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集采
icon
搜索文档
【私募调研记录】玖鹏资产调研安杰思
证券之星· 2025-08-15 08:10
公司财务表现 - 北美洲销售收入略有下降 但公司对全年目标充满信心[1] - 国内销售收入增长10.50%[1] -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90.73%[1] - 国内销售毛利率下降至67.58%[1] 产品研发进展 - 复用软性内镜已进入产品注册阶段[1] - 多款产品进入产品注册阶段[1] - 杭安医学诊疗设备研发持续推进[1] - 单极ESD产品已在250余家医院试用 入院比例达20%[1] 市场拓展情况 - ERCP系列产品快速放量[1] - 欧洲、亚洲、南美洲销售收入增长[1] - 自有品牌销售占比持续提升[1] - 与欧洲、亚太地区顶尖KOL合作深化全球化布局[1] 生产运营布局 - 泰国生产基地项目稳步推进[1] - 泰国生产成本高于国内[1] - 未来中低端耗材将集中泰国生产[1] 行业影响因素 - 中美贸易关税摩擦影响北美洲销售[1] - 止血夹产品受集采影响导致国内毛利率下降[1]
安杰思20250812
2025-08-13 22:54
**行业与公司概述** - 行业:医疗器械(高值耗材)[1] - 公司:安捷斯(医疗器械领域优质标的,聚焦创新与国际化)[1] --- **核心经营数据与财务表现** 1. **财务指标** - 2025年上半年归属净利润1.26亿元(+1.26%),每股收益1.56元(+0.87%)[3] - 总资产26.46亿元,净资产24.27亿元(均稳步增长)[3] - 毛利率:国内67.14%,海外77.27%(海外毛利率高10个百分点)[14][20] 2. **研发投入** - 研发费用3445万元(费用率11.39%,同比+1.6pct),金额同比+33.29%[3] - 研发人员187人(同比+47.24%),研发管线覆盖内镜辅助机器人、能量平台等[3] 3. **费用结构** - 管理费用3190万元(+32.65%),销售费用2394万元(占比7.92%,同比-14.29%)[5] - 财务费用因利率下行减少611万元,影响利润增速[5] --- **市场表现与区域动态** 1. **国内市场** - 收入1.37亿元(+10.07%),覆盖2540家医院(三级医院覆盖率提升)[4] - 集采影响:2024年十省集采未中标,但通过产品分层(高/中/低价)维持毛利率67%[20] 2. **海外市场** - 收入1.63亿元(+18.29%),新增客户14家(累计130家)[4] - 区域分化:亚洲+29%、南美+59%、欧洲+38.28%,北美因关税下降10%[7][31] - 渠道策略:ODM与自营结合,未来重点布局欧洲、美国、日本自建渠道[24][28] --- **核心挑战与应对** 1. **政策与外部环境** - 医保集采加速、中美关税影响(北美发货受阻)[2][7] - 反内卷政策利好创新医疗器械(7月23日政策推动行业股价上涨)[15] 2. **研发与产品进展** - 设备管线:一次性内镜辅助机器人、能量平台等预计2026-2027年上市[12] - 耗材创新:ERCP涂层导丝等产品推动国内增长(35家医院已入院)[16] 3. **产能与全球化** - 泰国工厂投产延迟至2024年底,未来承担基础耗材生产[29] - 欧洲子公司运营顺利,计划拓展南美(巴西)、亚洲(日本)市场[24] --- **未来战略与展望** 1. **短期目标(2025下半年)** - 稳定北美市场(关税影响缓解),海外收入目标增速25-30%[31] - 国内非营销中心建设(8月底启动),分设备与耗材团队运营[32] 2. **中长期规划(2026-2028)** - 设备业务:呼吸介入(肺癌治疗)、ERCP光学成像技术突破[34][35] - 全球化:自营品牌占比提升(目前30%),重点突破欧洲、美国、日本[28] 3. **董事长总结** - 聚焦创新医疗器械,未来2-3年推出设备类产品,实现收入与利润阶梯式增长[39] --- **注**:关键数据与策略均引用自原文编号,未提及部分为无相关内容。
【华创证券】迈普医学(301033)系列深度研究报告二:关联交易易介医疗,前瞻布局第二增长曲线
