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

搜索文档
年内4条高速建成通车,济宁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畅通发展新动脉
齐鲁晚报网· 2025-07-01 15:03
雄商高铁建设进展 - 雄商高铁梁山段黄河特大桥主桥桥梁总长1600米,主桥已合龙,施工周期从21天缩短至15天,采用三维建模和数智化技术实现毫米级误差控制[2][3] - 梁山段分两个标段,十一标段7月进入轨道底座板施工,10月开始铺轨,梁郓代建段高铁站房等设施施工中,站前广场预计12月底完成[2][3] - 雄商高铁正线全长552公里,梁山段19.1公里,建成后梁山至北京车程缩至2小时内[3] 高速公路建设成果 - 济商高速济宁段主线45.06公里,路基桥涵完成95%以上,路面工程完成80%,累计投资超60亿元,二标段完成总产值93%[4][5] - 济邹高速全长61.99公里,路基工程完成94.2%,路面工程完成44.6%,桥涵工程完成92.6%,京杭大运河特大桥7月底主桥合龙[5][6] - 年内4条高速通车后全市高速里程将突破600公里,形成主城区绕城高速环线[6] 铁路与水运发展 - 全市铁路总里程836公里,济枣高铁开展桥梁基础施工,淄海物流铁路专用线年内开工[7] - 韩庄码头1-4泊位交工验收,湖西白马河航道基本完工,1-5月港口吞吐量4502万吨(同比+12%),集装箱14.9万标箱(同比+14%)[8] - 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在建72艘,下水18艘,复兴河航道升级改造年内开工[8] 区域交通规划影响 - 项目建成后将优化区域路网,推动济宁融入省会经济圈和京津冀,形成综合立体交通枢纽[1][8] - 济商高速提升胶东半岛至中原地区通行能力,济邹高速加强鲁西南与鲁中地区互联[5][6] - 铁路水运联动完善现代交通体系,促进综合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7][8]
提振消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调查研究 凝聚共识)——民革中央开展二〇二五年度重点考察调研
人民日报· 2025-06-26 06:16
政策导向与宏观规划 - 2025年重点任务明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核心目标 [1]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消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1] - 民革中央调研组围绕"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课题在陕西、广东开展年度重点考察 [1] 消费市场现状与案例 - 西安长百新市社区商业中心通过"商业+社区空间运营+便民服务"模式实现商业价值与社区需求深度融合 [2] - 陕西推动文旅产品焕新升级,全年开展文旅宣传推广,培育重点产业链群以优化消费环境 [2] - 终南山寨康养消费基地带动86人就业,年人均工资性收入达3万元,但面临游客季节性分布不均问题 [4] - 安康毛绒玩具文创产业中心形成全产业链支撑能力,成为东西部产业转移的新经济增长点 [4] 行业挑战与对策 - 文旅行业存在智能型、沉浸式新业态供给不足,景区二次消费产品质量待提升 [7] - 新兴消费场景在融合度与创新性上存在欠缺,部分领域难以满足城乡居民多元需求 [7] - 专家建议开发四季全时产品链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设计深度体验产品提高二次消费占比 [4] - 需强化与本土消费偏好契合的设计研发环节,增强抵御外部不确定性的能力 [5] 政策建议与未来方向 - 建议构建创新性消费政策体系,提升消费主体动能,破解深层次结构性难题 [8] - 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注重公共消费形成"生产-就业-收入-消费"良性循环 [8] - 需丰富新型消费供给,协调区域城乡发展,完善入境消费服务以培育新动能 [8] - 陕西省计划抢抓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机遇,供需两端发力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7]
“看多”“看涨”中国是共识
经济日报· 2025-06-26 05:55
跨国企业对华投资与合作 - 300多位中外企业家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跨国企业领袖交流会上进行深入交流,对未来发展方向达成共识并探讨合作机会 [1] - 弗兰德中国区董事会主席勾建辉表示中国新能源市场占全球40%以上,公司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并融入产业链 [1] - 弗兰德集团过去4年在天津投资超10亿元建设26.4大兆瓦风机传动链试验台,天津公司成为集团海外最大齿轮箱生产基地,产品本地化率超95% [1] 外资企业在华业务拓展 - 敦豪全球货运计划在上海建立电动汽车卓越中心,形成完整生态系统枢纽 [2] - 敦豪全球货运大中华区CEO艾若馨认为中国完善的智能交通网络为物流发展提供优势,公司正促进业务多样化 [2] - 赛威传动在天津经开区智能装配中心满负荷运转,同时在粤港澳大湾区投资5亿美元建设20万平方米华南制造基地,预计年底试生产 [2] 行业转型与技术发展 - 赛威传动正从单一工厂转型为减速机、电机、伺服控制设备系统供应商 [2] - 中国在脑机接口领域取得多项关键技术突破,Synchron公司创始人表示希望与中国开展技术交流合作 [2] - 中国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外资企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2]
“金”举措精准滴灌 助力释放消费潜力
证券日报· 2025-06-26 00:21
政策支持 - 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19项重点举措,聚焦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和新型消费三大领域 [1] - 通过信贷、债券、股权融资等"组合拳"为消费增长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体现"精准滴灌"策略 [1] - 在服务消费领域创新融资模式,包括延长贷款期限、开展应收账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 [1] 消费市场表现 - 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1326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较4月加快1.3个百分点,创2024年单月新高 [2] - 增长动力来自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与"618"促销活动提前的双重刺激 [2] 发展潜力与挑战 - 消费市场仍存在居民消费能力不足、意愿不强的问题,内生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2] - 金融机构需完善服务体系,聚焦重点领域加大支持力度,从供需两端强化金融服务 [2] 政策预期效果 - 多部门协同发力将有效支撑消费对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3] - 金融赋能消费有望形成"消费拉动增长"的良性循环 [2]
