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理想汽车(02015)
icon
搜索文档
新能源乘用车周度销量报告2025 年第 33 周(8月11日-8月17日)-20250821
东证期货· 2025-08-21 23:2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5年第33周国内乘用车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环比上升,新能源渗透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不断变化,新品牌加入带来变数,传统车企在新能源销量上后来居上 [2][2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乘用车市场周度概述 - 2025年第33周国内乘用车零售43.2万辆,同比增长7.6%;新能源乘用车零售24.6万辆,同比增长13.7%;新能源渗透率为57.0% [2][13] - 今年以来乘用车累计零售1,337.4万辆,同比增长6.6%;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零售687.1万辆,同比增长25.4%;累计新能源渗透率为51.4% [2][13] - 分动力方式,传统燃料、油电混合、新能源分别零售17.1万辆、1.5万辆、24.6万辆,同比分别为1.6%、 - 10.0%、13.7%,占比分别为39.5%、3.6%、57.0%;新能源乘用车中纯电、插混、增程式分别零售15.7万辆、6.9万辆、2.1万辆,同比分别为26.2%、 - 2.6%、 - 5.5%,占比分别为63.8%、27.9%、8.4% [16] - 分生产属性,乘用车中自主、合资品牌分别零售28.9万辆、14.4万辆,同比分别为12.0%、 - 0.3%,占比分别为66.7%、33.3%;新能源乘用车中自主、合资品牌分别零售22.0万辆、2.6万辆,同比分别为15.0%、3.4%,占比分别为89.5%、10.5% [16] 重点新能源车企销量分析 整体情况 - 比亚迪7.1万辆、吉利汽车3.3万辆、上汽通用五菱1.7万辆、长安汽车1.2万辆、奇瑞汽车0.9万辆、特斯拉(中国)1.4万辆、鸿蒙智行0.9万辆;新势力车企中零跑1.0万辆,问界、小鹏0.8万辆,蔚来、小米0.7万辆,理想0.6万辆 [3][22] - 小鹏、蔚来、零跑、小米、岚图等维持较好同比增速,蔚来新车乐道L90带动近三周销量回暖 [3][22] - 市场格局变化,小鹏和零跑成绩较好,新品牌加入带来变数,传统车企后来居上 [3][22] 比亚迪 - 周销量7.1万辆,连续数周同比为负,今年以来累计销量200.0万辆,同比增速6.7% [25] - 纯电和插混(含增程式)车型销量基本占比五五开,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车生产 [25] - 今年1 - 7月全球累销249万辆,海外累销55万辆,或放缓生产和产能扩张计划,下调销量目标 [25] 吉利汽车 - 周销5.1万辆,其中新能源3.3万辆(极氪0.3万辆),电动化率约66% [27] - 今年以来累销139.1万辆,同比增长50.2%,新能源累计81.3万辆,同比翻倍 [27] - 2024年几何品牌并入银河品牌,2025年5月收购极氪,销量目标从271万辆上调至300万辆 [27] 上汽通用五菱 - 乘用车整体销量1.8万辆,其中新能源1.7万辆,电动化率约90% [29] - 今年以来累计销量49.6万辆,增速21.6%,新能源42.1万辆,增速42.4%,纯电车型占主导 [29] 长安汽车 - 乘用车整体销量2.2万辆,其中新能源销量1.2万辆,电动化率约53% [34] - 今年以来累计73.1万辆,同比2.1%,新能源35.7万辆,同比20.3% [34] - 旗下深蓝、启源销量约4k、3k,阿维塔销量约2k [34] 奇瑞汽车 - 乘用车整体销量2.3万辆,其中新能源0.9万辆,电动化率约37% [40] - 今年以来累计75.0万辆,同比27.4%,新能源26.3万辆,同比71.2% [40] - 旗下新能源品牌iCAR、奇瑞新能源销量均1k + [40] 特斯拉 - 该周销量1.3万辆(Model 3、Model Y分别约5k、9k),今年以来累计34.2万辆,同比 - 5.5% [45] - 多次推出优惠活动,7月1日起Model 3长续航版提价,反映“反内卷”趋势 [45] - 8月19日上线Model Y L,售价33.9万元起,预计9月交付,细分赛道竞争加剧 [46] 鸿蒙智行 - 该周销量0.9万辆,其中问界约0.8万辆 [48] - 尊界新车S800 8月中旬批量交付,9月冲刺月产能3,000台,年底目标月产能4,000台 [48] 造车新势力 - 零跑1.0万辆,问界、小鹏0.8万辆,蔚来、小米0.7万辆,理想0.6万辆 [54] - 小鹏、蔚来、零跑、小米、岚图等维持较好同比增速,蔚来乐道L90带动近三周销量回暖 [54]
