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

搜索文档
从票房依赖转向多元盈利,万达电影中报净利猛增,“超级娱乐空间”逐步落地
华夏时报· 2025-08-29 15:50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66.89亿元 同比增长7.57% 归母净利润5.36亿元 同比增长372.55% [2] - 国内直营影院票房收入42.1亿元 同比增长19.2% 观影人次8239万 同比增长9.6% 市场份额14.4% [3] - 澳洲院线HOYTS票房收入1.44亿澳元 同比增长9.9% 观影人次810万 同比增长10.2% 第二季度实现扭亏为盈并夺得当地市场份额第一 [5] 行业市场动态 - 全国电影总票房292.3亿元 同比增长22.9% 观影人次6.4亿 同比增长16.9% 票房位列同期影史第三 [3] - 2月单月票房160.9亿元 占上半年总票房55.1% 第二季度票房48.2亿元 同比下降34.7% 处于近十年同期较低水平 [3] - 《哪吒2》以154.46亿元票房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 《唐探1900》取得36.12亿元票房 公司为后者出品方之一 [3] 技术升级与场景创新 - IMAX单厅产出同比增长111% 市场份额达58% 同比增长3.3个百分点 新增27套IMAX激光系统 总设备达150套 [4] - 提出"五星影城"分级标准 通过技术升级+场景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提升终端放映品质 [4][5] - 将影院打造为二次元同好场所 与《原神》《第五人格》《光与夜之恋》等游戏IP联动 其中《光与夜之恋》活动吸引超40万玩家 购票转化率30% 25岁以下客群占比85.5% [8] 战略转型与业务拓展 - 推出"1+2+5"战略:1个超级娱乐空间+国内国际2大市场+院线/影视剧集/战略投资/潮玩/游戏5大板块 [6] - 战略定位从单一院线运营商升级为超级娱乐空间打造者 业务边界延伸至泛娱乐消费场景 [6] - 投资IP玩具品牌52TOYS并合作开设175家专营店 投资饮品品牌"好运椰"已开业49家 预计年内落地300家 [7] 非票业务发展 - 商品毛利率提升10个百分点 通过柜台升级/动线规划/外部渠道拓展优化消费场景 设立50家"时光里艺术品商店" [7] - 原创IP"四喜财神"7天售罄21万支 《哪吒之魔童闹海》周边5天售罄 [7] - 构建"线下体验-线上传播-衍生品销售"完整链路 依托IP全域价值提高大堂坪效 [6][7]
营收增近四成,杰瑞股份天然气业务狂奔,新能源亏损与存货压力仍在
华夏时报· 2025-08-29 15:48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69.01亿元,同比增长39.21%,归母净利润12.41亿元,同比增长14.04% [2] - 业绩超预期推动股价单日涨幅超17%,开盘高开逾10%并封板至47.31元/股 [2] - 合同负债规模16.23亿元(同比+59.02%),预示后续项目储备充足 [9] 业务结构分析 - 油气业务贡献营收65.72亿元,占比95.24%,仍是核心支柱 [4] - 高端装备制造业务营收42.24亿元(占比61.22%),压裂设备、钻井设备订单显著增长 [4] - 新能源业务营收仅3.28亿元(占比4.76%),虽同比增长65.74%但未达第二增长曲线预期 [6] 天然气业务突破 - 天然气业务营收同比激增112.69%,毛利率提升5.61个百分点,新增订单同比增长43.28% [4] - 全球LNG现货价格2024-2025年回落35-40%,驱动液化、管输等EPC项目进入上行通道 [5] - 油气工程及技术服务营收20.69亿元(同比+88.14%),毛利率提升6.62个百分点,成功突破北非市场 [5] 新能源业务困境 -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累计投入15.11亿元,进度60.46%,已亏损2.47亿元 [6] - 本期投资额仅2657万元,公司主动控制投资进度应对行业产能过剩与同质化竞争 [6] 国际化战略进展 - 中东及北非市场贡献58%在手EPC订单,未执行订单总额123.9亿元,锁定未来18-24个月营收 [12] - 