神外业务发展 - 2023年前公司处于研发和商业化能力蛰伏阶段 营收体量较小且高度依赖硬脑膜单一产品 但坚持高强度研发投入 神经外科产品布局逐步成型 [3] - 2023年后集采影响逐步出清 硬脑膜业务企稳 PEEK颅颌面修补产品受益集采加速替代钛金属材料 [3] - 新产品止血纱、脑膜胶上市后快速放量 集采扩围将进一步加速新品入院 拉动收入端快速增长 [3] - 规模效应显现叠加费用增长放缓 公司利润端进入高增长阶段 [3] 神经介入布局 - 2025年6月公司拟收购易介医疗100%股权 标的专注神经介入赛道 该赛道具有渗透率与国产化率双低特征 集采扩围正推动行业加速发展 [3] - 易介医疗产品布局全面 处于商业化加速阶段 参考微创脑科学2024年33%净利率 预计标的将较快实现盈亏平衡 对利润率拖累仅为短期 [4] - 收购争议点包括关联交易定价问题 但监管高压态势下不合理定价风险极低 [4] 战略协同效应 - 收购将实现神内神外科室渠道协同 助力公司从神外市场延伸至更广阔的神介市场 大幅拓展业务成长空间 [4] - 当前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 本次交易有利于增强控制力 [4] 业绩与估值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 1亿、1 6亿、2 2亿元 同比增长43 8%、39 0%、40 5% 对应EPS为1 70、2 36、3 32元 [5] - 给予2026年38倍PE估值 对应目标价约90元 [5] 核心结论 - 神经外科业务处于高增长阶段 新产品与集采推动下增长具备持续性 [4] - 收购易介医疗虽短期拖累盈利 但符合中长期战略布局 为第二增长曲线奠定基础 [4]
迈普医学(301033)系列深度研究报告二:关联交易易介医疗 前瞻布局第二增长曲线
新浪财经· 2025-08-10 16:39
神外业务发展 - 2023年前公司处于研发和商业化能力蛰伏阶段,营收体量较小且高度依赖硬脑膜单一产品,但坚持高强度研发投入并逐步完善神经外科产品布局 [1] - 2023年后集采影响逐步出清,硬脑膜业务企稳,PEEK颅颌面修补固定产品受益于集采加速替代钛金属材料 [1] - 新产品止血纱、脑膜胶上市后顺利放量,集采扩围有望加速新品入院,拉动收入端快速增长 [1] - 规模效应和费用增长放缓推动公司利润端进入高增长阶段 [1] 神经介入布局 - 2025年6月公司拟收购易介医疗100%股权,后者主要布局渗透率和国产化率双低的神经介入赛道 [1] - 神经介入集采快速扩围推动渗透率和国产化率提高 [1] - 易介医疗产品布局全面且处于商业化加速阶段,预计将较快实现盈亏平衡 [2] 收购争议点 - 市场担忧标的摊薄公司利润率,但参考国产神经介入龙头微创脑科学2024年33%的净利率,预计拖累仅为短期 [2] - 市场担忧关联交易定价问题,但监管高压态势下不合理定价可能性极低 [2] 收购战略意义 - 实现神内神外科室渠道协同 [2] - 从神外市场延伸至更广阔的神经介入市场,拓展业务成长空间 [2] - 增强控股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力 [2] 业务展望 - 神经外科业务在新产品和集采推动下有望持续高增长 [2] - 收购易介医疗虽短期拖累盈利,但符合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布局第二增长曲线 [2]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1.6、2.2亿元,同比增长43.8%、39.0%、40.5% [3] - 对应EPS分别为1.70、2.36、3.32元 [3] - 给予2026年38倍PE估值,目标价约90元 [3]
迈普医学(301033):系列深度研究报告二:关联交易易介医疗,前瞻布局第二增长曲线
华创证券· 2025-08-10 16:14
