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醇

搜索文档
绿电制氢开启“大跃进”
投中网· 2025-07-29 14:48
全球绿氢项目动态 - 海外绿氢项目经历大规模"退潮",澳大利亚CQ-H2绿色氢能项目因成本飞涨和市场前景堪忧终止,原计划投资125亿澳元(约合81.3亿美元)[3] - 全球多国氢能项目接连夭折,数十个总值达数百亿美元的大型项目被取消或搁置[3] 中国绿电制氢发展现状 - 中国绿电制氢市场火爆,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中国能建、中国石化等央企积极布局[4] - 中石化新疆库车光伏制氢示范项目总投资近30亿元,设计电解水制氢能力2万吨/年,是我国首个万吨级绿氢项目[6] - 大唐集团多伦15万千瓦风光制氢项目投资13亿元,年产氢气7059万标方[6] - 国家电投集团黑龙江方正县绿氢碳中和产业基地总投资600亿元,一期工程投资150亿元,年产值40亿元[7] - 中国能建在东北及内蒙古地区氢能项目总投资1700多亿元,平均每个项目投资额超过150亿元[7] - 国家能源集团绿色氢氨醇项目及绿色航煤项目已超过30个,规划绿氢产能超700吨/天[8] - 中煤集团鄂尔多斯50万吨/年离网型风光制氢合成绿氨项目投资245亿元,规划制氢产能9万吨/年[9] - 截至2024年底,国内绿氢项目已建成102个,绿氢产能约10.88万吨/年[9] - 2025年上半年,国内26个省市210个绿色氢氨醇项目总投资规模超7300亿元[10] 绿氢产业驱动因素 - 绿氢制取过程中无碳排放,国家发改委规划到2025年绿氢产量达10-20万吨/年,2050年氢气年需求量近6000万吨[11] - 离网制氢可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特别适合风光资源富集但电网薄弱地区[11] 绿氢产业面临的挑战 - 绿氢生产成本为33.9-42.9元/公斤,是煤制氢的3倍,远高于天然气制氢或工业副产氢[12] - 绿氢制氢设备工厂平均产能利用率仅约为10%,中国大陆利用率最低[13] - 国内立项绿氢产能超650万吨,实际落地产能仅约11万吨,开工率不到25%[13] - 风光新能源波动性与氢化工连续性负荷耦合不顺利,导致电解水制氢效率低下[13][14] - 绿电波动性导致离网制氢效率低下、成本高昂,是当前核心难点[14]
银河证券每日晨报-20250729
银河证券· 2025-07-29 13:12
天力复合(873576.BJ) - 公司是国内层状金属复合材料行业龙头,成立于2003年,2023年登陆北交所,是国内最早开展有色金属爆炸焊接研究的单位之一 [2] - 公司产品已通过国内外知名厂商认证,可应用于精细化工、核工业、新能源、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领域 [2] - 2025Q1营业收入1.35亿元(同比下降22.74%),归母净利润943.57万元(同比下降47.08%),业绩承压主要因下游行业产能过剩导致需求萎缩 [3] - 公司持续拓展核工业、半导体、新能源及海洋工程等新兴领域应用,具备相关技术储备 [3] - 层状金属复合材料正逐步替代传统材料,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国内企业已具备国际竞争力 [4] 银行行业 - 2025Q2主动型基金对银行持仓总市值635.1亿元(环比增加27.12%),持仓占比4.85%(环比上升1.13pct),达2021Q2以来最高水平 [8] - 城商行仓位上升幅度最大(+0.7pct),国有行低配比例环比扩大,银行板块低配比例收窄0.3个百分点至7.85% [8] - 招商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成都银行位列主动型基金重仓前五,持仓占比分别为1.1%、0.54%、0.51%、0.45%、0.4% [9] - 被动型基金对银行持仓总市值1333.09亿元,持仓占比11.11%(环比上升2.01pct),股份行仓位上升最多(+1.3pct) [9] - 2025Q2北上资金流入银行2542亿元(环比上升11.69%),净流入265.96亿元,股份行净流入最多(+102.1亿元) [10] 光伏行业 - 2025上半年多晶硅产量59.6万吨(同比下降43.8%),硅片产量316GW(同比下降21.4%),组件产量310GW(同比增长14.4%) [14] - CPIA上调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期至570GW-630GW(原预测531GW-583GW),中国新增装机预期上调至270GW-300GW(同比增长2.52%) [15] - 各省分布式光伏管理细则加速落地,136号文实施细则陆续出台,有望促进装机需求平稳释放 [16] - 