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循环经济产业链
icon
搜索文档
海水资源梯次多元化高效利用收效,多地出台奖补政策
第一财经· 2025-07-19 10:50
海水利用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全国海水淡化工程158个 工程规模285 6万吨/日 较2023年增加33 3万吨/日 [1] - 2024年全国海水冷却用水量1883 36亿吨 较2023年增加29 57亿吨 [1] - 辽宁 山东 江苏 浙江 福建 广东年海水冷却用水量均超百亿吨 [1] 政策支持与法规框架 - 国务院《节约用水条例》要求沿海地区优先使用海水淡化水 并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 [2] -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出台政策推动海岛海水淡化 列入节水产业 水效领跑者等指导意见 [2] - 青岛等地出台奖补政策 对海水淡化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补贴 [6][7] 技术与工程进展 - 反渗透技术占海水淡化总规模68 25% 低温多效技术占31 54% 多级闪蒸技术占0 21% [5] - 天津南港工业区项目采用全国产化设备 单机规模3万吨/日 总规模15万吨/日 [4] - 南极秦岭站采用自主研发海水淡化设备 设计规模2×20吨/日 保障科考站生活用水 [5] 产业链应用与区域分布 - 海水淡化产水主要用于电力 石化 钢铁等高耗水行业 少量用于海岛及缺水城市生活用水 [3] - 天津 山东等地推进海水提溴 提钾技术研发 形成"海水淡化-提溴-盐化工"循环产业链 [1][4] - 沿海9省区将海水利用纳入省级国土空间规划 多地列入节水及海洋经济实施方案 [5] 重点项目案例 - 天津南港项目为中石化120万吨乙烯 华电热电等提供工业水源 [4] - 烟台龙口裕龙岛 连云港田湾核电站等大型海水淡化项目2024年建成投产 [3] - 天津项目浓盐水用于提溴和盐化工生产 实现资源梯次利用 [4]
天原股份: 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跟踪评级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6-26 01:13
公司信用评级 - 维持宜宾天原集团主体长期信用等级为AA+ [1] - 维持"25天原K1"信用等级为AAA [1] - 评级展望为稳定 [1] 公司经营状况 - 2024年氯碱化工板块效益下降 [3] - 新能源业务处于拓展期导致毛利亏损 [3] - 主动缩减供应链业务规模导致收入同比下降 [3] - 2025年一季度经营业绩有所向好 [3]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总收入133.67亿元同比下降 [7] - 2024年利润总额亏损5亿元 [7]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总收入31.41亿元 [7] - 资产负债率从2023年55.22%升至2024年61.18% [7] 债务情况 - 截至2025年3月底全部债务103.37亿元 [6] - 1年内到期债务占比68.32% [6] - 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57.52% [6] - 现金短期债务比0.56倍 [7] 业务板块 - 氯碱产品类2024年收入34.53亿元占比25.83% [12] - 钛化工产品2024年收入12.99亿元占比9.72% [12] - 锂电产品类2024年收入5.43亿元占比4.06% [12] - 聚苯乙烯类2024年收入44.88亿元占比33.57% [12] 新能源业务 - 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一期项目2024年8月量产 [17] - 5万吨二期项目预计2025年6月试运营 [17] - 2024年正极材料全部供应宁德时代旗下公司 [17] - 2024年新能源业务毛利率-12.32% [12] 钛白粉业务 - 2024年钛白粉销量8.87万吨同比增长35.84% [20] - 2024年钛白粉销售均价15431.15元/吨 [20] - 产能利用率从2023年65.3%提升至2024年88.7% [20] 在建项目 - 年产1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预计总投资13.64亿元 [24] - 天程锂电年产10万吨磷酸铁锂项目预计总投资19.29亿元 [24] - 彝安煤矿项目预计总投资9.3亿元 [24] 股东支持 - 宜宾发展为"25天原K1"提供全额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3] - 2025年一季度宜宾发展持股比例提升至18.2% [10] - 获得政府搬迁补偿金合计31.97亿元 [38]
永东股份: 关于山西永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审核问询函之回复 (修订稿)
证券之星· 2025-06-13 19:38
