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升级
icon
搜索文档
外卖大战,殃及池鱼,新的受害者出现了
36氪· 2025-08-14 21:13
核心观点 - 外卖大战导致康师傅控股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2.7%至400.92亿元 销售额减少超11亿元 主要因外卖平台补贴和即时配送服务替代方便面消费场景 现制饮品竞争冲击瓶装饮料市场 同时健康意识提升削弱传统产品吸引力 [2][8][9][11][13] 方便面业务表现 - 方便面收入同比下降2.5%至134.65亿元 其中容器面销售额下降1.3%至67.71亿元 高价袋面销售额下降7.2%至50.92亿元 中价袋面销售额增长8.0%至13.72亿元 干脆面及其他产品销售额增长14.5%至2.3亿元 [5] - 外卖订单总量从2025年初日均1亿单飙升至2.5亿单 增长2.5倍 美团日订单峰值达1.5亿单 淘宝闪购超9000万单 京东外卖突破2500万单 [9] - 外卖市场规模2024年达1.63万亿元 为方便食品行业预测规模的2.1倍 五年间外卖净增超万亿元 方便食品仅增1825亿元 方便面市场规模1240亿元 与外卖差距达13倍以上 [10] - 外卖渗透率从2017年7.6%升至2023年28.8% 2024年稳定在28% 用户规模增至5.92亿人 [10] 饮品业务表现 - 饮品收入同比下降2.6%至263.59亿元 其中茶饮料销售额下降6.3%至106.7亿元 水销售额下降6.0%至23.77亿元 果汁销售额下降13.0%至29.56亿元 碳酸及其他饮料销售额增长6.3%至102.56亿元 [8] - 新茶饮门店总数截至2025年4月突破30万家 现制茶饮市场规模2025年预计突破3689亿元 中式新茶饮细分赛道规模超2000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15% [11] - 外卖补贴催生2-5元甚至0元现制饮品 直接冲击瓶装饮料价格优势 茉莉奶白在淘宝闪购上线当日售近30万杯 甜啦啦全国外卖营业额月增幅超150% 奈雪的茶外卖订单量突破100万单环比增50% [11] 健康化趋势影响 - 55%消费者愿为低糖/无糖等健康属性买单 关注营养添加和个性化健康方案 导致含糖茶饮和果汁营收分别下滑6.3%与13.0% [14] - 公司推出0油炸方便面新品"鲜Q面" 饮品布局无糖低糖高纤产品线及创新口味 但健康化转型效果尚未在业绩中充分显现 [14][15]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外卖平台通过30分钟送达和全品类覆盖 叠加补贴折扣 攻占方便面应急简餐场景 将快速温饱需求升级为热食即时满足体验 [9] - 现制饮品在口味新鲜度 定制化选择和社交场景体验上优于瓶装饮料 消费者购买习惯向现制饮品迁移 [12] - 方便面和瓶装饮料行业面临消费升级与渠道变革的结构性挑战 需应对场景重构 健康意识觉醒和现制饮品崛起 [15][16]
中经评论:用心做好粮食安全民生答卷
经济日报· 2025-08-14 07:51
粮食生产与灾害应对 - 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导致农业灾害呈现南北涝中间旱格局 给粮食丰收带来不利影响[2] - 夏粮因局部地区干旱略有减产 但通过抗灾努力实现稳产丰收[2] - 中央财政紧急拨付10.15亿元资金支持北京河北山东河南等受灾地区恢复农业生产[2] 粮食价格与市场稳定 - 小麦稻谷价格持续走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收购避免谷贱伤农[3] - 在河南安徽河北江苏山东5省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 在江西启动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收购[3] - 全面推广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 支持种粮农民愿保尽保[3] 消费升级与市场需求 - 粮油消费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转变 中高端产品消费快速增长[4] - 有机大米价格比普通大米高几倍甚至十几倍但复购率很高 优质粮油产品供不应求[4] - 五常大米沁州黄小米等地理标志产品实现经济价值与文化传承双赢[4] 粮食质量与安全保障 - 粮食从农田到餐桌存在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违规使用添加剂等质量隐患[5] - 在重金属污染风险区推广低镉水稻品种并加强土壤修复[5] - 运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建立质量追溯体系 消费者可扫码查询全流程信息[5] 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 - 各地鼓励粮食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长期订单 通过优质优价机制满足消费升级需求[3] - 完善粮食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5] - 创新供给与消费场景 加强产销协同满足多元化品质化个性化消费需求[4]
用心做好粮食安全民生答卷
经济日报· 2025-08-14 06:05
