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产业链
搜索文档
10月29日每日研选|4000点已“尝鲜”,接下来会怎样?
搜狐财经· 2025-10-29 08:36
10月28日上证指数两度攻上4000点,但收盘时又有所回落,全市场投资者的情绪无不为之牵动。4000 点,会成为行情的新起点吗?在今年剩下两个月的时间里,哪些板块有更高胜率?机构有最新研判。 湘财证券:预计11月份A股仍将拾级而上 11月份A股市场或将保持宽幅震荡和逐级抬升的态势,建议关注科技领域的人工智能、"反内卷"相关传 统制造领域,以及受益于相关政策的航天领域。港股11月份预计将跟随美股震荡上行,一方面香港将跟 随美联储降息,利好港股流动性;另一方面美元贬值有助于推升中国整体资产估值。建议继续关注港股 科技和新消费方向。 广发证券:2026年AH股有望继续走强 当前的政策基调降低了收缩政策或者紧缩政策的可能性,很大程度消除了行业和整体的长尾风险,非常 有利于2026年的A股和港股继续展开行情。从过去几轮五年战略性产业规划来看,若着墨较高的方向恰 好处于自身技术、产品爆发的产业周期中,则会加快产业发展的趋势。预计"十五五"期间的核心主线依 然围绕AI产业链、创新药等方向展开。 中金公司:中期维度大盘成长风格有望占优 展望后市,大小盘风格或呈现转换,大盘成长风格有望中期(3-6个月)占优。当前宏观产业政策和 ...
爆款来袭!4000点站稳后,最“吸金”的基金全名单!
搜狐财经· 2025-10-28 18:20
市场指数表现 - 上证指数于10月28日早盘突破4000点,为近10年来首次,但收盘回落至3988.22点 [1] - 自去年9月24日行情启动至10月28日,上证指数上涨45%,深成指上涨67%,创业板指上涨111%,科创50指数上涨131% [6] - 历史数据显示,上证指数突破4000点后,强势格局平均能维持数月,例如2007年突破后维持5个月,2015年突破后维持2个月 [3][5] 行业与风格分化 - 本轮牛市呈现科技主导的结构性行情,以AI产业链为主线,导致市场两极分化 [8] - “小登股”(如电子、通信、半导体)表现强劲,而“老登股”(如券商、白酒、大消费)在底部挣扎 [8] - 在A股涨幅前20名个股中,75%来自科创板或创业板,所属行业集中在电子元件、电脑软硬件及通信设备 [10] 基金产品业绩 - 截至10月27日,年初至今基金业绩增长前20名几乎均为科技主题基金 [8] - 永赢科技智选A基金年初至今增长223.81%,永赢科技智选C基金增长222.14%,中欧数字经济A基金增长147.00% [9] - 其他表现突出的基金包括红土创新新兴产业(增长145.36%)、中航机遇领航A(增长143.06%)和交银优择回报A(增长140.08%) [9] 个股表现亮点 - 在A股涨幅前20名个股中,上纬新材股价年初至今上涨1531.43%,菲林格尔上涨821.14%,胜宏科技上涨680.06% [11] - 涨幅居前的公司多来自电子元件、工业机械、通信设备和软件等行业,例如新易盛(通信设备)上涨399.39%,品名科技(应用软件)上涨420.04% [11]
“超级央行周”来了!外资:看好新兴市场投资机会,聚焦科技、资源品
券商中国· 2025-10-27 20:30
全球央行政策与市场环境 - 美联储将于10月29日公布利率决定,市场普遍预计将再次降息25个基点至3.75%-4%区间 [2] - 随着9月美联储重启降息周期,全球资产定价逻辑正在重塑 [2] - 美联储降息使货币政策持续转向宽松,政策环境日益利好风险资产 [3] 新兴市场投资机遇 - 外资机构普遍看好新兴市场的投资机遇,富达国际战术资产配置已转向对风险资产持更积极看法,高配股票 [3] - 富达国际维持对新兴市场股票的积极观点,对中国股市更为坚定,预计更多消费刺激措施将提振需求 [3] - 施罗德基金预计新兴市场权益类资产有望受益于估值优势与弱美元环境 [3] - 富达国际维持看多新兴市场债券,认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基本面稳健,适合获取利差收益,且估值优于发达经济体投资级债券 [3] 科技成长与资源品投资方向 - 