“畅行中国 一路向新”百家主流媒体大型采访活动在合肥启动
中国新闻网· 2025-06-25 14:23
科技创新 - 合肥以国家实验室为支点推动科技创新,涉及深空探测、稳态磁场等领域[3] - 合肥在先进光源、雷电防护、质子治疗、智能语音等硬核科技领域取得突破[5] - 合肥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已建、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3个,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全面建设[5] - 中国科大、科学岛等高校院所汇聚全球智慧,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生态[5] 产业发展 - 合肥"芯屏汽合"产业格局成型,维信诺等新型显示企业点亮全球屏幕,蔚来、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企业强势出海[6] - 新能源汽车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链发展壮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入选国家战新产业集群[8] - 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56%,形成"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生态[8] - 洽洽食品、老乡鸡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8] 开放合作 - 合肥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安徽自贸试验区等4个国家级开放平台连接世界[9] - 中欧班列、江淮运河、新桥国际机场构建陆海空立体开放通道,62家境外世界500强落户[9] - 合肥入选"全国十大营商环境创新城市",形成陆海内外联动开放格局[9] 文旅融合 - 巢湖生态修复成效显著,建成100平方公里环湖十大湿地和500多个公园游园[12] - 合肥推出"科里科气"科创游,打造全国首个"科技旅游示范基地",获评"中国研学游目的地标杆城市"[12] - 合肥淮河路步行街、瑶海青年创意田园等文旅项目融合现代艺术与科技元素[12] 城市发展 - 2024年合肥常驻人口达1000.2万人,GDP1.35万亿元,跻身"双万之城"[12] - 合肥集聚高层次人才2.7万人,近三年新增大学生超百万,人口净增54万居万亿城市首位[12]
探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经济日报· 2025-06-25 06:14
经济高质量发展 -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挥棒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2] - 通过科技创新蓄势赋能,满足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物质保障[2] - 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并进,提供高品质文化产品[2] - 将新质生产力动态优势融入文化产业,驱动创新升级[3] -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革新催生智能化精神产品,丰富供给[3] 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 - 文化供给主要矛盾从"够不够"转向"好不好",需优化供给机制[4] - 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功能布局[4] - 借助数字技术搭建智慧服务平台,提供精准"订单式"服务[4] - 政策扶持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潜能,构建开放创作生态[5] - 创新传播渠道与技术业态,满足不同群体文化需求[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 - 通过教育引导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7] -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质[7] - 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激励全民参与实践[7] 人民立场文化建设 - 精准调研不同群体文化偏好,建立动态需求数据库[8] - 推动非遗与数字技术融合,扩大文化供给覆盖力[8] - 促进城乡公共文化资源整合,解决服务不平衡问题[9]
安徽优化环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6-19 05:53
本报合肥6月18日电 (记者田先进)记者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安徽全省 市场监管部门围绕经济发展大局,突出优化环境、促进消费、增强效能等方面,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出积极贡献。截至5月底,安徽实有各类经营主体844.86万户,同比增长3.75%。 安徽推进企业迁移登记、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一件事"改革试点,出台经营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 记管理实施办法。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巡检评估,整治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行为。实施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开展市场消费环境突出问题大排查专项行动,排查问题1.4万个。 清理整治医疗、药品、食品等民生领域虚假违法广告,开展"守护消费"铁拳行动,查办违法案件2.25万 件,公布了一批重大典型案件。 在知识产权激励高水平科技创新上成效显著。帮扶"科大硅谷"成功注册10件文字商标,获批国家地理标 志产品5件。全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2.9件,同比增长10.0%;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11.22件,同比增长28.2%。 (责编:岳弘彬、牛镛)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市场监管综合效能有力提升。全面推行服务型执法和穿透式监管,发布 ...
