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力
搜索文档
量子之歌CEO李鹏谈收购Letsvan:创始人最需要的不是钱,而是舞台
搜狐财经· 2025-09-29 15:30
公司战略转型 - 量子之歌加速向潮玩领域转型 核心载体为已完成全资控股的Letsvan奇梦岛 原中文厂牌焕新为奇梦岛 [2] - 公司通过控股Letsvan提前布局潮玩市场 在市场爆发前完成收购 这一步踩得很准 [2] - 合并后形成产品力 品牌力 销售力三驾马车的合力 潮玩业务一个季度做到超过6000万元 [2] 业务协同效应 - Letsvan拥有很强的产品力 但品牌与销售体系不完整 量子之歌提供品牌调性与销售能力 Letsvan提供原创力 合并后形成化学反应 [2] - 量子之歌团队具备40亿级别生意的操盘经验 能轻松把产品推向市场 [4] - 互补关系让Letsvan从活下来到活得好 实现跨越式发展 [4] 核心产品表现 - WAKUKU潮玩IP一个季度销量超过4000万元 [2] - Letsvan原创设计并推出WAKUKU 又梨等成功大IP [3] - 合并后新产品SIINONO上线两个月就超过预期 [2] 品牌建设举措 - 量子之歌通过中国网球公开赛 时装周等跨界合作放大品牌声量 许多明星自发同框露出 [3] - 公司为Letsvan提供上市公司平台 迅速补齐品牌 销售 供应链等短板 [5] 团队整合与管理 - 量子之歌为Letsvan创始人提供舞台而非金钱 使其能专注于最擅长的产品领域 [5] - 创始人战绘宇的人生价值与事业绑定 希望把喜欢且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 [5] - 互补关系和一致目标让彼此都有成就感和高度互信 [5]
18816票投出 “口碑榜”!创业邦2025最受赞赏的风险投资机构榜单重磅发布
创业邦· 2025-09-25 18:35
2025年创投市场趋势 - 市场步入“分化-深化期”,投资策略从“广撒网”转向“精耕细作” [2] - 募资端有限合伙人更趋审慎,聚焦“确定性”价值,对具备品牌背书的机构偏好显著提升 [2] - 机构品牌从“加分项”升级为穿越周期的“硬通货”,成为吸引长期资本和链接优质项目的核心竞争力 [2] 最受赞赏风险投资机构评选概况 - 评选由创业邦连续第五年启动,旨在筛选兼具硬核业绩与行业口碑的标杆力量 [2] - 评选框架延续“主榜+垂直赛道榜”结构,主榜按早期、创业、私募股权三阶段划分,并包含2024年新增的国资投资机构类别 [2] - 垂直赛道榜紧扣新质生产力培育方向,覆盖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六大核心领域 [2] - 评判权交由180位普通合伙人合伙人与一线赛道投资人,最终收获18816张有效票 [2] - 人工智能领域申报机构数量剧增,赛道投资活跃度显著提升,该领域上榜席位扩充至50家 [3] - 最终共有238家机构登榜 [3] 主榜单机构排名(按综合得票结果排序) - 创业投资机构100强前五名依次为:红杉中国、IDG资本、北极光创投、达晨财智、经纬创投 [6] - 早期投资机构50强前五名依次为:高瓴创投、红杉种子基金、蓝驰创投、联想之星、中科创星 [20] -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50强前五名依次为:鼎晖投资、高瓴资本、腾讯投资、招商资本、中金资本与凯辉基金并列第五 [29] 垂直领域榜单机构排名(按综合得票结果排序) - 智能制造领域50强前五名依次为:混制投、经纬创投、红杉中国、比亚迪投资、东方富海 [45] - 人工智能领域50强前五名依次为:红杉中国、经纬创投、高瓴创投、IDG资本、君联资本 [49] - 能源科技领域25强前五名依次为:IDG资本、同创伟业、广汽资本、经纬创投、北汽产投 [55] - 新材料领域25强前五名依次为:红杉中国、同创伟业、中科创星、IDG资本、元禾琪华 [63] - 出海生态领域25强前五名依次为:IDG资本、BAI资本、红杉中国、顺为资本、DCM [66] 评选数据支持 - 评选由创业邦旗下睿兽分析平台提供数据支持,该平台凭借18年来积累的数据资源进行客观、精准的榜单评选 [16][24][34][42]
重用“明星”,狠抓“渠道”:美妆品牌“不强则死”?