外资普遍看好科技成长板块,路博迈认为AI产业链正从硬件向应用端扩散,可关注AI应用、半导体制造、存储等领域 [4] - 安昀看好算力相关的能源、储能及输配电需求,认为这是中国制造业最擅长的领域之一 [4] - 资源品板块受青睐,路博迈观察到资源安全投资主线热度提升,贵金属、基本金属和能源金属价格全面上涨 [4] - 路博迈认为顺周期投资重点仍是独立逻辑明确的有色金属,如贵金属、铜,随着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全球库存周期见底,有色金属、化工新材料等周期品有望受益 [4] - 富达国际对黄金持多头观点,认为美联储降息及地缘政治风险为黄金表现提供支撑,黄金可能因资金从美国资产流出而具备结构性吸引力 [5]
沪指涨超1.1%冲击4000点关口,中证2000增强ETF(159552)盘中刷新上市新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7 14:06
市场整体表现 - A股市场于10月27日高开高走,沪指午后涨超1.1%,冲击4000点关口,市场热点持续扩散 [1] - 电子化学品、船舶制造、钢铁、小金属等板块概念涨幅居前 [1] 中证2000增强ETF (159552) 表现 - 该ETF当日上涨0.79%,盘中刷新上市以来新高 [1] - 随着市场风险偏好回暖,该ETF近期连续吸引资金流入,当日盘中获净申购900万份,此前3个交易日获资金连续净流入约6900万元 [2] - 基金三季度份额净值增长率为18.22%,超越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中证2000指数增长率14.31%)3.91个百分点 [4] - 过去六个月、一年及自成立以来净值增长率分别为34.46%、67.74%、98.86%,均大幅跑赢基准,累计超额收益达39.66% [4][5] 行业配置与投资策略 - 基金三季报显示,其积极投资部分占基金净值18.04%,其中制造业公允价值7225万元(占13.3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74万元(占3.84%),呈现对科技制造领域的重点布局 [8] - 中证2000指数的成分股分布在机械设备、电子、计算机、电力设备、医药生物等行业,兼顾工业制造和新兴科技方向 [7] 机构市场观点 - 光大证券指出上市公司盈利有望改善,为市场增添新动力,中期关注TMT和先进制造板块 [7] - 东方证券认为指数有望继上周新高之后再创新高,对指数保持略微走强的判断 [7] - 广发证券预计核心主线围绕自身产业趋势有重大变化的AI产业链、创新药等方向展开,并关注量子科技、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等 [7]
建材行业报告(2025.10.20-2025.10.26):管网新增投资超5万亿,关注低位题材机会
中邮证券· 2025-10-27 14:03
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强于大市,且维持该评级 [1] 核心观点 - 国家发展改革委透露,“十五五”时期预计建设改造地下管网超过70万公里,新增投资需求超过5万亿元,此举将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循环,蕴含巨大内需空间 [4] - 建议关注管网建设相关标的,如中国联塑、青龙管业、东宏股份 [4] 子行业分析 水泥行业 - 7月水泥协会发布响应反内卷政策文件,预计将推动限制超产政策更好执行 [5] - 短期看,9-10月旺季需求有所恢复但增长有限,基建需求受天气等因素影响未完全显现,房建需求处于弱复苏态势 [5] - 2025年8月单月水泥产量为1.54亿吨,同比下滑8.6% [10] - 中期维度看,行业产能有望在政策下持续下降,产能利用率将大幅提升,目前行业处于淡季需求及价格低点 [5] - 关注海螺水泥、华新水泥 [5] - 华新水泥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20.04亿元,同比增长76%,单季度归母净利润9.00亿元,同比增长121% [18] 