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装备
icon
搜索文档
乔锋智能: 2024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5-21 19:16
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利润分配方案 - 公司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已获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1] - 以现有总股本120,760,000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1.00元(含税) [1] - 合计派发现金股利12,076,000元 [1] - 若股权登记日前总股本发生变动,将按"现金分红总额固定"原则调整分配比例 [1] 本次实施的利润分配方案 - 权益分派方案为每10股派1.000000元人民币现金(含税) [1] - 香港市场投资者及QFII/RQFII每10股派0.900000元 [1] - 个人投资者股息红利税实行差别化税率征收,转让股票时计算应纳税额 [1] - 证券投资基金所涉红利税对香港投资者按10%征收,内地投资者实行差别化税率 [1] 股权登记与除权除息安排 - 股权登记日为2025年5月28日 [2] - 除权除息日为2025年5月29日 [2] 权益分派对象与方法 - 分派对象为2025年5月28日收市后登记在册的全体股东 [2] - 现金红利将于2025年5月29日通过股东托管机构直接划入资金账户 [2] 其他信息 - 咨询机构为公司证券部,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 [2] - 咨询电话0769-82328093,传真0769-82328090 [2]
信邦智能资金充裕仍融资跨界汽车芯片 上市后业绩立即变脸净利连降三年
新浪财经· 2025-05-21 15:32
交易概述 - 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可转换公司债券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英迪芯微控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 [1] - 此次交易是公司在汽车产业链中选择规模大、增速快且国产化率较低的汽车芯片赛道的重要举措 [1] - 公司表示此次并购是在熟悉的汽车领域寻求新质生产力、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布局 [1]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仅495.07万元,同比暴跌88.33%,创上市以来新低 [1] - 扣非净利润488.69万元,同比下降79.01% [1] - 自2022年IPO以来,归母净利润和ROE已连续3年下降 [1] - 2024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仅为18.05%,较2018年的45%连续7年下降 [2] - 账面货币资金达8.01亿元,占总资产比例超40%,且无有息负债 [2] 并购策略与风险 - 公司选择"定增+可转债+现金"组合方式收购英迪芯微,引发市场对其手握充足现金仍对外融资的质疑 [2] - 2023年收购景胜科技51%股权后因量产不及预期导致亏损2600万元,成为2024年净利润暴跌主因之一 [2] - 此次进军技术壁垒更高的芯片领域,管理层的跨行业整合能力备受考验 [2] - 收购景胜科技导致商誉减值,此次交易若估值过高可能引发新一轮减值风险 [2] 行业竞争 - 汽车芯片行业马太效应显著,英飞凌、德州仪器等国际巨头垄断超80%市场份额 [2] - 国内纳芯微、矽力杰等企业加速布局,行业竞争加剧 [2] - 英迪芯微40%的毛利率能否维持存疑 [2] - 英迪芯微6亿元营收规模仅相当于国际龙头的零头,且面临车企更倾向于选择"一供"的供应链壁垒 [2] 战略挑战 - 公司若想实现"智能装备+芯片"双轮驱动,需在技术迭代、客户绑定、产能扩张上持续投入 [2] - 当前公司净利润率不足1%,此次并购对财务压力较大 [2] - 跨界并购暗藏盈利下滑、整合失败、行业竞争加剧等多重风险 [3] - 若无法快速实现业务协同与技术突破,并购可能成为拖累长期价值的负担 [3]
紫金港资本陈军:依然聚焦有长期主义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
搜狐财经· 2025-05-21 11:56
紫金港资本概况 - 成立于2014年,以学院派投资风格著称,核心成员多为浙大校友,兼具投资经验与工程技术背景 [3] - 坚持"深度价值,分享成长"理念,聚焦早期硬科技项目,采用"母基金+直投"模式,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紧密合作 [3] - 2025年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先进材料、智能装备赛道,强调不可缺席全球AI及中国硬科技(半导体、生命科技)崛起 [3][14] 人工智能领域洞察 - DeepSeek-V3模型训练成本仅为GPT-4的十分之一,DeepSeek-R1推理成本为OpenAI o1模型的三十分之一,通过算法优化实现低成本高性能突破 [4] - 中国在推理模型领域缩小与美国的差距,但整体仍存在人才(顶级学者数量)、算力(中美差距约10倍)、数据(标注质量与共享平台)三大短板 [5] - DeepSeek开源策略推动产业链协同,降低开发门槛,加速AI在政务、教育、医疗等垂直领域普及 [4] 投资策略与创业者特质 - 