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工智能等
icon
搜索文档
【经济日报】科技强国:从夯实根基到勇攀高峰
经济日报· 2025-10-10 09:24
重大科学装置与基础研究突破 - 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于8月26日成功完成2万吨液体闪烁体灌注并正式运行,成为国际首个运行的超大规模和超高精度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旨在解决中微子质量排序问题[1] - 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一期于2025年7月实现首光观测,成功获取月球和木星辐射的150吉赫兹频段清晰图像[2] - 在自由探索基础研究方面取得多项世界级原创成果,包括首次实现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首次揭示月球背面存在年轻岩浆活动、首次实现兆碱基级别多染色体的精准操纵[2] - 在目标导向基础研究方面实现突破,例如基于信息超材料的新架构无线通信系统为6G技术提供前瞻支撑,稀土资源绿色高效采集理论为材料发展提供支撑[3] - 我国高被引论文数约占世界总数三分之一,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二,高被引科学家达到1405人次,比2021年增长50%,占全世界五分之一[3] - 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由2021年的47.2万人年增长到2023年的57.5万人年[3] 前沿科技与新兴产业进展 - 京东方于9月11日发布全球首款17英寸卷曲轻终端,长约18厘米、宽约22厘米、厚度不到50微米、可卷曲6圈半,未来有望应用于便携式笔记本电脑[4] - 在高端装备领域,"京华号"16.07米超大直径盾构机突破单月掘进542米新纪录,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最大钻深可达1.1万米[6] - 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大型露天矿机器人运输装卸系统实现单个矿山百台级、总量达3000台级规模化应用[6] - 我国已建成约460万个5G基站,技术和用户数保持全球领先[7] - 光伏、风电新增装机连续4年超过1亿千瓦,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7] - 国内涌现多个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打造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8] - 人形机器人整机技术实现突破,多模态感知等关键技术取得进展,国产脑起搏器已全面商用,在8个国家400家医院开展植入,临床上已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8] 科技创新投入与体制改革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10] - 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70%,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10]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中国上榜24个集群,创新集群数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9] - 全超导磁体成功产生35.10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将推动核磁共振成像等高端科学仪器装备的商业化应用[9]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的比例达到43.3%[11] - 2021年以来,科创板首发上市376家企业,首发募资超6000亿元,2025年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达到8000亿元[12]
科技强国:从夯实根基到勇攀高峰
经济日报· 2025-10-10 06:19
基础研究进展 - 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于地下700米成功灌注2万吨液体闪烁体并正式运行,成为国际首个运行的超大规模和超高精度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旨在解决中微子质量排序问题 [1] - 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一期实现首光观测,成功获取月球和木星辐射的150吉赫兹频段清晰图像 [2] - 在自由探索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多项世界级原创成果,包括首次实现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首次揭示月球背面存在年轻岩浆活动、首次实现兆碱基级别多染色体的精准操纵 [2] - 在目标导向基础研究领域实现突破,例如基于信息超材料的新架构无线通信系统为6G技术提供支撑,稀土资源绿色高效采集理论为材料发展提供支撑 [3] - 我国高被引论文数约占世界总数三分之一,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二,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由2021年47.2万人年增长至2023年57.5万人年 [3] - 2024年我国高被引科学家达到1405人次,较2021年增长50%,占全球五分之一 [3] 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 - 京东方发布全球首款17英寸卷曲轻终端,长约18厘米、宽约22厘米、厚度不到50微米、可卷曲6圈半,未来有望应用于便携式笔记本电脑 [4] - 在高端装备领域,"京华号"16.07米超大直径盾构机突破单月掘进542米新纪录,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最大钻深可达1.1万米 [5] - 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大型露天矿机器人运输装卸系统实现单个矿山百台级、总量达3000台级规模化应用 [5] - 我国已建成约460万个5G基站,技术和用户数保持全球领先 [6] - 光伏、风电新增装机连续4年超过1亿千瓦,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6] - 国内涌现多个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打造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 [7] - 人形机器人整机技术实现突破,多模态感知等关键技术取得进展,正推动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等场景加速落地 [7] - 国产脑起搏器已全面商用,在8个国家400家医院开展植入,临床上已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 [7] 研发投入与体制改革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9] - 2024年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70%,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9] - "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比例达到43.3%,部分项目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仅30多岁 [10] - 2021年以来科创板首发上市376家企业,首发募资超6000亿元,2025年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达到8000亿元 [11]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中,中国上榜24个集群,创新集群数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 [8] - 全超导磁体成功产生35.10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将推动核磁共振成像等高端科学仪器装备的商业化应用 [8]