玻璃行业 - 需求端受地产影响,2025年呈现持续下行态势,节后需求疲弱,库存增加明显导致价格松动 [5] - 供给端,反内卷政策预计不会导致一刀切式产能出清,但会提升环保要求及成本,加速行业冷修进度 [5] - 关注旗滨集团 [5] 玻纤行业 - 传统无碱粗砂需求平淡,但受AI产业链驱动,低介电产品迎来量价齐升 [6] - 产品结构升级明确,行业需求有望伴随AI呈现爆发式增长,看好持续的量价齐升趋势 [6] - 关注中国巨石、中材科技 [6] - 中国巨石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139.04亿元,同比增长19.53%,归母净利润25.68亿元,同比增长67.51% [18] 消费建材行业 - 行业盈利已触底,价格无向下空间,借助反内卷政策,行业对提价及盈利改善诉求强烈 [6] - 今年以来防水、涂料、石膏板等多品类持续发布提价函,行业盈利有望触底改善,下半年可期待龙头企业的盈利改善 [6] - 关注东方雨虹、三棵树、北新建材、兔宝宝 [6] - 北新建材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199.1亿元,同比下降2.3%,归母净利润25.9亿元,同比下降17.8% [18] 市场表现回顾 - 过去一周(2025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申万建筑材料行业指数上涨1.60%,同期上证综指上涨2.88%,深证成指上涨4.73%,创业板指上涨8.05%,沪深300指数上涨3.24% [7][8] - 在申万31个一级子行业中,建筑材料涨跌幅排名第17位 [8] - 行业52周最高点位为5355.99,最低点位为4167.51,收盘点位为5163.71 [1]
除了对荒谬的激情,我已经一无所有|一周荐书
新浪财经· 2025-10-27 10:34
《欣泣集》 - 作者彭剑斌将文集出版形容为对"悔其少作"的一次反悔,书中收录16篇约20年前旧作,曾被销毁但由早期读者保存下来[5] - 作品特点是人物情绪突兀,在悲伤与狂喜间切换,文字体现年轻心灵的赤诚与天真,在内心世界探寻并照亮虚无[5][6] 《非比寻常》 - 该书为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秘书米哈乌·鲁西内克的回忆录,记录其陪伴辛波斯卡十五年的点滴,提供近距离观察视角[10] - 书中描述辛波斯卡的爱好、对孤独偏爱、诗歌创作方式、写作习惯及拼贴画热情,展现其在诺奖喧嚣中坚守内心[10] - 本书由波兰语直译中文首度引进,译者茅银辉在波兰文学文化领域深耕,曾获2024年波兰共和国骑士十字勋章[11] 《成为母亲的承诺》 - 本书聚焦美国低收入女性家庭选择,访问记录162位女性在21世纪之交生活,探讨未婚生育比例从90年代三分之一升至十多年后超四成现象[15] - 研究指出需理解女性为何对婚姻高期待却选择非婚生育,原因涉及个体情感及美国去工业化经济废墟、教育失效、福利无力等社会结构裂痕[15] 《狮吼人生》 - 该书为乔叟研究专家玛丽昂·特纳著作,聚焦乔叟笔下巴斯妇形象,探讨其通过积累财富、挑战权威构建独立于父权外生存哲学[18] - 全书分两部分,前半考据历史真实巴斯妇,后半梳理其接受影响史,揭示中世纪偏见当代回响及对女性主义思想流变意义[18] 《第三帝国》 - 历史学家托马斯·奇尔德斯著作按时间顺序叙述第三帝国兴衰,补充半世纪研究进展及新解密档案,对威廉·夏伊勒经典叙述进行纠正[21] - 该书澄清纳粹早期历史常见误解,未粉饰暴行,通过历史警示权力不受制约后果[21] 《贸易政策之祸》 - 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A·欧文研究大萧条十年间贸易政策,剖析当时政策失误对当下启示,指出经济衰退压力下政策制定者仍可能高筑贸易壁垒[23][24] - 欧文认为需回到灾难起点看清第一块砖如何砌上,警惕保护主义诱惑导致重蹈覆辙造成全球经济灾难[24] 《投喂AI》 - 该书揭示AI技术运行依赖人类劳动,如数据标注员清洗标注、内容审核员过滤不良内容,AI网络非免费午餐[27] - 通过"投喂"隐喻串联冰岛数据中心技术员、亚马逊算法管控员工、东非底层标注员等产业链环节,指出权力集中于全球北方科技巨头,全球南方劳动者沦为低成本劳动力[27] 《猫头鹰的智慧》 - 美国科普作家珍妮弗·阿克曼著作提供猫头鹰研究新材料,描绘其沟通、狩猎、求偶等活动,发现通过发声传达讯息及随感情改变外表[29] - 猫头鹰发达感官能力使其具强适应性,成为食物链及演化顶端,作者长期从事科学自然写作,代表作《鸟类的天赋》被译25种语言[29]
