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价格战
icon
搜索文档
5.58万一辆车!比亚迪再掀价格战、吉利率先响应,车企降本能力迎极限考验
搜狐财经· 2025-05-27 18:00
价格战动态 - 吉利银河启动"百万银河限时补贴"活动,多款车型给出超万元现金补贴,吉利星愿叠加限时补贴后5.98万起,银河E8最高优惠2.8万,银河星耀8起售价11.58万元 [4] - 零跑汽车推出一口价政策,C16增程200智享版一口价11.18万,C11增程200智享版一口价10.38万 [4] - 比亚迪启动"618"限时促销活动,王朝网、海洋网共22款智驾版车型降价,最高直降5.3万元,部分车型下探至5.58万 [4] - 5月26日股市开盘后,汽车股集体下跌,比亚迪港股两日累计跌幅超过10%,A股两日下挫超8% [4] 价格战背景与原因 - 比亚迪2025年销售目标为550万辆,内部摸高目标600万辆,但今年1-4月仅完成138万辆,占比不足销售目标的四分之一 [7] - 比亚迪库存增加5.64万辆,连续3个月补贴,从1万升至5.3万元 [8] - 竞争加剧是主要驱动,吉利、零跑、小鹏等新势力在技术和产品上追赶加快,同价位段比亚迪的配置优势正逐步丧失 [7] - 比亚迪今年的智驾平权逻辑不如去年DM5.0对于刚需用户的吸引力,高速NOA并非刚需,安全性担忧加剧 [7] 行业影响与机构观点 - 今年4月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平均折扣率达到创纪录的16.8%,比3月提高0.5个百分点,比2024年全年平均折扣率翻了一倍 [9] - 电动车市场需求没有激增,绝大多数新能源车企仍未盈利,未来两年规模较小的车企可能被迫退场或被收购 [9] - 比亚迪经销店客流量可能比上周激增30%-40%,同行将效仿比亚迪开启降价活动 [9] - 2025年一季度汽车行业整体销售净利率为4.53%,新能源车行业平均销售净利率为3.77% [9] 车企财务数据 - 比亚迪2025年一季度销售净利率5.54%,长城汽车4.38%,赛力斯3.87%,吉利汽车8.1% [9] - 比亚迪2024年整体毛利率19%,与2023年基本持平,国内毛利水平下滑2.69%至20.18%,境外猛涨10.82%达到17.58% [11] - 赛力斯2025年一季度销售毛利率27.62%,销售净利率3.87% [10] - 长城汽车2025年一季度销售毛利率17.84%,销售净利率4.38% [10] 行业未来趋势 - 预计未来几季国内盈利能力将趋于下降,拥有强大海外市场的原始设备制造商能更轻松地抵消折扣影响 [11] - 6月新能源价格战升温,降本能力将左右车企命运,成本控制薄弱的中尾部车企或加速出清 [12] - 6万元级混动车与10万元级高配车型的普及将推动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提速 [12] - 长期竞争将转向技术深度与产业链整合能力,行业终局由兼具成本控制与技术创新的车企主导 [12]
比亚迪港股两日累跌超10%,大降价引爆市场“血战”预期
金十数据· 2025-05-27 13:41
比亚迪股价下跌与降价策略 - 比亚迪港股两日累计跌幅超过10% A股连续两日下挫 [2] - 公司对22款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进行最高34%降价 秦PLUS DM-i智驾版优惠后价格低至6.38万元起 海豹07智驾版限时一口价10.28万元较原价优惠5.3万元 [2] - 这是公司自3月底以来第三次大规模促销 力度和范围均超前两次 [2] - 4月销量同比增长21% 但创下自2020年8月以来最小的月度增幅 [2] 电动车行业竞争态势 - 吉利星愿产量突破20万辆 三个月内实现从10万辆到20万辆的翻倍增长 4月交付量达36,119辆 累计销量125,334辆超越比亚迪海鸥成为中国最畅销的小型纯电动车 [3] - 比亚迪上周创下中国市场最佳单月销售记录 4月首次在欧洲销量超过特斯拉 3月通过香港配股筹资435亿港元 [3] - 本周股价下挫前 比亚迪在港股年内涨幅接近75% 市值约1580亿美元超过福特、通用和大众三者总和 [3] 市场反应与分析师观点 -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认为比亚迪引发的价格战可能会持续发酵 影响可能波及到今年下半年 [4] - 彭博行业研究分析师指出比亚迪此次大幅降价凸显其2025年将重心放在销量上 迫使竞争对手进一步打折促销或让出市场份额 [4] - 中金分析认为比亚迪此次降价主要受终端售价偏高、底线城市吸引力不足等因素影响 实际降价幅度低于表观 [4] - 花旗分析师预计比亚迪经销店客流量可能激增30%-40% [4] 行业内部竞争与舆论 - 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发布两条隐晦微博 内容涉及"狗可以咬人 但人不能咬狗"和"鬼吹灯" 被认为是对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此前言论的回应 [5] - 2024年比亚迪销量达到427万辆稳居自主品牌榜首 长城汽车销量仅为123万辆 [5] - 双方此前关系友好 但近年来多次在社交平台交锋 反映出中国汽车行业内部分歧与竞争的加剧 [5]
高盛:中国新能源车产能扩张峰值已过 但“淘汰赛”仍未结束
第一财经· 2025-05-27 09:55
当资本市场还在为汽车股暴跌与比亚迪"以价换市"策略震荡时,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暗战已进入深 水区。对此 高盛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价格战远未终结"—— 产能扩张峰值已过、燃油车退潮 加速,但50余家车企混战的格局仍需"淘汰赛"淬炼 。 高盛中国汽车分析师 侯雪婷:现在还不到价格战结束和行业已经整合的时间点。首先比如 说,其实行业很多领先的车企他们自己的 判断是说,接下来可能至少还有两年的时间,还 是所谓的行业"淘汰赛"这样一个时间,如果从我们刚才讲到就整体行业的集中度、还有产能 利用率的话,虽然是在提升,但是可能离一个比较健康、或者是有可以盈利的水平还是有一 定的差距,所以说我们认为应该还是会继续持续一段时间。 第一财经:竞争激烈一直是前几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上面的一个关键词,那么您觉得从今年 开始这样的风险是不是已经开始降低了? 高盛中国汽车分析师 侯雪婷:如果我们看整个所谓的价格竞争,大概是从2023年1月份开始 的,2023年全年的话,大致是整个行业有10%以上的降价,2024年同样也有10%以上的降 价,如果我们看今年2025年的前4-5个月的话,其实降价的幅度和数量跟去年的前四五个月 相比的话 ...
整理:昨日今晨重要新闻汇总(5月27日)
快讯· 2025-05-27 06:36
国内新闻: 金十数据整理:昨日今晨重要新闻汇总(5月27日) 6. 伊朗:已做好适当打击以色列的充分准备。不会接受暂停铀浓缩以确保与美国达成核协议的做法。 7. 关税-①日美第四轮关税谈判拟于30日举行 日本政府计划动用9000亿日元的国家资金以缓解美关税冲 击 ②欧盟:在与美国的谈判中,欧盟提出的"零关税对零关税"提案仍在谈判桌上;据悉欧盟计划加快 与美国的谈判 ③南非提议购买美国液化天然气 以便达成贸易协议。 1. 证监会:推动出台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 2. 国家电影局:鼓励香港澳门在内地投资设立电影制作公司。 3. 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实施《重要军工设施保护条例》。 4. 医药信用评价新规将出:全面从严,失信药企须降价"整改"。 5. 比亚迪引发新一波价格战担忧 业内:"隐性降价"或将长期存在。 6. 穆迪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财政部:对经济向好前景的正面反映。 7. 美团2025年Q1营收866亿元,同比增长18.1%。王兴回应外卖大战:将不惜代价赢得竞争。 2. 俄副总理:欧佩克+尚未讨论7月份增产的问题。 3. 韩国大选临近,李在明领先优势大幅缩小,保守派谋联手。 4. 特朗普:考虑从哈佛大学撤 ...