粮食安全与生产 - 粮食安全面临极端天气频发、粮价低位运行、消费需求分化、食品安全期待提升等多重挑战 [1] - 今年农业灾害呈现"南北涝中间旱"格局,夏粮因局部干旱略有减产但总体稳产丰收,秋粮生产正遭遇华东华北强降雨和黄淮高温干旱 [2] - 中央财政紧急拨付10.15亿元支持受灾地区恢复农业生产,各地采取排水抗旱措施降低灾害影响 [2] 价格调控与市场稳定 - 小麦、稻谷价格持续走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政策覆盖5省小麦和江西早籼稻 [3] - 全面推广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支持农民"愿保尽保"规避价格风险 [3] - 鼓励粮食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长期订单,通过优质优价机制形成产销共赢 [3] 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 - 粮油消费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有机大米价格比普通大米高几倍至十几倍且复购率高 [4] - 市场呈现"金字塔"结构,中高端产品需求旺盛,五常大米等地理标志产品实现经济与文化双赢 [4] - 不同消费群体呈现差异化需求:年轻父母选择有机胚芽米,健身人群青睐藜麦,老年人偏好低糖杂粮 [4] 质量安全与技术创新 - 粮食全产业链存在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添加剂滥用等质量隐患 [5] - 在污染风险区推广低镉水稻品种并加强土壤修复,建立四级质量检验监测体系 [5] - 运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建立质量追溯体系,赋予粮食"数字身份证"实现全流程可查 [5]
新业态与商业载体不断扩容 武汉锚定中部消费活力“第一城”
证券时报· 2025-08-14 01:46
2025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十强城市排名 - 2025年上半年社零十强城市依次为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广州、深圳、苏州、杭州、南京、武汉 [1] - 武汉以7.3%同比增速位居十强榜首 成为唯一增速突破7%的城市 [1] - 广州、成都、南京、杭州、武汉五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5%基准线 [1] 武汉消费市场表现与政策驱动 - 武汉上半年GDP达10592.8亿元 同比增长5.5% 首次上半年突破万亿大关 [2] - 社零总额4279.97亿元 同比增速7.3% 消费引擎动能显著 [2] - 政府将"做强消费主引擎"列为经济增长首要任务 政策导向明确 [2] - 2024年率先推出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 2025年持续加力扩围 [3] - 家具类、家电类、建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19.8%、40.5%、27.4% [3] 消费场景创新与活动成效 - 上半年举办展会节事1100场以上 开展促消费活动2000场以上 [3] - 武汉马拉松吸引7.1万人次游客 直接消费1.17亿元 总拉动效应2.98亿元 [4] - 上半年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业营收增长36.1% 休闲观光活动增长16.7% [4] - 商品零售额增长7.6% 餐饮收入增长2.7% 文旅市场活力持续释放 [4] 商业载体升级与国际化进展 - 打造1500万平方米商业空间 引进首店超千家 [5] - 付费制会员商店数量将达6家 超过北京、深圳 [6] - 武汉SKP上半年客流量近1000万人次 单日销售额最高达1.65亿元 [6] - 新增SKP等近十个大型购物中心 国际品牌入驻数量显著提升 [6] 居民消费基础与未来方向 - 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66元 同比增长4.8% [7] - 核心商圈零售业态占新开业店铺数量近40% [7] - 计划通过跨境电商、免税店等载体链接全球市场 [9] - 首家市内免税店开业 33家商场纳入离境退税政策范围 [9]
最高贴息3000元,汽车消费再迎政策东风
搜狐财经· 2025-08-13 22:40
政策内容 - 三部门联合发布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消费者购买家用汽车 车辆保险及维修等领域单笔5万元及以上贷款纳入贴息范围 [1] - 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 单笔5万元及以上汽车购置贷款可享受年1%贴息 且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3] - 最高贴息3000元 对应30万元贷款本金 贷款金额不足5万元时贴息上限为1000元 [3] 行业影响 - 政策通过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效应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支持消费升级 补贴范围精准覆盖大宗消费需求 [3] - 政策降低消费者购买汽车成本 有效提升消费能力 将促进汽车销量增长 [3]
多维优势构筑竞争力 金龙鱼上半年营收净利同比双增
证券日报网· 2025-08-13 21:4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56.82亿元,同比增加5.67% [1] - 归母净利润17.56亿元,同比增长60.07% [1] -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261%,利润总额同比大增475% [1] 业务板块分析 - 厨房食品业务营收利润双增长,得益于销售渠道拓展和新工厂产能释放 [1] - 面粉和大米业务利润同比明显改善 [1] - 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板块受益于原材料采购优化和下游养殖需求良好,大豆压榨利润同比涨幅较大 [1] 大健康战略布局 - 推出大健康品牌"金龙鱼丰益堂",推动业务从基础营养向功能食养升级 [2] - 大健康产品线包括植物甾醇蛋白乳、甘油二酯油、低GI米饭、黑青稞苦荞挂面等,针对血脂异常、肥胖、控糖等健康需求 [2] - 2025年C-BPI品牌排行榜中,金龙鱼蝉联食用油、面粉、大米三大品类品牌力指数冠军,食用油品牌以698.5分连续十五年榜首 [2] 行业趋势 -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消费升级与健康膳食需求深度融合 [3] - "健康中国"战略为食品产业开辟新蓝海 [3] - 公司计划依托研发、生产、供应链优势,推出更多元化、营养健康的高品质食品 [3]
