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造船
icon
搜索文档
透过数据看“十四五”答卷: 新产业汇聚新动能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
证券时报· 2025-05-16 01:43
经济总量与GDP增长 - 2021-2024年GDP实际增长率分别为8 6%、3 1%、5 4%和5 0%,年均增速高于全球 [2] - 2024年GDP达到134 91万亿元,较2020年增加31 42万亿元,"十四五"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0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 [3] - "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GDP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的弹性目标设定方式 [2] 产业结构与制造业升级 - 第三产业表现突出,2024年增加值达76 56万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在44万亿元以上 [4] - 2024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 7%和8 9%,高于工业整体增速1 9和3 1个百分点 [4] - 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升至34 6%和16 3%,推动制造业高端化突破 [4] 新兴产业与数字经济 -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8%,多项新兴产业指标全球领先 [5]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5] - 数字中国发展指数2024年达150 51,较2020年增长50 51% [6] 外贸发展与结构优化 - 2024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3 85万亿元,连续八年全球第一,较2020年增加11 63万亿元 [7] - 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59 43%,高端装备出口增长超40% [7] - 跨境电商进出口达2 63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55% [8] - 对东盟贸易顺差1907 1亿美元,占顺差比重超19%,较2020年提升3个百分点 [8]
李迅雷专栏 | 这轮中美关税战可能只是中美之争的起始点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5-14 19:23
中美贸易谈判背景 - 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温和方式开启 双方经过13轮谈判后于2019年12月签署第一阶段协议 中方承诺两年内增购2000亿美元美国商品 美方承诺分阶段取消部分关税 [2] - 2025年特朗普再次当选后对华关税政策激进 三个月内累计加征54%关税 包括2月10%、3月追加10%、4月34% 且未事先沟通 [2][3] - 当前美方关税税率达145% 中方反制税率为125% 差额20%源于美方2-3月单边加征后中方未立即反制 [6] 谈判核心分歧 - 美方政策打压呈全方位态势 除关税外还包括《美国优先投资政策》备忘录 限制双向投资并加大中概股监管压力与退市风险 [6][7] - 美国301调查针对中国海运及造船业 计划2025年起征收港口费 2028年实施LNG运输船比例限制 中国造船业2024年全球订单占比超60% 政策将显著增加航运成本 [7][8] - 中方要求谈判前提是美方取消所有单边关税 但5月初表态对接触持开放态度 强调接触不等于正式谈判 [3][6] 美方政策制定者分析 - 特朗普内阁对华强硬派主导政策 包括首席贸易顾问纳瓦罗(提出争议性关税计算公式)、国务卿卢比奥(干涉台海)、经济顾问米兰(主张对华60%关税)、财长贝森特(从意识形态角度解读贸易赤字) [11][12] - 