投资评级与核心观点 - 报告维持迈普医学"推荐"评级,目标价90元 [1][10] - 核心观点认为神经外科业务已进入高增长阶段,收购易介医疗布局第二增长曲线具有战略意义 [1][7][9]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1.6/2.2亿元,对应EPS 1.70/2.36/3.32元 [10] 神经外科业务分析 - 2023年前依赖硬脑膜单一产品,收入占比超70%,毛利占比超80% [16][18][22] - 2023年后集采影响出清,PEEK颅颌面产品加速替代钛材料,2023/2024年收入增长61%/31% [34][36] - 新品止血纱2024年收入达3600万元,脑膜胶国内市场规模预计5-16亿元 [40][42][44] - 2024年收入结构优化:硬脑膜56%/颅颌面29%/止血纱+脑膜胶13% [46][48] 收购易介医疗分析 - 神经介入赛道渗透率与国产化率双低,2023年市场规模83亿元,预计2028年达432亿元 [52][78] - 易介医疗2024年营收2441万元(+104%),产品覆盖11项神经介入器械 [68][72] - 收购争议点:短期利润率摊薄(2024年亏损2616万元)与关联交易定价 [74][75] - 协同效应:渠道覆盖2000家医院,拓展神经内外科室销售 [77] 财务预测与估值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3.72/4.85/6.35亿元,增速33.8%/30.3%/30.9% [3] - 归母净利润增速43.8%/39.0%/40.5%,净利率从28.4%提升至34.8% [3][86] - 给予2026年38倍PE估值,对应目标价90元 [10][86]
心脉医疗20250805
2025-08-05 23:42
行业与公司概述 * 心脉医疗专注于主动脉支架和外周介入医疗器械领域,主动脉介入类产品占2024年收入的75%,外周介入类占不到10%,另有15%来自主动脉开放手术的术中支架[3] * 公司在主动脉支架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单分支胸主动脉支架领域,其Cast产品曾长期独占市场[2] * 外周介入市场潜力巨大,潜在市场规模超过百亿元,但国内渗透率和国产化率较低,不超过40%,部分品类甚至不超过30%[11] 产品与市场竞争 * 主动脉支架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产品线: * 胸主动脉支架中,单分支型Cast产品在2017-2022年间基本是市场独家产品,2025年推出迭代款Cratus优化了输送系统和操作容错率,与Cast形成价格梯度[4][5] * 直管型支架市占率约25%,包括HLP和Talus两款,Talus终端价格比HLP贵30%左右[5] * 腹主动脉产品主要包括Minos及两款老旧产品,国产化率约50%,与美敦力市场份额相近[7] * 外周介入产品布局领先,覆盖动脉和静脉两大类,包括膝上膝下药球、支架、裸球囊等多种产品[13] 集采影响与应对策略 * 2024年国家主动脉支架价格治理后,Cratus定价与Cast降价前相似,比进口竞品略低[6] * 预计2025年集采概率较小,下一次可能在2026-2027年,极端情况下假设降价20%对总收入影响有限[6][10] * 外周介入集采降幅达50%-70%,但通过以价换量将整体收入影响控制在5%以内[12] * 公司通过灵活的产品定价策略和广泛的产品覆盖范围应对集采挑战[2] 海外扩张与创新进展 * 2024年收购欧洲公司Lombard,拓展复杂胸主动脉病变海外市场[7] * 多分支胸主CMD已在欧洲获批,创新产品Hector进入国家创新通道并预计进入多中心临床阶段[8] * 海外业务70%-80%来自腹主产品,预计将保持50%的复合增长速度[7][8] 财务预测与估值 * 预计未来两到三年收入增速分别为24%和17%,已考虑集采因素[9] * 员工持股计划设定了2025-2027年20%的复合增速目标,2025年利润目标为6亿元[16] * 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估值分别为23倍、19倍和16倍,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有至少30%上涨空间[16] 新产品管线 * 主动脉领域:AGES二代腹主产品预计2026年上半年上市[7] * 外周介入领域:2025年预计有5-6款新产品获批,2026年有3-4款[14] * 通过续约集采加速双色微球、弹簧圈等新产品的入院流程[15]
拟合计斥资3.28亿元并购 透景生命能否挽回业绩颓势?