政策引导光伏行业"反内卷",明确禁止低于成本价销售,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17] - 硅料现货均价从35元/公斤上涨至42元/公斤,硅片、电池片、组件价格均有明显上升 [19] 东鹏饮料(605499.SH) - 2025H1营收107.4亿元(同比+36.4%),归母净利润23.7亿元(同比+37.2%) [26] - 25Q2电解质饮料收入同比+190.0%,第二增长曲线占比提升9.9pct至24.2% [27] - 省外市场收入占比提升2.9pcts至75.9%,华东/华中/广西/西南/华北收入分别同比+34.0%/+29.3%/+31.2%/+23.8%/+74.1% [27] - 25Q2归母净利率23.7%(同比-0.6pcts),毛利率45.7%(同比-0.3pcts) [28] - 公司持续拓展新品和渠道,网点数量超420万家,经销商数量3279家(同比+10.0%) [27] 罗莱生活(002293.SZ) - 2024年营收45.59亿元(同比下降14.22%),归母净利润4.33亿元(同比下降24.39%) [32] - 2025Q1营收10.94亿元(同比+0.57%),归母净利润1.13亿元(同比+26.31%),业绩改善 [32] - 公司构建"线上+线下"全渠道体系,2024年线上/直营/加盟渠道分别实现营收13.82/4.01/14.48亿元 [33] - 海外业务受美国房地产影响,收入同比下降21.54%至8.22亿元,预计2025年筑底修复 [33] - 公司建设智慧产业园提升供应链效率,日处理订单达7万单 [34] 吉电股份(000875.SZ) - 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项目已投产,年产绿氢3.2万吨、绿氨18万吨,配套70万千瓦风电、10万千瓦光伏 [21] - 梨树绿色甲醇项目规划年产20万吨绿色甲醇,配套40万千瓦风电,预计2025年8月全面开工 [21] - 公司与多家海外客户签署合作协议,绿氨生产成本约3000元/吨,当前东北市场合成氨价格2460元/吨 [22] - 公司传统业务包括火电(330万千瓦)和新能源(1111万千瓦),2024年分别实现毛利4.32亿元和31.86亿元 [24]
活力中国调研行|内蒙古能源转型:“15个第一”领跑全国
中国青年报· 2025-07-28 21:12
新能源发展 - 内蒙古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 45亿千瓦 占全区总装机的52% [5] - 过去两年新能源发电量分别为1665亿千瓦时和2125亿千瓦时 增速保持在25%以上 [5] - 绿电外送量从"十四五"初期的300亿千瓦时提升至600亿千瓦时 预计2024年达到1000亿千瓦时 [5] - 建成绿氢产能6万吨/年 接近全国总产能的一半 [7] - 全球首个绿色氢氨项目建成投产 开辟绿氢消纳新场景 [7] 传统能源升级 - 累计建成绿色煤矿180处 智能化煤矿215处 分别占在产煤矿的61%和72% [7] - 千万吨级以上煤矿全部实现"井下不见人 产煤不见煤"的智能化开采 [7] 能源经济成就 - 2024年实现"15个全国第一" 包括新能源总装机 发电量 外送电量等 [1][2] - 新能源装机在全国率先突破1亿千瓦 [1] - 全国首个跨省跨区绿电直连项目获批 实现内蒙古新能源与宁夏负荷点对点直供 [5] 创新消纳模式 - 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 风光制氢一体化等6类新能源市场化消纳模式 [7] - 推进电解铝 铁合金等高载能产业绿电替代 发展绿色算力 零碳园区 [7] - 规划建设绿氢走廊和区内输氢管网 推进"一电变三绿"战略 [7]
氢能与燃料电池行业研究:绿色航运驱动绿氢消纳破局,开启绿醇千万吨级机遇窗口
国金证券· 2025-07-16 21:5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买入(维持评级)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绿色航运打开绿氢消纳需求,绿醇需求高增带动绿氢消纳,供不应求窗口期带来投资机遇,关注绿醇运营商和绿氢设备商 [1][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一、绿氢消纳是关键,绿色航运打开需求 1.1 绿氢项目备案高企,下游消纳场景成焦点 - 截至2025年6月,绿氢项目备案对应产能760万吨,但开工率仅24%,对应约180万吨产能,落地完工项目仅10万吨出头 [10] - 目前氢气供需基本平衡,99%为传统制氢方式,新增绿氢产能需新场景应用 [14] - 行业商业化关键在于形成可持续盈利商业模式,找到能接受绿氢及其衍生产品价格的下游场景是产业爆发关键点 [16] 1.2 IMO出台航运减排新规,航运进入绿色化时代 - 全球航运领域环保法规接连出台,如IMO、EU - ETS、FuelEU