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直接融资
icon
搜索文档
“十五五”规划建议:稳步发展期货、衍生品和资产证券化
北京商报· 2025-10-28 19:08
发展规划核心观点 - 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1] 直接融资发展 - 规划建议指出将积极发展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 [1] 金融产品发展 - 规划建议提出将稳步发展期货、衍生品和资产证券化 [1]
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与路径|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10-25 16:50
文章核心观点 - 金融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扮演关键角色,未来金融工作重点是将更多资本引导至科技创新领域,以推动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2] - 当前金融体系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时面临结构性不匹配问题,具体体现在银行信贷模式、直接融资、创业投资及服务覆盖面等方面存在难点 [8] -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金融体系进行深刻变革,包括创新银行服务模式、加强直接融资支持、规范创业投资运作及扩大对民营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覆盖面 [8][9][10][11][12] 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的逻辑 - 金融发挥三大核心功能:中介功能实现资金跨期融通,将储蓄转化为技术研发投资;资源配置功能引导社会闲散资金投向新产业和新动能;风险规避功能为高风险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风险管理工具 [4] - 从历史维度看,金融与生产力进步存在相互促进关系,三次工业革命中金融均为生产力进步提供了有效资金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与之适配的新型金融 [5] - 金融科技通过打破时空限制和信息壁垒,在客户营销、风险评估、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等方面增强银行服务科创企业的能力,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6] 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的难点:银行信贷 - 传统银行风险偏好保守,注重资金安全,与科创企业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不匹配;银行贷款以短期为主,而科技创新融资需求通常是长周期 [9] - 传统银行融资模式“重抵押”,但科技企业发展早期普遍呈现“轻资产”特点,难以提供足额抵押和担保 [9] - 银行信贷存在所有制和规模歧视,创新动力强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 [9] 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的难点:直接融资 - 股票市场准入门槛偏高,侧重企业财务表现和盈利能力,与科技创新企业匹配度不足,难以化解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困境 [10] - 科创类债券产品有限,债券发行流程复杂,对科创企业融资适配性不足;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分割,互联互通不足 [10] - 投资者结构不均衡,股票市场以关注短期收益的个人投资者为主,不利于形成支持科技创新的长期资本效应 [10] 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的难点:创业投资 - 创投机构退出渠道单一,主要依赖IPO,资本有效流动不足 [11] - 创投资金来源结构性短板凸显,2024年国资性质资金在创投市场出资占比高达88.8%,政府主导色彩浓厚 [11] - 中长期资本占比过低,2024年我国创投基金中保险、养老金等长期资本总占比不足15%,远低于美国70%以上的水平,缺乏支持科技创新的耐心资本 [11] 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的难点:服务覆盖面 - 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重要主体,2024年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占比73.7%,前十名中民营企业占7席;2023年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研发费用总额1.39万亿元,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41.88%,研发强度3.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4个百分点 [12] - 银行体系对民营企业支持不足,缺乏容错试错机制和宽容制度环境,广大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 [12]
四川商投集团发行西南地区首单北交所公司债券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0-25 15:24
公司债券发行 - 四川省商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发行西南地区首单北交所公司债券 [1] - 本期债券发行规模为10亿元 期限为3年 发行利率为2.45% [1] - 债券募集资金拟全部用于偿还有息债务 [1] - 本次发行为公司首次以AAA评级亮相交易所市场 也是首次发行交易所公募债券 [1] 市场参与情况 - 财通证券担任本期债券的主承销商和簿记管理人 [1] - 成都银行 华夏理财 贵阳银行 中邮理财 浦发银行 兴银理财 恒丰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参与认购 [1] 公司背景 - 四川商投集团是四川省属唯一的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产业投资平台和现代供应链保障平台 [1] - 公司业务布局涵盖现代农业 国际贸易物流 商品销售与消费服务 战略物资保供四大板块 [1] 债券市场发展 - 北交所公司(企业)债券市场于2024年1月15日正式开市 [1] - 目前已形成包括公司债 企业债以及科创债 中小微企业支持债等10个专项品种在内的基础债券产品体系 [1] - 自开市以来 北交所持续开展债券专项调研培训 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积极服务全国范围内优质发行人融资 [1]