中标科威特石油公司27亿元天然气处理项目,完成5宗中东及北非EPC/DPC项目 [11][12] - ADNOC井场数字化改造项目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将设备故障间隔时间提升15% [12] 财务运营风险 - 存货规模60.99亿元(占总资产16.22%),存货周转率0.757次(同比下滑40.09%) [9] - 应收账款67.39亿元(占营收97%),信用减值损失9111万元影响现金流 [9] - 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2024年达33.91亿元,资本开支加大杠杆压力 [10] 行业与周期驱动 - 全球天然气液化EPC订单量2025H1同比增46%,与公司增速高度吻合 [5] - 国内油气资本开支2022-2024年仅个位数增长,公司通过海外EPC对冲国内需求天花板 [5] - 2017-2023年油气装备业务收入从18.11亿元增至117.56亿元(增幅549%) [8]
基因不是答案,而是问题的开始
华夏时报· 2025-08-29 15:16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历史与成就 - 2000年6月26日比尔·克林顿宣布科学家绘制首幅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 包含约30亿个碱基对 [2] - 人类基因组计划由国际项目HGP和克雷格·文特尔私人资助的并行计划共同完成 [3] - 基因组数据成为生物医学研究重要资源 推动了对生命运作机制的理解 [4] 基因组比喻的局限性 - "生命语言"和"人类说明书"等比喻具有误导性 未能准确反映基因组复杂性 [4] - "蓝图"比喻错误暗示30亿碱基对字符串蕴含可直接破译的人体构建方案 [4] - 计算机程序比喻将基因组视为算法 但实际生命运作机制与计算机完全不同 [5][9] 基因组研究的实际挑战 - 解码工作未达预期 荷兰生物学家维林加承认细胞分子关系比预想复杂 [6] - 基因组研究揭示生命过程存在大量不确定性 远超初期想象 [6] - 研究人员发现传统生物学叙事存在缺陷 需要更新认知框架 [6] 新生物学范式的兴起 - 基因并非主导者而是仆人 依赖自组织原理而非严格遗传指导 [7] - 生命系统通过多层级协作实现功能 包括基因/蛋白质/细胞/组织等层级 [11] - 生物功能产生于跨尺度复杂组织结构 而非简单分子组分 [11] 生命系统的本质特征 - 生命利用分子噪声和多样性发展 随机性是其运作基础而非障碍 [11] - 生命实体是意义创造者 从环境中自主识别对自身有价值要素 [10] - 生命具有独特逻辑 与任何机器存在根本性差异 无法通过技术类比完全解释 [9]
华润置地中期成绩单:“房开”与物业受困,商业航道反向驱动增长
华夏时报· 2025-08-29 14:34
核心业绩表现 - 华润置地2025年上半年收入949.21亿元同比增长19.9% 归母净利润118.8亿元同比增长16.2% [2][4] - 华润万象生活同期收入85.24亿元同比增长6.5% 归母净利润20.11亿元同比增长15.0% [2] - 经营性不动产业务营业额121.1亿元同比增长5.5% 购物中心零售额突破1100亿元同比增长20.2% [8] 业务结构变化 - 经常性收入205.6亿元同比增长2.5% 占总营收比重21.7% 核心净利润贡献占比提升至60.2% [4] - 开发销售型业务毛利率15.6% 较年初下降1.2个百分点 经营性不动产业务毛利率显著提升 [6] - 商业航道业务收入32.67亿元同比增长14.6% 物业航道收入51.57亿元仅增1.1% [9] 资本市场反应 - 8月27日股价表现疲软 华润置地收盘30.4港元较开盘跌2.25% 华润万象生活收盘37.84港元跌9.08% [2] - 华润商业REIT市值突破百亿元 自上市以来累计上涨52.2% 连续六季度现金分红累计4.95亿元 [8] 行业环境挑战 - 地产行业自2022年进入下行周期 面临需求承压与信心波动挑战 [3] - 二季度市场动力再度放缓 行业复苏基础脆弱 存在以价换量现象 [3][6] 战略发展动向 - 积极推进公募REIT常态化扩募 探索Pre-REIT及私募REIT等多层次产品 [8] - 资产管理规模达4835亿元较去年底增加214亿元 商业版图扩展至94座购物中心 [8] - 未来将通过战略并购驱动增长 商业航道寻求轻资产商管并购机会 [14]
