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

搜索文档
21社论丨规范价格行为,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6 08:14
行业背景与监管动因 - 互联网平台经济已发展近30年 形成大型平台相互竞争的稳固格局超过10年 行业进入高度成熟的存量时代 [1] - 日常消费高度互联网化 涵盖购物 打车 餐饮 票务等领域 平台凭借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在数据 流量及算法方面建立相对优势 [1] - 平台常通过补贴或价格战吸引流量 算法定价和流量竞争易演变为无序竞争 损害消费者和经营户利益 [2] 算法定价监管重点 - 禁止基于支付意愿 支付能力 消费偏好等信息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价格 [2] - 禁止利用平台规则 数据和算法等手段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 [2] - 要求平台经营者和定价算法服务商承担法律责任 并在纠纷中提供算法定价协议 [2] 价格竞争行为规范 - 不得采取限制流量 屏蔽店铺 下架商品等措施逼迫经营者参与价格战 [3] - 要求公开价格促销 补贴 差别定价 动态定价 竞价排名等规则 [3] - 禁止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以排挤竞争对手或独占市场 [3][4] 法律体系协同 - 价格法修正草案增设禁止利用数据和算法等技术从事不正当价格行为条款 [2] - 反垄断法规定禁止利用数据和算法等技术及资本优势从事垄断行为 [2] - 反不正当竞争法同样禁止低于成本销售行为 需明确不同法律间类似规定的协调以提升市场治理效率 [4]
竞争残酷,价格战惨烈,咋办?让任正非告诉你:如何驾驭价格竞争
搜狐财经· 2025-08-24 10:15
行业价格战现状 - 多个行业包括光伏、汽车、电池和餐饮正进行残酷价格战 价格低至严重不合理水平[1] - 新能源汽车成本超20万元 但售价仅10余万元 部分品牌卖一辆赔一辆[1] - 餐饮行业炒草鸡合理价格应为100-200元 但现价低至40-50元 低于18元/斤的草鸡成本价[1] - 外卖市场出现1分钱奶茶等极端低价现象 违背商业盈利规律[1] 华为经营策略 - 通过研发高投入获取产品技术领先优势 实现性能价格比领先[4] - 采用大规模席卷式市场营销 快速形成正反馈良性循环[4] - 获取机会窗超额利润后优化成熟产品 驾驭市场价格竞争[4] - 巩固战略市场主导地位 掌握市场竞争节奏[4] - 构建技术、质量、成本和服务四大基础竞争优势[4] 竞争理念转变 - 将竞争对手称为"友商" 强调行业利益大于企业利益[7] - 价格战是零和博弈思维体现 会导致过度投入却湮灭价值[10] - 同行存在一荣俱荣关系 行业整体盈利才能实现共同发展[10] - 竞争应是你追我赶的良性循环 最终使客户受益行业持续发展[9] 战略路径选择 - 早期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策略 进入大公司难以顾及的市场[6] - 出海选择战乱落后等高风险地区 避开主流市场竞争[6] - 过度依赖低价策略是错误路径 必须终止以防破坏行业秩序[6] - 发展重心应从价格竞争转向优质产品和服务[6] 合作共赢模式 - 主动维护行业利益 促进商业生态繁荣[12] - 通过战略合作获得帮手 共同抵抗国际压力[12] - 保持合理毛利水平 不做市场规则破坏者[12] - 价格战是投机主义 会损害整个行业利润空间[12] - 企业唯一出路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改善服务[12]
车企承诺 “60天内付款” 满期调查:兑现有限,压力仍在转移
芯世相· 2025-08-23 09:03