前三季度广东社会融资规模实现增量2.4万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10-24 18:49
社会融资规模与增长 - 前三季度广东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4万亿元 [1] - 9月末广东本外币贷款余额29.9万亿元,同比增长5.7% [1] - 9月末广东本外币存款余额38.3万亿元,同比增长5.3% [1] 金融资源投向结构 - 1-9月累计投放支农支小再贷款1844亿元,同比增加153亿元 [1] - 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带动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贷款578亿元 [1] - 碳减排支持工具带动碳减排贷款1418亿元 [1] -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带动相关贷款授信超290亿元 [1] 重点领域贷款增长 - 科技贷款同比增长9% [2] - 养老产业贷款同比增长103.3% [2] - 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同比增长6.5% [2] - 普惠贷款同比增长8% [2] - 绿色贷款同比增长24.5% [2] 直接融资与融资成本 - 1-9月广东非金融企业债券、股票和地方政府债券等直接融资增加7622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31.9%,同比提升3.1个百分点 [1] - 9月广东辖内新发放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2.94%,同比下降57个基点 [2] - 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2.68%,同比下降47个基点 [2] - 9月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01%,同比下降13个基点 [2] 存款结构变化 - 9月末广东省住户及企业部门活期存款余额8.9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连续8个月回升 [1]
多元化视角看社会融资规模
搜狐财经· 2025-10-21 06:53
社会融资规模与结构 - 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4.42万亿元 [1] - 融资结构优化,直接融资拉动作用明显,政府和企业债券融资在社融增量中占比升至43%,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比降至48% [1] - 超过一半的新增社会融资由其他更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提供 [1] 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 银行在信贷投放和债券投资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债券在银行资产中占比25%左右,全市场约七成政府债券和两成公司信用类债券由银行持有 [1] - 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远不限于贷款,包括券商、基金等非银机构更多参与股权市场 [1] - 宜更多观察社会融资等更全面的统计指标,以多元视角看待金融支持力度 [1] 当前金融环境与规模 -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超过430万亿元,广义货币(M2)余额超过330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超过320万亿元,贷款余额超过270万亿元 [2] - 庞大的资金规模较好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难以实现以往快速增长态势,与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要求一致 [2] - 宏观经济总体处于需求不足状态,低通胀、低利率是基本特征 [2] 未来金融政策影响路径 - 未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主要通过利率路径,需把握好量价协同以及贷款、债券、理财等不同市场利率之间的协同 [2] - 政策目标为更好激发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意愿,提振实体经济有效需求 [2] - 当前经济面临需求结构失衡,突出表现为投资过度而消费不足 [2] 财政政策与支出结构转型 - 财政支出结构需从以投资为主转向以改善民生为主,未来可加强民生保障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 [2] - 财政支出将继续侧重补短板,重点放在民生消费问题,包括居民的养老、医疗、教育和住房保障 [3] - 举措旨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经济循环,促进需求和供给平衡 [3] 再分配制度完善 - 需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 [3] - 重点解决城乡居民等不同人群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问题 [3] - 今年宏观政策思路已明显转向惠民生、促消费 [3]
央行:着力培育支持 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
中国证券报· 2025-10-20 04:16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银行强调需根据本国科技发展阶段塑造相适配的金融体系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和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1] - 债券市场“科技板”政策重点在于支持股权投资机构融资 以打通债券市场与股权市场的连接 并创设了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1] - “科技板”落地5个月以来成效显著 科技创新债券融资增量扩面 资金加速流向科创领域 发行总额达6700亿元 [2] 债券市场“科技板”政策特点 - 政策借鉴2018年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经验 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创设风险分担工具 支持头部股权投资机构发行低成本、长期限债券 [1] “科技板”市场表现 - 银行间债券市场约280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6700亿元 [2] - 科技型企业结构多元分布广泛 191家科技型企业发行3770亿元债券 涉及集成电路、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前沿新兴领域 [2] - 支持发行人灵活选择发行方式获得长期限融资 近一半科技型企业发债期限达三年及以上 股权投资机构平均发债期限达5.8年 [2] - 融资成本较低 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的科技创新债券平均票面利率约为2% 市场认购踊跃 [2] - 金融机构积极提供做市报价等服务 债券交易活跃度明显提高 [2]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30万亿元