政策组合包括提升平均关税至20-50%、美元贬值、强制置换美债为100年期零息债 意图重塑全球供应链 [12][13] 经济影响评估 - 中国商品在美国CPI权重仅3% 高关税对美国通胀直接影响有限 美债规模达36万亿美元 年利息支出超1万亿 借新还旧压力巨大 [16][17] - 中国持有美债超8000亿美元 具备做空能力但需权衡贸易战升级至金融战的风险 [17] - 美元霸权短期难撼动 美债信用仍稳固 美国短期内无危机压力 降低主动求和可能性 [18] 中长期战略应对 - 中国已为"脱钩"风险准备7年 在芯片等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 系统性布局粮食、能源、科技、金融安全 [19] - 需加速经济转型 重点投入稳就业与促消费 中美博弈将长期持续 谈判结果对全局影响有限 [19]
东吴证券:25Q1船厂在手订单饱满 行业供需缺口仍然明显
智通财经网· 2025-05-14 15:48
行业供需与订单情况 - 2025年Q1全球船厂在手订单合计3.81亿载重吨/1.62亿修正总吨,较2024年末增长2%/1% [1] - 2025年全球船厂交付量预计为9728万载重吨/4463万修正总吨,同比增长9%/9% [1] - 2024年全球船厂手持订单覆盖率达3.8年,位于历史高点,同期手持订单运力占比为12%,位于历史较低水平 [1][3] - 2025年Q1新造船价格指数为187,较年初下降1%,各船型价格指数高位震荡 [3] 行业景气与利润改善 - 2024年船舶板块实现营收2103亿元,同比增长12%,归母净利润72亿元,同比增长103% [2] - 船厂交付结构中高价格、低成本订单占比提升,利润率迎来向上拐点 [2] - 2021-2024年船价同比涨幅分别为22%/5%/10%/6%,中国船舶2024-2026年交付订单中2021年签单占比分别为65%/7%/0% [2] - 原材料价格与船价形成剪刀差,助力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2] 新签订单与市场动态 - 2025年Q1全球新签订单1980万载重吨/895万修正总吨,同比分别下滑56%/46%,金额299亿美元,同比下滑35% [4] - 订单下滑主因2024年红海危机导致需求前置,叠加船厂交付周期长及贸易不确定性 [4] - 2026年起船厂产能逐步释放,有望带动新船需求修复 [4] 未来需求与船型展望 - 全球船队平均船龄达13.1年,同比增长3%,未来10年老龄化将驱动存量更新需求 [1][5] - 保守测算2025-2030年全球年均交付需求约1.1亿载重吨,寿命更新需求占比超50% [5] - 散货船在本轮周期未大幅增长,有望成为行业核心发力点 [5] 竞争格局与投资标的 - 中国在全球造船业份额中期有望稳定于50%,日韩及东南亚短期难以撼动其地位 [5] - 推荐中国船舶(600150SH),建议关注中国动力(600482SH)和松发股份(603268SH) [7]
韩国拟以互惠交换策略推动关税谈判
经济日报· 2025-05-14 05:49
美英关税协议内容 - 英国成功争取对美国出口汽车关税从27 5%降至10% 钢铁和铝关税从25%降至零 优惠适用于10万辆英国汽车 覆盖去年英国对美出口的全部数量 [1] - 作为交换 英国承诺开放农产品 乙醇和机械等市场 预计为美国商品提供50亿美元出口机会 并计划购买价值100亿美元的波音飞机 [1] 韩国对美贸易现状 - 2024年韩国对美国汽车出口额达342亿美元 占对美出口总额的26 8% 贡献对美贸易顺差的60% [2] - 2024年韩国向美国出口汽车总量高达143万辆 远超英国的10万辆 [3] 韩国可能的谈判策略 - 韩国可借鉴英国"有条件的互惠"策略 利用美国在造船和阿拉斯加LNG项目上的合作需求 换取汽车和半导体等核心领域的关税让步 [2] - 韩国政府研究是否通过类似英国的低关税配额机制 为韩国汽车争取10%的优惠关税 [2] 韩国面临的谈判挑战 - 美国可能要求韩国在农产品进口 数字贸易和其他非关税壁垒领域作出更多让步 [3] - 美国希望通过保持10%的基本关税 同时削减非关税壁垒来降低对韩贸易逆差 [3] - 韩国大规模汽车出口使其难以享受与英国同等的关税优惠 [3] 韩国政府应对措施 - 韩国政府将继续跟踪美国谈判策略 在新政府上台后确定最终谈判方案 [3] - 韩国希望通过灵活谈判 在确保核心产业利益基础上争取关税减免 [3]