汽车行业研究周报:7月新能源汽车表现亮眼-20250821
申港证券· 2025-08-21 20:18
行业投资评级 - 汽车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4] 核心观点 - 7月新能源汽车表现亮眼,销量达126.2万辆,同比增长27.4%,渗透率48.7%[1][11] - 1-7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822万辆,同比增长38.5%,渗透率45.0%[1][11] - 7月汽车总销量259.3万辆,同比增14.7%;1-7月累计销量1826.9万辆,同比增12%[1][11] - 经销商库存系数1.4,同比降10%,环比降4.9%;库存预警指数57.2,同比降2.2[1][11] 每周一谈 - 汽车市场热度延续,新车型发布和购车需求释放推动销量攀升[1][11] - 政策刺激效果显现,新能源汽车增速保持高位[1][11] 投资策略及重点关注 - 建议关注低估值整车及零部件龙头(比亚迪、长安汽车、华域汽车等)[2][31] - 推荐电动化/智能化核心标的(德赛西威、伯特利、科博达等)[2][31] - 国产替代机会(菱电电控、三花智控、星宇股份等)[2][31] - 本周重点组合:比亚迪、理想汽车、拓普集团、德赛西威、上声电子[2][29] 市场回顾 - 汽车板块周涨3.08%,跑赢沪深300(2.37%),申万行业排名第9[3][30] - 细分板块中摩托车及其他涨6.90%,汽车服务跌1.35%[3][30] - 周涨幅前五:飞龙股份(40%+)、腾龙股份、神通科技等[32][40] 行业数据 - 新能源车渗透率:7月48.7%(当月值),1-7月45.0%(累计值)[11][26] - 动力电池价格:磷酸铁锂电芯0.35元/Wh,三元电芯0.45元/Wh[48] - 原材料价格:热轧卷板3300元/吨,铝20000元/吨,铜75000元/吨[49][50][44]
AI眼镜,这次能成吗?
36氪· 2025-08-21 19:05
市场增长与预测 -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达148.7万台,同比增长82.3%,中国市场出货量49.4万台,同比增长116.1% [1] - 预计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将达1451.8万台(同比增42.5%),中国市场达290.7万台(同比增121.1%) [1] - 天猫平台智能AR眼镜搜索量单周同比增长78%,小红书、B站等平台测评内容激增 [1] 厂商产品动态 - 小米AI眼镜售价1999元起,搭载高通骁龙AR1芯片,支持拍照、翻译、支付等功能,开售12小时销量突破1万台 [1][2] - 阿里巴巴夸克AI眼镜提供非显示与显示双版本,显示版本采用高通AR1+恒玄BES2800双芯片,深度整合阿里生态(支付宝、高德、淘宝等) [2] - 中国电信天翼AI智能眼镜售价1999元,搭载高通AR1芯片,支持1440P视频拍摄,单次续航7小时 [3] - HTC VIVE Eagle眼镜售价约3739元人民币,搭载高通AR1 Gen 1芯片,续航达4.5小时音乐播放 [4] - 理想汽车与歌尔联合研发AI眼镜,采用恒玄BES2800+研极微ISP方案,接入Mind GPT大模型及支付宝支付功能 [5] - 360集团宣布即将发布AI智能眼镜 [4] 供应链与技术挑战 - 芯片成本占AI眼镜总成本30%-40%,主流方案包括高通AR1(旗舰)、MCU+外挂ISP(入门)及双核架构(平衡性能与续航) [6] - 行业通过6nm/4nm制程、DVFS技术及3D堆叠封装解决算力与功耗矛盾 [7] - 图像传感器以索尼IMX681为主,豪威、思特威等中国厂商凭借性价比切入市场,思特威SC1200IOT传感器计划2025年Q2量产 [7][8] - 立讯精密为魅族、OPPO提供AR眼镜制造服务,华勤科技与高通、小米等合作,亿道信息与Rokid、华为合作 [8][9] - 柔性电路板(FPC)需求为智能手机三倍,需承受10万次弯曲循环且支持5G高频信号 [9][10] 市场反馈与问题 - 小米AI眼镜抖音日销量从首日5000-7500台跌至100-250台,行业平均退货率达40%-50% [11] - 用户投诉包括文件显示异常、响应延迟、续航不足(重度使用不足一天)及拍摄质量低 [11] - 类似问题曾导致谷歌Glass(2015年)及微软Hololens项目中止 [12][13][14] 行业挑战与方向 - 需解决硬件供应链不成熟(芯片、光学、传感器)及AI技术落地问题 [15] - 消费者主要顾虑包括价格过高、软硬件效果不足及数据隐私安全 [15] - 需探索"杀手级应用",可能以Agent(智能体)替代传统App交互模式 [15]
