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型复苏

搜索文档
农民工群体的五点观察
一瑜中的· 2025-05-12 18:53
核心观点 - 2024年农民工群体规模达3亿人,创历史新高,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41% [2][14] - 农民工流动呈现"东部集中但规模放缓"特征,2024年东部净流入4834万人,但较2019年减少450万人 [5][14] - 就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建筑业减少296万人,制造业增加180万人,批发零售增加149万人 [6][17] - 工资增速呈现行业分化:建筑业工资增速提升2.2个百分点至4.6%,制造业提升2.3个百分点至4.1% [8][24] - 消费结构向服务倾斜:2024年随迁儿童入学率提升至94.5%,人均居住面积增长2.9%,文娱支出占比提高 [9][30] 人口流动 - 农民工输出地集中在东部(1.1亿人)和中部(1.0亿人),分别占比35%和33% [5][14] - 输入地以东部为主(1.5亿人),占比51%,但净流入规模较2019年减少450万人 [5][14] - 中部地区净流出减少422万人,显示劳动力留存效应增强 [14] 就业结构 - 制造业吸纳农民工最多(8362万人),占比27.9%,2024年新增就业180万人 [6][17] - 建筑业就业减少296万人,占比降至14.3%,较2021年累计减少1272万人 [6][19] - 第三产业吸纳1.63亿农民工,批发零售业新增就业537万人(2021-2024年) [17][19] 工资水平 - 2024年月均收入4961元,增速3.8%,较全国低1.5个百分点 [8][22] - 建筑业呈现"缩量保价"特征:就业降6.9%但工资增速达4.6% [24] - 制造业实现"量价齐升":就业增2.2%同时工资增速提升至4.1% [24] - 居民服务业表现最弱:就业降2.5%且工资增速仅1.5% [24] 消费特征 - 历史消费结构侧重商品:食品烟酒占比达30-33.6%,高于全国28.2% [9][30] - 服务消费快速提升:随迁儿童入学率从90.9%增至94.5%,居住面积增长2.9% [30] - 文娱支出显著增加:上网占比提升6个百分点至53.3%,朋友聚会提升4.8个百分点 [30] 经济影响 - 2020-2022年农民工GDP增速低于官方数据,对应消费K型复苏 [11][31] - 2023-2024年农民工GDP增速反超,驱动消费下沉 [11][31] - 2025年一季度两者趋同(5.47% vs 5.40%),标志消费分化阶段结束 [11][32]
宏观快评:农民工群体的五点观察
华创证券· 2025-05-12 17:15
人口流动 - 2024年农民工总数3亿人,占就业总人数41%,主要来自东部、中部,分别为1.1、1.0亿人,占35%、33%;输入地主要是东部,为1.5亿人,占比51%[4][13] - 2024年东部、其他地区分别净流入4834、89万人,同比增长41、19万人[4][13] - 对比2019年,2024年东部净流入减少450万人,中部净流出减少422万人,中部向东部输送劳动力约减少400万人[4][13] 就业情况 - 2024年农民工就业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分别为8362、4286、4076万人,占比27.9%、14.3%、13.6%[5][20] - 2024年建筑业农民工就业减少296万人,制造业、批零、住宿餐饮分别承接180、149、135万人[5][20] - 对比2021年,2024年建筑业农民工减少1272万人,批零、制造业、其他行业分别承接537、435、390万人[5][20] 工资水平 - 2024年农民工月均可支配收入4961元,同比增长3.8%,较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低1.5个百分点[6][27] - 建筑业、批发零售、制造业农民工工资增速较高,分别为4.6%、4.3%、4.1%,居民服务修理、交运仓储增速偏低,分别为1.5%、3%[27] 消费结构 - 2019年新生代、老一代农民工食品烟酒消费占比为30%、33.6%,高于全国的28.2%,服务消费占比偏低[9][34] - 2024年进城农民工随迁3 - 5岁儿童入学率为94.5%,较2023年的90.9%大幅增长;人均居住面积24.7平,同比增长2.9%;上网和朋友聚会占比分别较上年提高6.0和4.8个百分点[9][35] 经济体感 - 2020 - 2022年农民工视角GDP增速低于官方,对应消费K型复苏;2023 - 2024年高于官方,对应消费下沉[3][10][40] - 2025年一季度农民工视角GDP增速、官方GDP增速分别为5.47%、5.40%,差距基本弥合,后续消费机会取决于政策方向[10][40]
张瑜:莫听穿林空雷声,持伞干湿看雨情——华创证券中期策略会演讲实录
一瑜中的· 2025-05-10 19:28
核心观点 - 短期关税变动带来的市场噪音应被忽略,投资者需关注中美经济核心主线及确定性策略[2][3] - 投资策略应遵循"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原则,重点把握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优势[4][39] 美国经济分析 - 核心矛盾在于居民超额财富能否消化关税带来的通胀压力,若无法消化将导致滞涨并打破"四高"格局(高股价/增长/通胀/利率)[6][14] - 关键风险点:1)金融市场波动冲击居民财富吸纳通胀能力 2)通胀预期脱锚达历史高位(1年预期为80年代以来最高)3)今明两年垃圾债到期规模激增(可选消费行业占比最高)[8][10][11] - 股债共向性达历史极值,风险溢价破裂易触发流动性危机[14] 中国经济分析 - 核心主线为居民存款释放趋势能否持续(2022年预防性存款占比26% vs 2024年19%),政策通过降息降准预防关税打断效应[15][19] - 经济互动模型:1)政策触发需"红线"指标(出口/社零/制造业)显著下行 2)A股利润显示度恢复(2023-24年投资者可见需求增速转正)3)消费结构性动能交易结束,回归总量均衡[22][25][32][36] - 当前经济特征:红线指标(8.7%)支撑GDP,蓝线指标(0%)拖累,政策定力较强[26] 关税影响框架 - 分β与α两层理解:β风险指美国需求下行拖累全球,α风险指对华关税高于他国[38] - 情景推演:1)仅α风险可通过转港对冲 2)β+α组合下中国或获国力溢价[38] 投资策略 - 中国金融市场确定性优势:1)政策工具箱充足 2)挑战线性可控 3)货币财政协同 4)科技军事差距缩窄[39][40][41] - 配置建议:1)绝对收益聚焦高股息+科技主题 2)相对收益采用基准增强策略[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