日本在对美关税谈判中打出造船牌
日经中文网· 2025-05-13 11:35
日美造船黄金时代计划 - 日本政府提出"日美造船黄金时代计划",内容包括对美国造船业的技术合作、投资及破冰船领域合作 [1] - 该计划旨在应对中国海洋扩张及复兴美国国内产业,最终是否纳入协议取决于美方意向 [1] 日美关税谈判进展 - 日美计划在5月中旬后召开第3次部长级会议,深入讨论争议焦点 [1] - 日本要求美方调整汽车、钢铁、铝等措施,并扩大对美投资作为谈判筹码 [1] 全球造船业格局 - 中国船舶建造量占全球总量50%,韩国第2,日本第3 [1] - 韩国已推进对美造船业投资及技术合作,作为关税谈判筹码 [1] 日美投资合作动向 - 日本将在吸引对美直接投资会议上就造船领域交换意见 [2] - 驻日美国大使乔治·格拉斯在社交媒体透露相关合作信息 [2]
美国造船的衰落,早在中国造船崛起之前
36氪· 2025-05-12 11:31
美国对华海事制裁措施 - 美国针对中国国际海事行业发起301调查,指责中国损害美方利益,并通过《海运改革法案》系列措施打压中国海运和造船业 [3] - 美国拟对中国建造船舶和运营服务征收高额港口费用,限制措施分180天后和三年后两个阶段实施 [3] - 美国施压李嘉诚变卖港口资产,香港和记港口集团宣布向美资财团出售全球43个港口80%股份,削弱中国港口网络 [4] - 美国多轮加征中国商品关税,从34%逐步升至145%,中方反制将对美关税提高至125% [4] - 美国考虑对中国商品实施差别化关税税率,分为35%和至少100%两档 [4] 美国海事制裁的影响 - 美国征收港口费用将推高海运运价,成本转嫁至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加剧美国通胀危机 [5] - 航运成本是全球通胀的重要驱动因素,运价翻倍时通胀率会上升0.7个百分点 [6] - 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2020年1月的257.97点攀升至2024年12月的308.41点 [6] - 航运公司可能减少美线挂靠频次或退出市场,1%的运力减少可能导致2%-5%的运价上升 [6] - 全球航运巨头将调整运力布局,形成"平行船队",推高全球船队调度难度和成本 [7] 中国海事和船舶行业的发展 - 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5.7%、74.1%和63.1% [14] - 中国新接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占国际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31.5%增长至2024年的78.5% [14] - 中国形成以长三角和环渤海为中心的造船产业集群,具备"设计-配套-总装"的全产业链优势 [15] - 中国船东持有的船队规模达到2.492亿总吨,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比为15.9%,成为世界最大船东国 [15] - 全球海运量从1980年的37亿吨增长至2024年的126亿吨,增幅约为240.5% [15] 中美海事政策对比 - 中国废止各种形式的货载保留政策,而美国仍存在广泛的货载保留法律 [12] - 美国商业船厂数量跌去超过70%,目前仅生产全球商业船舶的不到1%,排名降至第19位 [14] - 美国造船成本是国外的数倍,工时效率仅为其他国家的三分之一 [14] - 中国船舶工业崛起是全球化浪潮下要素优化配置与技术迭代的必然结果 [14] - 中国持续推动全球产业链合作与市场开放,致力于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稳定 [15]
贸易谈判的“破冰”时刻:追踪框架和资产展望