环球网· 2025-10-19 10:01
文章核心观点 - 前三季度中国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固,社会融资规模和信贷投放快速增长,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创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1] 社会融资规模 - 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09万亿元,同比多增4.42万亿元 [3] - 截至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437.08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 [3] - 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35.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 [3] 直接融资渠道 - 政府债券发行明显提速,前三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达11.46万亿元,同比增加4.28万亿元,成为支撑社融增长的主要力量 [4] - 国债和特殊再融资债券的快速发行在扩大内需、保障民生、防范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4] - 得益于政策支持和市场利率处于低位,企业债券和股权融资也更为活跃,有效补充了经营资金 [4] 信贷结构优化 - 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成为绝对主力,增加13.44万亿元 [5] - 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8.29万亿元,显示出企业对未来的投资信心和长期资金需求旺盛 [5] - 信贷资金精准流向关键领域,多家国有大行制造业贷款占比显著提升,多数为中长期贷款 [5]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主要投向城市更新、交通物流、环境保护等重大项目,有效缓解资本金不足问题并带动配套贷款增长 [5] 融资成本与政策效果 - 9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处于历史低位 [6] - 9月份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 [7] - 消费贷和经营贷贴息政策有效降低了利息成本,刺激了消费贷款需求 [6] - 一线城市优化房地产限购政策带动市场回暖,个人住房贷款需求相应回升 [6]
前三季度,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超30万亿元——金融支持实体力度保持稳固
新华网· 2025-10-19 07:23
金融总量指标 - 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35.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在社会融资高基数背景下保持较高增速 [2] - 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437.08万亿元,同比增长8.7%,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 [2] - 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09万亿元,同比多增4.42万亿元 [2] - 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70.39万亿元,同比增长6.6% [3] 社会融资结构 - 政府债券净融资发挥主要支撑作用,前三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11.46万亿元,同比增加4.28万亿元 [2] - 企业发债和股权融资渠道更加畅通,受益于政策端对科创债、民企债支持力度加大及发债利率处于低位 [2] - 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44万亿元,住户贷款增加1.1万亿元 [3] 信贷投向与结构 - 企业贷款保持良好增势,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维持高景气度 [3] - 企(事)业单位贷款中,短期贷款增加4.5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29万亿元 [3] - 住户贷款中,短期贷款减少230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3万亿元 [3] - 一家国有大行分行制造业贷款在公司贷款中占比过半,多数为制造业中长期贷款 [4] 融资成本与政策效果 - 9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 [5] - 9月份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 [5] - 个人消费贷贴息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开始实施,利息成本下降推动消费贷款需求释放 [5]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投向城市更新、交通、水务、物流、环境保护等领域,带动相关配套信贷增长 [4] 经济与政策展望 -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对实体经济较强支持力度,财政政策积极发力 [6] - 促消费、惠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效果将逐步显现,产业政策实施力度加大对投资形成支撑 [6] - 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维持高景气度 [3]
上交所“十四五”期间“起承转合” 稳步推进世界一流交易所建设
上海证券报· 2025-10-18 02:38
