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是说芯语
icon
搜索文档
10年,中微覆盖60%半导体高端设备!
是说芯语· 2025-05-29 07:36
战略布局 - 公司践行三维发展战略:深耕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扩展泛半导体设备应用、探索新兴领域机会[5] - 等离子体刻蚀设备已应用于65纳米至5纳米及更先进工艺,打入国内外一线客户生产线[5] - 泛半导体领域MOCVD设备在氮化镓基LED、Mini/Micro-LED及碳化硅/氮化镓功率器件市场占据重要地位[5] - 前瞻布局光学和电子束量检测设备等新兴领域[5] - 上市后累计投资20多亿元于40家产业链企业,获得超50亿元浮盈,8家参股公司已登陆A股[5] - 未来五到十年计划覆盖60%以上半导体高端设备,成为平台式集团公司[4] 研发进展 - 研发周期从3-5年缩短至18个月,量产周期缩短至半年到一年[6] - 2024年研发投入24.52亿元(同比+94.31%),占营收27%[6] - 2025年一季度研发投入6.87亿元(同比+90.53%)[6] - 超20款新设备在研,涵盖高能/低能等离子体刻蚀、晶圆边缘刻蚀、PECVD/LPCVD/ALD薄膜设备等[6] - 研发团队规模超千人,覆盖全面技术领域[6] 业务表现 - 刻蚀设备2024年收入72.77亿元(同比+54.72%),近四年年均增长超50%[7] - CCP高能等离子体和ICP低能等离子体刻蚀设备覆盖大多数应用场景[7] - 薄膜设备2024年销售额1.56亿元,LPCVD首台销售且累计出货150个反应台[7] - ALD等薄膜设备获重要客户重复订单,预计三到五年内收入快速增长[7][3] 行业机遇 - 国内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提速,国产设备在性价比、售后服务等方面显现优势[9] - 全球半导体产能中心向中国内地转移,市场需求驱动行业发展[9] - 电子束检测设备为国内技术短板,公司计划攻克该领域[8] - 目标2035年成为全球第一梯队半导体设备公司,对标国际竞争对手[9]
突发!传西门子EDA(原Mentor)暂停对中国大陆支持
是说芯语· 2025-05-28 15:06
西门子EDA部门暂停对中国大陆支持 - 德国西门子公司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部门或将暂停对中国大陆地区的支持与服务 这一举措基于美国商务部工业安全局(BIS)的通知 要求西门子与中国大陆客户"脱钩" [1] - 西门子公司表示正在等待BIS进一步澄清细节 部分技术类网站已对中国区用户禁止访问 [1] - 其他两大EDA供应商Synopsys和Cadence Design Systems也处于观望状态 计划根据最新政策指导采取行动 [1] 全球EDA供应商对中国大陆市场的潜在影响 - 全球三大EDA工具供应商可能同时面临针对中国大陆市场的服务限制 [1] - 依赖进口EDA工具的中国大陆芯片设计企业将面临重大挑战 缺乏技术支持可能导致研发进程受阻 [1] - 该事件可能对整个半导体产业链造成影响 [1] 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应对措施 - 中国政府及本土企业正加速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自主可控的步伐 [1] - 行业目标为减少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和依赖性 [1] - 中国及国际业界正密切关注事件发展及其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连锁反应 [1] 事件对行业的深远影响 - 事件考验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应变能力和长远规划 [2] - 为国际科技合作带来了新的思考 [2]
2025中国大陆晶圆厂(Fab)大全
是说芯语· 2025-05-28 13:41