偏好具备使命感的创业者:如马斯克式行业变革者,兼具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与极致专注力 [7][8] - 典型案例:梁文锋专注量化投资与AI(雅克比投资→幻方量化→DeepSeek),王兴兴聚焦四足机器人技术迭代 [8] - 2025年投资方向:具身智能、智驾等AI应用,以及医药、材料、文旅等垂类赛道,青睐技术优势突出的规模项目 [9] 市场环境与趋势预测 - 2025年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改善,受益于政策支持与风险容错机制提升,建议创业者强化技术壁垒与流量变现能力 [10] - 消费投资将重新崛起,科技消费(电动汽车、机器人)及医药License-out成为出海主力,文旅出海平稳发展 [13] - 一级市场三大预测:投早投好仍为核心策略、赛道分化加剧、合理承担风险为机构原动力 [15] 募资与文化领域布局 - 募资聚焦两大湾区基金设立,加强与市场化政府母基金、产业资本合作 [11] - 文化自信回归背景下,顺其自然参与文化元素投资,被投企业助力品牌出海 [13]
汇聚经济技术合作的蓬勃机遇——从2025中德(欧)隐形冠军论坛看开放共赢新篇章
中德示范区发展概况 - 北京中德经济技术合作先行示范区(中德示范区)定位为中德乃至中欧经济技术合作的"试验田"和"新范式",国际化基因与创新活力显著 [1] - 自2021年获批以来,已集聚博世工业4.0创新中心、奔驰新能源工厂等120家德国企业,形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产业集群 [2] - 园区实施外资企业便利化政策,吸引莱茵科斯特中国总部、mediCAD中国总部等多家德资"首家"机构落户 [2] 国际合作与论坛成果 - 2024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德(欧)隐形冠军论坛,吸引近百名德欧政商界代表参会,推动经济技术交流 [4] - 2025年论坛将升级为"1+5+N"模式,包括主论坛、5大专题活动及N场配套活动,聚焦产业链重构、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领域 [5] - 论坛针对性解决企业跨境经营痛点,如要素获取、知识产权保护等,并提供金融投资、场景订单等资源对接 [5] 专题活动与产业聚焦 -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专题活动将串联产业链资源,推动技术标准协同与供应链协作,加速低碳化转型 [8] - 医药健康专题活动依托顺义区罕见病药品先行政策,促进生物医药领域跨国合作及技术转化 [8] - "专精特新对话隐形冠军"活动由DEZ等机构组织,推动中德中小企业技术协同与生态共建 [7] 企业合作与国际化成效 - 埃帕德咨询等企业肯定示范区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政策支持与资源对接,实现中国市场快速拓展 [3] - 莱茵科斯特通过论坛与德企深化智能制造合作,2025年计划展示新成果并寻求落地项目 [10] - 2025论坛预计吸引2000人次参会(外籍200人),规模较首届增长50%,德欧企业参与度显著提升 [11] 政策与生态优势 - 顺义区作为"两区"建设核心承载地,推行"政策精准突破+产业生态构建"模式,系统展示创新实践 [7] - 国家部委通过开放政策解读活动,提供从国家战略到地方实践的全链条政策支持 [7]
115家!北京市首批先进级智能工厂公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19 13:41
北京市首批先进级智能工厂认定 - 北京市首批115家先进级智能工厂出炉,覆盖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汽车交通、电子信息、都市产业、材料产业等领域 [1] - 智能工厂分为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和领航级4个层级,先进级由市经信局组织评审认定 [1] - 基础级智能工厂由企业自建自评,各区备案管理,先进级可被推荐申报卓越级 [1] 汽车行业智能制造应用案例 - 京西智行汽车电子科技工厂实现双通道动态发展:销售数据驱动生产调整和市场数据驱动产线升级 [2] - 该工厂实现关键工序参数精确追溯,磁流变悬架系统响应速度较传统液压悬架提升200倍 [3] - 理想汽车工厂焊装车间使用600多台机器人,连接自动化率100%,测量精度达0.1毫米 [3] 智能工厂技术特征 - 基础级工厂实现核心数据实时采集、关键工序自动化 [4] - 先进级工厂实现生产经营数据互通共享、关键过程精准控制 [4] - 京西智行通过数字化设备和自动检测实现生产数据实时收集与分析 [3] 行业分布情况 - 生物医药领域代表企业:利德曼生化、拜耳医药、悦康药业等 [5][6] - 汽车交通领域代表企业:北京奔驰、理想汽车、福田康明斯等 [5][6][7][8] - 电子信息领域代表企业:京东方、利亚德、中芯北方等 [5][6][7][8] 重点企业案例 - 京西智行是亚太第二大智能工厂,全球第五座智能工厂 [2] - 施耐德、曲美家居、同仁堂健康药业等知名企业入选 [3] - 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在经开区和顺义区均有工厂入选 [8]
115家工厂入选首批先进级智能工厂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19 04:45