北京独角兽企业数量连续四年位列全球第三
北京青年报· 2025-09-29 02:20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地位 - 北京连续8年蝉联《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榜首 [1] - 高被引科学家达到431人次,连续两年位居全球创新城市首位 [1] - 连续三年位列《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全球第三 [1] - 独角兽企业数量连续四年位列全球城市第三 [1] - R&D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基础研究经费比重达16%左右 [1] 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 涌现出人工智能光芯片、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实现重编程等世界级原创成果 [1] - 取得第三代RISC-V高性能处理器核等标志性领先成果 [1] 产业集群与新质生产力 - 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2] - 形成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等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2] - 重点培育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23个未来产业 [2] - 人工智能领域打造"人工智能第一城" [2] 科技园区与创新引擎 - "三城一区"集中了全市近三成企业和六成研发人员、研发经费 [2] - 建成细胞与基因治疗、数字医疗等64家中关村特色产业园 [2] - 中关村以不到全市4%的土地贡献了全市约三分之一的GDP [2] 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生态 - 中关村先行先试24项重大改革措施全面落地 [2] - 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多项政策向全国推广 [2] - 北京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业诞生 [2] 国际科技合作与区域协同 - 中关村论坛升级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 [3] - 成功举办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世界机器人大会等重大国际科技活动 [3] - 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20年的347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843.7亿元 [3] - 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设立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 [3]
中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人民日报· 2025-09-22 05:12
重大科技成果 - 空间探索与海洋技术取得突破,"天宫"空间站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入列且最大钻深达1.1万米 [2] - 高端装备与交通领域成果显著,C919大飞机获超1000架订单,CR450动车组运营时速达400公里,16.07米盾构机单月掘进542米 [2] - 能源与通信技术全球领先,5G大规模应用,光伏风电装机容量世界首位,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 [2] 前沿技术领域进展 - 人工智能领域涌现多个国际先进通用大模型,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打造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 [3] - 人形机器人整机技术突破,多模态感知等关键技术进展推动其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等场景加速落地,为万亿级产业奠基 [3] - 脑机接口技术开始应用,帮助截瘫患者站立行走、盲人恢复光感,国产脑起搏器商用并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 [3] 研发投入与基础研究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4] - 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70%,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及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4] - 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由2021年47.2万人年增长至2023年57.5万人年,2024年高被引科学家达1405人次,占全球1/5 [5] 科技成果转化 -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2024年达6.8万亿元,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6] -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期间转化金额累计120.9亿元,比试点前三年增长126.5%,带动28个省市近700家单位开展省级试点 [7] - 技术转移体系健全,包含3家国家级交易机构、12个示范区、1084家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及1.9万多家共建研发平台 [8] 科技赋能产业与民生 - 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提升,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大型露天矿机器人运输系统实现3000台级规模化应用 [2] - 精准防治使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18%,分子设计育种技术育成抗病抗旱作物品种保障粮食安全 [9] - 医疗健康领域取得突破,全球首款5.0T全身扫查磁共振装备降低检查成本,全球首个实体瘤双抗药物纳入医保 [10]
