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财政乘数
icon
搜索文档
财政政策与居民消费的关系(上)
长城证券· 2025-07-08 17:55
理论基础 - 基于三部门RBC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核心假设是产品、劳动力和资本市场完全竞争,无价格粘性,家庭和企业根据未来预期优化决策[6] - 测算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均生产函数为$y_{t}=k_{t}^{0.78}h_{t}^{0.36}$,相关参数为∅ = −0.12, = 1.75, = 0.78, = 0.36, = 1[25][26] 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倾向关系 - 居民消费倾向不变时,财政支出有挤出效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平均APC为41%,假设τ上升1%,会下降1.53%[27] - 私人部门消费倾向下降时,政府应增加财政支出对冲私人需求萎缩,维持总需求稳定[31] - 居民对财政支出增加产生理性预期时,会出现财政中性现象,政府债务收缩阶段会影响居民消费抉择[32][34] - 投资增速提高会抑制整体消费水平,合理投资增速能保持消费率和储蓄率稳定[35] RBC模型测算影响 - 政府购买增加会挤出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使居民消费倾向下降[39] - 劳动供给弹性越高,居民消费倾向下降越快,财政乘数越小;反之则相反[42] 研究展望与风险提示 - 后续将深入研究财政赤字条件以及流动性陷阱下财政支出对消费的影响[43] - 存在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不及预期、数据提取不及时等风险[2][45]
美国贸易政策对全球经济影响巨大 巴克莱:今年或会放缓但不会衰退
智通财经网· 2025-06-17 16:17
全球经济展望 - 全球经济2025年预计放缓但不会陷入衰退 主要受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影响 [1] - 美国GDP增速预期从2%下调至1.4% 通胀预期升至3% 技术性衰退风险存在但非必然 [1][2][3] - 美联储可能以更大幅度降息至中性利率3% 长期国债收益率受政策波动影响显著 [4] 美国经济 - 关税不确定性导致增长预测持续修订 2-4月CPI数据低于预期但夏季或改善 [2] - 技术性衰退驱动因素包括进口激增等可逆因素 经济将延续"艰难应对"状态 [3] - 美联储应关注长期趋势而非短期噪音 降息时点(9月或12月)重要性低于幅度 [3][4] 欧元区经济 - 德国5000亿欧元基建计划或成关键变革因素 但国防开支"国际渗漏"削弱财政乘数(0.4-0.9) [1][5][7] - 2025年GDP增速预期从2.1%下调至0.8% 西班牙增长超2% 法意表现疲软 [5][7] - 5月整体CPI跌破欧央行目标 下半年或延续降息趋势 市场定价25个基点降息合理 [8] 英国经济 - 2025年GDP增长预期从1.5%下调至1% 但私人消费和库存提振使风险偏向积极 [9][10] - 通胀因一次性因素回升至3%以上 劳动力市场宽松或缓解服务领域价格上涨 [10] - 英格兰银行终端利率预计3% 经济朝长期1.5%增长潜力迈进 [10]
高盛:衡量中国的财政乘数与财政冲击
高盛· 2025-06-04 09:5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近年来中国财政宽松是周期性政策的主要推动力,预计2025年和2026年财政政策将分别推动中国实际GDP增长1.1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而2024年为拖累0.5个百分点 [3][6] - 中国财政乘数近年约为0.5,与早期估计和现有文献基本一致,1个百分点的增广财政赤字(AFD)扩大将在冲击发生四个季度后使中国实际GDP水平累计提高0.5个百分点 [3][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联系 -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历多次重大宽松周期,估算财政乘数和冲动时面临内生性和数据质量问题 [7] - 内生性方面,财政政策和经济增长相互影响,模型设定和稳健性检验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问题 [8] - 数据质量方面,市场长期担忧GDP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报告更关注自有中国增长指标 [8] 近期文献对中国财政乘数的研究 - 近期学术和政策研究显示,中国短期财政乘数估计值在0.2 - 1.9的广泛范围内,差异可能源于样本期、识别财政冲击的技术和估算方法的不同 [13] - 财政乘数小于1通常反映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文献回顾显示中国财政乘数估计值的均值和中位数在一年期分别为0.7和0.6 [13] - 