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

搜索文档
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成功下水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13 06:07
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 - "湾区伶仃"号是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标志着深远海养殖进入"科技牧海"新纪元 [1] - 该船由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建造,总长155.8米,型宽44米,型深24米,最大吃水深度20米 [1] - 水下部分采用15根方形立柱拼砌成"水下宫殿",挂设渔网隔出12个独立养殖舱室,可同时开展多种鱼苗养殖 [1] 养殖规模与技术特点 - 整船养殖空间近8万立方米,相当于32个标准游泳池水量,可年产5000吨鱼 [1] - 采用高强钢作为主材料,能抵御12级台风,保障养殖安全 [1] - 静态养殖时100%使用清洁能源,配备20千瓦风力发电系统,减少碳排放 [2] 动力系统与环保性能 - 采用全电推进系统,配备两台3600千瓦舵桨机,桨叶直径3.8米 [2] - 设计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助力船舶行业绿色发展 [2] 运营规划 - 将赴粤港澳大湾区深处开展养殖作业,解决该区域台风频发、风浪大对养殖的影响 [1]
数十年来首次,世界银行将支持核能发电项目
选股宝· 2025-06-12 22:43
行业动态 - 世界银行将"数十年来首次"支持核能发电项目 包括延长现有反应堆寿命 改善电网和基础设施 并加快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发展 [1] - 核电作为低碳能源体系核心支柱 正迎来全球能源转型与技术突破双重机遇 [1] - 中国核电发展方针从"稳妥推进"调整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 [1] - 欧盟 美国 日本等国通过政策支持重启核电建设 全球装机预计2030年翻倍 [1] - 2024年中国核准核电机组数量创历史新高 涉及第三代和第四代技术 在建机组数量保持全球第一 [1] - 全球清洁能源需求增长 核电作为低碳高效能源形式在能源结构中地位日益重要 [1] - 国内能源结构调整及"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为核电技术和设备出口创造新机遇 [1] 公司动态 - 兰石重装核能产品覆盖核能装备全产业链 取得中核集团 中广核集团等40余家核电业主单位供应商资格 [2] - 中洲特材是核电公司上游供应商 生产的阀门 焊材等产品已为中核 中广核 国核等核电设施配套 [2]
SNEC PV+ 2025 | 双良零碳智慧 链动共生价值
财富FORTUNE· 2025-06-12 21:03
SNEC PV+ 2025展会概况 - 展会汇聚全球95个国家和地区的3,600余家企业参展 国际展商比例达30% 是亚洲乃至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光伏盛会[1] - 双良以"零碳智慧共生"理念参展 展示零碳园区整体解决方案 融合光伏、氢能、储能、数字化技术形成系统能力[1] 双良零碳园区解决方案架构 - **发电端**:定制"光-氢-储"系统 屋顶光伏直供生产 绿电制氢用于工业原料/燃料 配套液冷储能电站实现电网调峰[2] - **用电端**:运用电制冷、电热泵等节能设备 结合余热回收技术提升能源效率[2] - **运维端**:推出能碳管理平台 实时监控能源流动与碳排放 实现精准控制[2] 光伏领域技术实力 - 多晶硅还原炉市占率超65% 建成2,000亩光伏产业园 单晶硅片产能近100GW 规模居行业前三[4] - 自产A+级硅片获ISO/TÜV等认证 组件产品通过碳足迹认证 出口韩国、意大利、巴西等市场[4] 储能与绿氢技术突破 - 液冷储能系统节能超50% 温控精度±0.2℃ 电芯温差<2℃ 智算中心PUE可降至1.1以下[5] - 建成5GW电解槽基地 研发全球最大5,000Nm³/h碱性水电解槽 签订4.5亿元绿电制氢系统合同[5] 国际化布局与ESG表现 - 设立11家全球分公司 产品覆盖100多国 与意大利ENERGY DOME、沙特Vision等达成战略合作[8] - 入选"全球新能源ESG百强榜"和《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单 强化国际市场准入优势[8] 行业发展趋势 - 零碳园区将从试点走向规模化推广 成为工业碳中和关键载体 绿电交易市场完善将提升其竞争力[1] - "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布局叠加 清洁能源发展加速 数字化技术推动园区管理向数据驱动转型[1]