2025-05-12 09:48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行业:贸易、金融、军工、材料、造船、农业、矿产资源 公司:宁德时代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美国贸易政策 - 维持对英 10%关税底线,每年为美带来 60 亿美元收入,补充减税方案,但或加剧贸易摩擦[1][2][3] - 美贸易政策影响双边关系,引发非美经济体博弈,如中欧坚持立场或迫使美妥协,中国先达成协议或施压欧洲[1][6] - 美官员角色分三类,鹰派纳瓦罗主导超预期关税,中性派以技术性讨论为主,财长贝斯特负责亚洲谈判[9] 全球主要经济体与美贸易谈判 - 日本在行业关税和农产品进口态度坚决,韩国因大选难达成全面协议,印度保护主义浓,欧盟反制美国压力[5] - 美与英协议含收入、谈判、行业关税功能,确保美制造业回归并保留国内产业空间[3][4] - 美日谈判重点在非关税壁垒,或调整其换取对等关税和产业关税配额[11] - 美韩谈判关键议题是军费和产业投资,美需韩重塑造船业,进展或在 6 月后[12] - 美对印诉求涉经贸、军事国防,印巴空军冲突为美进入印军事市场提供机会[13] - 欧洲与美谈判面临成员国关系复杂、美要求增国防支出和降增值税等挑战[16] 中美贸易谈判 - 进展缓慢,市场期望不高,美英协议使亚洲和欧盟取消关税更难[2] - 涉及 145 项关税,分三部分,20%加征和部分 91%报复性加征易取消,34%对等关税需高层定调[1][10] - 未来几月可能面临货架空置和关键矿产资源短缺问题[17] 美与欧盟、日本贸易协议前景 - 90 天内达成协议对中国不利,或形成围堵联盟;未达成则美对外政策受挫,或转向国内政策[1][7][8] - 美日达成协议概率较大,美欧不确定,美日达成美欧未达成仍冲击美市场,但美或宣布成果并让步[8] 资产配置 - 关注中国财政支出和政策性金融工具用途,预计约 2.6 万亿至 2.7 万亿人民币用于重大项目等,效果 7 月后显现[19] - 军工板块因印巴冲突或维持热度,港股有投融资扩容机会,多位领导站台,宁德时代等有相关动作[19] - 国际资产配置关注巴以冲突提升中国市场融资能力,美制裁使其他国家买黄金降美元持有,建议高配港股[23] - 黄金是避险资产,胜率相当但赔率高于债券,金价预期调升至 4000 以上[24] 市场走势 - A 股宽幅震荡,贝塔值无明显方向,军工和材料等主题板块有炒作空间,其他板块快速轮动[22] - 美债、美元和美股在经济下行周期内偏弱,外资未回流美股,靠散户资金支撑,市场波动大,需谨慎[25][26]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未来 90 天加拿大无重大贸易动向,美对加墨协议需求集中在 2026 年[14][15] - 全球主要国家与美达成贸易协议概率排序为日韩高于印度,高于欧盟,高于日本,中美暂无深入谈判强烈诉求[18]
中国船舶“超级重组”背后:打造国有资本改革典范
新浪证券· 2025-05-09 18:11
战略协同 - 合并解决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同业竞争问题,释放全产业链协同效应 [2] - 整合后产能利用率从72%和53%提升至85%以上,单位成本降低约12% [3] - 配套资源集中调配预计年节约运营费用超20亿元 [3] 资源整合 - 合并形成覆盖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的全国一体化造船产业链 [3] - 研发团队和专利技术共享加速智能船舶、绿色动力等前沿技术商业化应用 [4] - 统一研发体系、市场渠道和品牌管理减少重复投入,生产切换成本降低约15% [5] 国际竞争力提升 - 合并后新公司总资产达4015亿元,手持订单规模全球第一(539艘/5492万载重吨) [7] - 市场份额从11%跃升至18%,超过韩国现代重工(15%) [7] - 高端船型毛利率达25%-30%,推动整体利润率从6.2%提升至9.5% [9] 技术优势 - 绿色船舶承接全球50%以上的LNG双燃料动力船订单,甲醇燃料船研发进度领先韩国同行6-8个月 [9] - 超大型船舶交付量占全球60%,特种装备细分市场占有率超70% [9] - 数字化船坞技术使分段预舾装率提升至90%以上 [4] 全球化布局 - 形成"东亚制造+全球服务"网络,灵活应对地缘政治风险 [9] - 统一海外营销体系使接单效率提升30%,2025年一季度新签订单金额同比增长280% [9]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 - 合并后承担国家90%以上的军用舰船建造任务,实现军民技术双向转化 [11] - 设立200亿元规模的"尖端技术基金",重点攻关船用核动力、智能航行系统等未来产业 [12] - 国资持股比例从44.47%集中至49.29%,净资产收益率(ROE)可从8.34%提升至12% [13]
