过120%,几乎等同于经济脱钩[1] - 2024年特朗普上任后三个月内累计对华加征54%关税(2月10%+3月10%+4月34%)[2] - 中方反制后美国对华关税从84%升至145%,中国对美关税为125%,存在20%差额[4] 与2018年贸易战差异 - 2018年谈判历时13轮,最终中方承诺增购2000亿美元美国商品[1] - 本次美方未事先沟通即连续加税,中方定性为"国际经贸斗争"[2] - 中方要求谈判前提是美方取消所有单边关税,后态度略有松动[3] 美国对华全方位打压政策 - 《美国优先投资政策》备忘录限制双向投资: - 限制美对华AI/半导体/量子技术投资,加大中概股退市压力[5] - 拟暂停1984年《中美所得税公约》,审查中国对美战略领域投资[5] - 301调查针对中国海运及造船业: - 2025年起对中国船东征收最高280美元/吨港口费[6] - 2028年要求50%LNG运输船为美国建造/运营,中国造船业全球订单占比60%受影响[6] 美方强硬派核心人物 - 纳瓦罗设计对等关税公式:(出口额-进口额)/出口总额[7] - 卢比奥干涉台海问题,米兰主张对华60%关税及100年期零息债置换[8] - 贝森特从意识形态角度分析贸易赤字,主张分层关税[8] - 内阁中仇华成员还包括副总统、商务部长等9人[9] 谈判可能性分析 - 中国商品仅占美国CPI权重3%,关税对美通胀影响有限[10] - 美债规模超36万亿美元,年利息支出1万亿,6月借新还旧压力是关键时点[10] - 中国持有超8000亿美债,但贸易战扩大至金融战需谨慎评估[11] - 美元霸权短期难撼动,美债信用仍稳固,美方暂无求和动机[12] 长期战略影响 - 中国已为"脱钩"风险准备7年,强化粮食/能源/芯片等领域自主[13] - 本轮关税战或为中美长期竞争起点,后续将延伸至多领域对抗[13]
为何我一直看好黄金
黄金的长期投资价值 - 各国央行通过财政赤字货币化(MMT)应对经济下行,导致货币超发,黄金作为稀缺资产具有长期保值逻辑[3][7] -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贬值90%以上,美元对黄金贬值90%以上,凸显黄金的货币属性[10] - 1990年以来仅瑞士法郎和新加坡币对美元升值,全球货币普遍贬值推动黄金配置需求[13] - 中国央行持续增持黄金,2024年增持44.17吨,2025年Q1再增12.76吨,总储备达2292.33吨但仍低于GDP占比[20][21] 黄金与比特币的比较 - 比特币价格波动剧烈:2016年11月742美元→2021年11月6.9万美元→2022年1.6万美元→2024年超10万美元→当前8.5万美元[15] - 加密货币缺乏法定货币稳定性,且发行门槛低导致稀缺性不足,与黄金3000年货币历史形成对比[14][15] - 黄金与比特币过去十年呈现同步上涨趋势,不存在替代关系[16][18] 宏观经济背景对黄金的支撑 - 全球经济进入"高动荡、低增长"模式,2020-2022年疫情及2025年全球关税战加剧避险需求[19][20] - 2024年美联储加息背景下伦敦金仍上涨25%,2025年前4个月COMEX黄金涨幅近30%[20][24][26] - 1971年后黄金经历三轮大周期:1972-1979年涨1781%,之后20年跌69.5%,2000-2010年涨644%,当前周期(2016至今)涨幅2.12倍[26] 市场结构变化 - 美联储持有美国国债占比超总资产60%,日本央行更高,中国央行仅4%暗示增持空间[6] - 中国房地产下行拖累全球经济,2021年以来艺术品价格指数跌40%,与房价跌幅同步,黄金逆势走强[23][24] - 特朗普政策冲击美元信用,2025年美元指数暴跌与美债收益率飙升进一步推高金价[21][24]
对等关税之后,特朗普将重启什么?