Maritime、中国《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等 [23][25][26] - 2025年4月,IMO通过全球航运业首个法律约束性净零排放框架,预计2027年生效,适用于5000总吨及以上国际航行船舶 [28] - 法案转向直接管理燃料生命周期排放及经济成本,形成需求侧与供给侧结合的监管格局,绿醇等氢基能源是中长期最符合要求的燃料 [31][35] 二、绿色航运带动甲醇船需求快速增长,碳税下经济性价差显著缩窄 2.1 甲醇船订单旺盛,预计最快年底迎来批量需求 - 绿色燃料比化石燃料贵3 - 4倍,海外高额碳税使其填补绿色溢价更轻松,国内外航运公司将甲醇作为未来船用燃料优选 [39] - 2023年约有539艘替代燃料船舶新船订单,按吨位计占比45%,甲醇双燃料船订单125艘,占比23% [42] - 船舶制造周期长,从2025年底起甲醇船舶需求将逐步规模化起量 [3][45] 2.2 甲醇燃料价格是船舶运营具备经济性的关键,绿氢成本需进一步下行 - 甲醇船与传统油船最大不同在于发动机和燃料,发动机占造船成本约10%,燃料成本占船舶全生命周期成本约14% [48] - 双燃料发动机改装成本预计为250 - 350欧元/kW,甲醇加注基础设施部分已建设到位,安装和改装成本适中 [57][59] - 当欧盟碳配额价格100欧元/吨、绿醇单价降至4500元/吨时,绿醇与传统燃料成本基本持平,长期看绿电制甲醇更具经济性 [60][71] 三、绿醇需求高增并同步带动绿氢消纳,供不应求窗口期迎机遇 3.1 2030年绿醇需求看向千万吨,带动绿氢消纳并加速绿氢项目落地进度 - 中长期2030年全球绿色甲醇需求量将超4000万吨,中国船舶绿色甲醇燃料占比需超15%,存在至少500万吨市场缺口 [78] - 短期约300艘绿色甲醇燃料船舶投运,将带动绿色甲醇需求约680万吨,对应带动绿氢消纳75 - 130万吨,消纳42% - 72%绿氢产能 [4][81] - 为匹配甲醇船运营周期,预计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存量绿氢氨醇项目将加速动工,带动上游制氢设备需求爆发 [82] 3.2 绿醇存在供不应求窗口期,重点跟踪项目落地与船东合作方 - 全球绿色甲醇生产项目增加,预计2027年每年可生产近900万吨甲醇 [84] - 中国绿色甲醇产业爆发式增长,但仍处早期培育阶段,大部分产能尚处签约备案阶段,项目落地存在时间差 [86] - 绿醇产业化需突破技术落地、加注网络和认证壁垒,当前落地产能仅20余万吨,而运营船舶需求约93万吨,存在供不应求窗口期 [91][93] 四、投资建议 - 绿醇消纳方面,关注率先落地绿醇项目且与船东合作的绿醇运营商,如吉电股份、中集安瑞科、中国天楹、金风科技 [107] - 上游制氢方面,推荐已具备项目经验的设备企业,如华电科工、华光环能、石化机械 [107]
绿醇项目,卡在哪儿了
中国化工报· 2025-07-15 09:49
绿醇项目发展现状 - 全国规划、在建、投运绿醇项目16个,产能合计超过118万吨/年,但实际开工项目不多 [1] - 项目进展不及预期,业内呈现"偃旗息鼓"态势 [2] 成本制约因素 - 绿醇价格预期高达7000-8000元/吨,远超合理价格区间(灰醇价格2500-4000元/吨+碳税) [2] - 约50%项目采用"生物质+绿氢"方案,其余为"CO2加氢制甲醇"和"煤化工补绿氢低碳甲醇"方案 [2] - 设备利用率低、投资巨大(单套装置投资超10亿元)、财务成本高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2] - 生物质原料供应不稳定,秸秆受季节性影响且收集储存体系未完善 [2][3] 市场推广瓶颈 - 绿醇替代柴油存在地域差异性,加注/运输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推广 [3] - 国际船舶燃料市场出现转向LNG替代绿醇的趋势 [3] - 下游用户认知度和使用习惯尚未形成 [3] 技术路线争议 - 空气中捕集CO2方案被质疑:工业副产CO2浓度达90%以上,空气捕集成本高且效率低 [4] - "CO2加氢制甲醇"路线中1/3绿氢转化为水,资源利用率低 [6] - 专家建议耦合煤气化技术,利用粉煤加压气化高含量CO补充绿氢 [6] 标准制定进展 - 当前绿醇标准依赖欧盟体系,国内《绿色甲醇分级标准》团体标准于2024年10月发布试行 [7] - 碳税差异应作为绿醇核心评判标准,而非单纯追求原料"绿色" [4] 行业发展建议 - 推动绿电市场化竞争上网,降低绿氢生产成本 [5] - 大型央企应争取政策支持,中型企业需结合风光电资源降低电力成本 [7] - 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与传统甲醇装置的耦合技术,逐步替代化石能源 [6][7] - 拓展化工原料领域应用,开发绿醇衍生低碳化工产品 [7]
红太阳20250701
2025-07-02 09:24