财政乘数大小还取决于一些结构性因素,如经济衰退期、公共债务较低、货币政策宽松、贸易开放度低等情况下财政乘数较高 [14] 财政持续扩张与结构演变 - 中国仍有扩大财政支出促进增长的空间,但财政可持续性可能最终成为问题,过去三年AFD平均超过GDP的11%,而名义GDP增长平均低于5%,预计未来差距将持续 [17] - 与全球金融危机后十年预算外政府赤字大幅扩张不同,新冠疫情以来政策制定者更愿意增加官方政府债务,近期预算内财政赤字在AFD中的占比上升 [17] 对中国财政乘数的估算 - 利用自有AFD指标衡量财政立场,自有进口隐含国内需求指标衡量实际GDP增长,通过不同模型和样本设置估算中国财政乘数 [23] - 基于2010 - 2025年数据的时间序列回归模型显示,AFD扩大1个百分点将使实际GDP增长在一年内提高0.4 - 0.7,不同模型设置的简单平均值约为0.5 [24] - 基于10年子样本的滚动回归显示,过去十年中国财政乘数有起伏,近年来稳定在0.5左右,2021年以来的适度改善可能与房地产低迷和国内信心不足有关 [25] - VAR模型分析表明,AFD与GDP比率冲击1个百分点(财政扩张)将在四个季度后使中国实际国内需求累计增加0.5个百分点,冲击后前两个季度财政乘数约为0.2 - 0.3,随后逐渐升至0.5,从第五个季度起AFD扩大的增长影响将基本消退 [28] 财政政策传导的事件研究 - 政府资金用于投资项目并反映在经济活动数据中的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过去两年的财政宽松事件显示传导至经济活动的速度有所加快 [36] - 2024年8月政府债券净发行2万亿元,财政存款同比增长跃升,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先降后升 [37] - 2023年10月批准额外1万亿元中央政府债券发行额度,资金已用于项目,相关政府支出在2024年第一季度有显著改善 [38] 未来季度财政冲动对GDP增长的支持 - 考虑AFD预测、财政乘数估计和近期事件研究,假设财政乘数0.5在AFD冲击后四个季度内发挥作用,预计2025年和2026年AFD分别扩大至GDP的13.0%和13.5%,财政政策将分别推动中国实际GDP增长1.1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季度财政提振将在2025年第四季度达到峰值 [39][41] 估算的注意事项 - 部分AFD扩大可能与经济增长无直接关联,如政府债务利息支付、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置换债务等;一些财政支出可能具有较高财政乘数 [46] - 经济周期不同阶段财政乘数可能不同,经济衰退期较高,经济上升期较低 [46] - 部分政府支出的短期和长期财政乘数可能存在差异 [46] - 在项目储备不足、天气条件不佳和地方官员积极性不高等情况下,政府支出和财政政策传导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和政策努力 [46]
【广发宏观陈嘉荔】30年期美债利率破5%的背后
郭磊宏观茶座· 2025-05-22 21:20
美债收益率飙升原因 - 5月21日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5.09%,10年期升至4.59%,较前值分别回升13bp和11bp,较月初分别回升37bp和38bp,30年期收益率为2007年以来第二高位[1][7] - 直接催化剂为穆迪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5月16日从Aaa降至Aa1,主因联邦债务与利息支出占GDP比重过高及财政扩张无序[8][9] - 达利奥认为评级下调低估了美债风险,理论上下调后需更高风险溢价补偿,10年期美债利率一周内回升12bp[8][11] 财政扩张法案影响 - "大而美"法案通过众议院审议,主要内容为减税,CRFB估计未来10年将增加联邦债务3.1万亿美元(临时条款延续则达5.1万亿美元),2026年财政赤字率或升至7%[2][12] - 法案三大特征:减税规模大(占GDP 1.5%)、支出前置(55%赤字增量在前五年)、节支后置(40%节支在前五年)[12][13] - 财政乘数0.5-1.5,理论上每年可提振GDP增速0.3-0.8pct,但移民和低成本进口红利消退可能打破r<g平衡[5][22][25] 历史评级调整对比 - 2011年标普降级时经济疲软+货币宽松,美债作为避险资产收益率反降50bp[14][15] - 2023年惠誉降级时高通胀+美联储紧缩+债务供给激增,美债收益率反弹10bp[3][16] - 当前环境类似后者:名义增长率偏高+通胀未压降,对供给敏感度更高[4][17] 经济基本面支撑因素 - 中美关税和谈使经济衰退概率从50%降至38%,10年期美债利率单日升10bp[17][18] - 标普500企业78%盈利超预期,4月股票回购规模达2338亿美元创历史次高[18] - 有效关税税率降至13.1%,但传导滞后2个月,年末核心通胀或回升至3.5%[18][19] 政策层逻辑与风险 - 财政部认为GDP增速将快于债务增长(r<g),存量国债平均利率3.3%低于近年名义增长率5%[20][22] - 四大增长红利中财政扩张和科技开支仍在,但移民和低成本进口优势消退可能引发债务负循环[22][25] - 美债收益率上行抬高权益机会成本,美元指数下跌显示资金流出,黄金价格突破3300美元/盎司[6][26]
《见微知著》第二十一篇:今年以来“以旧换新”政策效果如何?