耐世特20250526
2025-05-26 23:17
纪要涉及的公司 耐世特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经营情况与展望** - 2025 年第一季度经营总体符合预期,北美收入贡献超 50%,中美敞口小,关税对财务影响有限;亚太业绩强劲,中国市场增速超 10%,一季度订单 8 亿美元,整体营收跑赢大市,盈利稳定[2][3][4] - 下半年美国汽车行业需求或受关税和车市涨价影响,但目前影响有限,公司将关注政策变化调整战略;亚太区预计跑赢大势,欧洲新项目投产将提升市场份额[4][6][31] - **贸易战及关税影响** - 主要影响北美业务,但耐世特大部分零件生产满足 USMCA 本地化要求,削减负面影响;墨西哥出口美国大部分产品免关税,少部分关税成本由客户承担[2][3][5] - 已建立价格传导机制,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小于疫情后,成本转嫁渠道顺畅,负面效应得到控制[2][10] - **订单构成** - 2025 年订单 40%来自中国客户,60%来自海外客户;中国市场在 Raps 业务和后轮转向有新订单,新势力客户表现突出;北美获重要管柱业务订单,计划转移生产至墨西哥[2][7][8] - **利润率情况** - 北美业务 EBITDA 利润率已恢复至双位数,公司有信心维持该水平[2][9] - **国内市场情况** - 亚太区中国客户收入贡献超 50%,比亚迪是最大本地客户,贡献 11%收入;耐世特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份额约 16%,本地客户占比约 25%,已覆盖大部分重点客户[2][12][19] - 国内本土非外资体系转向供应商崛起,为耐世特带来新增长潜力;中国市场竞争激烈,耐世特通过设计优化、供应链管理和垂直整合降低成本[13][14] - **新业务进展** - Steer by Wire 项目获全球和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订单,预计 2026 年投产,产品价格约为 EPS 的 1.5 倍,未来采用车型将增多[21][22][23] - 积极推进后轮转向和线控制动(EMB)业务,后轮转向技术成熟,市场份额超 60%;EMB 在上海车展发布,公司认为是进入良机[24][28]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双小齿轮 EPS 产品在亚太开拓更多细分领域,定位于中高端车型,成长性较大,今年投产;首个后轮转向产品 2026 年投产[7][8] - 耐世特在电机电控领域有内部设计和制造能力优势,实现从转向到制动的新业务转变;具备成熟的大规模量产制动中心能力和转向与制动软件整合能力[25][26] - 博世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份额虽缩减但仍居第一,高峰时超三分之一[20] - 耐世特在比亚迪份额稳定在 25% - 30%,是重要战略供应商,凭借规模效应控制成本保持盈利[16][17] - 耐世特具备全球化研发体系和本地化运营模式双重优势,能迅速响应中国客户需求[18]
扩张、出海、IPO,暴雷、亏损、关店潮,新茶饮加盟商逃不开的生死局
新消费智库· 2025-05-26 21:58
行业现状与分化 - 中国咖啡茶饮市场呈现两极分化,头部品牌加速扩张并密集IPO(如蜜雪冰城、茶百道、古茗等2024年登陆港股,霸王茶姬成为美股第一股),而中小品牌及加盟商面临关店潮和亏损,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3][5][8] - 2024年新茶饮行业新开店12.77万家,但关店数量超过14万家,一线城市关店尤为严重,奈雪的茶单月关店157家,NOWWA挪瓦咖啡连续两年关店数超开店数[7][9] - 头部品牌蜜雪冰城2024年营收248.29亿元,是霸王茶姬的2倍、古茗的2.8倍,净利润44.37亿元超过其他4家头部品牌之和,行业马太效应显著[8] 加盟商困境与风险 - 加盟商成为市场风险主要承担者,部分品牌如摩内咖啡涉嫌加盟骗局,单店日销售额仅二三百元远低于招商承诺的5000元,导致投资人血本无归[4][10] - 价格战加剧行业压力,2023年新茶饮门店坪效同比下降22%,加盟商回本周期从1.5年延长至3年,2024年头部品牌净利润率从12%腰斩至5%[15][17] - 同质化竞争严重,90%以上茶饮产品依赖茶叶基底加水果/奶制品的模式,咖啡品牌产品线高度重叠(如生椰拿铁、厚乳拿铁等),创新仅限原料微调[18] 成功品牌的核心能力 - 规模化与供应链优势是关键,蜜雪冰城通过规模效应降低采购成本,瑞幸、库迪等通过万店计划强化市场覆盖,但盲目扩张对中小品牌是致命负担[13][14] - 产品差异化能力决定生存空间,如瑞幸生椰拿铁、霸王茶姬伯牙绝弦等爆款形成壁垒,定期更新产品线维持热度[24] - 数字化运营体系提升效率,标准化流程+全链路数字化管理(供应链、库存、订单等)保障单店模型优化[25] 加盟商选择策略 - 需考察品牌市场定位精准度,下沉市场选择高性价比品牌(如蜜雪冰城),一二线城市侧重差异化创新品牌[22] - 优先选择能为加盟商持续赋能的品牌,包括营销支持(线上线下活动)、流量扶持和危机应对预案[22][25] - 重点评估供应链成熟度,头部品牌通过自建原料基地或稳定合作保障供应,规模效应可降低30%以上采购成本[24] 未来趋势与机会 - 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2024年仅8%品牌实现快速扩店,具备清晰差异化定位和产品创新力的品牌将存活[19][32] - 加盟商需转向区域经营者思维,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如喜茶暂停加盟、瑞幸通过自建供应链重构成本结构[27][28] - 消费者心智建立成为长期挑战,需借鉴星巴克"第三空间"模式,但茶饮行业因快消品属性更难形成品牌忠诚度[28]
魏建军在炮轰谁?