国内头部晶圆制造企业 - 中芯国际总部位于上海,是国内领先的晶圆代工企业,技术节点覆盖成熟制程至先进制程(14nm),提供逻辑芯片代工、CIS、电源管理芯片等多种服务 [1] - 华虹集团在上海和无锡分别拥有8英寸和12英寸厂,工艺等级覆盖65/55-40nm,在非易失性存储器、电源管理、功率器件等领域有深厚积累 [1] - 长江存储专注于NAND闪存芯片研发与制造,是国内存储芯片领域的领先企业 [1] - 长鑫存储主要从事DRAM存储器研发与制造,采用19nm/17nm工艺,致力于提供高性能DRAM产品 [1] 外资/合资晶圆厂 - 台积电在上海和南京分别拥有8英寸和12英寸厂,南京厂主要提供16nm/12nm逻辑芯片代工服务 [2] - 三星半导体西安厂主要从事闪存芯片生产,对三星全球闪存市场布局具有重要作用 [2] - SK海力士无锡厂主要生产DRAM存储器,占其全球产能约50% [2] - 英特尔大连厂(现海力士旗下)转型生产DRAM存储器,是SK海力士在中国大陆的重要生产基地 [2] 地方新兴晶圆厂 - 粤芯半导体位于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全面进入量产的12英寸芯片制造企业,专注模拟芯片 [3] - 积塔半导体拥有8英寸等值晶圆年产能,产品涵盖多种类型集成电路 [3] - 燕东微电子计划在北京建设12英寸生产线,生产28nm-55nm特色工艺产品 [3] - 芯恩半导体(青岛)致力于打造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 [3] - 格科半导体在上海临港有12英寸晶圆厂,专注于CIS集成电路研发 [3] - 鼎泰匠芯是中国第一座12寸车规级半导体晶圆厂,专注于车规级功率器件生产 [3] 其他重要晶圆厂 - 新微半导体在射频、功率和光电三大领域具有代工厂资质,二期项目落地上海临港 [4] - 增芯是国内首条12英寸智能传感器晶圆制造产线,一期投资70亿元,建设月加工能力达2万片的12英寸MEMS生产线 [4] - 芯粤能规划建设年产24万片6英寸和8英寸碳化硅芯片生产线 [4] - 华润微在深圳建设12吋特色工艺集成电路生产线,一期总投资220亿元 [5] - 鹏芯微致力于满足粤港澳大湾区芯片产能需求,提供28nm/20nm技术节点服务 [5] - 英诺赛科是全球最大的氮化镓芯片制造企业 [6] - 杭州富芯半导体是浙江首条12英寸晶圆生产线项目,面向汽车电子、人工智能等领域 [6] - 晋华集成在福建晋江建设12英寸内存晶圆厂生产线 [7] - 万国半导体是全球首家集12英寸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为一体的功率半导体企业 [8] - 昇维旭专注于存储芯片研发和生产 [9] - 楚兴专注于CIS制造领域 [10] 行业现状 - 以上内容涵盖了中国大陆主要晶圆厂,但随着半导体产业快速发展,新的晶圆厂项目可能不断涌现 [11] - 一些专注于特定细分领域或特色工艺的小型晶圆厂可能未被完全收录 [11]
纳芯微股东,持续减持!
是说芯语· 2025-05-28 11:09
公司股东减持动态 - 5月20日公告显示,股东国润瑞祺、慧悦成长、苏州华业及长沙华业完成减持计划,减持前持股比例分别为1.41%、2.59%、0.76%、0.62%,股份来源为IPO前取得及资本公积转增 [2] - 国润瑞祺合计减持1,424,462股(减持比例近1%),金额2.278亿元,价格区间136.26-185.50元/股;慧悦成长减持1,425,284股(达计划上限),金额2.503亿元,价格区间159.14-201.47元/股;苏州华业及长沙华业减持291,288股(比例0.2%),金额5578万元,价格区间189.29-194.98元/股 [3] - 5月21日公告披露实际控制人控制的三家企业(合计持股5.14%)计划通过询价转让减持485.18万股(占总股本3.40%),5月27日确认转让价163.15元/股,获6家机构全额认购,受让股份485.18万股,权益比例由34.76%降至31.11% [7] 公司经营业绩表现 - 2022年上市首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3.76%,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2%;2023年营业收入下降21.52%,归母净利润亏损3.05亿元;2024年营业收入增长49.53%,但归母净利润亏损扩大至4.03亿元 [9]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7.82%,归母净利润仍亏损5133.83万元,业绩持续波动 [9] 市场影响与行业关注点 - 股东减持与询价转让动作密集,实际控制人关联企业减持后持股比例下降3.65个百分点,引发市场对资金需求及风险规避动机的猜测 [8][9] - 新引入的6家机构投资者(含基金管理公司、QFII等)通过询价转让进入,未来能否改善公司资本结构及业绩成为半导体行业焦点 [7][9]