智能工厂认定 - 北京市认定首批115家先进级智能工厂 涉及生物医药 智能装备 汽车交通 电子信息 都市产业 材料产业等领域 [1] - 智能工厂分为基础级 先进级 卓越级和领航级4个层级 先进级由市经信局组织评审认定 [1] - 认定为先进级的企业可自愿申报 择优推荐申报工信部卓越级智能工厂 [1] 汽车行业智能制造 - 京西智行(北京)汽车电子科技年产600个智能悬架 是京西智行集团全球第5座智能工厂 亚太第二大智能工厂 [1] - 京西智行房山工厂实现生产与工艺双通道动态发展 关键工序参数精确追溯 全部工序批量追溯 [2] - 该工厂是全球唯一实现磁流变悬架系统规模化量产的企业 产品被国内外多家车企采用 [2] 知名企业案例 - 首批名单包括京东方 施耐德 曲美家居 北京奔驰 理想汽车 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等企业 [2] - 理想汽车顺义工厂焊装车间使用600多台机器人 在线测量技术精度达0.1毫米 比人工提高一倍 [2]
雷赛智能20250518
2025-05-18 23:48
纪要涉及的公司和行业 - 公司:雷赛智能 - 行业:智能装备行业、人形机器人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公司发展历程 - 第一次创业(1997 - 2007 年)以自主研发为核心,推出首款 PC 运动控制卡、步进驱动器和直流伺服驱动器,实现技术奠基和品牌崛起[5] - 第二次创业(2008 - 2020 年)从技术驱动到资本赋能,从单一产品到系统解决方案,实现产业升级[5] - 第三次创业(2021 年至今)深化智能化转型与战略突破,上市后迎来爆发式增长,推出多种新产品并切入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2][5][6] 技术研发优势 - 创始人李总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自动化专业博士,有多篇专注于技术发表的论文[7] - 研发人员占比超三分之一,研发投入占比超 12%,在同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2][7] - 主要研发负责人具有资深专业背景和十年以上行业经验[2][7] 激励措施 - 发布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覆盖 292 名员工,股权激励授予对象覆盖 416 名,占公司当前人工总数近 30%,激励力度大且覆盖面广[2][8] 运控平台化建设 - 通过持续拓品类和扩渠道,实现运控平台化逐渐成型,伺服系统进入国产头部序列[2][9] - 经销占比从 2021 年的 2%提升至 2024 年的 48%,有望拉动工作效率及利润率提升[9][12] 收入和利润表现 - 尽管大环境不佳,公司收入端仍维持正增长,2024 年收入上升 12%,利润上升超 40%[2][11] - 2024 年毛利率接近 39%,净利率 13%,控制类技术毛利率稳定在 65%以上[2][11] 伺服系统市场地位 - 2024 年伺服系统占公司收入 45%,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3][13] - 2025 年一季度伺服市占率升至内资第二,目前市占率为 3.6%,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3][13] 人形机器人领域布局 - 2023 年底发布第一代高密度无框电机及驱动系统,2024 年底推出第二代超高密度无框电机,无框力矩电机系列产品涵盖多个规格,可为大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16][17] - 2024 年 2 月成立上海分公司,布局无框电机、旋转关节模组以及未来的直线关节模组,电机产能达 30 万台,截至 2024 年底已有数十家客户批量试用,无框电机意向订单突破 10 万个[17] - 2023 年底发布无刷空心杯电机及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等,2024 年底成立深圳灵巧驱控技术有限公司,空心杯电机已进入量产阶段,年产能 22 万台,旋转模组已有批量订单,直线模组正在加紧布局[18] - 2025 年初发布一整套新零售解决方案,包括四款灵巧手,首款型号已进行市场试销,预计到 2026 年推出 20 个主动自由度的旗舰型产品[19] 行业发展趋势 - 2024 年人形机器人行业百花齐放,海外主机厂加速产业化,国内政策积极推动应用发展[14] - 2025 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全球量产规模预计达万台以上[15] - 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相关政策,研究设立养老服务相关的国家科技重大项目,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等产品的研发,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布局[16]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运控系统一般由人机界面、控制器、驱动器和电机等组成,公司主要产品涵盖伺服系统、步进系统和控制技术类三大类,为下游提供完整的运动控制器系列产品及解决方案[10] - 2022 年公司进行营销模式改革,采取区域线、行业线、产品线三线协同经营模式,在客户密集区域设立代表处,在战略新兴行业聚焦发展[12] - 伺服系统下游集中于电子制造、电池机器人、机床设备及光伏等新兴产业,占整个下游 60%,随着自动化率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将继续拉动伺服系统需求[13] - 除雷赛外,兆威、英士君卓等上市公司及零星巧手、灵巧智能等非上市公司也在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目前上市公司中提供整套解决方案的不多,产品价格较高,未来有望通过规模化生产实现降价[20][21] - 雷赛智能未来将继续加大对移动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的投入,致力于实现机器人的“手眼脑”协同,在通用自动化与人形机器人的双重推动下,未来增长动力充足[22]