虎嗅· 2025-09-23 14:13
行业整体格局 - 国产美妆护肤企业2025年上半年整体格局相对稳定 珀莱雅和上美股份占据行业第一和第二位置 巨子生物利润保持领先[1] - 华熙生物 福瑞达 贝泰妮等老牌企业业绩承压 尚未从动荡中脱身[1] - 细微业绩变动反映行业变化和势力角逐信号 包括单品牌天花板显现和高端化趋势[2] 公司营收表现 - 珀莱雅营收53.62亿元 同比增长7.21%[3] - 上美股份营收41.08亿元 同比增长17.30%[3] - 上海家化营收34.78亿元 同比增长4.75%[3] - 巨子生物营收31.13亿元 同比增长22.50%[3] - 毛戈平营收25.88亿元 同比增长31.30%[3] - 水羊股份营收25.00亿元 同比增长9.02%[4] - 贝泰妮营收23.72亿元 同比下降15.43%[4] - 华熙生物营收22.61亿元 同比下降19.57%[4] - 逸仙电商营收19.20亿元 同比增长22.40%[4] - 福瑞达营收17.90亿元 同比下降7.05%[4] - 丸美生物营收17.69亿元 同比增长30.83%[4] - 敷尔佳营收8.63亿元 同比下降8.15%[4] 公司利润表现 - 巨子生物利润11.82亿元 同比增长20.60%[5] - 珀莱雅利润7.99亿元 同比增长13.80%[5] - 毛戈平利润6.70亿元 同比增长36.10%[5] - 上美股份利润5.56亿元 同比增长34.70%[5] - 上海家化利润2.66亿元 同比增长11.66%[5] - 贝泰妮利润2.47亿元 同比下降49.01%[5] - 敷尔佳利润2.30亿元 同比下降32.54%[5] - 华熙生物利润2.21亿元 同比下降35.38%[5] - 丸美生物利润1.86亿元 同比增长5.21%[6] - 福瑞达利润1.53亿元 同比下降17.31%[6] - 水羊股份利润1.23亿元 同比增长16.54%[6] - 逸仙电商亏损0.25亿元 亏损收窄[6] 头部企业战略调整 - 珀莱雅主品牌营收39.79亿元 同比下降0.08% 显示单品牌在国内市场接近百亿天花板[10][12] - 珀莱雅推出"双十战略" 目标未来10年进入全球化妆品行业前10 引入国际护肤行业背景高管 独家投资花知晓 重点布局海外市场[12] - 上美股份围绕6大品类进行高端 中高端 大众三个市场定位的多品牌布阵 推出聚光白和NAN beauty 筹备彩妆品牌单彩[14][15][16] - 上美股份子品牌newpage一页营收3.97亿元 同比增长146.50% 但主品牌韩束仍占81.40%营收[18] 高端化与多品类拓展 - 毛戈平核心彩妆业务营收14.22亿元 同比增长31.1% 奢华鱼子气垫和光感柔纱凝颜粉饼零售额均超2亿元[20] - 毛戈平拓展高端护肤和香氛香水业务 护肤营收10.87亿元 香氛营收0.11亿元[24] - 毛戈平寻求投资收购机会 瞄准高端定位品牌[22] 老牌企业内部调整 - 华熙生物总裁赵燕回归一线 重点梳理品牌定位和革新组织体系 润百颜聚焦修护 夸迪聚焦细胞级抗衰 米蓓尔专注细胞级修护 BM肌活专注细胞级免疫[25] - 华熙生物原料业务营收6.26亿元 同比下降0.58% 医疗终端业务营收6.73亿元 同比下降9.44% 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营收9.12亿元 同比下降33.90%[27] - 上海家化完成定方向 明治理 提士气 清包袱四大核心任务 六神发力户外 玉泽升级皮肤屏障修护系列[28][29] 成分研发与产品创新 - 华熙生物研发费用2.31亿元 同比增长15.25% 贝泰妮研发费用1.19亿元 同比下降8.69% 上美股份研发费用1.03亿元 同比增长31.70%[37] - 麦角硫因因超强抗氧化能力受到行业关注 应用于护肤品和口服美容产品 雅诗兰黛 修丽可 倩碧等品牌已添加该成分[39] - 巨子生物将重组胶原蛋白研究延伸至增发护发和美白领域 华熙生物取得4项国产特殊化妆品许可证 包括润熙泉雪韵美白祛斑面霜[42] - 丸美生物凭借眼部抗衰领域口碑 