车企账期调整现状 - 17家车企集体宣布将零部件账期缩短至60天 但大部分供应商在60天后仅收到汇票或单据而非现金 实际付款仍存在延迟[5] - 中小微供应商账期改善显著 比亚迪对中小供应商实行60天内现金支付 一汽集团对中小企业专项支持改为全部现金支付 广汽集团仅5%左右使用银行承兑结算并由集团贴息[5][6][7] - 大型供应商账期未明显改善 部分车企甚至要求延长大供应商支付周期 某市值近千亿供应商表示只要账期不再拉长就已满足[5][8] 支付方式与执行差异 - 实际支付方式存在较大操作空间 理想 小鹏将60天账期作为采购合同补充条款 但多数供应商收到的是承兑汇票或内部流通债权凭证 兑现需再等待1-6个月或自行贴息[6][7] - 不同车企支付条件差异明显 丰田付款周期最短为45天内现金支付 长安 小米 大众合资品牌为60天内现金支付 吉利以承兑汇票方式支付[7] - 部分项目贴息成本较高 根据项目不同 贴息利率波动 部分项目利息超过3.5%[7] 行业政策与监管影响 -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于6月1日正式施行 禁止对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年营收4亿元以下企业强制接受商业汇票 工信部7月9日开通账期问题反映窗口[8] - 工信部开启汽车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 多家头部车企已收到禁止"一口价"卖车要求 但车企可通过增配不涨价等方式规避[6][14] - 日本汽车业历史经验显示 政府部门通过环保安全标准和技术补贴政策可促进产业出清 1970年代日本汽车业平均利润率从10%降至4% 零部件企业利润率不足3%[15] 供应链博弈与成本压力 - 车企通过多种方式拖延付款 包括谈价环节拖延10个月 验收节点差异 审批流程延迟等 供应商缺乏有效监督手段[11][12] - 降价要求持续加码 车企要求供应商提供成本明细作为降价依据 降价频次从一年缩短至一季 幅度从5%提高到10%-15% 甚至重新招标已批量供货项目[12] - 头部供应商具备议价优势 宁德时代要求车企提前支付保证金 某辅助驾驶供应商账期始终保持在60天内[11] 行业竞争与市场出清 - 汽车行业利润率已接近底部 2025年上半年产值利润率仅为5% 3000万辆车销售利润不及丰田900万辆车[13]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52%左右徘徊近20周 2026年购置税免征额度减少50%将进一步放缓增速[16] - 动力电池行业通过市场自身调整走出内卷 碳酸锂价格从5.8万元底部涨至8.2万元 因亏损锂矿停产退出市场[13] 反内卷措施的有效性 - 行业普遍认为仅靠账期调整无法解决内卷 需要建立清晰透明的规则体系 而非依赖行政命令或专项运动[9][14] - 监管部门可通过产业政策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日本政府通过技术标准迫使企业升级 同时补贴技术领先者[15] - 价格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方式 反内卷不应过度干预价格形成机制 应尊重市场调节能力[14]
理想“智驾元老”王佳佳离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2 19:29
理想汽车智能驾驶团队人事变动 - 理想汽车智驾团队量产负责人王佳佳近期提交离职申请 目前飞书架构显示其仍在职 [4] - 王佳佳是今年以来离职的第三个重要智驾负责人 此前夏中谱和贾鹏已离开 [4] - 王佳佳职级为21级 向智能驾驶负责人郎咸朋汇报 其领导的量产团队规模近250人 是智驾团队中第二大团队 [4] 王佳佳的职业背景及团队贡献 - 王佳佳在博世中国工作近8年 曾担任自动驾驶研发项目组长和部门经理 是博世中国最年轻的研发总监 [5] - 2021年5月加入理想汽车 与贾鹏同为智驾团队元老 四年来带领团队攻克有图和无图等技术路线 [5] - 2024年5月理想进行大规模人员优化 王佳佳的量产研发团队是智驾团队中受影响最大的 [5] 行业环境与团队动态 - 智驾行业量产交付被视为"脏活、苦活" 但被认为是形成公司正向飞轮的重要环节 技术壁垒在于经验积累和工程体系建立 [5] - 理想、蔚来、小鹏的智驾团队均经历迭代 小鹏智驾团队在2023年8月吴新宙离开后有多名老将离职 蔚来也有多位技术骨干离职 [5] - 汽车行业智驾路线正在收敛 价格战驱动技术路线趋同 边际效应递减导致资源复用以摊薄成本 [6] - 王佳佳的离职被知情人士称为大环境下的个人选择 其希望从事更广阔的事情 [6]
谁杀死了哪吒?