焦炭上市企业半年业绩盘点:陕西黑猫等4家亏损,美锦能源“亏最多”
华夏时报· 2025-08-29 14:10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焦化行业面临供需失衡、价格下行和行业亏损困境 [1] -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焦炭累计产量达2.49亿吨 同比增长3% 供应同比明显增加 [1] - 下游钢企需求整体偏弱 形成"供强需弱"格局 [1] - 1-6月焦炭市场价格累计下跌10轮上涨1轮 河北唐山准一级干熄焦累计下滑515元/吨 降幅达27% [1] - 5家上市焦企中仅宝泰隆实现盈利 其余四家合计亏损13.77亿元 [1][2][3] 企业财务表现 - 宝泰隆营业收入3.57亿元 同比下降55.99% 归母净利润0.99亿元实现扭亏 但焦炭收入减少5.73亿元因设备停产检修 [2] - 美锦能源亏损6.74亿元居首 营业收入82.45亿元同比减少6.46% 煤焦化产品毛利率仅2.36% [2] - 陕西黑猫亏损4.62亿元 营业收入52.34亿元同比降低32.46% 主因产品销量及价格同比下降 [2][3] - 云煤能源亏损1.63亿元 营业收入25.68亿元同比减少28.14% [3] - 山西焦化亏损0.78亿元 营业收入32.26亿元同比减少18.23% 净利润同比降低142.18% [3] 价格动态 - 7月起焦煤价格反弹带动焦炭进入上行通道 [5] - 截至8月26日焦炭市场价格连续提涨7轮 捣固干熄焦累计上涨385元/吨 涨幅28% [6] - 捣固焦累计上涨350元/吨(湿熄)和385元/吨(干熄) 顶装焦累计涨幅370-405元/吨 [6] - 焦企开启第八轮提涨 但钢厂抵触情绪明显因成本压力及焦企利润修复 [7] 供需与库存 - 焦炭市场供需紧平衡 焦化厂多无库存或低库存运行 [8] - 河北钢厂焦炭库存维持5-7天中位水平 增库困难 [8] - 8月20日后河北唐山、山东及河南焦化厂阶段性限产 供应区域性收缩 [8] - 钢厂限产滞后于焦企 6月焦企已开始限产而钢厂开工高位 导致钢厂焦炭库存持续下降 [7] 盈利能力变化 - 山西焦化厂平均盈利从6月5.25元/吨降至7月-37.2元/吨 8月21日修复至20元/吨 [9] - 7月焦煤价格强势反弹导致成本直线上升 焦炭提涨节奏迟缓使利润收缩 [10] - 当前全国30家独立焦企样本平均吨焦盈利23元/吨 区域分化明显:山西准一级盈利42元/吨 山东83元/吨 内蒙二级亏损40元/吨 河北准一级盈利56元/吨 [10] 未来展望 - 9月重要活动结束后焦化厂开工将提升 供需趋宽松 价格有1-2轮回落预期 [10] - 宏观政策预期偏强 钢材价格有支撑 钢厂利润较好 9月中下旬焦炭仍有偏强上涨预期 [10] - 下半年原料煤供应无太大缺口 成本价格不会持续高位 焦炭有一定利润空间 [11] - 下游钢厂需求提供支撑 下半年行业不会出现大幅亏损 [11]
南京银行发布2025年半年报——核心指标增长稳健,经营质态向好向优
华夏时报· 2025-08-29 14:01
核心经营表现 - 资产总额2.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近12% [2] - 存款规模1.64万亿元贷款规模1.38万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9.98%和10.41% [2] - 营业收入285亿元同比增长8.64%归母净利润126亿元同比增长8.84% [2] - 不良贷款率0.84%拨备覆盖率311.65%资产质量保持较好水平 [2] 业务板块发展 - 零售业务营收同比大增21.4%至76亿元创造利润8.29亿元 [3] - 对公贷款突破万亿大关较年初增加1190亿元 [3] - 南银理财鑫元基金和南银法巴消费金融三家子公司营收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3] - 利息净收入近157亿元同比增长超22%对营收增长贡献近55% [3] -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6.70% [3] 战略领域布局 - 绿色金融贷款余额2583亿元较年初增加562亿元增幅近28% [4] - 科创金融累计服务客户近2.6万户 [4] - 发行全国首批民营创投机构科技创新债券及全国首单资产担保类民营创投债券 [4] - 发放全省首单近零碳工厂挂钩贷款 [4] 跨境与消费金融 - 累计服务外贸中小微企业1257家 [5] - 个人贷款余额约332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近118亿元增幅3.67% [6] - 推出外贸数字化产品出口快贷2.0及跨境电商专属服务方案跨境鑫E宝 [5] - 全面升级推出苏旅贷并落地江苏省首单 [6]