理想汽车:目前交付的理想i8搭载了VLA Preview版本
第一财经· 2025-08-21 18:45
产品功能发布 - 首批交付的理想i8搭载VLA Preview版本辅助驾驶功能 包含VLA驾驶 VLA召唤和VLA泊车 [2] - VLA指挥功能计划于9月中上旬通过OTA 8.0版本更新推送 [2] 技术部署进度 - 公司采用分阶段技术部署策略 当前交付车辆为预览版功能 [2] - 关键功能VLA指挥尚未实装 需等待后续软件更新 [2]
理想汽车:理想i8将于9月中上旬上线VLA指挥功能
新浪财经· 2025-08-21 18:41
产品功能发布 - 理想i8首批交付车型搭载VLA Preview版本辅助驾驶功能 包含VLA驾驶、VLA召唤和VLA泊车三项核心能力 [1] - VLA指挥功能将于9月中上旬通过OTA 8.0系统更新方式向用户推送 [1] 技术部署进度 - 公司采用分阶段功能释放策略 当前交付版本为预览版 主要功能已实现基础覆盖 [1] - 通过空中升级技术实现功能迭代 体现软件定义汽车的产品开发逻辑 [1]
汽车公司内卷进入暗战:“增配不加价”
36氪· 2025-08-21 18:29
行业价格战动态 - 比亚迪自7月1日起全面取消"限时一口价"促销政策,最高超5万元补贴终止,"高息高返"也被叫停,被视为行业价格战进入尾声的信号 [1] - 相关部门6-7月连续召集十余家主流车企开会,强调不搞"内卷式"竞争,不以牺牲产品性能和质量为代价实现短期"降本增效" [1] - 今年Q1降价车型超60款,5月增至超100款,降价幅度从数千元至5万元不等 [1] - 行业转向"增配不加价"等变相降价策略,如智己LS6剧院版新增配置价值超4万元但起售价仅微涨0.3万元 [2][4] 车企产品策略调整 - 新一代智己LS6预售起售价降至20.99万元,预计正式售价低于20万元,新增Nvidia Thor驾驶辅助等配置 [4] - 理想i8一周内经历上市、改配置和增配降价,Max版降价1万元至33.98万元并赠送原价1万元的铂金音响 [4] - 比亚迪6月底明确"精简SKU,增配不加价"策略,7月上市的2025款海豚和8月宋L EV已落实该策略 [5] - 小鹏X9新增零重力座椅等配置,投入5000万优化NVH使车内噪音降低4.9分贝 [5] 市场结构与价格变化 - 7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达51.1%,首次超过燃油车 [8] - 2023年新能源车新车型平均降价1.8万元(降幅9.2%),燃油车降1.3万元(降幅6.8%) [8] - 5-10万元燃油车市场份额从2019年26.8%降至2024年13.5%,30万元以上高端燃油车占比从6.2%增至10.3% [8] - 30-40万元市场中新能源车销量占比从2021年14.4%升至2024年39.8%,40万元以上从12.3%升至42.8% [8] - 乘用车零售均价从2019年15.1万元升至2024年超18.5万元,今年前7月降至18.1万元 [10] - 燃油车均价从15万元升至18.3万元,新能源车均价从2023年18.4万元降至今年16.1万元 [10] 企业经营状况 - 除比亚迪和理想外,零跑汽车成为第三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但未实现全年盈利 [10] - 零跑2024年销售均价10.95万元/辆,上半年微降至10.94万元,毛利率从8.4%提升至14.1% [10] - 小鹏汽车上半年交付量超去年全年,但销售均价从18.85万元/辆大幅降至15.85万元/辆 [11] - 前4个月汽车行业收入增7%至32552亿元,但成本增8%致利润降5.1%,利润率仅4.1% [13] 供应链与成本 - 增配不加价实质是降价策略,供应链降本依赖规模效应,如零跑和理想L产品线通过平台化研发提高零部件通用率 [7] - 除比亚迪外其他车型难以快速实现供应链降本,增配不加价更多出于市场竞争考虑 [7] - 理想i8策略短期内对毛利率产生负面影响,需长期销量增长抵消 [7]
理想张骁: 这些事一定会在i6上解决掉
理想TOP2· 2025-08-21 16:10