纪要涉及的公司和行业 - **公司**:红太阳公司、富美实、有道化工、中山化工、利尔、绿海、汇禾、辉龙、联化科技、广康生化、安徽徽龙 - **行业**:绿色环保农药和三药中间体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公司基本情况与产业链 - 红太阳是专注绿色环保农药和三药中间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从木薯到乙醇,再到吡啶碱及化工中间体,最终到绿色农药的完整生态圈,建成可再生资源到全球相关市场 50%以上份额的绿色农药核心产业链[2][3] -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吡啶碱(吡啶 2.5 万吨等)、除草剂(百草枯等)、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等)、GPT 系列等[3][8] 业绩情况 - 2025 年第一季度业绩同比增长约 54%-55%,得益于百草枯等产品价格上涨及绿醇等产品市场需求回升、产能利用率提高,绿醇接单价 30 万元/吨已暂停报价接单[2][6] - 2025 年第二季度百草枯折百产量 3.2 万吨、实物量 10 万吨,价格涨至 12,500 元/吨且有提价预期;敌草快二溴盐价格 17,500 元/吨,二氯盐折本量 2 万吨、实物量 6 万吨,价格 18,500 - 19,000 元/吨;氯虫苯甲酰胺产量 2 千吨,价格 30 万元/吨;金草价格 67 千元/吨,部分产品有提价空间[2][11] 氯虫苯甲酰胺相关情况 - 生产受中间体 K 安供应紧张影响价格上涨,去年国内总销量约 1.1 万吨,富美实约 3,000 吨,有道化工约两三千吨,中山化工约 800 - 1,000 吨,红太阳约七八百吨[2][12] - 行业会议预计下半年及明年上半年供需紧张状况持续、高位运行,富美时 K 安专利即将到期国内供给可能迅速增加,预计未来一年内 K 安仍紧缺、价格坚挺[4][17] - 公司计划在云南曲靖新建 6,000 吨氯虫苯甲酰胺项目及配套 K 酸和 K 安设施,预计明年投产,已有从比定到 K3 和从消化物到 K2 的全产业链布局,除 KR 外其他环节均已投产运行[2][16] 成本优势与市场竞争 - 云南曲靖项目利用东南亚木薯资源及当地廉价蒸汽、电力与原材料管道运输优势,大幅降低成本,相比其他厂家可降低约 30% - 40%,公司已布局 5 万亩自种木薯基地,与当地合作共拥有 15 万亩木薯种植面积[4][24] - 公司全产业链优势明显,在未来竞争中具备优势,计划将绿虫做到行业领先地位,实现万吨级大规模生产[24][25]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公司在云南曲靖基地建设年产 5 万吨吡金碱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年产 10 万吨木薯生物乙醇项目以及年产 6,000 吨氯虫苯甲酰胺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在安徽东至基地建设年产 1 万吨生物 L - 草铵膦项目,对现有生产线技改并推动制剂产品智能化升级改造[5] - 氯虫苯甲酰胺生产涉及吡唑酸和 K 安两个关键中间体,吡唑酸专利已到期,K 安通过间二甲苯硝化后加氢得到[10] - 有道化工事故导致其产能减少,对全国现有 12,000 多吨绿虫和 4,000 - 5,000 吨 KI 的总量有显著影响,但并非致命[15] - 精细化工和农药如 K2 等复杂工艺产品,从立项到生产许可流程通常需半年,审批约 3 至 5 个月,建设约 3 个月,政策严格可能延长审批时间[21] - 绿虫需求稳步增长,受价格影响大,富美时专利到期后市场整合将加剧,最终留下几家主要玩家[23] - 云南曲靖项目由曲靖高新投投资,公司提供人力和技术支持,分多阶段建设,一期产能 5 万吨,二期 10 万吨木薯生物乙醇,三期 6,000 多吨绿城产品,四期包括 1 万多吨金草和 1 万多吨迪卡和阿绿岩等专利产品,一期基础建设和厂房完成,正安装钢结构和设备,预计年底投产[26] - 公司精草铵膦项目位于安徽池州东至香隅化工园,一万吨前期手续完成,正在建设,预计年底投产[31] - 公司通过手性转换技术,用自主研发的生物酶将蒲草转化为金草[32] - 氯虫市场目前库存相对往年几乎没有,正处淡季,价格上涨预计有补库需求,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将保持紧俏,价格维持高位,公司报价 30 万元/吨,辉龙报价 32 万元/吨[33] - 氯虫产品国内有 9 月至年底和 2 月至 6 月两个销售旺季,公司出口量小,但中间体 K 酸出口量大,主要销往印度[34] - 公司重视安全和环保投入,产品采用成熟绿化工艺,监管远程监控,基地位于沿江环保严地区,遵守国家及地方监管要求[35][36]