华友钴业业绩大增背后:钴镍撑盘,风险暗涌
华夏时报· 2025-08-29 13:45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72亿元 同比增长23.78% [2] - 净利润27.11亿元 同比增长62.26% [2] - 二季度单季营收193.6亿元 环比增长8.5% [3] - 二季度归母净利润14.6亿元 环比增长16.5% [3] - 上市初期营收40亿元发展至2024年末609亿元 增幅惊人 [7] 业务构成 - 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3.96万吨 同比增长17.68% [4] - 超高镍9系产品占比提升至60%以上 [4] - 三元正极材料出口量占中国总出口量57% [4] - 镍产品出货量13.94万吨 同比增长83.91% [5] - 镍产品收入128.4亿元 同比增长137% [5] - 正极材料收入60.53亿元 同比增长10.51% [5] - 镍产品与正极材料合计收入贡献率达50.78% [5] - 钴产品收入12.37亿元 毛利率较年初增长16.71个百分点 [14] 战略转型 - 从传统钴铜资源商转型为锂电材料一体化平台 [3][11] - 形成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印尼镍产业/非洲资源产业/循环产业五大板块 [3] - 2003年布局非洲钴资源 2016年开发三元前驱体 [3] - 2021年收购巴莫科技巩固正极材料产业链 [3] - 2022年收购津巴布韦锂矿 2023年启动匈牙利三元材料项目 [3] - 在刚果金建立多个采购网点 收购MIKAS和COMMUS公司增强资源储备 [14] 行业环境 - 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推动动力电池需求激增 [2] - 打破日韩主导的锂电池市场格局 [2] - 钴价从2022年5月进入下行通道 2024年回落至十年低位 [13] - 2025年8月LME钴价达33598美元/吨 较2月上涨60.08% [13] - 镍价处于低位波动状态 主因印尼供给过剩压力 [8] - 刚果金暂停出口钴政策托底钴价 [13][14] 财务运营 - 有息负债580.97亿元 达母公司股东权益的148% [12] - 上半年财务费用9.11亿元 占净利润三分之一 [12] - 通过融资结构优化使平均融资成本降低30个基点 [12] - 财务费用同比下降14.8% [12] - 经营投资活动现金流流出从2020年255亿元攀升至2023年914亿元 [12] - 2025年上半年现金流流出497亿元 同比增长26.1% [12] 竞争优势 - 印尼镍矿战略布局通过参股矿山和长期供应协议确保稳定供应 [10] - 湿法镍项目超产带动吨镍现金成本下降 [10] - 非洲钴资源先发优势形成资源壁垒 [14] - 技术客户和一体化优势保持板块稳定盈利 [5] 未来展望 - 预计钴市场将进入量价齐升新周期 [17] - 今明两年有望维持30%以上利润复合增速 [17] - 2027年面临印尼镍矿产能释放和钴回收渠道成熟的考验 [17] - 可与欧美车企签订长周期钴供应协议锁定溢价 [17]
北京又一老牌商场谢幕,31年老店复兴门百盛年底闭店,百盛集团称其近年来持续亏损
华夏时报· 2025-08-29 13:39