丸美品牌营收同比增长34.36%[44] - 巨子生物推出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肌御修护次抛精华液2.0 添加重组IV型胶原蛋白 可丽金升级胶原大膜王至3.0版本[46][47] 营销与渠道策略 - 品牌力重回企业关注重点 明星营销成为重点动作 珀莱雅官宣刘亦菲 易烊千玺 宋佳为代言人 引入果小作为CMO[51] - 薇诺娜官宣魏大勋 杨天真 蒋欣 张康乐为代言人 丸美官宣杨紫为全球品牌代言人 六神签约肖战[52][53] - 品牌从依靠头部达人转向KOC种草带货 采用"厦门帮"和"郑州帮"打法[57] - 企业着力搭建线上+线下 公域+私域 国内+海外渠道网络 水羊股份构建"水羊潮妆"和"水羊直供"私域平台 贝泰妮采用OMO深度私域运营模式[58][59] - 毛戈平全国专柜配备超3100名美妆顾问 注重线下体验感[60]
北美市场一半消费者考虑减少购买美国产品,品牌力成为中国产品出海“杀手锏”
搜狐财经· 2025-09-19 17:43
行业宏观趋势 - 尽管全球经济承压,北美市场假日季零售销售额预计仍保持1.2%的同比增长,但增速为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 [1][2] - 超过80%的英国和德国消费者在购物决策中更加重视价格,比价行为在欧洲市场愈发普遍 [1] - 43%的英国消费者和56%的德国消费者正考虑减少购买美国公司产品,这为中国品牌带来新机遇 [1] - 人工智能正成为企业出海的重要引擎,几乎所有产品都重视AI的力量 [1] 消费者行为变化 - 2025年消费者假日购物呈现筹备时间提前、理性消费意识增强、决策复杂化及跨平台多触点特征 [1] - 50%的美国消费者计划在黑色星期五之前完成大部分采购,消费心态更为理性 [2] - 海外消费者平均每日接触超过2000个数字内容网站与平台,80%的用户仍计划前往线下门店,购物环境更复杂 [8] 品牌营销策略 - 在经济不确定时期持续投放广告的品牌,60%实现了更好的投资回报,整体销售额平均增长17%,且未来两年ROI持续上升 [4] - 品牌需在短期转化与长期品牌资产积累之间取得平衡,构建以智能电视大屏为核心的优质互联网全渠道策略是关键 [1][2] - 开放的互联网广告生态覆盖了用户75%的数字媒体时间,跨场景的全渠道营销能显著提升用户注意力、转化率、广告记忆度及购买意向 [8] 技术应用与效率提升 - AI技术迭代迅速,从去年的“Copilot”协作模式发展到今年的“Agent AI”独立指令模式 [6] - AI赋能品牌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运营效率以及工具应用三个方向 [6] - 程序化广告利用算法在0.1秒内实时撮合买卖双方需求,实现精准高效投放,例如根据用户性别差异出价 [7] 中国品牌出海优势与挑战 - 中国品牌在产品力、管理灵活度和迭代速度上占据优势,高客单价产品迭代周期可缩短至半年,而欧美企业往往需要两三年 [6] - 中国出海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远高于储备,人才与服务的升级成为紧迫课题 [6] - 智能电视大屏是美国消费者花费30%数字媒体时间的渠道,且比例仍在增加,是品牌实现短期业绩提升和长期资产积累的关键路径 [9]
TTD:2025年假日季消费延续增长态势 品牌力是中国品牌出海“杀手锏”
证券日报· 2025-09-18 16:39