日本在为对美关税谈判准备“造船牌”
日经中文网· 2025-05-09 16:10
日美关税谈判中的造船合作战略 - 日本政府正讨论以对美国造船企业的技术支持和协助建造新船为条件,寻求美方调整加征关税 [1] - 该战略旨在促进美国国内产业复兴,同时宣传日本在安保领域的贡献 [1] - 日本经济财政再生相赤泽亮正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进行了第二次关税谈判,投资美国造船企业可能成为谈判筹码 [1] 日美造船合作的具体内容 - 美国海军部长约翰·费兰敦促日本在造船业提供协助,并提议合作建造可转用于军事的商船 [2] - 日本可能在设备投资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合作,以支撑美国国内建造能力 [1] - 日本首相石破茂强调将农产品、能源、造船和汽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谈判 [1] 全球造船业格局与日美合作背景 - 中国占世界造船能力的40%,中国海军舰艇数量已超过美国 [3] - 美国无法与中国合作,因此寻求与全球市场份额第二和第三的韩国和日本合作 [3] - 日本造船业占世界市场份额近20%,在品质、技术和节能省人化方面具有优势 [3] 日本造船业的技术优势与发展战略 - 日本正在推进LNG与氢能驱动的新燃料船开发,以及数字化设计与建造 [3] - 日本"最上级"护卫舰在澳大利亚新型护卫舰评选中表现优异,评价高于韩国 [4] - 日本造船技术受到多国关注,与美国合作有望促进其增长战略 [3][4] 日美安保合作与造船业的联动 - 日美首脑会谈联合声明强调加强海洋防卫产业力量的联合生产和开发 [4] - 日本正在推进维修美军舰艇的措施,通过DICAS机制进行讨论 [4] - 在亚洲周边部署的美国舰艇减少返美维修时间可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5] 特朗普政府的造船业政策 - 特朗普政府重视造船业以重振美国国内产业和应对中国海洋扩张 [4] - 4月9日签署的总统令包括创建鼓励国内外民间投资的制度 [4] - 特朗普期待韩国在造船业提供支持,但尚未与日本达成单独协议 [3][5]
美国最大港口货物量骤减35%,航运业受创初显
虎嗅· 2025-05-09 14:33
关税对航运业的影响 - 洛杉矶港业务量同比下降35%,码头工人和卡车司机面临失业风险,卡车司机运输量从每天4~5个集装箱降至2~3个 [1] - 5月计划抵达的80多艘货船中已有17艘被取消,贸易放缓将导致商店缺货和招聘投资暂停 [2] - 美国零售商提前囤货导致发货量减少的负面影响将在五周~七周后持续显现,进口下降将引发物价上涨 [1] 关税对贸易和通胀的连锁反应 - 美国消费品供应高度依赖集装箱海运,加征关税可能冲击年出口额超7500亿美元的海运贸易 [2]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显示运价翻倍将推高通胀率0.7个百分点,美国CPI从2020年1月257.97点升至2024年12月308.41点 [2] - 进口商利用保税仓库暂存货物以规避短期关税,仓库中存放锂电池、家电等商品 [3] 美国造船业振兴计划 - 韩国韩华海洋以1亿美元收购美国费城造船厂,计划启动美国本土LNG运输船建造,这是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首次 [4][5] - 美国新规要求2028年起LNG出口需由本土建造的船舶承运,比例从1%逐步升至2047年15%,2030年前需5~7艘船 [5] - 美国造船成本是国外数倍,工时效率仅为其他国家三分之一,目前仅生产全球商业船舶的不到1% [6] LNG运输船建造的挑战 - LNG运输船建造需高端技术和长期产业链积累,美国目前无一艘符合要求的船舶 [6] - 韩华在美国建造成本远高于韩国或中国,项目盈利能力面临挑战 [6] - 美国造船业长期依赖保护政策,缺乏技术创新投入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