碳中和周报(第189期)丨国家能源局启动氢能试点;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6月下旬举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6 22:02
碳中和政策 - 国家能源局启动氢能试点,覆盖"制储输用"全链条,分为项目试点与区域试点,围绕氢能制取、储运、应用及共性支撑4大核心领域的11个具体方向展开 [4] - 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将于6月23日至29日举行,主题为"节能增效,焕'新'引领",聚焦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5周年、能效标识制度实施20周年等关键节点 [5] - 生态环境部就《生态环境手工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等8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公开征求意见,覆盖水质、环境空气、固体废物三大领域,涉及无人机环境遥感监测、水质测定、PM2.5成分分析等关键技术 [7][8] 地方动态 - 南京海关试点碳服务,联合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江苏有限公司等机构建立绿色低碳工作组,深入江宁区外贸企业开展碳里程陪跑服务试点,聚焦产品全生命周期碳管理 [9] 企业实践 - 隆基绿能副总裁张海濛表示绿氢及其衍生的绿色分子是交通、远洋海运、飞机航空等领域脱碳的关键钥匙,行业正经历成长阵痛但公司坚定投入绿氢及Power to X全链条技术 [10] - 隆基绿醇业务副总裁刘涛表示公司2022年开始布局绿醇领域核心技术,目前已启动3个项目,首项目2027年投产并与马士基签长期协议,未来2-3年内绿醇产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实现万亿级市场 [10][11]
丁薛祥调研氢船后,国家七部委联合发文加快推进氢能船舶发展
DT新材料· 2025-06-13 00:17
政策与行业动态 - 国家七部委联合印发《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40%,并明确加快推动绿醇、绿氨、绿氢等新能源船舶应用,未提及纯电动船舶[3] - 氢基能源船舶发展路径分化:大型远洋船舶依赖内燃机路线,内河及近海适用燃料电池船舶,国内项目呈现多元化趋势[3] - 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调研湖北宜昌"三峡氢舟1"号氢能船舶,强调"两重"项目的战略性及长江经济带绿色转型重要性[4] 技术路线与市场趋势 - 船舶清洁化发展深度依赖氢基能源,因纯电动船舶能量密度不足[3] - 电解水制氢技术路线多元化发展,论坛聚焦碱性/PEM/AEM/SOEC等技术,覆盖材料、系统集成及场景化应用[7][8][9] - 绿氢产业链关键环节包括电解槽供应链迭代、关键材料(如隔膜、催化剂、膜电极)开发及自动化技术应用[9][14] 行业活动与产学研合作 - 2025年7月10-11日江苏论坛将汇集300+企业,覆盖电解槽制造商(隆基氢能、考克利尔竞立等)、关键材料供应商(东岳高分子、赢创等)及投资机构(昆仑资本、华控基金)[25][26][27] - 论坛设置青年科学家交流、PEM制氢对接会及供需匹配活动,推动材料-设备-应用链协同[10][11][13] - 往届论坛显示行业参与度持续提升,2021-2024年累计吸引超千名专家,议题从技术探讨延伸至氢氨醇一体化项目等商业化方向[18][20][22][24] 企业及科研参与 - 头部企业如中石化、隆基氢能、阳光氢能等布局电解槽领域,外资企业博世、西门子能源等参与系统解决方案[25] - 高校及科研机构(清华大学、中科院体系)深度介入技术研发,覆盖材料创新至系统集成[29][30] - 项目方涉及国电投、华能等能源集团,设计院如上海电力设计院推动工程落地[28]
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五分之一盐城领跑“零碳”赛道闯新路
新华日报· 2025-06-10 07:49