产品交付与供应链 - i8首批交付覆盖20多个城市,首批交付量约200台,预计9月底交付量将快速提升至超8000台挑战1万台 [4][6] - 供应链质量稳定性是产能爬坡的核心考量,需平衡爆产能与质量管控的关系 [6] - i8试驾车准备不足与交付速度慢是前期主要挑战,公司承诺在i6车型上解决这些问题 [1][21] 技术迭代与智能驾驶 - i8交付时已搭载VLA架构(拟人化高阶智驾),9月中旬将通过OTA推送语音控车功能(小李师傅) [11][12] - VLA模型在丁字路口、视野盲区、变道超车等场景的拟人化表现优于旧架构,但功能开发需兼顾AD Max存量用户同步更新 [12][14] - 算力卡投入可加速VLA进展,但需综合评估仿真测试需求(公司提及拥有5万张卡) [16][17] 产品设计与性能优化 - 21寸运动轮毂与20寸轮毂续航几乎一致,通过定制米其林轮胎花纹(LA标识)降低滚阻,轮毂罩风阻优化设计使侧面更平整 [28][29][31] - 轮毂尺寸对续航无本质影响,传统车型大轮毂通常导致续航减少20-30公里,公司通过风阻/滚阻标定消除差异 [31][32] 充电网络布局 - 新建高速充电站将全部配备5C桩,城市站标配4C桩,老旧站点翻新周期内可能优先服务理想车主 [2][32] - 充电桩功率分配采用智能调度策略,5C/4C指单桩峰值能力而非全站同时满负荷运行 [2] 公司战略与文化 - 管理层强调自我迭代能力,认为问题根源在于内部执行而非外部竞争,提出"除非自己犯错,无人能打败我们" [2][24] - 公司反思i8项目在服务端、产品价值交付端的不足,认为需回归用户体验核心 [19][25] - 高层管理风格兼具自信与务实,如张骁同时负责多城市交付并参与一线问题解决 [7][23]
政策红利+购车狂欢 2025齐鲁车展(秋季)不容错过!
齐鲁晚报· 2025-08-21 15:41
政策与市场表现 - 国内汽车市场前7个月产销分别达1823.5万辆和1826.9万辆,同比增长12.7%和12% [3] - 新能源车以39.2%的增速领跑,渗透率突破45% [3] - "以旧换新"政策驱动下,消费者换车成本大幅降低 [3] 展会概况 - 2025齐鲁车展(秋季)将于9月4日-8日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1] - 展会集结行业巨头,释放重磅优惠,融合前沿科技与汽车文化 [1] - 展会已从交易平台跃升为汽车文化象征,将推出文化活动与购车优惠 [8] 参展品牌与车型 - 汇聚超百个汽车品牌,包括特斯拉、小米、比亚迪、蔚来、理想等新能源巨头 [5] - 林肯、沃尔沃、奥迪、凯迪拉克、仰望等豪车品牌将亮相 [5] - 上汽大众、别克、福特、日产、起亚等合资、国产主流品牌悉数参展 [5] - 现场将有千款车型展示,优惠力度空前 [7] 特色活动与服务 - 推出"万人购车大团购"活动,联手多款汽车品牌提供专属优惠 [10] - 开通抖音直播间,由专业主播实时讲解优惠信息,实现线上线下联动 [10] - 山东数字文化集团将推出国内首个车展交互智能体,提供AI荐车等服务 [11] 展会时间与地点 - 时间:2025年9月4日-8日 [12] - 地点:山东国际会展中心 [12]
“年卖100万辆将成生存底线”,汽车快消品化:半年改款、一年换代
证券时报· 2025-08-21 14:14
行业趋势:汽车快消品化 - 国内车企日均新车迭代率攀升至3.2款,更新节奏从"三年一改款、五年一换代"提速至"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 [1][2] - 电动汽车换车周期缩短至3-5年(燃油车为6-8年),核心原因包括电池健康度在8年后降至70%以下及智能硬件算法遵循摩尔定律快速迭代 [2] - 新能源汽车首年贬值率高达50%,部分车型两年价格腰斩,远高于燃油车"三年打六折"的传统贬值节奏 [3] 市场竞争态势 - 新势力车企集体跨过盈亏平衡点,竞争焦点从"上量"转向技术、品牌和生态的终极竞争 [1] - 车企通过卷参数配置(如冰箱彩电大沙发、隐藏式门把手)应对技术同质化,但部分配置被质疑非真实需求 [4] - 2024年1-7月全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23.5万辆和1826.9万辆,同比增长12.7%和12%,新能源车持续产销两旺 [3] 企业战略与挑战 - 频繁推新导致车企研发测试周期承压(新车型需36-48个月测试周期,电池包可靠性测试需1年以上),部分企业采用供应商模块化解决方案提升效率 [3][6] - 理想i8因市场竞争加剧(乐道L90前备箱设计、特斯拉Model Y L等)上市一周即降价改配,反映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至半年 [6][7] - 蔚来同时预售高端ES8和交付性价比乐道L90,同一定位车型引发内部竞争担忧 [7] 市场格局演变 - 摩根士丹利预测全球电动车市场供过于求,中国车企盈利状况将分化 [10] - 行业集中度提升,年销300万辆可进入主牌桌,100万辆成为生存底线,未来十年将形成"七雄"格局 [10] - 特斯拉通过减配(真皮变织物座椅、全景天窗变金属天窗)应对竞争,预示消费市场可能回归物理按键等实用功能 [9]