先导智能(300450):行业触底风险释放,业绩拐点有望来临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5-18 20:4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24年年报及25年一季报业绩表现符合预期,行业触底风险释放,业绩拐点有望来临,考虑到公司市值跌幅大、业绩下行风险充分释放且当前估值处于历史估值中枢以下,维持“买入”评级 [1][4][7] 相关目录总结 市场数据(2025年05月16日) - 收盘价20.45元,一年内最高/最低为28.16/12.88元,市净率2.7,息率1.68,流通A股市值318.9亿元,上证指数/深证成指为3367.46/10179.60 [1] 基础数据(2025年03月31日) - 每股净资产7.65元,资产负债率68.46%,总股本/流通A股为1566/1559百万股,流通B股/H股为-/- [1] 事件 - 公司发布24年年报及25年一季报,24年实现收入118.55亿,同比下滑28.71%,归母净利润2.86亿,同比下滑83.8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60亿,同比下滑79.11%;25年一季度营收30.98亿,同比下滑6.42%,归母净利润3.65亿,同比下滑35.3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60亿,同比下滑34.70% [4] 财务数据及盈利预测 |项目|2024|2025Q1|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 | |营业总收入(百万元)|11855|3098|13844|16107|18665| |同比增长率(%)|-28.7|-6.4|16.8|16.3|15.9|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286|365|1540|1920|2424| |同比增长率(%)|-83.9|-35.3|438.4|24.6|26.3| |每股收益(元/股)|0.18|0.23|0.98|1.23|1.55| |毛利率(%)|35.0|34.5|35.7|35.9|36.1| |ROE(%)|2.5|3.0|11.8|13.3|15.0| |市盈率|112|/|21|17|13| [6] 投资要点 - 智能物流设备、海外市场表现亮眼,锂电池智能装备业务收入76.89亿同比降39.18%,智能物流系统业务收入18.67亿同比增30.49%,光伏智能装备业务收入8.67亿同比下滑15.68%,3C智能装备业务收入6.89亿同比下滑1.39%;国内收入90.24亿同比下滑37.28%,海外收入28.31亿同比增长26.31% [7] - 核心业务毛利率提升,净利率触底,24年毛利率34.98%同比下滑0.62pct,锂电设备毛利率38.94%同比提升0.25pct,智能物流毛利率21.05%同比提升14.17pct;24年净利率2.26%同比下滑8.39pct,扣非后净利率3.04%同比下滑7.33pct [7] - 公司行业地位不断提升,按2024年订单价值计,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智能装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占全球市场9.1%的份额,较2023年增长3.3个百分点,锂电池智能装备占全球市场份额22.4%、中国市场份额34.1%,锂电池智能物流装备占全球市场份额23.8%,XBC高速串焊机按出货量在全球光伏智能装备提供商中排名第一,自主研发的第四代MEAR2R装配产线推动了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化进程 [7] - 下调25盈利预测,新增26 - 27年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预计25 - 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40、19.20、24.24亿(原25年盈利预测为58.60亿),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21X、17X、13X [7] 财务摘要 |项目(百万元,百万股)|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 | |营业总收入|16628|11855|13844|16107|18665| |营业成本|10709|7708|8900|10331|11924| |税金及附加|157|84|98|114|132| |主营业务利润|5762|4063|4846|5662|6609| |销售费用|451|362|374|419|467| |管理费用|1005|1086|1108|1272|1456| |研发费用|1676|1671|1675|1804|1866| |财务费用|-39|-12|51|64|113| |经营性利润|2669|956|1638|2103|2707| |信用减值损失|-732|-599|-394|-448|-506| |资产减值损失|-430|-504|0|0|0| |投资收益及其他|374|355|400|400|400| |营业利润|1883|207|1646|2056|2601| |营业外净收入|28|-95|0|0|0| |利润总额|1911|112|1646|2056|2601| |所得税|140|-156|123|154|195| |净利润|1771|268|1522|1902|2406| |少数股东损益|-4|-18|-18|-18|-18|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775|286|1540|1920|2424| [9]