5月经济数据发布!国家统计局最新解读
券商中国· 2025-06-16 19:22
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 5月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部分指标继续改善,新动能成长壮大,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 [1]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6.2%,增速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 [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4%,增速比上月加快1.3个百分点,服务零售额增长5.2%,比1—4月加快0.1个百分点 [3] - 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青年人失业率连续三个月下降 [3] - 5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比上月回升0.5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2%,连续三个月保持在景气区间 [3] 消费新动能释放 - 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好于市场预期,主要支撑因素包括以旧换新政策、网购促销、假日消费和消费新动能释放 [4][5][6] - 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信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53%、33%、30.5%、25.6%,合计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个百分点 [5] - 1—5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4.5% [5] -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同比增长6.4%,5月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5.9%,比上月加快0.7个百分点 [5] - 限额以上体育娱乐用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8.3%、21.8%,通信信息服务类零售额增长超过10% [6] - 入境旅游订单量成倍增长,境外来华人员支付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分别增长2.4倍和1.3倍 [7] 工业新动能积聚 - 5月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和8.6% [8] - 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6%和10.2%,3D打印设备、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40%和11.5% [8] - 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增加值分别增长85.9%、29.5%,机器人减速器、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倍和35.5% [8] - 新能源汽车、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分别增长31.7%、52.5%,高性能化学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品产量分别增长92.2%、21.5%和17.9% [8] - 高端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产业等发展新动能持续壮大,有力促进产业转型和经济平稳运行 [9]
5月经济顶住压力平稳增长,政策带动消费增速创年内新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6 14:14
经济整体运行情况 - 5月经济维持平稳运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出口部门维持韧性 [2] - 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4%,较上月加快1.3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月度最高增速 [2] - 1-5月服务零售额增长5.2%,较1-4月加快0.1个百分点,假期消费对服务消费拉动作用明显 [2] 投资与出口表现 - 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7%,较1-4月回落0.3个百分点 [3] - 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10.7%,降幅较1-4月扩大0.4个百分点 [3] - 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8.5%,基建投资同比增长5.6% [3] - 5月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增长4.8%,进口下降3.4%,1-5月出口增长6%,进口下降4.9% [3] 生产端数据 - 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1-5月同比增长6.3% [4] - 5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6.2%,较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 [4] - 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增加值增长85.9%,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增加值增长29.5%,机器人减速器产量增长1倍,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35.5% [6] 政策与行业趋势 - 宏观政策协同发力,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稳步推进 [6]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融合,智能化产品需求扩大带动生产快速增长 [6] - 以旧换新政策支持汽车、家电、电子消费等大宗品领域焕新置换需求释放 [7]
落实落细以旧换新 充分激发消费活力
证券日报· 2025-06-11 01:23
618大促与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 - 618大促与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形成叠加效应 带动新一轮消费热潮 [1]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成效显著 截至5月31日五大品类带动销售额1.1万亿元 发放补贴约1.75亿份 [1] 动态调节资金池措施 - 建议将补贴资金分为基础部分和弹性部分 基础部分定时均衡拨付 弹性部分根据区域消费热度和产业升级需求动态调配 [2] - 对绿色智能家电渗透率低的地区加大支持力度 建立企业核销数据与资金拨付实时联动系统 [2] - 运用大数据构建消费热力图 综合考量消费节点、区域、品类、收入等数据配置补贴额度 [2] 补贴资金使用结构调整 - 建议重点支持绿色家电和智能制造产品 对高能效且具有物联网功能的高端产品提高补贴比例 [3] - 调整补贴结构可避免资源浪费 反向推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3] 多元协同模式构建 - 搭建政府、平台、制造商三方数据共享平台 实现补贴申领全流程追溯 [4] - 形成企业自主让利优惠和政府差额补贴的复合激励模式 [4] - 鼓励电商平台探索补贴券与碳足迹绑定模式 追踪补贴的减排实效 [4] -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升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