做科技投资 “进攻者” 以产品思维锻造长期价值——访恒越基金吴海宁
搜狐财经· 2025-10-27 09:27
"《乔布斯传》中提到'伟大的艺术家和工程师相似,都渴望自我表达'。我选公司时也在找'有产品力的 企业'——要么技术能落地,要么管理层能把战略变成持续的业绩。"吴海宁的投资方法,始终围绕产业 阶段与公司质地两大核心,"产品思维"是贯穿其中的主线。 回顾这些年的变化,吴海宁表示,过去,在私募就职时,她管理的小组合较少受限于仓位与行业配置, 核心在于"在硬科技领域抓个股阿尔法",这段经历让她练就了对科技标的的敏锐判断力。但进入公募 后,更广泛的客户需求与更大的管理规模,推动她重构投资认知——私募能承受高回撤,但公募持有人 更关注赚钱的体验,这要求她把过去的"进攻力"装进"风控框架"里。 2 "《乔布斯传》中提到'伟大的艺术家和工程师相似,都渴望自我表达'。我选公司时也在找'有产品力的 企业'——要么技术能落地,要么管理层能把战略变成持续的业绩。"吴海宁的投资方法,始终围绕产业 阶段与公司质地两大核心,"产品思维"是贯穿其中的主线。 在产业判断上,她最青睐"1—10"的成长阶段。"'0—1'是概念期,可能面临技术失败、落地不及预期的 风险;1—10则是兑现期,产业逻辑已验证,公司业绩能持续超预期。"吴海宁说。 在公司 ...
周期底部“翻石头” 喧嚣中坚守价值投资
中国证券报· 2025-10-27 05:06
投资理念与方法 - 采用自下而上、不择时的价值投资策略,核心能力在于持续发掘被低估的个股,投资组合基本保持满仓运作 [1][2] - 投资方法论核心在于“估值”与“周期”,遵循对公司未来的盈利预测和估值水平进行评估,利用周期底部低廉价格提供安全边际,追求估值与业绩同步提升的“戴维斯双击” [2] - 投资过程被比喻为“翻石头”,即对每个行业保持学习心态,不断分析公司基本面、行业格局、竞争力及管理层,在合适价格买入 [4] 当前投资布局与案例 - 当前正关注并逆向布局白酒龙头、家居产业链中集中度提升的龙头企业等暂时被市场冷落的领域 [3] - 今年为组合带来丰厚回报的标的包括在市场极度悲观时布局的CXO个股、港股消费股和铜矿股,这些标的在布局时均为被市场放弃的品种 [2] - 例如CXO行业在遭遇外部冲击后,部分个股股价出现惊人调整幅度;一些港股消费品种因短期业绩增速下滑被市场抛售 [2] 对特定行业(AI)的看法与替代选择 - 肯定AI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但认为当前相关上市公司整体估值较高,且该产业快速变化,超出其能力圈,因此未参与 [3] - 在AI产业中寻找“慢变”的投资链条,重仓铜矿股,逻辑是AI对电力的巨大需求确定,而电力传输离不开铜 [3][4] - 分析认为铜的边际开采成本在过去五到十年间呈几何级增长,需求端受AI电力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及全球老旧电网改造驱动,未来五到十年可能出现百万吨级以上的缺口 [4] 长期市场观点与自我认知 - 认为决定中国资本市场长期走势的核心驱动力根植于“中国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相信市场会不断涌现具有国际竞争力、产品力强大并能创造新需求的企业 [4] - 承认在投资过程中每年都会犯很多错误,但视其为学习过程,强调价值投资是不断积累甚至指数级增长的“加法”或“乘法”,前提是基金经理需认知到自身缺陷并保持谦逊 [5]
做科技投资 “进攻者”以产品思维锻造长期价值——访恒越基金吴海宁
上海证券报· 2025-10-26 23:37