中国汽车全球化系列报告(6):汽车出海:量化测算工程师红利对企业盈利的贡献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8-21 11:39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看好具备全球化能力的车企,包括比亚迪、吉利、长城、上汽、长安等企业 [4] - 同时看好在智能电动车上具备更强产品定义能力的理想、小鹏、蔚来等企业 [4] 核心观点 - 2020年后中国汽车出口量快速增长,2024年达641万辆,成为全球第一,同比+22.7% [1] - 2025H1出口308万辆,同比增10.4% [1] - 俄罗斯(115.8万辆)、墨西哥(44.5万辆)是主要市场,阿联酋(+106.6%)、巴西(+106.1%)等新兴市场增速显著 [1] - 比亚迪(47.2万辆,+128%)、上汽(43.8万辆)居2025年上半年出口前三 [1] - 中国车企加速海外本地化生产,通过海外建厂、本土化运营等策略加速全球化布局 [1] 行业现状 - 2020年初汽车月度出口量仅7万台,至2025年5月增长至55万台/月,增幅近7倍 [10] - 2024年出口量超越日本跃居全球第一,较2023年净增约150万辆 [10] - 出口增速大幅超越内销市场约1.6%的同比增幅 [10] - 2025H1汽车出口量延续高增10.4%达到308万辆 [10] - 俄罗斯以115.8万辆蝉联出口第一,同比增长27.4% [13] - 墨西哥(44.5万辆,+7.2%)保持第二大市场地位 [13] - 阿联酋(33.1万辆,+106.6%)与巴西(23.7万辆,+106.1%)增幅均超100% [13] 车企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出口47.2万辆,同比增长128% [13] - 上汽出口43.8万辆,同比下降0.2% [13] - 长安出口29.9万辆,同比增长4.9% [13] - 北汽在基数扩大下仍能延续两位数高增长 [13] 研发效率优势 - 2024年中国车企单车研发摊销均值7660元,显著低于外资车企的12634元 [3] - 中国车企全新车型研发周期约18个月,仅为外资的一半 [3] - 长城、吉利、长安、比亚迪的单车研发摊销额分别为7528元、4787元、2424元、12452元 [35] - 显著低于外资车企如大众(15121元)、特斯拉(16495元)、宝马(23766元)、奔驰(27752元) [35] - 中国自主品牌车型研发周期显著低于外资品牌 [44] 投资效率优势 - 2024年中国车企单车折旧摊销均值8901元,仅为外资的73% [3] - 中国车企每十万台产能投资额约3-6.7亿美元,仅为外资的50%左右 [3] - 长城、吉利与长安单车折旧摊销始终低于9000元(2024年分别为8232元、4316元和2166元) [47] - 同期大众、宝马、特斯拉等国际品牌普遍超过14000元(2024年大众14319元、宝马21697元、特斯拉19504元) [47] 超额收益分析 - 以18万元均价车型为例,中国车企单车净利11217元,外资车企4349元,单车超额净利近7000元 [3] - 剔除比亚迪重资产样本后,中国车企单车超额净利超15000元 [3] - 若海外复制国内管理模式,人工及销售管理费用可降25%,乐观假设下单车超额收益可达2.6万元 [3] - 中国车企每万台销量对应的员工数仅为外资车企约80% [64] 市场趋势 - 2021-2030年出口分三阶段:快速增长期(2021-2024)、贸易壁垒期(2025-2027)、产能释放期(2028-2030) [68] - 南方市场(中东、东盟等)成核心增量,2027年占比预计达65.7% [3] - 海外产能2025年达70万辆,2027年184万辆,2030年368万辆 [3] - "本地化生产替代出口"成主流,2030年中国汽车海外销量有望破千万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