光大证券· 2025-05-12 16:13
政策效果 - 今年一季度消费品“以旧换新”财政乘数提至 2.4,高于去年 9 - 12 月的 2.1,社零总额中商品零售同比增 4.6%,高于去年四季度 3.9%的月度增速均值[2][3] - 预计二季度财政乘数保持较高水平,4 月申请速度加快,国家下达 810 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扩围并发放消费券[2][4] - 若财政乘数维持 2.0 以上,3000 亿元资金投入约拉动社零增速升 1.2 个百分点以上[2][4] 品类测算 - 今年一季度家电“以旧换新”补贴 211 亿元,撬动消费增长 515 亿元,财政乘数 2.43,低于去年 9 - 12 月的 2.54[15] - 今年一季度汽车“以旧换新”补贴 279 亿元,撬动消费增长 517 亿元,财政乘数 1.86,低于去年 9 - 12 月的 1.87[20] - 今年一季度通讯设备“以旧换新”补贴 105 亿元,撬动消费增长 412 亿元,财政乘数 3.92[23] 政策展望 - 未来补贴范围或适时拓宽至应对出口转内销压力,长期可能拓宽至服务领域[5] 风险提示 - 国内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超预期[27]
湾区金融大咖说|专访高盛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闪辉:提振消费需建立长效机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8 22:30
经济增长目标与政策对冲 - 为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预计需要增量政策拉动1%的GDP增长,对应1.4万亿元GDP增量,以0.5的财政乘数计算,需要2万亿元规模以上的增量政策对冲地缘政治影响[1][3] - 财政政策乘数效应是关键考量,直接发放家庭补贴可能产生较高乘数,而挤出效应的投资工具乘数相对有限[3]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4%,货物贸易出口增长6.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抢出口现象起到重要作用[1][4] 美国关税影响与出口动态 - 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将在未来二三季度体现,第二三季度可能出现补偿性回落,即便关税不再升级,经济环比增速仍可能放缓[1][4] - 企业海外供应链布局效果分化,跨国企业和大型出口商可通过全球化分散风险,但中小微企业难以完全规避关税冲击[5] - 第一季度实际出口增长约10%(高盛测算),工业增加值增长6.5%,快于整体GDP增速,成为主要拉动项[4] 美国制造业回流挑战 - 美国扭转去工业化趋势面临劳动力成本高昂和产业链配套缺失的双重挑战,原材料进口依赖叠加高关税进一步增加回流难度[2][6] - 中国制造竞争优势不仅源于劳动成本,更在于完备的上下游配套体系[6] 内需与消费提振政策 - 提振消费需建立长效机制,核心是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工资、资产性收入、转移支付、社会保障),涉及财税和收入分配机制调整[7] - 农村基础养老金每月约200元,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低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更高,财政乘数效应更显著[8] 汇率与房地产市场 -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7.3关口获支撑,美元指数下降背景下人民币相对稳定,有助于缓解外贸压力[9] - 房地产政策重点包括增加高质量住房供给,改造城中村等存量住房可能成为新抓手,直接拉动GDP增长[9]
中金:近期以旧换新效果较好,后续乘数或有减弱
中金点睛· 2025-04-25 07:40
社零总额增长与以旧换新政策效果 - 3月社零总额同比增长5.9%,为2024年以来最高单月增速,较1-2月加快1.9个百分点,主要受以旧换新政策短期提振 [1][8] - 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中,以旧换新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大幅改善9.7个百分点至12.5%,其中家电(35.1%)、家具(29.5%)、通讯器材(28.6%)等品类高速增长 [8][10] - 3月以旧换新政策当期财政乘数估算为2.8以上,额外拉动社零总额863亿元,财政补贴增加307亿元 [14] 以旧换新政策执行进度 - 一季度4类商品财政补贴规模约645亿元,其中3月单月达391亿元,呈现加速态势 [1][12] - 