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行业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福建上市钢铁国企两年换了三任董事长
搜狐财经· 2025-06-11 20:01
公司管理层变动 - 三钢闽光两年内更换三任董事长 从梨立璋到何天仁再到刘梅萱 [2] - 何天仁辞任后仍保留母公司三钢集团董事长职务 并担任新成立的福建工业控股集团副总经理 [2] - 三任董事长均为技术出身 均从基层生产岗位逐步晋升 [6][8][10] 母公司重组情况 - 福建工业控股集团由三家省属国企整合成立 总资产超1500亿元 年营收超1000亿元 [4] - 集团旗下控股5家上市公司 三钢集团作为核心企业贡献显著(三钢闽光2024年营收460亿元) [4] 董事长背景与经营举措 - 梨立璋任职10年 主导棒材生产线技术管理 被评价为改革创新领头雁 [6] - 何天仁推动组织架构改革 合并生产部门为事业部 扩大期货套保规模应对原料波动 [8] - 刘梅萱具有产线优化经验 曾主导机械用钢等高端产品转型 [10] 行业与公司经营困境 - 钢铁行业面临"三高三低"困局 2023年公司亏损6 7亿元 2024年亏损扩大至12 8亿元 [8] - 2024年全国钢产量超10亿吨 国内需求降5 4% 出口市场竞争激烈 钢价跌幅(8 4%)超过铁矿石(7%) [12] - 政策要求减量发展与绿色转型 传统钢厂面临巨额环保技改投入压力 [12] 转型机遇与近期表现 - 公司产品结构单一 建筑用钢占比过高 需向机械/汽车用钢等高端领域转型 [10][12] - 2024年Q1实现净利润7548万元 同比大增171% 出现扭亏迹象 [13]
独家|贝瑞德:“价格战”势必影响供应链,大众中国反对过度竞争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11 00:01
行业动态 - 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广汽集团、赛力斯集团4家车企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1] - 大众中国CEO支持中国政府"反对过度竞争"的表态,认为无底线价格战已对供应链产生不良影响[1] - 中国汽车市场约有130个品牌,成熟车企面临转型投资压力,初创电动车企则面临盈利困难[2] 市场现状 - 中国汽车市场价格体系承受巨大压力,价格水平难以回到过去[1] - 行业面临困局:企业要么依赖低价赢得销量,要么面临滞销风险[2] - 部分品牌退出市场导致已售车辆残值趋近于零,消费者无法获得应有售后服务[2] 企业战略 - 大众中国将优化业务运营,包括强化本土化研发,打造全新技术、平台和产品阵容[1] - 大众中国强调要持续为客户提供售后和维修保障,维护品牌信誉[2] - 企业需要平衡行业健康发展与客户责任,既要满足新功能需求,也要保证质量和可靠性[2] 消费者趋势 - 消费者看重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等先进功能[2] - 长期来看消费者将更加关注车辆质量和可靠性[2] - 车辆残值对消费者具有重要意义[2]
2025下半年钢铁行业投资策略:成本压力缓解,行业格局改善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6-10 21:12
报告核心观点 自2024年下半年钢铁行业触底以来,在供给、需求、成本三重因素推动下,行业格局预期改善,未来钢铁消费结构将从建筑业向制造业转移,建议关注低估值高分红板材标的和高端不锈钢管材标的[2]。 各部分总结 能耗要求提升,压制钢铁供给 - 2022年2月三部委提出2025年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确保2030年钢铁行业碳达峰,是产量调控中长期约束;2025年初以来高炉产能利用率整体高于2024年同期,和23年同期基本持平[8]。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能耗下降目标,强化产量调控预期;国家明确持续实施粗钢产量调控,预计2025全年中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2%[12]。 需求总量回落,结构出现分化 - 建筑需求企稳,制造业需求韧性强,预计2025 - 2027年总需求增速分别为 - 0.08%、0.48%、0.50%,建筑行业需求占比下降,机械、汽车等行业需求占比上升[16]。 - 地产总量仍然偏弱,降幅预计收窄,202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9.6%,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3%、施工面积同比下降12.7%,预计25年地产用钢需求仍承压但降幅收窄[21]。 - 基建专项债发行规模维持高位,支撑基建需求,2025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4.4万亿,同比增长,1 - 5月发行进度偏慢,后续预计提升[25]。 - 机械需求整体平稳,边际有所改善,2023年10月以来制造业PMI基本处于49% - 51%,高技术制造业PMI多数时间在荣枯线之上,工程机械需求边际改善,高端制造业维持较好水平[30]。 - 汽车整体维持高景气,新能源车带动特钢需求,2024年乘用车和商用车产量合计约3126万辆,同比增长3.77%,新能源汽车产量持续高速增长,带动高端特种钢材需求[35]。 - 造船航运景气持续,中厚板需求保持增长,2024年我国船舶新订单量同比增长58.78%,手持订单量同比增长49.74%,预计未来2年内中厚板需求保持较高增速[40]。 - 家电需求整体承压,景气边际向下,2025年4月空调、冰箱、洗衣机当月产量同比回落,出口后续预计承压,地产低迷或拖累家电用钢需求[45]。 - 出口关税冲突加剧,增速预期回落,23 - 24年我国钢材净出口量同比分别增长46%、26%,25年1 - 4月净出口量同比增速降至9.84%,全年增速预期回落[50]。 - 库存相对低位,预计钢价企稳回升,当前库存处于历史同期相对低位,自春节后持续去化,后续限产政策推进,预计钢价企稳回升[52]。 成本压力缓解,利润预期改善 - 铁矿石主流矿山产量基本平稳,发运量维持稳定,全球铁矿石产量近年平稳,澳洲与巴西产量合计约占全球50%以上,2020年以来澳洲及巴西19港周度平均发运量基本稳定[63]。 - 大型矿山投产在即,或冲击全球供给格局,西芒杜铁矿预期2025年投产,初期规划年产能1.2亿吨,占23年全球铁矿产量的4.8%,有助于提高中国企业议价能力[69]。 - 铁矿石库存历史高位,预计价格承压,截至25年6月初港口铁矿石库存1.38亿吨,同比下降约7%,整体处于高位,预计未来价格中枢下行,25年中枢有望回落至700元/吨附近[75]。 - 焦煤蒙古进口量持续增长,供给宽松,需求端钢铁产量承压,价格偏弱震荡,2024年焦煤总进口量同比增长19%,创历史新高[79]。 - 盈利利润有所修复,板材好于长材,22年下半年以来钢企利润整体回落,近期有所回升,下游以制造业为主的板材需求好于建筑相关领域[84]。 投资分析意见 - 建议关注下游以制造业为主、需求较为稳定的低估值高分红板材标的宝钢股份、南钢股份、华菱钢铁[2][94]。 - 建议关注受益下游油气领域高景气的高端不锈钢管材标的久立特材[2][94]。
宁德时代第三代储能电芯量产,为何选择587Ah?
宁德时代587Ah电芯量产发布 - 公司正式宣布量产交付下一代大容量储能专用电芯587Ah电芯 定义大容量储能最优解 [1][3] - 该电芯历经三年研发测试 在集成空间利用率上取得新突破 系统零部件总数从3万个减至1 8万个 降幅达40% [3] - 电芯严格遵循45吨危险品运输限重 杜绝业内超容导致的超重违规及运输安全隐患 [3] 产品性能提升 - 电芯在安全可靠性、能量密度、寿命衰减、系统效率上全面提升 全生命周期投资回报率提升5% [3] - 电芯能量密度达434Wh/L 较上一代提升10% 系统能量密度提升25% [5] - 充放电循环中能量效率(RTE)初始值达96 5% 实现全生命周期内RTE缓衰减 [5] 生产与品质保障 - 单体缺陷率达到PPB级(十亿分之一) 安全把控等级达7 5西格玛 [4] - 生产节拍提升50% 碳排放减少57% [4] - 自放电引起的故障率相对于叠片电池低一个数量级 [9] 安全技术创新 - 采用"三维防御体系"(安全电解液、不扩散阳极、耐热隔离膜) 实现高安全性 [9] - 在过充、热失控、针刺等条件下不起火、不爆炸 通过多项国家强制标准测试 [9] 行业地位与成就 - 公司连续四年获得储能电芯全球出货量第一 全球部署超256GWh储能项目保持零事故纪录 [6] - 通过280Ah、314Ah等产品迭代行业标准 587Ah电芯将成为品质与价值新标杆 [6]
民商基金遭遇密集解约,公募代销渠道面临重塑
第一财经· 2025-06-10 19:30
公募终止合作的基金代销机构,也不止民商基金一家。近一个月,银基金销售有限公司、中原银行等机 构也终止了与部分基金公司的合作。 业内人士认为,公募管理人正在重构渠道合作策略,渠道的投入产出比成为关键考量 又有独立基金代销机构遭到密集解约。 6月10日,长城基金、富荣基金、浦银安盛基金多家公募公告称,终止与民商基金销售(上海)有限公 司为例(下称"民商基金")的销售合作。根据Wind数据,5月底以来,已有近40家机构与民商基金终止 合作。 "独立基金代销机构遭遇'解约潮'的现象,折射出当前公募代销行业深度转型期的渠道变革。" 排排网财 富公募产品运营曾方芳分析,这一趋势背后存在双重驱动因素:在行业层面,伴随公募基金从规模扩张 转向质量提升的发展新阶段,公募管理人正在重构渠道合作策略,对代销机构的综合效能评估标准显著 提高,特别是在费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渠道的投入产出比成为关键考量;在监管层面,日趋严格的合 规要求既提升了公募管理人的风险厌恶程度,也大幅推高了代销机构的合规运营成本。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独立基金代销机构遭遇解约,折射出当前公募代销行业深度转型期的渠道变革,公 募管理人正在重构渠道合作策略,渠道的投入 ...