公司财务表现 - 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分别为375,901.68万元、450,402.08万元,呈现波动趋势[2] - 毛利率分别为12.50%、4.15%、5.33%和4.99%,呈现先降后升再降趋势[2]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938.37万元、10,136.01万元、11,139.03万元和2,966.33万元[26] 存货与固定资产 - 报告期各期末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34,709.70万元、64,452.82万元[2] - 2024年末1年以上存货账面余额为4,090.99万元,占比8.89%[2] - 固定资产余额118,939.83万元,其中闲置固定资产35,849.86万元[2] 产品与市场 - 炭黑产品毛利率2025年1-3月为4.23%,2024年度为5.14%[16] - 煤化产品毛利率2025年1-3月为8.36%,2024年度为5.27%[16] - 全球炭黑市场规模2023年为274.4亿美元,预计2032年达412.8亿美元[10] 原材料与成本 - 煤焦油平均采购成本从5,624.49元/吨降至3,946.25元/吨[5] - 炭黑产品单位原材料成本从7,077.86元/吨降至5,070.94元/吨[17] - 公司形成"煤焦油加工+炭黑生产+尾气发电+精细化工新材料"循环经济模式[31] 行业竞争格局 - 2023年中国炭黑产能占全球46.2%,印度为第二大生产国[11] - 全球前十大炭黑企业产能占比60.9%,行业集中度较高[11] - 中国炭黑进口均价4,539美元/吨,出口均价仅1,250美元/吨[13] 针状焦项目 - 年产4万吨煤系针状焦项目2023年4月停产[2] - 相关固定资产账面价值30,472.53万元,计提减值1,108.83万元[46] - 针状焦相关存货账面余额2,959.12万元,计提跌价准备1,202.51万元[55]
华宏科技:紧抓稀土行业发展机遇
证券日报· 2025-05-10 00:46
公司业绩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55.76亿元,同比下降18.96%,归母净利润-3.56亿元,主要因商誉减值3.34亿元导致亏损扩大,剔除该因素后经营业绩较2023年大幅减亏 [1]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4.36亿元,同比增长18.76%,归母净利润3113.35万元,同比扭亏为盈,主要受益于稀土价格回升、产能利用率提升及永磁电机市场需求增长 [1] 业务结构 - 主营业务分为再生资源装备及运营、电梯零部件高端制造、稀土资源综合利用、稀土磁材四大板块,其中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和磁性材料销售占比超60% [1] - 2024年稀土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营收24.86亿元(占比44.58%),同比下降41.81%,毛利率2%,磁性材料销售营收13.35亿元(占比23.93%),同比增长142.67%,毛利率6.54% [2] 产能与市场 - 当前再生稀土氧化物产能1.2万吨/年,磁材产能1.5万吨/年 [2] - 新能源汽车、工业自动化、节能家电、伺服电机等行业快速发展推动稀土产品需求增长,对公司业务形成积极影响 [2] 战略与转型 - 公司从再生资源装备制造商转型为再生资源运营商,形成以报废机动车拆解为主线,涵盖废钢、废旧磁材、稀土回收料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3] - 未来将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性能、拓展新兴应用领域,并优化生产工艺、加强成本管控以增强竞争力 [2]
ST中泰: 关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对公司2024年年报问询函的回复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5-09 18:39
公司财务与合规情况 - 公司因2020-2022年年报财务数据披露不准确及虚假记载,导致多期财务报表差错,已进行追溯调整并披露更正公告[2] - 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专项核查报告,认为会计差错更正符合会计准则规定[3] - 公司已对行政处罚涉及的财务报告进行追溯重述,整改工作已完成并向证监局报送整改报告[4] - 2024年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期初余额7.83亿元已全部偿还,2024年内控审计报告为标准无保留意见[6] 担保与负债情况 - 截至2025年1月31日,公司实际累计对外担保2361.95亿元,占净资产104.05%[12] - 2025年预计新增授信担保393.1亿元,累计担保将达2661.13亿元,占净资产117.23%[13] - 公司担保主要面向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占比88.19%),与同行业相比担保比例处于较高水平但具有合理性[15][17] - 2024年末资产负债率63.59%,流动比率0.4,偿债能力指标较去年有所下降[20][23] - 有息负债中一年内到期占比44.58%,长期负债与公司重资产结构相匹配[28] 经营业绩与减值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16.62亿、371.18亿、301.23亿元,扣非净利润连续两年亏损[32] - 2024年氯碱化工毛利率20.62%,纺织工业毛利率6.95%,现代贸易毛利率4.62%[35] - 2024年计提减值准备4.67亿元,主要涉及固定资产减值2.17亿元、在建工程减值1.86亿元[38] - 亏损主因纺织板块未扭亏及联营企业投资损失3.01亿元,但较2023年减亏19.02亿元[37] - 2025年一季度氯碱化工扭亏为盈,纺织产品价格回稳,联营企业经营改善[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