浙江省级中试平台申报启动
中国化工报· 2025-09-19 10:55
政策核心内容 - 浙江省启动2025年度省级中试平台申报认定工作,旨在支持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1] - 政策目标是通过建设中试平台,推动工艺成熟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加快产品规模化应用[1] 化工新材料领域 - 重点面向石化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建设高水平新材料中试平台[1] - 平台将开展反应器放大模拟、催化剂寿命测试、分离纯化工艺优化、三废处理系统验证、设备耐腐蚀性检测等试验验证[1] - 确保生产过程高效化、绿色化、安全化,最终形成成熟工艺包和成套装备[1] 生物医药领域 - 重点面向生物制造、化学药领域,加快建设智能化、绿色化中试放大平台[1] - 采用人工智能、合成生物、连续流制备等先进技术[1] - 主要目标是降低初创企业的创新成本[1] 装备制造领域 - 重点面向工业母机、汽车及零部件、低空装备、新能源装备、机器人领域[1] - 平台将建设试验验证线,提供系统集成、可靠性验证、材料疲劳强度测试等服务[1] - 旨在提升产品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1] 信息技术领域 - 重点面向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领域[1] - 构建中试验证平台、软硬件试用环境[1] - 加快产品规模化应用进程[1] 平台布局规划 - 综合考虑战略规划、产业基础、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等因素进行布局[2] - 重点在工业大县、高新区、经开区、化工园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等区域布局[2] - 要求加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一哄而上和重复建设[2]
助力新兴产业发展,完善科技金融体系,这场发布会信息量大
中国证券报· 2025-09-18 22:32
科技创新总体成就 - 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1] - 国际科技合作广泛深入,加速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1] -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2] 研发投入与基础研究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2] - 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2] - 2024年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70%[2] - 研发人员总量和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及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2] 区域创新与产业集群 -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支撑引领作用增强[2] - 深圳—香港—广州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2] - 成渝、武汉、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2] 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 - 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3] -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3] - 已建成约460万个5G基站[3] - 光伏、风电新增装机连续4年超过1亿千瓦[3] - 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3] 未来产业前沿布局 - 超前布局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4] - 国内涌现多个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4] - 人形机器人整机技术实现突破,在汽车制造、物流等场景加速落地[4] - 脑机接口技术已帮助截瘫患者站立行走,盲人恢复光感[4] - 国产脑起搏器全面商用,临床已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4]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与成果转化 - 2024年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占比26.2%,较2020年增加4.8个百分点[5] - 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万家,较2020年增加83%[5] - 202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万亿元,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5] - 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5] - 形成多层次技术交易网络,包括3家国家知识产权交易机构、12个示范区、1084家技术转移机构、19000多家研发平台和1.6万家孵化载体[5][6] 科技金融支持体系 - 2021年以来科创板首发上市376家企业,首发募资超6000亿元[7] - 2025年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达8000亿元[7] - 引导创业投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预计带动近1万亿元资金[7] - 布局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基金,签约金额突破3800亿元[7] - 推动设立科技产业融合基金等,规模将超3500亿元[7] - 截至6月底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3.46万亿元,同比增长22.9%[7] - 健全资本市场“绿色通道”机制,推出科创板改革“1+6”措施[8] - 债券市场“科技板”已有288家主体发行超600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8] 未来发展规划 - 未来五年是关键攻坚期,将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9] - 超前谋划布局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9]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9] -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强化科教协同育人和产学研融合用人[9] - 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联动[9]
多个世界第一!“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文实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17:29