行业宏观背景 - 尽管全球经济持续承压,2025年北美市场假日季零售销售额预计仍将保持正增长,同比增幅为1.2%,但增速为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1][2] - 假日季是中国品牌出海下半年最重要的增长窗口,有限的增量市场导致竞争加剧[2] 消费者行为趋势 - 2025年消费者假日购物筹备时间明显提前,50%的美国消费者计划在黑色星期五之前完成大部分采购[1] - 理性消费意识增强,超过80%的英国和德国消费者在购物决策中更加重视价格,导致比价行为在欧洲市场愈发普遍[1] - 海外消费者平均每日接触超过2000个数字内容网站与平台,购物决策路径呈现跨平台、多触点的复杂特征[2] - 尽管线上渠道主导购物流程,仍有80%的用户计划前往线下门店,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环境[2] 品牌营销策略 - 在经济不确定时期持续投放、保持声量的品牌,不仅60%实现了更好的投资回报,整体销售额平均增长17%,且未来两年内看到投资回报的持续上升[2] - 成功的品牌注重全年布局而非仅靠季度冲刺,从第一季度起就系统规划全年营销策略,持续积累品牌资产[2] - 品牌应平衡短期促销与长期品牌价值,拒绝单纯依赖价格战,以实现长期主义经营[2] 媒介渠道演变 - Open Internet(开放的互联网广告生态)覆盖了用户75%的数字媒体时间,横跨智能电视大屏、流媒体音乐、游戏、播客、新闻网站及数字户外广告等高频假日季场景[3] - 智能电视大屏是美国消费者花费30%数字媒体时间的渠道,且这一比例仍在不断增加,成为增长最快的媒介渠道之一[3] - 智能电视大屏凭借强大的视觉表现力和沉浸式体验,成为假日季帮助品牌触达受众、强化情感连接的高效媒介[3] 核心营销建议 - 中国出海品牌应在关键节点保持存在感,构建以智能电视大屏为核心的优质互联网全渠道策略[1][3] - 以智能电视大屏为核心的优质互联网全渠道营销策略,是品牌在假日季实现短期业绩提升和长期品牌资产积累的关键路径[3] - 品牌需在短期转化与长期品牌资产积累之间取得平衡,以应对今年假日营销的核心命题[1]
品牌力是中国品牌出海“杀手锏”
国际金融报· 2025-09-17 22:56
2025年北美假日消费趋势 - 北美假日零售销售额预计同比增长1.2% 为2009年以来最低增速[3] - 消费者平均每日接触超2000个数字内容平台 80%用户仍计划线下购物[4] - 购物行为呈现跨平台多触点特征 筹备时间提前且理性消费意识增强[1] 中国品牌出海核心挑战 - 需从"低价产品"转型为"价值品牌" 海外消费者重视理念认同而非单纯性价比[5] - 同质化竞争导致恶性循环 部分赛道出现上百个相似产品仅更换标签[6] - 存在认知差距 需同时传递品牌价值理念而非仅强调物有所值[5] 营销策略关键洞察 - 增加支出的品牌中60%实现更好ROI 整体销售额平均增长17%[3] - 持续投放的品牌在未来两年内看到ROI持续上升[3] - 跨场景全渠道营销显著提升注意力与转化率 带来更高广告记忆度[4] 智能电视渠道战略价值 - 以CTV为核心的优质互联网全渠道策略成为平衡短期转化与长期品牌资产的关键[1] - Open Internet广告生态价值凸显 可应对复杂跨触点环境[4] - 该策略既能抓住增长机会又可增强品牌力 为长期高质量出海奠基[3] 行业转型方向 - 应鼓励长期投入品牌建设的企业 解释产品定价逻辑与品牌选择理由[6] - 真正用心做营销的赛道并不拥挤 深度沟通成为业务增长动因[6] - 摆脱低价竞争困境 通过真实价值获得合理回报实现可持续发展[6]
2025假日季消费延续增长态势,TTD:品牌力是中国品牌出海“杀手锏”
搜狐财经· 2025-09-17 00:31
核心观点 - 北美市场假日季零售销售预计增长1.2% 但为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 中国出海品牌需通过以CTV为核心的优质互联网全渠道策略平衡短期转化与长期品牌资产积累 [1][4][6] 假日消费趋势 - 消费者购物筹备时间提前 美国50%消费者计划在黑色星期五前完成大部分采购 [3] - 理性消费意识增强 超80%英国和德国消费者更重视价格 43%英国消费者和56%德国消费者考虑减少购买美国产品 [3] - 消费者日均接触超2000个数字内容平台 80%用户仍计划前往线下门店 [6] 品牌建设机遇 - 持续投放的品牌中60%实现更好ROI 整体销售额平均增长17% 且未来两年ROI持续上升 [4] - 