晚点LatePost· 2025-08-21 21:45
核心观点 - 公司从2022年新势力销量第一迅速滑落至2025年停工停产 核心失败原因包括管理层战略误判、组织内耗严重、关键决策失误及外部环境恶化[5][6][19][24] 销量与市场表现 - 2022年以年销15万辆登顶新势力榜首 但其中超2万辆为"零公里二手车" 实际渠道库存高企[8][9] - 2023年成为唯一销量下滑的新势力车企 2024年持续裁员缩编 2025年陷入停工停产状态[5] - 主力车型哪吒L于2024年4月上市后获3万台订单 但因供应链断裂无法交付[15] 战略决策失误 - 坚持推出小众跑车哪吒GT(起售价17.88万元) 内部普遍反对且周鸿祎公开质疑 仍暂停7座SUV项目为其让路[11][13] - 错失2023年底与大众合作机会 报价仅为小鹏一半但因管理层迟疑未推进 2.0架构开发进度落后[19] - 2022年冲量行为透支渠道信任 经销商因价格体系混乱预计亏损 优质经销商拓展受阻[8][9] 组织管理问题 - CEO张勇个人决策权过大 重大事项如取消哪吒S物理按键(后续改回损失超400万元)均凭个人意志决定[19][20] - 派系林立(奇瑞/北汽/外招三大来源) 工作表现不如派系归属重要 领导亲信常获不合理资源倾斜[21] - 供应链存在关联交易 电池供应商舟之航被指由创始团队控制 采购价较市场高出1万元/台 累计交付40万辆车可能产生数十亿元成本差额[22][23] 资金与融资状况 - 银行贷款从2023年底38亿元骤降至2024年底3亿多元 因威马高合事件后银行集中抽贷[27] - 2025年初E轮融资计划估值从400亿元大幅下调至60亿元 40-45亿元融资最终未能落地[27] - 直营体系成本高昂 单店年成本约650万元(租金400万+人工200万) 2024年底关闭大部分门店[25] 外部环境冲击 - 2023年起行业价格战加剧 比亚迪秦PLUS DM-i降至6.38万元 五菱长安将智能驾驶车型压至10万元内[17] - 融资环境收紧 威马退市高合停工极越交付受阻等事件使资本对中腰部新势力信任耗尽[24] - 2024年智能化团队与合肥政府合作项目因公司半薪延薪引发负面舆论而终止[23]
太突然,朱光玉火锅馆一城集体闭店!曾经是“排队王”
凤凰网财经· 2025-08-21 20:54
公司动态 - 朱光玉火锅馆长沙所有门店暂停营业 湖南片区除郴州外门店均暂停运营 由公司总部接管并处理会员退款事宜 [1][2] - 长沙5家门店均显示暂停营业或尚未开业 联系电话无法拨通 德思勤城市广场门店仅有围挡且从未开业 [2][4] - 公司成立于2020年 以重庆火锅为基础融合高颜值茶饮甜品 创新产品包括虎皮凤爪和暴打柠檬茶 其中9.9元暴打柠檬茶单店日销量超700杯 [4] - 品牌采用互联网运营逻辑 由市场部主导产品创新 三年间接待近600万人次 海外首店于2024年5月登陆吉隆坡 [4] - 全国门店总数超200家 覆盖31个省份 二三线城市占比近50% 曾因排队时间长被称为"重庆火锅排队王" [1][4][7][8] 行业趋势 - 火锅行业标准化程度高但竞争激烈 产品同质化严重 行业存在"创业即负债"现象 [10][12] - 客单价较高的高端火锅 低价低质低线城市的网红小火锅和餐饮小白成为关店重灾区 [12] - 价格战加剧 全国超70%重庆火锅门店集中在50~120元价格带 50元以下 50~70元 70~90元价格带门店占比分别较2023年提升1.7 1.2和1.6个百分点 [13] - 贵州酸汤 云南火锅 鲜牛肉火锅等新兴品类挤压传统川渝火锅市场空间 [13] - 部分品牌通过出海 加盟 挖掘地方特色食材及开设小型社区店等方式开拓新市场 [13]
谁杀死了哪吒?