基金经理吴海宁的投资理念 - 投资方法围绕产业阶段与公司质地两大核心,以“产品思维”为主线,寻找“有产品力的企业”[3] - 最青睐产业“1—10”的成长阶段,认为这是逻辑已验证的业绩兑现期,而非“0—1”的概念期[3][8] - 选股标准包括赛道质地需兼具大空间与高景气、公司需有竞争壁垒、管理层需与公司利益绑定并能落地战略[3][8] 投资框架与风格演变 - 将私募的“个股穿透力”与公募的“组合管理能力”融合,拓展能力圈至计算机、传媒、新能源等领域,避免单一赛道依赖[5][6] - 操作上坚持“左侧跟踪,右侧布局”,待出现业绩超预期等信号后重仓,卖出基于估值透支或基本面恶化[6] - 投资风格具进攻性,例如电子、通信等硬科技板块仓位一度超过50%,但同时通过行业分散和动态调仓控制回撤[7] 当前市场观点与看好的科技主线 - 短期市场是风险释放后的震荡期,但中长期科技成长股上行趋势可能才走一半,需警惕缺乏业绩支撑和估值过高的公司[10] - 看好AI产业链,国内硬件企业如光模块、PCB具全球竞争力,应用端有望依托人口基数找到爆款机会[10] - 看好半导体国产化,芯片、设备材料等领域突破加速,确定性持续提升[10] - 看好储能领域,海外缺电和国内经济性凸显推动需求放量,龙头公司业绩增长明确[10] 投资业绩与组合管理 - 恒越优势精选混合基金近一年收益达124%(截至10月19日)[7] - 通过行业分散和动态调仓实现攻守平衡,例如今年9月减仓AI算力高估值标的,转向存储、储能赛道[6][7] - 强调不追逐短期热点,聚焦业绩能持续验证的标的,例如从2019年持续跟踪并配置半导体设备龙头[9]
科技股分歧渐显基金经理详解AI产业链纵深机会
上海证券报· 2025-10-26 23:37
市场调整与科技股表现 - 10月A股市场震荡调整,科技股出现波动,表面由外部因素触发,实质是市场对前期大幅上涨的科技板块自发的获利回吐 [1] - 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为代表的科技板块是A股最热门赛道,多只相关被动指数基金近一年净值增长超50%,部分主动基金近一年净值增长超100% [1] - 科技板块调整背后因素包括:AI等板块经历三季度显著上涨后估值修复已较充分,以及外部因素对情绪面造成冲击 [1] AI产业的长期趋势与机遇 - AI等科技产业的长期发展趋势并未改变,当前调整或为后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 -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是重大机遇,海外AI投资和建设持续迭代,模型能力越来越强 [2] - “模型—算力—应用”的投资范式转移在国内企业层面有望形成闭环,并在相关投资标的上兑现 [2] 后市关注的投资主线与细分领域 - AI产业链覆盖面极广,产业演进呈现清晰传导路径:大模型、GPU芯片、光模块、PCB等前端环节率先实现业绩与股价兑现 [3] - 随着AI加速发展,需求外溢效应显现,存储、半导体设备、新材料等估值更合理的中游环节开始受益 [3] - 在应用层面,智能驾驶初级应用已开始规模化落地,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相对较远 [3] - 美国AI产业发展遭遇电力能源瓶颈,为国内光伏、风电、储能等新能源产业链带来重要机遇 [3] - 产业趋势与景气优势共振,市场对科技成长景气主线的共识有望再次凝聚 [3] - 10月以来涨幅偏低的行业集中在科技板块的游戏、半导体、消费电子等,新能源板块的电池、光伏设备等,医药板块的医疗服务,以及机械设备的自动化设备等领域 [3] 资产定价与行业前景 - 从资产定价的空间、景气、估值分位和风险偏好维度分析,中国资产有望继续修复 [2] - 决定资产价格的基本面因素主要来自行业中长期空间和行业景气边际变化,目前不少行业陆续进入盈利能力改善的新周期 [2] - 随着AI产业和传统行业有机结合,医药、先进制造等领域出现越来越多创新突破 [2] - 以新能源、新科技、新消费、创新药为代表的“四新资产”有望打开中长期增长空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