截至4月中旬数据: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223.2万份(报废更新74.7万份,置换148.5万份);家电累计购买3759万台;数码产品购新补贴申请6486.6万件;电动自行车交售/换购各352.6万辆 [1] - 3月25日-4月10日日均进度:汽车4.6万辆(达2024年底旺季的78%),家电56.4万台(达去年底的89%),电动自行车19.6万辆(达去年12月下旬的6.2倍),数码产品稳定在日均60-70万件 [3][5][7] 财政补贴结构与乘数变化 - 单件补贴金额:汽车平均1.33万元(报废更新1.8万元,置换1.1万元),家电659元(售价3494元的18.8%),手机280元,电动自行车683元 [12] - 按当前进度推算,年初3000亿元财政预算可能在四季度初用完,若政策全年执行需后续加码 [12] - 历史经验显示耐用品补贴政策乘数会动态减弱,预计2025年四季度可能降至1-1.5,且对其他消费形成挤压 [15][17] 政策建议方向 - 在贸易形势不确定性上升背景下,建议加大对民生领域(生育、养育、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的支持,既提振当期需求又增强增长潜力 [1][15] - 育儿补贴、加强社保、住房保障等支持民生的政策可能成为后续促消费的重要抓手 [15]
财政三个关切思辨:规模、缺口、乘数
一瑜中的· 2025-03-29 18:43
财政规模测算 - 广义财政支出增速市场预期为9.3%,但实际可能仅为4%左右,因测算方法忽略了政府性基金收入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技术细节,导致高估1~2万亿[4][5] - 2024年广义财政支出或增长约1.6万亿(而非市场预期的3.6万亿),绝对规模约40~40.6万亿,增速区间3.4%~5.1%[5] - 过去几年二本账"收入大于支出"规模约1~2万亿,导致年初预算直接加总两本账的算法会高估支出增速3~10%[5] 广义赤字率评估 - 新增政府债增长2.9万亿不等于广义赤字率提升2.1个百分点,因分母应使用当年GDP(141.5万亿)而非去年GDP[8] - 收支缺口计算需考虑调入资金及结转结余,今年补充资金减少近5000亿,导致广义赤字率或提升1个百分点至8.7%[9] - 广义赤字率绝对水平仍创历史新高,但提升幅度低于市场直观感受[9] 财政效果评价 - 资本金增量有限:中央预算内投资仅增350亿,专项债作资本金比例约10%,远低于30%上限[14][15] - 投资乘数下降:2024年财政资金撬动投资乘数约1.5,显著低于2009年4万亿期间的3~4倍[15] - 消费乘数提升:超长期特别国债中消费占比从2023年0%升至今年23%,育儿补贴等民生支出乘数或超3[17][18] - 专项债用途泛化影响效率:8000亿/年用于化债、土储专项债重启等政策削弱投资拉动效果[15]
关税翻倍:政策如何对冲?(民生宏观陶川团队)
川阅全球宏观· 2025-03-02 22:56
核心观点 - 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翻倍至20%可能拖累中国名义GDP约0.69个百分点,实际GDP约0.49个百分点[1] - 皮革制品、运输设备、矿产品等行业面临的对美关税将超过45%,化工、纺织、机械设备等出口比重高的行业受冲击更大[2] - 中方反制措施包括关税报复、反垄断调查和出口管制,针对美国煤炭、燃油等顺差领域及科技公司[3][4] - 若20%关税落地,财政对冲规模可能在0.62-1.33万亿元,中位数0.98万亿元,追加特别国债是可能方式[5] 关税对经济影响 - 静态测算显示20%关税拖累名义GDP增速0.69个百分点,实际GDP增速0.49个百分点[1] - 不同出口价格弹性下对名义GDP影响分别为-0.49%、-0.69%、-0.89%[2] - 中国对美出口占总出口比重为14.66%,出口占名义GDP比重为18.87%[2] - 关税影响对美出口增速在-17.81%至-32.06%之间,平均-24.93%[2] 行业影响 - 皮革制品、运输设备、矿产品等行业面临累计关税超过45%[2] - 化工、纺织制品、机械设备等行业对美出口比重在10-15%之间,受冲击更大[2] - 前两年"以价换量"的制造业部门将承受沉重负担[2] 中方反制措施 - 对美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原油、农业机械等加征10%关税[4] - 对谷歌、英伟达等科技公司展开反垄断调查[4] - 对钨、硫等25种稀有金属实施出口管制,限制军事用途出口[4] - 对铬、锆等关键矿物实施出口许可限制[4] 政策对冲 - 当前经济企稳,短期内政策出手必要性不大[5] - 20%关税可能拖累GDP约0.92万亿元[5] - 财政乘数0.7-1.5倍,对冲规模0.62-1.33万亿元[5] - 年中追加特别国债是可能的对冲方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