李庚南:如何从信贷数据透析房地产市场运行态势?
搜狐财经· 2025-06-10 18:56
房地产市场运行态势分析 - 房地产市场运行底层逻辑由金融、土地、人口三要素共同作用,其中资金是核心驱动因素 [1] - 信贷投放节奏是行业重要风向标,2025年一季度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53.54万亿元(同比+0.04%),其中开发贷余额13.87万亿元(同比+0.8%),个人房贷余额37.9万亿元(同比-0.8%)[2] - 开发贷与个人房贷剪刀差持续收窄,反映市场处于政策驱动下的深度调整与弱复苏并存阶段 [4] 房地产开发贷款趋势 - 开发贷增速呈阶梯式下滑:从2023年6月末5.3%降至2025年一季度0.8%,2024年曾微增至3.2% [5] - 政策调控持续发力:房企融资监管红线未撤除,开发贷集中度管理未放松,自筹资金占比从29.89%升至33.6% [6] - 银行风险偏好降低:对项目资质要求更严,2025年一季度房企土地购置费同比-11.0%,开发投资同比-9.9% [7][8] 个人住房贷款动态 - 政策刺激下边际修复:2024年底房贷利率降至3.09%(较2023年降87基点),核心城市成交量回升推动贷款降幅从-2.3%收窄至-0.8% [9][12] - 提前还贷潮缓解:存量房贷利率批量下调,一线城市房价2024年四季度环比三连涨 [10] - 烂尾楼影响持续:全国7200个烂尾项目涉及1.8亿平方米,影响180万户购房者 [11] 市场分化信号 - 政策效力初步显现但行业困境未扭转:2025年三季度房企债券到期规模1579亿元,4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5.97% [13] - 区域分化加剧:一线及强二线城市量价企稳,三四线城市仍处调整期,现房销售优于期房 [14] - 行业转型特征凸显:房企投资聚焦核心地块,需求转向改善型"好房子",现房销售或成主流 [14] 行业长期趋势 - 短期弱平衡与长期转型并存:政策"止跌回稳"初现成效,但房企流动性压力与居民购房信心不足仍是制约 [15] - 行业"去金融化"转型:开发贷低增速或成常态,个人房贷将平稳收缩,需配套收入分配改革 [15] - 新模式平衡关键:需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及供求结构高质量调整 [15]
三季度保险预定利率下调倒计时,健康险成险企突围关键赛道
环球网· 2025-06-10 14:41
健康险市场表现 - 健康险增速远超其他险种 成为寿险与财险公司共同的"新增长曲线" [2] - 2022-2024年保费收入持续增长 分别为8653亿元 9035亿元 9774亿元 但连续三年未破万亿元 与2025年超2万亿元目标差距明显 [2] 行业内部发展 - 五家健康险公司2025年一季度整体规模保费和净利润增速较快 但人保健康是业绩主要拉动力 [2] - 中小险企依赖的经代和银保渠道在健康险销售中优势不足 缺乏大公司的医疗康养资源 [2] 行业挑战 - 产品同质化严重 与医疗体系协同不足 数据基础薄弱 控费机制待健全 风险定价能力欠缺 [2] - 重疾险存在"贵而不惠"问题 价格高保额低 保障范围 赔付次数和比例差异小 [2] - 主流健康险产品保障错配 如"保健康不保非标体" "保短期不保长期" [2] - 惠民保和百万医疗险理赔门槛高 保额虚高 [2] - 短期医疗险缺乏长期保障 服务体系不成熟 [2] 行业前景 - 在三季度保险预定利率下调背景下 健康险成为保险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赛道 [3] - 尽管挑战诸多 但各方共同努力下 健康险有望高质量发展 为行业注入新活力 [3]
销量减半利润压缩,二手车商困中求变
齐鲁晚报· 2025-06-10 05:25
6月的临沂气温居高不下,二手车交易市场却显得有些"清凉"。一位见证过行业黄金年代的从业者坦言,过 去一辆15万左右的车最高能赚3万元钱,但如今同样价位的车最多赚5000元左右,甚至赔本都得卖。在持续 亏损的压力下,众多二手车商默默离场。对于坚守市场的从业者而言,仍在苦苦探寻破局之道。 文/片主余凤临沂报道 偌大展厅冷冷清清 不少车都是亏本卖 走进临沂市兰山区双岭路与西中环路交叉口的兰华二手车交易市场,曾经熙熙攘攘的场景不复存在。尽 管处于营业时间,但偌大的市场透露出一股冷清。展厅里,前来看车的人屈指可数,商户们有的靠在躺椅上 打盹,有的围在一起喝茶解闷。 "以前行情好,近两年顾客少了很多。""君鑫名车"负责人王先生表示,现在二手车行情不好,以他的店为例, 两年前,一个月能卖五六十辆车,现在一个月只能卖出三十几辆车,相比之前销量缩减近一半。 深耕行业20余年的"中车汇"负责人刘秀传认为,二手车行业暴利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不少车是亏本卖, 价格一跌再跌,以2018年的奔驰E300为例,去年能卖到20多万元,现在降到14万元都无人问津。" "我的展厅面积算是比较大的,以前一个月能卖近200辆车,现在一个月也就能卖 ...