【财经分析】全国碳价半年跌逾三成 长期或将稳中有升
新华财经· 2025-06-12 20:12
全国碳市场价格走势 - 全国碳市场价格持续回落,截至6月11日碳排放配额(CEA)收于68 48元/吨,较去年11月历史高点105元/吨累计下降约35% [1] - 价格下行主要受需求趋弱、供给预期增加及市场情绪转弱等因素叠加影响 [1] - 长期看,随着政策收紧、产业升级及国际联动深化,碳价仍有望保持稳中有升态势 [1] 需求端影响因素 - 火电是碳市场最大需求方,1-4月全国总发电量累计同比仅增长0 1%,低于去年同期的6 1% [2] - 4月制造业PMI跌破50%,工业用电增速放缓,叠加气温偏高导致居民取暖用电减少 [2] - 1-4月光伏和风力发电量均保持10%以上快速增长,压缩火电份额,火电发电量累计同比下降4 1% [2] 供给端影响因素 - 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配额基于实际排放量等量分配,行业整体无缺口 [3] - CCER项目重启引入6个自愿减排方法学,增加碳配额替代品供给 [3] - 火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与CCER方法学扩容将长期影响碳配额供需 [3] 长期支撑因素 - 配额总量将随"双碳"目标逐年收紧,稀缺性终将显现 [4] -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2026年征收碳关税,促进国内碳价与国际接轨 [4] - 高排放行业技术转型需要更高碳价信号,预计长期价格稳中有升 [4] 碳金融创新 - 证监会提出稳妥推进碳期货研发上市,支持金融机构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5] - 碳期货、期权可帮助控排企业通过套期保值管理碳价波动风险 [5] - 未来需建立机构主导的、具有3-5年远期价格曲线的碳配额期货市场 [6]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面对“双碳”目标,如何推动技术驱动的工业碳中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2 17:57
碳中和目标与技术挑战 - 我国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前宣布覆盖全经济范围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1] - 技术问题是实现"双碳"目标最大障碍之一 50%技术尚未进入应用阶段 低碳燃料和负碳技术成熟度最低 [1] 工业减碳路径与碳价机制 - 工业碳中和技术70%处于示范或实验阶段 工业用电占比较大 钢铁水泥等产品全球占比高 [2] - 技术驱动减碳量到2060年将达40.5% 需持续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和商业化 [2] - 我国70%炼钢产能采用长流程技术 氢能炼钢需解决成本问题 碳价当前10美元 国际达100美元 [4] -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至钢铁水泥铝行业 需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技术转移 [4] 新能源格局与"一带一路"机遇 - 2040年新能源矿产资源开采量将接近2020年煤炭总量 铜镍等资源分布集中于南美和东南亚 [5] - 风光资源分布均匀但需新技术支撑 能源格局将从资源依赖转向技术依赖 [5] - 中国新能源技术快速发展 "新三样"产业成熟且成本低 "一带一路"国家风光资源充足 [6] - "十五五"和"十六五"是解决电网稳定性关键期 中国突破可赋能"一带一路"国家中小电网 [6]
中车株洲所×宁德时代!又一重量级战略合作
行家说储能· 2025-06-12 17:48