公司运营调整 - 百盛集团提前终止北京复兴门百盛租赁协议 租赁终止日期为2025年1月1日 公司将支付1170.12万元违约金 [2][3] - 闭店原因为该门店持续亏损 提前终止可减轻财务负担 符合集团及股东整体利益 [2][4] - 复兴门百盛为运营31年的老牌商场 自1994年开始经营 是长安街沿线地标建筑 [3][4] 财务表现 - 2024年上半年百盛集团销售所得款项总额41.55亿元 同比下降11.5% 同店销售下降18.4% [6] - 上半年经营收益总额19.63亿元 同比微增0.9% 经营利润2.58亿元 较2023年增加6380万元 [6] - 所有人应占利润2250万元 2023年同期亏损1860万元 [6] 门店经营状况 - 复兴门百盛工作日客流量稀少 餐饮区20家店铺以快餐为主 缺乏商务宴请场所 高层商铺人气不足 [4][5] - 部分服装店开展5折促销清仓 为年底撤柜做准备 [5] - 对比1公里外金融街购物中心因业态完备位居区域购物热榜首位 [5] 行业趋势与战略转型 - 消费者行为转向谨慎消费 更注重性价比、品质品牌认可度及体验消费 [6][7] - 集团推动门店从商品销售市场向生活方式创新中心转型 优化品牌组合 设计体验式空间布局 [7] - 已开展转型尝试 合肥百盛改为二次元主题商业综合体 大同百盛奥特莱斯以全场景体验为核心融合多元功能 [7] 物业规划 - 复兴门百盛所在大厦群将于2026年启动改造升级 打造文化+商业融合的复合型城市更新地标 [3]
上海楼市限购再松绑,沪籍人士外环外购房不限套数,有楼盘通宵迎客
华夏时报· 2025-08-29 13:39
8月25日,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房屋管理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优化调整本市房地产政 策措施的通知》(下称《通知》)。作为上海2025年首次房地产政策优化,此次调整从购房资格放宽、 资金支持强化、利息负担降低、持有成本优化四大维度精准发力。克而瑞集团董事长丁祖昱指出,上 海、北京楼市限购政策松绑有一个共同点,即"核心区严控、郊区松绑",这已成为房地产市场因城施策 新的风向标。 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数据,今年前7月上海外环外新房成交占全市的60%。此次新政直指外环外库 存高企问题,有望为即将到来的"金九银十"楼市注入关键动力。上海中原地产市场分析师卢文曦向《华 夏时报》记者表示,此次政策回应了市场期待,缓解了观望和焦虑情绪。 消息发出后,上海远郊项目积极响应,保利海上印、招商·云澜湾、万科四季隐秀等多个项目纷纷发出 政策解读海报,加大渠道推广和现场邀约力度。不过,亦有远郊楼盘的销售负责人向记者坦言,新政落 地时间较短,且恰逢工作日,因而项目来访量目前还没有明显波动,"实际效果后期(仍有待)观望"。 单身人士购房资格等同于家庭 本次上海楼市新政最大的亮点,是外环外限购政策大幅调减。《通知》提出,符合条件 ...
直击业绩发布会|中国人寿已获批5000万美元QDII额度,高管表示优先配置港股市场
华夏时报· 2025-08-29 12:55
核心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总保费收入5250亿元 同比增长7.3% 创近五年同期新高[2]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409.31亿元 同比增长6.9%[2] - 个险渠道总保费4004.48亿元 同比增长2.6%[3] - 银保渠道总保费同比增长45.7% 新单保费同比增长111.1%[3] 资产负债管理 - 新单业务资产负债有效久期缺口从去年2-2.5年缩短至1.5年[3] - 负债保证成本较去年同期显著下降59个基点[4] - 固收类资产若以公允价值计量 偿付能力充足率可提升超50个百分点[5] - 核心偿付能力和综合偿付能力维持较高水平[5] 投资策略 - 上半年权益资产配置新增超1500亿元[6] - 获批5000万美元QDII额度 优先配置港股市场[2][7] - 权益投资采用均衡分散多元结构 关注新经济与高股息资产[6][7] - 下半年采取"配置资产做稳 弹性资产做优"思路[7] 渠道转型成效 - 银保渠道上升为重要战略支撑渠道[3] - "报行合一"政策全面推进下渠道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3] 行业前景判断 - 保险深度和密度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市场空间广阔[7] - 健康养老和财富管理领域蕴藏数万亿市场需求[8] - 政策支持明确 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完善体系[8] 股东回报 - 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超2000亿元[6] - 延续稳定分红政策 综合考虑经营情况与股东回报[6]