晚点Auto· 2025-08-21 18:54
核心观点 - 公司从2022年新势力销量第一迅速滑落至2025年停工停产 体现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 管理层战略误判、组织失能和资源错配的共同作用结果 [2][3] 市场表现与战略失误 - 2022年凭借低价策略登顶新势力销量榜首 年销量超15万辆 但其中2万多辆为"零公里二手车" 实际存在渠道压货行为 [4] - 2023年成为唯一销量下滑的新势力 因价格战加剧和产品优势被追平 比亚迪等主流品牌将带辅助驾驶车型价格压至10万元内 [13] - 2024年主力车型哪吒L上市72小时订单破万台 35天订单超3万台 但供应链脆弱导致缺件停产 [11] - 2025年6月公司仅剩不足千人 进入重整阶段 [24] 产品定位问题 - 2023年推出哪吒S(售价19.98万-33.88万元)和哪吒GT(起售价17.88万元)冲击高端 但月销仅千台左右 被内部质疑小众车型难以规模化和品牌支撑不足 [7][9] - 暂停大型7座SUV项目为GT让路 资源倾斜导致机会成本 [11] - 哪吒L起售价13.99万元 比同级零跑C16便宜近3万元 但因资金链断裂无法保障供应 [11] 组织管理缺陷 - 决策高度集中 前CEO张勇个人意志主导关键决策 如取消哪吒S物理按键导致上市后重新开模损失超400万元 [16] - 派系林立 主要来自奇瑞、北汽和外招副总裁体系 工作表现不如派系归属重要 [17] - 直营体系存在利益输送 部分管理层将客户资料导向经销渠道 [17] - 2024年底多位高管离职 包括助理总裁刘业鹏、CTO戴大力等 [23] 供应链与资金问题 - 三电系统长期由关联公司舟之航供应 价格高于市场 如某版本电池总部报价9.5万元比门店自采高1万元 累计40万辆车中一半使用该电池则成本差额达数十亿元 [18][19] - 2024年底银行贷款余额从2023年底38亿元骤降至3亿多元 因银行抽贷 [23] - E轮融资估值从400多亿元大幅下调至60亿元 计划融资40-45亿元未能落地 [23] - 直营门店成本过高 一线城市单店年成本约650万元(租金400万+人工200万) [21] 错失关键机会 - 2023年错失与大众合作2.0架构机会 报价不到小鹏一半但因决策迟疑被搁置 [15] - 2024年底智能化团队与合肥市政府合作成立新公司计划因半薪延薪引发负面舆论而终止 [19]
民生证券:快递板块仍处于低估区间 看好行业需求增长韧性
智通财经· 2025-08-21 16:00
行业运行表现 - 2025年7月快递业务收入1206.4亿元同比增长8.9%,业务量164.0亿件同比增长15.1% [1] - 2025年1-7月快递业务收入累计8394.2亿元同比增长9.9%,业务量累计1120.5亿件同比增长18.7% [1] - 顺丰控股2025年7月快递业务收入186.57亿元,业务量13.77亿件,2025年1-7月市场份额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收入1278.12亿元,业务量91.90亿件,单票收入13.91元 [1] 需求端特征 - 行业件量增速显著高于社零增速4.8%和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速6.3% [2] - 需求增长动力来自轻小件化、逆向件增加和下沉市场红利 [2] - 电商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叠加新需求落地支撑行业需求韧性 [1] 价格竞争态势 - 轻小件化趋势和价格战对行业单票收入产生负面影响 [2] - 头部企业重新强调份额诉求导致价格竞争加剧趋势 [2] - 国家邮政局2025年7月8日会议强调反内卷,推动价格战转为有序良性竞争 [3] 行业前景与机遇 - 物流无人车技术应用打开快递降本空间 [1] - 顺周期预期改善带动中高端快递市场需求回暖机会 [1] - 各地快递涨价逐步落地改善企业单票利润,恶性价格战重现可能性较低 [3]