合作签约事件 - 中车株洲所综合能源事业部与宁德时代签订2025年框架合作协议 合作方向包括储能系统解决方案 能源高效利用 微电网建设 智慧能源服务 [1] - 双方代表为中车株洲所综合能源事业部副总经理臧晓笛 宁德时代零碳能源事业部副总裁李越 中车株洲所党委书记唐远远 宁德时代执行总裁肖丽娜出席见证 [3] - 这是双方第二次合作 2023年11月曾签订框架协议 未来5年将在储能联合创新 行业标准 市场合作等领域深化合作 [3] 双方业务进展与技术优势 - 中车株洲所综合能源事业部成立仅一年即在储能领域快速发展 2023年超越海博思创成为国内储能系统集成商出货量榜首 [3] - 中车株洲所构建完整产业链 涵盖IGBT芯片 变流器 控制软件 实现"从器件到系统"布局 强化"源网荷储"一体化优势 [3] - 宁德时代2023年量产第二代314Ah储能电芯 应用于5MWh EnerD液冷储能系统 储能电池销量达69GWh 同比增长69倍 [3] - 宁德时代宣布587Ah第三代储能电芯量产 具备8000次循环寿命 434Wh/L能量密度 初始能量效率达96.5% 全生命周期缓衰减 [4] 合作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 合作将结合宁德时代电池核心技术 中车株洲所系统集成能力与工程经验 覆盖储能系统解决方案 微电网建设 智慧能源服务 [6] - 中车株洲所表示合作将发挥科技创新 储能产品 市场拓展互补优势 构建开放生态 推动技术革新与商业模式升级 [6] - 宁德时代强调此为面向未来的战略合作 旨在树立储能行业新标杆 助力国家能源结构优化与"双碳"目标 [6] - 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进入市场化驱动阶段 双方合作或提升行业技术门槛 加剧市场竞争 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 [6]
从“废盐围城”到“循环经济标杆” 解码甘肃银行金融助力“废盐重生”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12 17:08
循环经济转型 - 金昌市推动高盐废水处理项目,将废弃物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如高氯酸钾,实现资源化利用率100% [1][2] - 科建星盐化工项目一期年产3万吨高氯酸钾,消纳高盐废水100万立方米,二期产能将翻番 [3] - 项目采用"零碳"工艺,依靠电力驱动化学反应,副产"绿氢"供循环利用,实现零碳排放 [4] 金融支持模式 - 甘肃银行金昌支行提供1.1亿元固定资产贷款+15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1亿元低风险业务授信,突破传统抵押限制 [2] - 创新采用项目土地、在建工程、股权及设备组合抵押的多元化担保方式 [2] - 派驻专人驻场15天,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包括授信申报、支付结算、财务咨询等 [4] 技术及生产效能 - 生产线配备SIS安全联锁系统,实现精准监控、异常预警和自动停车,全流程仅需8人操作 [5] - 电解槽负荷错峰调整功能可柔性调节产能,优化成本与产出平衡 [5] - 车间自动化程度高,每班仅需3-4人,中控室集成视频监控、人员定位和气体监测系统 [5] 区域经济影响 - 项目解决金川集团等企业的环保痛点,变废为宝,壮大金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 [7] - "金昌模式"成为全国区域循环经济典型案例,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典范 [7] - 甘肃银行计划持续支持循环经济产业链,强化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培育 [8]
瑞达期货铝类产业日报-20250612
瑞达期货· 2025-06-12 17:01
| 项目类别 | 数据指标 最新 环比 数据指标 最新 环比 | | | | | | --- | --- | --- | --- | --- | --- | | | 沪铝主力合约收盘价(日,元/吨) | 20,395.00 | +145.00↑ 氧化铝期货主力合约收盘价(日,元/吨) | 2,895.00 | 0.00 | | | 本月-下月合约价差:沪铝(日,元/吨) 主力合约持仓量:沪铝(日,手) | 120.00 206,884.00 | +5.00↑ 本月-下月合约价差:氧化铝(日,元/吨) +12256.00↑ 主力合约持仓量:氧化铝(日,手) | 42.00 295,050.00 | -40.00↓ +1956.00↑ | | | LME铝注销仓单(日,吨) | 35,800.00 | -2300.00↓ 库存:氧化铝:合计(周,万吨) | 135,427.00 | -49246.00↓ | | 期货市场 | LME电解铝三个月报价(日,美元/吨) | 2,516.50 | +22.50↑ LME铝库存(日,吨) | 357,600.00 | -2300.00↓ | | | 沪铝前20名净持仓(日 ...