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 - 特朗普政府推出"对等关税"政策,对中国新增税率34%,累计关税达54%,对欧盟、日本、巴西等国分别实施20%、24%、10%的关税[3] - 中国迅速反制,将美国进口商品关税从34%提升至84%,随后特朗普宣称对中国税率提高至125%[2] - 政策导致全球资本市场剧烈震荡,标普500两日累计下跌逾10%,创2020年3月以来最大跌幅,沪深300与恒生指数单日跌幅分别达8%和14%[8] 全球贸易格局重构 - 各国反应呈现分化:越南等选择妥协,愿意将对美关税降至零;欧盟保持观望;中国采取直接反制[5][6] - 全球分工模式从"效率导向"转向"安全导向",德国将军备支出提升至GDP的2%以上,设立1000亿欧元特别国防基金[16][17] - 制造业国家间竞争加剧,越南对中国特种钢发起35%反倾销调查,形成"供应端内卷化"现象[19] 中国经济结构性变化 - 中国GDP从1990年3610亿美元跃升至2024年19.54万亿美元,但2023年对美出口同比下降13.5%至4999.03亿美元[21] - "转口替代链条"受阻,特朗普对越南产品征收46%关税导致越南股市暴跌,中国规避关税路径被切断[23] - 经济模式从"政治受损、经济受益"转向"政治获益、经济受损",在多边机构话语权提升但出口受冲击[21][24] 历史经验映射 - 当前形势与1930年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案相似,该法案导致全球贸易萎缩66%,美国GDP萎缩近三成[25] - 消费主导型经济体(如英国)比出口依赖型经济体(如美国)更具韧性,英国工业产出1934年恢复至危机前水平[25][27] - 罗斯福新政因政策过早撤回导致1937年"二次衰退",显示内需刺激需持续机制[27][28] 投资方向建议 - 黄金及相关产业受益于避险需求,在美元信用体系挑战下表现突出[31] - 稀土及特种钢材需求将随欧洲军备重建提升,中国作为最大稀土供应国具优势[31] - 电力设备与电网、核电产业链受益于欧洲能源转型和基建升级[31] - 国防军工产业因全球国防开支增加和地缘动荡预期获得估值修复[31]
升级的关税战: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关税加码与贸易战升级 - 美国拟对中国加征34%关税,对欧盟等贸易伙伴征收20%-49%不等关税,最低对等税率为10% [1] - 若方案落地,美国进口商品实际关税税率将从2.3%升至26%,达131年来最高水平 [1] - 中国对美加征34%关税属克制回应,留有谈判余地 [4] - 特朗普政策目标包括通过关税获取5000亿美元收入、重振制造业,同时精简政府机构 [4] 关税战的经济影响 - 加征关税将拉高美国物价,加剧通胀,限制移民可能进一步推高薪酬成本 [8] - 美国制造业回流面临挑战,工人薪酬成本是新兴经济体8-10倍,供应链重建难度大 [8] - 全球股市下跌反映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担忧,关税战或加大全球经济衰退概率 [8] - 中国出口依存度下降,但2024年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仍占30%,预计今年为负 [23] 中国经济与出口结构变化 - 中国GDP占全球份额从1992年2%升至17%,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5年已超美国 [14] -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以上,部分行业产能份额超50% [17] - 出口占全球份额从8%提升至15%,但通过新兴经济体转口贸易增加 [20] - 2025年高关税下中国出口或现负增长,需转向内需驱动 [17][23] 应对策略与区域合作 - 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强多边经贸合作 [26] - 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对接CPTPP规则,加大与日韩、欧盟合作 [27] - 南美经贸互补性强,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量是美国的2倍多,需深化合作 [27] - 维护巴拿马运河航运权益,巴西90%大豆经此运往中国,节省8000公里航程 [27] 促消费与内需提振 - 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例55.6%,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7.4个百分点 [28] - 政府部署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拟增加财政支出中消费比重 [28] - 建议增发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促消费,如发放失业补贴、食品券 [28] - 居民储蓄达157万亿元,需分类施策提振中低收入群体消费 [28] 货币政策与风险应对 - 中国或面临物价下行压力,降准降息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35] - 主动汇率下调或成应对高关税策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首要任务 [35] - 全球股市暴跌背景下,需及时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稳定市场 [35] 历史比较与长期趋势 - 19世纪初中国对英年均贸易顺差261.5万两白银,占全球出口70%以上 [12] - 当前美国单边主义与历史霸权更迭相似,修昔底德陷阱风险上升 [23] - 全球80年和平期后分化加剧,社会与经济结构扭曲可能引发冲突 [9][11]