快递行业加速从“价格战”走向“价值战”
证券日报· 2025-08-21 00:44
行业整体表现 - 7月份快递行业呈现"量增价跌"局面,申通快递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 95%,单票收入同比下降1 50%,圆通速递快递产品收入同比增长12 08%,单票收入同比下降7 20%,韵达控股快递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 75%,单票收入同比下降3 54%,顺丰控股速运物流及供应链业务总收入同比增长9 95%,单票收入同比下降14 02% [1] - 行业正全面迈入既要规模又要利润的新阶段,需从"以价换量"转向"以质取胜" [1] - 国家邮政局近期采取多项举措打击"低于成本价"竞争行为,企业纷纷响应上调单票价格 [1] 企业战略转型 - 申通快递将彻底摒弃"以价换量"模式,推动从规模扩张向品质升级转型 [2] - 中通快递认为行业需从"价格战"走向"价值战",用服务品质赢得市场 [2] - 头部企业将加快转向服务与效率竞争,预计1-2年内带动行业毛利率回升 [2] 技术驱动发展 - 智能化数字化应用显著提升运营效率,如自动化分拣减少人工误差、大数据优化配送路线降低物流成本 [3] - 数字化管理增强供应链透明度,提升客户体验 [3] - 技术驱动将加速行业整合,具备技术实力的头部企业将主导市场 [3] 行业生态建设 - 行业面临构建可持续、可平衡产业生态的挑战,需实现商家、企业和消费者三方利益合理分配 [2]
银行代销基金抢夺战
北京商报· 2025-08-20 22:45
市场背景与行情表现 - A股牛市行情持续升温 沪指站上3700点创10年新高 A股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 [1] - 截至8月19日 年内已有19只基金涨幅超100% 赚钱效应显著 [1] - 低利率环境与资产荒加剧推动居民存款流动 截至2025年7月住户存款达161万亿元 较6月末下降1.11万亿元 [2] 银行基金代销费率竞争态势 - 中小银行采取激进降价策略 深圳农商行对9只指定基金提供0.1折申购及定投费率优惠 活动持续至9月30日 [2] - 深圳农商行年内三次加码降费 1月起对387只基金施行1折费率 6月针对2只债券基金推出0.1折优惠 [3] - 北京农商行推出全量代销公募基金买入费率1折起活动 常熟农商行对120余只基金实行0.1折优惠 [3] - 国有大行与股份制银行同步参与 邮储银行覆盖超90%产品实行1折优惠 民生银行提供1或5折费率优惠 交通银行对指定基金提供1折申购优惠 [3] 降价动因与行业格局 - 费率下调核心原因包括市场竞争加剧下的获客压力以及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需求 [3] - 中小银行通过价格让利突破客户基础薄弱和品牌影响力有限的瓶颈 [3] - 行业存在存量竞争过度问题 互联网平台加剧竞争态势 [4] - 截至2024年末 权益基金代销保持银行、券商、独立销售机构三足鼎立格局 但银行保有规模和占比有所下滑 [6] 中小银行战略转型方向 - 需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 强化产品筛选能力与客户综合服务 [5] - 突破五大瓶颈:提升人员专业素养 加强数字化建设 强化财富管理服务能力 优化产品结构 深耕细分市场 [7] - 应深度挖掘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发挥本地化优势打造区域特色 [6] - 避免与大型银行及互联网平台直接竞争 聚焦中小城市和县域市场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