绿色发展政策与规划 - 盐城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全省首个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明确提出建设灯塔工厂、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零碳工厂、零碳园区的目标 [1] - 零碳园区通过清洁能源替代、资源循环利用等方式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近零",对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具有重要意义 [2] - 射阳港、大丰港、滨海港三大零碳产业园分别聚焦"绿电+新型电力系统"、"绿电+氢能"、"绿电+冷能"差异化发展路径 [2] 新能源产业规模与布局 - 盐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1675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球1/10、全国1/5 [2] - 风电装备规上企业47家,形成全国最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整机、叶片产能分别占全国40%和20% [4] - 光伏综合产能位居全国城市首位,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4] 绿电基础设施建设 - 国信、三峡2个16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已开工建设 [2] - 推进"绿电进园区"工程,布局绿电专变、专线,凯金、阿特斯等3家企业入选全省首批绿电直连试点 [2] - 三大零碳产业园已全部实现可溯源绿电接入 [3] 新兴产业链拓展 - 滨海港零碳产业园以LNG冷能交换中心为枢纽,探索"绿电+冷能"产业链延伸至冻干果蔬、冷链物流等领域 [4] - 大丰港零碳产业园打造"绿电+绿氢+绿醇"综合能源基地,引进吉电绿氢制储运加用一体化项目和岚泽绿色甲醇航煤项目 [4] - 国信大丰8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融合"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制氢",成为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典范 [5] 技术创新与标准建设 - 成功研发全国首套可回收风电叶片 [6] - 发布沿海地区首个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地方标准,光伏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入选国家级试点 [6] - 华能研究院海上风电场直流集电技术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吉电绿氢项目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 [6] 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 绿色环保产业集聚规上企业近400家 [5] - 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7家、省级绿色工厂59家 [5] - 绿色低碳科创园汇集七大科创中心,签约高水平科创项目50多个 [6]
机构:我国氢能应用规模有望加速提升
证券时报网· 2025-06-05 08:36
四川省氢能产业规划 - 到2027年实现高端氢能装备及核心技术突破 基础材料和核心部件自主化水平提升 形成"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生态 [1] - 交通领域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超4000辆 建设1—2条氢能轨道交通示范线 建成加氢站超40座 [1] - 在储能 供能及工业领域打造超10个应用场景 力争燃料电池商用车成本与燃油车持平 产业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1] 氢能产业链投资机会 - 上游电解槽招标项目增多 制氢技术突破 建议关注参与电解槽招投标的公司 [1] - 中游加快氢能输用发展 推动加氢站建设 建议关注具备输氢能力的企业 [1] - 下游探索多场景应用 促进氢能交通推广 建议关注氢车应用领域企业 [1] 氢基绿色能源发展 - 技术成熟 政策推动 经济性可期三大驱动力 2025—2030年绿氢需求CAGR达84% 带动投资4400亿元 [2] - 电解槽及生物质气化炉设备占绿醇项目价值量13%/11% 建议关注设备供应商及选址优越的清洁能源运营商 [2] 氢能应用前景 - 钢铁 炼油 合成氨等行业节能减碳专项行动推动氢能应用规模提升 2025年形成全链条标准体系 [3] - 欧盟FEU和CBAM政策推动航运及工业领域氢基燃料需求 电解槽制氢和终端用氢技术突破加速规模提升 [3] - 绿氢制备是产业链核心 具备成本及技术优势的电解槽厂商受益 绿醇 绿氨供给存在稀缺性 [3] 推荐关注标的 - 华电科工 华光环能 阳光电源 隆基绿能 中国天楹 吉电股份等具备技术或成本优势的企业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