欧洲消费者减少购买美国产品的倾向为中国品牌提供市场替代机遇 [3] 营销策略有效性 - Open Internet覆盖用户75%数字媒体时间 横跨CTV/流媒体音乐/游戏/播客/新闻网站/DOOH等高曝光场景 [6] - 跨场景全渠道营销显著提升用户注意力与转化率 带来更高广告记忆度和购买意向 [6] - 美国消费者30%数字媒体时间用于CTV 该比例持续增长 CTV凭借视觉表现力和沉浸体验成为高效媒介 [7] 渠道策略重点 - 以CTV为核心的优质互联网全渠道策略可实现跨平台协作 精准触达消费者并强化情感连接 [6][7] - 该策略帮助品牌在复杂跨触点环境中保持存在感 既抓住假日增长机会又增强长期品牌力 [1][6]
凌春鸣:品牌力如何在缩量阶段引爆增长
搜狐财经· 2025-09-15 16:01
行业背景与挑战 - 葡萄酒行业进入缩量竞争阶段 市场竞争白热化 传统营销手段失效 [1][4] - 行业过去依赖渠道驱动 经销商数量庞大 性价比是核心筹码 [4] - 消费升级和大经销商减少导致渠道逻辑失效 消费者直接接管市场话语权 [4] 品牌建设困境 - 葡萄酒行业存在结构性难题 过去二十年未出现全国性爆款产品 市场呈现碎片化格局 [6] - 多元化代理模式导致企业品牌缺乏统一核心载体 难以形成差异化形象 [6] - 单纯依靠产品品牌或企业品牌难以突围 [6] 创始人IP的价值 - 创始人IP成为行业新趋势 关乎品牌建设和企业生存发展 [1] - 创始人IP通过价值观 人格特质和专业背书赋予品牌灵魂 [7] - 创始人IP使品牌具备人格化特质 建立情感连接和信任 比价格优势更具长期价值 [9][10] 品牌力构建核心 - 缩量竞争本质是品牌力的终极对决 品牌是长期积累的信任和消费者心智锚点 [4] - 专业是基础 包括严格选酒标准 科学品鉴方法和透明供应链体系 [11] - 敬畏是灵魂 体现为对自然风土 酿酒匠心和消费者信任的尊重 是一种长期主义价值观 [11] 行业认知误区 - 过去二十年行业最大错误是将专业知识等同于文化 用复杂术语和品鉴流程营造高端感 结果劝退消费者 [12] - 葡萄酒被贴上高冷标签 与大众消费渐行渐远 [12] - 专业是企业的修炼 文化必须是消费者能感知的温度 [12] 发展方向与路径 - 葡萄酒行业需要回归文化属性 聚焦场景价值和情感属性 与社交宴请家庭休闲等生活场景结合 [13] - 传递轻松饮酒理念 打破专业门槛造成的消费壁垒 [13][15] - 中喜酒业提出专业与敬畏双轨制 专业让消费者喝得放心 敬畏让消费者喝得安心 [15] 企业实践案例 - 深圳中喜酒业以创始人IP为核心塑造品牌力 凌春鸣董事长作为企业掌舵人践行专业与敬畏理念 [16] - 凌春鸣出版《专业与敬畏——葡萄酒创业与销售指南》 将专业定义为硬实力 敬畏定义为软实力 两者结合构成品牌根基 [16] 行业展望 - 缩量竞争不是行业衰退而是品牌真正的机会 [17] - 未来葡萄酒行业将是专业与敬畏并行的时代 专业提供硬实力 敬畏提供温度 [17] - 创始人IP将成为品牌穿越周期走向长期的载体 [17]
江南布衣挺住了
华尔街见闻· 2025-09-12 18:21
行业背景 - 2025年服装行业呈现分化态势 运动户外品牌稳健增长 传统时尚服饰面临挑战[2] - 户外运动行业2024年市场规模达4089.10亿元 同比增长5.95% 成长性高于其他服饰赛道[2] - 传统都市女装业绩普遍下滑或停滞[2] 财务表现 - 2025财年收入同比增长4.6%至55.48亿元 净利润增长6.0%至8.98亿元[2] - 毛利率稳定在65.6%高位 显示强大品牌溢价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2] - 成熟品牌JNBY收入增长2.3%至30.13亿元 占总收入54.3%[2] - 成长品牌组合收入微降0.5%至21.74亿元 占比39.2%[2] - 新兴品牌组合收入同比大涨107.4%至3.61亿元 占比从3.3%提升至6.5%[2] 会员体系 - 会员贡献零售额占零售总额逾80%[3] - 活跃会员账户数提升至逾56万个(2024财年:逾55万个)[3] - 