舜宇精工(831906) -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16 19:25
投资者关系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业绩说明会 [3] - 活动时间为 2025 年 5 月 15 日,地点在全景网“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 [3] - 参会人员包括通过网络参加的投资者,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董事长倪文军等 [3] 公司财务相关情况 - 2024 年毛利率为 13.83%,下降原因是新基地折旧增加和汽车行业竞争使部分量产项目未达规模效应 [5] - 2025 年一季度营业收入 11,577.85 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2.35%,净利润 -150.55 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555.15%,原因是毛利率下降、政府补助减少及安徽公司新厂房相关费用增加 [7] - 公开发行最终募集资金总额 10,120 万元,净额 8,575.86 万元,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已全部使用完毕 [11] 发出商品情况 - 发出商品为存放于客户仓库未对账确认的汽车内饰功能件等,2024 年期末较上年期末增加 1,812.93 万元,主要系 AGV 机器人集成解决方案发出商品 2,969.96 万元处于调试和验收阶段,后续将加强与客户沟通缩短验收时间 [5][6] 公司未来发展计划 - 坚持“名配角”战略,布局研发智能机构件等三大系列产品和智能装备领域新技术新产品 [6] - 加速新能源汽车配套产品研发,提升市场份额 [6] - 智能系统赋能精益制造,提升生产自动化率和质量管理水平 [6] - 打造复合型技术团队,优化供应链和子公司运营 [7] - 健全完善管理体系,提升规范运营水平 [7] - 加强安全、环保管控 [7] 研发情况 - 2024 年研发费用支出 3,311.68 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 4.60% [8] - 截至 2024 年底,发明专利 37 个,较上期增长 208.33%,专利数量 208 个,较上期增长 12.43%,2024 年度被认定为市重点企业研究院 [8] AGV 机器人业务情况 - 2024 年新增德国采埃孚等国外客户和东风乘用车等国内客户,完善产品线,新增工业大场景清洁应用机器人等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新品 [9] - 应用领域拓展至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与物流等领域,集成解决方案应用于一汽红旗等知名厂商,与国内大型机械设计院和知名总包商建立合作关系 [9][11] 订单与市场开发情况 - 内饰功能件业务在手订单规模因配套车型产销量增长和新定点车型量产而提升,模具业务随内饰功能件业务增长,AGV 业务拓展应用领域,部分产品销往多个国家 [9] - 汽车功能件业务服务众多国内外知名汽车零部件一级供应商和车企,包括造车新势力 [10] 其他情况 - 已按要求在定期报告披露各报告期期末股东人数、股本结构及持股 5%以上股东或前十名股东情况 [11] - 2024 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方案决议已过有效期,未正式向交易所提交再融资项目相关资料 [12]
从滁州到马鞍山,皖东经济是如何崛起的?
36氪· 2025-05-16 15:35
高质量发展与区域经济表现 - 滁州和马鞍山人均GDP均超过10万元 成为安徽经济最活跃地区 [1] - 皖东地区用不足全省11%国土面积创造25%规上工业产值 [3] - 区域产业升级带动经济腾飞 形成激光装备、光伏储能、食品工业等智造样本 [3] 企业案例:东海裕祥 - 从300万元创业起步 2023年销售额达6.05亿元 产品销往全球100多国 [7][8] - 完成从仿制进口设备到自主研发的转型 切割精度达头发丝直径1/5 [7] - 带动周边企业共同出海 实现钣金智能装备领域突破 [7][8] 产业集群与区位优势 - 马鞍山形成"1小时供应链半径" 工业用地价格仅为苏州1/3 [11] - 蓝黛科技项目实现当年签约/投产/上规 受益于政府专班服务 [11] - 2024年马鞍山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家 研发强度超长三角平均水平 [11][12] 新能源产业布局 - 天合光能滁州项目投资超百亿 11个月实现量产 [14] - 建成全球首个量产314Ah储能电芯产线 形成50公里完整光伏产业链 [16] - 滁州集聚900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 其中483家为规上企业 [16] 政府政策与营商环境 - 滁马地区推进政务服务改革 提供"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 [23] - 2024年滁州新签约442个亿元项目 马鞍山签约54个5亿元以上项目 [24] - 两地通过产业链协同+营商环境优化 加速"制造"向"智造"转型 [24] 长三角一体化效应 - 企业选址考虑长三角产业集群协同 如蓝黛科技对接南京整车厂 [9][11] - 天合光能垂直整合"石英砂-储能系统"全链条 形成生态优势 [16][20] - 区域形成"成本洼地+创新高地"双重竞争力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