平庄煤业元露天矿:生态与科技的“双向奔赴”
中国能源网· 2025-06-12 16:15
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 - 公司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13446"工作方略,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修复协同发展[1] - 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1.74亿元用于土地复垦,完成8385亩治理面积,种植樟子松20.6万株、灌木220万株,复垦率100%,林草覆盖率86.53%[4] - 创新采用"钻孔挂网+高压喷播"技术,试验数十次配方实现岩壁绿化,2019年入选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并持续达标[4][5] 智能化建设 - 构建5G全域感知体系,通过人员定位芯片追踪450余名作业人员,智能巡检机器人搭载热成像仪实现设备状态监测[9] - 数字孪生系统实现12个子系统毫秒级联动,无人驾驶卡车与电铲协同作业延迟仅28毫秒,单班人员需求从5人降至2人[9] - 选煤厂巡检机器人具备红外测温、AI视觉识别等功能,完全替代人工点检,实现岗位无人值守[9] 循环经济与低碳技术 - 建立"双水循环"体系,年处理10.7万立方米污水并入市政管网,矿坑水经净化后供应工业园区[14] - 采用永磁直驱电滚筒技术,传动效率提升22%,年节电84万度,减排二氧化碳810吨,日检修时间缩短2小时[15] - 立体抑尘系统使PM2.5浓度下降1/3,通过"定点喷淋+移动洒水"模式保持路面湿度10%以上控制扬尘[14] 工业旅游规划 - 规划建设"一河两岸三园五区"生态景观,融合工业遗产与园林绿化,打造工业旅游目的地[6] - 筹建露天印象馆展示煤矿发展历史,形成"工业+旅游"特色文化高地[6]
从“起步” 到“领跑”--哈电锅炉用实干实绩推动中国电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12 15:16
公司业绩与历史成就 - 2025年各项规模指标实现同比16%以上增长,利润总额高水平达成奋斗目标,经济运行质量达到十年来最好水平且呈现强劲增长态势 [1] - 1954年创建新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电站锅炉制造厂,成功试制国产首台35t/h、75t/h、130t/h中压锅炉,结束我国不能制造电站锅炉的历史 [2] - 1986年成功制造国内首台平圩电厂600MW亚临界锅炉,荣获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一等奖 [2] - 2016年凭借"燃用准东煤超(超)临界锅炉研制及工程应用示范项目"获中国工业大奖 [3] 技术创新与行业地位 - 2024年以超临界(超超临界)电站锅炉产品荣膺"第八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成为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5] - 2024年11月自主研制世界首台660MW超超临界、超低能耗、超低排放燃用低热值煤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投入商业运行,每年可清洁转化低热值燃料约200万吨 [5] - 参与建设世界首台650℃百万千瓦级高效超超临界燃煤示范机组,锅炉设备蒸汽参数为世界之最 [5] - 2024年完成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项目国能盘山改造项目,升级改造后主设备具备延寿30年能力 [6] 新能源与低碳转型 - 2022年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成功应用于5MWe发电机组,解决可再生能源深度调峰难题 [8] - 2023年研制国内首台全流程显热回收气化炉,每年可节约用煤近50万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近100万吨 [8] - 在光热领域实现吸热、换热、储热核心设备业绩全覆盖,研制世界首台10万千瓦双塔一机"光热储能+"吸热器 [9] - 2025年研制全球最大规模35万千瓦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换热器设备 [9] 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制造 - 2025年1月建成我国锅炉行业蛇形管部件流程完整度最高、功能最齐全的数智化生产车间 [10] - 2025年4月"计划联动平台与项目关键节点数字化协同平台创新应用"项目获评电力行业特级案例 [10] 企业管理与改革 - 2018年启动实施精益管理工作,在产能提升、项目计划联动、设计标准化和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13] - 开展"党建+精益管理"工作,以党建赋能管理升级 [13] - 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工作完成率超过国资委任务目标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