购买总额超过5000元的会员账户数逾33万个(2024财年:逾31万个)[3] - 高价值会员消费零售额达48.6亿元(2024财年:44.9亿元)贡献超过60%线下渠道零售总额[3] 渠道策略 - 全球独立实体零售店总数由2025家增加至2117家[4] - 2099家位于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 其余分布在8个国家[4] - 一线城市及重点二线城市采取直营模式 三四线城市以经销模式为主[9][10] - 线上收入增长超过18% 对全盘收入贡献占比超过20%[6] - 成功打造22家"江南布衣+"多品牌集合店[5] 品牌发展战略 - 通过自我孵化或并购优化设计师品牌及品类组合[3] - 新兴品牌先打磨产品和形象 再通过线下门店实现规模化增长[15] - 未来3-5年增长以现有品牌为主导 新兴品牌增长速率最快[16] - 并购策略保持谨慎 重点梳理品牌定位和消费者画像[11] 库存管理 - 存货同比增加24.2%达到9.326亿元[13] - 库存上升原因包括业务增长备货增加和收购新品牌[13] - 产品生命周期达4年 不追求过快库存周转[13] - 库存周转在150天-200天之间被视为健康合理状态[13][14] 市场应对策略 - 通过品牌、渠道、技术和会员四轮驱动模式应对市场波动[12] - 自研智能推荐系统提升私域转化效率[13] - 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消费体验[17] - 坚持不以折扣吸引客户 专注提升品质和体验[7][8] 未来目标 - 坚定向2026年百亿销售额目标迈进[3] - 主要战场仍在国内市场 同时通过海外获取增长[4] - 通过提升单店业绩和全域零售网络实现增长[16]
从默默耕耘到全球领跑:中国品牌出海进化
36氪· 2025-09-10 21:41
中国品牌出海转型 - 从代工制造向自有品牌转型 新一代接班人推动从订单依赖转向品牌建设 [1][2][5] - 品牌出海意识从红利逻辑转向护城河逻辑 注重品牌力和用户关系 [6] - 出海阶段跨越从能造出来到能卖出去 迈向被选择被喜爱的长期存在 [15] 品牌建设策略 - 广告投入被视为长期品牌资产积累 非短期开支 [4] - 数据工具应用全面 亚马逊营销云(AMC)描绘受众画像 DSP扩大人群覆盖 [4] - 广告价值超越转化 覆盖Prime Video Twitch电视端等多触点场景 [12][14] 市场本土化挑战 - 产品需适应多样化市场 欧洲日本中东等地存在消费文化差异 [7] - 实验室参数不等于市场接受度 科技制造企业需关注生活场景适配 [7] - 从B端向C端跃迁需全盘重构 涉及产品包装内容语言等要素 [7] 出海路径多元化 - 新市场进入策略分化 多站点布局分散风险或聚焦细分品类建立壁垒 [10] - 资源有限情况下启动品牌 轻量化试探小步快跑或全流域广告快速拉升存在感 [10] - 同题不同解现象普遍 企业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目标市场特性选择路径 [11] 典型案例分析 - Qualfort从代工厂转型自有品牌 通过亚马逊站内广告冷启动后加强品牌推广 [2][4] - 利用AMC工具形成品牌长期增量资产 构建品牌记忆而非仅推动交易 [4][14] - 父辈依赖成本红利模式失效 新一代更相信数据而非经验 [5] 行业观察项目 - 《水手星计划》以命题式结构记录15个品牌在7个主题下的出海痛点 [8][11] - 项目呈现样本群像 突出共性问题和差异化解法 [10][11] - 聚焦中小品牌出海突破 弥补公众对巨头企业之外的认知空白 [11] 全球化品牌建设 - 品牌需被看见且被记住 才能抬高生意天花板 [12] - 亚马逊广告成为全流域品牌建设工具 夯实全球消费者品牌心智 [14] - 出海进入深水区 需要持续的用户相遇和故事讲述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