直接融资功能发挥 - 沪市股票首发融资额在"十四五"时期较"十三五"增长16% [1] - 债券市场发行总规模达31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42%,其中产业债和ABS产品发行规模超10万亿元 [1] - REITs市场募集资金1405亿元,占全市场近七成,首发上市及扩募共55单 [1] - 科技创新债券累计发行1.51万亿元,惠及超400家科创企业 [1] - 中小微企业支持债券发行规模超197亿元,为1800余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支持 [1] 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 - 沪市披露资产重组996单、重大资产重组114单,同比分别增长20%和138% [1] - 科创板2024年以来重大资产重组项目数量超过前五年的总和 [1] - 支持中国船舶吸并中国重工、国泰君安吸并海通证券等千亿级创新案例落地 [1] 中长期资金入市生态 - ETF产品规模从0.9万亿元增至4万亿元,累计增长近3.5倍 [2] - 新编指数约3500条,上证、中证多层次指数体系不断完善 [2] - 科创债ETF规模近1600亿元,推出覆盖中证500和科创50指数的ETF期权合约 [2] 上市公司质量提升 - 沪市公司近五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3.8%和4.6% [3] - 累计宣告分红金额7.32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51.2%,占全市场分红总额七成以上 [3] - 回购增持金额上限超3662亿元,较"十三五"增长150.4% [3] - 2024年沪市公司单独披露ESG相关报告的覆盖率达57.7%,较2020年提升22个百分点 [3] - 337家公司纳入MSCI ESG评级,其中104家等级提升,评级全球领先公司数量同比增长62% [3] 市场交易结构变化 - 专业机构持有沪市A股流通市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7%,其中各类中长期资金持有市值增长55% [3] - 专业机构交易占比上升12个百分点,科技创新公司成交占比由34%提升至48% [3]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 "十四五"时期沪港通累计成交99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275% [4] - 10家公司完成GDR发行,累计融资33.5亿美元 [4] - 沪市跨境指数产品规模超3200亿元,推动股票ETF纳入沪港通标的范围 [4] 市场监管与投资者保护 - 作出纪律处分近800单,其中三成以上为公开谴责等重型处分 [5] - "零容忍"打击财务造假或占用担保案件170余单,"强威慑"惩治违规减持行为50余单 [5] - 各类退市合计93家,其中强制退市70家,通过主动退市等多元化出清23家 [5][6] - "十四五"期间沪市年均股息率接近2.5%,推动上市公司一年多次分红 [6] - 组织投资者"走进沪市上市公司"超1600场,实现年报业绩说明会全覆盖 [6] 市场服务与效率提升 - 累计减费让利约40亿元,规则体系压降131件,同比减少近三成 [7] -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备查文件同比减少超50%,深入上市公司走访2000余家次 [7] - 一网通办门户和移动端实现近500项业务线上集成,投资者参与股东会网络投票数量提高11倍 [7]
上交所“十四五”成绩单出炉
证券时报· 2025-10-17 20:11
市场表现与韧性 - 上证综指年化波动率为15.9%,较“十三五”时期下降2.8个百分点 [1] - 沪市年均股息率接近2.5%,市场预期和投资者信心明显改善 [1] - 上交所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场、全球最大交易所债券市场、亚洲第二大ETF市场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沪市新上市公司中近七成为科技创新企业 [3][5] - 科技创新公司数量占比从32%提升至41%,市值占比从27%提升至32% [5] -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新能源产业公司数量较“十三五”同比接近翻番,分别达到140家、224家、260家和61家 [5] - 沪市公司研发投入从0.64万亿元升至1.07万亿元,增幅达66%,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规模近四成 [6] - 科创板公司累计形成专利12万项,研发强度中位数为12.6% [6] 融资功能与市场发展 - “十四五”时期沪市股票首发融资额较“十三五”增长16% [7][8] - 债券市场发行总规模31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42%,其中产业债、ABS产品发行规模超10万亿元 [8] - REITs市场首发上市及扩募达51单和4单,募集资金1405亿元,市场占比近七成 [8] - 科技创新债券累计发行1.51万亿元,惠及超400家科创企业 [8] - 中小微企业支持债券发行规模超197亿元,为1800余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支持 [8] 投资生态与结构变化 - ETF产品规模从0.9万亿元增至4万亿元,累计增长近3.5倍 [9] - 科创债ETF规模近1600亿元,新编指数约3500条 [9] - 专业机构持有沪市A股流通市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7%,各类中长期资金持有市值增长55% [10][13] - 专业机构交易占比上升12个百分点,科技创新公司成交占比由34%提升至48% [13] 公司质量与股东回报 - 沪市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3.8%、4.6% [12] - 累计宣告分红金额7.32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51.2%,占全市场分红总额七成以上 [12] - 回购增持金额上限超3662亿元,较“十三五”增长150.4% [12] 制度创新与开放水平 - 科创板新增上市公司376家,其中37家未盈利企业、6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4家红筹企业、13家适用第五套标准 [6] - 22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在上市后实现盈利,比例超4成 [6] - 沪港通累计成交99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275% [13] - 10家公司完成全球存托凭证发行,累计融资33.5亿美元,沪市跨境指数产品规模超3200亿元 [13] 监管与市场秩序 - 作出纪律处分近800单,其中三成以上为公开谴责等重型处分 [15] - “零容忍”打击财务造假或占用担保案件170余单,“强威慑”惩治违规减持行为50余单 [15] - 沪市各类退市合计93家,其中强制退市70家、通过主动退市等多元化出清23家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