解码重庆:“消费第一城”怎样炼成
中国经营报· 2025-08-13 21:08
核心观点 - 重庆市2023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300.37亿元,同比增长4.5%,超过上海同期数据,成为全国消费第一城 [1] - 重庆通过本地消费驱动、夜间经济、明星效应及多元场景创新实现消费增长,并计划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为核心推动商文旅体健展深度融合 [1][3][5][7][10][12][13] 本地消费策略 - 下浩里街区定位"老街"而非景区,60%非节假日消费者为本地居民,通过主理人精品店吸引复购 [3][4] - 解放碑妙街本地客群占比超50%,结合罗汉寺文化推出素食汉堡等创新品类 [4] - 重庆出台《提振消费若干措施》,通过就业增收释放消费潜力,目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以上 [5] 明星与网红效应 - 星光68广场利用TFboys等明星活动显著提升饰品、餐饮、数码业态销量 [7][8] - 下浩里借肖战打卡点吸引粉丝消费,后续吸引多明星拍摄综艺;美国网红"甲亢哥"直播带动欧美游客 [8] - 方圆LIVE打造二次元主题聚集地,吸引京沪及海外消费者,政府政策支持动漫、电竞IP衍生消费 [9] 线上线下融合 - 重庆"6·18"电商节实现网络零售额534.2亿元,同比增长12.9%,联动头部平台与千家企业 [5] - 线下门店强化体验差异化,部分品牌因线上成本增高回归实体,网红打卡点带动商场客流 [12] 夜间与多元场景 - 暑期推出200余场"不夜重庆生活节",无人机灯光秀每周六及节假日亮相 [10] - 岸香南项目复兴南滨路夜经济,结合江景餐饮与年轻化设计;星光68星桂坊项目夜间打卡人气旺盛 [10][11] - 光环购物公园室内"沐光森林"场景占地6000平方米、高40米,免费开放吸引数百市民避暑消费 [12] - 政府规划打造"江崖街洞天"多元场景,发展江岸经济与全域夜游体系 [13] 国际化与创新业态 - 推动离境退税商店三年内达200家,免税店设"重庆造"专区并实行增值税即买即退 [9] - 谢凌建议利用地形优势植入体育、国潮等新兴业态,通过"展秀演会赛"扩大首店经济 [13]
双汇发展2025年半年报出炉:营业收入增至284亿元,肉类外销量近160万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3 20:09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84.14亿元 同比增长2.97% [1] - 归母净利润23.23亿元 同比增长1.17% [1] - 拟每10股派息6.5元 现金分红总额22.52亿元 占可分配利润56.8% [1]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9.14亿元 总资产达381亿元 [5] 业务运营数据 - 肉类产品总外销量157万吨 同比上升3.67% [2] - 屠宰业收入137.69亿元 同比增长3.33% 外销量68.86万吨 同比增长11.17% [2] - 生鲜禽产品销量18.03万吨 同比大幅增长17.46% [2] - 包装肉制品收入112.07亿元 毛利率提升0.61个百分点至36.10% [2] 产业链与产能布局 - 在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有30多个现代化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 [2] - 年加工肉制品产能200多万吨 单班年屠宰生猪产能2500多万头 [2] - 形成主业突出、辅业协同的肉类产业集群 涵盖饲料业、养殖业、包装业、商业、外贸业、调味品业 [3] 销售渠道建设 - 经销商总数21415家 较年初增加551家(增幅2.64%) 其中长江以南7294家(增幅1.67%) 长江以北14121家(增幅3.15%) [3] - 直销收入同比大增28.48%至近80亿元 经销收入204.18亿元 [3] - 已进入各大主流电商平台 运作京东新通路、小象超市等平台入仓业务 [3] 行业发展趋势 - 屠宰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占比突破50% [4] - 国内肉类消费以鲜肉为主 深加工率较低 但便捷化、多元化、健康化需求推动深加工品类创新 [4] - 冷鲜肉通过全程冷链运输销往全国 满足高品质肉类产品需求 [5] 产品战略与创新 - 形成火腿肠类、火腿类、香肠类、酱卤熟食类、餐饮食材类、罐头类等包装肉制品矩阵 [4] - 双汇王中王为经典明星产品 推出"味美东方"系列香肠、轻咔能靓鸡胸肉肠等健康化产品 [4] - 推出多种速食产品贴近家庭餐桌 [4]
最高贴息3000元!这一新政惠及汽车消费 专家:杠杆效应显著,新能源渗透率或破50%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3 17:44