中金在线· 2025-08-05 16:27
收购交易概述 - 透景生命拟以3.28亿元总金额分三步收购康录生物82%股份 第一期支付1.486亿元 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及银行并购贷款 [1] - 首轮收购以2.915亿元对价收购17名股东持有的72.863%股份 后续2026年及2027年拟分别以2713.7万元和941.11万元收购6.7842%和2.3528%股份 [1] - 交易对康录生物整体估值4亿元 较其1.2亿元股东权益溢价226.53% 预计形成约2.775亿元商誉 [3] 标的公司业务概况 - 康录生物专注于分子诊断领域 主要产品包括FISH和PCR两大类 用于肿瘤早期筛查、辅助诊断和指导用药 [2] - FISH产品获得4项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和161项一类备案证 PCR产品获得5项三类注册证 多个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 [2] 业绩承诺与补偿机制 - 转让方承诺2025至2027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200万元、3150万元和3800万元 三年累计不低于9150万元 各年研发费用不低于营收10% [3] - 若实际净利润为承诺80%-90% 以剩余股份补偿 低于80%则双倍补偿 同时设置应收账款回收目标 未完成部分现金补偿 [3] 收购战略背景 - 透景生命连续十个季度营收下滑 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营收分别约4.37亿元和7489.3万元 同比均下降19.53% [4] - HPV产品收入同比下降31.38% 公司通过投资并购拓展非集采产品线 包括真菌检测产品和AI领域投资 [4][5] 后续安排与影响 - 转让方陈刚、谢俊需继续服务五年 否则承担违约金 剩余股份可能于2028-2030年按15倍PE估值收购 [4] - 阳普医疗和戴维医疗等产业基金通过此次交易实现间接变现 [6]
决战8.4!不再观望,果断加仓这一方向,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搜狐财经· 2025-08-05 09:24
创业板市场 - 创业板指探底回升出现长下影线 显示市场恐慌性抛售与震荡[3] - 宁德时代和迈瑞医疗出现强势撑盘迹象 但量能未放大显示资金进场意愿不足[3] 农业板块 - 生猪期货价格突发上涨 但能繁母猪存栏数据与猪粮比(5 5:1)仍低于警戒线 显示基本面未改善[4] - 农业股追高资金当日被套0 3% 反映脉冲行情持续性存疑[4] 证券板块 - 证券板块连续三天阴跌后触及20日均线 技术面获得短暂支撑[4] - 市场对券商板块信心脆弱 上次暴动依赖合并传闻刺激[4] 新能源板块 - 宁德时代股价在208元附近窄幅震荡 技术性操作空间收窄[5][7] - 锂电池工厂招工困难 从三班倒转为上四休三 反映行业景气度下滑[7] - 光伏硅料价格跌破成本价 行业进入寒冬期[7] 白酒行业 - 茅台股价在1658元徘徊 经销商库存积压达两万箱[8] - 渠道价格出现倒挂 标价1299元酱香酒实际出货价不足1100元[8] 医疗板块 - 医疗板块午盘突发暴跌 药明康德半小时内跌4 2%[8] - 主力资金持续净流出 集采政策压制行业估值[8] 半导体板块 - 半导体板块逆势上涨1 3% 中芯国际单日涨幅达3 7%[9] - 板块指数距历史高点仅3% 资金陷入追高与踏空两难[9] 黄金市场 - 金价突破3376元/克 上海金交所金条两小时售罄三批[10] - 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升至89% 推动避险需求激增[10] 传媒行业 - 传媒ETF强势反弹 游戏股成交量暴增突破1 2元箱顶[10] - 网易《燕云十六声》日活突破500万 带动资金涌入[10] 军工板块 - 某军工基金单日飙涨2 5% 但明星基金经理悄然减仓[10]
辉瑞撤资余波未平:海正药业遭遇营收三连降,创新转型前路迷雾重重
华夏时报· 2025-08-02 20:42