华为完整产品体系
是说芯语· 2025-05-27 20:26
华为业务领域概况 - 公司最新定义为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4] - ICT基础设施包括通信基础设备和算力基础设施[4] - 客户覆盖所有行业包括B端和G端[5] - 智能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耳机、音箱及智能汽车等[5] 华为业务分类 - 业务分为六大类:芯片与器件、ICT基础设施、云计算、数字能源、终端、智能汽车解决方案[6][7] - ICT基础设施2024年占公司总营收的42.9%[8] ICT基础设施(通信) - 通信业务分为无线网络和固定网络[8] - 无线网络包括5G基站(AAU5639等)、微站(LampSite)及核心网设备[10][12][14] - 微波产品线包括RTN900系列分体式微波和RTN980L长距离微波[16] - 固定网络以光通信为主包括OSN系列和OptiXstar系列光传送产品[19][23] ICT基础设施(IT) - IT基础设施包括计算和存储两大类别[32] - 计算分为通用计算(鲲鹏ARM架构CPU)和智能计算(昇腾NPU AI芯片)[34] - 服务器产品包括TaiShan系列和Atlas300等[36][40] - 存储产品包括OceanStor Dorado全闪存存储和FusionCube超融合设备[44][45] 云计算业务 - 基于ICT基础设施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等云服务[46] - 包括云数据库(GaussDB、TaurusDB)、AI开发平台(ModelArts)、大数据服务等[48][49] 数字能源业务 - 产品包括站点能源、数据中心能源、光伏及充电网络基础设施[51][52][54] - 近期推出兆瓦超充产品[55] 终端业务 - 产品包括Mate/P/Nova系列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及智能穿戴设备[57][59] - 终端产品逐步迁移至鸿蒙操作系统[59]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 合作模式分为智选模式(鸿蒙智行)和HI模式[62][64] - 提供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等五大智能系统[64] 芯片与器件业务 - 海思半导体提供麒麟SoC、巴龙通信芯片、天罡基站芯片等核心芯片[67] - 覆盖手机、基站、汽车电子、光通信等多个领域[67]
台积电不再跪!
是说芯语· 2025-05-27 11:44
台积电对美国政策的强硬立场 - 台积电向美国商务部提交意见信,以强硬姿态对美国的贸易政策划出红线,展现出极强的自主性与话语权 [1] - 公司警告若对半导体施加进一步关税或其他限制,将压缩美国领先企业的利润空间,导致采购选择受限、生产成本上升、产品需求下降 [2] - 需求下滑可能导致公司调整在亚利桑那的建设与营运时程,甚至影响执行该重大计划的财务能力 [2] 台积电在美投资计划与现状 - 台积电计划投资1650亿美元在美国建设6座先进制程晶圆厂、2座先进封装厂以及1座研发中心,这是美国史上最大的单笔境外直接投资 [4] - 公司2020年在亚利桑那州启动大规模晶圆厂计划,未来10年在美国的产能将显著扩大 [4] - 亚利桑那新厂2023年亏损新台币142.98亿(约32亿人民币),四年累计亏损超新台币394亿元(约12亿美元) [3] 台积电对美国政策的诉求 - 希望美国的任何措施,包括关税、进口管制等,不应该损害美国政府的国安目标,包括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的投资计划 [4] - 强烈建议豁免其他已经承诺在美国投资半导体的公司不受关税、管制的影响,因为许多供应链的材料、设备在美国并没有替代品 [4] 台积电不同地区工厂的业绩对比 - 中国大陆南京厂2023年实现新台币260亿元盈利,与亚利桑那厂的亏损形成鲜明对比 [3] - 财经专家指出台积电大举赴美带来资金排挤效应、技术外流以及供应链控制权让渡等"三大危机" [3]
CNBC:特朗普或禁止台积电与小米合作!