表舅是养基大户· 2025-05-26 21:32
整车板块大跌原因 - 比亚迪和吉利在港股分别大跌8 6%和9 5% 上周五比亚迪刚创股价新高 赛力斯曾涨停 但周末后行情急转直下[1] - 直接诱因是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公开批评新能源汽车行业五大乱象 包括恶性价格战 虚假宣传等[3][4][5][6] - 比亚迪同期宣布618大促 22款车型最高降5 3万元 起售价下探至5 58万元 加剧市场对价格战恶化的担忧[11][14] 新能源汽车行业乱象 - 恶性价格战导致全行业损失超千亿 部分车企卖一辆亏一辆 并引发偷工减料 供应链账款拖欠 二手车保值率暴跌等问题[5] - 产能盲目扩张致利用率下降 部分车企负债率高企 存在"恒大式风险" 倒闭后消费者无法保养车辆[5] - 虚假宣传现象普遍 包括夸大续航里程和滥用智驾概念 存在"零公里二手车"套取补贴的暗降行为[6][10] 车企竞争格局 - 1-4月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140万辆(100%新能源) 吉利95万辆(50%新能源) 长城35万辆(25%新能源) 长城因新能源占比低 批评对友商伤害更大[7][8] - 价格战将加速行业出清 未来2-3年集中度提升 长期利好龙头车企 类似手机行业演变路径[17] - 油车和混动出口前景被低估 例如丰田油车在非洲需求旺盛 但因中国市场竞争激烈已基本放弃该市场[18][19] 海外市场动态 - 美团和小米将发布一季报 美团已跌5 5%反映市场担忧 若小米业绩向好或提振恒生科技板块[25] - 英伟达周三发布一季报 为美股七巨头最后一份季报 重点关注业绩指引[26] - 日本超长债周三发行 若认购不佳可能冲击全球市场 需密切关注[28] 债券市场趋势 - 存款利率下调后非银资金充裕 信用债行情持续走强 相关ETF资金流入凶猛[29] - 信用债ETF质押式回购即将实施 机构资金提前布局加剧行情[29]
比亚迪:逼我出绝招是吧
虎嗅APP· 2025-05-26 17:49
比亚迪限时一口价促销活动 - 比亚迪旗下"王朝网"和"海洋网"于5月23日突然宣布对22款主力车型实施"限时一口价"折扣 活动持续至6月30日 [1][3] - 促销力度显著 其中海豹07DM-i车型直降5.3万元 从官方指导价15.58万元降至10.28万元 [4] - 王朝网优惠仅包含车价现金优惠和厂商补贴 而海洋网还额外计入国补 [3] 促销策略调整背景 - 此次公开促销实为4月"暗降价"的延续和公开化 旨在应对竞争对手的市场压力 [5] - 以秦PLUS DM-i为例 活动前实际价格已从7.98万元降至6.58万元 本次活动仅再降2000元至6.38万元 [6][7] - 部分车型如秦L DM-i等优惠力度未变 仍维持此前水平 [9] 市场竞争态势 - 吉利"星愿"凭借高性价比对海豚/海鸥形成冲击 单月销量已逼近4万辆 [17] - 合资品牌如广汽丰田铂智3X将高阶智驾车型价格拉低至14万以内 对标比亚迪元PLUS [17] - 行业普遍效仿比亚迪"综合性价比"策略 迫使公司不得不加入价格战 [18] 市场环境分析 - 2025年一季度乘用车销量同比仅增5.8% 远低于2024年13.3%的增速 显示需求疲软 [21] - 补贴政策边际效应递减 行业面临供过于求的结构性挑战 [22] - 销量下滑可能导致产能利用率下降和折旧成本上升 进一步侵蚀利润 [21] 销售端反馈 - 经销商欢迎公开促销 认为能增加客源并简化议价流程 [10] - 但频繁降价已引发年初购车用户的"背刺"投诉 影响品牌口碑 [10] - 此前选择"暗降"正是为规避此类负面效应 [11]