科技创新总体成就 - 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形成全国科技工作“一盘棋”格局 [5][6] -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全球排名由2020年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第10位 [8] - 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 [7] 研发投入与基础研究 - 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70% [7] -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7] - 高被引论文数约占世界总数三分之一,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二 [44] 产业创新与新质生产力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9]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77%,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占比26.2% [9] - 高新技术企业超50万家,较2020年增加83% [9] 重大科技成果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 [21] - 建成约460万个5G基站,技术和用户数保持全球领先 [21] - 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飞行,累计获得国内外订单超1000架 [26] 区域创新体系 -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支撑引领作用增强 [7] - 深圳-香港-广州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 [7] - 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突破1.8万亿元 [29] 科技金融支持 - 科创板首发上市376家企业,首发募资超6000亿元 [15] - 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达8000亿元,利率降至1.5% [49] - 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3.46万亿元,同比增长22.9% [49] 科技成果转化 -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2024年达6.8万亿元,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37] -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转化金额累计120.9亿元,比试点前三年增长126.5% [37] - 布局建设89个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形成覆盖成果转化全链条的服务网络 [39] 青年科技人才培养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超80%,青年科学家项目累计支持1500余项 [14][5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0%的项目由45岁以下青年人承担 [53] - 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由2021年47.2万人年增长至2023年57.5万人年 [44] 国际科技合作 - 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119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 [16] - 与近50个国家共建70余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58] - 支持5.5万余名共建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交流,培训科技管理人员2.3万余人次 [59] 科技基础设施 - 国家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总量超270PB,比“十三五”末增长5倍 [63] - 31个国家生物种质资源库保存动植物种质资源550多万份,微生物菌种超60万株 [64] - 14.7万台(套)单价5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纳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向全社会开放共享 [64]
“只收梦想,不收租金”!“零租金”的风吹到多个大城市
第一财经· 2025-09-16 18:11
核心观点 - 国内核心城市写字楼和产业园区市场掀起“零租金”风暴,深圳、杭州、苏州、广州、上海等地的国资企业相继推出针对特定企业的免租金入驻政策 [3] - “零租金”政策并非单纯免租,其背后是地方政府对城市空间认知和运营逻辑的转变,从“收租管理”转向“产业链攒局”,旨在吸引优质产业和创业项目,构建产业生态 [3][9] - 政策优惠除免租外,通常还包含融资支持、员工居住解决方案等配套资源,实质是地方政府或国资的一种风险投资形式,可能附带未来税收要求或租金入股等长远收益协议 [3][11][12] 核心城市的“零租金”竞赛 - 深圳于今年3月率先行动,市国资委统筹调配10万平方米市属国企产业园区资源,允许符合条件的小微科创企业“零租金”入驻,最低可享受2年以内免租优惠 [4][5] - 杭州于4月跟进,钱塘智慧城宣布其位于主城核心地段的2万平方米机器人产业园办公空间对入驻企业免三年租金,单个企业最高可享1000平方米空间,有企业每年节省租金16.4万元 [6] - 苏州高铁新城同期发布“环秀湖青年启航计划”,调配10万平方米空间,对多个领域创业团队实施两年零租金支持 [6] - 广州于7月31日宣布在黄埔区遴选13个“零租金”试点产业空间,共计15万平方米,符合条件的企业签约3年以上可享前两年免租,签约6年以上可享前三年免租 [6] - 上海临港新片区于8月21日发布“超级个体288行动”方案,以“办公免费租、公寓免费住”为核心,打造全上海成本最低的青年创业集聚区,政策比其他城市更进一步 [7] 从“收租管理”到“产业链攒局” - 各城市“零租金”政策均暗含价码,入驻条件严格限定于地方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9] - 广州黄埔区的入园条件包括支持其“12136”产业体系中的重点产业,以及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团队等 [9] - 苏州高铁新城需要的产业方向涵盖智能网联汽车、量子科技、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 [10] - 上海临港集团聚焦硬核科技、数据加工、跨境直播等8类创新业态 [10] - 除零租金外,配套支持力度大,例如苏州高铁新城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天使基金融资额度支持 [10] - 上海临港为入驻企业提供最高8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最高50万元无偿资助以及多种最高50万元的“券”类资源支持 [10] - 广州黄埔区探索“租金+股权”等空间供给新模式,并在此前发布的生物医药产业措施中提出探索“补改投”“租金作价入股” [12]