是说芯语· 2025-05-27 09:58
小米自研芯片发布 - 公司高调发布首款自主研发的3纳米制程SoC芯片"玄戒O1",采用台积电第二代3纳米工艺,计划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等电子设备 [1] - 公司宣布未来10年将投资至少500亿元人民币(69亿美元)用于芯片研发,投资将从2025年开始 [1] - 该芯片与苹果iPhone 16 Pro系列使用的A18 Pro芯片采用相同制程工艺 [2] 潜在合作限制 -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美国政府可能限制台积电与公司合作,担心技术会传播给其他中国企业 [2] - 台积电可能被禁止为公司代工芯片,因美方担忧中国在AI芯片领域快速发展 [2] - 公司仍需依赖高通和联发科的芯片组,40%的小米智能手机采用现成零部件 [2] 供应链关系 - 高通CEO表示公司自研芯片不会影响高通业务,高通仍是旗舰手机SoC主要供应商 [3] - 全球仅有少数智能手机公司设计自有SoC,包括苹果、三星和华为,多数依赖高通和联发科 [3] - 自研SoC初期成本高昂,流片过程可能消耗数百万美元,但长期看比外购更便宜 [5] 芯片性能表现 - "玄戒O1"实际跑分比宣称水平低13%,表现不及骁龙8 Elite和联发科天玑9400 [4] - 芯片目前为小米15S Pro和小米Pad 7 Ultra提供动力,是否应用于其他设备尚未公布 [5] - 自研芯片优势在于能更紧密整合硬件和软件,提供差异化体验 [5] 行业发展 - 公司加入中国科技巨头自主研发技术的趋势,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加大芯片投入 [2] - 成功采用几代自研芯片前,公司与高通、联发科的合作关系预计不会改变 [5] - 自主研发SoC需要大量反复测试,数十亿美元投资对结果至关重要 [5]
玄戒O1由小米自主研发!小米、Arm回应争议
是说芯语· 2025-05-27 08:29
小米玄戒O1芯片自研争议 - 小米公司公开回应,澄清玄戒O1并非向Arm定制,研发过程也未采用Arm CSS服务,强调其为历时四年多自主研发设计的3nm旗舰SoC [1] - 芯片基于Arm最新的CPU、GPU标准IP授权,但多核及访存系统级设计、后端物理实现完全由玄戒团队自主完成 [1] - 小米玄戒O1的CPU超大核心最高主频达到3.9GHz,是团队创新和数百次版图迭代优化的结果 [1] - 芯片CPU部分重新设计超过480种标准单元库,数量几乎达到3nm标准单元库近三分之一,并创新使用边缘供电技术及自研高速寄存器 [1] Arm公司背景与商业模式 - Arm公司是软银收购的芯片设计商,商业模式为IP授权,通过收取一次性技术授权费用和版税提成获利 [2] - Arm CSS(计算子系统)平台于2023年推出,采用该平台研发可比普通IP许可方式节约大量时间 [2] - 中国市场为Arm全球贡献五分之一营收 [2] 争议的澄清与官方确认 - Arm官网最初发布的公告称玄戒O1由Arm计算平台提供支持,引发网友对小米“自研”宣称的质疑 [2] - 后续Arm修改官网公告,确认玄戒O1由小米自主研发,采用Armv9.2 Cortex CPU集群IP、Immortalis GPU IP和CoreLink系统互连IP [3] - Arm表示玄戒O1的推出是双方15年合作的里程碑,芯片全面支持3nm先进制程工艺,并在小米团队的后端设计下实现了出色性能与能耗 [3]
消息称砺算科技首款高性能GPU芯片成功点亮,国产GPU再添新锐力量
是说芯语· 2025-05-26 18:36
公司动态 - 东芯股份子公司砺算科技首款6nm高性能GPU芯片成功回片并点亮 标志着国产GPU在图形渲染与AI计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 - 该芯片基于自研TrueGPU架构 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支持主流图形API 具备高算力、大显存和低功耗特性 [2] - 芯片性能对标英伟达RTX4060系列 能支持3A游戏大作 已收获逾亿元预订单 [2] - 砺算科技由S3核心高管创立 产品性能达国际主流水平 获上市公司东芯股份强力支持 [3] 技术突破 - TrueGPU架构是业界首个融合高性能图形渲染和AI推理能力的GPU架构 [2] - 芯片在游戏、专业设计、智能汽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 [2] - 有望打破海外长期垄断 填补国内高端GPU市场空白 [2] 产业影响 - 东芯股份作为国内领先存储芯片企业 持续加码半导体产业链布局 [3] - 砺算科技突破验证东芯股份在自研项目上的远见 有望强化其在高端芯片领域竞争力 [3] - 双方将在芯片研发、生态建设等方面深化合作 推动国产半导体产业升级 [3]
国产5nm芯片怎来的?