Li Xunlei: bull market boosting consumption is bearly grounded
中国股市与消费的关系 - 股市上涨刺激消费的观点缺乏实证支持,中国股市财富高度集中,80%的散户仅持有3.2%的市值,而前3%的投资者控制60%以上财富[1][4] - 中国家庭资产中股票占比不足2%,远低于房地产的80%权重,股市波动对多数家庭财富影响有限[8][9][12] - 数据分析显示2011-2024年间CSI 300指数波动与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无显著相关性[15][18] 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特征 - 散户投资者约2.2亿人(占人口15.6%),通过公募基金间接参与者达7.59亿,但人均基金持有额不足7000元[3] - 上交所数据显示:账户资产低于50万元的散户占比80%,仅持有13.8%的散户总市值,而资产超300万的3%散户持有60%散户市值[4][5] - 机构投资者持有56.25%的市值但交易占比仅12%,散户持有23.19%市值却贡献超60%交易量[5][26] 股市财富分配机制 - 2015年股灾期间,顶级0.5%散户盈利2540亿元,而底层85%散户亏损2500亿元,呈现明显财富再分配效应[29][30] - 2023年A股整体股息率3.04%优于美股,但散户因频繁交易(年化换手率300%)和高额交易成本(预估537-1000亿元)导致净亏损[24][26][28] - 散户交易量占比长期超60%(2016年前达80%),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差异加剧财富分化[26][28] 消费驱动因素分析 - 2021年后房地产下行导致家庭财产性收入增速从17%降至2.1%,对消费抑制远大于股市影响[22][23] - 一线城市(京沪深)消费增速低于全国,因高净值家庭金融资产占比更高,受股债双杀冲击更显著[22][23] - 中低收入群体(占人口60%)消费能力与股市关联弱,其消费升级主要依赖工资性收入而非投资收入[23]
促消费2025:社零不能再低于GDP增速
消费提升空间与挑战 - 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例为55.6%,比全球平均水平低17.4个百分点,显示消费提升空间大但内生动力不足[1][2] - 影响消费的关键因素分为消费能力(收入、资产、债务)和消费意愿(经济预期、社保、时间),其中消费能力是核心[1][2] - 2024年居民实际偿债压力达可支配收入的12.4%,高于部分发达经济体,制约消费能力[2] 政策框架与行动部署 -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增收减负、高质量供给、优化环境三大思路,部署30项任务覆盖七大行动和支持政策[1][3] - 政策重点包括:城乡居民增收(工资增长机制、农民增收)、财政资金优化(公共消费)、大宗/服务消费并重、个人消费贷款贴息[4][6][7][9] - 2025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医疗、公共卫生补助资金达1769.4亿元,育儿补贴制度正在研究[6] 重点领域措施 - 大宗消费以"以旧换新"为主,2024年投入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2025年规模翻倍[7][10] - 服务消费占GDP仅19.7%,政策侧重扩大供给(养老、文旅、冰雪消费)和开放服务业市场[7][8] - 首次提出对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参考四川模式按年利率1.5%、单笔最高3000元标准执行[9][11] 收入分配与财政改革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城镇的42.7%,消费支出为55.8%,边际消费倾向高[4] - 建议通过财税改革提高后60%人口收入占比,若其占比提升1%可带来超2500亿元消费增量[11] - 优化国企工资总额制度、简化失业保险流程,强化对中低收入群体和失业毕业生的支持[10][11] 经济结构转型需求 - 2024年净出口贡献GDP增长1.5个百分点,2025年预计下降,需消费填补内需缺口[1] - 1-2月社零增速回升至4%,但全年需超5%以对冲出口下行压力[1][11] - 公共消费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可拉动私人消费0.4个百分点,财政优化年增量可达6900亿元[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