信托业转型任重道远,盈利风险仍需高度警觉
第一财经· 2025-06-09 11:24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信托行业面临新旧盈利增长点"青黄不接"困境,同时需化解存量业务风险[1][2] - 2024年末信托资产规模达29.56万亿元,同比增长23.58%,但利润同比下降45.52%至230.87亿元[1] - 行业利润持续下滑,资产服务信托低回报率特点导致824亿元年利润巅峰难再现[1] 监管与转型 - 资管新规、"两压一降"、"三分类"新规等强监管下,信托资产规模曾缩水6万多亿元[1] - 行业展业模式从资金融通与资产管理转向资产服务信托优先,回归业务本源[1] - "三分类"新规要求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公益慈善信托均衡发展[2] 风险暴露与处置 - 2024年10家信托公司未如期披露年报,已披露机构中8家亏损[3] - 2022-2023年信托公司诉讼仲裁案件涉及金额从863亿元降至726亿元,但案均金额从8600万元升至2.45亿元[4] - 房企和城投平台在诉讼对象中占比较大,违约项目处置困难且普遍大幅折价或流拍[4][5] 业务转型方向 - 监管部门推动长期资金入市,信托资金持续从房地产、工商企业转向资本市场[6] - 投向股票和基金的资金信托占比仅5.04%,较债券占比超4成有较大提升空间[6] - 信托公司需增强权益类资产投资能力,发挥自营资金支持科创领域并控制不良率[6] 配套制度需求 - 北京、上海启动不动产和股权信托财产登记试点,但跨区域协同和税务细则待完善[7] - 参与资本市场存在制度担忧,需优化政策以明确权责和退出机制[7] - 行业面临传统业务受限、新盈利驱动未成系统的困境,转型过程漫长[7]
“长周期+高返佣”冲击 汽车金融公司亟待模式重塑
中国经营报· 2025-06-07 03:11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汽车金融行业总资产规模从2023年的8223.71亿元下降至7462.58亿元,呈现收缩态势 [1] - 超20家持牌机构中近半数公司营收同比下滑,超过半数遭遇净利润与资产规模双降 [1] - 行业零售贷款余额为7466.25亿元,同比下降4.92% [3] - 新车金融渗透率从2023年的56%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69.1% [3] 头部公司动态 - 上汽通用汽金2024年资产规模同比下降39.8%至676亿元,被奔驰汽金和奇瑞徽银超越 [2] - 奔驰汽金资产规模同比下降10%至831.80亿元,净利润从23.45亿元降至17.89亿元 [2] - 东风日产汽金资产总额下降19.3%至302.45亿元,净利润从16.32亿元降至8.59亿元 [2] - 宝马汽车金融净利润同比下降超80%,从21亿元跌至4亿元 [3] - 上海东正汽车金融净利润同比上升超过370%,但基数较小(2023年0.56亿元→2024年2.65亿元) [2] 竞争格局变化 - 商业银行通过五年期分期产品(返佣比例达10%-15%)抢占市场份额,挤压传统汽车金融公司空间 [4][6] - 银行产品导致渠道权力重构,4S店自主引入银行分期业务削弱主机厂金融产品控制力 [6] - 部分经销商将五年期银行产品包装为两年免息产品,导致银行单户业务实际亏损约5% [7] 业务模式转型 - 汽车金融公司传统贷款产品占比过高,融资租赁业务(尤其是直租模式)发展滞后 [5] - 行业需开发与厂商战略深度契合的直租产品,发挥主机厂资源协同优势 [5][8] - 标准化二手车金融业务需以融资租赁为底层工具,构建厂商认证二手车闭环体系 [9] 核心挑战与方向 - 行业存在业务模式单一化问题,抗风险能力薄弱且盈利渠道狭窄 [5] - 未来竞争将围绕资产运营能力(如二手车非标属性管理)与金融服务水平展开 [7] - 新能源汽车市场迭代加速对资产管理专业性提出更高要求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