魏建军炮轰:汽车产业的“恒大”已经存在,只是没爆而已
商业洞察· 2025-05-26 17:07
以下文章来源于首席品牌评论 ,作者首席品牌评论 首席品牌评论 . 来源: 首席品牌评论 中国的汽车行业,绝对是近几年增长最为亮眼的行业之一。尤其是当房地产退潮,汽车产业被寄 希望成为接棒房地产崛起的支柱性产业。 但是最近几天,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抛出一枚"重磅炸弹"。 恒大式危机 魏建军此次的矛头,直指资本对新能源汽车赛道的过度裹挟。 热门品牌案例,专业深度评论。在这里,读懂品牌之道! 作者:首席品牌评论 魏建军声称, "汽车产业里的'恒大'已经存在,只不过是没爆而已。"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 这位素以敢言著称的"保定车神",将中国汽车产业的资本泡沫、财务风险与恶性竞争推向台前。 在中国汽车产业狂飙突进的当下,这位汽车老兵,为何甘冒行业之大不韪,敲响警钟? 01 他尖锐指出,部分车企沉迷于"烧钱换规模"的游戏,却未构建可持续的盈利闭环。例如, 2024年 某新势力车企虚增销量导致上游37家供应商18亿元坏账,直接引发供应链断裂。 这种模式与恒大依赖高杠杆扩张、最终资金链断裂的逻辑如出一辙。 更危险的是, 市值炒作正取代技术研发成为行业焦点 。 魏建军痛斥"市值虚高、技术空心化"的畸形生态,企 ...
比亚迪618百亿补贴,港股汽车全线重挫,港股科技ETF(159751)回调整固
新浪财经· 2025-05-26 16:33
港股汽车板块表现 - 截至2025年5月26日收盘,港股汽车板块全线重挫,比亚迪股份下跌8.60%,零跑汽车领跌8.45%,吉利汽车下跌9.46%,小鹏汽车下跌4.44% [1] - 比亚迪发起大力度618降价活动,时间自5月23日至6月30日,部分车型包含国补售价低至6万元级别,引发市场对新一波价格战的担忧 [1] - 这是比亚迪3月底至今第三次推出促销举措,最新一次的促销力度和涉及车型均远超前两次 [1]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格局 - 当前新能源车市场竞争以产品为核心,性价比策略成为车企胜率较高的选择 [1] - 品牌力不足的公司需依靠降本能力参与价格战,低成本车企可通过"降本超预期—定价超预期—销量超预期—盈利超预期"的正向循环实现毛利率提升 [1] - 车市通缩背景下,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提高,短期竞争仍将围绕性价比展开,智能驾驶作为长期趋势仍需等待认知奇点到来 [1] 港股科技指数表现 - 港股通科技指数汽车占比21.5%,受行业影响今日下跌3.33% [1] - 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71.55%,包括小米集团、阿里巴巴、比亚迪股份、腾讯控股等 [3] - 港股科技ETF紧密跟踪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该指数选取50只市值较大、研发投入较高且营收增速较好的科技龙头上市公司证券 [2] 市场短期走势分析 - 端午节前指数氛围受假期效应压制,但大幅向下可能性相对可控 [2] - 机构与活跃资金连续2周仓位下行,4月以来的修复没有杠杆资金参与,后续不会形成趋势性负反馈螺旋 [2] - 市场寡淡氛围可能持续到6月中上旬,后续随着现金仓位释放充分和催化落地,风格可能重新向科技回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