是说芯语· 2025-05-26 07:48
文章核心观点 - 浸润式DUV光刻机配合多重曝光技术理论上可实现5nm甚至3nm芯片生产,但需满足套刻精度等严苛条件且成本高昂[5] - 现代半导体工艺节点命名(如5nm)已与物理线宽脱钩,晶体管密度(MTr/mm2)成为衡量制程先进性的核心指标[8][13] - 国产N+3工艺晶体管密度约120MTr/mm2,实际性能相当于台积电6nm水平,与真正5nm(180MTr)存在显著差距[14][17] - 半导体行业当前最大瓶颈并非光刻机,而是被美国控制的先进沉积/刻蚀设备[48] - 多重曝光技术中套刻精度决定良率,台积电四重曝光良率超80%,大陆厂商同技术良率仅50%[45] 工艺节点演变 - 2000年前工艺节点与半周距、栅极长度一致,FinFET结构问世后三者关联性被打破[8][10] - 英特尔14nm栅极长度24nm,台积电7nm栅极长度22nm,节点命名与实际尺寸不符[8] - 三星14nm节点首开"节点营销"先河,台积电跟进命名16nm,英特尔2021年才调整命名规则[12] - 台积电7nm(N7)晶体管密度0.91亿/mm2,改良版N6达1.16亿/mm2,三星同期工艺仅0.95亿/mm2[15] 技术路径分析 - 光学分辨率公式Half Pitch = k1λ/nsinθ中,降低k1系数是DUV光刻突破的关键[23][27] - 提升分辨率四大路径:研发复杂镜头(sinθ→1)、缩短光源波长(λ↓)、提高介质折射率(n↑)、降低k1系数[27] - 浸润式技术使193nm波长等效134nm,需解决去离子水气泡消除等工程难题[37][39] - 四重曝光可使k1值降至0.07,分辨率达10nm,超越EUV光刻机11.5nm的理论极限[44] - 定向自组装(DSA)技术可通过材料自组织实现结构微缩,无需依赖光罩[46] 行业竞争格局 - 台积电7nm战役中凭借DUV四重曝光率先量产,三星EUV良率低下被迫降价30%保客户[15] - 三星5nm晶体管密度1.27亿/mm2,仅为台积电5nm(1.8亿/mm2)的70%,实质是7nm优化版[15] - 英特尔4年5节点路线图中,Intel 7/4/3实为10nm工艺的迭代优化[17] - 晶圆厂常将ASIC芯片良率混淆为AP/GPU良率,同工艺下GPU良率可能仅20%[22] 国产半导体现状 - 国产N+3工艺需依赖进口设备(如ASML 2100i光刻机)及美国沉积/刻蚀设备[48] - 多重曝光导致生产成本激增,预计国产"5nm"实际为6nm级别工艺[49] - 2018-2025年行业节点推进周期延长至24-30个月,后摩尔时代需靠结构优化/新材料/先进封装提升性能[18][19] - 官媒宣传存在技术夸大现象,如将90nm光刻机报道为8nm精度设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