上海:真金白银破解基础研究“不敢投”难题
科技日报· 2025-09-15 07:38
上海市基础研究投入现状 - 2024年上海市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研发经费支出比例达11%左右,高于全国6.91%的平均水平,但低于国际创新型城市普遍达到的15% [1] 探索者计划实施与成效 - “探索者计划”通过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将产业需求转化为基础科学问题,合作企业已从2家拓展至22家,覆盖生物医药、信息、航空、先进材料等领域 [2]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作为首批参与者,通过该计划成功立项12项,本年度已组织申报项目近百项 [2] - 《若干措施》明确支持深入实施该计划,将吸纳更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企业加入 [2] 企业基础研究财政与税收支持措施 - 对基础研究投入达1亿元/年及以上的企业给予一次性财政补助1000万元,投入5000万元至1亿元的企业补助500万元,投入1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企业补助200万元 [3] - 企业使用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等服务产生的费用,按实际支付额的50%给予补助,每家企业每年最高补助100万元 [4] - 企业支持非营利性科研机构、高校和政府性自然科学基金用于基础研究的支出,可享受100%税前加计扣除 [4] 考核评价与校企协同创新机制 - 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经审核可按规定视同利润加回,承担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等建设任务的企业,其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被要求不低于10% [5] - 支持高校联合企业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政府与企业按1:1比例共同出资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 [5] - 上海高校科技经费近20%来自企业投入,市教委正布局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推进新一轮校企联合创新计划 [5] 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 - 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设立基础研究公益基金会,对基金会支持的项目,相关部门按基金会投入的50%予以共同支持 [6] - 上海启源国资创新策源公益基金会由16家市属国资国企共同出资筹建,通过无偿捐赠方式支持前瞻性、颠覆性基础研究 [6] - 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捐赠300万元设立非公募基金,实行“充分信任+不论成败+科学监管”的公益模式支持基础研究 [7]
武汉:规上工业总值突破1.67万亿 培育6个千亿产业
第一财经· 2025-09-10 21:35
经济总量与增长 - 地区生产总值每年跃升一个千亿台阶 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10和中部城市第1 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 2025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 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规模与增速均排名第5位[1] - "十四五"前四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67万亿元 年均增速达7.1%[1] 工业发展指标 - 全部工业增加值达5070亿元 位居副省级城市第4位[1] - 制造业和软件对全市税收贡献超过40%[1] - 工业投资总量突破2000亿元 占全市投资比重接近25%[1] - 2024年1-7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4% 工业投资增速11.1%且连续1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1] 科技创新体系 - 建成2家国家级和7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 - 打造21家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 其中7家入选国家级培育名单[2] - 培育11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2] - 在高端芯片、工业母机、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形成世界领先创新成果[2] 产业集群建设 - 光电子信息与汽车两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及4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进入"国家队"[2] - 6个主导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2] - 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1.65万家 较三年前实现翻倍增长[2] 产业转型升级 - 传统产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50%[2] - 软件业务收入增速近三年在全国14座软件名城中稳居第一[2]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 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突破90%[2] - 在脑机接口、量子科技等13个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加快布局[2]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 5G基站数量达5.65万个 较"十三五"末增长4.5倍[3] - 算力总规模突破5300P 运载力指数居全国前3[3] - 建成300条数字化生产线、122个智能化车间、30个标杆智能工厂和3个数字领航企业[3] 人工智能应用 - 培育垂直行业模型超40个[3] - 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渗透制造、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3] 民营经济发展 - 民营企业总数突破117万户 较"十三五"末实现翻倍[3] -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8.4% 较"十三五"末提升8.1个百分点[3] - "十四五"期间累计培育规上工业企业3701家 较"十三五"末净增752家[3] - 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8家 国家级单项冠军22家 分别净增336家和12家[3] - 新增首批"未来之鹰"企业30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