公司发展现状 - 海正药业与辉瑞分手后失去原研药分包装生产及推广业务,协同效应未达预期[1] - 公司面临业绩持续承压,2022-2024年营收连续下滑,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降3.48%,归母净利润同比降21.85%[1][4] - 富马酸贝达喹啉原料药获批为近期亮点,但其制剂上市时间及收入贡献尚不明确[8][9] 辉瑞合作历史 - 2012年与辉瑞合资成立海正辉瑞,总投资2.95亿美元,海正持股51%,注入品种占公司制剂内销收入85%以上[2] - 合作初期特治星成为现金奶牛,2013-2014年供货量达447.52万支和540.85万支,贡献净利润超3亿元/年[2] - 2015年辉瑞停产特治星致收入减少近10亿元,2017年辉瑞彻底退出合资公司[3] 业绩下滑原因 - 集采冲击导致主要制剂产品落标,2023年医药制剂自营业务收入减少10.41亿元[5][6] - 与辉瑞分手后失去增长引擎,需重新调整渠道与产品策略[3] - 研发投入波动,2023年因净利润亏损降至3.94亿元,2024年回升至4.16亿元[9] 创新药布局 - 自主研发1类新药海博麦布片2022-2024年销售额从2亿元增至超4亿元,但面临依折麦布等竞品竞争[7] - HS387片针对卵巢癌和肺癌,但该领域市场竞争激烈[8] - 设立上海创新药物研发中心及小核酸、AI等平台,但具体成效未公开[10] 产品管线进展 - 富马酸贝达喹啉原料药2024年全球销量1482.57公斤,国内151.08公斤,已投入研发资金1442.2万元[9] - 辉瑞注入的玫满、多达一等产品已完成地产化转移,美卓乐等按计划推进[3] - 海博麦布片若占35%市场份额,峰值销售或达19.54亿元[7]
辉瑞撤资余波未平:海正药业遭遇营收三连降,创新转型前路迷雾重重|创新药观察
华夏时报· 2025-08-01 22:09
公司发展现状 - 海正药业近期富马酸贝达喹啉原料药获批,为业绩带来一定积极信号[2] - 公司2022年至2024年营收连续下滑,同比降幅分别为0 82%、13 82%、5 65%,2025年一季度营收26 32亿元,同比降3 48%,归母净利润1 94亿元,同比降21 85%[5] - 公司核心产品包括1类新药海博麦布片、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等,曾与辉瑞合资生产抗生素药物"特治星",2013-2014年供货量达447 52万支和540 85万支,贡献净利润3 02亿元和3 08亿元[3] 辉瑞合作影响 - 2012年与辉瑞合资成立海正辉瑞制药,总投资2 95亿美元,海正持股51%,注入75个品种占公司制剂内销收入85%以上[3] - 2015年辉瑞海外工厂停产导致特治星供应中断,公司销售收入减少近10亿元,仅获1000万美元赔偿,2017年辉瑞彻底退出合资公司[4] - 合作后期辉瑞产品玫满、多达一等完成地产化转移,但技术吸收有限,退出后公司失去增长引擎且需重构渠道策略[4][10] 业绩压力因素 - 集采导致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等主力制剂落标,2023年制剂自营业务收入减少10 41亿元,渠道及创新业务减少0 49亿元[6]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97 87亿元,归母净利润6 01亿元,扣非净利润4 23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1 15亿元同比增长40 72%[6] 研发创新进展 - 海博麦布片2021年上市后销售额快速提升,2022年突破2亿元,2023年达4亿元,西部证券预测峰值销售可达19 54亿元[7] - HS387片针对卵巢癌和肺癌进入临床,但面临激烈竞争,富马酸贝达喹啉原料药2024年全球销量1482 57公斤,国内151 08公斤[8][9] - 2022-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4 42亿元、3 94亿元、4 16亿元,占营收比重从3 67%提升至4 25%,已建立小核酸、AI等研发平台[9][10] 市场竞争格局 - 海博麦布片需提升市场认知度,面临默沙东原研药依折麦布及方盛制药首仿药竞争,另有多个同类药物在研[7] - 富马酸贝达喹啉将与先声药业竞争,原研厂家为西安杨森,公司制剂上市申请2025年7月获受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