政策内容 -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1] - 贴息范围涵盖单笔5万元以下的一般消费和5万元及以上的重点领域消费,家用汽车领域明确纳入贴息范围,包括汽车购置、车辆保险及维修等消费场景 [1] - 对于5万元以上的消费,贴息计算以5万元为上限 [1]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且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5] - 政策执行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 [5] - 每位借款人在单家银行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30万元消费),其中单笔5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累计贴息不超过1000元(对应10万元消费) [5] 金融机构响应 -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贷款经办机构共23家,包括6家国有大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 [5] -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均发布公告称将积极响应并严格执行《方案》 [6] - 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表示将于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 [6] - 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银行表示后续将通过手机银行App、官方微信公众号、官网、营业网点等渠道公布办理流程等实施细则 [6] 行业影响 - 以5年期20万元汽车贷款为例,贴息后实际利率下降1%,月供可减少约170元,总利息节省超1万元 [4] - 政策通过降低购车成本将有效提升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进而促进汽车销量的增长 [4] - 相较直接补贴,该政策最突出的特点是杠杆效应显著,1%的贴息比例可撬动百倍于财政资金的消费贷款 [12] - 政策投放精准度高,能够直接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重点刺激汽车等大额消费 [12] - 在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达44%的基础上,预计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渗透率有望突破50% [12] - 政策将引导消费者选择更高配置或更大排量的车型,推动整个汽车市场的消费升级 [12] - 随着汽车消费的增长,将直接带动包括零部件制造、充电桩建设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形成"消费-生产-就业"的良性循环 [12] 市场现状 - 今年1~7月,汽车市场累计产销分别达到1823.5万辆和1826.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2% [11] - 7月份汽车市场单月产销分别实现13.3%和14.7%的同比增长,呈现"淡季不淡"特征 [11] 落地情况 - 中国银行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尚未执行该项政策,仍以特斯拉的金融方案为准,当前提供的是首付7.99万元的'5年0息'贷款活动 [10] - 特斯拉中国销售人员表示目前尚未收到配合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的通知,销售端仍以现有的金融促销方案为主 [10]
贷款消费,就能享受政府补贴?
虎嗅· 2025-08-13 15:18
政策核心内容 - 财政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直接降低个人消费者贷款成本 [1][5] - 政策旨在以财政贴息方式支持居民消费 通过降低信贷成本激发消费潜力 形成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35] 政策适用范围 - 仅适用于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 不含信用卡业务 [7][9] - 政策到期后将根据实施效果评估是否延长期限 [11] 贴息标准 - 贴息利率为年化1% 相当于当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3%左右水平的三分之一补贴 [12] - 贴息比例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14] - 贴息资金由贷款经办机构在收取贷款利息时直接扣减 [27] 消费额度要求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可享受贴息 [17] - 单笔5万元及以上消费需属于重点领域方可贴息 且以5万元为贴息上限 [17][19]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贴息可多笔叠加 单个借款人在单家机构累积贴息上限1000元 对应累积消费金额10万元 [24] - 单笔5万元及以上消费贴息可多笔叠加 单个借款人在单家机构累积贴息上限3000元 对应累积消费金额30万元 [22] 资金监管机制 - 监管机构将对资金用途进行监督 确保贴息资金真正用于消费领域 [31] - 发现挪用资金或套取贴息等违法违规行为 将追回贴息资金并追究机构责任 借款人违规行为将纳入征信记录 [33] 配套政策 - 同步发布《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通过支持服务消费进一步稳定就业和经济增长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